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抗日戰爭戰場圖片高清
擴展閱讀
搜索二次元帥哥圖片 2025-07-05 05:49:34
還有多少時間的圖片 2025-07-05 05:39:11
泡泡氣球圖片素材 2025-07-05 05:38:35

抗日戰爭戰場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 2022-09-09 15:54:33

❶ 1939年中國處於什麼戰爭

1939年中國處於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1)抗日戰爭戰場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即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兩個戰場在中國抗日戰爭中逐漸形成,在戰略上相互配合。

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始終是中國抗戰的重要戰場,在全民族抗戰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國性抗戰開始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立即投入抗日斗爭。八路軍剛開赴前線時,主要是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國民黨軍隊作戰。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後,八路軍在敵後實施戰略展開,發動獨立自主的敵後游擊戰爭。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此時在中國正面和敵後戰場上,國共抗日軍隊一共抵抗著日軍57個師團,超東南亞加上太平洋戰場的日軍總數。中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

❷ 求圖:抗戰時期中國各大戰區分布圖

一、蔣介石於1937年8月20日,按照戰斗序列,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

1、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山西王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馮玉祥擔任司令長官。

4、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

5、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二、1938年2月,隨著戰事的進展,蔣介石重新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在平漢路作戰,程潛擔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在山西作戰,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在蘇浙作戰,顧祝同擔任司令長官為。

4、第四戰區,在粵桂作戰,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為。

5、第五戰區,在津浦路作戰,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6、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守備甘寧青地區,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

7、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後,抗戰轉入相持階段。1938年11月,蔣介石再次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

2、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

3、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

4、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

5、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

6、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

7、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

8、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

(2)抗日戰爭戰場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全面抗戰開始時,實力最強的當屬於第三戰區。這里集結了國軍的主力部隊,包括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

因此,當淞滬會戰打響後,第三戰區頑強堅守三個月之久,讓日軍損傷慘重,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妄語。

1938年3月—4月,徐州會戰中,第五戰區在李宗仁率領下,奮起作戰,取得了台兒庄大捷,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取得了是抗日戰爭以來最大勝利。

1938年的武漢會戰從6月打到10月,中國軍隊第五、第九戰區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與日軍英勇作戰,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

1938年11月後這八大戰區中,第九戰區實力最強。著名的長沙會戰,就發生在這里。當時,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持續近一年。

雙方總共投入兵力達到160多萬(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特別是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岳率部斃傷日軍56000餘人,俘虜139人,取得了輝煌勝利。

❸ 抗日戰爭時期三大戰役是什麼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2、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3、台兒庄戰役:

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台兒庄。台兒庄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

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3)抗日戰爭戰場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時代背景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

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中國背景

自衛抗戰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為確保首都安全,中國統帥部遵照國防計劃甲案,陸軍集中兵力准備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後機密泄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兩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 ,試圖趕敵下海。

❹ 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中國的抗日戰爭主要有兩大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起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開始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團結全國人民開始全面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採取持久戰戰略,並迅速形成了兩個抗日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

(4)抗日戰爭戰場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企圖逐步減少在華兵力,准備南進,但中國的抵抗使日本無法實施兵力漸減計劃。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戰場實施「長期戰」戰略,企圖將中國變成日本南進「基地」和「兵站」,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軍隊支援太平洋戰場。

1942年6月,日本制訂「四川作戰」計劃,准備出動11個多師團的兵力進攻重慶、四川,迫使中國屈服。為此,還准備從太平洋戰場抽調6萬軍隊到中國戰場。但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使日本難以湊齊兵力而作罷。

1941—1942年,侵華的日軍對敵後戰場發動規模空前的「掃盪」作戰,實施殘酷的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緊緊依靠群眾,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神出鬼沒地打擊日軍,粉碎了日軍的「掃盪」作戰,保衛了抗日根據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進入1945年後,日軍在華全面收縮戰線,處於中國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包圍之中,直至戰敗投降。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有力支援了美英蘇等盟國的作戰,推動了反法西斯國家走向聯合,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為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作出了卓越貢獻。

❺ 為了這一天浴血奮戰14年,抗日戰爭勝利77周年!你知道哪些相關的故事

77年前的9月3日,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隨之結束。中國軍民浴血奮戰14年,傷亡超3500萬。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在"密蘇里"號軍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9月3日,四萬萬中國人民舉國同慶,慶祝屬於自己的勝利。下面我們看看抗日戰爭勝利的故事。

胡厥文組織同業在滬南建起臨時工廠

淞滬抗戰爆發後,上海實業家胡厥文組織同業在滬南建起臨時工廠,日夜趕制手榴彈、地雷、穿甲彈等武器,支持抗戰。因日夜奔波,連剃鬍須的時間都沒有,以至胡須滿腮,胡厥文說:“蓄之以記國恥,等趕走了倭寇時再剃。”胡厥文沒有食言,他的鬍子直至抗戰勝利後才剃去,蓄須時間長達14年。

❻ 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書籍

1、《抗日戰爭的細節》

作者以細膩的筆法,通過戰場上一個個具體的人、具體的行為,向您講述一場真實的抗日戰爭;翻開本書,查看細節,直抵真相。

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23分,東北軍大元帥張作霖的專列從北京行至皇姑屯路段,一聲巨響,列車被炸上了天。200米開外按下起爆鈕的那個日本兵,就是時任關東軍沈陽守備隊第四中隊長的東宮鐵男。

2、《國家記憶》

本書精選約500幅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的有關二戰中緬印戰場的珍貴圖片,其中許多是首次面世,真實再現了中緬印戰場的抗戰歷史及美、英等國對我國抗戰的幫助。

3、《1944:騰沖之圍》

本書是一部關於我國抗日戰爭史上難得的取得全勝的攻堅戰的微觀戰史。

全書以海峽兩岸和日本、美國的各種戰斗詳報、地方史志、新聞通訊、戰地電文、「三親者」回憶等材料為基礎,相互參證,詳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時的密度,生動描畫出和平時代的人們無法想像的艱辛、繁難、曲折、殘酷的戰爭圖景。


4、《1944-1948我的戰爭》

《1944-1948我的戰爭》為口述歷史,作者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於國民黨軍新六軍、二〇七師服役。

《1944-1948我的戰爭》真實記錄了作者少年時期的幸福家庭,是如何在日寇的炮火下家破人亡的,最終走上了同仇敵愾的抗日道路。

十六歲自願報名參加抗日,和數千名同齡人一起被分配到印緬遠征軍,執行抗擊日寇,打通國際支援中國戰場的大動脈—滇緬公路的任務,既披露了諸多鮮為人知的戰爭細節,也表現了全體國人萬眾一心抗戰的感人場面。

5、《突破緬北的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有三次被日本人叫做「玉碎戰」的,也就是日軍被全部消滅的戰役,即騰沖戰役、松山戰役和密支那戰役,而這三次戰役,全部發生在中國駐印軍歸國之戰中。1943年底,中國駐印軍從印度雷多出發,開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緬北之戰。

❼ 拜求國殤:1937—1945年中日戰爭正面戰場紀實。高清視頻種子。

國殤沒有,有台灣拍的一寸山河一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