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有古城牆的城市
中國有古城牆的城市有很多,例如陝西西安,江蘇南京、江蘇蘇州、河南洛陽、河南開封、河北邯鄲,此外還有山西平遙、山西大同、湖北襄陽、湖北荊州、遼寧興城、雲南大理、浙江台州、浙江衢州、安徽歙縣、安徽鳳陽、江西贛州、重慶奉節、湖南嶽陽、湖南鳳凰、貴州隆里、貴州青岩、山東曲阜、新疆喀什等。
(1)高清城牆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現存的十大古城牆:
1、北京內城,東南角樓,明代為了加強城垣的防衛,於北京內城四角城台上均建箭樓一座、其正式名稱應是城角箭樓,簡稱角樓。北京內城四座角樓唯一保存下來的是東南角樓,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垣角樓。
2、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現完整保存25.1公里。
3、西安城牆,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鍾鼓樓就位於古城區中心。
4、荊州城牆,荊州城牆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荊州,依巴蜀之險,據江湖之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滅楚後為歷代封王置府的重鎮。
5、襄陽城牆,襄陽城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地處漢水中游南岸,襄陽城約始築於西漢高帝六年,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雄據漢水中游,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
6、平遙城牆,平遙城牆位於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是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牆之一。1988年,平遙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7、開封城牆,即清代開封府城牆,位於河南省開封市,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封城牆全長14.4公里,是中國現存的僅次於南京城牆的第二大古代城牆。
8、曲阜城牆,曲阜明故城牆 位於曲阜市區,是為護衛孔廟而建的城垣式建築。始建於明正德八年,1978年被拆除,只部分保留了南門、北門和東南、東北兩個城角。
9、洛陽城牆,城址在河南省洛陽市東15公里偃師、孟津相鄰處。西周初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稱洛陽。
10、蘇州城牆,蘇州城牆位於江蘇省,是農業社會統治者進行政治控制和軍事防禦重要的屏障。
Ⅱ 廈門城遺址位於中山公園附近,那麼這處古城牆遺址現狀是怎麼樣的呢
在廈門中山公園附近有一座600年歷史的古城牆,身處鬧市區,卻很少有人知道,似乎被人遺忘。由於古城牆入口隱蔽,又缺少路線指引,想找到古城牆遺址並不容易。
歷史不該被遺忘,古城牆見證了廈門的發展,古城牆的保護迫在眉睫,希望有關部門盡早將此地修建成廈門古城牆遺址公園。
Ⅲ 長城的圖片和資料
八達嶺長城
中國長城的一段。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南部。八達嶺地處居庸關關溝北口,地勢高峻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八達嶺長城修築得格外堅固。其關城有東西兩座關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萬曆年間曾加以修葺。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向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長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築。城牆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約7.5米,牆的下寬約6.5米,頂上寬約5.8米。可容五馬並騎,或士兵十人並行。城牆下為條石台基,上部為巨磚牆殼,內部填以黃土和碎石。牆頂地面鋪砌方磚,頂部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垛牆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鎡望和射擊敵人。
城牆上每隔30~40米或100~200米,於險要處築一堡壘式堡台。堡台建築於山脊的高處、城牆的轉角處或險要之地。堡台有高有低。高的叫作敵樓,上層有垛口可以鎡望射擊,下層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擊、屯儲火葯和糧食。低的為牆台,高度與城牆差不多,但突出於牆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原來上面還有房屋建築用於士兵休息,現僅存地基。
在八達嶺城牆向外眺望,遠處還有零散的煙墩,上築垛口,是守衛八達嶺長城的警戒設施。出北門鎖鑰關門不遠,有明隆慶五年(1571)築成的一座磚城,名岔道城,是八達嶺前哨指揮處所在,可駐軍800餘人,並可儲備大量的軍械於此。八達嶺長城在明代盛極一時,到清代後就失去其防禦的歷史作用,不再修葺。經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而日漸荒蕪。1949年以後曾多次整修八達嶺關城、關門及南北各4個敵台。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關外鎮的城樓。八達嶺居庸關,翠嶺重疊,花木蔥蘢,早有居庸疊翠之稱,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八達嶺長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稱。明末學者顧炎武曾兩度登臨,並賦詩盛贊「雄托朔地當年大,不斷秦城自古長」。對於八達嶺這一名稱的由來,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兼而有之,考證起來非常有趣,同時也足見八達嶺長城載譽天下的盛名。
當地傳說元代曾有一位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巡幸到此,看到關山險峻,崇巒疊翠,於是龍顏大悅,給此處賜名曰「巴達嶺」,後人訛傳為「八達嶺」。這個解釋未必真實,因為不但找不出史料依據,而且也查不出元代有過一位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實際上,在八達嶺所在的延慶縣,確曾降生過一位元代皇帝,不過,他的名子叫愛育黎拔力八達,含有「八達」二字,也許「巴達黎黎」是一種誤傳。但聯想到元朝時皇帝們每年要從北京到上京來往一次,而處於必經之路的八達嶺,被這位皇帝乘興賜名,還是有一定可能的。
還有人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軍征戰到此,由於關城易守難攻,大軍受阻,累日不進,不由心急如焚。這時探馬來報,前方還有七道險關。李聽罷長嘆一聲,心想這第八道關都過不去,看來強攻是不行了,於是改途而去。後來這里被稱「八道嶺」,繼而成為「八達嶺」。
在明代,八達嶺曾一度成為防守滿族軍隊的前哨陣地。因為在古代漢人把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稱作「韃靼」,所以有人認為八達嶺是「把韃嶺」(意為把守韃靼之嶺)的諧音和誤傳。但這一觀點似乎也缺乏有力的依據。
看來,最可信的還是《長安客話》中的: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名「八達嶺」了。
「十口金钁露著袢,十口金鍋露著沿,百樣草葯到處見。」這是流傳在八達嶺上的歌謠。怎麼回事呢?有一段故事傳說。
秦始皇修長城時候,徵集了全國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還好說,特別是南方人來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飽,勞動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閻王小鬼把死在長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廟里注銷戶口。城隍爺打開戶口簿,挨個一查,說;「這些人都不到死的歲數,不能注銷。」小鬼回稟閻王,閻王來找城隍說理,說他們已經死了,填了長城餡,為什麼不給注銷戶口?城隍說:「他們壽數未盡,根本就不該把魂拘來。」倆人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沒辦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聽了倆人爭執的理由,官司一時不好斷,就讓他倆先回去,然後讓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調查。太白金星變化成一個老頭,來到長城上一了解,確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萬。死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吃不飽,二是活太重。同時還了解到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稟告了玉皇大帝,玉帝為了拯救民工,加速長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爺和葯王爺下凡。老君爺造了十口金鍋,十把金钁,這兩樣可是寶貝。那十口金鍋煮上飯,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們再也不餓著肚子幹活了。那十把金钁更是厲害,不管多大的石頭,用金钁一比劃,一塊四棱見線的大石條就出來了,民工們再也不用費力開鑿石條了。葯王爺為了治民工們的病,就在長城內外撒下了許多葯籽,長出了許多草葯,什麼柴胡啦、知母啦、蒼術啦,不下幾十種,民工們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這幾樣寶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萬里長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鍋,十把金钁,老君爺沒收回去,一直就在八達嶺埋著,光聽說露著沿,露著袢,就是誰也找不到。葯材可是到處都有。
回頭再說閻王爺和城隍爺的官司。修長城的民工,陽壽未盡,本來就不該死,不應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斷的是城隍有理,閻王無理,閻王的官司打輸了。所以後來,人們給城隍修了廟,叫城隍廟,給玉帝修了廟,叫玉皇廟,也給老君修了老君廟,給葯王修了葯王廟,唯獨沒人給閻王修廟。不知旁處有沒有,反正圍繞著長城八達嶺一帶沒有閻王廟。
Ⅳ 長城城牆有多高有多厚
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八達嶺長城城牆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寬6.5~7.5米、頂寬4.5~5.8米。大部牆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行」;城牆中線偏於外側,外側牆高,內側牆低。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關城設東、西關門,西城牆下部用10餘層花崗岩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牆寬20餘米、厚17米、高7.8米;頂部為長方形城台,長19.8米、寬14.15米,面積280.17平方米,四面築宇牆垛口。城台兩側30~40米處,各建敵樓1座,以牆連通,與關城構成犄角之勢。西城牆兩側連接有南、北兩道城牆,兩牆均建於山脊之上,東低西高,成U字形,在東門相遇。城牆厚3.3米、周長2070米、高7.6米。東西門相距63.9米,城內面積約5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東門,門額書「居庸外鎮」;萬曆十年立西門,門額書「北門鎖鑰」,均保存完好。
Ⅳ 北京居民院內發現50餘塊古城磚,這些城磚哪裡來的
近日有人報料,稱北京豐台玉林東里一居民院里發現了50多塊古城磚,記者隨後趕往現場實地探訪,並對這些古城磚拍了照,文物專家看過照片後表示,其中部分古城磚為明代燒制磚。明朝時期的燒制大青磚怎麼會出現在居民院里,這些古城磚是從哪裡來的呢?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記者來到玉林東里居民院現場查看,發現這是一個平房院落,裡面貼牆摞著5摞一米多高的老青磚,大概有五十幾塊。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大多老青磚保存比較完整,不少城磚上還印有款識,只是年代久遠了有些模糊,暫時辨別不出來。附近居民表示,這些磚頭放在這里也有十幾年了,也不知道是啥時候放這里的,記者拍照後把古城磚圖片發給文物專家看,專家初步斷定那些有文字款識的古城磚是明代燒制磚,也叫明代大青磚。明代大青磚多為明朝時期的山東臨清燒制,也叫臨清磚,當地的土質較好比較適合燒磚,燒出來的磚頭“不鹼不蝕,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北京各城門城牆、以及故宮、皇陵等所用的基本建築材料就是這種臨清磚。
Ⅵ 八達嶺長城圖片
八達嶺長城圖片網路一下旅途團 吧 上面有都高清的圖片
八達嶺長城 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精華,也是最具代表性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明長城之一。這里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堅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八達嶺原為隘口,後建關城。明隆慶三年(1569年)至萬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並在各口兩側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山上建起邊城、梢牆、擋馬牆等,後來逐漸增建為長城,並修築敵樓、墩台。
城牆:八達嶺長城圖片城牆高6-9米,平面呈梯形。大部牆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行」。青龍橋一帶,山陡坡險,牆頂較窄,最窄處僅2米多。城牆中線偏於外側,外側牆高,內側牆低。牆兩側用花崗岩石條包砌,最長石條達3.1米,重1.5-1.7噸。無論陡峭山坡或平緩地段,石條均逐層水平壘砌,縱橫交錯,橫架豎壘,咬合成一體,合縫處灌以灰漿。牆體內填泥土、石塊,用夯砸實。牆上體為3-4層城磚,用石灰膏粘接灌縫。城面上用牆磚鋪砌,使牆頂平整。在坡度較大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陡峭地段,築成梯道,便於上下。牆頂兩邊有磚砌矮牆,外側叫雉堞或垛牆,內側叫宇牆或女兒牆。垛牆為迎敵面,牆高1.7-2米,便於掩護人體,一般在人體胸部高度開始築垛口,垛口之間距離約1米。垛口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磚是特製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一邊為斜邊,碼在口上,呈扇面狀,外寬內窄,觀察面大。
敵樓:八達嶺長城圖片共有敵樓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牆台,也有上、下兩層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敵台,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房舍。台堡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距離根據山勢和地形而設。一般敵樓為兩層,高10米、長寬均10米。全部為磚石結構,第一層和第二層頂部做成許多拱券,有梯道上下。兩層均有射擊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樓上有垛口,台突出牆外,收牆於台內。
墩台又稱烽火台。八達嶺長城圖片外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東、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圍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吊橋,外設塌窖陷阱;門道上置水櫃,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階,以繩梯上下;每台有火銃、火炮2門,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駐軍防守,與城堡組成一個縱深防禦網。明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舉烽辦法,即敵人來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台又稱牆台。指稍高出長城牆頂,四周砌有堞牆、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築。此是古代士兵們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巡邏放哨之處,以及發生戰爭時進行據守防禦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地方。例如八達嶺關城門頂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平台,即為城台。
戰台:修築於長城沿線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交通要道或地勢險要之處,為碉堡式建築,有一、二、三層之分,規模大小不一。內可儲兵器、彈葯及其他戰略物資,作用大於敵樓。同時還儲備一個月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口糧和用水等。這種戰台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守,並可與長城上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城台、敵台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火力網,大大地增強作戰威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禦上起著十分重要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戰略戰術作用。
門票·開放時間
門票旺季(4月1日-10月31日)45元,淡季(11月1日-3月31日)40元。學生憑有效證件半價。乘八達嶺纜車往返60元。
開放時間:夏季6:30-19:00;冬季7:00-18:00。
提供電子導游服務,中文10元/次,英語、日語、韓語、法語各為40元/次。
交 通
八達嶺位於北京西北方向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延慶縣境內,距離市區約80公里。從市區到八達嶺有高速公路。乘旅遊專線車一小時可以到達。旅遊專線車每天早晨在市區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前門樓東側、天安門廣場歷史博物館門前、崇文門路口東南角等地發車,車票價:往返36元/人。
登八達嶺長城圖片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最便宜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乘車方式:乘地鐵等車輛到德勝門下車,乘919路公交汽車直達八達嶺長城圖片腳下,普通車每人7元,空調車每人12元,5分鍾發一輛車,比旅遊車要便宜許多。
到八達嶺八達嶺長城圖片圖片城際列車現已開通,從北京北站出發,一等票價17元,二等票價14元,首班車6:08分發車,到達八達嶺時間是7:07。火車票到售票窗口買。下火車後不用走很遠。八達嶺高速經常會堵車。
Ⅶ 中國十大古城圖片
十、襄陽古城
歙縣古城始建於唐朝,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中國十大古城之首的稱號,這里再現了徽州城明清時期的風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雕刻精美,將徽州文化的神韻完美的襯託了出來。徽州古城獨有的民俗文化也是十分的吸引人,其內容豐富多彩,表演獨具當地特色,十分吸引人。
開放時間:07:00至20:00
景點級別:AAAAA級
門票價格:80元
著名景點:許國石坊、南譙樓、徽州府衙、漁梁壩
地理位置: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
Ⅷ 長城的外觀結構
長城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 、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
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8)高清城牆圖片擴展閱讀:
八達嶺是萬里長城之首。是明長城的精華,其地勢險要,構築雄偉,自古以來便是「拱衛陵京」的軍事戰略要地。距八達嶺西南10華里處,就是八達嶺長城防禦體系的西大門—即八達嶺的古長城風景區。
這里是崇山峻嶺、深溝險壑,長城城關項鏈,墩堡相望,由於保存原始,雖然殘缺、雄風猶在,那斷壁殘垣,在斗轉星移,晨昏更替之間,默默地講述著歷史的滄桑,古戰場的昨天……
八達嶺古長城是歷史的見證。它不僅見證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浩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修建,據考證,在八達嶺古長城發現了兩處具有考古價值的遺址。一是當年修建長城的石料場,被劈開的巨岩清晰可見,尚未加工完畢的石料鑿痕歷歷。
另一處是當年燒磚的磚窯群,繚繞的煙霧似乎似乎永久拂弄不去,孔孔在目,如歷史的嘴巴,是在傾訴勞工們背井離鄉,終日苦役的哀愁,還是在謳歌萬里長城的偉大功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主要由關隘、城牆、烽火台3部分組成。
1、 關隘:
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其中城牆是長城的主要工程,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頂寬4~5米,還有上、下城牆的馬道和梯道。在城牆的外檐上築有供瞭望和射擊的垛口,在內檐牆上築有高約 1米多的宇牆(或叫女牆)。
2、城牆:
城牆是聯系雄關、隘口、敵台等的紐帶。平均高約7~8米,在山岡陡峭的地方,城牆比較低。牆基平均寬約6.5米,頂部寬5.8米,斷面上小下大成梯形。牆結主要有版築夯土牆、土坯壘砌牆、磚砌牆等。其它構造設施有:①券門。②垛口。③城台。
3、烽火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煙氣以傳遞軍情的建築 。
長城主要由牆身、烽燧、城堡、關城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
1、 牆身
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
2、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古代邊防報警有兩種信號,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台台相連,傳遞訊息。
3、城堡
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御或干戶所城和堡城,按防禦體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長城內側,間有設於牆外者。
4、關城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
(8)高清城牆圖片擴展閱讀: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
1、券門:由於平時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戰事發生,即要登城參加戰斗,所以在長城內側每隔不遠就建有一個圓拱形小門,稱作"券門",有石階通到城牆頂上。
2、垛口:在牆頂外側的迎敵方向,修築有兩米高的齒形垛口,是戰斗人員瞭望敵情、射擊敵人時掩護自己用的。具體構造時:從牆上地坪開始砌至人體胸腹部高度時,再開始砌築垛口。垛口一般砌築成矩形。垛口上部砌有一個小方洞即瞭望洞。瞭望洞的左右側面磚呈內外八字形,這是為了便於瞭望敵人,又不易被敵箭射中。下部砌有一個小方洞,是張弓發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傾,便於向城下射擊敵人。古時射孔射程有三限:從射孔上限射出的箭,可中的人心胸以上及頭部,稱"中頭彩";中限可射中敵人腰腹部,稱"截腰";下限可射中敵人的腿部,稱"釘足"。如果敵人靠近城牆,射孔就無法發揮作用,只有靠投擲石塊、火球一淚的武器來組織敵人架梯攻城。垛口的寬度約一點五米至一點六米,一般能並排遮掩兩個人的身體,高度約二米,垛口之間距離不大於垛口寬度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城門中軸線兩側的垛口都是構築成對稱的。
3、 垛牆:又稱雉堞,設在馬道外側,基厚48厘米到40厘米。垛牆上半部開垛口,下半部砌擂石口,與垛口相錯排列,也有每兩個垛口才砌一個擂石口的。垛牆的砌法都是用素灰砌內外兩皮城磚牆,兩皮牆都順砌十字縫,沒有丁磚拉接。牆頂和垛口上再加一層預燒的封頂磚,封頂磚擴等於垛牆頂寬,上面做成坡頂,極個別垛口用垛石口。
4、宇牆(女牆):在城牆頂的內側,修有一道與垛口並行的矮牆,高約一米,叫宇牆,又叫女兒牆,它起著欄桿的作用。構築時,一般是從一層與牆體同寬的壓面條石開始的,壓面條石之上開始砌築女兒牆。女兒牆的寬度一般比壓面條石略窄,用實體牆砌築法,砌六層或八層條磚,頂面砌築一層脊磚,脊磚是專門燒制的,也有的是在施工時用泥刀砍制而成的。
5、單邊牆:所謂單邊牆是當地群眾的叫法,它與普通城牆的區別就在於它僅是一堵薄牆。單邊牆砌在山勢極險、山脊高聳而薄、並且邊牆外側也沒有人馬通過的地段。在北京附近的司馬台長城就有一段著名的單邊。單邊牆是限於形勢迫不得已才採取的建築類型,大都採用表面未經加工的粗大毛石砌築,以素灰做粘接材料。因為地形多變,單邊牆的高度也不統一,大約在2到3.5米之間。
6、 障牆:障牆一詞是近年來在研究長城的著作中出現的約定俗成的叫法,指的是"天梯"式馬道上沿大階台邊緣建造的與垛牆垂直相撞的包牆。其形制、高度與作法都與宇牆相似。它居高臨下,朝向低谷方向,是為了防衛已進入邊牆內側敵人進攻而設置的。最明顯的如慕田峪長城,其邊段城牆上,垛牆已全部殘毀,但在它的內外牆面上都有擂石口的溜道,可見是兩面皆設垛口的。
7、 擋馬牆(拒馬溝):長城城牆外面敵方向在冷兵器的射程范圍內修建的矮牆或溝塹。阻止敵兵快速靠近城牆的輔助防禦工事,其實並不是完全為防禦敵騎兵而進行的設計。
8、城牆頂面:頂面一般寬約五米,可容五馬並騎,十人並行。為了防滑,路面多用三至四層方磚鋪砌而成,鋪磚方法採用十字縫的形式,用石灰勾縫砌築,嵌縫平整。這樣做客觀上還防止了破環地面的野草滋生。有的地段,由於地形陡峭,長城城牆只能依山勢修築城傾斜的,這時城牆的頂面也就用條石或青磚砌成階梯形的地面,叫做梯道,否則人員難以行走。有的梯道順山脊從山腳一直砌到山頂。
9、馬道:在城樓旁邊,靠內檐牆一般都有一條傾斜的,從地面通向城牆頂面的通道,它是人、馬上下城牆的通路,叫做馬道。馬道寬約五至六米,道的內側一面砌築有一米上下的宇牆,起欄桿作用。由於馬道一般都是三十度上下的傾斜面,為了防滑,道面全將青磚側面朝上,砌築成十字形的嵌縫。有的城牆較高,馬道還修城二次階形,在地面馬道的入口處,還建有門樓。像嘉峪關東西兩城樓的北側,均築有寬敞的馬道。
10、 排水溝及吐水嘴:為了能及時排泄積於城牆頂地面上的積水,每隔一段距離,就築有一道排水溝,雨水通過排水溝及內檐牆上的吐水嘴排於城牆基礎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牆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護了牆基不被雨水長久侵蝕沖刷。
11、城門洞:最早的關隘城門洞,是用"過木"的辦法構築的;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磚的廣泛使用,城門洞改為用磚、石伐(石旋)的辦法構築由於城門洞平時是交通衢道,戰時是出擊敵人的通口,所以要求它能構築得寬敞一些。但採用"過木"的辦法往往滿足不了要求,它只能適用於跨度很小的門洞。採用伐(石旋)的辦法,油漆是半圓(石旋),則可以使城門洞的跨度增大到所需要的尺寸,不少關隘地門洞跨度寬達五至八米。一般先用長方形條石做基礎,再用三至五層長方形條石構築台基,高約一至一點五米,再上用水平磚砌築"上身"。達到設計的要求後,再伐(石旋)。伐(石旋)時,又根據構築要求,用立磚伐(石旋)一層再砌一層伏磚,一般均要砌築立磚、伏磚三至五道。門洞上方嵌有長方形時刻門額。上面鐫刻關隘名稱等。有些門洞的伐(石旋)的上方砌幾層雕有花飾的磚或砌石活,以增加門洞庄嚴華美。門洞內還裝有兩扇木質大門,有的外包鐵皮,防止攻城敵人從城門洞突入。
12、 城樓:城樓是戰時觀察關外敵情,指揮作戰用的。一般採用一、兩層,多至三層的大屋頂建築形式。
13、 牆台:檯面與城牆頂面相差不大,只是突戰台:在長城沿線的險要地方,築有一座比敵樓高達的建築物,它駐守有較多士兵,儲存有較多的糧秣、武器,是長城沿線上次於關隘的據點。底面積有十米見方,高達十二米左右,上下分三層,底層是一座設有門窗的高台,第二層開有門洞箭窗射孔和瞭望孔,這是住人和堆放武器、物資的地方,頂層是敞頂的,四周築有垛口
舉例: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典型地表現了萬里長城雄偉險峻的風貌。作為北京的屏障,這里山巒重疊,形勢險要。氣勢極其磅礴的城牆南北盤旋延伸於群巒峻嶺之中,視野所及,不見盡頭。依山勢向兩側展開的長城雄峙危崖,陡壁懸崖上古人所書的"天險"二字,確切的概括了八達嶺位置的軍事重要性。(1505年),嘉靖、萬曆年間曾修葺。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刻於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於萬曆十年(1582年)。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台上四周砌垛口。前後共建墩台1316座。
楚長城遺址現有狀況怎樣?
楚長城是依地形修築呈帶狀密集型分布的整體相連的關城,形成一個龐大的戰略性軍事防禦體系。楚長城與以後的秦、漢、明時期的長城相比,比較原始、單調,但已具備了強大的防禦功能。楚長城有以下幾個特徵:
楚長城系列建築中以關城為主體工程。楚長城的關城數量巨大,僅南召縣境內就有120多座,因而《水經注》稱「故號此城為萬城」。這可能是因為歷史上沒有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同時此地夏商之前三苗人遺留有數量頗多的防禦華夏集團的古城堡,便加以借用,再增加一些連結工程,便形成了以關城為主體的建築格局。楚長城的關城規模不等,大體上可分為大城、中城、小城三類。大城均集中在要道處,中小城多作為衛星城,分布在高、險、隱處,不同的寨城應是駐軍數量不等或軍事長官級別不同所致。楚長城以大量相連結的關城形成多層城防,為春秋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修長城所效仿。但楚長城的連結工程相對薄弱,較之秦、漢、明長城遠不能相比,這正是楚長城相對落後的地方,而這一落後正是歷史久遠所造成的。但關城是屯兵警哨之所,為長城所必備,所以直到後來的秦、漢、明長城,也都繼承和大量採用了修築關城的形式。楚長城利用山河之險以為城。楚長城的大部分地段分布在南陽盆地北部、西北部和東北部的伏牛山綿延千里沿線上,主峰蛤蟆石高2153.1米,漢水的支流白河、鴉河、湍河等都發源於此。這條山脈既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也是楚國與北方諸侯國的邊境線。楚長城沿伏牛山脈依山勢而築,在古道隘口處築關城、修邊牆、設關門,以備屯兵打仗;在高山險阻和江河為塹難以通行的地段,不再修築長城設施,省了許多工料,以能夠達到防禦目的為度,充分體現了「用險制塞」的原則。這些建在險關要塞上的長城,順山脊十餘里或數十里蜿蜒曲折,峰巔上的寨城依稀可見。
楚長城的石城牆均為干壘石建築。《括地誌》稱楚長城「無土之處,壘石以固」,是與其遺跡完全吻合的。楚長城的建築原則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無土用石。現在發現的幾處土築牆城段,是因為無石才用土的,如南召縣野牛嶺城段等,有的還是土石並用,現在土築牆基本上是殘留的痕跡,土石並用城牆還留有一定高度。城牆石塊大小配合得體,並根據地形的凹凸變化,有平壘、斜壘、斜立壘、立壘等不同砌築形式,石與石之間沒有任何刮縫之物。城牆斷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構造,使其穩固,不易倒塌。較大的城牆里外砌石,中間填入碎石與土的混合物,夯實以後頗為堅固,也使上部城道平坦易行。牆內每隔一定距離或在城門等重要部位砌有登城台階,與牆內道路相通,交通頗為便利,然而對城外是全封閉的,除森嚴防守的城門外,外部的人難以入城。楚長城以干壘石築牆,在火葯沒有作為武器使用之前的冷兵器時代,石塊也可能起了補充箭矢不足的作用。
楚長城大體是方形的。史籍對楚長城多稱方城。這可能與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有關。上邊已經說明,楚長城的總體輪廓近於方形,同時從楚長城的許多座關城遺址形態看,也基本是方形或長方形,有些關城因受地勢限制會出現一些不規則變化,但修建者還是刻意按照方形的模式建造的。這大概是因為古時人們崇信「天圓地方」的說法,因而在各種建築物中注入了「方」的觀念,如房屋、城池等基本都是方形的。
齊長城建築結構有哪些特點?
齊長城西起平陰、鉅防,東經長清,沿泰山北麓入泰安、歷城、萊蕪、章邱、博山、沂源、臨朐、沂水,越大峴山,過莒、五蓮、諸城、膠南諸縣直達海濱。全長500多公里。
從現存於萊蕪、泰山等地的遺跡來看,齊長城的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梵谷崖陡壁難以攀登處,僅用石塊砌築起寬2米左右的矮石牆或乾脆藉助山勢不設城,每遇溝壑,則用巨石構築,寬近7米,石塊多系毛石,未加工成條石或方石,未用灰漿凝固,但結構十分講究。一般地段,則為土石結合。其基礎由粗加工的大小石塊砌成,寬達8米至12米。上面夯土起築,每層厚約10至15厘米,整齊劃一,層次分明,夯窩均勻,清晰可辨。土裡曾摻有鹽水。有些地段的城牆,有腐朽木頭痕跡,可能當年在牆中間有圓木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整個齊長城,南面陡峭,北面平緩。北坡每隔5米到10米置亂石一堆,大者如磨盤,小者若米碓,是當年為守城御敵所備之擂石。
戰國秦、趙、燕三國北部長城建築結構是怎樣的?
秦、趙、燕三國長城的規模、構築方法及防禦設施等,大致相同。概括起來,共同有以下四個特點:其一,在構築方法上,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取土夯築,或採石砌築,或利用天然障礙稍加修整。其二,在地形選擇上,都是盡可能利用山、河。其三,在防禦設施上,都築有烽台、障城,特別在交通要道及易於接近的地段,建造的規模都較大。其四,依託長城的牆體防禦作戰,對小部隊可以起到防止其襲擾的作用,用以保護長城內的居民;對大的騎兵集團,則主要起障礙作用,以阻滯敵騎兵集團的長驅直入,用以爭取時間,集中和機動兵力,將來犯之敵殲滅於邊境地區。
魏國長城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戰國時期的魏國長城從渭南到韓城之間,如今尚有兩個相距很近的長城和兩個烽火台的遺跡,這兩道長城位於韓城縣縣城南15公里處,西達濟川,東到黃河邊。
長城內外分為兩處,當地人稱北面為外長城,南面為內長城,兩城相距160米。城牆已塌
落,殘存高度只有4米左右,底部最寬為19米。內長城往南約270米有一個烽火台,烽火台的平面為方形,每邊長為7米,台高約10米,上下收分很大。從烽火台底部到中間的木角梁頭的高度約有4.5米。
長城城牆和烽火台全部用夯土築成,歷經兩千多年,夯層還非常清楚。夯層厚度為7—8厘米。
秦始皇萬里長城遺址哪裡保存的最好?
秦始皇萬里長城建於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0年,多少世紀以來,這道延綿萬余里的古長城飽受北方嚴酷氣候的侵襲,大都已經湮滅無聞或破敗不堪。近年國家文物局計劃撥巨款對內蒙古西部的一段秦長城進行維修。這是中國首次對秦長城進行部分維修。該工程從1999年春開始,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工作,總計維修好斷牆300多米,砌築石料1萬立方米。這段秦長城位於內蒙古烏拉特前旗一個名叫小奈太的陰山深處,它是保存至今最好的一段秦始皇萬里長城遺址。
這段長城全用石塊砌築而成,長200多公里,高3.5米,底寬4.1米,頂寬1.5米,大約平均每隔1公里就築有一個烽火台,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以及近幾年地震的破壞,使這段長城多處殘破和坍塌。在今後的幾年裡國家有關部門還將繼續對此段長城進行維修,並有選擇地對其烽火台、屯兵城堡和哨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以進一步了解秦長城的構造及其當年建造時的人文歷史情況。地方有關部門也期望在維修之後,對其進行旅遊開發。
秦漢長城的組成及構築有何特點?
城牆是組成長城防禦體系的主體部分,它是把阻止、據守及掩蔽等功能集中於一體的線式防禦工程建築物。它越山嶺,穿沙漠,過草原,經絕壁,蜿蜒綿亘於秦、漢北部的邊防線上。由於敵情、地形和任務等條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段的構築情況也大不相同。
在騎兵便於機動、進攻的主要防禦地段,牆體一般較厚、較高,頂部稍寬,能容戰士在城牆上機動和戰斗,並築有較密的敵台。
騎兵機動困難的山地或有天然障礙、不便敵軍展開大量兵力進攻的次要防禦地段,牆體一般較窄、較矮,城牆頂部極窄,戰士不能在頂部機動或戰斗,城牆本身僅起障礙及屏蔽作用。
漢西河長城玉門關及今安西縣一帶的城牆,所用材料比較特別,是用流沙、碎石及蘆葦或紅柳枝築成的。主要原因是此處全系流沙小石子,但卻適宜紅柳生長。附近水泊一帶,還盛產蘆葦,用這些植物和沙石築牆,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它的修築方法,從現存實物遺跡看,是在沙漠中選定了牆體位置以後,先挖一不深的基礎槽,內鋪蘆葦或紅柳枝,然後鋪一層沙粒石子,在此之上,再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如此層層上鋪,高達數米。每層蘆葦或紅柳枝,平均厚度為4—5厘米,沙粒石子厚度為20厘米。層層壓實之後,不易破壞,有些沙石與葦枝已粘結一起,經過鹼性鹽鹵滲透後,蘆葦不易腐爛,牆體相當堅固,而且柳枝及蘆葦等可以承受較大拉力,可防止城牆在風力作用下裂縫。因而迄今仍屹立於沙漠之中,氣勢雄偉,極為壯觀。
城牆修在山地陡坡時,坡下外側一面,壘石較高,坡上內側一面,則壘石較低,有時甚至沒有。在陡峭崖壁處,往往利用崖壁作牆體,稍加修築而成。在兩山夾峙的山口,則採用土石混合構築。
城牆修築在深山密林、山脊北側或戈壁灘上時,也有以壕為主、以牆為輔的樣式,如河北圍場西北的一段長城,當地稱之為「長壕」或「萬里長壕」,均為低於地面的壕溝,僅在壕溝南岸,以挖壕之土或採石堆積成牆。壕寬一般為5—8米,深1米以上,牆高1米以上,壕牆總寬在10—12米左右。修築在河岸、森林邊緣或地勢險峻等地區的城牆,有的也用木柵或鹿砦,即漢元帝時郎中侯應所說的「木柴僵落」。但這種牆體極易朽壞,現在已無遺跡可尋。
金界壕的組成結構情況是怎樣的?
界壕由濠溝、主牆(堤)、副牆(堤)、邊堡、壕堡組成。以壕和主牆為防禦戰斗的主體,城堡和邊堡是防守士兵屯住的地方。
濠溝和主牆,是界壕的主要部分。在主牆外面有長方形深溝,主牆的寬為8—10米,高為6—8米。它的頂部平坦,向敵的一方築有女牆,主牆用黃土夯築,但在沙地、山谷和石頭多的地方,則用石塊包砌,以增大厚度。
濠溝的深約為4—5米,由濠溝底部到頂部就有11—12米,相當於一般城牆的高度。壕溝是騎兵的主要障礙。
在主牆上構築有女牆、馬面、瓮門等設施。
馬面(敵台),在主牆上每隔130—150米即構築一個馬面,它比主牆稍高,突出部分的寬為10—12米,長約為12—15米。在馬面頂上蓋有板屋,是守衛人員休息的地方。馬面的作用是增強主牆的穩定性,並能居高臨下掩護主堤,使敵不易接近。
長城主要結構_ …… 長城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 、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
【長城有幾大結構,作用是什麼,古代勞動人民是怎樣建造的(200~400字)急】 …… 以長城為主體的整套防禦工程和組織制度,被稱之為長城軍事防禦系統,只有綜合運用它們才能使長城發揮堅固防禦的作用.這個系統大體可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屯兵系統...
【從萬里長城的構造來看,修築長城的目的是什麼.】 …… 城牆是組成長城防禦體系的主體部分,它是把阻止、據守及掩蔽等功能集中於一體的線式防禦工程建築物.它越山嶺,穿沙漠,過草原,經絕壁,蜿蜒綿亘於秦、漢北部的邊防線上.由於敵情、地形和任務等條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段的...
長城主要結構是什麼?_ ……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主要由關隘、城牆、烽火台3部分組成.1、 關隘: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其中城牆是長城的主要工程,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
長城的結構主要包括有哪些部分_ …… 長城關隘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 、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 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
長城的主要構造和功能是什麼_ …… 楚長城遺址現有狀況怎樣? 楚長城是依地形修築呈帶狀密集型分布的整體相連的關城,形成一個龐大的戰略性軍事防禦體系.楚長城與以後的秦、漢、明時期的長城相比,比較原始、單調,但已具備了強大的防禦功能.楚長城有以下幾個特徵:...
長城的構造 …… 長城的構築,以「因地形,據險制塞」為基本法則.「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御敵.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 建築材...
《萬里長城的構造》3個問題.1、文章的結構特點是什麼?2、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3、文章有哪些說明順序,請舉例說明?_ …… 1.由主到次2.文章在說明長城構造時運用了列數字、分類別、作詮釋等說明方法.如:第3節中「牆身平均高度約為7.8米,……牆基平均6.5米寬,頂部只有5.8米.」這里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顯示了宏偉的氣魄,可見長城確是「...
長城的結構是什麼_ ……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主要由關隘、城牆、烽火台3部分組成.1、 關隘: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其中城牆是長城的主要工程,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
長城的構造是什麼? ……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主要由關隘、城牆、烽火台3部分組成. ■ 關隘 關隘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駐兵據點,位置多選擇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整個關隘構造,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
Ⅸ 《中國古城牆 》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中國古城牆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79rsVanNYTyNmvRegOH8cQ
簡介: 古城牆,古代軍事防禦設施,由牆體和護城河構成兩道軍事防線。中國原始長度、現存長度及規模最大的城牆為南京明城牆,保存較為完整的城牆有西安城牆、平遙城牆、荊州城牆、興城城牆、開封城牆等。
Ⅹ 介紹南京明城牆
南京明城牆包括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今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1]南京明城牆始建於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於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歷時達28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37府、16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終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2]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依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鍾山為依、北有後湖為屏、西納石城入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3]其中京城城牆長達35.3千米,現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並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4],而京城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千米,圍合面積逾230平方千米,為世界歷史之最。[5]
南京明城牆高堅甲於海內,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其築城技術達到中國築城史上的巔峰,是東亞築城技術的典範。[6]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其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均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7]
1956年10月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者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8]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