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象的資料
1、象,通稱大象,是目前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屬於長鼻目,只有一科兩屬三種,即象科(學名:Elephantidae),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廣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以至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2、大象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棲息群居性哺乳動物,通常以家族為單位活動。大象的皮層很厚,但皮層褶皺間的皮膚很薄,因此常用泥土浴的方式防止蚊蟲叮咬。象牙是防禦敵人的重要武器。
3、大象主要外部特徵為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和扇大的耳朵,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
4、大象是群居性動物,以家族為單位,由雌象做首領,每天活動的時間,行動路線,覓食地點,棲息場所等均聽雌象指揮。而成年雄象只承擔保衛家庭安全的責任。有時幾個象群聚集起來,結成有上百隻大象的大群。
5、大象廣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以至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產於印度、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也有小的野生種群。非洲象和非洲森林象則廣泛分布於整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喜歡群居。
(1)大象祖先是什麼動物的圖片擴展閱讀:
非洲大象被盜獵和保護情況:
20世紀70年代初,因為象牙,無數的非洲大象就被殺害。從非洲運出的80%象牙都是盜獵自大象。1990年頒布的國際象牙禁令緩解了這一情況,但卻不能根除。在野生動物管理不太健全的國家,仍然存有為黑市盜獵的現象。非洲的大部分象牙都出口到亞洲。
2013年9月在辛巴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萬基國家公園內,盜獵分子使用毒性劇烈的氰化物污染大象飲水的鹽漬地等水源,造成至少100頭大象中毒死亡。
歷史上非洲人捕獵大象主要是為得到象肉和象皮。但是,20世紀70年代之後,象牙成為人們捕殺大象的主要獲取物。這不但是因為國際手工藝品市場上對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還因為國際金融市場動盪,象牙同黃金和鑽石一樣,被視為一種價值穩定的硬通貨,西方一些大銀行競相爭購和儲存。
非洲大象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1989年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波札那(1997年)、納米比亞(1997年)、南非(2000 )和辛巴威(1997年)四國的非洲大象物種,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非洲森林象野生種群約為2萬多頭,遠少於非洲草原象。雖然未被列入瀕危動物,但憑其現存數量其實完全可以算是瀕危物種了,盡管偷獵者難以威脅到它們。
② 大象的祖先是什麼動物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報道,最新一項研究顯示,現今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大象,其遠古時期的祖先竟生活在水生環境. 依據牙齒化石的化學跡象顯示,至少一種遠古長鼻類動物(遠古大象的近親)生活在水生環境中.負責此項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亞歷山大?劉稱,這種牙齒化石屬於一種叫做「始祖象(Moeritherium)」的動物,通過分析牙齒化石可顯示它們主要以淡水植物為食,生活在沼澤和江河流域.基本上,它們過著像河馬一樣的生活,它們是現今大象最近的遠古物種. 據悉,現今的大象和它們遠古滅絕的近親分享著共同祖先的基因,此外,還有儒艮和海牛等其他水棲哺乳動物也擁有相似的基因特徵.亞歷山大說,「始祖象生活在0.37億年前,該時期是大象遺傳血統與海牛分離數百萬年之後.」 遠古牙齒化石揭示謎團 始祖象並不與現代大象十分相似,其體型大小相當於貘,其肩部只有29-42英尺高(74-107厘米).它可能沒有像現今大象那樣長的鼻子,但它的上嘴唇可以盤捲起來. 目前研究小組研究的牙齒化石出土於埃及法尤姆地區,0.37億年前該地區是淺水江河或沿海水域,這種水生環境變化較頻繁.在岩石中發現的始祖象化石強有力地證實當時它們生活在沼澤或江河流域.但是科學家們很難對此判斷是否這種遠古哺乳動物實際上生活在水生環境,還是它們的屍體是被沖到水中. 最後,始祖象的牙齒化石揭示了其中秘密.牙齒中的碳同位素保留著始祖象的食物信息,通過對比生活在同一時期陸地動物的同位素比率,研究小組確定這種長鼻動物很可能是半水棲物種.目前,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本周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從陸地到海洋再返回陸地?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博物館威廉?桑德斯稱,這項新研究具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始祖象的確是一種半水生動物.近一個世紀以來,古生物學家認為始祖象在環境適應和生活方式上至少與半水生的河馬或海牛相似. 但是,桑德斯警告稱,現今大象的遠古水生祖先或早期的長鼻類物種可能是完全生活在水裡.始祖象可能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動物,它可能脫離了進化成大象的進化路線.這種動物存活時間很長,可能在700萬年前第一批現代大象出現時,它們還一直生活在水生環境.因此,桑德斯強調稱是否大象曾有過水生棲息的歷史,現今科學家很難發現0.2億年前大象陸地進化的跡象. 桑德斯說,「研究人員提出了一些大膽猜測,比如:現代大象的長鼻是否是之前在水生環境中的通氣管.事實上,早期長鼻類動物並沒有突出的長鼻,後期大象的鼻子長得很肥大,伴隨著長出長長的象牙進行防禦,進而逐漸適應陸地生活.」 亞歷山大希望通過研究牙齒化石能夠揭示遠古大象更多的信息,發現它們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海牛是什麼時期與遠古祖先分離.同時,他猜測始祖象可能是從水生環境然後返回陸地的最早陸地哺乳動物. 他說,「最初該物種應當是在陸地生活,然後進入水生環境中,但最後它們又返回到陸地環境.」
③ 始祖象的生活習性
從化石記錄中,大象的祖先可以追溯至始新世(距今約五千五百萬年前),現今非洲北部埃及莫里斯湖附近一帶的始祖象。它是一種笨重的動物,但是不似現代的大象如此體型龐大,它的體重大約在二百公斤,身高約六十公分,整個外表體型就像現代的亞洲象未成年時一般。推測它是一種半棲水性的動物,以水中植物為食,就像現代河馬的習性一樣。從化石結構比對來看,其鼻骨的位置在頭骨的前方,顯示長鼻尚未發展出來。但是它可能已發展出寬大粗厚的上唇,以助於翻動沼澤中的植物。此外,眼睛與耳朵的位置也較靠上方,使得在水中活動或翻攪水草時,眼睛與耳朵還能保持在水面上方。
雖然始祖象尚未發展出伸長的大門牙,但是在多處的結構與功能已經可看出大象的特徵與雛形。例如頭骨長與朝下發展,頭骨後方寬廣使得能夠與頭部強壯的肌肉連接,下顎骨粗厚,下犬齒退化,門齒略呈長牙的發展趨勢。
始祖象可以說已經幾乎具備了長鼻目動物的基本特徵,爾後所有的長鼻目動物皆是從這個基礎出發,進行多樣且復雜的輻射演化發展。整體而言,它們的發展趨勢大致分別為體型逐漸增大,四肢也逐漸壯大以支撐沉重的身軀,鼻子愈來愈長也愈靈活,頭骨也愈來愈大,而脖子卻愈來愈短,門牙愈向前伸長發達,臼齒發展成接續輪替生長型,並有多樣的磨蝕與咀嚼形式以適應不同的食性。
始祖象存活的年代並不算短,從始新世到漸新世,經歷了約二、三千萬年的時間。當它告別地球舞台之時,也可稱的上是功成身退,因為經由始祖象所繁衍出來的各類長鼻目動物群,刻正朝向興盛發展,並且逐漸遍布世界各地。
更新的化石證據顯示,始祖象並不是象的祖先,只是長鼻目進化史上的一個已滅絕分支。
④ 大象是什麼動物
象,通稱大象,是目前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屬於長鼻目,只有一科兩屬三種,即象科(學名:Elephantidae),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廣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以至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大象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棲息群居性哺乳動物,通常以家族為單位活動。大象的皮層很厚,但皮層褶皺間的皮膚很薄,因此常用泥土浴的方式防止蚊蟲叮咬。象牙是防禦敵人的重要武器。
大象的祖先在幾千萬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大象家族曾是地球上最占優勢的動物類群之一,目前已發現400餘種化石。但由於歷史上氣候和人為原因,導致這個族群的種類越來越少。目前地球上大象僅剩下2屬3種:亞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且它們也正受到嚴重的威脅。
(4)大象祖先是什麼動物的圖片擴展閱讀:
象肩高約3米多,體重2~8噸。頭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圓柱,支撐著巨大身體,膝關節不能自由屈曲。鼻長幾與體長相等,呈圓筒狀,伸屈自如;鼻孔開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狀突起,能揀拾細物。上頜具1對發達門齒,終生生長,非洲象門齒可長達3.3米,亞洲象雌性長牙不外露;上、下頜每側均具6個頰齒,自前向後依次生長,具高齒冠,結構復雜。每足5趾,但第1、第5趾發育不全。被毛稀疏,體色淺灰褐色。
雄象睾丸隱於腹腔內;雌象前腿後有2個乳頭,妊娠期長達 600多天,一般每胎1仔。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的嗅覺和聽覺發達,視覺較差。長鼻起著胳膊和手指的作用,能攝取水與食物送入口中。巨大的耳廓不僅幫助諦聽,也有散熱功能。雄性(非洲象雌雄均有)的長獠牙是特化的上頜門齒。亞洲象前肢5指,後肢4趾,非洲象前肢3趾。非洲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亞洲象僅具1個;非洲象的兩種象耳大,體型較大,亞洲象耳小,身體較小,體重較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象
⑤ 為什麼猛獁象以前身披毛發,現在的大象卻毛發稀疏
在自然界里邊兒猛獁象可以說是大象的祖先,但是大家可以細心的發現,大象幾乎看不到它的毛發,但是它的祖先猛獁象卻渾身長發。其實在我看來這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猛獁象生存的年代跟現在的溫度差距很大。猛獁象生存的時候,剛好碰到一個冰河世紀,當時溫度比較低,所以它需要毛發來保持溫度,避免自己的熱量逃逸。但是我們現在正處於間冰期,溫度適宜,對於大象來說茂盛的毛發反而會導致自己難以散熱。
這個時候大象的做法其實跟我們一樣,毛發在正常的情況下會讓他們的身體保持住很多的熱量。而大象的體積更大,但是皮膚的表面積卻很小,所以它就需要更好的散熱渠道。也只有在事業的溫度下,大象才能保持身體正常的運轉,如果溫度過高,它就如同身體一樣會發燒。
⑥ 大象是由什麼動物進化而來
在回答你的問題之前,先要糾正你對進化論不準確的認識
「人是由猿猴進化來的」是不準確的,實際上是「人猿同祖」即現在的人和類人猿(如大猩猩等)都是由數百萬年前的森林古猿進化來的,因為人和猿生存的環境變得不同,才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所以,猿猴不是人的祖先,是和人有著共同的祖先。
大象的進化很復雜,目前存在不少爭議。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象類化石是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的,那時的大象與現在大相徑庭,主要有始祖象、始乳齒象、古乳齒象它們身材較小,只有約3米長,1米高,鼻子也比較短,大概只有幾十厘米長,「象牙」已經比較發達,但是還沒有伸出嘴外。過去認為始祖象是以後出現的象的祖先,但是近年來很多科學家開始否認這種觀點。畢竟當時的始乳齒象已經有了明顯的象類特徵,所以大象最早的祖先還應生活在更早的年代。
奇怪的是,在漸新世(3400萬-2400萬年前)的底層中沒有發現任何象類化石,大象進化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仍是個謎
隨後的中新世(2400萬-530萬年前),大象的模樣已經和現在差不多了,而且分化成了乳齒象和恐象兩類。
乳齒象包括嵌齒象、鏟齒象、軛齒象的許多種類,它們身材略小於現代象,鼻子也略短,但是很多種類有上下門齒四根長長的象牙!
恐象的象牙更奇特,上門齒退化消失,下門齒卻彎曲向下生長呈鉤狀。恐象鼻子只能夠到膝蓋,但有的種類身材巨大,可達十四噸。但是它們不是現代象的祖先,最後的恐象與距今200萬年前滅絕。
中新世晚期,乳齒象類中的一支又進化出了一種叫劍棱齒象的古象,它們是最早的真象類,樣子幾乎和現代象一樣了。真象逐漸發揚光大,並在上新世(530萬-180萬年前)和更新世(180萬-1萬年前)進化出了古菱齒象、劍齒象(黃河象)、猛獁象,包括亞洲象和非洲象在內的眾多真象,它們都有長長的上門齒和長得拖到地上的長鼻子。
到了一萬年前,最後的乳齒象(美洲乳齒象)和絕大多數真象都滅絕了。曾經有過150多個種類的長鼻目(即象類),只剩下亞洲象和非洲象兩種。
至於大象的鼻子為什麼會越進化越長,根據進化論的觀點,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長鼻子更有利於採集食物,所以在幾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鼻子短的象被逐漸淘汰了,而鼻子長一些的象則能生存下來,繁衍生息,於是長鼻子的基因就保留了下來,並不斷加強,大象的鼻子也就越進化越長。
下面的圖片也許能對你有所幫助(並不代表大象的進化路線,只代表進化趨勢):
⑦ 大象種類多少種
現生大象種類共有亞洲象(Elephasmaximus)、非洲象(loxodontaafricanna)、非洲森林象(Loxodontacyclotis)三種。如果算上已經滅絕的長鼻目動物,那麼有幾十種之多。
詳細請參考:http://ke..com/view/115401.htm
下圖是專門做的,從左往右依次是亞洲象、非洲象、圓耳象(森林象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