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學者怎樣學號脈
診脈四步曲
1、讓被診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約與心臟處於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鬆,在腕關節下墊一松軟的脈枕。
2、醫生先以中指定關部,然後將食指和無名指分別按在寸部和尺部。若是給小兒診脈,由於寸口部脈位比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關」,不必細分寸、關、尺三部。若給自己診脈時,常常把診脈的那隻手從要被診手的下方繞上來,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順序確定寸、關、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時,三指略呈弓形,讓「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處)的部位緊貼於脈搏搏動處,因為這個部位的觸覺比較靈敏。注意要根據被診者的高矮、手臂的長短及診者手指的粗細適當調整三個手指間的距離。
4、布指之後,運用輕、中、重三種不同的指力,結合上下左右的推尋,以辨識脈象。一般來說,多是用三個手指同時摸脈。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稱「浮取」或「舉」;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間,稱「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輕不重地移動或改變力道仔細求取脈象,稱「中取」或「尋」。
❷ 老人數指目是什麼意思
目指氣使 [ mù zhǐ qì shǐ ]
基本釋義
目指:動一下眼睛來指物;氣使:用噓氣聲支使人。 用眼神和氣色指使人。形容驕橫傲慢的樣子。
出 處
漢·劉向《說苑·君道》:「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
❸ 請問左手的動脈是哪根,在哪裡,請問誰知麻煩告訴我一聲,謝謝
把脈的部位
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後部分。
寸口以及臟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規律
1/2
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寸口脈又可以分為寸、關、尺三部。通常以腕後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部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寸關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這就是寸口診法的的三部九候。
診脈的時間
《黃帝內經》中記載診脈以平旦為佳,也就是說診脈最理想時間是清晨。但一般很難做到,一般要求診脈時保持診室安靜,且應讓病人候診,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片刻,盡量減少干擾因素,以達到平旦診脈的同樣效果。尤其對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於候診而耽誤救治時間。
診脈的體位
1/2
診脈時病人的正確體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與心臟置於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彎曲,在腕關節下面墊一松軟的脈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氣血暢通,以便診察脈象。
2/2
如果側卧、上臂扭轉,均可能導致脈管受壓,脈氣不能暢通;手臂過高或過低,都可以影響氣血的運行,使脈象失真。
診脈的手法
1/4
診脈常用的指法,可概括為選指、布指和運指等。
2/4
1.選指
醫者在診脈時用左手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診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齊,手指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度角為宜,這樣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緊貼於脈搏搏動處以便於診脈。
3/4
2.布指
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橈骨莖突內側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後定尺,布指疏密適當。
4/4
3.運指
醫生運指概括為7種。
(1)舉法:指醫生用較輕的力量按在皮膚上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浮取」、「輕取」。
(2)按法:指醫生用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體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沉取」、「重取」。
(3)尋法:有兩層意思:其一,尋即尋找,指醫生手指用力可輕可重,左右推按,仔細體察脈象,尋找脈搏跳動最明顯的部位。其二,是指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取脈的方法,即「中取為尋」。
(4)循法:指用指目沿著脈道的軸上下移動來取脈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體察脈搏的長短。
(5)推法:指指目對准脈脊後,順應脈搏的動勢,左右內外推動以體察脈象快慢、力量、趨勢的一種方法。
(6)總按:即三指同時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診脈的方法。
(7)單按:用單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的方法。主要用於分別了解寸、關、尺各部脈象的位、數、形、勢等變化特徵。
❹ 七竊開了六竊,一竊不通
所謂「七竅」,指面部的七個孔竅,即眼二、耳二、鼻、口、舌。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於七竅,所以五臟如果有病,往往能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也有說法認為七竅指目、鼻、舌、口、肛門、耳、尿道。
七竅具體位置
1、目
目在面上部眼眶窩內,左右各一,為視覺器官,它包括眼球和眼副器兩個部分。眼目有病可以影響其它臟腑,其它臟腑有病也能影響到眼目。如:青光眼可引起頭疼,肝火盛可引起目赤腫痛。所以眼目也是臟腑病變的反應部位。因此,有人說目是肝之苗。
2、鼻
鼻在面部中央,分外鼻、鼻腔、鼻旁竇三部分。鼻為嗅覺器官。主嗅覺。它又是呼吸的門戶,還能對吸入的空氣起凈化,濕潤和加溫作用。也可輔助發音。鼻有病可影響肺和其它器官,肺有病也能影響到鼻。所以說,鼻是肺之苗。
3、舌
舌位於口腔內底部,是味覺器官。還具有協助咀嚼,吞咽和輔助發音的作用。舌質鮮紅為熱甚,心火上炎,舌尖赤紅,舌紅而出血,是熱積傷心。從舌質可以看出心病,所以有人說,舌為心之苗。
4、口
口是消化管道的開口。它有咀嚼和吞咽的功能。口唇內含豐富的微細血管,一般呈紅色。當機體缺氧時口唇發紫稱為發紺。脾虛口唇發白,唇焦而干為脾有熱積。口為脾之苗。
5、耳
耳在頭顱兩側,耳是聽覺器官,主聽。腦病反應在耳上,所以,耳為腦之苗,或謂腦開竅於耳。如:腦萎縮可見耳背,耳聾。頭火盛可見耳鳴。
6、肛門
肛門是胃腸消化道的排泄口。它主要功能是排便。胰熱可出現肛門刺癢,大便乾燥,胰虛便會脫肛。所以胰開竅於肛門,也謂肛門是胰之苗。
7、尿道
尿道是排尿的最後一段管道。腎,膀胱有熱可引起尿道有燒灼感。這就是腎開竅於尿道的左證。尿道是腎之苗。
❺ 「目」字的筆順是什麼
目字的筆順如圖:
(5)指目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組詞:
目標:受攻擊的對象。
造句:他是這次運動的目標之一。
目不識丁:很少受過教育的或沒有受過教育
造句:有一個目不識丁的老頭。
目不暇接: 景色既美又多,令人眼睛顧不及全看
造句:這魚看的我們目不暇接。
目瞪口呆: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吃驚或受氣而發愣。
造句:令人想來都不禁驚得目瞪口呆。
❻ 星位、三三、小目、高目和目外是什麼意思,,詳細的介紹一下,最好有圖,
星位,屬於圍棋術語的一種。正規的圍棋棋盤形狀為正方形,上書橫豎各十九道平行線,構成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其中有九個交叉點用大黑點標識,以方便定位,這九個黑點稱之為「星」(或「星位」)。
三三,指在圍棋中於角部占據第三線與第三線的交叉點的著法,整個棋盤中有四個點是三三。
三三因為實利堅固,且有一手保角的優點,在日本新布局時期一度流行。但由於其發展性低和位置低,所以現代棋局中較少出現以三三占角的布局。三三定式數量較少。
另外,在對手以星占角時,三三是奪取角地的常見手段。在中國古代圍棋中,由於存在還棋頭規則,三三並不常見。
小目是圍棋棋盤上第三線和第四線的交叉點,一個角落有兩個,整個棋盤中共有八個位置稱作小目。(如以棋盤左上角作(1,1)算起,這八個點的座標位置分別是(3,4)(4,3)(3,16)(4,17)(16,3)(16,17)(17,4)(17,16))
高目是圍棋盤角部的某一位置,它在棋盤上的坐標是(4,5)或(5,4)。在每個角上有兩個高目,所以圍棋盤上共有八個高目位置。
目外是在圍棋中第三線與第五線的交叉點,整個棋盤中有八個點是目外。目外是開局占角的可能位置之一,使用頻率與高目接近。目外布局是指目外與高目、三三等互相配合,或連走兩手目外的布局,其特色是較重視外勢的獲取及邊上的發展。
❼ 七竅是指的哪七竅
七竅就是指面部五官的位置,七個孔竅分別是雙眼、鼻部、嘴唇及其耳朵。
也有說法認為七竅指目、鼻、舌、口、肛門、耳、尿道。
七竅是連接著人體的五臟,一旦五臟發現異常,便會在七竅上主要表現出去,我們說的七竅流血便是由於五臟遭受了裂開造成的。
我們需要掌握七竅的相匹配的人體器官,隨後當產生病症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分辨哪一個人體器官出現了出現異常。
(7)指目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具體位置:
1、目:
目在面上部眼眶窩內,左右各一,為視覺器官,它包括眼球和眼副器兩個部分。眼目有病可以影響其它臟腑,其它臟腑有病也能影響到眼目。如:青光眼可引起頭疼,肝火盛可引起目赤腫痛。所以眼目也是臟腑病變的反應部位。因此,有人說目是肝之苗。
2、鼻:
鼻在面部中央,分外鼻、鼻腔、鼻旁竇三部分。鼻為嗅覺器官。主嗅覺。它又是呼吸的門戶,還能對吸入的空氣起凈化,濕潤和加溫作用。也可輔助發音。鼻有病可影響肺和其它器官,肺有病也能影響到鼻。所以說,鼻是肺之苗。
3、口:
口是消化管道的開口。它有咀嚼和吞咽的功能。口唇內含豐富的微細血管,一般呈紅色。當機體缺氧時口唇發紫稱為發紺。脾虛口唇發白,唇焦而干為脾有熱積。口為脾之苗。
4、耳:
耳在頭顱兩側,耳是聽覺器官,主聽。腦病反應在耳上,所以,耳為腦之苗,或謂腦開竅於耳。如:腦萎縮可見耳背,耳聾。頭火盛可見耳鳴。
❽ 向一個人求婚時給她買的戒指戴在她的什麼指目上
求婚成功給她戴在戒指戴右手和左手都有不同的意義。 右手小指:不談戀愛。 右手無名指:熱戀中。 右手中指:名花有主。 右手食指:單身貴族;等待愛情。 左手小指:不婚族。 左手無名指:結婚。 左手中指:訂婚。 左手食指:未婚。 大拇指都是代表權勢的意思,也可以做自信的意
❾ 「目」是什麼意思
通常認為是眼睛的意思 細字義 ◎目 mù 〈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邊輪廓象眼眶,裡面象瞳孔。小篆處理為線條。先秦時期多用「目」,兩漢以後,用眼逐漸多起來。「目」具有書面語色彩。本義:眼睛) (2) 同本義 [eye] 目,人眼,象形。——《說文》 目者,氣之清明者也。——《禮記·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韓詩外傳》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傳·宣公二年》 滿目蕭然。——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瞋目大怒。——晉· 干寶《搜神記》 目似瞑。——《聊齋志異·狼三則》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3) 又如:目不斜視(眼睛不向旁邊看,形容為人正派);目見耳聞(親眼看見,親耳聽到);目治手營(親眼觀察,親手試驗);目空一世(什麼都不放在眼裡。形容驕傲自大);目眩神搖(眼花繚亂,心神搖盪);目無下塵(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態度高傲。下塵,下風,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點);目眥(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eye-sight] 四海注目。——《晉書·孫惠傳》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擊道存(眼光一接觸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視力);目使頷令(用眼色和下頷示意以役使別人。形容態度驕橫);目注(目光注視);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謂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極(用盡目力遠望) (6) 孔眼 [mesh] 舉一綱而萬目張。——鄭玄《詩譜序》 (7) 又如:綱舉目張;一個60目的篩 (8) 條目;要目 [item]。如:目次(書刊上的目錄。表示內容的篇目次序) (9) 目錄 [catalogue]。如:參考書目;故事節目 (10) 首領;頭目 [chieftan] 夷目嘉符。——《廣東軍務記》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數民族中的小首領) (12) 分類學上位於科之上、綱之下的類別 [order]。如:松柏目 (13) 名目,數目;行列 [name of a thing;number;row]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編輯本段詞性變化 ◎目 mù 〈動〉 (1) 觀看,注視 [look;regard] 指目陳勝。——《史記·陳涉世家》 指目牽引。——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2) 又如:目過(過目;細看);目下十行(形容看書速度極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經常看見而受到影響);目笑(目視而竊笑);目禮(以目注視,表示敬意);目斷(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目識(看後即記住);目屬(矚目;注視);目艷(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羨慕);目為(看作) (3) 遞眼色,使眼 [give a hint with the eyes] 酒闌,呂布因目留 高祖。——《史記·高祖本紀》 數目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傳情,心中相互溝通);目挑眉語(以眉目挑逗傳情);目指氣使(用眼神和氣色示意,以支使別人。——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❿ 有沒有指目這個詞語的
指目 脈學名詞。指用指尖隆起處按脈脊的切脈法。因指尖感覺敏銳,當用一般切脈法脈象不明時,採用此法以確定脈象,獲取進一步的脈診印象。《脈說》:「必以指端棱起如線者,名曰指目,以按脈之脊,不啻睛之視物……」採用此種診法時需注意診者指尖毛細動脈搏動處可能造成的誤差。
望採納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