㈠ 美人魚長什麼樣子
美人魚是一種長著人身魚尾的神秘水生動物。
鮫人男性平常時皮膚和人類一樣,但遇敵時會迅速轉變為戰斗體質,在身體外形成堅硬鱗甲狀皮膚,如同披上盔甲。
女性流線修長,身材好,近似人類,略為瘦高,但上肢與身體兩側間連有半透明皮質翼和飄須,顯得漂亮飄逸,但這是在海中游動的必要。下身自腰起附有多條長於腿的裙狀透明薄帶,游動時雙腿被裹入其中,以利於減輕水流阻力而游動。
歷史傳說
在中國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經·海內南經》當中如此記載著:「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郁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
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里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魚、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
㈡ 美人魚長什麼樣子
傳說美人魚是以腰部為界,大多數為上半身是美麗的女人,下半身是披著鱗片的漂亮魚尾,整個軀體,既富有誘惑力,又便於迅速逃遁。
有雌雄公母之分,它們沒有靈魂,像海水一樣無情;聲音通常像其外表一樣,具有欺騙性;一身兼有誘惑、虛榮、美麗、殘忍和絕望的愛情等多種特性。既能在水底中生活,也能短暫待在乾燥的陸地上生存,加上由於近代人的設想,還能水陸兩棲,甚至擁有魔法能力。
現實情況
現代有眾多電影、動畫片、歌曲等形式都以此為名。一般認為美人魚的生物原型是儒艮或海牛。至於是否真實存在,民間人們也是半信半疑,很多國家都有百姓曾聲稱自己親眼目睹過人魚現身,以及各種新聞媒體報道的人魚化石,未解之謎節目論壇等探究解說和介紹,但至今的科學研究仍舊沒有實際明確的證據和證明。
2013年6月,以色列海法區亞姆鎮頻頻有人聲稱在附近海域看到美人魚。小鎮管理者不失時機發出「懸賞令」,以期掀起旅遊熱潮。盡管關於亞姆鎮的美人魚報道層出不窮,不少人依然對美人魚的存在持懷疑態度。有些人甚至認為政府懸賞有炒作之嫌。
㈢ 美人魚是什麼樣子啊
沒有像人們童話中想像的那種美人魚.美人魚的原型應該只是自然界存在的海牛這種海洋生物,又稱儒艮,是世界性珍貴獸類,人們極少見到.有美人魚,只是一個傳說,傳說是一群在海上遇到海難的船員,在無比失望的時候,一天晚上看到海中岩石上有一物,在月光映襯下很像一個下身是魚尾的少女,讓他們想到家裡的妻子和兒女,於是他們收到鼓舞,終於克服困難回到家鄉.於是有了"美人魚"的傳說.俗稱 海牛 人魚 拉丁文學名 Dugong gon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Muller, 1776英文名 Dugong 分類 哺乳動物、海牛目、儒艮科(Dugongidae)、儒艮屬分布范圍 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南部沿海保護級別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外形特徵儒艮是茫茫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動物,屬於海牛目。它與海牛目的其它動物如海牛的最大區別在於:海牛的尾部呈圓形,而儒艮尾部形狀與海豚尾部相似。儒艮的頭很大,頭與身體的比例是海洋動物中最大的。嘴長得十分奇特,巨大而呈縱向,舌大,使其更利於進食海底植物而將沙子排除開。儒艮進食的時候可以看到它在如霧般的沙塵里穿來穿去,十分漂亮。儒艮的氣孔在頭部頂端,平均15分鍾換一次氣。頭部和背部皮膚堅硬無比,非常厚實,用來保護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使得鯊魚對他們都無可奈何。 儒艮的身體呈紡錘型,長約3米,體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細體毛。沒有明顯的頸部,頭部較小,上嘴唇似馬蹄形,吻端突出有剛毛,兩個近似圓形的呼吸孔並列於頭頂前端;無外耳廓,耳孔位於眼後。無背鰭,鰭肢為橢圓形。尾鰭寬大,左右兩側扁平對稱,後緣為叉形,無缺刻。鰭肢的下方具一對乳房。背部以深灰色為主,腹部稍淡。生活習性 海生草食性獸類。其分布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系。生活環境 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以2~3頭的家族群活動,在隱蔽條件良好的海草區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認作「美人魚」浮出水面,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生長繁殖 全年大部分時間都有繁殖行為,妊娠期約為11至14個月,相隔三年懷胎一次,每胎產一仔,從出生到發育成熟約需7到8年。小儒艮生命脆弱,皮膚很薄,常常容易夭折於鯊魚口中,所以小儒艮需要大量的營養以快快長大。小儒艮平均需要跟隨母親生活1年半至2年才能斷奶,而母親哺乳期間的進食量是平時的幾倍。儒艮的平均壽命是78歲,當然這指的是自然死亡。儒艮的牙齒具有和大象一樣的又常又尖的側牙,這些牙齒主要在爭奪配偶及防禦敵人時起作用,所以雄性的尖牙比雌性的更長。種群現狀 經歷了海牛的慘劇以後,儒艮面臨的危險已經越來越多地被人類所認識。中國將儒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廣西合浦設立了專門的自然保護區。澳大利亞政府已經拆除了幾個碼頭,並明令禁止污染物直接入海。許多城市的漁民已經自覺廢除了用帶鉤的漁網捕魚,同時政府明令如果捉住儒艮,應立即放生。但儒艮的處境仍不樂觀,數量減少可能導致因近親交配而使得整個種群滅絕。與許多海洋動物一樣,已經十分稀少的儒艮急需更多的關心和保護。儒艮是由陸生草食動物演化而來的海生動物,曾遭到嚴重捕殺,資源受到破壞,亟待加強保護。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了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350平方公里。近年,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沙田鎮的居民又在附近海域看到了儒艮。保護價值 儒艮與陸地上的亞洲象有著共同的祖先,後來進入海洋,依舊保持食草的習性,已有2500萬年的海洋生存史,是世界上珍貴稀有的海洋哺乳動物,也是我國43種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之一,對於研究生物進化、動物分類等極具參考價值。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把儒艮稱之為「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旗艦』動物」。他說:「對儒艮的保護必將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及保護,必將影響我們對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所以說儒艮的保護關乎到濕地環境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及開展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儒艮還有著很高的醫葯價值,儒艮油有溫肺散寒、健脾益氣的功效。這當然不是鼓勵捕殺儒艮,而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在不傷害它們的前提下為人類治療疾病。從長遠的角度看,儒艮還能夠帶動旅遊業的發展,拉動經濟增長,更能為後代留下寶貴的生物資源。食物儒艮從不挑食,最喜歡的食物是海草,但也會經常嘗試其他的海底植物,生活在擁有豐富植物的近海海域。它們生性害羞,只要稍稍驚嚇,就會立即逃避,所以一般情況下,儒艮不會被人看見。在哺乳期,儒艮會帶著孩子在淺海游弋,這時的成年儒艮乳頭腫大,古代的水手們在光線不好的時候看到它,誤認為是女人。由於傳說的渲染,儒艮便有了「美人魚」的稱呼,不過由題圖可以看到,它們顯然與美人沒有什麼關系。 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食草性哺乳動物,以海草為食,主要是二葯草(俗稱茜草)和喜鹽草(俗稱龜蓬草)。它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相當於它體重5%至10%的水草,所以又有「水中除草機」之稱。 圖片見此: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8%E5%F4%DE&in=25306&cl=2&cm=1&sc=0&lm=-1&pn=2&rn=1 和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8%E5%F4%DE&in=23830&cl=2&cm=1&sc=0&lm=-1&pn=9&r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