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黎為什麼會被稱作時尚之都
法國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巴黎香水有「夢幻工業」之稱。巴黎是歷史之城、美食之都和創作重鎮。
法國之所以會成為一個時尚之都,單靠一個義大利貴婦可不夠,還需要一個富二代設計師。克里斯汀·迪奧於1905年出生於法國的諾曼底,「Dior」在法文中是「上帝」(Dieu)和「金子」(or)的組合,金色後來也成了Dior品牌最常見的代表色。
克里斯汀·迪奧並不是服裝設計出身,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又作為企業家之子,他對藝術的熱情卻從未消退。1946年,在時尚領域不斷浮沉後,已經不惑之年的克里斯汀·迪奧才在巴黎Montaigne大道開了第一家個人服飾店。
(1)復興大道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巴黎是歷史之城、美食之都和創作重鎮。巴黎是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印象派美術發源地,芭蕾舞的誕生地,歐洲啟蒙思想運動中心,電影的故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地。
巴黎又是世界公認的文化之都,大量的科學機構、研究院、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劇院、音樂廳分布於全市的各個角落。
B. 立圖谷「沃3D」是在什麼場景下誕生的
一、2D成像
15世紀:「暗箱」投射技術開啟成像啟蒙
索尼HMZ-T1
評價
頭戴式3D顯示器的立體視效和沉浸感還是不錯的,但是設備整體笨重,容易造成疲累,且由於技術不成熟,也會產生暈眩、畫面重影等,且價格偏高,並沒有產生廣泛影響。
同時,眼鏡畢竟帶來諸多不便,相比大家早就深有體會。對於已經架了一副近視鏡的同學來說,更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再者,長期戴眼鏡的眼睛也會變成這樣:
「偷懶」和「愛美」向來是科技進步的推動力,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將眼鏡摘掉,還我貌美如花。裸眼3D技術開始興起。
三、裸眼3D
裸眼立體顯示的基本原理仍然是雙眼視差,通過作為分光器件的光柵把對應左眼圖像的光線導入左眼,對應右眼圖像的光線導入右眼,兩個圖像由於存在視差,因此在大腦中形成立體感覺。但早期的裸眼3D觀看區域受限,偏離位置就會造成反視、重影、失真。同時,也會出現摩爾紋、串擾等影響觀看效果。產品設計周期長、人員素質要求高等諸多難點和痛點這一度成為技術的瓶頸。但都被中印3D立圖谷一一攻破難關。
C. 亞運會開幕式觀後感300-500字的 急急急急!!!
嚴定媛寫 經過兩年多精心准備的廣州亞運會開幕式,11月12日將正式在海心沙島上演,這場由眾多中外頂級藝術家打造的視聽文化大餐,精彩紛呈,除了主火炬塔的點燃儀式外,值得關注的亮點多多。
空中飛人·小蠻腰上盛開的焰火·海洋之舟·珠江上流趟的會徽
--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最值得關注的亮點
新華網廣州11月11日體育專電(記者汪涌、賈文軍)經過兩年多精心准備的廣州亞運會開幕式,11月12日將正式在海心沙島上演,這場由眾多中外頂級藝術家打造的視聽文化大餐,精彩紛呈,除了主火炬塔的點燃儀式外,值得關注的亮點多多。
亮點一:令現場觀眾感到窒息的「空中飛人」
一個人從近80米的樓頂俯沖而下的感覺刺激吧,180個人齊齊從80米的樓頂俯沖的感覺呢?《白雲之帆》就是這么一台由藝術家和河南塔溝武校的武林小子們聯手打造的驚險、刺激卻又浪漫、溫馨的九分鍾表演。節目中多次俯沖的場景,在綵排期間,就已場場令現場觀眾嘗到了緊張到幾乎窒息的感覺。
這場節目的音樂更是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浪漫抒情,大片《X戰警》《功夫熊貓》作曲約翰·鮑威爾和北京奧運會閉幕式音樂總監卞留念聯手譜寫和製作完成。
180名健兒,在地面1284名操作者和100名技術保障人員的配合下,從觀眾席正面高達80餘米四座八面帆屏上展開了動人心魄的立體表演。這是一次大膽創意、挑戰極限的全新嘗試,不僅對於亞洲,同樣適用於世界。他們在這獨特的空間中,或跨越、奔跑,或攀爬、俯沖,容納了沖浪、登山、游泳、跨欄等諸多體育元素……,展示了中華全民健身運動的蓬勃發展,精彩地詮釋了人類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最終,180餘名健兒化作了八隻巨大展翅翱翔的雄鷹。飛向藍天,沖刺未來。
亮點二:舞美大師打造的「海洋之舟」連雜技演員也一度退縮
200名漁家姑娘手提漁燈,佇立海邊,目送著男人們踏上漫漫海上「絲綢之路」。雄渾有力的號子聲中,600名弄潮兒齊心合力,手拉肩扛出一艘巨大的航船。像每一次出發,遼闊而又神秘的大海,給予他們的挑戰,讓生命迸發出一個民族的力量!
這艘長28·8米、寬8米、高18米的「巨船」,是由世界頂尖的舞美大師馬克·菲舍爾和中國舞美大師苗培如共同打造的「海洋之舟」,可以進行橫向和縱向360度的翻滾旋轉。45名雜技演員和舞蹈演員扮演的「水手」,在一名船老大的帶領下,駛入大海,在驚濤駭浪中搏擊,在電閃雷鳴的波峰浪谷,「水手」們呼叫吶喊,前行的航船時而被拋上波峰,時而又陷入谷底,船在顛簸、在搖晃……「水手」們與海浪巨風展開殊死搏鬥。在翻騰搖滾的船這樣一個特殊的舞台上進行表演,難度之高超乎想像。 最終選擇在船桅桿等部分表演的是來自河南的雜技演員,但最初船的實物在去年12月底運抵廣州安裝後,第一次進行排練時,他們上到船上僅僅有些許的搖晃,就找不到重心,無法進行動作表演。整整一周時間,完全用來適應這艘極其「模擬」的船,這些身懷絕技的雜技高手,也有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最終克服「暈船」等困難,排練成型的「海洋之舟」,氣勢磅礴,成為廣州亞運會開幕式上精彩的看點。
亮點之三:全球規模最大的燈光群雕琢出的視覺奇觀
48歲的沙曉崗,是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燈光總監。擔任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團隊燈光總監的沙曉嵐,把開幕式當晚的廣州夜空,用燈光的色彩和造型,雕琢成罕見的視覺奇觀,是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的作品。
以「珠江為舞台、城市為背景」在海心沙島上舉辦的亞運會開幕式,給了沙曉嵐珠江兩岸七公里的空間,盡情展現他和他的團隊的才華。他們用2000多台探照燈、2000多台電腦燈,共計5000多台專業燈具,打造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一次燈光城市行為藝術。
在開幕式的序篇,隨著海心沙島地面水波的無限蔓延, 配合絢麗激光,開啟了世界上最大的噴泉陣列,波瀾壯闊地暈染出長170米、高38米的水景奇觀,如夢如幻。星空下,珠江上,觀眾席前四座八面80米高的視頻巨帆昂然升起。珠江兩岸焰火和探照燈將海心沙島打造成一艘史無前例的全光影水景塑造的亞洲「和諧號」巨輪,在中國南大門,珠江入海口,「亞運之夜」啟航。
開幕式進行到「綠色一分鍾」時,短短的六十秒里,燈光將高達600餘米的廣州塔幻化成高聳入雲的綠色亞洲生命之樹。海心沙島周圍及珠江兩岸主要建築瞬間變綠。讓人們在鋼筋水泥的都市中找到綠色家園的感覺,同時,呼籲全城百姓在這一刻將家中的一盆花或一簇綠色植物搬至陽台及窗口,讓星空看見,讓世界看見。從海心沙島開始,主場地及珠江兩岸2000盞高倍LED探照燈變色成為綠波迴廊。這是難得的一次從視覺滲透進心中的燈光藝術展示。
亮點四:堪與「鳥巢」夢幻五環媲美的珠江江面流趟的亞運會徽
在海心沙島上進行的開幕式亮點頻現,在海心沙島附近珠江江面上,也有一個極具創意的展示。一張交替閃爍著亞奧理事會會徽和本屆亞運會會徽的巨大LED光網,流淌在珠江之上的海心沙水域,從珠江兩岸,尤其是在廣州的上空和周圍的高樓上,都能夠感受到江面會徽傳遞的體育精神和浪漫元素。
在確定本屆亞運會開幕式的創意元素以「水」為核心後,亞運會開閉幕式製作總監路建康先生腦中就誕生了「舒展一幅珠江畫卷」的構想,在開幕式當晚的珠江巡遊的表演環節,展示亞奧理事會徽和廣州亞運會會徽的海上光網和代表亞奧理事會大家庭的綵船共同完成了這幅巨型流動長卷。
將運動會會徽以高科技的舞台展示手段與運動會開幕式藝術表演相結合的手法,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將奧運會徽——五環形象,以LED光網的形式,出其不意地升起於「鳥巢」舞台之上時,那種浪漫唯美的感覺深深感動了觀眾。廣州亞運會開幕式選擇LED會徽光網順著珠江流淌到海心沙,同樣具有很強在可視性。據悉,為了打造這張水面光網,使用了50萬個LED光點,由500名熟練的技術人員耗費了5天時間,手工編織了長42米,寬48米,面積2000餘平米的LED光網。經過反復試驗的這張「水上會徽」不怕風浪、也不怕下雨。
亮點五:以廣州塔「小蠻腰」為核心展現的世界頂級大師的絢麗焰火
開幕式當晚,由世界頂級焰火大師克里斯托夫和中國頂尖煙火專家劉琳組成的中外團隊,圍繞高達600餘米的廣州塔「小蠻腰」精心打造的絢麗焰火奇觀將盡情展示,為廣州市民和遊客提供難得的欣賞機遇。
擔任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外方煙火總設計的法國著名焰火大師克里斯托夫,先後設計過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焰火表演、雅典奧運會開幕式焰火表演和迪拜塔焰火表演。54歲的劉琳擔任亞運會開閉幕式焰火中方總設計,他是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焰火主管和現場指揮、國慶六十周年焰火指揮部技術統籌專家。
他們精心設計了以廣州塔、海心沙島和珠江上的橋梁為核心,圍繞開幕式主題,在亞運城廣州的夜空中燃放一場浪漫無比、精彩震撼的絢麗焰火。倒計時環節以高達600餘米的廣州塔為主要載體進行55秒的展示最為精彩,焰火線條勾勒出的「紅棉花開」,堪與北京奧運會的「大腳印」相媲美。
章子怡與郎朗聯袂 180少林小子 廣州日報
1
男孩高空唱
《落雨大》
開幕式第一個亮點莫過於童聲演唱的廣東童謠《落雨大》。表演者坐在十幾層樓高的芭蕉葉上,從上而下,從右往左,或飄浮或停歇,序幕的視聽效果引人入勝。此外,開幕式中不止一次出現《落雨大》,雖兩度出現,但感覺完全不一樣。
2
180少林小子
巨大帆屏飛天3
章子怡與郎朗
獻演歌曲《時光》
在《白雲之帆》篇章中,音樂才子郎朗與章子怡兩位俊男美女將聯袂演出歌曲《時光》。
4
花船帆船大船
悉數靚麗亮相
花船巡遊將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還有兩艘特別的船,其一是在演出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帆屏,LED帆屏一展開,海心沙就變成了一艘大船,另一個是艘巨大的道具帆船。
5
近600青年
敲響「獵德鼓」
「獵德鼓」是什麼樣子的,相信很多人都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在開幕式上,觀眾可以看到近600名青年敲擊有廣州特色的「獵德鼓」。
6
全球觀眾參與
綠色一分鍾
綠色一分鍾這個環節是亞運開幕式中唯一全民參與的部分,這也是一種跨越時空、無國界的行為藝術。屆時,所有觀眾可以身體力行,把綠色植物捧出陽台,參與這一綠色行動。
7
運動員走雨幕
星光大道入場 運動員入場儀式將打破傳統,沿著水舞台中軸線的星光大道進場,而且星光大道兩側配合著水幕翻飛,如夢如幻。
8
主火炬點燃
儀式好神秘
亞運火炬是如何點燃的?在水上、陸地還是空中?這一直被視為一級機密。
9
聖火盆從舞台
「圓心」升騰
通常,我們都會在開幕式主會場看到早已搭建好的亞運聖火盆,但是目前我們白天在舞台上沒看到任何聖火盆的蹤影,到底藏在哪裡?答案就是在海心沙的「心臟」。在開幕式最後部分,水舞台會變成一個原點廣場,你會看到聖火盆從地下向上升騰。
在聖火盆出現後,你會看到一個神聖的「匯水」儀式。來自亞洲四面八方的45位聖水女子,手持的器皿中盛滿取自於亞洲各大水系的文明之水到達場地中央,集體將聖水倒入聖火盆中,完成儀式。
10
廣州塔現
焰火巨字你會看到獵德橋上出現全世界最大的焰火畫面,還會在廣州塔上看到焰火組成的巨大漢字。
(本文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相關新聞:廣州亞運總投入是北京50倍 東方早報
總投入 25億:1226億
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是新中國第一次承辦大型國際性綜合運動會。1985年4月,北京亞組委成立。次年,包括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運動員村在內的亞運會工程,在北京中軸線北端上百公頃的莊稼地上破土動工。與此同時,一批配套工程紛紛上馬,北四環大部分路段於亞運會前建成,比四環路全線貫通(2001年)提早10多年,中軸路從鼓樓外大街延伸至北四環,最初於1960年代開始建設的首條環城快速路二環路亦加快建設步伐,最終於1992年全線貫通。歷時4年、投資25個億,這是北京繼1950年代興建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以來的又一次大規模建設。
相比北京亞運會資金方面的捉襟見肘,廣州亞運會在投入方面並不「吝嗇」。「為了辦好亞運會,比賽運行和場館投入共136億元,其餘的1090億元是2005至2010年六年間廣州在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廣州市財政局局長張傑明解釋了大約1226億元財政投入的大致分布情況,「1090億元分為四個部分,其中僅新開通五條地鐵線就花了547億元,另外還有185億元的道路橋梁建設費、190億元的環境綜合整治費和168億元的治水費用。」
贊助商 2:53
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共需資金25億元,可國家財力有限不能全部撥給,尚有6億元的缺口。當時全國有1億多人次捐款、捐物,捐了2.7億元,全國個體戶協會共捐款2050萬元。除了普通百姓的捐款,健力寶、安踏成為北京亞運會少有的贊助商,尤其是健力寶,在1990年4月28日以600萬元人民幣被定為第11屆北京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專用運動飲料,加之提供實物以及贊助火炬接力活動,健力寶的總贊助金額達到了1600萬元。
時隔20年,通過改革開放以及經濟體制改革,廣州亞運會贊助商達到53家,贊助金額超過30億元,本屆廣州亞運會的贊助商數量和贊助金額都創下了歷屆亞運會之最:贊助金額是多哈亞運會的5倍、韓國釜山亞運會的3.5倍。贊助商中的廣汽集團的贊助費達到創紀錄的6億元,三星電子、361°的贊助費用也在2億元以上。
額外增加值
在成功舉辦北京亞運會之後,亞運村地塊在歷次房市的起伏中都成為了風向標,如今亞運村地塊的房價對於20年前的人而言絕對是個天價。
廣州亞運會的召開也被外界一致認為將給廣州這座城市帶來更大的綜合效應。根據廣州市社科院的研究,亞運會將會為廣州額外增加地區生產總值1032.4億元,亞運會間接投資將會為廣州額外增加地區生產總值7120億元。
廣州亞運會來了
我們的祖國真是盛事連連,隨著北京奧運會的閉幕,上海世博會的開幕,又迎來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好消息:第16屆亞運會將於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我們廣州進行,作為一名廣東人,我感到很自豪,心情非常激動。
廣東省在中國的南方,氣候適宜,雖然沒有北京的壯觀雄偉,沒有香港的經濟繁榮,但是只要你的到來,相信我們的嶺南佳果、廣東美食、清山綠水將讓你流年往返往,不信試目以待。據我了解這次亞運會將設41項比賽項目,是亞運會歷史上比賽項目最多的一屆,同時本屆亞運會後還將舉辦第十屆殘疾人亞運會,可謂盛事多多。
在喜迎亞運的時刻,作為東道主,從現在起我將以實際行動為亞運的成功舉辦而努力,歡迎你們的到來。一是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爭當一個講文明、講禮貌的亞運宣傳積極份子,你們如果想了解更多……歡迎來信;二是注意講究環境衛生,號召大家講文明、講禮貌,保護環境,愛護公共衛生,讓我們的城市更美麗;三是以運動員拼搏的精神,好好學習,長大了為國爭光。
2010年,對我們廣東來說是特別的一年,我們期盼你們的到來「廣東歡迎你」,讓一起來分享這激動人心,而快樂的時刻吧,朋友們。
D. 合肥輕軌7號線規劃圖
2010年上海軌道交通規劃圖 線路概述
根據最新的軌道交通規劃信息。
一、上海780公里的17條(r、l、m)線路重新命名和識別色已經全部敲定。公布如下:1號線:r12號線:r23號線:m34號線:m45號線:r16號線:l47線:m78號線:m89號線:r410號線:m111號線:r312號線:m213號線:m514號線:m615號線:l116號線:l217號線:l318號線:l5
二、到2010年,建成311.6公里的軌道網路,注意2005年」基本網路「的提法沒有了。至2010年,建成的線路是:1(北延伸到泰和路),2(虹橋臨空園區-浦東機場),3(北延伸到鐵力路),4,5,6(港城路到主題公園),7(祁連山路外環路到新國際博覽中心),8(新江灣城到三林鎮和上南路外環線),9(松江新城到楊高路內環線),10(西郊公園到軍工路新江灣城)11(嘉定-石龍路)12(漕河涇到高橋)13(金沙江路外環線-漢中路)其中,1,2,5,9,10,11,13號線還有2010年以後的延伸規劃。
三、和去年提出的規劃相比下列線路有變化:
(1)2號線2010年前不延伸到虹橋機場,到臨空園區。
(2)6號線不再到三林城。而一直往西到環球影視樂園。
(3)7號線不走成山路,改走耀華路。
(4)7號線不走志丹路光新路,改走華靈路嵐皋路,全程從26座車站變為28座。
(5)8號線在上南路成山路附近開設支線,一條到三林城(和6號線沒有換乘),一條到三林鎮(和6號線換乘)。
(6)由於浦東南部規劃有較大變動,所以成山路站大型換乘樞紐取消。
(7)8號線終點站不是開魯路,而是同最先規劃一樣,到了開魯路再往西,和10號線相交。
(8)3,11,12號線相交的大型換乘樞紐由龍漕路站改為石龍路站。
(9)11號線在龍華以南走向有變化,增設龍水南路站。
四、網路建成後,地面也有一批公交線路將配合軌道交通而作出相應調整。據統計,軌道網路中除浦東新區外,擁有線路數、車站數最多的區域將是徐匯區。
附上最新規劃圖一份,僅供參考。
軌道交通一號線:
●長度:28.795公里
●投入運營:莘庄至火車站1995年4月,上海火車站至共富新村2004年12月
●標志色:大紅色
●途經站點:莘庄(南起迄站)-外環路-蓮花路-錦江樂園-上海南站-漕寶路-上海體育館-徐家匯-衡山路-常熟路-陝西南路-黃陂南路-人民廣場-新閘路-漢中路-上海火車站-中山北路-延長路-上海馬戲城-汶水路-彭浦新村-共康路-通河新村-呼蘭路-共富新村(北起迄站)
軌道交通二號線:
●長度:18.97公里
●投入運營:2000年6月
●標志色:淺綠色
●途經站點:中山公園(西起迄站)-江蘇路-靜安寺-石門一路-人民廣場-河南中路-陸家嘴-東昌路-東方路-上海科技館-世紀公園-龍陽路-張江高科(東起迄站)
●延伸情況:向西將延伸到虹橋機場(在建)。全長6.2千米,從中山公園至臨空園區,預計2006年底建成通車。2號線遠景規劃西至虹橋機場,東至浦東機場,近期(2010年前)至虹橋機場段預留,暫不實施。2號線西延伸段(從中山公園至臨空園區),共設4個站點。
淞虹路-北新涇-威寧路-婁山關路
軌道交通三號線:
●長度:24.97公里
●投入運營:2000年12月
●標志色:黃色
●途經站點:上海南站(南起迄站)-石龍路-龍漕路-漕溪路-宜山路-虹橋路-延安西路-中山公園-金沙江路-曹楊路-鎮坪路-中潭路-上海火車站-寶山路-東寶興路-虹口足球場-赤峰路-汶水東路-江灣鎮(北起迄站)
●延伸情況:將向北延伸到寶鋼。
殷高路-長江南路-軍工路-吳淞鎮-水產路-寶楊路-鐵力路
軌道交通四號線
●長度:27公里
●投入運營:2005年底將投入運營軌道交通4號線C字型新路(浦西大木橋至浦東藍村路車站)
●標志色:藍色
●途經站點:大木橋路-東安路-上海體育場-上海體育館-宜山路-虹橋路-延安西路-中山公園-金沙江路-曹楊路-鎮坪路-中潭路-上海火車站-寶山路-海倫路-臨平路-大連路-楊樹浦路-浦東大道-東方路-浦電路-藍村路
●延伸情況:2003年7月1日越江隧道聯絡通道因大量泥沙湧入,引起隧道受損及周邊地區地面沉降。修復工程有望在2007年完成。最終將成為33.6公里、26個車站的環線。
修復段:藍村路-塘橋路-南浦大橋-西藏南路-魯班路-大木橋路
其中虹橋路站至寶山路站共9個車站將與已建成正在運營的軌道交通3號線共線運營。
軌道交通五號線
●長度:17.04公里
●投入運營:2003年11月
●標志色:紫色
●途經站點:莘庄(起訖站)-春申路-銀都路-顓橋-北橋-劍川路-東川路-金平路-華寧路-文井路-閔行開發區(起訖站)
軌道交通六號線
●長度:33.1公里
●投入運營:2010年前
●標志色:
●途經站點:外環路-華夏路-高清路-胡崗-成山路-濱洲路-浦三路-龍陽路-藍村路-浦電路-世紀大道(東方路)-源深體育中心-民生路-北洋涇路-羅山路-雲山路-金橋路-長島路-五蓮路-巨峰路-東靖路-五洲大道-洲海路-高南路-春暉路-高橋公園-港城路
軌道交通七號線
●長度:35公里
●投入運營:2005年11月24日正式建設,2009年底前
●標志色:
●途經站點:外環路-上海大學-南陳路-滬太路-場中路-汶水路-新滬路-大華三路-新村路-銅川路(蘭皋路)-中山北路(鎮坪路)-長壽路-昌平路-靜安寺-常熟路-肇嘉浜路(東安路)-零陵路-浦江南浦-浦江耀華-長清路-上南路-雲台路-東明路(濱洲路)-楊高南路-錦綉路-滬南路-白楊路-龍陽路
從寶山外環路站起,途經普陀、靜安、徐匯至浦東的國際博覽中心延伸段,設站點28個,其中地下車站27座,地面車站1座。
軌道交通八號線
●長度:23.3公里
●投入運營:2007年建成通車
●標志色:
●途經站點:市光路-嫩江路-翔殷路-黃興公園-延吉中路-黃興路-江浦路-鞍山新村-四平路-曲陽路-虹口足球場-西藏北路-中興路-曲阜路-人民廣場-大世界-老西門路-陸家浜路-西藏南路-周家渡-耀華路-成山站
起點為市光路站,終點為浦東成山路站,途經楊浦、虹口、閘北、盧灣、黃浦、浦東等六個行政區,全部為地下線。共設有22個車站。
軌道交通九號線
●長度:31公里
●投入運營:2009年建成通車
●標志色:
●途經站點:松江新城-大學城-佘山旅遊度假區二-佘山旅遊度假區-泗涇-九亭-七寶-外環路-合川路-虹梅路-桂林路-宜山路
軌道交通十號線
●10號線一期為規劃中的七寶高速鐵路客運站至新江灣城站,二期將由新江灣城延伸至外高橋保稅區。目前部分標段已開始工程招標。
●規劃設站:高速鐵路客(七寶)-七莘路-航中路-外環路-吳中路-虹中路-虹許路-古北路-宋園路-凱旋路-華山路-高安路-陝西南路-馬當路-西藏南路-豫園-南京東路-天潼路-四川北路-海倫路-曲陽路-四平路-同濟大學-國權路-國定路-五角場-三門路-殷高南路-新江灣城–(軍工路)-雙江路-浦東北路-外高橋保稅區站
軌道交通十一號線
●規劃中的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類似北京的地鐵十號線,採取主線和支線兩條線路,主線由嘉定新城到浦東三林(一期),支線在西北段上連接上海國際賽車場和安亭汽車城。線路總長60公里。二期由浦東三林到南匯臨港新城,總長也是60公里。
●規劃設站:(嘉定停車場)城北路-靜寧路-葉城路-墨玉路–汽車城-同濟嘉定校區-賽車場-嘉定新城-馬陸-環球樂園(預留)-南翔-白麗新村-武威路-祁連山路-同濟滬西分校-上海西站-銅川路-中山北路-隆德路-江蘇路-華山路-徐家匯-上體館站-龍漕路站-龍水南路站-濟陽路站-上南路站-三林站-御青路站-周浦站-航頭站-新場站-野生動物園站-惠南站-浦東鐵路站-臨港新城1站-臨港新城2站
軌道交通十二號線
●規劃中的軌道交通12號線由虹梅路漕河涇科技園區至浦東的金橋出口加工區。
●規劃設站:虹梅路-桂林路-漕溪路(換乘1號線)-龍漕路(換乘3號線)-龍華路-南浦站(南浦站方案,換乘7號線)或東安路(龍華路方案)-零陵路(換乘4號線)-肇嘉浜路(換乘9號線)-陝西南路(換乘10號線,接近1號線)-長樂路(換乘14號線)-南京西路(換乘2號線,近13號線)-梅園路(換乘13號線和1號線)-曲阜路(換乘8號線)-河南北路(換乘10號線)-旅順路-公平路-大連路(換乘4號線)-江浦路(換乘18號線)-黃興路-隆昌路-軍工路-浦東大道-巨峰路(換乘6號線)-楊高北路-金京路-申江路(換乘9號線)-金海路-(金橋車輛段)
軌道交通十三號線
●規劃設站為:(北翟路車輛段)-豐庄路-萬鎮路-真北路-大渡河路-中山北路-隆德路(換乘11號線)-武寧路(換乘14號線)-常德路(換乘7號線)-江寧路-漢中路(換乘12號線和1號線)-南京西路(換乘2號線,近12號線)-復興中路(換乘10號線)-徐家匯路(換乘9號線)-中山南路-浦東世博園-耀華路(換乘7號線)-上南路(換乘8號線)-東明路(換乘6號線)-楊高南路-錦綉路-滬南路-楊蓮路-華夏西路-(川楊河車輛段)
1-5號為已建成線路,在建的有6、7、8、9號線,10號線、11號線已開始部分路段的工程招標,12、13號線正在進行環境影響公眾調查評價
14-18號線為遠景規劃,目前尚未確定具體走向,預計在2010-2020年間全部建設完成
上海軌道交通14號線
即原來的M6線,起訖點為環西二大道至金橋。
上海軌道交通15號線
即原來的輕軌L1線,起訖點為上海西站-環南二大道
上海軌道交通16號線
即原來的輕軌L2線,起訖點為祁連山路-虹口公園
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
即原來的輕軌L3線,起訖點為上海西站-軍工路
上海軌道交通18號線
即原來的輕軌L5線,起訖點為長江西路-華夏中路
1號線R1(地鐵一號線)
2號線R2(地鐵二號線)
3號線M3(明珠線一期,俗名輕軌(注)
4號線M4(明珠線二期)
5號線莘閔線(R1的一部分)
6號線L4(浦東輕軌)
7號線M7
8號線M8(楊浦線)
9號線R4(申松線)
10號線M1
11號線R3
12號線M2
13號線M5
14號線M6
15號線L1
16號線L2
17號線L3
18號線L5
註:3號線為高架地鐵,但普通市民經常將其誤解為輕軌。
R:市域級快速地鐵(連接郊區與市中心)
M:市級快速地鐵(連接中心城區)
L:輕軌(載客量較地鐵少,作為地鐵的補充)
E. 哪裡有歐洲建築的清晰圖片有具體名稱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最偉大、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最集中體現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壯,高度約為底徑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沒有柱礎。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高度的1/4,柱距約為底徑的1.2~1.5倍。
愛奧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長,高度約為底徑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帶形。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高度的1/5,柱距約為底徑的2倍。
科斯林柱式 :除了柱頭如滿盛卷草的花籃外,其他同愛奧尼柱式。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同樣也是西歐建築的開拓者,但畢竟還處在萌芽和胚胎的時期,它們的類型還少,形制很簡單,結構比較幼稚,這是因為它的藝術的完美所致。古希臘的紀念性建築在公元前8世紀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紀已成熟,公元前4世紀進入一個形制和技術更廣闊的發展時期。
由於宗教在古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國家的神廟往往是這一國家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臘亦不例外。古希臘是個泛神論國家,人們把每個城邦,每個自然現象都認為受一位神靈支配著,因此希臘人祀奉各種神靈建造神廟。希臘神廟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會活動和商業活動的場所,還是儲存公共財富的地方。這樣神廟就成了希臘崇拜的聖地,圍繞聖地又建起競技場、會堂旅舍等公共建築。
希臘最早的神廟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在他們看來神廟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過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廟也不過是更高級的人的住宅。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 「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廟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廟建築的標准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廟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
2、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3、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4、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5、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 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 。不過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並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築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築,特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而關於文藝復興建築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築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於文藝復興建築時期。另一種看法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後轉為巴洛克建築風格。
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築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築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的性質和延續時間並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築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築,對以後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築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6、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7、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8、浪漫主義建築
浪漫主義建築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十八世紀60年代至十九世紀30年代 ,是浪漫主義建築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出現了中世紀城堡式的府邸,甚至東方式的建築小品。十九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的第二階段,它已發展成為一種建築創作潮流。由於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又稱為哥特復興建築。
9、古典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古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 。
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當時的考古學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古希臘、羅馬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採用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法國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復興建築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前已在巴黎興建萬神廟這樣的古典建築,拿破崙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雄師凱旋門、馬德蘭教堂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版。
英國以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為主,典型實例為愛丁堡中學、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等,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申克爾設計的柏林宮廷劇院和阿爾塔斯博物館也都是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的;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城的山門為藍本。
美國獨立以前,建築造型多採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以後,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統治的同時,力圖擺脫建築上的「殖民時期風格」,藉助於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古典復興建築在美國盛極一時。
美國國會大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希臘建築形式在美國的紀念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也比較流行,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即為一例。
10、折衷主義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豐富多樣的建築來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紀,交通的便利,考古學的進展,出版事業的發達,加上攝影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於人們認識和掌握以往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的建築遺產。於是出現了希臘、羅馬、拜占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建築在許多城市中紛然雜陳的局面。
折衷主義建築在十九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築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期,則以美國最為突出。總的來說,折衷主義建築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沒有按照當時不斷出現的新建築材料和新建築技術去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建築形式。
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劇院,這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並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
11、功能主義建築
功能主義建築是認為建築的形式應該服從它的功能的建築流派。自古以來許多建築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歐美有些建築師為了反對學院派追求形式、不講功能的設計思想,探求新建築的道路,又把建築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強調起來。
隨著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功能主義思潮在20世紀20~30年代風行一時。本來講求建築的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重要觀點之一,但是後來有人把它當作絕對信條,被稱為「功能主義者」。他們認為不僅建築形式必須反映功能,表現功能,建築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必須以功能為依據,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構件也應該分別表現出來。
二十世紀20~30年代出現了另一種功能主義者,主要是一些營造商和工程師。他們認為經濟「實惠」的建築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築,就會自動產生美的形式。這些極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築自身的藝術規律,只會給功能主義本身造成混亂。
二十世紀50年代以後,功能主義逐漸銷聲匿跡,就連強調建築功能的勒�6�1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義者分道揚鎬了。但無庸置疑,功能主義產生之初對推進現代建築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12、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6�1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6�1柯布西耶、密斯�6�1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6�1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6�1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6�1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6�1柯布西耶、密斯�6�1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6�1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13、後現代主義建築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贊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製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著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徵,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鍾。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採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採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義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內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
被邀請的建築師有美國的文丘里、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磯崎新,義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後現代派或准後現代派的建築師,將歷史上的建築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徵、隱喻傳統、歷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
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葯方並不可取 。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