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染色體變異中的移位 易位 倒位的區別
倒位:染色體發生兩次斷裂,染色體片段旋轉180
°之後重接,染色體某一區段順序發生了顛倒。
易位:染色體的一個區段斷裂之後,重接時錯接到非同源的另一個染色體上。
Ⅱ 基因倒位跟易位怎麼區別
就是說易位指染色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同一條染色體的其他部位或其他染色體上。倒位是在同一條染色體內部發生的易位。
下面一些資料
倒位 指染色體上某一區段連同它帶有的基因序列發生180°的倒轉並引起變異的現象.
易位 指兩對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發生某個區段轉移的畸變現象。兩對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發生某個區段轉移,改變了正常的連鎖群,使原來同一染色體上的連鎖基因經易位分離而表現獨立遺傳,或者原來的非連鎖基因結合出現連鎖遺傳現象,通過舊性狀的分離與新性狀的重新組合,便會產生新的變異。
Ⅲ 缺失、重復、倒位、易位的遺傳學效應是什麼
一,缺失的遺傳學效應:
1.假顯性效應
2.出現異常或致死
3.改變了基因間的連鎖強度
二,重復的遺傳學效應:重復的劑量與位置效應。
三,倒位的遺傳學效應:
1.改變連鎖基因的重組值
2.倒位雜合體部分不育
3.形成新種,利於生物進化
四,易位的遺傳學效應:位置效應花斑
Ⅳ 染色體變異中,倒位與易位的區別
1、定義不同
倒位:倒位指染色體發生斷裂後, 某一區段顛倒180°後重新連接而成的一類 染色體。
如果倒位發生在染色體的一條臂上,稱為臂內倒位;如果倒位包 含了著絲粒區,則稱為臂間倒位。臂內倒位 不改變兩個臂的長度,要用染色體顯帶技術 才能識別;
易位:染色體片段位置的改變稱為易位(translocation,用t表示)。它伴有基因位置的改變。易位發生在一條染色體內時稱為移位(shift)或染色體內易位(intra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易位發生在兩條同源或非同源染色體之間時稱為染色體間易位(inter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其中同源染色體的易位主要發生在第十號及第十四號染色體上。
2、類型不同
倒位:根據發生倒位的部分是否包括染色體的末端而把倒位分為末端型與中間型二類。大多數倒位都是中間型。包括有著絲粒的為臂間倒位,反之為臂內倒位。在臂間倒位中,如兩臂倒位部分長短懸殊,就會使染色體的形狀發生變化。
易位:染色體間的易位可分為轉位(transposition)和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用rcp表示 )。前者指一條染色體的某一片段轉移到了另一條染色體上即單向易位,而後者則指兩條染色體間相互交換了片段,較為常見。
3、變化不同
倒位:倒位是一條染色體上片段發生兩次斷裂,產生的斷片轉了180度後與原來的染色體重新組合在一起,按斷裂片段是否包括著絲點分臂間倒位與臂內倒位兩種。
易位:易位是染色體位置的改變,沒有倒轉180度的限制,發生在一條染色體上的叫染色體內易位,兩條染色體上叫染色體間易位(減數分裂時姐妹染色單體間交叉互換不屬於易位哦)。
Ⅳ 染色體發生倒位後,會產生哪些遺傳學效應
一些染色體的重排,如易位和倒位,只是改變染色體上基因的位置,並不引起基因數目的增減,因而不產生臨床表型,稱為攜帶者.倒位攜帶者雖然本人正常,但在形成配子時會出現異常,可以引起流產、死胎和生育染色體病患兒等生育疾患,因此,攜帶者也要引起重視.
染色體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染色體上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基因,決定著生物體的性狀和正常的生理過程。人類具有46條染色體,按照大小和形態分為23對,第1至22對為常染色體,為男性和女性共有的;第23對為性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
(圖:染色體、染色質和DNA的關系)
染色體異常可以分為數目異常和結構異常。數目異常是指染色體總數不是46條,如特納綜合征(45,X)、克氏綜合征(47,XXY)等。結構異常是指染色體數目是正常的,但是存在染色體結構的重排,如相互平衡易位、羅氏易位、倒位等。其中相互平衡易位和羅氏易位在生殖醫學門診中比較常見,可能導致不孕不育、反復自然流產、胎兒畸形、生育智力低下兒等。那麼,染色體倒位也會導致同樣的不良妊娠結局嗎?染色體倒位是怎麼回事?
Ⅵ 染色體倒位 易位
因為基因的表達有非常復雜的調控機制,就算基因沒變,基因上游或者下游的調控序列改變,基因也是不能表達的,而且染色體的倒位、易位影響的基因不止一個可能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對性狀的影響非常大。
Ⅶ 請問染色體的倒位和易位有什麼區別
你好,染色體倒位,主要是染色體斷裂後位置顛倒,染色體易位,主要是染色體局部位置的改變。簡單的說染色體局部的,基因的,位置的顛倒,易位主要是染色體片段的位置的改變。染色體倒位是由於同一條染色體上發生了兩次斷裂,產生的片斷顛倒180度後重新連接造成的。
Ⅷ 染色體片段缺失和錯位哪個更嚴重
第一句是錯的,因為染色體上的基因是有重復的,可能缺失和重復後,數量變了,種類沒有變.
排列順序變了是肯定的,因為承載基因的染色體倒位或易位了.
基因的排列順序和種類沒什麼關系.
Ⅸ 染色體易位,倒置,顛倒怎麼不一樣
缺失。
缺失是指染色體上某一區段及其帶有的基因一起丟失,從而引起變異的現象。缺失的斷片如系染色體臂的外端區段,則稱頂端缺失;如系染色體臂的中間區段,則稱中間缺失。缺失的純合體可能引起致死或表型異常。在雜合體中如攜有顯性等位基因的染色體區段缺失,則隱性等位基因得以實現其表型效應,出現所謂假顯性。在缺失雜合體中,由於缺失的染色體不能和它的正常同源染色體完全相應地配對,所以當同源染色體聯會時,可以看到正常的一條染色體多出了一段(頂端缺失),或者形成一個拱形的結構(中間缺失),這條正常染色體上多出的一段或者一個結,正是缺失染色體上相應失去的部分。缺失引起的遺傳效應隨著缺失片段大小和細胞所處發育時期的不同而不同。在個體發育中,缺失發生得越早,影響越大缺失的片段越大,對個體的影響也越嚴重,重則引起個體死亡, 輕則影響個體的生活力。在人類遺傳中,染色體缺失常會引起較嚴重的遺傳性疾病,如貓叫綜合征等。缺失可用以進行基因定位。
2. 重復。
染色體上增加了相同的某個區段而引起變異的現象,叫做重復。分為順接重復和反接重復。前者指的是某區段按照染色體上的正常順序重復,後者指的是重復時顛倒了某區段在染色體上的正常只限順序。在重復雜合體中,當同源染色體聯會時,發生重復的染色體的重復區段形成一個拱形結構,或者比正常染色體多出一段。重復引起的遺傳效應比缺失的小。但是如果重復的部分太大,也會影響個體的生活力,甚至引起個體死亡。例如, 果蠅的棒眼就是X染色體特定區段重復的結果。重復對生物體的不利影響一般小於缺失,因此在自然群體中較易保存。重復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作用。這是因為「多餘的基因可能向多個方向突變,而不致於損害細胞和個體的正常機能。突變的最終結果,有可能使「多餘的基因成為一個能執行新功能的新基因,從而為生物適應新環境提供了機會。因此,在遺傳學上往往把重復看做是新基因的一個重要來源。 鑒別:(1)重復區段較長時:在雜合體中重復區段的二價體會突出環或瘤,不能同缺失雜合體的環或瘤相混淆。 (2)重復區段很短時:可能不會有瘤或環出現。果蠅唾腺染色體體細胞聯會時特別大,其中出現很多橫紋帶,可以作為鑒別缺失和重復的標志。 遺傳效應:1、擾亂基因的固有平衡體系 2、重復引起表現型變異: (1)基因的劑量效應:細胞內某基因出現次數越多,表現型效應越顯著 (2)基因的位置效應:基因的表現型應因其所在的染色體不同位置而有一定程度的改變
3. 倒位。
指某染色體的內部區段發生180°的倒轉,而使該區段的原來基因順序發生顛倒的現象。倒位區段只涉及染色體的一個臂,稱為臂內倒位;涉及包括著絲粒在內的兩個臂,稱為臂間倒位。倒位的遺傳效應首先是改變了倒位區段內外基因的連鎖關系,還可使基因的正常表達因位置改變而有所變化。倒位雜合體聯會時可形成特徵性的倒位環,引起部分不育性,並降低連鎖基因的重組率。倒位雜合體形成的配子大多是異常的,從而影響了個體的育性。倒位純合體通常也不能和原種個體間進行有性生殖,但是這樣形成的生殖隔離,為新物種的進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例如,普通果蠅的第3號染色體上有三個基因按猩紅眼—桃色眼—三角翅脈的順序排列(St—P—Dl);同是這三個基因,在另一種果蠅中的順序是St—Dl—P,僅僅這一倒位的差異便構成了兩個物種之間的差別。
2.假如有4條染色體1.2.3.4其中1.2是同源染色體.3.4是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之間換是1.3和2.4組合或者1.4和2.3組合.其他染色體多了和上面一樣
Ⅹ 關於生物。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與基因重組的區別
1、發生原理不同
染色體結構變異是染色體變異的一種,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有各種射線、化學葯劑、溫度的劇變等,內因有生物體內代謝過程的失調、衰老等。主要類型有 缺失、重復、倒位、易位。
基因重組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
2、作用不同
染色體結構的改變,都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和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從而導致性狀的變異。
基因重組發生在二倍體生物的每一個世代中。每條染色體的兩份拷貝在有些位置可能具有不同的等位基因,通過互換染色體間相應的部分,可產生於親本不同的重組染色體。
3、影響不同
大多數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體是不利的,有的甚至會導致物體死亡。更嚴重的是如果這些變異出現在配子中,將來形成的合子也就含有了變異的染色體,將變異遺傳到後代。
重組來源於染色體物質的物理交換,減數分裂前期,每條染色體有4份拷貝,所有的4份拷貝緊密相連,發生聯會。這個結構稱為二階體,二階體的每條染色體單元稱為染色單體,染色體物質的兩兩交換就發生在不一樣的染色單體(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