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那麼,「飛天」來自於下列哪個藝術寶庫中的壁畫
來自於敦煌莫高窟壁畫。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原始得飛天,其實是馬頭人身的猙獰面目……
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
從起源和職能上說,飛天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音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與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代慧琳《音義》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音樂天,有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隨著佛教理論、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身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目清秀、體態優美的天人飛仙了。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是有區別的。乾闥婆—香音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裡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雲霄;緊那羅—天樂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裡,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佛教藝術中的飛天。西魏時,莫高窟已出現了持樂器歌舞的乾闥婆。隋代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無法分辨了。只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緊那羅定名為天宮伎樂,把後來合為一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伎樂。
從藝術形象上說,敦煌飛天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的結果,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它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頭光,藉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之一,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Ⅱ 敦煌「飛天」的形象源自哪裡
飛天的形象源自於佛教,原本指的是佛陀的八部侍從中的兩部,乾闥婆與緊那羅。乾闥婆是天歌神的梵語音譯,因為周身都散發著香氣,又稱其為香音神。緊那羅則是天樂神的梵文音譯。在唐朝年間編纂的《慧琳音義》中記載過,緊那羅作歌舞與乾闥婆一起在極樂天中彈琴唱歌,來娛樂於佛,並且不食酒肉,只採集百花香露。通常說的「飛天」指的就是對他們的合稱。當飛天的形象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了中國,也逐漸本土化,結合了中國古代文化,成為了超越宗教含義的藝術形象。
到了宋朝時期,敦煌一帶主要是在西夏的控制之下,因此飛天的形象也體現出了西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到了元朝時期,雖然也有一些發展,但是已經走向式微,到了明朝時期,這里就已經被逐漸荒廢,尤其是1524年,明朝封鎖了嘉峪關,這里的再次被發覺就要等到幾百年後了。
Ⅲ 飛天圖的來源誰知道
飛天是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是不朽的藝術品。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可以說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 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中雲:「外國呼神亦為天。」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宋〈太平御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
Ⅳ 敦煌飛天既是傳統文化又是當代文化嗎
敦煌飛天最初是來源於佛教文化中的天歌神和香間神,更早的源頭是印度教。
敦煌飛天造型在歷朝歷代有所變化,逐漸與中國道教的飛仙融合,集古印度,西域和中原之美為一體,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專有名詞。
Ⅳ 飛天樂舞是中國四大石窟中()的作品
敦煌莫高窟。
飛天舞蹈來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飛天屬於敦煌舞中的古典舞的分支,來源於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但與古典舞有很大區別,敦煌舞與以石窟壁畫為依託,主要分為胡旋舞、胡騰舞、清商舞、霓裳羽衣舞等。
飛天屬於敦煌舞中的古典舞的分支,來源於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但與古典舞有很大區別,敦煌舞與以石窟壁畫為依託,主要分為胡旋舞、胡騰舞、清商舞、霓裳羽衣舞等。
Ⅵ 敦煌壁畫是一種佛教藝術,為何在壁畫中會出現許多類似「飛天」畫作
敦煌莫高窟現存492個洞窟,其中有飛天形象的有270個窟,總造型數高達4500個。飛天形象的文化來源眾說紛紜,篇幅所限恕不羅列,我個人的意見是,飛天是佛教中國化的結果。佛教飛天很可能源於「天龍八部」,即遨遊在天上的神怪,從這一意義上講,飛天從源頭上就「不是人」。但而飛升的理念,在道教思想中已經成型,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的中國造型中,已經有「羽人」的形象存在,但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前道教的神仙形象,不是動物首人身,就是人首動物身。
西魏時期,飛天形象受漢地道教文化影響,表現出了一些道教藝術的特色,同時,西域式飛天依然存在,兩種風格並行不悖。北周在敦煌開窟甚多,飛天風格婀娜多姿,中原式飛天佔大多數,西域式飛天雖然存在,但是數量已經明顯降低。
隋唐的飛天已經完全中原化,花朵、祥雲、火焰更多的參與到飛天群組的組合中,飛天動作也從飛翔變為遨遊。隋唐飛天一組,這些都是一般人最熟悉的飛天形象,堪稱飄飄欲仙,豐富的細節是這一期的特色。
宋元時期,飛天藝術衰落,人物形象類似後世年畫中的形象,基本上褪去了仙氣,好似世俗之人。宋、西夏、元代飛天一組,可以發現基本上是對唐代飛天的拙略模仿
Ⅶ 飛天是從哪兒傳來的佛教藝術形象
敦煌的飛天壁畫是從印度和西域傳來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十六國北涼到北魏,大約170餘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大體上是西域式飛天。
從西魏到隋代,大約80餘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處在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西域飛天與中原飛仙相交流,相融合,創新變化的階段,是中西合璧的飛天。
中原式飛天,是東陽王榮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間,從洛陽帶來的中原藝術畫風在莫高窟里新創的一種飛天。
(7)飛天圖片來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藝術形象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
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藉助雲而不依靠雲,主要憑借飄逸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Ⅷ 敦煌飛天起源於哪裡,什麼文明
敦煌飛天起源於印度,是多元文明。 敦煌石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敦煌石窟包含了莫高窟、榆林石窟、東千佛洞、西千佛洞在內中國古代各時期佛教題材的藝術珍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前秦時期,歷經了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興建,現已形成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佛教石窟藝術。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集中展示了古代人民創作的豐富的舞蹈形象。在這些舞蹈形象中,既有展現當時社會風貌社會習俗的舞樂場面和舞蹈形象,又有佛教經典中描述的故事場景,還有包含天地人三界的舞蹈藝術形象。豐富地創作了諸如西域樂舞、民間宴飲和嫁娶舞樂、飛天、伎樂等等獨特而又優美的舞蹈藝術形象。為我們了解古代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提供了翔實的依據,同時也對舞蹈歷史的研究和相關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更是多姿多彩,神采飛揚,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和不凡的創造力。「飛天」一詞源於佛經,但是關於飛天的形象,佛經中並沒有予以生動形象地描述。為了表示對佛的崇敬與供養,古人創造出了「飛天形象」。因此,敦煌石窟中的「飛天形象」主要肩負著禮拜供奉、散花施香、歌舞伎樂等職責。敦煌飛天形象各異,千姿百態,而且數量眾多。有曲腿飛天、釋迦說法圖飛天、抱琵琶飛天、僧衣飛天等。「飛天」壁畫藝術歷經多個朝代的發展,至唐代達到巔峰。唐朝時期「飛天」的基本形象是菩薩裝,女性體型,及至盛唐時期,受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飛天形象」由天人轉變為楚楚動人的宮娥舞女,粉壁丹青完全進入了人物畫的范疇,工筆勾勒,重彩平塗,形象鮮明。 來源:藝術大觀
Ⅸ 壁畫中的飛天來自哪
中國甘肅省,古西域文明的搖籃,這里是古長城的最西端,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城樓高高肅立,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從這里經過,而馳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也早已成為甘肅人民引以為自豪的象徵.
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徵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而是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
敦煌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范圍已擴大到說法圖中和佛龕內兩側。飛天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特點,但已發生了變化,逐漸向敦煌飛天轉變。
如北魏226窟北壁後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由橢圓變為長條但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美,動感特強。
隋代飛天正處在融合、探索、創新時期。主要表現在體型不同,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飛態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有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
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飛天不僅畫在藻並、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
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綵帶,使飛天飛得多麼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嵋動人。五代、宋以後的飛天,在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飛天的風格特點雖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敦煌地區石窟保存的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歷時千餘年的眾多飛天形象,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