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月份十一月份洛陽有啥好玩的
十月、十一月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洛陽的秋色正濃。根據你的不同需求推薦如下:
1、如果開車,可以跑的遠一點,沿著洛陽著名的王城大道一直向南開進入南線快速通道(不用拐彎,兩個名字叫法不同,城市區和郊縣地段不一)。途徑伊川可以尋訪一下二程故里,追尋理學先賢的足跡。然後穿過嵩縣縣城,進入山區後,依次路過很多自然生態景區,根據景區建設不同,喜歡爬山的推薦:嵩縣天池山、白雲山,還有欒川老君山,喜歡漫步山林的推薦欒川重渡溝、欒川縣城等。
2、如果不開車推薦城市區或者近郊風景。市區的秋色可以去洛浦公園,新區的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全部是免費公益景點,公交車都可以到達。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北門就是洛陽博物館,也是國內一流博物館之一。(也是免費開放,不過需要在門前廣場上領取門票。)當然也可以乘坐公交差到邙山上的洛陽古代藝術館(原來的洛陽古墓博物館),全國唯一的古墓葬博物館,很特別的博物館,參觀其中很有點穿越的感覺。來迴路上感受下邙山遠眺,呵呵,算是重溫洛陽八景之一的邙山遠眺吧,如果還有體力可以去上清宮溜達一下,唐代著名道觀,趁機懷古。
3、喜歡都市街景的,推薦在清晨或者午後去老城區的歷史文化街區溜達一下,吃吃小吃,裡面有一家賣油茶的,我記得他家是整街唯一一個幌子上寫著油茶的鋪子。很好喝,好像幾塊錢吧,上午街上才有得賣特色小點「驢打滾」,是小推車售賣的,好像五毛一塊,可以走著吃著。然後路過十字街之後一直向東街走,有很多賣鑼鼓傢伙什兒之後就是一些老街、老巷、老房子,一直走下去可以看到一座鼓樓,雖然已經不用了,但是夕陽映襯下古老的鼓樓看著很有韻致。
㈡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詩:
一年一度的秋風,
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
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
趕快再添上幾句,
說不盡的心事,
無奈太匆匆。
鑒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的遊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
:『
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
,思緒變得愈加復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中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像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
,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
,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
,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又開封
"的細節,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並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寫講詩里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
復恐匆匆說不盡
"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
,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此評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
思考題:
1,秋風無形,何以用"見"?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本詩有一處成功的細節描寫,正體現了王安石的評價。請你找出來,並作簡要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秋風本無形,但它可使樹葉黃落,百花凋零,給自然界帶來秋光秋色,因而雖無形,卻又處處可見。用"見"就將秋風與秋風所帶來的肅殺的秋景聯系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
2,"行人臨發又開封"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承"復恐",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唯恐言之不盡的復雜微妙的心理,讓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寫中深味到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㈢ 風起洛陽中掌秋使是煥相嗎
風起洛陽中掌秋使不是煥相。
春秋道有四使,逍遙子是春秋道的師尊,而師尊以下有四位掌使,號稱春夏秋冬,掌春使是百里弘毅的大哥百里寬仁;掌秋使是一位心狠手辣的小娘子;掌夏使是兵部尚書宋涼,已經死了。
逍遙子被抓之後,春秋道只要是由掌秋使和掌春使打理,逍遙子不在,掌秋使就是說一不二的人,所有的一切關於春秋道的事情,都是服從她的命令。她心狠手辣,殺伐決斷,可以說為了春秋大業,她真的是盡心盡力。
掌春使和掌夏使的情況
1、掌夏使宋涼
兵部尚書宋涼,身居高位,卻聯合不良井王登成,在不良井的密道里煉兵器。本以為他是想中飽私囊,沒想到他卻是春秋道的掌夏使。
宋涼被抓了,也為春秋道的春秋大業付出了生命。可是,他是心甘情願的,為了大業,他願意如此。雖然,後來百里二郎還是發現用銅料煉出來的兵器有問題,知道奩山的銅料定是被用在了別處的什麼地方。但是,宋涼卻為此做了掩蓋,護住了奩山的銅料被發現。
2、掌春使百里寬仁
百里寬仁是百里家的大兒子,起初,他是已經死了十多年的人,後來,才發現他是假死脫身。當初百里家的老家主百里虎是春秋學宮的人,春秋學宮後來改名為北溟書院,而北溟書院就是春秋道的前身,同時百里虎曾經在北溟書院任職。
百里虎是因為和春秋學宮的人意見不合,被逐出春秋學宮的,他因此才帶著家人來到了神都。百里二郎調查的時候,發現了疑似他哥哥百里寬仁的筆跡,是在天通道人那裡看見的。
他回家之後,就把收起來的哥哥的筆記拿出來對比,確認無誤,那就是百里寬仁的字跡。而且百里寬仁有六指,掌春者也是如此,天底下,沒有這么巧合的事情。百里延也被害了,百里二郎想要查清事實,就只能找來五叔詢問。
五叔說,當年百里寬仁的後事都是百里虎一人操辦,百里虎把所有人都遣散開了。百里弘毅為了探尋真相,掘開了自己兄長的墓,打開了棺材,他只看到了一對錘石,並沒有兄長的屍骨。可見,百里虎是給百里寬仁來了個假死脫身。
㈣ 描寫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古詩各兩句。
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涼風冬有雪。春去秋來,四季輪回,古人用古詩盡情描繪四季的變遷。春分已過,萬象更新,一年四季由春始。趁著好春光,讓我們一起漫步詩林,采擷最美的古詩,品味詩意的四季。
【詩之春】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賞析:本詩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大街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春日》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賞析:這首詩寫出了春色的爛漫、賞春的愉悅,與任何吟詠春日的佳篇相比,都不失為一篇上乘之作。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原指節日或親朋相聚的日子,這里指陽光明媚的晴好天氣。「尋芳」兩字點明主題,也就是尋覓美好的春景。
讓我們一起漫步詩林,品讀詩詞,一起在古詩詞的世界中收獲最美的四季。學會用詩詞詠春、品夏、賞秋和頌冬!
㈤ 為何古詩詞中總有洛陽這個詞,洛陽代表了什麼
自古洛陽被稱為「詩城」,歷史上與洛陽有關或提及洛陽風物的詩詞篇秩浩瀚,除了長安(數量要少一些)以外,世界上再沒有類似的城市了。這份獨特的精神、歷史遺產,足以使洛陽獨步天下!
一。洛陽形勝適宜建都
「三河建洛都」,是黃河、洛河和伊河孕育了洛陽。洛陽是古代漢族主要聚居地的黃河流域水資源最充分的地域,洛河當時澄徹見底:「清洛象天河,東流形勝多」;「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輕淺見瓊沙。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伊水亦然:「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見石」。有詩人稱贊洛陽:「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形容洛陽的地勢險要:「三河分設險,兩崤資巨防」。
洛陽處於九州之中:「天中洛陽道」;交通四通八達:「御路浮橋萬里平」,便於「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萬國朝天中」。古時洛陽的伊洛黃河均有舟船之便:「洛水泛泛中行舟」;「務使霞漿興,方乘泛洛歸」;「舟通南越貢」。
洛陽的氣候也是古時詩人樂於稱道的。唐朝時期的洛陽可以清晰地看見嵩山:「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月明直見嵩山雪」;「宅東籬缺嵩峰出,堂後池開洛水流」。白居易說:「地稱高情多水竹,山宜閑望少風塵」;「老愛東都好寄身,足泉多竹少埃塵」。
所以古時洛陽是公認的帝王之都:「洛城本天邑,洛水即天池」;「千年王氣浮清洛」;「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品江山、洛陽第一,金陵第二」;"洛陽天子縣";
二。鼎盛時期的洛陽
東漢和盛唐,洛陽都曾經有過輝煌時期。由於唐詩的興盛,洛陽的輝煌在其中得到了更多的反映。
1。宮闕嵯峨,市曹興隆:
*洛陽宮闕當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樓。
*漢家伊洛九重城。
*洛陽宮觀與天齊。
*鳳樓龍闕倚清光。
*帝宅層甍垂鳳翼。
*洛城今古足繁華。
*洛陽城裡多池館。
*宮官試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九門開洛邑,雙闕對河橋。
*藹藹鼎門外,澄澄洛水灣。
*洛水照千門,千門碧空里。
*皇宮對嵩頂,清洛貫城心。
*南渡洛陽津,西望十二樓。
*洛陽十二門,官寺郁相望。青槐羅四面,淥水貫中央。
*洛陽大道傍,甲第何深邃。
*唐代鄭世翼如此描繪站在邙山上遠眺洛陽城的情景:(「登北邙還望京洛」)
步登北邙坂,踟躕聊寫望。宛洛盛皇居,規模窮大壯。
三河分設險,兩崤資巨防。飛觀紫煙中,層台碧雲上。
青槐夾馳道,迢迢修且曠。左右多第宅,參差居將相。
清晨謁帝返,車馬相追訪。胥徒各異流,文物紛殊狀。
囂塵暗天起,簫管從飛揚。伊余孤且直,生平獨淪喪。
山幽有桂叢,何為坐惆悵。
*唐代韋應物眼中的洛陽:( 登高望洛城作)
高台造雲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
河嶽出雲雨,土圭酌乾坤。舟通南越貢,城背北邙原。
帝宅夾清洛,丹霞捧朝暾。蔥蘢瑤台榭,窈窕雙闕門。
十載構屯難,兵戈若雲屯。膏腴滿榛蕪,比屋空毀垣。
聖主乃東眷,俾賢拯元元。熙熙居守化,泛泛太府恩。
至損當受益,苦寒必生溫。平明四城開,稍見市井喧。
坐感理亂跡,永懷經濟言。吾生自不達,空鳥何翩翻。
天高水流遠,日晏城郭昏。裴回訖旦夕,聊用寫憂煩。
*唐 白居易 題洛中第宅
水木誰家宅,門高佔地寬。懸魚掛青甃,行馬護朱欄。
春榭籠煙暖,秋庭鎖月寒。松膠粘琥珀,筠粉撲琅玕。
試問池台主,多為將相官。終身不曾到,唯展宅圖看。
*唐 白居易 題崔少尹上林坊新居
坊靜居新深且幽,忽疑縮地到滄州。宅東籬缺嵩峰出,堂後池開洛水流。
高下三層盤野徑,沿洄十里泛漁舟。若能為客烹雞黍,願伴田蘇日日游。
*唐 白居易 登樂游園望
獨上樂游園,四望天日曛。東北何靄靄,宮闕入煙雲。
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耳目暫清曠,懷抱郁不伸。
下視十二街,綠樹間紅塵。車馬徒滿眼,不見心所親。
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
*宋 歐陽修 少年游
玉壺冰瑩獸爐灰。人起綉簾開。春從一夜,六花開盡,不待剪刀催。洛陽城闕中天起,高下遍樓台。絮亂風輕,拂鞍沾袖,歸路似章街。
*宋 晁端禮 鷓鴣天
洛水西來泛綠波。北瞻丹闕正嵯峨。先皇秘聿無人解,聖子神孫果眾多。民物阜,歲時和。帝居不用壯山河。卜年卜世過周室,億萬斯年入詠歌。
2。車馬駢闐,八方來儀: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送十道采訪使及朝集使:
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課最力已陳,賞延恩復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首路回竹符,分鑣揚木鐸。
戒程有攸往,詔餞無淹泊。昭晰動天文,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茲念,克終期所託。行矣當自強,春耕庶秋獲。
*唐 顧況 送使君
天中洛陽道,海上使君歸。拂霧趨金殿,焚香入瑣闈。
山亭傾別酒,野服間朝衣。他日思朱鷺,知從小苑飛。
*唐 儲光羲 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
萬國朝天中,東隅道最長。吾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
出入蓬山裡,逍遙伊水傍。伯鸞游太學,中夜一相望。
落日懸高殿,秋風入洞房。屢言相去遠,不覺生朝光。
3。帝王巡遊,官員宴飲:
*唐 武則天 早春夜宴
九春開上節,千門敞夜扉。蘭燈吐新焰,桂魄朗圓輝。
送酒惟須滿,流杯不用稀。務使霞漿興,方乘泛洛歸。
*唐 宋之問 龍門應制
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台映幾重。群公拂霧朝翔鳳,天子乘春幸鑿龍。
鑿龍近出王城外,羽從琳琅擁軒蓋。雲罕才臨御水橋,天衣已入香山會。
山壁嶄岩斷復連,清流澄澈俯伊川。雁塔遙遙綠波上,星龕奕奕翠微邊。
層巒舊長千尋木,遠壑初飛百丈泉,彩仗蜺旌繞香閣。下輦登高望河洛。
東城宮闕擬昭回,南陽溝塍殊綺錯。林下天香七寶台,山中春酒萬年杯,
微風一起祥花落,仙樂初鳴瑞鳥來。鳥來花落紛無已,稱觴獻壽煙霞里。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關猶駐五雲車。鳥旗翼翼留芳草,龍騎駸駸映晚花。
千乘萬騎鑾輿出,水靜山空嚴警蹕。郊外喧喧引看人,傾都南望屬車塵。
囂聲引颺聞黃道,佳氣周回入紫宸。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
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
*唐 張說 安樂郡主花燭行
青宮朱邸翊皇闈,玉葉瓊蕤發紫微。姬姜本來舅甥國,卜筮俱道鳳凰飛。
星昴殷冬獻吉日,夭桃穠李遙相匹。鸞車鳳傳王子來,龍樓月殿天孫出。
平台火樹連上陽,紫炬紅輪十二行。丹爐飛鐵馳炎焰,炎霞爍電吐明光。
綠輧紺幰紛如霧,節鼓清笳前啟路。城隅靡靡稍東還,橋上鱗鱗轉南渡。
五方觀者聚中京,四合塵煙漲洛城。商女香車珠結網,天人寶馬玉繁纓。
百壺淥酒千斤肉,大道連延障錦軸。先祝聖人壽萬年,復禱宜家承百祿。
珊瑚刻盤青玉尊,因之假道入梁園。梁園山竹凝雲漢,仰望高樓在天半。
翠幕蘭堂蘇合薰,珠簾掛戶水波紋。別起芙蓉織成帳,金縷鴛鴦兩相向。
罽茵飾地承雕履,花燭分階移錦帳。織女西垂隱燭台,雙童連縷合歡杯。
藹藹綺庭嬪從列,娥娥紅粉扇中開。黃金兩印雙花綬,富貴婚姻古無有。
清歌棠棣美王姬,流化邦人正夫婦。
*唐 張祜 雜曲歌辭
車駕東來值太平,大酺三日洛陽城。小兒一伎竿頭絕,天下傳呼萬歲聲。
紫陌酺歸日欲斜,紅塵開路薛王家。雙鬟前說樓前鼓,兩伎爭輪好結花。
*唐 蘇頲 廣達樓下夜侍酺宴應制
東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會公卿。樓台絕勝宜春苑,燈火還同不夜城。
正睹人間朝市樂,忽聞天上管弦聲。酺來萬舞群臣醉,喜戴千年聖主明。
*唐 王維 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制
彩仗連宵合,瓊樓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宮殿百花中。
不數秦王日,誰將洛水同。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風。
天保無為德,人歡不戰功。仍臨九衢宴,更達四門聰。
*唐 王維 奉和聖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
故事修春禊,新宮展豫游。明君移鳳輦,太子出龍樓。
賦掩陳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來捧劍,畫鷁去回舟。
苑樹浮宮闕,天池照冕旒。宸章在雲表,垂象滿皇州。
*唐 張九齡 天津橋東旬宴得歌字韻
清洛象天河,東流形勝多。朝來逢宴喜,春盡卻妍和。
泉鮪歡時躍,林鶯醉里歌。賜恩頻若此,為樂奈人何。
*唐 白居易 三月三日祓禊洛濱
三月草萋萋,黃鶯歇又啼。柳橋晴有絮,沙路潤無泥。
禊事修初半,遊人到欲齊。金鈿耀桃李,絲管駭鳧鷖。
轉岸回船尾,臨流簇馬蹄。鬧翻揚子渡,蹋破魏王堤。
妓接謝公宴,詩陪荀令題。舟同李膺泛,醴為穆生攜。
水引春心盪,花牽醉眼迷。塵街從鼓動,煙樹任鴉棲。
舞急紅腰軟,歌遲翠黛低。夜歸何用燭,新月鳳樓西。
4。四季節慶,傾城歡娛:
*唐 孫逖正月十五日夜 應制
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
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
*唐 陳嘉言 上元夜效小庾體
今夜可憐春,河橋多麗人。寶馬金為絡,香車玉作輪。
連手窺潘掾,分頭看洛神。重城自不掩,出向小平津。
*唐 張祜 李謨笛
平時東幸洛陽城,天樂宮中夜徹明。無奈李謨偷曲譜,酒樓吹笛是新聲。
*唐 武元衡 贈佳人
步搖金翠玉搔頭,傾國傾城勝莫愁。若逞仙姿游洛浦,定知神女謝風流。
*唐 薛逢 醉春風
頃年曾作東周掾,同舍尋春屢開宴。斗門亭上柳如絲,洛水橋邊月如練。
洛陽風俗不禁街,騎馬夜歸香滿懷。坐客爭吟雲碧句,美人醉贈珊瑚釵。
*唐 王建 上陽宮
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澗橙花發,玉輦登山桂葉稠。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
*唐 皮日休 洛中寒食
千門萬戶掩斜暉,綉幰金銜晚未歸。擊鞠王孫如錦地,斗雞公子似花衣。
嵩雲靜對行台起,洛鳥閑穿上苑飛。唯有路傍無意者,獻書未納問淮肥。
*唐 沈佺期 洛陽道
九門開洛邑,雙闕對河橋。白日青春道,軒裳半下朝。
乘羊稚子看,拾翠美人嬌。行樂歸恆晚,香塵撲地遙。
*唐 劉禹錫 洛中早春贈樂天
漠漠復靄靄,半晴將半陰。春來自何處,無跡日以深。
韶嫩冰後木,輕盈煙際林。藤生欲有托,柳弱不自任。
花意已含蓄,鳥言尚沉吟。期君當此時,與我恣追尋。
翻愁爛熳後,春暮卻傷心。
*唐 白居易 洛陽春贈劉李二賓客
水南冠蓋地,城東桃李園。雪銷洛陽堰,春入永通門。
淑景方靄靄,遊人稍喧喧。年豐酒漿賤,日晏歌吹繁。
中有老朝客,華發映朱軒。從容三兩人,藉草開一樽。
樽前春可惜,身外事勿論。明日期何處,杏花游趙村。
[洛城東有趙村,杏花千餘樹。]
*唐 司馬扎 送孔恂入洛
洛陽古城秋色多,送君此去心如何。青山欲暮惜別酒,碧草未盡傷離歌。
前朝冠帶掩金谷,舊游花月經銅駝。行人正苦奈分手,日落遠水生微波。
*唐 張籍 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 白居易 天宮閣秋晴晚望
洛城秋霽後,梵閣暮登時。此日風煙好,今秋節候遲。
霞光紅泛灧,樹影碧參差。莫慮言歸晚,牛家有宿期。
*唐 白居易 秋遊
下馬閑行伊水頭,涼風清景勝春遊。何事古今詩句里,不多說著洛陽秋?
*唐 白居易 秋日與張賓客舒著作同游龍門,……
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風裊裊秋蟲鳴。嵩峰餘霞錦綺卷,伊水細浪鱗甲生。
洛陽閑客知無數,少出遊山多在城。商嶺老人自追逐,蓬丘逸士相逢迎。
南出鼎門十八里,庄店邐迤橋道平。不寒不熱好時節,鞍馬穩快衣衫輕。
並轡踟躕下西岸,扣舷容與繞中汀。開懷曠達無所系,觸目勝絕不可名。
荷衰欲黃荇猶綠,魚樂自躍鷗不驚。翠藻蔓長孔雀尾,綵船櫓急寒雁聲。
家醞一壺白玉液,野花數把黃金英。晝游四看西日暮,夜話三及東方明。
暫停杯觴輟吟詠,我有狂言君試聽。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濟獨善難得並。
不能救療生民病,即須先濯塵土纓。況吾頭白眼已暗,終日戚促何所成。
不如展眉開口笑,龍門醉卧香山行。
*唐 裴夷直 同樂天中秋夜洛河玩月
清洛半秋懸璧月,綵船當夕泛銀河。蒼龍頷底珠皆沒,白帝心邊鏡乍磨。
海上幾時霜雪積,人間此夜管弦多。須知天地為爐意,盡取黃金鑄作波。
*唐 白居易 登天宮閣
午時乘興出,薄暮未能還。高上煙中閣,平看雪後山。
委形群動里,任性一生間。洛下多閑客,其中我最閑。
*唐 顧況 洛陽陌二首
鶯聲滿御堤,堤柳拂絲齊。風送名花落,香紅襯馬蹄。
珂佩逐鳴騶,王孫結伴遊。金丸落飛鳥,乘興醉青樓。
*唐 曹鄴 四望樓
背山見樓影,應合與山齊。座上日已出,城中未鳴雞。
無限燕趙女,吹笙上金梯。風起洛陽東,香過洛陽西。
公子長夜醉,不聞子規啼。
㈥ 求晚秋海報免費資源~高清的最好,謝謝!!
https://photo..com/photo/wap/albumShare/invite/OYuxpMuVwS?from=zdWQHB
點擊鏈接-查看所有圖片-打開一刻相冊-可批量下載/無限存儲
晚秋海報,整理了個資源包,求採納!
㈦ 洛陽的歷史故事,詩人
洛陽的歷史故事:
1、洛陽牡丹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貴的品種。
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為人們所喜愛。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中,記載了武則天怒貶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臘月天,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賞花。
卻發覺除臘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盡是一片枯枝,於是武則天寫下一首絕句: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次晨,果然百花齊放,武則天大喜,一一賞花。
然而武則天素愛牡丹,平日尤加愛護,卻唯獨牡丹無花。武則天大怒,遂吩咐將牡丹連根拔起,即刻燒毀,又下旨將4000 株牡丹貶去洛陽。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陽最盛。
2、白虎觀會議
白虎觀會議是東漢章帝時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
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支柱。但是由於當時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對於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
雖然漢宣帝時曾召開「石渠閣會議」加以統一,但是經歷王莽新朝的戰亂之後,各家的歧異再次抬頭。
漢光武帝劉秀於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
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白虎觀於當時乃是朝廷修繕儒學之所。
3、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
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台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4、董卓之亂
東漢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失敗後,挾獻帝西走長安,並驅使洛陽數百萬人隨之西遷,沿途死亡無數。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室屋盪盡,無復雞犬。
5、開鑿大運河
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命皇甫儀征河南、淮北各州縣男女百餘萬人開通濟渠,引黃河水達於淮河;同年,又開通山陽瀆(邗溝)。608年,開通永濟渠,北到涿郡(今北京)。
610年,開江南河,連通長江和錢塘江。至此,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南通餘杭,北達涿郡,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運河全部竣工。大運河全長2500多公里,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過巨大作用。
洛陽的詩人:
1、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2、劉禹錫
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神龍政變
網路-董卓之亂
網路-杜牧
網路-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