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羅馬的風情,風土人情!圖片和文字!急急急!!!
羅馬,它位於亞平寧半島的中南部西側,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西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城市面積200餘平方公里。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紀20~50年代建成,是擁有摩天大樓的現代花雷鋒城市。羅馬教廷所在地——梵蒂岡位於古城區西北角。千百年來,人們對羅馬倍感熟悉和親切,不少人總是對它懷有神秘之感和景仰之情——因為它曾是「世界帝國首都」,是一座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古城。
羅馬具有無與倫比的理由被稱為世界名城。它出現於公元前700多年,已有2500餘年歷史。如此古老而又繁榮至今的都邑,在世界上屈指可數。在古代,它先是羅馬共和國的首都,歷時近500年,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達503年;在中世紀,它作為教皇國首都長達11個世紀(公元756年~1870年);緊接著它又成為義大利王國統一後的王國首都。它更是古代最大的教會,早在1900多年前的帝國時代,羅馬城就住有100多萬人!這里經濟繁榮,交通發達,文化昌盛,人們生活相當富足,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圖片在網路上很好搜,自己找吧)
B. 古羅馬軍隊和古馬其頓軍隊士兵的穿著是什麼樣
羅馬軍隊前期穿鏈甲,後期穿的是片條甲 穿鏈甲的羅馬成年槍兵,前方是青年槍兵這是圖片來自羅馬:全面戰爭
C. 古羅馬版圖有多大
500萬平方千米。
古羅馬的版圖在公元117年圖拉真在位時期達到極盛,控制著約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著七千萬左右的人口,相當於當時世界人口的21%。
公元一至二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帝國疆域空前廣大,北部邊界到達現世歐洲的英國、德國西部、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利亞等地。
東邊一度達到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麵包括非洲的埃及和蘇丹北部、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西邊面臨大西洋。安東尼皇帝統治時期,局勢仍比較穩定,尚能維持帝國現狀。
(3)新密羅馬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公元前510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逐步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
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它與秦漢時期的中國一樣,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
羅馬曾是古代西方世界出類拔萃的帝國,作為地理概念上的龐大統治實體,它具備控制歐洲大半地區的能力;作為文化概念上的羅馬,它的文明橫亘千年影響至今。
現代西方世界的文明基因大多可以追溯至古羅馬時期。在具有羅馬情結的大多數人心裡,或許都認可「一旦被征服,人們就渴望成為羅馬公民,這意味著參與到一個精緻、溫文爾雅的古典文明體系」。
D. 求羅馬帝國示意圖。
圖片在
http://image2.sina.com.cn/cul/s/2004-06-15/.JPG
古代塞西里亞帝國(漢帝國,對他的評價遠遠超過世界!):在西方的史籍中對塞西里亞帝國的強大幾乎有近於神話的描寫,如古羅馬大科學家托勒密就曾說過「世界上有四大帝國,羅馬人的帝國,波斯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今衣索比亞,全盛時期統治過全東非地區和阿拉伯半島的一部分、),但這些帝國加起來也沒有塞西里亞帝國強大,這個國家富源遼闊,人口眾多,有50萬騎兵和100萬步兵,他向西方出口絲綢,光此一項就迫使羅馬向其提供大量的黃金,........他們輕而易舉地掌握了世界財富的鎖匙」。而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及曾說過:「塞西里亞帝國的數學技巧是非常實用的,他們許多科學理論要超過同時期的所有民族。」法國偉大的哲學家伏爾泰曾以古代塞西里亞帝國的種痘來作為例子說:「誰還會比塞西里亞帝國的古人更聰明呢?能想出如此精妙的好辦法。」
E. 第三套人民幣,同樣面值,兩羅馬和三羅馬,哪個更值錢
第一張圖片就是3位數羅馬數字的煉鋼5元,後面再加7位數流水號的阿拉伯數字。另外,如果是2位數羅馬的煉鋼5元那後面應該是8位數字了,這點是不同的。3位數羅馬數字是早期印刷的紙幣,價格比2位數羅馬數字的要略高。
F. 求中國地支、羅馬數字並存的日晷盤面正面清晰圖片
圖片地址下面:請給分謝謝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8%D5%EA%D0%CD%BC%C6%AC&cl=2&cm=1&sc=0&lm=-1&pn=3&rn=1&di=4377255693&ln=2000&fr=ala2
G. 求羅馬角鬥士戰斗中的圖片急!!!
我來回答;「當天地還沒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混沌,僅有一處無底深淵,其兩旁分成冰寒和焦熱兩個世界,有一天,從焦熱世界颳起一陣熱風,把冰寒世界溶化,生成水氣和雲霧,不久出現巨魔伊米爾。又過了很久,天神歐丁和弟弟殺死巨魔,進入深淵,於是世界起了變化,天神歐丁的肌肉成為大地,骨頭成為山脈,鮮血成為江海,毛發成為草木,牙齒變成岩石,腦漿成為白雲。」
這古老的日耳曼神話好象正是這個民族苦難歷史的一種象徵,積淀著剛猛和桀傲、毀滅和再生。 日耳曼人興起於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直至今天,挪威和瑞典地區主要的居民仍是以純種的日耳曼人為主。例如在瑞典,日耳曼族人占總人口的90%以上,在挪威日耳曼族人約占總人口的95%,而在丹麥人日耳曼族人占總人口的96%。他們與他們的祖先一脈相承。公元前,日耳曼人大部分向南遷至波羅的海南岸維斯瓦河附近。此後他們在這一地區繁衍生息,部落和人口增多,勢力逐漸向南、向西擴展。公元一世紀,日耳曼人已經占據了東起維斯瓦河、西至萊茵河、南達多瑙河、北抵波羅的海的廣大地區,他們在森林裡,在冰原上,在高山中,在河湖畔生活,羅馬人把這片廣袤的大地稱之為日耳曼尼亞。 歷史上的日耳曼人,長相酷似他們今天的後代——北歐人、德國人和奧地利人,他們身軀高大,皮膚白皙,金發碧眼,性情暴躁,缺乏耐心。他們慣於冰天雪地的北方生活,卻不喜炎熱潮濕的海洋氣候。早期日耳曼人的部落成員一般以粗麻為衣,以動物的肉奶為食。那時的日耳曼人比起羅馬來,性情更為憨厚、質朴,身體更為強悍有力,但是知識顯得較為匱乏,有點象現在的城裡人跟鄉下人。但這卻是個崇尚武力的民族,男人們不會無所事事,他們要不是去打仗,要麼是去狩獵,平日以賭博和角力為樂,這點與羅馬人絕然不同。
日耳曼人作戰非常勇敢,他們視死如歸,很少臨陣逃脫,連丟掉盾牌或是遺棄傷員都被認為是奇恥大辱。羅馬一直視日耳曼人為勁敵,公元100年前後,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命帝國大軍進犯日耳曼尼亞,羅馬軍團渡過萊茵河和多瑙河,企圖把永遠地征服和奴役日耳曼人。然而,他們遇到了強有力的抵抗,羅馬的三支精銳部隊約兩萬名士兵被日耳曼人擊敗,此後,為了避免日耳曼人乘勝反攻,羅馬軍隊在萊茵河和多瑙河邊界,修築了長達550公里的「長城」。該長城雖然長度上與中國長城有天壤之別,但質量卻遠遠勝之,從現在殘存遺跡的圖片來看,古羅馬長城在高度和厚度上遠遠超過中國長城。有點跑題了,但總之一句話:羅馬人從來就沒有徵服過日耳曼人,這一點證明了電影《角鬥士》的情節純屬虛構。
日耳曼人的武器是一種短矛,短矛的鐵頭極為鋒利,短兵相接時用於肉搏,遠距離交戰時可以作標槍投擲。此外,日耳曼的騎兵都配備有盾牌,而步兵則背負標槍。沒有人穿護胸甲,連頭盔也極少有人戴。作戰時一般是步兵在前,騎兵在後,成楔型陣。其戰術卻顯得較為簡單,一般是列好陣勢,首領向前舉起兵刃一聲號令,然後所有人跟隨著一擁而上。日耳曼人的首領或國王主要是選舉產生。這是一種完全的民主選舉。作戰英勇、貴族出身的部落成員更有希望成為首領或國王。打仗時國王一馬當先,身先士卒,奮勇沖殺,至於權力則較為有限,許多事務都要由部落會議決定。首領或國王的職位雖然光榮,但卻要犧牲在前、享樂在後,體現著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史載有許多日耳曼國王戰死殺場。
另外,婦女在日耳曼人的社會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由於日常的生產生活很多是由婦女操持,所以使得婦女在部落事務中有很大的發言權。和古代中國人相反,森林中的日耳曼人奉行一夫一妻制。西方一夫一妻制的傳統、尊重婦女的傳統、女子可以當繼承人的傳統,大概都是從日耳曼人這里流傳下來的。他們相信婦女有一種神奇的預見力,因此遇事也願意聽取她們的意見。日耳曼的女人們在戰時上鼓舞士氣的方式比較特別,她們來到戰場上,全體裸露上身,大聲祈禱,以喚起男人們保衛自己的女人不遭受敵方蹂躪的勇氣和決心,因此將士們常爆發出非常的戰鬥力。傳說很多戰役都是因為婦女的出現轉敗為勝的。
日耳曼人的許多戰斗,雙方作戰的總人數不過數百人,有幾千人參加的戰役不多,幾萬人參戰的決戰更為罕見,但是,在公元初,在東方,漢武帝卻命衛青、霍去病,統率著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一支軍隊——令所有日耳曼人甚至羅馬人都難以想像的數十萬裝備精良、勇猛驍悍的中原鐵騎,向長期為之忍辱負重的敵國——匈奴發動了大舉進攻,經過一連串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終於「卻匈奴七百餘里……封狼居胥」,其後,匈奴人在內憂外患下分裂成漠南、漠北兩部,南匈奴舉眾內遷,逐漸為漢人同化,北匈奴地處荒僻偏遠的苦寒之地,生存條件惡劣,「望長城而泣」是他們心情的真實寫照。一世紀末,內外交困的北匈奴在漢朝和南匈奴聯軍的追擊下,難以立足,不得不離開他們世代棲息的故鄉——漠北草原,全族向西遷徙,以求避開以長城為基地的中國軍隊的打擊。這艱苦漫長的跋涉歷經了數代人,經烏孫、康居等國,終於在公元四世紀來到了日耳曼尼亞。而在他們的南面,是腐朽富庶的千年帝國——羅馬——流奶與流蜜之地,按《聖經》的話來講:「殺戮開始」。 長期的遷徙、游牧生活,不僅能把人們訓練得能征慣戰,而且使他們組織嚴密,治理有方。因為沒有周密的計劃和近乎嚴酷的紀律,人們就無法在草原上生活下去。而與世界上最強大帝國漢朝作戰的經歷,則使匈奴人在戰爭經驗上要更勝一籌。反觀日耳曼人,不是像東方民族那樣生活在大河流域,也不是像古代希臘人那樣集中地生活在狹小的河谷,而是分散地生活在北歐和中歐廣袤的森林地帶,由於地廣人稀,所以日耳曼人沒有建立起象漢朝那樣的中央集權專制大國,也沒有形成類似於古希臘、羅馬那種緊湊強固的城邦,而是演變成為氏族公社形式。這種組織鬆散的公社不可能與斯巴達和雅典那樣堅強的城市軍事組織相提並論,所以也就不可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奴隸制國家,這就註定了等待他們的只有是被個個擊破。
公元375年,匈奴大軍襲擊了居住在伏爾加河與頓河之間講伊朗語的阿蘭人,逼近第聶伯河流域的日耳曼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是日耳曼人中較強大的一支,他們奮起迎擊侵略者,然而長期安逸穩定的生活使日耳曼人久疏戰陣,他們對突然出現在眼前的陌生的敵人一無所知,在決戰中,日耳曼人雖然拚死抵抗,但仍遭到慘敗,國王愛爾曼那利赫自殺身亡,東哥特王國覆滅了。
由於其他日耳曼部落沒有象東哥特王國一樣建立強大的國家機器,他們相對弱小,零散地分布在中歐大地,相互之間缺乏組織聯系,無法凝聚成一個完整有力的軍事實體抗擊匈奴人,因此東哥特王國的滅亡在日耳曼人中形成的恐慌是可想而知的。此時西哥特人在直接面臨匈奴大軍鋒鏑的情況下,為了生存,只能選擇向南逃遁,他們聚集在多瑙河下游的南岸,在首領菲列德根的率領下,向看似永恆不朽的羅馬帝國尋求避難。在日耳曼人交出所有男孩作為人質並上繳所有武器的情況下,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終於准許他們渡過了多瑙河,於是日耳曼難民潮水般湧入了帝國境內。 匈奴人似乎對貌似強大的羅馬帝國心存敬畏,就象初次見到黔之驢的老虎,在不明虛實前,沒有為了追趕奔逃的西哥特人而冒然與羅馬為敵,他們選擇在匈牙利大草原上安營紮寨,等待時機。
然而,那時的羅馬已不再是凱撒和屋大維時代的羅馬,就象一個已經完成所有工作累得精疲力盡的巨人,任何一點輕微的打擊令其崩垮。幾百年來,羅馬人驅使著無數異族奴隸,使自己的後代過上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人們承平日久,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中,追求物質享受和精神刺激,他們不思進取,對治國安幫漠不關心,對即將到來的危險一無所知。試想:世界上還有哪裡比羅馬更為廣大?世界上還有哪裡比羅馬更為富庶?世界上還有哪裡的人比羅馬人的生活更為舒適?所有人都願意相信:羅馬的威勢和財富會賦予這個國家無窮的力量,憑借祖先留下的這份基業,他們可以永遠享樂下去。於是羅馬人自視高貴,飛揚跋扈,在生活中奢靡放縱,在官場上腐敗成風。一切都醞釀著可悲的毀滅,優越的生活環境會使人類喪失起碼的生存技能,無休止的貪欲正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不久,負責向西哥特人供應糧食的羅馬官吏貪贓枉法,強迫西哥特人出賣自己的子女換取糧食,西哥特人忍無可忍,便聯合東哥特人的殘部,伺機舉事,不料羅馬人卻搶先動手,負責日耳曼人事務的羅馬將軍魯西皮烏斯竟布下鴻門宴,殺死了日耳曼人的首領。劫後餘生的菲列德根立即起兵,率領西哥特人發起暴動,殺死了魯西皮烏斯,擊潰了前來鎮壓的羅馬軍團。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和羅馬帝國在阿德里亞堡決戰,在日耳曼人的車城戰術面前,羅馬軍團遭到其戰史上空前的慘敗,6萬名士兵有4萬人陣亡,羅馬皇帝瓦倫斯及許多高級將領被活活燒死在戰場上的一間小屋中。兩年後,日耳曼英雄菲列德根死去,羅馬帝國新皇——一代英主狄奧多西,利用西哥特人群龍無首且內訌紛起之機,於公元382年在君士坦丁堡城下重創西哥特軍,此後雙方達成妥協:羅馬在多瑙河畔劃出一塊區域給西哥特人居住,而西哥特人則向羅馬帝國提供兵源。公元395年,皇帝狄奧多西去世,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哥特首領阿拉里克利用這一時機再次率領日耳曼人起兵,他不屈不撓,雖經波侖提亞慘敗也毫不放棄,經過一系列征戰,終於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於410年8月24日攻克了羅馬。此後,阿拉里克和其繼任者魯道夫相繼死去,西哥特人在羅馬的封鎖下,因缺糧不得不轉向北非移口就食,不料又遇風暴無法成行,走投無路,遂向羅馬求和,雙方再次達成和約:西哥特人作為羅馬的同盟者,得到高盧西南和西班牙北部的土地,於公元419年建立了西哥特王國,這是羅馬帝國版圖內的第一個日耳曼人國家。
二十年後,又有一位日耳曼領袖格西里克,領導另一支日耳曼人——汪達爾人攻入隸屬西羅馬帝國的北非,突襲了迦太基城,並以此為都城建立了汪達爾王國。455年,格西里克率軍再度攻陷羅馬,並放任部下燒殺搶掠了14天,宮殿、廟宇、議事廳堂、住宅和公共設施被洗劫一空,無數珍貴精美的藝術品被損毀,無數珍藏的書冊典籍被付之一炬,花費幾個世紀建造的美觀實用的建築被破壞,從此,「汪達爾行徑」成為摧殘文明野蠻行徑的代名詞,格西里克作為歷史的罪人,為日耳曼人寫下了極不光彩的一筆。
與此同時,在匈牙利草原上蜇伏已久的匈奴人似乎感覺時機已到,於是開始蠢蠢欲動,其首領阿提拉兵鋒直指西羅馬帝國。把西羅馬作為打擊目標是失算的,但在阿提拉可能進攻的兩個羅馬目標中,這一個更為脆弱,況且師出有名,因為匈奴人和日耳曼人之間的戰爭還遠沒有結束,兩個民族的恩怨還在繼續,西羅馬帝國境內就宦養著不甘臣服的對手——西哥特人。但是他對這一事實估計不足,即西哥特人期望西羅馬政府允許他們在西南高盧居住,因而會極力防止匈奴人佔領西哥特人從羅馬得到的領土。公元451年,匈奴人進攻高盧,在奧爾良城下被西羅馬和西哥特人聯合擊敗。公元452年,阿提拉進攻北義大利,但尚未進軍羅馬城就撤退了。453年,阿提拉去世。被他降服的日耳曼人和撒馬利亞人舉行起義。匈奴人在西方的部族大舉東撤,日耳曼人報仇雪恨的機會到了,他們從匈牙利大草原窮追猛打,一直將匈奴人趕到黑海北部。 因此,西羅馬帝國沒有成為匈奴人的戰利品。相反,它成了日耳曼人的戰利品。這些蠻族人逃避了匈奴的征服,或者雖被他們征服,但又在阿提拉死後舉行了起義,大批哥特人、汪達爾人、阿蘭人和勃艮第人,渡過萊茵河進入西羅馬領土。
日耳曼人征服羅馬,有好幾股潮流。但是最初幾股潮流,有的長久湮滅了 (例如征服北非以後的汪達爾人);有的留下了輝煌的史跡,卻沒有建立起持久的國家(如哥特人);唯一建立起國家並在近代現代歐洲還保留了它的傳統的部族是法蘭克人,那是查理曼大帝的功勛。
對於西羅馬,還有一次也可以算是日耳曼式的征服——維京征服。維京(Vikings)是挪威、丹麥、瑞典這些更北地區的日耳曼海盜,他們是海上的征服者。其大膽勇敢、尚武、愛好冒險等等,不亞於騎在馬上的征服者。這些人征服過英格蘭,法國的諾曼底,地中海的西西里等西羅馬的屬地。
另外,日耳曼人的三個部落,盎格魯人、薩克林人、朱特人,則從他們原先居住的威悉河、易北河流域出發,登上不列顛島,征服了島上的原有居民克爾特人(傳說蘇格蘭著名歌星恩雅就是古克爾特人的後裔),建立了自己的文明。今天,英國人仍然是這三個日耳曼人部落成員的後代。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二戰期間德國人對同樣是雅利安人的斯拉夫人(例如俄國人)如此嚴酷,而對北歐人、荷蘭人、奧地利人、英國人、法國人等等卻都顯得大度仁慈,而那些被侵略地區的人們並不象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極端反對德國的入侵,有的甚至自發舉行盛大的歡迎式,歡迎德意志解放者的到來,究其原因,我認為原因之一就是:歸根到底他們都屬於同一種族——日耳曼人,而這一點正是迎合了部分日耳曼人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同時為希特樂所利用,成為其建立「大日耳曼」帝國的理論基礎.
至於匈奴人,他們最終在羅馬帝國只獲得不多的領土。公元681年,一支保加利亞游牧部族(阿提拉所率匈奴人後裔的一部分),在多瑙河下游和海繆斯(巴爾干)山脈南麓之間的東羅馬領土上、為自己贏得了一塊永久立足之地。
.
美國記者漢密爾頓曾為《獨立日報》撰稿寫道:「日耳曼的歷史就是一部皇帝與諸侯和城邦之間的戰爭史,諸侯與城邦之間的戰爭史;強者橫行,弱者受壓的歷史,外國侵犯和外國玩弄陰謀詭計的歷史;對人力的征調和財富的徵收置之不理或部分服從的歷史;企圖實行完全無效或伴隨殺戳和破壞,包括無辜犯罪的強制徵募的歷史;也是一部普遍的無能、混亂和苦難的歷史。」話雖偏頗,卻耐人尋味,我雖不完全贊同其觀點,但對於對日耳曼民族歷史感興趣的人,也許可以作個參考。 6399
H. 羅馬柱圖片
是不是像大會堂門前那樣的柱子,要是在裝修上 一半用於牆角 門口 及過道
I. 第三套人民幣2羅馬貳角是啥
一、就是在數字型大小碼前,有兩個羅馬字母的,稱為二羅馬,也稱為二軌。
二、第三套人民幣2羅馬貳角信息:
1、名稱;第三套人民幣2貳角:
2、發行日期;1964年4月15日。
3、正面圖案:長江大橋
4、面值:2角
5、規格;110*50
6、標記號:二字軌,七號碼
7、特徵:無水印
三、第三套人民幣2羅馬貳角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