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了,照片是怎麼照出來的
這張黑洞來自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這張黑洞照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袁峰:黑洞周圍有很多的氣體,這些氣體在黑洞引力的作用下就會往黑洞里下落,下落過程中,這些氣體就會變的非常的熱,所以他就會發出非常強的輻射。我們在這個圖中看到的這些明亮的光環,就是非常熱的氣體發出來的輻射
受限於觀測解析度和靈敏度等因素,目前的黑洞細節分析還不完善。未來隨著更多望遠鏡加入,我們期望看到黑洞周圍更多更豐富的細節,從而更深入地了解黑洞周圍的氣體運動、區分噴流的產生和集束機制,完善我們對於星系演化的認知與理解。
㈡ 人類的第一張黑洞照片是依靠什麼科學技術拍出來的
據介紹,照片上的黑洞離地球有5000多萬光年,照片上是它5000多萬年以前的樣子。黑洞周圍的空間是彎曲的。黑洞本身是不可見的,把黑洞放到放光的背景里,看到的照片就是這樣的。
照片「主角」是室女座超巨橢圓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距離地球大約5500萬光年。照片展示了一個中心為黑色的明亮環狀結構,看上去有點像甜甜圈,其黑色部分是黑洞投下的「陰影」,明亮部分是繞黑洞高速旋轉的吸積盤。
在這次拍攝黑洞照片的過程中,多台設備同時觀測和記錄,然後將數據匯總到一起分析。2017年4月份的觀測中,8個台站在5天觀測期間共記錄約3500TB的數據(1TB等於1024GB,相當於500小時的高清電影)。
因為數據量龐大得不可能靠網路傳遞,所以EHT用硬碟來紀錄每個望遠鏡的原始觀測數據,再把硬碟寄回數據處理中心。
超級計算機需要獲取相同的信號到達兩個望遠鏡的時刻差(時延)以及時延隨著時間的變化快慢(時延率),校正射電波抵達不同望遠鏡的時間差,最後綜合兩個望遠鏡的位置信息、信號的強度以及上述兩個參數——時延、時延率,就可以對該天體的射電輻射強度和位置進行分析。
㈢ 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在什麼時候問世
第一張黑洞照片是在2019年4月10日21點整召開的全球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的。
這張黑洞照片是由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攝的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的M87*黑洞的照片,這個黑洞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70億倍。
「事件視界望遠鏡」就是為觀測黑洞的「事件視界」而設計的。它由分布在全球多地的射電望遠鏡組成,相當於一台口徑為地球直徑的超級望遠鏡。2017年4月,「事件視界望遠鏡」啟動對黑洞拍照,「沖洗」用了約兩年時間。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在內的一些國內機構參與了此次國際合作。
下面的就是這張照片。
㈣ 人類首次拍攝黑洞為什麼不選擇拍銀河系中心黑洞,而是拍攝遙遠的M87
對於黑洞,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但是我們對黑洞的了解卻極其少。理論上,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一種天體。它具有的超強引力使得光也無法逃脫它的勢力范圍,該勢力范圍稱作黑洞的半徑或稱作事件視界。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是稀少的存在,它們距離地球都非常遙遠,很難實現近距離觀測研究。可如果人類能夠觀測發現中小質量的黑洞,它們有可能分布在銀河系各處,甚至在太陽系附近也有中小質量黑洞,那個時候,人類或許會派出飛船近距離觀測研究黑洞,對黑洞有更深入的了解,直到完全揭開黑洞的神秘面紗。
㈤ 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在什麼時候問世
重要日子。有 6 場國際新聞發布會安排在了這一天,在這些發布會上,我們見證了人類有史以來所拍得的第一張黑洞照片的公布。
美國東部時間 4 月 10 日上午 9 時(北京時間 10 日 21 時),事件視界望遠鏡組織(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以下簡稱 EHT)在美國華盛頓,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亞哥、中國上海和台北、日本東京等世界六地同步發布這張人類期待已久的照片
該黑洞圖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該黑洞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圖中心的暗弱區域即為「黑洞陰影」,這個陰影告訴我們:愛因斯坦是正確的!
該圖像的許多特徵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完全相一致,在強引力極端環境下進一步驗證了廣義相對論。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袁峰在現場表示,現在看到的照片大體來說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中心區域不太發光的陰影,另一部分是圍繞這個陰影的發亮的圓環。圓環發的光就是從吸積盤上發出的,而黑色的陰影要比黑洞本身要大幾倍,這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
㈥ 首張黑洞照片和與霍金、愛因斯坦、史瓦西等有什麼關系
霍金雖然在黑洞研究上做了許多探索,也取得不少科學界公認的成就,但第一張黑洞照片真得與霍金關系不大。
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
1916年,史瓦西通過對《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的研究,認為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在空中一點,其周圍就會產生奇異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形成一個界面~“視界”,任何物質一旦進入了這個界面,就無法逃逸,連光也不例外。
史瓦西通過數學方程,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真空解,這個解明確了質量與“視界”半徑的關系,後來人們把它叫做“史瓦西半徑”。
史瓦西半徑計算公式為:R=2GM/C
式中,R為史瓦西半徑值,單位米(m);G為引力常量,取值6.67×10^-11N·m/kg;M為天體質量,單位千克(kg);C為光速,單位米/秒(m/s)。
愛因斯坦和史瓦西都沒有對這種天體命名。一直到1969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在一次會議上,對這種天體使用了“黑洞”一詞,從此“黑洞”開始在全世界傳播,變成了這種天體的通用名詞。
黑洞從此“風靡”世界。
在黑洞研究方面,錢德拉塞卡、奧本海默、霍金等科學家也作出了很多貢獻。
1970年,美國“自由”號人造衛星觀測到了一個與其他射電源不同的天鵝座X-1,一個比太陽質量大30多倍的藍巨星,竟被一個重約10倍太陽質量的看不見物體牽引著,研究認為這個看不見物體就是黑洞,這被認為是人類發現的首個黑洞。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越來越多的黑洞,但都是只能通過引力現象和射電源探測到,卻看不見,難窺真容。
㈦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是哪個國家拍攝的
今天人類拍到的第一張高清"黑洞"照片,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正被廣為傳頌,應該是多位歐美天文學家合作的成果。但並非所有人都知道,此輝煌成就背後的關鍵人物竟是一位29歲的女性。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凱蒂.鮑曼是捕獲黑洞圖像演算法的發明者,她的演算法是EHT拍攝到距離地球5349萬光年的星系中一個黑洞的清晰照片的基礎,簡而言之,這一演算法的精髓在於:要拍攝如此遙遠的物體的近距離照片,只需要一個由8台天文望遠鏡互相連接而成的望遠鏡網路即可,這8台望遠鏡分布在地球各位適當的位置形成一個如同地球般大小的虛擬拍攝直徑,全天守候觀測拍攝,分析數據,花了十餘年才獲得這張珍貴照片。
㈧ 黑洞拍攝於哪一年
第一張黑洞照片拍攝於2017年,於2019年首次發布。
黑洞照片拍攝計劃開始於2017年4月,是由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攝的,拍攝目標是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的M87*黑洞。
在2017年4月以後,經過大約5個夜晚的觀測,產生了4PB的數據,經過兩年多的後續工作,在2019年4月10日21點召開的全球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黑洞照片。
下面就是世界上第一張黑洞真實照片。其中那個亮環不是黑洞,是環繞黑洞的物質吸積盤。中間不可見的黑色部分才是黑洞所在的位置。
第一張黑洞照片
㈨ 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相片在什麼時候問世
北京時間 2019 年 4 月 10 日晚 ,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拍下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在萬眾矚目下公布。
我們成為史上首批看到黑洞照片的人類,人類自此踏上探索宇宙的新起點。
EHT 為了增強拍攝照片的空間解析度,通過「甚長基線干涉技術」(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聯合全球多個射電天文台的協作,構建起了一個口徑等同於地球直徑的虛擬望遠鏡,用於黑洞探測。
最終我們看到的「黑洞」照片,是在全球范圍內 8 台分布於南極洲、歐洲、美洲及夏威夷的射電望遠鏡於 2017 年 4 月里 用 5 天的觀測數據整合,花了兩年時間洗出來的。
遙想在100多年前,愛因斯坦第一次發表廣義相對論學說,當時黑洞只是一個存在於理論物理學中的概念。
1919 年,愛丁頓遠征西非觀測日全食,才驗證了愛因斯坦的預言:質量確實可以令時空彎曲。
1968 年,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才提出了「黑洞」(black hole)一詞,它才擁有了屬於自己真正的稱呼。
但盡管在科學家不斷努力下,已經無限接近理解黑洞看起來應該是什麼樣,卻從未真正拍攝到過它。
直到2019年4月10日晚,我們終於親眼目睹了有史以來「黑洞」的第一張照片!
科學家們發現:
這次觀測到的黑洞陰影和相對論所預言的幾乎完全一致,我們不禁再次感嘆愛因斯坦的偉大,他的思想絕對穿越了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