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無人機「空中母艦」究竟有什麼用處
首先來說現代無人機已經在發揮著非常大作用。在有些特殊或者危險的環境下往往無人機的作用要遠遠的大於有人駕駛飛機。無人機對比有人機來說在很多方面都有優勢。
無人機航母的重要意義:首先是飛行員方面,培養一名合格的飛行員所花的錢是個不小的數目,而且培訓周期長,投入大。戰爭狀態下的損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從歷次大規模的作戰中看,飛行員始終是處於匱乏狀態,善後也需要一大筆的錢。艦載機在航母上的起降被喻為是刀尖上的舞蹈,極度危險,如果能用無人機替代自然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從艦載無人機方面來說,沒有了駕駛員也就不再需要安裝救生、供氧、火控顯示、座艙等等結構,能夠使艦載機減重很多,並且可以更好的按照有利的外形進行設計。無人機由於沒有了飛行員,可以搭載更多的武器彈葯,也可以使無人機的過載更大,這樣機動能力也會更強。
❷ 中國第三艘航母有多強,採用電磁彈射起飛,戰力
據美國《大眾科學》雜志發表文章稱,一篇以「中國新航母安裝滑躍起飛段」為題的最新信息,主要報道了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的最新動態。報道稱,不僅僅是滑躍起飛分段上航母,很快右側外飄甲板也將開始最後動工。並稱,2016年年初以來,中國新航母已經安裝了多個模塊,包括甲板下的機庫和升降機等,報道大膽推測中國最新的這艘航母將可能在2017年實現首次下水。有關軍事專家在接受采訪時也說道「中國第二艘國產航母存在使用電磁彈射技術的可能性,但最終是否使用這項技術,要看最後的決策」。
以它為核心的戰斗群通常由4至6艘巡洋艦、驅逐艦、潛艇和補給艦只構成。在電磁彈射方面,我們可以比肩美國。中國第二艘航母彈射起飛值得期待。一旦採用核動力航母以後,彈射起飛所需要的電力系統將會變得非常充足,裝兩條彈射器是沒有壓力的,再有想學會美國造航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並沒有人給技術,怎麼辦?只能自己一步一步摸索,從滑躍起飛開始、從城規動力開始、從五萬噸排水量開始,一步一個台階的來是正確的選擇。
❸ 航母最怕什麼
航母在我們看來都是非常厲害的,但是它最怕三樣東西,一是水中的潛艇,二是水雷,三就是超音速武器。就航母的塊頭來說,特別大,看起來特別牢固堅實,可以說是海洋上面的霸主,航母作為海上最大的裝備,也是世上最強大的裝備,但是沒有東西是無敵的,世上的事,有矛就有盾,世上從來就沒有不被打穿的東西,也沒有不折鋒刃的矛,再厲害的矛與盾,都一樣。所以航母也有三樣怕的東西。
第三個就是高超音速武器。它可真的是稱為反航母利器,不僅防不住,而且根本還沒有辦法阻擋,它有多種平台可搭載,飛機,艦艇,以及水下的潛艇都是可以的,而且是至少五倍音速以上,這個速度可是非常快了。
❹ 最瘋狂時一周造一艘航母,二戰時美國工業生產能力到底有多恐怖
美國是世界上工業能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恐怖的工業生產能力在二戰時期就讓所有的國家膽戰心驚。那麼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好好聊聊美利堅合眾國恐怖的工業生產能力。原因很簡單,首先就是當時戰爭對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刺激。其次就是整個美國因為日本偷襲了珍珠港,陷入了一種復仇的狂熱中。最後就是整個美國在二戰前期收獲了大量的財富。
其次就是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對美國的刺激,畢竟這是自獨立戰爭之後,這是第一次美國本土受到打擊。所有整個美國在經歷過短暫的震驚之後,將所有的震驚迅速轉化為了憤怒。在復仇的憤怒加持下,整個美國迅速從和平時期變成了戰爭時期,政府和軍方迅速開始對整個美國進行戰爭動員。這樣一來,整個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更加強了。
最後就是美國在二戰前期和一戰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而這些財富被政府很好的利用,迅速交給所有兵工廠,進行購買資源和大量的戰爭生產。特別是海戰的刺激,讓整個美國的造船業開始不同的加班,甚至在一年時間服役了54艘航空母艦。
❺ 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主要用於科研,實驗及訓練對還是錯
對的。遼寧號航空母艦作為中國第一艘現役航空母艦,承擔著科學實驗、積累航母編隊作戰經驗的重要任務。
遼寧號航空母艦前身是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次艦瓦良格號,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瓦良格號於烏克蘭建造時遭逢蘇聯解體,建造工程中斷,完成度68%。1999年,中國購買了瓦良格號,於2002年3月4日抵達大連港。
2005年4月26日,開始由中國海軍繼續建造改進。解放軍的目標是對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艦進行更改製造,及將其用於科研、實驗及訓練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遼寧號,交付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5)航空母艦打仗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遼寧號航空母艦服役動態:
2013年6月,遼寧艦停靠青島某軍港後首次出海開展科研試驗和訓練,是首次新母港離泊。
2013年9月21日,遼寧艦順利完成2013年第三次出海試驗任務。
2013年9月25日,遼寧艦交接入列一周年,一間,遼寧艦先後完成了艦載機連續起降、駐艦飛行、短距滑躍起飛等試驗。
2013年11月,遼寧艦從青島赴中國南海展開為期47天的綜合,期間中國海軍以遼寧號航空母艦為主編組了大型遠洋航空母艦戰斗群,戰斗群編列近20艘各類艦艇。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除美國海軍外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單國海上兵力集結演練,亦標志著遼寧號航空母艦開始具備海上編隊戰斗群能力。
2013年11月26日,遼寧艦首次以航母編隊形式赴南海開展科研訓練。
2013年11月29日,靠泊三亞某軍港。
2013年12月5日出海開展試驗和訓練。12月22日完成作戰系統多個科目試驗,並首次組織了作戰系統綜合研試。
2016年8月,在官媒公開的遼寧號航母畫面中,甲板上整齊排列著8架殲15,和一架直-8直升機、一架直-9救援直升機等。8架殲15艦載機全部海軍塗裝,展示了遼寧號航母上的最強戰力。
❻ 中國如何監控美軍航母用這三招就可偵查到其蹤跡
如果戰爭時期,中國又要如何監控敵方航母?
中國三種方法實現航母探測
中國要實現對西太方向的航母探測,大致有三種方法可以選擇:空基、天基和岸基。
一、空基偵察。遠程偵察機或長航時無人機可以實現,這方面中國目前還比較落後,運-8高新機數量偏少,且航程有限。
航空母艦已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依靠航母,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機場的情況下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各國的航母動態也是全球新聞關注的焦點。
以上資料來源於網路,供參考。
❼ 航母在戰爭中有什麼作用
眾所周知,航母作戰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單體,身邊會有很多載艦機和戰艦保駕護航形成龐大的戰斗群。在 海上作戰時能夠很好的防禦敵人航母對本土的攻擊
❽ 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的動態
美國核動力航母「喬治·華盛頓號」2013年11月8日抵達香港,展開為期5天的常規訪問。
2014年6月16日電 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喬治·華盛頓號」今日抵達香港停靠於維多利亞港青衣水域,將開展為期5天的常規港口訪問活動。
隨航母訪港的3300多名美軍官兵將有機會體驗香港文化,參與體育活動和社區服務等活動。同時,「喬治?華盛頓號」也將接待逾500名香港政界要人,促進與香港當地社區的關系。
船長Greg Fenton表示,此次造訪香港讓官兵有機會經歷特別的活動。香港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充滿活力的城市,是官兵進行必要休閑放鬆活動的一個絕佳選擇。
據了解,「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於5月24日從母港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啟程,開始進行其在西太平洋的巡航任務,期間將停靠多個亞洲港, 美國唯一一艘母港在海外的核動力航母「喬治·華盛頓」號在駐防日本七年後,啟程離開日本回國整修,未來將由「羅納德·里根」號換防。這被視為美國亞太在平衡戰略的重要一環。
18日,「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緩緩駛離橫須賀港,美軍相關人士、家屬等約200人目送「喬治·華盛頓」號離開。美軍第七艦隊海軍少將約翰·亞歷山大表示,航母是一個國家地區影響力的表現,更換第七艦隊航母是美軍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的「再平衡戰略」的重要一環。
據美聯社報道,但約翰·亞歷山大還表示,「喬治·華盛頓」號在返回途中將開展演習,但是未具體指明演習地點是否會安排在南海。
日本媒體則報道稱,「喬治·華盛頓」號將在海上執行兩到三個月的任務,之後才會返回美國加州聖迭戈。「喬治·華盛頓」號駛出東京灣後,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出雲」號護衛艦匯合,「喬治·華盛頓」號船員在船上用船員隊形拼出日語「再見」的字樣,而「出雲」號護衛艦船員則在甲板上拼出了「謝謝,喬治·華盛頓」的英文縮寫。雙方意在用這種方式,向外界展示美日同盟的親密合作。
自2008年進駐橫須賀後,「喬治·華盛頓」一直處於戰備值班狀態,負責美軍在整個東亞地區的巡航,每年都按慣例出海,定期參加區域軍事演習,以檢驗戰斗能力。
據悉,回到聖迭戈後「喬治·華盛頓」號上的船員將登上換防的「羅納德·里根」號航母,然後隨「里根」號再來日本。「羅納德·里根」號預計將於今年秋季晚些時候抵達日本,而「喬治·華盛頓」號在聖迭戈卸任後,最終將前往美國東海岸弗吉尼亞州的紐波特,在當地造船廠更換燃料,並進行大規模維修。「喬治·華盛頓」號艦長稱其為「檢修」,實際基本是把船拆了再裝一遍。
「羅納德·里根」號是美國海軍目前最新式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迄今為止一直以美國加州的聖迭戈港作為母港,排水量達9.7萬噸,艦長333米,艦上帶有兩座核反應堆,可供里根號航行20年,完全無需靠岸加油。這艘航母上裝備了所有最新的科技成果,可停放85架戰斗機,造價高達45億美元,6000名船員可以在上面生活三個月
❾ 一艘航空母艦,到底需要多少人才能玩得轉
通過上面的剖析咱們不難看出,買一艘或許造一艘航母不難,可是想要把航母運用好並堅持傑出的戰役力,需求數以千計、大量的水兵專業人才。而假如一個國家決議開展航母,那麼將是對該國水兵全體人才力氣的一次精粹和提升。毫無疑問,來自該國水兵原有各航空兵部隊、水面艦隊、潛艇部隊的一些高手,將會會集來探索將來航空母艦的運用經歷。一起在水兵人才的培育體系和規劃上,也會發作嚴重的變革來習慣航母作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