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帶鳥的圖片長什麼樣子
擴展閱讀
姐妹卡通萌圖片 2025-07-20 21:03:01

帶鳥的圖片長什麼樣子

發布時間: 2022-08-08 08:21:55

① 小鳥長什麼樣子 小鳥樣子是什麼

1、小鳥是體表被覆羽毛的卵生脊椎動物,身體呈流線型,長羽毛,能維持身體的恆溫,胸肌發達,通常前肢變成翼,後肢行走,多數能飛行,角質喙,沒有牙齒,活動范圍廣泛。而也有小鳥的翼退化,因此不能飛行,活動區域相對較小。

2、鳥:又稱作鳥兒。鳥類的大腦、小腦、中腦都很發達。大腦半球較大,這主要是由於大腦底部紋狀體的增大。在鳥類,紋狀體是管理運動的高級部位,也和一些復雜的生活習性相關。鳥類的大腦皮層並不發達,小腦很發達,這與鳥類飛翔運動的協調和平衡相關。中腦在背部構成一對發達的視葉。

② 小鳥長什麼樣子呢

鳥的外貌形態特徵為:兩足脊椎動物,身體呈仿錘形,全身覆蓋羽毛,絨羽生在正羽下面,有喙無齒。

大多數飛翔生活。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有助於減輕體重,利於飛行。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心搏次數快。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卵生,體溫較高,通常為42℃。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

小鳥的習性

小鳥的生活習性:小鳥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卻非常高,好奇較強。多營巢於人類的房屋處,如屋檐、牆洞,有時會佔領家燕的窩巢。

在野外,多築巢於樹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幾乎總處在繁殖期,每次產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約14天,幼鳥一個月左右離巢。

③ 布穀鳥長什麼樣(發圖片說明)

大杜鵑(布穀鳥)額淺灰褐色,頭頂、枕至後頸暗銀灰色,背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藍灰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軸紋褐色,沿羽軸兩側綴白色細斑點,且多成對分布。

末端具白色先端,兩側尾羽淺黑褐色,羽干兩側也具白色斑點,且白斑較大,內側邊緣也具一系列白斑和白色端斑。兩翅內側覆羽暗灰色,外側覆羽和飛羽暗褐色。

幼鳥頭頂、後頸、背及翅黑褐色,各羽均具白色端緣,形成鱗狀斑,以頭、頸、上背為細密,下背和兩翅較疏闊。


(3)帶鳥的圖片長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主要為夏候鳥,部分旅鳥。春季於4-5月份遷來,9-10月份遷走。

性孤獨,常單獨活動。飛行快速而有力,常循直線前進。飛行時兩翅震動幅度較大,但無聲響。繁殖期間喜歡鳴叫,常站在喬木頂枝上鳴叫不息。

有時晚上也鳴叫或邊飛邊鳴叫,叫聲凄厲宏亮,很遠便能聽到它「布穀-布穀」的粗獷而單調的聲音,每分鍾可反復叫20次。鳴聲響亮,二聲一度,像「KUK-KU」。

主要以松毛蟲、舞毒蛾、松針枯葉蛾,以及其它鱗翅目幼蟲為食。也吃蝗蟲、步行甲、叩頭蟲、蜂等其它昆蟲。

④ 小鳥是長什麼樣的

鳥的外貌形態特徵為:

一、小鳥屬於卵生脊椎動物,體表長滿羽毛,翅膀由前肢演化而成,嘴長有喙,長有雙腿。

二、小鳥體型呈流線型,大多數的鳥兒能夠飛翔。

三、小鳥胸肌能發出強大的動力,帶動翅膀扇動。

四、小鳥羽毛分為正羽和絨羽。正羽在體表形成一層防風外殼;絨羽羽軸纖弱,有保溫的作用。

鳥類的生活習性:

1、走禽類:這類鳥嘴的形狀扁短;都在沙漠和草地上生活;胸部不突起,沒有龍骨突;翅膀幾乎完全退化,因此下會飛翔;雙腳強大有力,善於奔跑,而且行動迅速,比如鴕鳥、食火雞等。

2、涉禽類:適應在沼澤和岸邊生活,腳和腳趾特別長,適應涉水行走;因為腿長,勢必要低頭啄食,所以生有較長的脖子,如丹頂鶴、白鷺等。

3、游禽類:這類鳥大多在水上生活。腳短,趾間有蹼;嘴闊而且扁平,適合在水中索取食物。如雁、鴨、天鵝等。

4、鶉雞類:它們大多數是定居的鳥類。身體健壯;有堅硬的嘴和強有力的腿,並生有適合挖土的鉤爪;翅膀短小,不善於長距離飛行;雄鳥性好爭斗,腿上生有距,是爭斗時的「武器」;雌雄羽色多數不同,如鷓鴣、馬雞、環頸雉等。

5、鳩鴿類:嘴比較短,基部柔軟;主要營樹棲生活;特別擅長飛行;吃植物性食物;它們的嗉囔能分泌乳汁用來哺育雛鳥:如岩鴿.山斑鳩等。

⑤ 蜂鳥長什麼樣子,有圖片沒

蜂鳥的羽毛一般為藍色或綠色,下體較淡,有的雄鳥具有羽冠或修長的尾羽。雄鳥中,絕大多數為藍綠色,也有的為紫色、紅色或黃色。雌鳥體羽較為暗淡。蜂鳥科有兩個亞科,隱蜂鳥亞科和蜂鳥亞科。隱蜂鳥一般呈褐色、灰色和紅色,無虹彩色澤。

蜂鳥亞科有呈紅、橙、藍、綠金屬光澤的虹彩羽毛。虹彩主要集中於雄鳥的頭部、上體和下體。一些雄鳥還有如鮮明喉斑、羽冠、細長尾羽等靚麗羽飾。

蜂鳥具有性二型的特點,雌鳥一般比雄鳥大,雄鳥通常有更多的羽色和羽飾;雌鳥的隱蔽色很可能比雄鳥多,所以雌鳥不易在孵卵和育雛期將天敵引至鳥巢。亞成鳥的羽毛類似雌鳥。

(5)帶鳥的圖片長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蜂鳥可在各種陸生生境中覓食和築巢。主要的棲地選擇是有量產花蜜的花卉,滿足這一條件的棲地包括乾旱的灌木叢林、沙漠綠洲、沿海低地、熱帶雨林、新北界松林和高山苔原。

蜂鳥的居地海拔差異巨大,從高達4876米的安第斯山脈一直到低於海平面的內陸沙漠。由於鳥類飼養和種植園的興起,蜂鳥有時也出現在城市和有天然食物來源的郊區。

蜂鳥和其他鳥類一樣,沒有發達的嗅覺系統,而主要依賴視覺,也不同於大多數脊椎動物,蜂鳥對325-360納米的紫外光敏感,方便它們尋找一些有紫外色譜的花朵。雄鳥的羽毛色彩可被雌鳥和同種競爭者用來評估其領導力、地位以及辨別種類。

蜂鳥為獨棲性動物,僅在繁殖季結對。許多種類的雄性蜂鳥具有領域性,該領域以食源地為中心,由雄鳥竭力守護。雄鳥通常棲息於醒目位置四處觀察,如果有入侵者進犯領地,雄鳥會發出警告,並懸停半空閃動虹彩羽毛,必要時驅趕入侵者,沖突偶爾會逐步升級,演變為以嘴作武器的互斗。

當食物稀缺時,領主會減少費力驅趕入侵者的行為。雌鳥也會環繞鳥巢建立領域。沒有領域性的蜂鳥主要是放夾路線覓食者,它們穿行一地吸食大片花卉。

雄鳥通常聚集在老舊求偶地炫耀求偶,雌鳥也來此地選擇配偶。求愛時,雄鳥會在雌鳥面前表演精彩的飛行技能,飛行高度可升至30多米,然後向雌鳥俯沖,俯沖到底後再次升起。

由於較高的新陳代謝率和主動飛行的消耗,蜂鳥要用70%的時間棲居休息。強烈的好奇心會驅使它們把色彩鮮亮的物體當作食物一探究竟。蜂鳥為晝行性鳥類,白天尋覓食物,覓食高峰在黎明和黃昏。

⑥ 珍珠鳥中的成鳥是什麼樣子的,要帶圖片的。

形態特徵:

成鳥體重10~13克, 體長10~11厘米,尾與別的草雀比起來顯得較短,常被長長的尾上覆羽所遮蓋,喙短而鈍。

雌雄身上羽毛的顏色不同,雄鳥前額至頸後及頸側灰色或淺灰色,從嘴基到眼下的眼先部位為白色,被兩條黑色縱紋所勾勒出來,頰和耳羽暖棕或橙紅色,下頦、喉和胸淺灰色有很細的整齊黑色橫紋,頦部至胸部平行漸粗,以至在下緣融合成黑斑,胸部下方的兩側及兩脅紅褐色,並綴有白色小斑點,肩背及翅灰棕色,飛羽深灰色,腰部中段和下段的中間白色。

緣為灰色或深灰色,尾巴黑棕色,尾上覆羽黑色有近似圓形的白斑,下體其餘部分白色或奶白色。嘴呈朱紅色至深紅色,眼睛的顏色為深褐色,跗跖、趾肉紅色。

雌鳥羽色發灰,無橙紅色的頰斑、喉胸部黑色橫紋和兩脅的褐色羽毛及白點,其餘部分與雄鳥相似。

(6)帶鳥的圖片長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棲息於乾燥的稀疏林帶、灌叢、開闊的農田、草地、鹽沼、種植園、公園、庭院等。多成對或集群活動,特別是旱季,常在近水域的地方聚集成千萬只以上的龐大鳥群。珍珠鳥的雄鳥鳴叫較為頻繁,鳴聲有單音或單音快速連鳴,連鳴時急促,鳴聲不太悅耳動聽,但也不使人感到煩躁不安,鳴聲不高,鳴叫時鳥頭。雌鳥一般很少鳴唱。

成年雌雄鳥,經常形影不離,相互理羽,接吻,點頭,大有夫唱婦隨之濃厚情誼。珍珠鳥對飲水和水浴等均不太嚴格,它還可以長時間不飲水,也可以從食物中獲得生理活動必需的水分。喝水的時候,有點像鴿子一樣地吮吸。對水浴的要求也不高,水浴時只要稍濕羽毛,以後雌雄鳥相互整羽即可。珍珠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如植物種子、嫩葉、嫩芽,多在地面上覓食,有時在空中飛捕一些小型昆蟲。

⑦ 鴕鳥的外貌是什麼樣

鴕鳥體長約為183-300厘米,身高240-280厘米,體重130-150千克,雌鳥稍小。長相很奇特,像蛇一樣細長的脖頸上支撐著一個很小的頭部,上面有一張短而扁平的、由數片角質鞘所組成的三角形的嘴,上嘴沾黃色,下嘴略呈粉紅色,還有兩只如同青蛙眼一樣的褐色大眼睛,炯炯有神。

軀干粗短,胸骨扁平,沒有龍骨突起,上面生有一對顯得與身體很不相稱的短翅膀,已經退化,沒有飛羽,不能飛翔。

尾羽蓬鬆而下垂,每個尾椎骨都呈分離狀。腿很長,十分粗壯,有一部分裸露無羽,呈粉紅色,腳也極為強大,趾的下面有角質的肉墊,富有彈性並能隔熱,適於在沙地中行走或奔跑。



(7)帶鳥的圖片長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鴕鳥分布范圍: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安哥拉、波札那、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肯亞、

利比亞、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西撒哈拉、尚比亞、辛巴威。

地區滅絕:阿爾及利亞、巴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領土被佔領、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突尼西亞、葉門。

⑧ 小鳥長什麼樣子的

小鳥的樣子:小鳥長著尖尖的小嘴,黃黃的小腦袋上嵌著一雙又機靈又調皮的黑眼睛,一身淺黃色的羽毛,一對兒嫩紅的小腳,一條金黃色的尾巴翹得高高的。

每年春天和秋天,鳥類都成群結隊,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飛行,這種在不同季節要更換棲息地區,或是從營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從越冬地返回營巢地的季節性現象稱為鳥類遷徙。每年大地回春,鳥類就開始進行求偶、生殖、營巢、孵卵和育雛等一連串的活動。


鳥的分布范圍:

在大部分陸地的棲息地中都可以找到鳥類,鳥類分布在七大洲,連南極洲距海440公里的內陸都可以找到雪海燕,鳥的多樣性在熱帶地區最為顯著。

早期認為熱帶地區的高多樣性是高度物種形成的結果,但近來的研究發現高緯度地區也有高度物種形成,但被較熱帶地區要高的滅絕速率所抵消。許多科的鳥類可以在陸地及海洋中生活,有些海鳥上岸只是為了繁殖,有些企鵝可以潛到300米深的海中。

⑨ 畫眉鳥的圖片,習性有哪些

雌雄羽色相似。額棕色,頭頂至上背棕褐色,自額至上背具寬闊的黑褐色縱紋,縱紋前段色深後部色淡。眼圈白色,其上緣白色向後延伸成一窄線直至頸側,狀如眉紋,故有畫眉之稱(台灣亞種無眉紋)。頭側包括眼先和耳羽暗棕褐色,其餘上體包括翅上覆羽棕橄欖褐色,兩翅飛羽暗褐色,外側飛羽,外翈羽緣綴以棕色,內翈基部亦具寬闊的棕緣。內側飛羽外翈棕橄欖褐色,尾羽濃褐或暗褐色、具多道不甚明顯的黑褐色橫斑,尾末端較暗褐。頦、喉、上胸和胸側棕黃色雜以黑褐色縱紋,其餘下體亦為棕黃色,兩脅較暗無縱紋,腹中部污灰色,肛周沾棕,翼下覆羽棕黃色。7月幼鳥上體淡棕褐色無縱紋,尾亦無橫斑,下體絨羽棕白色亦無縱紋或橫斑。9月幼鳥已和成鳥相似,但羽色稍暗,頭頂至上背、喉至胸均有黑褐色縱紋。虹膜橙黃色或黃色,上嘴角色,下嘴橄欖黃色,跗蹠和趾黃褐色或淺角色。

棲息於丘陵及山地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竹林等林下灌木層及次生林。常單獨或結小群活動,性機敏膽怯,常立於樹梢枝椏間鳴叫,鳴聲委婉動聽,繁殖期鳴叫更甚。雜食性,有時在樹上取食,有時在地上翻動落葉,尋覓食物。植物性食物包括種子、果實、草籽、草莓等佔46%;動物性食物主要為昆蟲,有鞘翅目、直翅目、鱗翅目幼蟲等佔54%。

繁殖期4-7月,一年2次。營巢於茂密草叢、灌木叢間。巢呈杯狀,主要由樹葉、樹枝、竹葉構成,內墊有細草。巢一般距地面0.3-0.5米。以樹葉、竹葉、莖枝為巢材,內襯以細草等;巢外徑一般為132-200x132-170毫米,深75-100毫米。產卵2-4枚,卵重5-8克,卵徑24.6-29.0x19.2-22.6毫米,;卵天藍色,光滑無斑點。孵卵溫度在36.5-39℃。

為廣州市市鳥。該鳥為普遍性普通留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山丘的濃密灌木林中,喜歡在晨昏時於枝頭上鳴唱。畫眉性格隱匿、屬於膽子極小,領域性極強性情,雄鳥性凶好鬥。平時只有在秋季才會三五成群的出現,叫聲明亮悅耳,為鳴鳥中之佼佼者,常被捕捉飼養而成為籠鳥。由於畫眉雄鳥好鬥,不少地方都有人訓練其打鬥觀賞,甚至賭博。畫眉鳥食性雜,以水果、漿果、種子及昆蟲為主食,籠養畫眉的飼料主要是蛋炒米和適當的菜葉和昆蟲。每年春夏季節開始繁衍後代,一窩約產3至6枚卵。畫眉鳥在世界各地都廣受愛鳥人士的喜愛。尤其是凱里畫眉鳥更是畫眉鳥中極品中的極品。由於凱里畫眉鳥能唱善斗而受到全國畫眉鳥愛好者的喜愛,畫眉鳥愛好者都以擁有一隻正宗凱里畫眉鳥而自豪。

畫眉鳥是屬於野生的鳥類,棲息在山野之中,接觸范圍大。一般飼養來源,是從鳥店購得或鳥市購買,由於價格便宜,所以養者較多。幼雛階段的畫眉,性較溫順,人工飼養起來也較容易,成鳥則因已習慣在山野,而性強難馴,但因其體格強壯,唱、打都較人工飼養長成者為佳,因此為玩家們所喜好。它的飼養與訓練,如果不是很有經驗和富有艱毅耐心的人,是難以成功的。畫眉鳥家養以單籠飼養方式,不適合二隻以上的同籠飼養。畫眉鳥飼馴的成功與否,主要區分在於是否既能托又能唱,如果不能托在手上鳴啼,而只是善於鳴叫,那就不能算是好鳥,也就是說那隻是一隻沒玩出來的鳥,如果僅躲在籠內賊頭賊腦的模樣,每次都需要人用輔助物逗鳴的話,只能證明這是只沒有一文價值的廢鳥了。托鳥是飼養畫眉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種功夫。雛鳥的飼馴:玩家將雛鳥分為窩雛、軟毛、齊毛三階段,剛出世的幼鳥叫窩雛,羽毛已長成的叫軟毛,齊毛則是已換毛之後稱之。在這三個時期的鳥,性情最溫和且不怕生人,容易飼養,跳過此三個時期,就不是初接觸畫眉者所能勝任。畫眉鳥要如何訓養?清代中葉有名為陳均者所寫《畫眉筆談》一書,書中寫著:養育之法,尤當謹防外患,且使其習於人,每之與偕出入,使貓狗習見,習與為鄰,兩不肆毒,則不生恐懼,飲食自安。又說:或當日晴之時,或值花蔭之下,或聞它鳥之音,或遇人聲調喚,即睨睨如環,矢音不已,不知其置身樊籠之內也。音輕亮,能歌調效人語,並能貓聲狗聲、笛聲、雞聲及各鳥鳴聲,皆教之自人,其教之始,於雛時置卧側,每夜兮,棒擊其籠令醒,度音令習之,久久即能曲肖。若未吐音之初,欲辨其可否,則先置山澗潺潺處,聽其竊竊細語,即雄而能鳴者可教........這是我國飼養畫眉的古法,其中已大略說明了要旨。幼雛取得後,可用小紙盒下墊棉布或碎紙條,讓它居住,雛鳥吱吱鳴叫時,以細竹片,尖端磨成橢圓型,挑起飼料漿,就其口邊撥動食,約二、三十分鍾一次,且須注意它的排便情形,酌予增減時間,每次餵食時,清除其排便,直到其羽漸豐,且能自行啄食為止。成鳥的訓練:出雛後的小鳥,在野外經過八、九個月的時間,羽翼豐滿,已可以擇偶遷居,過其獨立之生活。這時候的小鳥,因常在枝頭上跳來跳去,所以稱此時的小鳥叫跳枝。事實上已是完全成熟的成鳥,經此以後愈老愈壯,鳴唱愈佳,但也愈性強難馴,每見生人,就決裂吻,蹦跳不已,雖然如此,但一般玩家都喜用這種鳥齡,來加以訓練。因為馴養雖難,卻非絕對沒辦法,一旦訓練成功,絕大多數都是唱、斗俱佳的上乘極品。這一時期的鳥,初入飼籠,沒有不驚慌亂蹦的,此時須先用竹條較密的矮身鳥籠飼養。初期將帷幔放下,不使其露面,放在人聲囂雜處,讓它先習慣人聲。習慣後,再將帷幔掀開一半,成人字型開口,讓它露面看人,待其不畏人後,再置於群鳥之中,使之漸進叫唱,直至馴服熟練,方可高掛獻唱,才不至前功盡棄。畫眉俱有天賦的好嗓門,更具倔強好鬥的個性,畫眉鳥的訓練,換句話說,既在消除其野性,使其適應人類生活環境,能悠然自得,善解人意,終日高歌,使人怡然愜意。要達到這種意境,可不像學電腦,努力就可學成,要將一隻畫眉,飼養的能婉轉高歌,並驍勇善戰,除了要用高度的耐心,和漫長的時間來飼養外,還必須依循鳥的本性,漸次養成,才會有成功的希望。

訓鳥三部曲

一般訓練畫眉的過程;分為遛鳥、靠鳥、打鬥練習。遛鳥:本已馴服的鳥,在見到生人,或不同環境時,又野性大發,驚悸亂撲。這表示平常接觸范圍太小,才會既驚慌又怕生。消除這種現象的方法,最好在晨、昏提著鳥籠外出,至公園林地,將鳥籠掛在樹上,讓其鳴唱,使之習於更換新環境。行進時,需提籠並放下籠衣,隨人行進時的兩臂,自然的擺動,切記不可過於劇烈。遛鳥時,漸進式的掀起籠衣,直到全部掀起帷幔,不再跳動也毫無懼色,遛鳥的功夫,算到家了。靠鳥:畫眉最善於模仿同類及其他鳥類鳴唱,為了讓它學取更多鳥鳴聲,我們需帶它至鳥場,或鳥類眾多的地方,讓它領略、學習一下善鳴者的歌聲,時間久了,自然它就會學習這些善鳴的鳥,高聲鳴唱,而且更變化無窮、悅耳動聽。要特別注意的是,畫眉鳥好勝,如非有十足把握,決不可與善鳴的畫眉鳥靠的太近,而且要放下籠衣,讓它只能聽到聲音,不會照面,一發覺有不支的現象,要立刻提開,如果不這樣做,一旦失敗,有可能影響它,至終生不再鳴唱的程度。打鬥練習:畫眉鳥馴熟之後,才可學習打鬥,以增進其戰鬥技能,初時只可小試不能大斗,更不可與雀壇稱霸的鳥王相拼,否則一遭敗北,士氣難振,從此未戰先餒,曳兵而逃,怎麼也不劃算。應選實力相當者練習,不待勝負分曉,在適當的時機,就要將它們分開,停止戰斗,這樣兩鳥都會認為戰勝對方,自鳴得意,振翅高鳴,意猶未盡。如此漸進練習,才能愈來愈勇,正式對壘時,自然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打個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