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扎血脈有幾種針
針灸以針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針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運用手法,以調整營衛氣血;灸法是用艾絨搓成艾條或艾炷,點燃以溫灼穴位的皮膚表面,達到溫通經脈、調和氣血的目的。
針灸用的針一共有幾種?有什麼區別?
針灸針的我們現在就說,針灸針的種類他基本是這樣子的,一般傳統的針灸針把目前使用,我們不否定有些特殊的改良的針灸針我們不講,就是我們通常門診用的傳統針灸針。首先他有個針柄還有一個針身,針柄就是一個懸起來的那個是適合你用手來捻轉、手抓提插,那它種類不同那就是針灸針的形狀是一樣的,就是有針柄跟針身。但是最大的不同呢在兩個尺寸的不同,第一個指針糾正的長度,那我們最長的可有三寸五寸十寸都有一個長度,還有一個針灸針的粗細,所以多數長度呢我們用多少毫米多少寸,是吧。
比如說40毫米60毫米80毫米或者三寸六寸十寸,還有個就針灸針的粗細口徑的粗細,我們要用號數,比如說我門診我自己常用的是30號的針,就是粗細接近中間的。那道28號的針呢他就更粗一點,那以此類推32號的針,大家記住號數越高的針灸針就越細就直徑越小,號數越低它的反而直徑越粗,就看每個人習慣使用,你是想放血呀還是扎一些肌肉比較厚實的部位呀,還是扎頭皮針呢,個人用的習慣治療疾病,是治療的疾病的深跟淺,因為我們講針灸起的療效主要是進針的深度、進針角度,這些方面都會影響療效。所以我個人常用的針是30號1.5寸,那就是0.3乘以40毫米的規格的針灸針。
1、針灸扎的穴位不準有危險嗎
針灸扎的穴位不準的話是有危險的,身體一些高危的穴位如果扎錯很容易造成身體危害,如大椎,風池,睛明,中極,可以會刺傷脊髓,或損傷局部的器官,甚至造成癱瘓和其他的不良後果。
扎針扎到心臟上面,一日之內必死,因為心的真氣受損,氣就絕了;如果針灸過程中誤扎到腎臟上,陰氣受損,那麼6日之內必死;刺到肺部,氣損引起咳嗽,3日之內死;刺到肝臟5日之內死;刺中了脾臟10日之內必死;刺中膽,一天半就會死亡;刺中足跗上的大脈,血流不止也會死;刺中面部溜脈會導致眼盲;刺中頭部的,一旦扎到腦部就會立即死亡;刺中陰股大脈,血流不止也會立即死亡;刺中手臂太陰脈,出血過多也會引起死亡。
2、針灸怎樣找准穴位
2.1、經驗取穴法
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1橫紋上為勞宮穴等。
2.2、體表標志法
根據人體的一些自然條件來作定穴的一種標准。分為固定標志和活動標志兩類,以體表某些標志如五官、毛發、指甲、乳頭、肚臍或關節、肌肉等活動時產生的孔隙,凹陷等來作為依據,去找穴位,這樣的取穴方法就是體表標志法。通常比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穴,在兩眉中間;膻中穴,在兩乳頭水平連線中點;取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等應張口等。
2.3、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又稱骨度法,即以骨節為主要標志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並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准。但分部折寸的尺度應以患者本人的身材為依據,如把腕橫紋至肘橫紋之間作十二寸,腋橫紋至肘橫紋作九寸,前發際至後發際作十二寸等。
3、針灸會常用到哪些穴位
3.1、三陰交穴:針對婦科病皆有效
位置:三陰交穴位於小腿的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小腿內側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作用:三陰交穴屬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三經交匯之處,又名「女三里」,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的功用。
3.2、足三里穴:人體保健第一要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前外側下方凹陷處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的位置。
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增強消化功能,增進食慾;改善心臟功能,調節心律;並對解除急性胃痛效果明顯。
3.3、膻中穴:「捶胸頓足」延年益壽
位置:膻中穴位於我們身體的正中間上面,具體在第四根肋骨,兩乳頭連線的中間點的位置。
作用:刺激該穴能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尤其是可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如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還可以治產後缺乳、乳腺炎、肋間神經痛、胃賁門痙攣等病症。
3.4、湧泉穴:可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
位置:位於足底部,腳趾向下彎時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
作用: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結實、行走有力。
針灸要注意什麼
1、過於疲勞、精神高度緊張、飢餓者不宜針刺;年老體弱者針刺應盡量採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輕。
2、懷孕婦女針刺不宜過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昆侖、至陰等禁止針灸。
3、小兒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針。嬰幼兒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禁針。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發性出血,損傷後不易止血者,不宜針刺。
5、皮膚感染、潰瘍、瘢痕和腫瘤部位不予針刺。
針灸有哪些禁忌
1、針灸針法的禁忌
在進行針灸針刺的時候,有些部位是不可以施針的,比如一些重要的臟器,還有一些大血管流經的部位以及重要的關節部位。對於孕婦,合谷、三陰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這些部位都是禁針的。小兒應禁針囟會,女性禁針石門。
2、針灸灸法的禁忌
進行針灸中的灸法的時候,有部分的穴位是禁灸的,比如以下的眾多穴位不宜進行灸法,這些穴位有:脊中、漏谷、陰陵泉、條口、犢鼻、陰市、伏兔、髀關、申脈、委中、殷門、承扶、白環俞、心俞、啞門、風府、天柱、承光、頭臨泣、頭維、絲竹空、攢竹、睛明素蓼、禾蓼、顴蓼、迎香、下關、人迎、天牖、天府、周榮、淵液、乳中、鳩尾、腹哀、肩貞、陽池、中沖、少商、魚際、經渠、地五會、陽關等等。
⑵ 現代針灸使用的針有哪些類型
現代常用的針大體可分為三種:毫針,長短有5分到3寸5分不等的幾種,粗細也有26、28、30號等的分別,針身圓滑,用各種金屬絲製成,一般是用不銹鋼絲制的。這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針;三棱針,針身呈三角形、三邊有刃、粗細長短也有不同,多用於實熱病、淺刺放血,以瀉血熱;皮膚針,又名「小兒針」,是用五、七枚小針嵌在一端如蓮蓬狀的針柄上製成(裝五枚的稱為「梅花針」,七枚的稱為「七星針」),多用於怕痛的婦女、幼兒,輕輕敲打,安全有效。
⑶ 什麼是放血什麼樣的人需要放血要去哪放呢
一,介紹 ★放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是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其時,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棱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楊繼洲《針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葉天士用本療法治癒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 二,方法: 1.先將針具煮沸消毒,然後操作者的雙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進行常規消毒。 2.臨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絡法和劃割法兩種。 (1)刺絡法:該法又分點刺、挑刺、叢刺三種刺法。點刺有速刺(對准放血處,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後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該法運用較多,大多數部位都宜採用)、緩刺(緩慢的刺入靜脈1~2毫米,緩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適用於腘窩、肘窩、頭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針刺入皮膚或靜脈後,隨即針身傾斜,挑破皮膚或靜脈放出血液或粘液,適用於胸、背、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叢刺是用集束針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數多、刺入淺,以有血珠滲出為度,適用於扭挫傷、脫發、皮膚病等。同時還經常配合拔罐療法。 (2)劃割法:多採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為宜,使刀身與劃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後進刀劃割。適用於口腔內膜、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 3.在用右手刺絡或劃割放血的同時,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輔助動作,以配合放血。 「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療法。 2.貧血、低血壓、孕期和過飢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注意事項」 1.首先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顧慮。 2.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3.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宜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 4. 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採取壓迫止血。 5. 如本療法僅為對症急救應用,待病情緩解後,要全面檢查,再進行治療。切不可濫用放血療法。 三,工具 ★三棱針是一種常見的放血工具,用來刺破人體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三棱針刺絡放血具有通經活絡、開竅泄熱、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等作用,各種實證、熱證、瘀血、疼痛等均可應用。 ★頭痛較劇者,可選太陽、陽白、中沖等穴,用小號三棱針,點刺出血少許。 ★高血壓性頭痛可選雙太陽、印堂。配穴為:脹痛以前額為劇者,加雙攢竹;疼痛以頭頂為甚者,加百會;劇痛再加四神聰;痛兼頸項強者,加雙風池;眩暈欲仆、眼花、耳鳴等症狀突出者加雙頭維穴。患者坐位,穴位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各穴約0.2厘米深,每穴擠血5~6滴,每日或間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棱針點刺太陽(雙)、魚腰(雙)及印堂穴,擠血適量,然後用棉球按壓針孔也可治療神經性頭痛。
⑷ 針灸的針是什麼樣的
針灸針分三種即不銹鋼針、銀針、金針在臨床上一般並不使用銀針,一般都是使用不銹鋼針。對於針灸來說,銀針其實不如不銹鋼針,這主要是因為銀針太軟,而且容易斷,容易造成醫療事故,另外銀針的成本也高。金針是金黃色的,其實還是不銹鋼針,只不過外面鍍了一層黃色的東西。
⑸ "放血療法"仍被用於治病是真的嗎
近日有媒體報道,湖南一名女子因患乳腺癌,在一家中醫館進行治療。治療了一個多月,主要手段為「放血療法」,最後其因傷口潰爛被丈夫送去醫院,被診斷為重度貧血甚至一度病危。隨後,當地衛生機構查處了這家中醫館。
其實,「放血療法」一直備受爭議。相關專家指出,「放血療法」只適用於極少數病症,對於大部分病症並無療效,反而可能引起較大的副作用。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曾記載:「刺小絡之血脈」、「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認為刺絡放血能夠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攻邪最捷」。
在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疾病是由體液失去平衡所致,放血和發汗、催吐一樣,都是平衡體液的方法。古羅馬名醫蓋倫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復雜的放血療法,影響深遠,以至於到了中世紀,放血已成為歐洲大陸包治百病、保健養生的常規療法。
從19世紀中葉起,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了不同疾病的發病機理,因此就採用了很多不同的療法,粗暴的放血療法就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國內不少機構仍在使用
不過,中國的「放血療法」一直存在。
一名曾接受過放血療法的網友對南都記者回憶道,「當感冒的時候,家裡經常用針挑破皮膚,放一點血出來,出血量一般不大,就是幾毫升,但因為針是金屬的,有可能引起皮膚感染,後來葯品逐漸多起來後,才停止這種療法。「
上海一家醫院的內分泌與代謝科主治醫師張征表示,如今的放血療法並不是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還可應用於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血色病等極少數疾病。紅細胞增多症是因為骨髓異常增生,紅細胞數量明顯增多,由於目前尚無有效抑制骨髓過度造血的治療方法,只能通過放血減少過多的紅細胞,但也已更多地採取單采紅細胞放血而不是放全血。血色病則是因為鐵代謝障礙,過多的鐵被儲存在體內導致組織器官病變,對於這樣的病人,除了盡可能減少鐵攝入量和使用鐵螯合劑,通過直接靜脈適度放血也是迅速改善病情的方法。
「需要強調的是,『放血』是有創操作,存在誘發血栓、增加感染、失血過多等潛在風險,在缺乏必要監管的情況下,容易被一些『江湖游醫』、非正規醫療機構盲目濫用。」張征說。
⑹ 古代截肢手術標志著已知最古老的外科手術,當時的手術器材都是怎樣的
一些古代手術器材展示:
1.
這個是改良版的鋸子,可以讓醫師准確切割掉受傷感染者的患病部,不用一次截掉整隻手或者整條腿,不過在以往,因為在古代截肢而引起的感染問題可比現在嚴重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