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蘭花蘆頭是什麼部位
養蘭新手掃盲:水晶頭、假指環、葉褲……這些術語你知道多少?
蘭花是在我國的傳統名花,有數千年的栽培歷史,自古以來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養蘭賞蘭也形成一種專門的文化。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蘭花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在家養上幾株蘭花,既美化了家居,也為家中增添了一些文化氣息,而隨著互聯網的發達,養蘭的知識也可以在網上隨手查閱,不過由於蘭文化的獨特,大部分養蘭知識種都有很多專用術語,在一些新手朋友看來比較晦澀難懂,今天,小精緻整理了一些養蘭常用的入門術語解釋,同大家一起學習。
1、蘆頭
蘭花的「蘆頭」又叫「假鱗莖」,是指葉片的起始部位與根系的部位相連處的膨大部分,有些品種如春蘭和建蘭的蘆頭比較明顯,而蕙蘭則不是太明顯。蘆頭是蘭花儲存營養的地方,而根系、花芽和葉芽也都是從蘆頭發出,可以說蘆頭是蘭花的「大本營」,蘆頭膨大的過程叫「結頭」。
2、水晶頭
蘭花的「水晶頭」是蘭根根尖的膨大部分,健康的植株根系水晶頭顏色是白嫩半透明的,如果植料及水分適宜,蘭根會以水晶頭為「先驅」扎往花盆深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水晶頭越多,代表植株越有活力。
3、一次根、二次根
有蘭花新芽第一次長出來的根叫「一次根」,通常只有一條一次根,而在蘆頭膨大也就是前面說的「結頭」過程中長出來的根叫「二次根」,二次根是有許多條的。
4、龍根、龍蛋
野外由蘭花種子自然繁殖的蘭苗叫「龍根苗」,龍根苗的像生薑一樣的塊狀根系叫「龍根」,龍根上面的球狀稱之為「龍蛋」。
5、筋、空根
蘭根的內部機構由外面的表皮、中間的皮層和最中心的中心梗組成,中心梗又叫「筋」,如果蘭花盆土長期偏干或其它原因會導致蘭根中間的皮層部分空掉,只剩外面干癟的表皮和中間的筋,這種現象叫「空根」。
5、葉褲
「葉褲」又叫葉鞘、腳殼、腳鞘、甲殼等,是在蘭葉或蘭芽的最外層比較短小呈鞘狀的葉子,對蘭葉和蘭芽起到保護作用,一般兩年後會逐漸枯掉。
6、假指環
「假指環」又叫葉柄環,在蘭花蘆頭往上1-4公分的葉片處有一層深綠色的圈,俗稱假指環,又叫葉柄環、手指環等,學名叫「葉節」。一般春蘭、建蘭和四季蘭等品種假指環比較明顯,蕙蘭則不太明顯,一般葉片枯萎的時候會從假指環處斷裂。
7、中骨、行龍
葉脈想必大家都清楚,這里不多解釋,而蘭葉中間最粗大的一條主葉脈在蘭界叫「中骨」,中骨兩側的縱向凹陷叫「行龍」,中外兩側較細的葉脈叫「側脈」,中骨和側脈由葉基平行到達葉尖的分布方式叫「平行脈」。
8、舌、肩、鼻
蘭花的花梗又叫花箭、花葶,由下面的「花軸」和上面的花柄組成,花柄的基部與花軸相連的外面有一層「苞衣」,又叫「殼」;花柄上面是花朵,花朵由外輪的三枚萼片、內輪的三枚花瓣和中心的蕊柱組成。其中中間上方的一枚中萼片叫「主瓣」;下面的兩枚側萼片叫「副瓣」,副瓣的形態叫「肩」,有上品「一字肩」、次品「落肩」、貴品「飛肩」等形態;內輪上面的兩片花瓣叫「捧瓣」或「捧心」;最下面的花瓣叫「唇瓣」,蘭界俗稱「舌」,唇瓣上的色暈叫「舌苔」;中間的蕊柱是由雌蕊和雄蕊合生,叫「鼻」或「鼻頭」。
⑵ 昆蟲4種口器的基本特徵和代表昆蟲
口器(mouthparts) 是昆蟲的取食器官,也稱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昆蟲的食性分化十分復雜,形成了多種口器類型,但就食物的狀態來說,無非是固體和液體兩大類。適宜取食固體食物的口器需要有嚼碎固體食物的構造,這種類型的口器稱為咀嚼式口器;適宜取食液體食物的口器需要有將液體食物吸入消化道的構造,這種口器稱為吸收式口器(sucking mouthparts)。由於液體食物的來源有暴露的(如露水和花蜜等),有植物的汁液和動物的血液等,為了能獲得這些不同來源的食物,吸收式口器又必須有不同的適應類型,形成所謂虹吸、刺吸、舔吸和刮吸等口器。有些昆蟲的口器兼有咀嚼和吸收兩種功能,這種口器稱為咀嚼式口器。
從口器的演化來看,咀嚼式口器是比較原始的,所有別的口器類型都是由咀嚼式口器這一基本形式演變成的,它們的各個組成部分盡管外形有很多變化,但都可以從其基本構造的演變過程追溯到它們之間的同源關系。
1、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顎、下顎、下唇和舌等幾個部分組成。現以東亞飛蝗典型的咀嚼式口器為例敘述如下。
(1)、上唇(Labrum) 是銜接在唇基前緣的一個雙層的薄片。前緣的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內壁膜質而有密毛和感覺器官,稱為內唇(epipharynx)。上唇蓋在上顎的前面,形成口前腔的前壁,其內部有肌肉,可以前後活動或稍作左右活動。(右圖)
(2)、上顎(Mandibles) 由頭部的第一對附肢演變而來,不分節,錐狀而堅硬,位於上唇之後,由前後兩個關節連接在頭殼側面的頰下區的下方。上顎的前端有齒,用以切斷和撕裂食物,叫切齒葉(incisor lobe);後部則有一個用以磨碎食物的粗糙面,叫臼齒葉或臼葉(molar lobe)。上顎具有起源於頭壁上的兩束肌肉——強大的收肌和較小的展肌,這兩束肌肉分別著生在上顎的兩個肌腱上。兩束肌肉的收縮使上顎沿兩個關節的連線為軸左右活動。東亞飛蝗的上顎左右不對稱。
(3)、 下顎(Maxillae) 是頭部第二對附肢,位於上顎之後,由一個關節與頭殼相連,是一對分節的構造。
(4)、 下唇(Labium) 是頭部第三對附肢癒合而成的構造,位於下顎的後面,後頭孔下方,形成口前腔的後壁。下唇類似下顎,故也稱第二下顎。 (右下圖)。
(5)、 舌(Hypopharynx) 是頭部顎節區腹面體壁擴展出來的袋狀構造,位於下唇的前方,口前腔的中央。舌壁上具有很密的毛帶和感覺器,起味覺作用。舌體內具有骨片和肌肉控制其伸縮活動,幫助運輸和吞咽食物。
左上顎 右上顎 左下顎 右下顎
(6)昆蟲真正的口(mouth)位於唇基部與舌之間,而上唇與口器附肢在口外所圍成的空腔則稱為口前腔(preoral cavity)。舌將口前腔分為兩部分,即前面的食竇(cibarium)和後面的唾竇(salivarium)。唾管(或涎管)開口於唾竇,唾液由此流入口前腔,與正在咀嚼的食物混和,起一部分消化作用。然後,食物由口進入前腸。
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蟲有直翅類、鞘翅目的成蟲和幼蟲、脈翅目的成蟲、鱗翅目的幼蟲、膜翅目的大部分成蟲和葉蜂類幼蟲等。
2、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吸食動物血液或植物汁液的昆蟲的取食器,不但需要有吸吮液體的構造,還必須有刺破動植物組織的構造。這是一切刺吸式口器在構造上的特點。與咀嚼式口器的不同點是:
上顎與下顎的一部分特化成細長的口針(stylets);下唇延長成喙(rostrum);食竇(即口前腔中唇基與舌之間的「食物袋」)形成強有力的抽吸機構。
(1). 蟬的口器 植食性刺吸式口器可以蟬為代表來介紹同翅目和半翅目的口器。
蟬的頭部呈倒圓錐形,喙很長,不用時貼在腹面胸足之間,是典型的後口式。頭部正面觸角以下部分是唇基,被唇基溝分成後唇基與前唇基兩部分。後唇基非常發達,占頭部正面的大部分,常被誤認為「額」,而將前唇基稱為「唇基」。這部分的正確的形態學名稱可以用食竇和食竇擴肌的位置來確定。在頭的側面復眼之下有一明顯的骨片,其下端達到喙的基部,這是已並入頭殼的下顎莖節,稱下顎葉(maxillary plate),它代替了頰的位置。下顎葉和唇基間的狹片是舌的擴展部分,稱舌側葉(lorum)。
喙的上唇是蓋在喙的基部前面的三角形小片。下唇形成的喙分成3節,下唇須已消失。喙的前壁內陷成槽,稱為唇槽(labial gutter),上顎和下顎口針包藏其中。上顎口針比較粗壯,端部具有倒刺,是刺入組織的工具。兩上顎口針嵌接在下顎口針外面。下顎口針較細弱,內面有二條槽,兩針合並時形成二根細管,前面較粗的一根為食物道(food canal),食物經此進入消化道;後面較細的一根為唾道(salivary canal),唾液由此流到針端,或注入寄主體內,或注在植物表面。下顎口針是內顎葉轉化來的,外顎葉已退化,下顎須也已消失。兩對口針的溝脊嵌接成一束,可以上下滑動。舌位於口針基部,由於同形成唧筒有關,所以構造相當特殊
蟬的食竇與直翅類昆蟲(咀嚼式口器)的食竇沒有多大差別,只是其前後兩壁合成筒狀構造,即用以抽吸液體食物的食竇唧筒(cibarial pump)。食竇唧筒的擴肌來自唇基。擴肌收縮時擴大食竇,把汁液吸入竇內,然後擴肌由前向後鬆弛,漸次縮小食竇唧筒,把汁液擠送到咽喉中去。唾腺管的端部形成注出唾液的構造,即唾唧筒(salivary syringe)。唾唧筒杯狀,內有一活塞狀的構造,其上生有一對起源於舌翼片內壁的唾唧筒擴肌。擴肌收縮時,活塞後縮,擴大筒腔,唾液被吸入筒內;擴肌放鬆時,活塞彈回原位,縮小筒腔,同時迫使活瓣閉住唾管管口,將唾液注射進去。
刺吸式口器昆蟲取食時,主要靠肌肉的作用使兩上顎交替刺入組織內。在兩上顎口針刺入相等時,下顎口針便跟著進去,這樣重復多次,口針就深入到取食的適宜部位並開始取食。上顎口針端部的倒刺用以固定它們在組織中的位置,以防止肌肉收縮時口針倒退。喙不進入組織內,隨著口針的深入,向後彎折或基部推入頸膜內,頭部就逐漸接近食物面。口針刺入組織後,借食竇唧筒的抽吸作用,經過下顎口針的食物道,汁液被吸入消化道內。同時也借唾唧筒的作用,將唾液通過下顎口針的唾道注入組織內。
在微小的刺吸性昆蟲中,如蚜蟲,植物汁液進入食物道,或者是由於植物體中的壓力或者是由於毛細管作用,因而不需要特殊的抽吸唧筒。
(2). 蚊的口器
吸食動物血液的刺吸式口器可以蚊(雙翅目)類的口器為代表。蚊類是最重要的衛生昆蟲之一,與人畜有很密切的關系。只有雌蚊才吸血,因此以雌蚊的口器敘述如下。
蚊類的口器很細長,組成口器的所有基本部分都加進了取食機構。下唇延長成喙,除下顎須外,由上唇、上顎、舌及下顎內顎葉特化成六根口針全部藏在喙前面的唇槽中。
上唇是口針中最粗壯的一根,端部尖銳,內壁凹陷成食物道。上顎是口針中最細的二根,雄蚊常無上顎,或有而比較短弱。下顎的構造比較復雜,各具有一根口針,一分節的須,口針端部尖銳,具有倒齒。下顎須分為4節,雄蚊的短小,雄蚊的約和喙等長。舌是一根細長扁平的口針,中央有唾液道,開口於針端。
蚊類具有兩個強大的唧筒——食竇唧筒和咽喉唧筒。取食時,咽喉唧筒和食竇唧筒擴縮相反,即在同一時間內此起彼伏,交替進行,將寄主的血液抽吸入食道。
蚊類的刺入方法大體上類似半翅目與同翅目昆蟲,即先用針束刺破皮膚,接著由下顎口針交替深入,其餘各針也跟著下去。針刺深入時,下唇在皮膚外向後彎曲,針束的端部在皮膚內平彎,向各方運動,直到刺破微血管後,血液才被吸出。也有人認為蚊是以口針束一起刺入動物組織的。
3、•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
虹吸式口器為鱗翅目成蟲(除少數原始蛾類外)所特有。在外觀上是一條能捲曲和伸展的喙
適於吸吮深藏在花管底部的花蜜,也可吸吮水分和果汁等。
虹吸式口器的喙由左、右下顎的外顎葉嵌合而成,每個外顎葉的橫切面呈新月形,二外顎葉合在一起形成食物道。外顎葉由一系列的骨化環與膜質環相間緊密排列而成,因而可以捲曲伸展自如。下顎的軸節和莖節均已縮入頭內,只在外面留一對不很發達的下顎須。上唇是一條很窄的橫片。上顎已退化,只有少數較原始的蛾類才有上顎。下唇退化成三角形的小片,但下唇須發達,捲曲的喙被夾在兩須之間。
虹吸式口器的抽吸機構是由食竇和咽喉的前部聯合而成,故稱為食竇-咽喉唧筒,唧筒的擴肌分別著生在額神經節的前後方。
4、舔吸式口器(Sponging mouthparts)
舔吸式口器是雙翅目蠅類(如家蠅、花蠅、食蚜蠅等)具有的口器。可以家蠅(Musca domestica)為代表介紹如下:
家蠅的口器在外觀上可見到一個粗短的「喙」。(下圖)喙由三個部分組成:基部最大,略呈倒錐狀,以膜質為主的部分叫基喙(basiproboscis);中間略呈筒狀、後壁骨化的部分叫中喙(mediproboscis或houstellum);末端是分成二瓣的端喙(distiproboscis),即唇瓣(labella)。
基喙是頭殼的一部分,它的前壁有一馬蹄形的唇基,唇基前有一對棒狀不分節的下顎須。
真正的喙(中喙)是下唇的前頦形成的,其後壁骨化成唇鞘(labial elytron),前壁凹陷成唇槽。上唇為一長片,內壁凹陷成食物道,蓋在唇槽上。上唇的基部支接著兩根桿狀骨,稱上唇內骨。舌呈刀片狀,緊貼在上唇下面,閉合食物道,唾道由舌內通。由於基喙大部分為膜質而有彈性,故喙可以折疊在頭下或縮入頭內。
唇瓣是喙末端的兩個大的橢圓形瓣,可以前後活動,向後折疊在唇鞘後面,或展開成盤狀,稱為吸盤。兩唇瓣間裂的基部有一小孔,稱為前口(prestomum),與上唇及舌合成的食物道相通。由舌端流出來的唾液也由前口分泌出來。唇瓣的腹面為膜質而有很多條環溝。這些環溝有點象氣管,所以常被稱為擬氣管(pseudotracheae)。每一片唇瓣上的環溝通到前口的,但前口兩側的環溝是直接通到前口的。環溝很細,直徑約在0.08-0.16毫米之間。每一環溝上排列著很多骨化的斷環,斷環的一端分叉,另一端稍扁平而膨大。叉端與相鄰一環的膨大端交替排列,每環的兩端之間的空隙是環溝與外界相通之處。
在取食時,二唇瓣展開平貼在食物上,使環溝的空隙與食物接觸,在食竇唧筒作用下,液體食物由空隙進入溝內,順環溝流入前口,再進入食物道。有些蠅類(如金蠅)在鄰近前口的環溝間具有短小的銼刺,稱前口齒。這些昆蟲的兩片唇瓣可向上翻,使前口齒外露,用以銼刮食物,食物即直接進入前口,而不需通過環溝。
蠅類的舔吸式口器具有海綿狀的吸盤,適合於取食發酵的糞便和腐肉上的滲出物,也適合於在糖等可以立即在唾液中溶解的食物上取食
從下面的兩張圖片中可以看到蠅類的舔吸式口器在取食時的用途。(左:蠅的舔吸式口器、右: 蠅在取食花蜜)
5、嚼吸式口器(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
嚼吸式口器是既能咀嚼固體食物又能吸吮液體食物的口器,為一部分高等膜翅目昆蟲所特有。蜜蜂的口器可代表這類口器的一般構造。
上唇是一簡單的橫片。後面具有由唇基內壁突出而成的內唇,柔軟而富有感覺器。上顎與咀嚼式的相仿,但稍有延長,以適應咀嚼花粉和築巢等功能。下顎位於下唇的兩側,軸節呈棒狀;莖節寬而長,外顎葉延長,呈葉狀,內面凹入;內顎葉退化成鱗片狀的小片;下顎須短小,分為二節。下唇基部為一「^」的亞頦,與下顎的軸節端部相連。頦三角形。前頦延長呈槽狀,其腹、側壁骨化,背面為膜質所代替。中唇舌是一多毛的管狀構造,由很多骨化環和膜質環相間組成,因此能彎曲伸縮,其腹面內凹成一狹槽,為分泌唾液的唾道,末端略膨大形成匙狀的中舌瓣,或稱扇形板(flabellum),唾液經唾道流到中唇瓣。側唇舌是一對薄而內凹的葉狀構造。下唇須長,分為四節。舌的主要部分已結合到前頦中去了,唾液經舌下流過,在舌的端部開口流出,再沿側唇舌流到中唇舌腹面的槽中,直達中舌瓣。
蜜蜂的喙只是在吸食時才由下唇和外顎葉臨時組成。外顎葉蓋在中唇舌的上面和側面,下唇須圍在中唇舌的下面組成食物道。內顎葉和內唇蓋在舌基部的側、上方,使口前腔閉合成一個管子。這樣,食物道就與口接通了,在抽吸機構的作用下,將花蜜等液體食物吸入消化道。蜜蜂的唧筒與鱗翅目的相似,為食竇與咽喉合成,它兼有抽吸和吐出的功能,用以幫助釀蜜和哺喂幼蟲、後蜂和雄蜂。唾唧筒也能幫助釀蜜,能將花蜜來回吐吸。在不吸食時,下顎與下唇分開,分別彎折於頭下,上顎顯露出來,發揮其咀嚼花粉、收集材料和築巢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