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藍琉璃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ps點圖片為啥變紅色 2025-07-04 10:49:10
蘋果x個性壁紙高清圖片 2025-07-04 10:04:05
ps圖片合成後沒有文字 2025-07-04 09:56:55

藍琉璃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11 16:46:53

Ⅰ 琉璃花圖片有嗎真有這種花嗎想看看。。

琉璃苣 紫草科

一年生草本植物,稍具黃瓜香味。株高60公分(2尺),被粗毛。葉大,粗糙,長圓形,花序鬆散,下垂;花梗通常淡紅色;花星狀,鮮藍色,有時白色或玫瑰色;雄蕊鮮黃色,5枚,在花中心排成圓錐形。原產東地中海地區,現歐洲和北美廣泛栽培,可作蜜源植物,鮮葉在歐洲作蔬菜,鮮葉及干葉又可用於燉菜及湯、飲料的調味。

騰訊玫瑰園裡面的藍琉璃就是指此花

Ⅱ 我是雙魚座的,QQ上說雙魚座掌管海王星,請問:海王星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嗎有海王星圖片的能發圖么

海王星(Neptune)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是圍繞太陽公轉的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頓(Neptunus),因為尼普頓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冬使用的三叉戟。

Ⅲ 華南理工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說到一個學校的地標性建築,華工可多著呢下面我分別介紹五山校區和大學城校區兩個校區的地標

1.五山校區

1)校門

沒錯,這里不上課的時候就是仙境一般的場景,青山鳥語,微風拂面。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其他好看的風景,這里就不贅述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天壇之美》作者是誰

天壇之美作者:翰風林火
天壇,是我國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場所。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面積273公頃。天壇不僅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築群,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祭天建築群。

天壇的建築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建築技藝和環境的營造都強烈的表現出古人對「天」的崇敬。

天壇整個面積比紫禁城還大四倍,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形似「回」字。天壇辟有六座天門,主要建築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等用一座丹陛橋連接。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長三百六十米,寬二十九米,南端高一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三米,象徵著此道與天宮相接。天壇主體建築俱為圓形,象徵天圓;各主要殿頂一色藍琉璃瓦,象徵藍色青天。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祀天大典的地方。圜丘為三層,每層九個台階,從各層檯面到登壇石階,石欄板和望柱等數目均採取九或九的倍數,因九是「陽數之極」,通過對「九」字的反復應用,以強調天的至高無上地位。站在圜丘高壇上,四野開闊,使人似乎手可觸天,腳可離地,彷彿在天上行走。站在圜丘壇的天心石上說話,雖然只用了很小的聲音,卻可以產生很大的迴音,使人感受到「人間私語、天若聞雷」。

祈年殿是舉行祈谷大典的地方。採用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這座三重檐逐層向上收束成傘狀的圓形宮殿,金碧彩繪,高三十八米,直徑三十二米,雄偉壯觀,給人一種拔地擎天的氣勢。由於其整個深藍的琉璃瓦頂和淺藍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淺的對比,更顯示出天的澄清、明朗;而天的澄清、明朗,又使得祈年殿的外輪廓虛實相生,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仰望祈年殿,都會使人感到盡善盡美。

在天壇建築的形式美感之下,是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深邃背景。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祀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表達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天壇以寧靜深遠而著稱,其意境美主要體現在高、圓、清等幾個方面。

高,即崇高,表現天空的遼闊高遠,表現「天」的至高無上,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

圓,不僅指外形的圓,更是一種祥和的象徵,蘊含著宇宙萬物,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體現了一種「天行健」的精神。不僅位於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都是圓形,每一個建築又形成很多同心圓,使建築中圓的擴展與穹隆形的天空成為一個圓容整體。

清,是一種高清的境界,為清新、清真、清妙、清遠、激濁揚清等。如天壇的基本色調整體是青色,與蔚藍的天空相協調,樹木和大面積的植被枝葉蔥蘢,生意盎然。

古代人們信神敬天,感恩知報,懂得人生在世善惡有報的因果關系,這才使得中國成為禮儀之邦、文化之邦。[1]

天壇是建築和景觀設計之傑作,其涵納的建築思想和建築技藝,其天廣、地厚的遼闊布局、天地人交融、均衡、精微的結構、寧靜深遠的意境之完美一體化,表現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水平。

Ⅳ 天壇的簡介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5)藍琉璃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1、天壇建築特點:

天壇以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外壇古柏蒼郁,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庄嚴宏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

2、歷史沿革:

(1)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後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2)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

(3)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

(4)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

(5)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6)1900年八國聯軍曾在天壇齋宮內設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捲而去,建築、樹木慘遭破壞。

(7)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對天壇的文物古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

(8)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