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四川都江堰圖片高清大圖
擴展閱讀
圖片合成圖片哪個軟體好 2025-07-07 23:26:54
ps改圖片色調 2025-07-07 23:24:00
在ps上怎麼把圖片翻轉 2025-07-07 23:18:17

四川都江堰圖片高清大圖

發布時間: 2022-09-03 07:47:49

A. 跪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圖解 不是相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一)第一期工程:寶瓶口

註:修建寶瓶口的目的主要是想將岷江江水分流部分進入成都平原,防洪減旱。

(1)四川都江堰圖片高清大圖擴展閱讀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徵,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這項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灌溉區域已達40餘縣。 人們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廟,稱為二王廟。

B. 都江堰圖片

都江堰圖片: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C. 都江堰介紹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處。都江堰是由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於約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依然發揮巨大的作用。

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

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

(3)四川都江堰圖片高清大圖擴展閱讀:

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運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壘山的東側,讓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擾,而北半壁又免於乾旱之苦。

幾千年來,岷江在這里變害為利,造福農桑,將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並進而促進了整個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都江堰初成時以航運為主、灌溉為輔。岷江和長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產的木材還可以漂運成都,使得成都從秦朝時起便成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運之利,都江堰於農業灌溉的效益隨著灌溉渠系的發展愈加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寶瓶口至玉壘山東側之後,沿李冰開鑿的兩條乾渠流向成都。西漢時,蜀郡太守文翁新開一條乾渠將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東部。

東漢時,「望川原」上「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過現在雙流的牧馬山高地。同時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時代開辟的羊摩江基礎上不斷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發展。

經過上百年開發,到漢朝時都江堰灌區已經從秦朝時的郫縣到成都一線,發展到彭縣、廣漢、新都一帶,灌溉面積達「萬頃以上」(漢朝1頃約合今70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擴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統。1960年代末,灌溉面積達到678萬畝;到1980年代初,灌區擴展到龍泉山以東地區並建成水庫近300座,灌溉面積擴大到858萬畝。

此後進一步的灌區改造將灌溉區域擴大到1000多萬畝,總引水量達100億立方米,使之成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江堰

D. 求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示意圖和動畫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示意圖: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首先,李冰父子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葯,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2、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3、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拓展資料

都江堰水利管理

1、都江堰水利調度中心

都江堰建成後,歷代都有主管水利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建國後,都江堰延伸擴建迅速發展,已成為水資源多功能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都江堰的組織建設。

1950年3月成立了川西都江堰管理處;1952年9月,川西都江堰管理處更名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廳都江堰管理處;1955年又更名為四川省水利廳都江堰管理處;1958年再次更名為都江堰管理處;1978年9月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處,同年12月13日,經四川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現管理局內設辦公室、人事勞動教育處、供水經營處、工業用水處、工程建設管理處、科技處、財務與經濟管理處、水政處、監察審計處、黨委辦公室、多種經營處、離退休人員管理處、勘察設計院、後勤服務中心、接待處、工會、渠首管理處等17個處、室。

2、歲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證了整個工程歷經兩千多年依然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維護堰首工程;蜀漢時,諸葛亮設堰官,並「征丁千二百人主護」(《水經注·江水》)。此後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縣令為主管。到宋朝時,制定了施行至今的歲修制度。

古代竹籠結構的堰體在岷江急流沖擊之下並不穩固,而且內江河道盡管有排沙機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積。因此需要定期對都江堰進行整修,以使其有效運作。宋朝時,訂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農閑時斷流歲修的制度,稱為「穿淘」。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准,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岩壁上的水則相齊為准。明代以來使用卧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志,現存三根一丈長的卧鐵,位於寶瓶口的左岸邊,分別鑄造於明萬曆年間、清同治年間和1927年。

E. 介紹一下都江堰的具體構造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同時,這一帶風景優美,有不少名勝古跡,又是一處十分理想的游覽勝地。

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稱為"離堆"。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國遊人,其中不少水利專家,都對它的高度的科學水平驚嘆不止。

江堰一帶有不少名勝古跡。離堆上建有伏龍觀、殿宇三重,順山勢逐級長高。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於東漢靈帝初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非常珍貴。後殿陳列有都江堰灌區的電動模型。伏龍現的左側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觀後最高處建有觀瀾亭,兩層八角,憑欄遠眺,可見魚嘴、索橋及岷江激流、西嶺雪峰。

在玉壘山有二王廟,是古代人民為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而建,初建於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宏偉秀麗,環境幽美。大殿及後殿內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廟內石壁有李冰治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等。

二王廟前岷江上的安瀾橋,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是一座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遠看如飛虹掛空,又像漁人曬網,形式十分別致。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瞭然。

這上面有圖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3-08/07/content_128292.htm
參考資料:http://www.sichuantour.com/scene/detail.asp?ID=28
至於圖片你可以直接在網路里輸入都江堰即可看到構造圖了

F. 關於都江堰景區的清晰照片

去網上找啊,雖然我前幾天才去了,但是照的不算很清楚啊。二王廟什麼的都還在修呢。

G. 有沒有我國古代偉大創造的圖片和資料

1、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杭大運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兵馬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州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故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江堰

H. 都江堰的原理是什麼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成都平原西緣岷江由山谷進入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修建之前,雨季岷江河水沖入平原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乾旱。為了變害為利,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工程總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築壩分水,修渠引水」。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都江堰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首先是修築寶瓶口引水工程,將岷江水流分為兩道,使岷江水流向東邊的成都平原,同時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成都平原的乾旱,灌溉那裡的良田。

寶瓶口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又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魚嘴」,迫使大量江水流入寶瓶口。

魚嘴將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道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

(8)四川都江堰圖片高清大圖擴展閱讀: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

李冰採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 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縣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同堆),離碓就是開鑿岩石後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內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的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

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布於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統, 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 (《華陽國志·蜀志》),保證了大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 天府之國。都江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比較好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工程規劃相當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為了控制水流量,在進水口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華陽國志·蜀志》)。這些石人顯然起著水尺作用,這是原始的水尺。從石人足 和 肩 兩個高度的確定,可見當時不僅有長期的水位觀察,並且已經掌握岷江洪、枯水位變化幅度的一般規律。

通過內江進水口水位觀察,掌握進水流量,再用魚嘴、寶瓶口的分水工程來調節水位,這樣就能控制渠道進水流量。這說明早在2300年前,中國勞動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經掌握並且利用了在一定水頭下通過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I.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9)四川都江堰圖片高清大圖擴展閱讀

都江堰的景點

1、伏龍觀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其下臨深潭,傳說因李冰父子治水時曾在這里降伏孽龍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

2、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橫跨內外兩江,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為「安瀾橋」。

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3、卧鐵

卧鐵是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准,也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淘河床深淺的標志。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江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准,後來演變為卧鐵。

現有四根卧鐵分別是明朝萬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遊客在離堆古園內噴泉處能看到的這四根卧鐵的復製品,其真品還埋在內江河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