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蕭紅:等待被解救的一生
這是蕭紅在一九三六年去日本的船上給蕭軍寫的第一封信。此後她在日本生活的一年時間里,她寫了至少四十封信,不包括遺失的。這些信後來被編錄在由蕭軍注釋的《蕭紅書簡》一書中。
在日本的時光也是她生命中最安穩最清靜的時光。潛心創作,外界安寧,內心寡慾。她可以連續每日創作近萬字的作品,像著了魔一樣,心無旁騖。
在給蕭軍的第二十八封信中她這樣描述當時的生活:「窗上灑滿著白月的當兒,我願意關了燈,坐下來沉默一些時候,就在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鍾似的來到我的心上:『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此刻。』於是我摸著桌布,回身摸著藤椅的邊沿,而後把手舉到面前,模模糊糊的,但確認定這是自己的手,而後再看到那單細的窗欞上去。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閑,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但又是多麼寂寞的黃金時代呀!」
那時她把借租的小屋裝扮得很精緻,時常買一些畫作添為牆飾,一些花瓶點綴桌幾,一些酒來聊以慰藉。閑來無聊時會畫上幾筆附在信後。也會自己煮一些飯食,邀請房東的孩子一起享用。她曾在日本的街市上聽著木屐的聲音思念故鄉,也無數次徘徊在回不回去的決定中。
但這一切安逸,清靜的背後,始終是空虛的現實。她情不自禁的落筆道:「均:你是還沒過過這樣的生活,和蛹一樣,自己被卷進繭里去了。希望固然有,目的也固然有,但是都是那麼遠和那麼大。人盡靠著遠的和大的來生活是不行的,雖然生活是為著將來而不是為著現在。」
她終究熬不過寂寞和迷茫。身在異鄉的孤立和無措以及魯迅先生逝世帶給她的打擊讓她更平添了幾分愁,她只是一個需要被愛層層包裹的女人罷了。始終無法一個人跨越重洋。
二
在蕭紅十幾歲的時候,她的母親便去世了。在本應無憂的童年時光里,母親並沒有帶給她任何體貼和慈愛,而是暴躁和狂怒。父親又是庸俗封建之人,對待子女始終是嚴肅和冷酷的,他試圖用父親的權威包辦蕭紅的人生,令她無法繼續學業,並企圖用婚姻來束縛她的身體。這也成了蕭紅後來出走的根本原因。
在蕭軍對蕭紅書信的注釋中,他這樣寫道:
這個晦暗的家庭里,只有祖父是唯一溫暖的光亮,他教蕭紅背唐詩,在後院的花園里陪蕭紅度過童年的寂寥。讓蕭紅那一顆敏感而脆弱的童心慢慢得到了疏解。祖父就像一灘死水般的沼澤里一棵深植入地的參天大樹,遮擋了蕭紅恐懼而無助的心靈。讓她有了些許對生活的嚮往,也對長大後能夠逃離這片荒涼之地充滿了期許。
在蕭紅最具盛名的作品《呼蘭河傳》中,她將家鄉的景象以及童年的境遇描寫得朴實而美好,完全摒棄和掩蓋了曾經冷酷的回憶,而祖父那慈祥的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心生敬愛。
然而歲月可以令一個人體貌生長,卻無法彌補心靈的裂痕。蕭紅最終還是沒能走出一片明媚的天際。祖父去世後她沒了精神上的依靠,為了逃離這片沼澤她選擇鋌而走險進入另一片蠻荒之地。卻不知每一次逃離迎來的都是困境。
她的人生便是從一個困局到另一個困局,從一處險惡到另一處險惡。
三
在蕭軍出現的時候,蕭紅用她的本真拯救了自己。
他們相遇是充滿戲劇性的,當時的蕭紅逃離家鄉投奔未婚夫汪恩甲,後來汪恩甲又棄她而去,因為付不起房費,她一直被囚禁在與汪恩甲同居的破舊旅館里。初次與蕭軍見面時,蕭紅懷著未婚夫的孩子,蕭軍也只是一個窮苦的有志青年罷了,一個楚楚可憐,一個英雄氣概。促膝長談時,越來越多的共同語言將兩顆心拉得越來越近,一個午後時光過後,蕭軍在恍惚間看清了這個身懷六甲的苦難女人藏著的一顆美妙至真的內心。他決定不顧一切拯救她。
蕭軍在《側面·我留在臨汾》記錄了當時的心情:
最開始與蕭軍一起的日子,是蕭紅最自由而歡快的時光,盡管窮困,盡管簡陋,盡管飢餓常常光顧兩個年輕的身體,但是兩個人相互扶持,相互安慰,有著共同的追求,反而讓外在那一切困苦都變得別有情致。兩個人啃一個列吧都可以相視而笑,吃一碗肉丸子就像是愛的獎賞,生活的殘酷完全無法摧毀他們堅定的理想和愛情。
蕭紅熱愛著蕭軍,愛得像小寵物對主人一樣投入,像植物對水的渴求。在哈爾濱歐羅巴旅館時期,她每天所有的念想就是等著蕭軍工作回來。當時因為貧窮兩個人只好擠在一張小床上休息,對雙方的睡眠都受到了干擾。到了上海,好容易借到一個小床,蕭紅自願去小床上住。但是到了夜裡她卻抽泣起來。蕭軍問:「怎麼了?哪裡不舒服?」蕭紅擦了擦眼淚笑著說:「我睡不著,不習慣,電燈一閉,覺得我們離得太遙遠了。」
她就是這樣的天真,害怕她的愛人離她太遠,害怕她的愛人沒有受到關懷。然而自己又不知道如何給予。
在日本期間,蕭紅每封信的內容幾乎都會附加幾句讓蕭軍如何照顧自己的囑托,督促他吃葯,買軟枕頭,但事實上蕭軍很少照做。久而久之,當愛情的火焰不再躍動時,這些熱切的關心反而讓蕭軍生出反感。蕭軍在注釋中寫道:「她常常關心我太多,這使我很不舒服,以至厭煩。這也是我們常常鬧小矛盾的原因之一。我是一個不願可憐自己的人;也不願別人可憐我。」
這是古稀之年的蕭軍對二十多歲時蕭紅的詮釋,仍然是這樣的冷峻。可見蕭軍自始至終都受不起蕭紅這樣熱烈的愛。因此蕭紅無論如何都會走到這樣的結局,因為蕭軍不可能完完整整的拯救她。他們的心靈看似相近,實則離得很遠。她越是靠近,他越是遠離。
在情感世界中,蕭軍始終是一個討得女人歡喜的男人。他亦承認,蕭紅在日本期間,他的確做了對蕭紅不忠實的行為,而蕭紅在這段關系中並沒有出離和背叛。他對他的行為很遺憾。但蕭軍評判蕭紅沒有妻性,不適合做一名妻子,太過沉浸於自我情感。這在蕭紅本就驚慌的愛情路上,重重的打了一棍。蕭紅的倔強和自尊就在這樣不斷的揣測和自我折磨中終於蘇醒,她扛不下去了。不再願意屈身於大男子主義背後做一個唯諾的小女人。
終於在延安,她微笑著對蕭軍說:「三郎,我們永遠的分開吧。」她內心的聲音也許是:「蕭軍,雖然我還愛著你。但我們還是要自由吧。」當時她已懷有蕭軍的孩子。
後來在蕭紅與端木的婚宴上,蕭紅說她與端木並沒有什麼羅曼蒂克的愛情,她只想平平淡淡的過日子。她或許以為端木可以成為下一個拯救她的人。卻不知又一次將自己置於另一段宿命中,並導致了最終的悲劇。
四
一九四二年,蕭紅死於戰亂的香港,死得凄涼,冰冷,孤寂。在她最無助的時候,端木一次又一次棄她而去,身邊只有一個弟弟的朋友駱賓基。她像抓住手邊最後一絲活下去的理由,懇求駱賓基幫助自己脫離困境。
在臨終之前,蕭紅曾對駱賓基說:「假如蕭軍得知我在這里,他會把我拯救出去的……」而三十年後的蕭軍在對這句話的注釋中寫道:「即使我得知了,我又有什麼辦法呢?那時她在香港,我卻在延安……」
這是多麼諷刺的現實。
蕭紅的一生,一直等待被解救,從汪恩甲到蕭軍到端木蕻良,每當她以為已經抓住他們時,他們都會在她最需要的時候狠狠的甩下手臂。在當時灰暗的社會裡面她始終沒能走出這她昂首闊步的世界。
也許她宿命的根源就是她從來不曾看重自己。聶鉗弩曾對蕭紅說:「你要飛就飛得高一些,要記住你是《生死場》的作者,你是《商市街》的作者。你是一個女作家。」
她有著大天分,心靈又天真得過了頭,若生在一個和平時代,她定更得造詣。只是她沒有在意她的天賦,甚至不曾得意。沒有驕傲的勇氣,她只是冷淡的觀看著世間事,平靜的訴說。
世道是冷漠的,在短暫的三十一年的光陰里。她體會到多少愛,也就體會了多少苦。她需要多少愛,就用多少苦來填補。
如今逝者已矣,只願來世得以自由。
㈡ 蕭紅的後園短文主要寫了什麼
蕭紅的後園短文主要寫了什麼
回答:
蕭紅的短文《後園》主要寫了寫了「我」 把花園里的玫瑰找一大堆戴在祖父的帽子上, 祖父毫不知情的事。 通過回憶童年時代快樂、自由、溫馨、美好的後園生活, 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濃濃親情的眷戀, 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與人性美的嚮往, 以及童年的「我」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㈢ 肖紅的後院
美麗的後園;溫暖的後園;溫馨的後園;可愛的後園;迷人的後園
㈣ 13年前,美國科學家在自家後院打造出核反應堆,他後來怎樣了
這些年我們在網上可以了解到外國人他們的動手能力是非常強的,他們有什麼想法通常會先用實際行動來驗證,有的時候想法並不完善,這也是有的時候我們為什麼總是說外國人喜歡作死,各種作死讓人猝不及防,核武器作為如今人類社會中殺傷力最大的一個武器,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使用核武器的,因為一旦爆發核武器戰爭,對人類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核彈的殺傷力非常高,而且核武器爆炸的地點,幾百年的時間里空氣中都會有很強烈的輻射,根本就不適合人類和各種動植物生存,而且核這個東西,製作過程也是非常復雜的,不過曾經在國外,有一個小伙他在自己家的後院打造出一個核反應堆,想要通過這樣的成就拿一塊童子軍的徽章,那麼他後來怎麼樣了?
那之後他的核反應堆製作進程就被擱置了,因為只對化學感興趣,讀高中的他成績並不怎麼好,大學也只是勉強讀了一個馬科姆社區學院,後來他去當了4年兵,不過在當兵期間,他又開始了製作核反應堆,這個時候的他因為長期接觸放射性元素,臉上已經長滿了紅瘡,只不過他死不承認,而且後來她還患了嚴重的偏執型精神分裂,最後他染上了酒癮,在2016年的時候,他飲酒的同時服用了苯海拉明和芬太尼,導致中毒不治身亡,自己的核反應堆也就這么失敗了,對此大家怎麼看?
㈤ 蕭紅的《祖父·後園·我》
我拉著祖父就到後園里去了,一到了後園里,立刻就另是一個世界了。決不是那房子里的狹窄的世界,而是寬廣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麼大,多麼遠,用手摸不到天空。
而土地上所長的又是那麼繁華,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覺得眼前鮮綠的一片。
一到後園里,我就沒有對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準了什麼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麼在那兒等著我似的。其實我是什麼目的也沒有。只覺得這園子里邊無論什麼東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盡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聽話。
等到自己實在跑不動了,才坐下來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過隨便在秧子上摘下一個黃瓜來,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櫻桃樹,明是沒有結櫻桃,就偏跑到樹上去找櫻桃。李子樹是半死的樣子了,本不結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邊在找,還一邊大聲地喊,在問著祖父:
「爺爺,櫻桃樹為什麼不結櫻桃?」
祖父老遠地回答著:
「因為沒有開花,就不結櫻桃。」
再問:
「為什麼櫻桃樹不開花?」
祖父說:
「因為你嘴饞,它就不開花。」
我一聽了這話,明明是嘲笑我的話,於是就飛奔著跑到祖父那裡,似乎是很生氣的樣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沒有惡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夠止住,不知哪裡來了那許多的高興。把後園一時都讓我攪亂了,我笑的聲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後園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開花的,一直開到六月。
花朵和醬油碟那麼大。開得很茂盛,滿樹都是,因為花香,招來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樹那兒鬧著。
別的一切都玩厭了的時候,我就想起來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脫下來用帽兜子盛著。在摘那花的時候,有兩種恐懼,一種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種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麼了。忽然異想天開,這花若給祖父戴起來該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給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什麼。我把他的草帽給他插了一圈的花,紅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邊插著一邊笑,當我聽到祖父說: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么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來。我幾乎沒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還是安然的不曉得。他還照樣地拔著壟上的草。我跑得很遠的站著,我不敢往祖父那邊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機進屋去找一點吃的來,還沒有等我回到園中,祖父也進屋來了。
那滿頭紅通通的花朵,一進來祖母就看見了。她看見什麼也沒說,就大笑了起來。父親母親也笑了起來,而以我笑得最厲害,我在炕上打著滾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來一看,原來那玫瑰的香並不是因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緣故,而是那花就頂在他的頭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鍾還停不住,過一會一想起來,又笑了。
祖父剛有點忘記了,我就在旁邊提著說:
爺爺……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來了。於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滾來。
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祖父,後園,我,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
颳了風,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樣,在我卻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沒有去處,玩沒有玩的,覺得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麼長。
蕭紅(1911—1942)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她從小生長在一個比較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卻是在可憐的陰影中長大的,在侮辱與損害的惡境中孤零零的掙扎過來。他的父親張庭舉是一個典型的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奴僕。他冷酷、貪婪,甚至因為蕭紅是個女孩而歧視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裡,可以得到溫暖和愛,祖父和他的後園是她童年時代的一束陽光,因而,《祖父·後園·我》就流露出她對於和祖父一起時的那段童年時光有著強烈的眷戀之情。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場》時,開始用蕭紅作筆名,蜚聲文壇。在蕭紅不到10年的創作生涯中,為祖國文學寶庫留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祖父·後園·我》這篇課文節選自蕭紅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呼蘭河傳》這部小說用天真而純朴的文字描寫了作者蕭紅小時候在故鄉呼蘭河這個小城中生活的經歷。節選的這一小節中,祖父的慈祥、可愛、祖父對我的愛,足夠讓「我」對他有無限的喜愛,也讓我們讀者感受到了祖孫倆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感情,並引發起對自己童年的美好回憶。
㈥ 《呼蘭河傳》寫作背景
《呼蘭河傳》寫作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全國抗日形勢低迷,時值蕭紅隨丈夫離開重慶,飛抵香港,當地"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在大東酒店為二人舉行歡迎會。3月,蕭紅參加香港女校紀念三八勞軍籌備委員會在堅道養中女子中學舉行的座談會。
面對國破山河的場景,加之作者本身就是出生的東北哈爾濱是呼蘭區,《呼蘭河傳》應運而生。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9月1日,《呼蘭河傳》開始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連載;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連載完畢。
拓展資料:
1、《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的作品,教育部新課標必讀書目,幾代人背誦過的文學名著,中國孩子躲不過的美文名篇,自然與世界、自由與成長的永恆主題。
2、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3、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㈦ 《祖父 後園 我》全文哪裡有 作者是蕭紅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住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
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
據說這花園,從前是一個果園。祖母喜歡吃果子就種了果園。祖母又喜歡養羊,羊就把果樹給啃了。果樹於是都死了。到我有記憶的時候,園子里就只有一棵櫻桃樹,一棵李子樹,為因櫻桃和李子都不大結果子,所以覺得他們是並不存在的。小的時候,只覺得園子里邊就有一棵大榆樹。
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後園里邊。祖父帶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後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一個地溜平,哪裡會溜得准,東一腳的,西一腳的瞎鬧。有的把菜種不單沒被土蓋上,反而把菜子踢飛了。小白菜長得非常之快,沒有幾天就冒了芽了,一轉眼就可以拔下來吃了。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裡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當做谷穗留著。
等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滿留著狗尾草的一片,他就問我:「這是什麼?」我說:「穀子。」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我說:「是的。」我看著祖父還在笑,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裡拿來你看。」
我跑到屋裡拿了鳥籠上的一頭谷穗,遠遠地就拋給祖父了。說:「這不是一樣的嗎?」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說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祖父雖然教我,我看了也並不細看,也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一抬頭看見了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
黃瓜也許沒有吃完,又看見了一個大蜻蜓從旁飛過,於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飛得多麼快,哪裡會追得上。好在一開初也沒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來,跟了蜻蜓跑了幾步就又去做別的去了。
采一個倭瓜花心,捉一個大綠豆青螞蚱,把螞蚱腿用線綁上,綁了一會,也許把螞蚱腿就綁掉,線頭上只拴了一隻腿,而不見螞蚱了。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裡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奇怪的就是並不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
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別高的,太陽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鑽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什麼黑暗的地方飛出來。是凡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連大樹都會發響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對面的土牆都會回答似的。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只是天空藍悠悠,又高又遠。可是白雲一來了的時候,那大團的白雲,好像灑了花的白銀似的,從祖父的頭上經過,好像要壓到了祖父的草帽那麼低。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
(7)肖紅家的後院長什麼樣圖片擴展閱讀
《祖父·後園·我》錄入冀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節選自蕭紅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呼蘭河傳》是她的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回憶小說。小說描繪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北方偏僻的一個小鎮——呼蘭的風土人情真實而感人地再現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
這篇課文記敘了小時候,「我」和祖父在後花園里玩的事,表現了「我」和祖父溫情朴實,自由自在的生活,也體現出「我」很嚮往自由。
重點寫了作者(蕭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著祖父在園中,栽花、拔草、種白菜、鏟地、澆水,當然這都是童年游戲的內容,不是真正的勞作,是「亂鬧」,至於採摘黃瓜、追捕蜻蜓、采倭瓜花、捉綠螞蚱,更是孩童的游戲了。玩鬧累了,就在園子里睡下。
《祖父·後園·我》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
寫作背景
蕭紅幼年喪母,父親冷酷暴戾,再婚後基本上對蕭紅不聞不問,蕭紅自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在寂寞的童年裡,只有年邁的祖父給她疼愛和溫暖,讓她感到一些人間的溫情。她和祖父之間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們互相依戀,互相安慰,度過了很美好的一段時光。蕭紅能進學校讀書,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蕭紅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愛、寬容、仁厚,由於有了祖父的關愛,蕭紅童年雖然寂寞,卻依然有溫情有快樂,以至於蕭紅「覺得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麼呢?」
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後花園里勞作,於是蕭紅也跟著祖父總在後花園里玩樂,鋤草,吃黃瓜,捉蜻蜓,採花,
捉蚱螞,澆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覺,一切對她來說非常美好。
1929年祖父去世後,蕭紅十分悲痛。祖父的去世,斷絕了她和家庭的最後聯系,加上祖父去世後,父親立刻對她冷酷逼迫,使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㈧ 小練筆:在祖父的園子里,蕭紅還會做些什麼呢展開想像寫一寫!從你描述中,要能
祖父房子後面的的園子里,一樹玫瑰花正在開放,淡淡的花香在空氣里盪漾著,彌漫著,引得蜂子和蝴蝶忽上忽下不住地翻飛,一隻蜂子倏忽落在了花的蕊里,貪婪地吮吸著,不停地煽動幾下翅膀以便更好的采蜜。玫瑰樹下是一圈綠草,茵茵地,發散著清涼的青草氣味。
蕭紅獨自跑進這園子里,雖然到處都充滿生機,但是沒有了祖父,這些花兒、蝶兒、蜂兒、草兒,好像也失去了愛和溫暖,兀自無趣地亂開亂飛著,想到再也不能從祖父那兒得到呵護了,蕭紅不禁流下一串串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