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肝經的准確位置在哪
位於人體的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穴節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
足厥陰肝經,簡稱肝經。十二經脈之一。該經一側有14個穴位(左右兩側共28穴),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臨床表現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脅脹滿,少腹疼痛,疝氣,巔頂痛,咽干,眩暈,口苦,情志抑鬱或易怒。
本經腧穴主治肝膽病症、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眼科疾病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如:胸脅痛、少腹痛、疝氣、遺尿、小便不利、遺精、月經不調、頭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肝經一側14穴,11穴分布於下肢內側,3穴位於胸腹部。
⑵ 腿上有幾條筋絡,它們分別對應的位置
6條3陽3陰 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人體腿部常用穴位:
膝眼穴、血海穴、足三里、百里穴、委中穴、三陰交、陽陵泉、復溜穴、解溪穴、陰陵泉、陰谷穴、梁丘穴、承山穴。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穴位學名腧穴。也叫穴、穴道。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經過下肢內側、腹部抵止於胸部。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頭部經過軀幹部、下肢外側抵止於足部。以及奇經八脈中的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
(2)肝經在腳的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經絡學說是古老中國醫學的一部分,在中醫理論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該學說認為人體經絡分為經脈、絡脈,以及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經脈又分為正經(十二條,稱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條,稱為『奇經八脈』)。
絡脈又分為浮絡(體表部位的脈絡);別絡(較大,共十五條,其中『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各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共十五支,合稱『十五別絡』);孫絡(絡脈最細小的分支)。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醫書中就有關於經絡系統的詳細記載,其中尤以《內經》為最。古代醫學一般把經絡看作運行血氣通道,維系體表之間、內臟之間以及體表與內臟之間的樞紐,人體內外溝通的渠道。
但至於經絡究竟是人體的什麼結構,它的本質又是什麼等問題,千百年來,盡管歷代無數醫家對此窮究細考,卻始終沒有作出令人滿意的回答。
⑶ 腳上六條連接五臟六腑的經絡在哪
腳上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
1、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從循行部位起於足小趾下面,斜行於足心(湧泉穴)出行於舟狀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後緣,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後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
6、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3)肝經在腳的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贊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銷聲匿跡」,幾乎失傳。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竅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耳為神機之根,腳為精氣之根。」可見鼻、耳、乳僅是精氣的凝聚點,而腳才是精氣總的集合點。觀之臨床,頭腦清靈,步履輕健均為健康的特徵;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為病體之軀。因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鍛煉。
從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的密切關系。經絡學說認為:雙足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布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於足部,沖脈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系。因此,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
足療,是一種非葯物療法,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調整人體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⑷ 人體的肝經具體在什麼位置謝謝…
肝臟位於右季肋部及上腹部,上部緊貼膈肌,與右肺和心臟相鄰;下面與胃、十二指腸,結腸右曲相鄰;後面接觸右腎、腎上腺和食管噴門部。肝臟是人體最大腺體,紅褐色,質軟而脆,呈楔形,右端圓鈍,左端扁薄,可分為上、下兩面,前後兩緣,左右兩葉,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我國成年人肝臟的重量男性1.4-1.8公斤,女性1.2-1.4公斤,約占體重的1/50-1/30。人體有心、肝、肺及脾五臟,肝臟是其中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有:
1、分泌膽汁,幫助脂肪消化。肝功能不好時膽汁生成和排泄除礙,食物中的脂肪消化不良常引起腹瀉和消瘦,嚴重者還可引起黃疸。
2、儲存和釋放糖分。飯後吸收的糖分可暫時在肝臟中儲存起來,飢餓是在釋放,以為恥血糖濃度,保障能量供應。
3、製造多種人體必需的蛋白質。肝臟受損時,白蛋白的合成不足則引起水腫甚至腹水;與凝血有關的蛋白質合成不足則機體容易出血,嚴重者內臟大出血導致死亡。
4、解毒作用。進入人體的有毒物質和酒精、葯物等和人體新陳代謝中產生的有毒物質和膽紅素、氨等,都是通肝臟解毒後有尿中排出。
此外,肝臟還參與脂肪、維生素、激素的代謝,還有吞噬作用,防禦作用以及調節血容量,產熱等功能。在胚胎其肝臟還有造血功能。
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保護肝臟就是保護生命。
⑸ 腳底穴點陣圖
我們的腳部有很多的穴位,分別對應到人體的各個器官,這些穴位,通過平時的按摩就能對身體起到保健的作用,那麼腳底究竟有哪些重要的穴位呢?以下為你介紹,
1 /9
方法/步驟
腳痛風的中醫治療方法_告訴你一個解決痛風的好方法!查看廣告
1
第1個重要的穴位叫湧泉穴,在我們腳步的第2個拇指和第3個拇指往下,腳部的中心點就是湧泉穴,常言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可見湧泉穴按摩,對全身都有調理的作用,按摩湧泉穴對失眠高血壓,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怕冷症,咽喉疼痛耳鳴耳聾,哮喘,頭暈頭痛,視物模糊都能起到治療緩解的作用。
2 /9
方法/步驟
買好貨上萬能的淘寶!優享品質,驚喜價格!查看廣告
2
第2個重要的穴位叫中封穴,中封穴位於足內踝前一寸,足背側。這個穴位它能夠有效地抑制肝火過旺,能夠緩解治療胸腹脹滿,肝炎,黃疸。對疝氣尿路感染,關節扭傷,腰足冷痛,都有治療作用。
3 /9
方法/步驟
3
第3個重要的穴位叫太沖穴,太沖穴位於腳背處,第1個拇指與第2個拇指之間往下一寸。太沖穴能夠有效的調理肝經,又被稱為消氣穴,對於人生氣引發的一些不適,可以按摩此穴得到緩解。
4 /9
方法/步驟
4
太白穴位於足內側。如圖所示,太白穴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痢疾,便秘。點揉太白穴還可以調理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則可升。
5 /9
方法/步驟
5
第5個重要的穴位是大都穴位於人體足內的大拇指側部。大都穴具有泄熱止痛,對於急慢性腸炎,小兒抽搐。骨質疏鬆,肌肉萎縮,胃炎,胃痙攣,急性腸炎,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6 /9
方法/步驟
6
第6個重要穴位商丘穴,商丘穴也是位於足部的側面。靠近腳踝處, 能夠健脾化濕,調理腸胃,對於腹脹腹痛,黃疸,消化不良,水腫,腳氣,小兒驚厥百日咳,有一定的治療緩解作用。
7 /9
方法/步驟
7
按摩穴位時,全身應該放鬆,採取坐姿,通常穴位點按正確應該有酸痛的感覺,按摩穴位進行身體保健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見到效果,所以請大家再進行穴位按摩保健,還要給予一定的耐心,。
133 8 /9
相關經驗
腳底穴點陣圖按摩(詳解)
詳細腳部穴點陣圖解
足部疼痛的原因及如何應對
腳部反射區的自我療法
9 /9
分享到
您可以通過瀏覽器的分享按鈕,將這篇經驗分享到朋友圈
您也可以復制以下鏈接,打開朋友圈
腳底穴點陣圖片詳解
原創經驗 生命有尊嚴
我們的腳部有很多的穴位,分別對應到人體的各個器官,這些穴位,通過平時的按摩就能對身體起到保健的作用,那麼腳底究竟有哪些重要的穴位呢?以下為你介紹,
1 /9
方法/步驟
第1個重要的穴位叫湧泉穴,在我們腳步的第2個拇指和第3個拇指往下,腳部的中心點就是湧泉穴,常言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可見湧泉穴按摩,對全身都有調理的作用,按摩湧泉穴對失眠高血壓,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怕冷症,咽喉疼痛耳鳴耳聾,哮喘,頭暈頭痛,視物模糊都能起到治療緩解的作用。
2 /9
方法/步驟
第2個重要的穴位叫中封穴,中封穴位於足內踝前一寸,足背側。這個穴位它能夠有效地抑制肝火過旺,能夠緩解治療胸腹脹滿,肝炎,黃疸。對疝氣尿路感染,關節扭傷,腰足冷痛,都有治療作用。
3 /9
方法/步驟
第3個重要的穴位叫太沖穴,太沖穴位於腳背處,第1個拇指與第2個拇指之間往下一寸。太沖穴能夠有效的調理肝經,又被稱為消氣穴,對於人生氣引發的一些不適,可以按摩此穴得到緩解。
4 /9
方法/步驟
太白穴位於足內側。如圖所示,太白穴主治胃痛嘔吐,腹
⑹ 肝經位置在哪裡呢
其位置在體內成線性分布,其具體為:
循行路線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沿足背向上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繞陰器,至小腹,挾胃兩旁,屬肝,絡膽,向上穿過膈肌,分布於脅肋部,沿喉嚨的後邊。
向上進入鼻咽部,上行連接目系出於額,上行與督脈會於頭頂部。本經脈一分支從目系分出,下行於頰里,環繞在口唇的里邊。又一分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交於手太陰肺經。
(6)肝經在腳的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黃帝內經》稱肝為「人體的將軍」,這位將軍的任務就是率領「軍隊」,抵禦體內累積以及體外不斷入侵的毒素,主管物質合成、血液儲藏。
不過,肝臟也是人體最容易受傷的器官之一,如果肝經出現了異常,身體會呈現各種不適症狀,如臉色差、喉干、惡心、乏力、腰痛、焦躁、缺乏決斷力、精神不佳等。所以,養肝很重要,可以嘗試刮刮肝經來調節身心。
肝經的位置在大腿內側根部一直到膝蓋的位置。自己在家刮肝經,可以選擇在洗澡時,往腿上抹上沐浴液保持潤滑,在找准位置後,握拳用食指和中指指關節,從大腿內側至膝蓋處,從下往上有規律的來回刮。最好把腿踩在馬桶或凳子上,這種方式更舒適一些。刮肝經的力度不宜過重,以有溫熱的感覺為宜。
⑺ 足三陰經在什麼位置圖
分布在腿的內側,屬里。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經過下肢內側、腹部抵止於胸部。
足三陰經十二經脈中的三條經脈。即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7)肝經在腳的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養生
足太陰脾經巳時(9點至11點)旺。
巳時脾經旺,造血身體壯;「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志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志寒入脾經。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虛會導致記憶力下降。這段時間是脾經開穴運行的時間,也是護脾最好的時間段。
要吃中午飯了,建議多選擇牛肉、羊肉、豬肉、扁豆、番薯、馬鈴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選擇蘋果、橘子、檸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選擇綠茶、花茶、蜂蜜水等。
⑻ 腳上都有哪些穴位,分別對應「五臟六腑」
人的腳上有很多穴位,這些穴位和五臟六腑相通,大家如果能經常對這些穴位進行刺激的話,就可以對相對應的臟腑和經絡起到調整作用,從而起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所以,大家平時可以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腳對應的五臟六腑穴位有哪些。
腳對應的五臟六腑穴位
3、揉搓小趾。揉搓小趾同樣可以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對於女性來說揉搓小趾還可以提高子宮功能。
人腳上的穴位非常多,如果能經常對這些穴位進行按摩的話,就可以促進相對應的臟腑和經絡的血液循環,提高身體免疫力。大家平時可以用敲擊腳底,揉搓小趾,刷子摩擦腳底的方法來進行足底按摩,按摩的時候要注意用力適用,避免對足部造成損傷。
⑼ 腿上的六條經絡分別在什麼什麼位置
腿上共有六條經絡。分別為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腎經、脾經和肝經在腿內側,胃經、膽經在腿外側,膀胱經在後側。 簡單來說就是三陽在腿的外側,三陰在腿的內側。
1、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簡稱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 上股內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足少陰腎經,流注時辰為下午五至七點,即酉時。若小孩身體不好,在三至五歲時,父母可輕輕指壓其脊骨兩側,從頭椎至腰椎,能引導虛熱下降。腎陽不足,水腫病會加強於腎經。腎臟強者才能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