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中國是怎樣科技強國的
先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然後不斷努力趕超,
最終達到自主創新。
2. 實施科技強國戰略其核心內容是什麼
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需要正確把握國際政治、經濟、技術環境發展趨勢,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發展與產業創新發展、社會服務創新發展和環境創新發展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正確處理科技與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關系,正確處理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的協同關系,正確處理原始創新與系統集成創新的迭代關系,正確處理創新促進發展與科技引領未來的遠近互動關系,正確處理創新資源配置中政府引導作用與市場主導作用之間的互補關系,正確處理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系統融合關系,充分把握新一輪技術革命、產業變革和數字轉型帶來的戰略機遇,明確中國特色科技強國建設思路和政策取向。
撰稿丨穆榮平(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黨委書記、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陳凱華(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技術預見專委會副主任)
1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總體思路
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具有前瞻性基礎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領技術創新能力強、帶動世界科技發展范圍廣、引領國家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作用強等特徵。近現代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科技強國崛起的歷史表明,世界科技強國崛起主要取決於五大關鍵因素:一是雄厚的經濟實力;二是大學教育體制創新;三是科研組織建制化發展;四是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五是唯實求真開放包容制度文化環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根據自身競爭力演進需要,先後確立了貿易立國、技術立國、科技創新立國和知識產權立國等國家戰略,走出了一條後發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道路。總體而言,世界科技強國所經歷的從「經濟強國」向「創新強國」,再向「科技強國」的梯次躍進,表明經濟強國為建設創新強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創新強國為建設科技強國奠定了有效的創新體系與豐富的創新人才基礎,科技強國是建設的目標,是經濟強國可持續的保障。
中國特色科技強國建設總體思路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國家創新體系與能力建設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按照經濟強國—創新強國—科技強國的梯次建設目標要求,完善創新發展和創新創業制度文化環境,加快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系統,優化國家科學研究系統布局,強化國家產業創新系統布局,加快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條件平台,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中西部國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設一批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帶動一批創新型城市群和創新型都市圈的快速發展,打造一批區域創新發展新引擎,支持創新主體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支持區域創新和創業生態系統轉型升級,支撐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社會創新發展、環境創新發展,真正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強國之路。
聚焦世界經濟強國目標,需要以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為中心,兼顧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建設。一方面要進一步加速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強化企業為核心的國家創新體系與能力建設,強化企業全球製造和創新合作網路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國家創新型城市(群)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縮小中國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創新能力差距,縮小中國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創新能力差距,支撐中國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聚焦世界創新強國目標,需要以國家實驗室體系與能力建設為中心,兼顧國家研究實驗體系與能力建設和產業創新體系與能力建設。一方面強化國家實驗室體系支撐引領國家經濟、社會、環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獨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強國家研究實驗體系與能力和國家產業創新體系與能力建設,支撐引領產業創新驅動與數字轉型,培育源頭技術驅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聚焦世界科技強國目標,需要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體系與能力建設為中心,兼顧一流大學和創新型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網路與能力建設。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支撐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頂尖科學家,縮小「中國學術界與世界主要科技強國學術界」之間創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開放型大學和創新型跨國經營企業共建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引領技術創新平台,培養全球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引領全球產業創新發展方向。
2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政策取向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需要從國家創新體系與能力建設出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推進政府科技管理數字轉型,著力加快國家研究實驗體系建設,著力建設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學,著力建設世界一流國立科研機構,著力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深化科技創新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推進政府科技管理數字轉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
推進政府科技管理數字轉型,提高國家科技資源整體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點加強三個方面工作。一是推進政府宏觀科技管理決策過程數字轉型。建立國家科技管理決策專家系統和智能化決策輔助系統,動態監測全球科技發展趨勢,評價經濟、社會和環境創新發展的科技需求,支撐多元創新主體參與政府資助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決策。二是推進政府資助項目管理平台數字轉型。建立政府資助科技計劃(項目)全過程管理數字轉型規范,動態監測評價科技活動進展並推動信息有效共享,強化政府多部門協同攻關和系統集成。三是推進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數字轉型。完善科學報告制度,建立數字化科學數據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會監督評價機制。
(二)加快國家研究實驗體系建設,提升創新創造能力
建設國家研究實驗體系,強化科學技術引領未來功能和創新創造能力,需要重點加強三個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物質技術基礎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契機,集聚一批世界頂尖科學家,提升大學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前沿引領技術原創能力,強化科學技術引領未來功能,引領學科交叉和融合科學發展。二是建設一批國家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強化大學、科研院所和創新型企業優勢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三是以國家創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為契機,強化區域(城市)特色優勢創新體系建設,支撐區域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三)建設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學,成就中國科學學派
建設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學,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成就中國科學學派,需要加強四個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學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機制,在面向世界科學技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創新實踐中培養高層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強化研究型大學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養功能。二是建立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機制,消除研究生培養學科壁壘,發揮科教融合優勢,支持學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別注重培養博士研究生創新創造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規律的研究型大學與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組織模式,支持學術大師思想傳承和科研組織文化傳承,在若干領域形成中國學派。四是擴大研究型大學和一流研究機構研究生招生自主權,建立招生規模與科研活動規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資源配置機制。
(四)建設世界一流國立科研機構,培育科技引領能力
建設世界一流國立科研機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儲備,培育科技引領能力,需要加強三個方面工作。一是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價值導向,明確國立科研機構使命定位,建立國立科研機構動態調整機制,強化國立科研機構在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科學研究中的骨幹引領作用。二是改革國立科研機構資助模式,根據使命定位確定經費保障方式,對於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國立科研機構,加大財政經費保障力度;對於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國立科研機構,應該加大重大科研任務的資助保障力度;對於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國立科研機構,應該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業聯合資助模式,以服務企業的收入確定財政支持額度。三是探索國立科研機構國際化發展模式,通過雙邊或者多邊合作機制,建立全球科學技術合作網路,在面對全球重大挑戰領域構建全球科技創新命運共同體。
(五)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源頭創新能力
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培育引領產業創新發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創新型企業,強化企業源頭創新能力,需要重點加強四個方面工作。一是以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為抓手,支持企業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業海外研發中心,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二是加大企業研發支出加計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引導創新要素加速向企業集聚。三是支持企業主導建立產學研創新聯合體,支持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開展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技術標准制定,引領產業創新發展方向。四是支持企業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高市場准入技術標准,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六)深化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現環境
深化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環境和涌現機制, 加強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重點加強四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創新創造人才培養,把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創造方法和社會責任等內容貫穿教育全過程,著力培養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調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結構,在創新團隊建設過程中,著力發現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發展方向能力強的戰略科技人才和系統集成能力強的科技領軍人才,著力培養和支持一大批專業素養好、學術水平高的頂尖人才。三是推進科技創新人才國際化發展理念,支持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機構國際化,推進國家科技計劃面向全球傑出科技人才設立冠名人才項目,優化國際科技創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環境,既支持中國科技創新人才走出去開展國際合作研究,也創造條件成就全球傑出青年科技人才事業夢想。四是優化科技創新人才職業成長環境,建立科技創新人才價值創造貢獻的社會認可機制,形成科技創新人才涌現的制度文化環境。
本文內容來自《2019 國家科技競爭力報告》,經作者同意進行了適當的修改。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3. 什麼是科技創新,作為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科技強國夢
您好,很高興能為您解答問題!
大學生如何推進科技強國
青年學生正處於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青年精力旺盛,生氣勃勃,具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思想敏銳、接受新事物快、富有積極向上的精神。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給社會生產力和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地推動。未來的科學技術還將產生新的重大飛躍。各種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相互激盪,有吸納有排斥,有融合有斗爭,有滲透有抵禦,對各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當代大學生應當發揮朝氣蓬勃、思維敏捷、敢為人先、最少陳舊觀念、最多創造活力的諸多優勢,堅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斷夯實科學文化知識基礎,掌握善於創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續創新能力,使自己成為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要善於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汲取營養,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把握正確的方法論,努力做科學探索和創新的先鋒。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當代大學生要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最前沿的科學文化知識,以造福國家人民。
首先,必須樹立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志存高遠,胸懷寬廣,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其次,必須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時代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綜觀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明創造,都是產生於風華正茂、思維最敏捷的青年時期。
21世紀是以知識經濟為主要特徵的世紀,知識經濟需要的人才將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造性人才。創新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個人成長的不竭源泉。
大學生應不斷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善於學習知識和更新知識的慾望和能力,磨煉意志,增長才幹;瞄準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創造性地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大膽地進行探索和創新,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努力成為當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最後,必須樹立遠大理想,有為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和腳踏實地、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國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任務十分艱巨。
大學生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隨時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年輕的共產黨人就應該勇往直前。
4. 韓國是科技強國嗎
韓國是科技強國。
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英語:Republic of Korea,South Korea),簡稱「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329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面積的45%),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200萬。首都為首爾。
韓國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50多種。有開采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量不大。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
韓國是世界造船強國,很長一段時間也是世界第一大造船國。全球船廠前十強中韓國佔有七席,包攬前六位,其中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株式會社和STX造船海洋是世界前四大造船廠。韓國在建造高附加值船舶方面有顯著優勢。
韓國是世界電子產品的佼佼者,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世界知名的韓國電子產品製造商有三星、LG、SK等,其中三星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公司。
5. 國家現在發展的相當不錯相當可以!怎樣才是科技強國
必須要在主要的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上能自給自足,在科研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教學領域佔領制高點那才能算得上是科技強國。
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
6. 華為研發出了5G,是不是可以說中國就是科技強國
科技強國不是一項5g技術就能評估的。
而5G的發展最終形態,則是全面邁入萬物互聯的時代,而阿里重點研發的『城市大腦」項目,也會迅速蔓延開來,在城市中的諸多場景,甚至是學校、醫院、工廠、劇院等等大型公共場所,都可以通過雲端技術進行操作,讓5G網路的應用遍布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智能家居不再是某個科幻電影中的片段,而是成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智能汽車的自動駕駛,遠程協同操作等技術也將迎來大發展,VR/AR也不在受限於當前的科技力,從而發生巨大的進步。
7. 科技大國變成科技強國最難突破的是什麼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目前無論是從每年論文發表的數量、專利申請的數量,還是發明專利的授權量來說,中國在世界上都排在前列,中國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創新大國,但是變成科技強國還有很多需要突破的。
專家表示,就整個高技術產業領域來說,中國在全球的分工仍處在中端和低端領域,還沒有變成強國,從過去十年的趨勢來看,正在變得越來越強,但離最終我們希望達到的強國還有距離。
目前在中國創新型的事業越來越多,創造屬於自己事業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所以就有更多人參與到中國的創新事業中來,創造友好的創新環境,是我們更好地利用國際人才資源、創新資源,為我們國家服務的重要方向。
希望中國可以早日變成科技強國!
8. 誰能列舉幾個依靠科技強國的國家,是具體通過那些科學技術強國的
1.以色列。依靠的是先進的生物科技技術,在完全貧瘠的土地上不僅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而且還出口,並成為發達國家
2.日本。島國天然資源缺乏,依靠的是電子產業和汽車產業。
3.盧森堡。袖珍國家。利用先進科技成為世界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國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