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造衛星有哪幾種特點是啥
人造地球衛星用途廣、種類繁多,有太空「信使」通信衛星、太空「遙感器」地球資源衛星、太空「氣象站」氣象衛星、太空「向導」導航衛星、太空「間諜」偵察衛星、太空「廣播員」廣播衛星、太空「測繪員」測地衛星、太空「千里眼」天文衛星等,組成一個龐大的「衛星世家」。
人造地球衛星的組成
衛星一般都是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有效載荷平台。有效載荷是指衛星上用於直接實現衛星的自用目的或科研任務的儀器設備,如遙感衛星上使用的照相機,通信衛星上使用的通信轉發器和通信天線等,平台則是為保證有效載荷正常工作而為其服務的所有保障系統,一般包括結構系統,溫度控制系統,電源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姿態控制系統和軌道控制系統等。
人造地球衛星的飛行原理
人造地球衛星能在地球軌道上運行,首先是因為它具有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還有就是因為地球的引力(向心力)一直拉著它,正向細繩子拉著石子一樣。如果衛星飛行速度快,離心力超過地球引力時,衛星聚會脫離地球飛向遠方的太空。
最早掛在天庭的五大明星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前蘇聯)製造的,第二課時日本的大隅號衛星,第三顆是美國的探險者1號,第四顆是法國的試驗衛星一號,第五顆是中國的東方紅一號。
科學探測衛星
科學探測衛星是用來進行空間物理環境探測的衛星,主要任務是探測空間環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帶電粒子,固體顆粒,低頻電磁波和等離子體波,磁場,電場等。
應用衛星
應用衛星是直接為國民經濟和軍事服務的人造地球衛星,按用途可分為通信,氣象,偵察,導航,測地,地球資源和多用途衛星。
通信衛星
通信衛星的分類
通信衛星的種類有很多,按軌道分由靜止軌道通信衛星,飛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按用途分有廣播電視直播衛星,跟蹤與數據中斷衛星海事衛星和軍用通信衛星等。
人造衛星的用途
人造衛星的出現,尤其是第3顆地球同步衛星實現全球通信以來,我們可以在家中欣賞到精彩的現場直播。
導航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又稱「導航」是一個由24顆衛星組成的星座,它可以對地球上任何地點進行精確定位。用戶可用一個很小很小的接收器接收到4顆Gps衛星上的信號並計算出位置數據,軍用水平距離和高度精度均為5米,民用平均為15米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蘇聯/俄羅斯開發的軍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定位系統,其作用和美國的到航星全球定位系統相同。
衛星導航系統
2003年5月25日零時3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入太空,這標志著我國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導航系統,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起到積極作用。
這次發射的是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前兩顆北斗一號衛星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運行至今導航定位系統工作未定。這次發射的是導航定位系統的備份星。它與前兩顆北斗一號組成了完整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確保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
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可分為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每天對地球表面巡查兩遍。可以獲得全球氣象數據。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可以對全球1/3的地區連續進行氣象觀測,實時將氣象資料傳回地面。
資源衛星
資源衛星是勘測和研究地球資源的衛星,它能看透地層發現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寶藏,歷史古跡,地層結構,能普查農作物,森林,海洋,空氣等資源。能預報和鑒別農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預報各種自然災害。
返回式遙感衛星
返回式衛星是低軌道衛星,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時對地觀測,獲取遙感信息;二是進行微重力實驗;三是為載人航作返回的技術儲備。
偵察衛星
偵察衛星是用於搜集和截獲軍事情報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偵察的優點,是偵察范圍廣,速度快,可不受國界限制定期或連續地監視某個地區,對於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偵察衛星按照所執行的任務和所採用的偵察手段來加以區別,一般分為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還海洋監視衛星和預警衛星。
衛星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
利用返回式衛星照片,對面積為6000平方公里的黃河三角洲型動態監測。發現該地區13年來和沙淤積,是黃河口向海內延伸了33.5公里。
㈡ 2018年山東省東營市教師在編參加統考嗎
2020東營市教師招聘不參加山東省統考網頁鏈接
我們東營的考生可以參加本地市的教招考試,也可以參加省統考,時間不沖突的情況下,還可以參加其他不統考地市的教招考試。
目前我們已經知曉東營市的教師招聘統考動態,那大家就安心備考,等待官方消息發布就好!小編也會及時更新相關考試動態。
㈢ 東營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市區
孫子文化旅遊區第3名
東營市廣饒縣城東新區中心
AAAA級景區
㈣ 怎麼把黃河口畫出來
這是國畫的黃河口。
㈤ 什麼是測地衛星
人造地球衛星在軍事和經濟上具有重要價值,因此發展最快,數量也很大。應用衛星按用途分類,有廣播、電視、電話使用的通信衛星;有觀察天氣變化的氣象衛星;有對地面物體進行導航定位的導航定位衛星;有地球資源探測衛星,海洋衛星等。按軌道的高低來分類,有3600O公里的高軌道地球同步衛星;200~300公里的低軌道衛星(如軍事偵察衛星)。也可按軍事和民用衛星來劃分。國際通信衛星已發展到第8代,一顆衛星的通信能力可達幾萬條的話路,工作壽命長達10年以上,世界上跨洋通信幾乎由通信衛星所替代。現在有代表性的資源衛星有2個:一個是美國的陸地衛星,另一個是法國斯波特衛星。這兩種衛星是當代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地球資源衛星。它們的地面分辨目標能力分別為30米和10米。它們都有多譜段的遙感能力,具有鑒別地面上每一種目標的特別功能。氣象衛星有兩種:一種是極地軌道衛星,是通過南北極軌道的衛星,軌道高度900公里,可飛經地球的每個地區,能觀察到全球的雲圖變化。這種衛星的解析度通常為1公里;另一種氣象衛星是靜止軌道衛星,它是懸在赤道上空,固定在某個地區,24小時不停地觀察本地區的雲圖變化。世界上目前發射的4000多顆衛星中,大部分為軍事衛星,這裡麵包括偵察衛星、導彈預警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和軍事氣象衛星。海灣戰爭中,美國曾動用了50顆衛星參加作戰。美國的「大鳥」高解析度偵察衛星,有兩種4 能:一是對地面目標進行拍照,再用回收倉以膠卷的形式送回地面;另一功能是以電視的形式將圖象直接傳輸到地面,解析度很高,為1米。前蘇聯也有類似的系統,與美國的技術水平相當。
http://apply.cpst.net.cn/report/1028270415.shtml
人造地球衛星按用途通常分為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先期試驗的衛星。應用衛星是直接為國民經濟和軍事目的服務的衛星。
http://info.westpower.com.cn/cgi-bin/GInfo.dll?DispInfo&w=westpower&nid=1257516
科學探測衛星
科學探測衛星是用來進行空間物理環境探測的衛星,主要任務是探測空間環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帶電粒子,固體顆粒,低頻電磁波和等離子體波,磁場,電場等。
應用衛星
應用衛星是直接為國民經濟和軍事服務的人造地球衛星,按用途可分為通信,氣象,偵察,導航,測地,地球資源和多用途衛星。
通信衛星
通信衛星的分類
通信衛星的種類有很多,按軌道分由靜止軌道通信衛星,飛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按用途分有廣播電視直播衛星,跟蹤與數據中斷衛星海事衛星和軍用通信衛星等。
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可分為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每天對地球表面巡查兩遍。可以獲得全球氣象數據。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可以對全球1/3的地區連續進行氣象觀測,實時將氣象資料傳回地面。
資源衛星
資源衛星是勘測和研究地球資源的衛星,它能看透地層發現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寶藏,歷史古跡,地層結構,能普查農作物,森林,海洋,空氣等資源。能預報和鑒別農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預報各種自然災害。
返回式遙感衛星
返回式衛星是低軌道衛星,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時對地觀測,獲取遙感信息;二是進行微重力實驗;三是為載人航作返回的技術儲備。
偵察衛星
偵察衛星是用於搜集和截獲軍事情報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偵察的優點,是偵察范圍廣,速度快,可不受國界限制定期或連續地監視某個地區,對於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偵察衛星按照所執行的任務和所採用的偵察手段來加以區別,一般分為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還海洋監視衛星和預警衛星。
衛星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
利用返回式衛星照片,對面積為6000平方公里的黃河三角洲型動態監測。發現該地區13年來和沙淤積,是黃河口向海內延伸了33.5公里。
http://hangtianzhan.longhoo.net/node13472/userobject1ai408708.html
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用運載火箭發射到高空並使其沿著一定軌道環繞地球運行的宇宙飛行器。衛星的外貌千姿百態,有球形、多面形、圓柱形、稜柱形,還有像啞鈴、皇冠、蝴蝶和大鵬等形狀的。
人造地球衛星用途廣、種類繁多,有太空「信使」通信衛星、太空「遙感器」地球資源衛星、太空「氣象站」氣象衛星、太空「向導」導航衛星、太空「間諜」偵察衛星、太空「廣播員」廣播衛星、太空「測繪員」測地衛星、太空「千里眼」天文衛星等,組成一個龐大的「衛星世家」。
人造地球衛星具有對地球進行全方位觀測的能力,其最大特點是居高臨下,俯視面大。一顆運行在赤道上空軌道的衛星可以覆蓋地球表面1.63億平方公里的面積,比一架8000米高空偵察機所覆蓋的面積多5600多倍。因此,對完成通信、偵察、導航等任務來說,它具有其他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
人造地球衛星的「身體」和「內部器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種是各種衛星都共有的系統,如結構系統(像人體支撐整體的支架,使衛星具有一定外形和容積,並保證適當的強度和剛度)、姿態控制系統(像人本平衡器官,使衛星在軌道運行時保持一定姿態,不會隨意翻滾)、溫度控制系統(使衛星內部保持適當溫度,保證儀器設備政黨工作)、無線電(使衛星與地面保持聯系)、無線(接收和發射無線電的設備)和電源(為衛星電子設備提供電能)等;二是各種不同用途的衛星所特有的系統,如通信衛星的轉發器、地球資源衛星和偵察衛星的遙感器、科學衛星的探測器等。
眾所周知,運用航天技術首次發射成功的是1957年人類首次成功發射人造衛星,而隨後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的也是應用衛星,至1992年已經有20多個國家為宇宙大家庭增添了這類新成員4000多個,占各類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中國也為宇宙這個大家庭新添了33個新夥伴。目前,擁有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能力的國家已有8個(俄、美、法、日、中、英、印度和以色列),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自己研製的衛星,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了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的成員。
在這些發射成功的衛星中,包括科技實驗考察、通信、氣象、導航、地球資源、軍事偵察、海洋監視、早期預警,數據中繼、軍用測地等用途的衛星。它們在各自領域大顯神通,使人類傳統文明和軍事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另據專家1989年底統計,在已發射成功的各類衛星中,除去軍用和科研實驗用以外,民用的通信、廣播、氣象、導航及地球資源衛星共計1093顆,占各國發射總數的27.6%。其中通信和廣播衛星共658顆、氣象衛星163顆、導航衛星239顆、地球資源衛星33顆。這些衛星的工作壽命都很有限,大部分為1~2年,最長的不超過10年。按設計壽命統計,目前仍在軌道上工作的應用衛星並不很多。實際上1983年以前發射的應用衛星已基本上停止工作。目前經常保持在軌道上正常工作的約為200顆左右,最多時不超過400顆。
人造地球衛星的廣泛應用,又進一步推動了整個空間科技的發展,它的種類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全,用途越來越廣,成為航天器中發展最迅速、最活躍的一種。
http://www.sjkc.com.my/-ke/xin/front/astro/artic/10603175623.html
回答者:06順利平安 - 魔法師 五級 2-20 15:53
㈥ 台風巴威對東營會造成什麼影響
8號台風“巴威”動態及其對我市的影響
一、台風“巴威”動態
24日15時,8號台風“巴威”位於東海南部海面上,距離韓國濟州偏南方向約610公里(北緯28.0度、東經126.4度),中心附近
最大風力12級(35米/秒,台風級),中心氣壓970hPa,將以每小時10~15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具體見附圖)。
㈦ 近期黃河口沖淤動態監測
黃河以泥沙量大稱著於世,源源輸往河口堆積,迅速改變河口區的海陸面貌,其動態變化具典型的地學研究意義,加上相繼發現濱海油田,更促使人們對這一地區的關注和重視。因而黃河口便成了近年來遙感地學動態研究的熱點,編制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文集和黃河三角洲動態演變圖件。其中,范兆木等對近期黃河口沖淤的動態監測研究便是很有代表性的成功範例。現簡要介紹這一成果。
今黃河口是1976年5月28日在西河口人工決堤,改道走清水溝東注萊州灣後形成的。作者選用決堤6天後的MSS圖像代表原始面貌(圖版11,再選取每年低潮位時經數字增強處理的陸地衛星圖像作動態監測比較,直至1989年,共14個時相。圖版12是1984年的影像,動態效果一目瞭然。動態分析方法主要採用目視解譯編圖:每個時相均解譯出瞬時水邊線位置,然後利用潮汐計算資料及潮灘坡度數據,歸算到「黃海零米線」的位置;同時系統解譯出各圖像上黃河尾閭的現勢。二者套繪在一起,編出歷年的亞三角洲演變過程圖,並據以量算出每年海岸淤長面積和河長伸長數據(表10-1)。圖10-2示意表示了1975-1986年間岸線的變化。由表10-1可見,14年間黃河口河長延伸33.6km,凈造陸面積453km2,平均造陸率33.6平方公里/年,堪為世界沿海自然造陸速度之最。
表10-1 黃河口歷年流路河長和增長的面積
(據范兆木,1992)
綜合分析上述多時相遙感動態監測數據,作者查明人工改道後新亞三角洲經歷了填灣擺動(1981年前)和向海突伸(1981年後)兩大演變階段。突伸階段因相當一部分泥沙輸往水下(圖版12上清晰可見),故造陸率低於前期,只及其1/2。根據14年動態變化量值數據,作者還建立了黃河口海岸演變模型,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給出了1990、1995、2000年黃河口亞三角洲形態預測圖,推測至2000年118°59′以東地區將凈增陸地面積287km2,並建議黃河尾閭應於1997年局部改道北汊。
顯然,上述分析和預測對黃河口地區近海油田的勘探規劃、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港口、水利工程建設等一系列國土規劃問題,均具指導意義,並提供了超前分析的依據。足見多時相遙感資料地學動態分析的深遠意義。
㈧ 海岸線演化
7.2.1.1 技術方法
RS(remote sensing,衛星遙感)技術自問世至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以其多時相、多光譜、高解析度的特點,已廣泛應用於陸地、海洋、大氣等諸多領域,在海岸線動態監測方面也具有極大的優勢;輔之以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遙感圖像進行疊加分析,得出黃河三角洲地區海岸線演化的時空動態特徵。
以多時相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影像為主要數據源,經過幾何精校正與配准,將法國陸地衛星SPOT數據與信息量豐富的美國陸地衛星ETM數據進行聯合處理,形成相對完整時間序列的遙感影像集。
(1)幾何校正
該工作以研究海岸線變化為目的,解譯精度要求較高;在初步解譯的基礎上,結合1:10萬地形圖,選擇校正控制點進行粗校正,然後利用1:2.5萬地形圖選好對應的校正控制點進行幾何精校正;每幅影像校正控制點不少於20個;經校正後的遙感影像每個像素均具有地理坐標信息。
(2)高精度數據融合處理
首先進行地理要素注記編輯,然後將注記內容作一圖層分層管理,以免修改地理要素而影響遙感信息;重點地段使用SPOT高精度數據,以提高幾何解析度;將單調的全色波段數據信息與信息量豐富的ETM數據進行融合處理,豐富信息量。
(3)動態演化圖像處理
選用不同時段相同波段的數據進行假彩色合成、邏輯處理,以反映不同時間海岸線演化特徵;得出黃河三角洲地區典型年份遙感影像圖,並最終作為地理信息系統的部分數據信息。
7.2.1.2 海岸線演化特徵
對遙感影像分類處理,進行人機互動式解譯,採用RS與GIS融合成圖技術自動提取海岸線並疊加分析,統計了黃河三角洲海岸線長度與陸地面積的變化,分析海岸線演化的時空動態特徵。
1976~1992年,黃河三角洲海岸線總長度呈線性增長,增長速率較快,平均為7.6km/a;1992年以後,岸線長度開始逐年減少,2001年減至最低為234.15km,但與1976年相比仍有所增長;這是由於1992年以後,黃河時常斷流,水沙來量大幅度減少,河口沉積物源缺失而引起的。1976年黃河改道清水溝後,黃河三角洲海岸線變遷的總體趨勢為:南部黃河口地區不斷向海淤積擴張,北部刁口地區不斷侵蝕後退,東北部黃河海港地區基本穩定。
(1)黃河口岸段
從遙感影像圖中可以看出(圖7.1),自1976年黃河改道清水溝後,新河口地區迅速向海淤積擴張,形成「楔形」沙嘴。1976年10月~1981年2月,清水溝流路尚未形成明顯的沙嘴,還處在擺動之中。這一時期黃河口處於發育初期的填灣階段,水流散亂,無穩定流路,但沙嘴已呈淤積延伸之勢,其間造陸速率較大,平均為32km2/a。1981年2月~1984年11月,沙嘴明顯地向東淤積擴張,口門淤積速度達5km/a。1986年6月~1992年4月,黃河口逐漸近似於「楔形」,主河道位置穩定在東南方向,沙嘴穩定延伸,但頂部還沒有完全盈滿。這一階段黃河尾閭受大堤影響,河道順直,一直處於填窪造陸過程中,黃河口門不斷向東南方向推進。至1992年4月,河口沙嘴向前突伸了約8.2km,造陸速率為12km2/a。1992年4月~1996年5月,黃河口逐漸形成了一個飽滿的「楔子」向海突進,沙嘴頭部向海淤伸約5.5km,造陸速率為9.25km2/a。1996年以後,為使勝利油田變海上開采為陸上開采,人工引黃河從北汊入海,改變了泥沙淤積條件。1996~2000年北汊造陸速率加快,迅速淤出一個小沙嘴,原有大沙嘴頂端開始侵蝕,河口地區造陸面積小於侵蝕面積,陸地面積凈變化量出現負值。2000~2004年,由於黃河斷流及來水來沙量減少,北汊沙嘴淤進與蝕退交替,變化不大,南部大沙嘴持續侵蝕,陸地總面積損失44km2。2004~2006年,南部大沙嘴仍為侵蝕,但北汊沙嘴迅速向海淤進,造陸凈面積為22km2。
圖7.1 黃河口遙感影像圖
(a)1986年黃河口遙感影像圖;(b)1996年黃河口遙感影像圖;(c)2004年黃河口遙感影像圖
黃河口海岸線演化狀況見圖7.2,可以看出,海岸線不斷向海域淤積擴張;河口南側演化經歷了擺動期、明顯淤積擴張期、淤積速率平穩期、淤積速率加快期等階段;黃河從北汊入海後,北汊造陸速率加快,南側遭受侵蝕。
圖7.2 黃河口海岸線演化
黃河口海岸線演化取決於入海泥沙的堆積過程(河海動力)與海洋對泥沙的侵蝕過程(萊州灣潮流流場)兩者之間的對比。黃河口海岸段屬建設型海岸,沙嘴延伸蝕退與來水來沙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即沙嘴延伸長度與水沙比(時段來沙量與來水量之比)成正比。沙嘴前端的這種淤進蝕退與沙嘴附近地區的造陸面積之間存在著一種近似的線性關系,即沙嘴前端淤進延伸,帶動著沙嘴附近海岸線的淤進,整個黃河口地區的凈造陸面積增加,淤進延伸的快慢決定著凈造陸面積的大小。
(2)刁口岸段
自1976年黃河改道清水溝流路以來,刁口地區的沙嘴及附近海岸線一直處於蝕退狀態(圖7.3)。在黃河改道之前,沙嘴處於延伸狀態,延伸速率約為1.5km/a。根據勝利油田資料,1976年黃河改道後,刁口河故道區域物源斷絕,海岸線迅速蝕退;1976~2000年,0m等深線已蝕退10.5km,平均每年437m,水線目前已進入油田內部。從遙感信息可知,1976年4月~1981年2月,沙嘴被侵蝕104km2,侵蝕速率為20.8km2/a;1981年2月~1992年4月,沙嘴被侵蝕84km2,侵蝕速率為7.6km2/a;1992年4月~1996年5月,略有淤積,淤積面積為7km2,淤積速率為1.8km2/a;1996年5月~2001年3月,蝕退面積約為52km2,侵蝕速率為10.4km2/a;2001年3月~2005年4月,岸線基本處於沖淤平衡狀態,沒有較大變化。
圖7.3 刁口地區海岸帶遙感影像圖
(a)1986年刁口地區遙感影像圖;(b)1996年刁口地區遙感影像圖;(c)2004年刁口地區遙感影像圖
刁口岸段埕北海區11a來岸邊至12m水深表現為以沖刷為主,一般刷深0.8~1.5m,年刷深速率0.1m左右。5~10m水深,是埕島油田水下岸坡最不穩定的海區,表現為溝脊相間、沖刷嚴重,最大刷深達3.8m,11年的年均刷深0.18m。10m水深以下,表現為略沖略淤或不沖不淤的准平衡狀態。
從以上刁口岸段海岸演化可以看出,1976年黃河改道初期,岸線全面蝕退,侵蝕速率較大;1981年以後,侵蝕速率逐漸趨緩,某些年份略有淤積;2001年後,岸線基本處於沖淤平衡。
分析認為,刁口河流路斷流以後,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沙嘴及其附近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初期較快、逐漸減緩、直至暫時平衡;在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沙嘴及岸線的暫時平衡遭到破壞,海岸呈淤積延伸狀態。但這種淤進與行水流路的淤進有所不同,行水流路的海岸淤進是在沙嘴帶動下的淤積延伸,延伸幅度與來水來沙等多種因素有關;人為干擾下的海岸淤進是整個海岸線的平行延伸,且延伸幅度呈衰減之勢。
(3)黃河港岸段
黃河海港於1985年建成,地處M2分潮無潮點附近。在建港之前,刁口河未改道的1975~1976年,海港附近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1976~1984年,刁口河附近岸線的大面積蝕退,部分泥沙在海洋動力的作用下,被帶到這一區域,造成該區域海岸線的淤進。1985年建港後,由於海港防潮堤的突出,港口左側,海洋動力作用加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港口右側,海岸線處於淤伸狀態。因港口左側的蝕退影響港口的安全,於1986年在該處修建一座防潮堤壩,阻止港口左側岸線的蝕退;但建成不久,即被大潮沖垮,復於1987年在左側蝕退段修建新的防潮大堤。
另外,1988年樁西油田建成之後,海岸線基本被固定下來。與此同時,港口右側的岸線由淤積狀態轉為蝕退狀態,但蝕退幅度不大。考慮到港口安全,於1990年在港口右側修建一條長約2km的一般防護堤(圖7.4),基本控制了該段海岸線的蝕退。1990年以後,海岸線沒有大的變化。
圖7.4 黃河港附近的防護堤
7.2.1.3 海岸線演化影響因素
結合黃河各水文站數十年實測數據和資料,並分析海岸線演化機制,認為海岸線演化的主要影響因素為黃河來水來沙量、岸坡岩土工程地質特性、海洋動力、海平面上升及地面沉降等。
(1)黃河來水來沙量
水量、沙量的減少導致海岸蝕退,改變了濱海水動力條件,破壞了水鹽平衡和水土環境系統,導致近岸水域及濱海環境退化,使河口地區水文和生態發生惡化;向海輸運有機質與營養鹽的減少,還降低了河口地區的水體生產力。
(2)岸坡岩土工程地質特性
黃河三角洲海岸帶是中國最新的陸地,新近沉積的地層具有其獨特的工程地質特性,由於其自重固結過程尚未完成,三角洲相的黏性土層表現出承載力低、易沉降的特點,砂性土則表現出易流失的特點。在黃河來水來沙量急劇減少的情況下,海岸蝕退相當嚴重,並因此引發濕地退化、河道兩側水質變差、土壤鹽漬化和沙化、近海海域生物群落變化等諸多問題。
(3)海洋動力、海平面上升及地面沉降
海洋動力是威脅海堤安全、造成海岸侵蝕的主要營力,是導致海岸侵蝕的外因。黃河口鄰接海域為渤海,渤海是水淺、潮弱的半封閉海灣,五號樁外有無潮區,其潮差只有16cm,潮流速度可達150cm/s,潮流為西北向,易於沉積物搬運。渤海沿岸的平均波高為0.3~0.6m,在強勁的東北風作用下為1.5~2.0m;潮流的長期作用對岸坡造成很強的侵蝕。海平面上升以及因油氣資源的開發、土層固結等因素造成的地面沉降加劇了海岸侵蝕。
㈨ 2022年東營一季度的失獨補貼怎麼還沒發
還沒到時間。
自2015年開始,東營全面提高計劃生育特別扶助標准,獨生子女死亡家庭夫妻每人每月500元,獨生子女傷殘家庭夫妻每人每月350元,並建立動態增長機制。此次出台的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扶助關懷措施涵蓋了經濟扶助,養老保障,醫療保障,住房保障,社會關懷等多個方面。
㈩ 初夏的黃河口,景色迷人.風吹蘆葦,綠波盪漾,水草依依,隨風搖曳;歡快的魚兒在水草間自由嬉戲,清脆的
(1)生態系統由生物成分和和非生物成分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文中蘆葦、水草是生產者、魚、水鳥、野兔、鷹等動物是消費者,因此作為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在組成成分上還應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食物鏈相互交織構成食物網: ![]() (至少畫出三條食物鏈,其它合理即可) (3)營養結構; (4)能量在沿食物鏈傳遞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營養級越高,能量程中消耗越多.鷹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因而鷹的數量遠遠低於野兔的數量; (5)適應環境; (6)生物種類多,營養結構復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