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個男生靠吸奶獲得力量的是什麼動漫記不起了啊
好像在電影《新烏龍院》里釋小龍演的角色就是通過吸奶獲得力量的,不知道同名漫畫有沒有這個橋段。另外《幽游白書》里的小閻王老是含著奶嘴。
『貳』 生寶寶要住院三天,有必要帶吸奶器嗎
謝謝悟空邀請答題。
生寶寶的時候順產會在醫院住2-3天,剖腹產至少一周,在醫院的這幾天完全沒有必要帶吸奶器。
首先,大部分產婦剛開始幾天奶水不會特別多,基本上不需要用到吸奶器的地步,即便是多一點,手擠完全可以勝任,甚至有部分下奶慢的產婦,剛開始一段時間根本沒有足夠的母乳給寶寶喝。
說說我的經歷吧,我就屬於下奶慢的類型。產後兩天我也是一直給寶寶親喂,至於孩子有沒有喝飽,作為新手媽媽也不太了解,只是每天醫院的護士過來幫按摩乳房,一直說「你沒有奶水啊,擠出來幾滴而已,趕緊給孩子添加奶粉吧」,那時候也不懂該怎麼辦好,趕緊讓老公在附近的母嬰店買了奶粉,白天喂母乳,盡量給寶寶多吸刺激產奶,半夜沖一次奶粉。
母乳喂養可以提高寶寶的免疫力,為了實現純母乳喂養,我是出院後喝了很多催乳湯,才慢慢的在一個晌中月後追奶成功,實現純母乳喂養的。
因此,在醫院幾天完全沒有必要帶吸奶器,吸奶器有時候反而還會造成乳腺堵塞,跟寶寶吸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就有用吸奶器造成幾次堵奶嚴重的情況,乳房硬硬的還痛,不用吸奶器就沒事。
如果寶媽在醫院幾天奶水確實特別多需要擠奶,醫院的護士會教你手擠奶的,完全不用擔心。
先說說我當時的情況。我是去年十月份生的二寶,因為是剖腹產,所以奶水下來的遲,是生了後的第二天才下來的。
奶沒下來那會,寶寶吸兩口就發火了,嗷嗷哭,不願意再吸,我老公著急,還專門跑去問醫生了,看能不能使用吸奶器。
醫生的回答是:不能用。醫生說剛開始奶沒下來,乳腺還沒通,用吸奶器容易損傷乳頭,會加重奶結。
所以,我當時也就沒敢用。採用了最原始的方法-手擠。現在的醫院都挺人性化的,護士每次來查房的時候會問奶下來沒,然後給我老公教擠奶手法。另外每個病房也配了專門的阿姨,也專門給我老公教怎麼擠。所以不用擔心學不會。
如果你是在私人醫院,可能服務會更好。
所以,就算你帶了,出於對產婦身體的考慮可能醫院都不會同意你用。
有人用吸奶器的原因可能是怕奶下來的遲,怕把寶寶餓著。其實嬰兒出生時在母體自帶的營養可以維持一到兩天,所以不用擔心的。
而且出生後盡早讓寶寶多吸,也有利於盡早開奶。
最後祝您宴棚山生產順利。
寶寶出生了,多數寶媽選擇哺乳。生寶寶住院三天,我認為沒有必要帶吸奶器。
剛懷孕的時候,我就已經決定母乳喂養,因為聽說母乳喂養,對寶寶抵抗力好,也可以緩解經濟壓力。我是在市裡婦幼醫院生的寶寶,因為是剖腹產手術,寶寶出生時也准備了奶粉,我第二天上午醒過來,醫生來查房的時候,就讓我學著哺乳。我沒有經驗傷口疼痛,寶寶姿勢不和叢對也吸不到。、
剛開始手忙腳亂,我是痛得出汗,寶寶是餓得哭出汗。後來在護士的幫忙下,總算順利哺乳了。即使是剖腹產,但對哺乳沒有影響,寶寶自從吃了母乳,就再也不肯吃奶粉了。剖腹產在醫院住院一個星期,飲食清淡也不影響奶量,寶寶定時喂養,家人也好照顧。
生第二胎寶寶的時候,我以為沒有母乳,打算奶粉喂養,同產房有寶媽帶了吸奶器,但根本用不著,因為醫院現在有項目,可以按摩催奶,而且醫生說母乳是讓寶寶多吸,乳腺通了產奶才多。我二胎剖腹產醒來,醫生就安排了專門護士來催奶,連續三天,我的奶量也正常。
吸奶器不是萬能的,要根據寶媽自身條件,有時操作不當還會導致乳腺發炎,最好的就是聽醫生的建議,讓寶寶多吸就可以了,我生育了二個寶寶,都沒有用過吸奶器,身邊有朋友買了也極少用。
希望我的經驗建議可以幫到你,大家留言討論。
生孩子住院三天,有必要帶吸奶器嗎?
我的血淚經驗是完全有必要啊!首先住院三天,有可能是順產,如果是剖腹住院肯定還不止住三天,那就更有必要帶吸奶器了!
如果你順產,只住一兩天,那麼你可以不用帶!但如果你住院三天,最好帶上!像我順產,本來第二天就可以走的,撕裂嚴重出血多,第二天他們說我可以出院了,可我站起來就頭暈,傷口更是疼得不得了!於是我主動要求多住兩天院,剛好三天後出院可以順便給寶寶洗澡查黃疸值各種檢查之類的,也好方便醫生護士給我處理傷口。而且自己元氣大傷,當時傷口疼得坐卧不安,更別說有心情餵奶了!生了第一天我婆子媽說我沒奶水還著急沒奶給寶寶吃!結果給我喝了雞湯,還請催奶師按摩了乳房!就是這么神奇,第二天一大早,我的乳房脹得像石頭一樣,又漲又痛,而寶寶吃奶量很少,自己奶頭也不成型腫脹得更大,寶寶小嘴根本就含不住,奶頭太大了!於是第二天晚上只得又叫催奶師來疏通!當時自己沒有備吸奶器,只有個便捷吸奶器根本不管用,畢竟當時乳房還沒怎麼疏通,又一下漲這么大!反正漲奶痛時,感覺自己撕裂的傷口就不值一提了!就連乳房碰著穿著衣服就覺得痛,胸前像掛了兩石頭,對就這么誇張!
所以,如果你剛生完第一天也碰上個心疼你給你喝易漲奶的營養湯的婆婆,記得帶吸奶器,最好是電動吸奶器!手動的不好用,第一次用不一定會用,而且費力氣。如果當時我帶了吸奶器,說不定我就可以少受罪幾天。我是出院後才又去買的!而且用吸奶器一定兩邊均勻用時,不然容易大小奶。
當然,剖腹產的,更得帶了。同病房一個寶媽,剖腹。經常半夜起來用吸奶器吸奶,因為她說她也是漲奶痛!而且她剖腹要住一周的院,而且她寶寶還住了保溫箱嬰兒房裡,護士照顧,不住一起,不能時常親喂,有時候擠奶好了就送過去喂,就算寶寶夠吃不用了,她脹痛也要吸出來然後倒掉,不然就會漲得像我那樣更難受。像我順產,寶寶生下來跟我住一個病房裡,有時間就親自喂,但也無法改變漲奶痛。
我是個二胎媽媽,個人經驗,吸奶器很有必要帶。
生完寶寶醫生會一再叮囑,一定要讓寶寶多吮吸媽媽的奶頭,以便更快的刺激乳腺,乳腺經過寶寶反復刺激後,會通得更快,乳腺通了,寶寶才有源源不斷的母乳喝。(寶貝刺激比任何的通乳師效果都好)很多媽媽沒啥奶水,跟自身體質有一定關系,其實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乳腺沒通。
於是,媽媽會聽醫生的話,不停地讓寶寶吮吸自己的奶頭,接下來第二天,媽媽們就會出現奶頭皴裂出血的情況,我生兩個小孩,都出現了這個問題,奶頭皴裂的痛真的不亞於剖腹產刀口的疼痛,這會想想還心有餘悸,奶頭疼,你就會不願意給寶寶餵了,可一旦你不喂,你就會漲奶,奶水會變少,這個兩難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哈哈。。當然就是使用吸奶器了。
市面上吸奶器的品種千千萬,牌子也五花八門,怎麼選才不踩雷?圖片上這款是大多數寶媽的選擇,貴,但好用,那麼選吸奶器有哪些小訣竅呢
1.選電動不用手動
手動需要很大的手勁,像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另外手動的其實還蠻疼的,電動的可以調節吸力大小,還會通過模仿孩子吮吸力度刺激乳房產生陣奶,特別好用
2.選帶電池和充電二合一的吸奶器
我當年就是買了不帶電池的吸奶器,走到哪都要找插頭才能吸奶,大家在選擇時一定要選二合一的吸奶器,隨走隨吸
3.單邊就好
吸奶器分單雙邊,不是超人媽媽,單邊就好,認真吸奶的時候還是得扶著點儀器,漏風到漏斗里奶水也是吸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一邊一邊來,不著急
綜上,在寶媽們的待產清單里,一定要記得加上吸奶器哦,而且還得選擇好用的咱們才會堅持用,希望能幫到你們哦!
不需要帶吸奶器
說下我前不久生娃的經歷吧,我也是剖腹產生的。剛生下來後不一會兒醫生就會按壓你的肚子排出惡露,那滋味真是不好受,一個字疼!生了前兩三天都躺在床上的。
第一天我都沒有漲奶也沒怎麼喂,就讓小孩吸了幾口,每次娃都吃不上,吸累了就睡了根本沒吃飽,小孩還得吃的奶粉。第二天有醫生來按摩通乳,說奶水還可以,基本上夠娃吃了,讓小孩多吸後面就好了。
所以剛生小孩住院那幾天是用不上吸奶器的,後面奶水多了,娃吃的少,奶又漲的不行的話就用吸奶器吸出來放冰箱存著。月子里我的小孩奶是吃不完的,每次都漲的不行,衣服都濕透了,那時不知道把奶吸出來存著,白白的就漲奶流掉了。小孩小孩大些了,奶水就剛剛夠吃,所以用吸奶器把奶吸出來存著也可以以備不時之需!吸奶器還是要備著,只是剛生產完那幾天暫時用不上,後面還是大有用處的。
完全有必要帶呀,我是二胎媽媽,生大寶的時候,奶完全不多,想著二胎肯定不會多。生二孩子是凌晨1點多生的,第一天一點奶都沒有,請的月嫂都是先讓寶寶吸下,然後再餵奶粉。那一天用手擠,真的是一滴都擠不出來。當天晚上也沒有,還是一如既往給寶寶吸兩口,在餵奶粉 。
第二天中午寶寶就送新生兒科了,然後還是沒有奶,然後房間的其他小孩吵的不行,那兩天都沒怎麼睡好。晚上就沒有想著要關注擠奶的事情了,結果第三天早上起來乳房就有硬塊了,當時吸奶器放在家裡在,自己手擠一會又累又疼。沒有辦法,就休息一會,過一會再揉揉擠擠,孩子不在身邊就特別麻煩,會老是生產奶,硬塊還是一直在,都疼的不敢碰,卻還是咬牙切齒的忍著。請了一個通乳師給我排奶,晚上才過來。她說我還算幸運的,有好多人都漲成石頭奶,發燒發炎的,你還算勤快的,知道去揉揉按按的。我說一胎吃過虧,就漲成石頭奶,疼的哭。所以再困在累也要按。
我還向她訴苦做女人怎麼這么苦,來姨媽也通,懷孕吐的要死要活的,生孩子也痛,這餵奶漲奶痛的不行,擔心孩子不夠吃,天天猛吃些自己不喜歡吃的,漲肉的。吃成了大胖子,奶還是不多,怪自己沒用,不能讓寶寶全母乳喂養。
定時排奶很重要,千萬不能偷懶,要不漲成硬塊很招罪。
孩子我生過倆,都是剖宮產,都只住了三天院,一切都很順利。
生二寶的時候,羊水破了,流了一地,由於比較急,怕寶寶沒有羊水的保護會出現意外,我只帶了大寶和電話打車就去了醫院,別的什麼都沒有帶,最後都是由老公帶過來的。
雖然事先都有全部備起,分別裝了三個包,一包嬰兒用品,一包我的用品,還有一包是備用(亂七八糟的,認為可能用的到的,也可能用不上的),奉行了那句「有備無患」的真理。結果備用包還真管了大用,因為備了媽媽奶粉,術後只能吃流食,媽媽奶粉是很好的營養補充來源。不然就輸那點氯化鈉葡萄糖還真不能滿足身體的需求。
我雖然在孕中期就有乳汁分泌的現象,但寶寶出生後前兩天奶水都不充足,還是婆婆把寶寶抱到別個媽媽那裡吃的,真是感謝這位好心的媽媽,昨天我還問我的婆婆知道哪位媽媽是誰不,婆婆說是認識的,哪天有機會,帶寶寶去給人家道個謝。
第三天的時候奶水才能供應上,也沒有多餘的奶水。醫生在前兩天一直給我強調,沒有奶水也要讓寶寶吮吸,這樣刺激乳腺,能促使乳汁分泌。
如果當時有吸奶器的話,乳汁分泌應該會快些吧,因為吸奶器可以刺激和按摩乳房,肯定比嬰兒的嘴來刺激要強的多。
所以建議帶上!
忠言逆耳,利於行。過來人都是較為有經驗的人,在聽取他們的意見的時候也要學會自己判斷,不要全信,也不可不信,因為過來總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誇大其辭,添油加醋。
現在36周,准備的時間還很長,這期間想到的有可能用到的,都應該盡量帶上,萬一用上了呢?
另外我還是要以過來人的身份說一下我的做法,嬰兒的衣物,買回來一定要先清洗,我們都是用的舊衣物,之前就用太陽爆曬過的,論消毒,太陽光是最天然的,無副作用。
媽媽的衣物還是以寬松為主,胸罩可以不用了,穿個背心在裡面吧,方便寶寶吃奶。
產後的月子期間,身體恢復的主要階段,因為在過去的十個月中,你的身體雖然比之前胖了,但是一直處於亞 健康 狀態,所以月子對產後媽媽很重要,飲食清淡,適量運動健身,骨盆恢復操是必須的,骨盆束縛帶也是必須的。控制好自己的體重。
照顧好寶寶,嬰兒胃小,吃的不多,身體發育較為緩慢,但需要的營養也不少,每兩小時喂一次。
寶寶哭的時候不一定是餓了,餵奶還是哭的話,應該檢查體表皮膚。
預防寶寶紅屁股,預防寶寶脹氣。。。。。
要說的太多了,有需要可以關注並私信我,我會一個一個問題給你講解!
從事 育兒 工作十餘年,積累了豐富的孕產知識和 育兒 經驗。 育兒 路上伴你同行!
個人經驗,沒必要帶,再怎麼好的吸奶器都不如寶寶的嘴。我兩個寶寶,一胎時買了吸奶器幾乎沒有用,二胎乾脆就不買了,剛生完寶寶乳汁還沒有下來,寶寶吃也吃不出什麼,但是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小,綠豆大小,吃兩口也就OK了,寶寶多吮吸,刺激乳頭,也會促進宮縮,對排惡露有好處,不要聽老人說吸奶器都吸不下,肯定是沒有,看把孩子餓的,不要聽,一定不要聽,剛開始乳腺不太通,所以吸不出來,但是寶寶嘴就不一樣,可以吃出一點點,一定要多喂寶寶,越吃越多,吸奶器是模仿不了寶寶的吮吸功能的,而且剛開始不要給寶寶用奶瓶,他會混淆的,堅持親喂。記得一胎時我吸了好長時間才吸了15ml,但是開奶師用手法排除了將近200ml,所以不要買吸奶器了,但是如果寶寶黃疸高住院,那就備一個,記得一定要是電動的,畢竟寶寶沒在身邊。
我記得我老婆生第一胎的時候,孩子從產房抱出來以後,當天下午他就覺的乳房有膨脹感,只有少量的乳汁流出來,但是怎麼擠都不出來,醫生說,你不用緊張,盡量胸口放鬆,擠不出來的原因是過於緊張,還有就是乳頭上的那個小眼兒沒有張開導致的,後來實在不行,脹的厲害就用了吸奶器,馬上就像噴泉一樣出來了,剛開始的乳汁有點泛黃,後來在流出來的就好了,不可否認孩子吃奶的技能是與生俱來的,不用教,扒上去就會吸!如果感覺實在難受就用吸奶器,不用也可以出來,只是慢一點!
『叄』 吸奶抓奶動漫有哪些
吸奶娃
聖痕的煉金士
http://www.feixiangtv.com/video/rihandongman/30723.html
無修版.....慢慢看吧
『肆』 熱依扎帶娃拍戲,邊趕火車邊吸奶,背奶媽媽有多辛苦
不少女性生了寶寶會選擇當全職媽媽,因為沒人幫忙帶孩子。
也有不少女性生了寶寶後成了職場媽媽,家裡老人可以幫忙帶自己,而自己也得盡早回到工作崗位。
我當時是4個月的產假,因為孕晚期提前休了半個多月,產後差不多孩子過了百天,就去上班了。但雖然上班了,母乳不能斷,我當時選擇在附近租房,走路十幾分鍾,這樣中午休息時間也可以回家給孩子餵奶,就可以避免背奶。
也有不少和我情況類似的職場媽媽,只能當「背奶媽媽」。
以上就是關於背奶的一些常識,准備背奶的媽媽們要好好看看,一些時間要求、注意事項等。而且媽媽自己也要做好心理准備,畢竟背奶媽媽真的很辛苦!
『伍』 為防止奶量減少,應該規律時間用吸奶器還是等有點漲了用吸奶器
如果是背奶期間的話建議規律使用吸奶器,如果是在哺乳期間一般情況下可以不使用吸奶器。為了防止奶量減少的話,可以相對頻繁的使用吸奶器,不是漲的時候再用。
在泌乳III期,就是說產後第八天以後,乳汁產生,主要跟排出有關系。簡單的說排出多少產出多少。如果供需平衡的話,是最好的狀態。大部分媽媽只要相信自己,奶量是可以的就可以了,實際上其實搭拆也是可以的。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奶量不足。如果真的是奶量不足的話,可以想辦法促進乳汁排出。比如我們說的吸奶器,手擠奶,間隔時間都要注意。
對於背奶媽媽來說,因為缺少寶寶的吸吮刺激和規律的哺乳,必須通過吸奶器或者手擠奶的方式讓乳汁排出。因為缺少肌膚接觸和吸吮催產素的量會相對下降,如果漲的時候才用吸奶器,乳房在此之前感受到的信號是,乳汁此時是不被需要的,不會產生。另外,上班的媽媽會發現漲的次數越來越少,到後來就不會感覺到漲了。因此,為了保證奶量,需要規律使用吸奶器,而不是漲的時候才用。
背奶媽媽很辛苦,休假結束上班本來就要有一段時間適應,還要想到家中嗷嗷待哺的嬰兒,所以說母親是很偉大的。媽媽們要有信心,背奶是可以完全實現母乳喂養的。在沒上班之前家中就儲藏一部分乳汁加上上班擠出的乳汁,足夠寶寶享用的。真心祝願媽媽和寶知昌棗寶母乳喂養順利。
我是小懂,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本人新晉寶媽一枚,純母乳喂養已經快一年了,打算堅持到一歲半。
現在日出奶量1000ml左右。
娃每天的需求量還是在800左右,冰凍的奶基本還能供娃一個月左右的量,
也就是說就算斷奶了,娃還能吃一個多月。
我是建議規律吸奶,不能等漲奶了再去吸奶。
一般都說奶水是越吸越多的,為什麼?
因為吸的頻率高,就會給身體一個信號,說明娃需要更多的奶,乳房就會增加產出量。
等漲奶了再吸奶,身體就會覺你不需要這么大產出量,慢慢的,量就減少了。
所以一定要保持住一個頻率和一個時長。
我每天都是吸四次,每次半個小時。
早上上班前一次,臨近中午一次,下午下班前一次,晚上睡覺前一次。
就算晚上有親喂娃,睡覺前也要再吸一次。
這個頻率一致堅持到現在,出奶量基本沒有減少,
偶爾受自己身體原因或心情原因,有小幅度浮動。
背奶媽媽因為少了母乳親喂,親子接觸變少了,催乳素和催產素這兩種激素的分泌量也就減少了,因此有規律地使用吸奶器才是最好的選擇。
預防奶量減少最有效的方式,是寶寶吮吸。因為吮吸能刺激媽媽的腦垂體分泌催乳素,催乳素進入血液循環之後,乳腺腺泡受到激素的迅陸刺激開始大量生產乳汁。然後,催產素加大乳腺細胞的擴張和收縮,這樣母乳開始分泌。
第二種方式是製造母乳被需要的信號,也就是有規律地通過吸奶器或手動擠奶將母乳移除。移除的頻率越高,母乳的分泌量越大。而不能等到漲奶了再來移除,因為漲奶的信號代表母乳不被需要,這樣母乳分泌量就會減少。
1,媽媽每天多喝水,飲水量應保持每天2100 2300ml。
2,媽媽每天要補充高蛋白質的食物,比如說各種家禽和肉類每天50 100克,牛奶和豆類的蛋白質也非常好的。新鮮魚肉每天80 100克,魚湯也可以多喝一些。
3,保持心情愉快同樣十分重要,工作壓力、心情壓抑都可導致催乳素分泌減少。
4,保持充足睡眠,中午在單位適當地補一覺。晚上在家裡也要晚上起來將母乳擠出來,因為催乳素習慣在晚上分泌增多,大部分的漲奶都發生在晚上比較多。
5,周六周日不上班,仍然建議媽媽母乳親喂。母乳親喂不但有助於母乳分泌,對增強母子 情感 鏈接、建立寶寶安全感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總之,如果媽媽要上班了需要背奶,那麼就建議你每天有規律地將母乳移除,不要等到媽媽漲奶的時候再行動。
吸奶器追奶成功,同樣可以純母乳奶娃
我從寶寶出生後第2天開始通乳,一直到第5天開始用吸奶器追奶,寶寶出生第10天開始實現純母乳喂養。上面這張玫圖片是追奶第一天到第五天,每次擠奶的量,希望也能讓奶少的媽媽們提起信心喲。
這張圖是我整個月子里的奶量上升圖,每天基本都會多一點點,到後來月子中心的護士姐姐開始讓我老公把我存的奶拿回去放了,因為太多他們冰箱放不下了。哈哈
此篇文章給那些,在月子里因為寶寶奶頭混淆不啃吸吮媽媽的RT,但又要追奶的媽媽們參考。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很多醫生學者,通乳師都會提倡親喂,親喂的好處就不用說了,建立 情感 ,促進乳汁增長,對媽媽乳房也好等等等等
但是我屬於比較困難的那種,我要說說我的情況。
懷孕的時候一直堅持每天按摩胸部,所以我當時一直堅信自己是有母乳的。但懷孕時只研究了「怎麼預防堵奶」,沒來得及研究「如何盡快分泌乳汁」以及「第一口母乳的重要性」,所以寶寶出生以後我完全不知道新生兒出生要盡快吸吮到媽媽的乳頭,新生兒不必喂水,也不用喂配方奶,只要吸吮媽媽乳頭就好,這樣能促進母乳的分泌,也不會餓到寶寶....而且懷孕時我也擔心以後純母乳太累,一直想著混合喂養...總之就是生之前我對於母乳這件事很不上心。
當天生完以後真的體會到當媽媽的「痛」,宮縮,生產,側切,撕裂,縫針....生完以後是又痛又虛弱,更別提母愛了。在產房醫生給他吸了下我的RT(不記得他到底吸了沒有了),回到病房再給他吸的時候他就開始大哭了。家長看到就急了,覺得是我沒奶寶寶餓了就直接給餵了水,當天晚上就餵奶粉了。在醫院住了三天,開奶了三次也沒有奶。到月子中心第一天繼續開奶,我依然沒奶。家長開始埋怨我,說我老是要求喝清湯,不喝豬腳木瓜那些催奶的,所以才沒奶。我也開始著急了,因為那幾天看了很多信息都是支持純母乳喂養的。所以我第二天請了朋友推薦的通乳師過來給我開奶,當時才看到了一點點母乳...
但小傢伙這時已經不願意吸我的RT了,一邊是通乳師要我狠下心哭也要喂他,一邊是我看著他因為肚子餓又不吸RT而哭個不停...實在是沒辦法了,我決定用吸奶器試試。
第一次用吸奶器,吸了半小時,就得了一點點奶.
後來聽朋友說,奶少電動吸奶器沒用的,要用手動吸奶器,於是當晚立馬讓家人去買了一個。
手動的果然多一點點,但是擠這么點奶,也是我花了一小時才擠得的。
每次寶寶要喝奶之前我都會讓他嘗試吸我的RT,這樣也可以刺激泌乳,然後我每三小時都會用吸奶器把奶吸空,尤其是晚上更要堅持,因為半夜泌乳是白天的兩倍呢。雖然吸奶器吸奶真的很累,每三小時吸一次,每次吸一小時,兩邊手都要忙,我頭還要低著看奶量...但是辛苦歸辛苦,我每天都堅持吸奶器吸奶,從第一天的10ml到第二天的30ml慢慢的奶量的飛漲,寶寶出生10天,我就實現純母乳喂養了。
來說說我追奶的方法
1.生產後一周,喝清湯,切忌喝催奶的濃湯,在乳腺還沒有完全通之前催奶只會讓乳腺管堵塞。
2.懷孕時堅持每天按摩乳房,生產後第一時間找專業的通乳師通乳。
3.我的催奶神器是「蜜幼媽媽下奶茶」,我發現喝完它擠奶奶量會長,漲奶量,所以我總結了下,「蜜幼媽媽下奶茶」喝完再多補充水,牛奶,然後在擠奶前,促進血液循環,就會讓奶更多一些。
4.對於乳頭混淆的寶寶,我是沒辦法狠下心逼著他一定要親喂的,我喜歡循序漸進的方法讓他慢慢接受。我兒子一開始非常抗拒我的RT,我就每次瓶喂前讓他先吸吸我的,尤其是半夜,餵奶前一定要求護士姐姐把他帶來我房間讓他接觸下我,然後我再用吸奶器擠奶,這樣能刺激我的身體多產點奶的同時,也能讓他慢慢接受媽媽的奶奶。
5.每隔三小時擠奶一次,哪怕胸是軟趴趴的也會擠,因為再軟只要刺激都能分泌乳汁,半夜更是要堅持鬧鈴起床擠奶,如果只靠白天擠奶,奶量是上不去的。後期三四個月的時候,我就每5,6小時擠一次奶了,但是半夜一定會起床一次擠奶。
6.保持良好的心情很重要,心情好媽媽的奶才會多,後期我只要生氣,當天的奶量一定會減少很多。
我兒子現在快2歲了,之所以第一篇長微博寫它,全是因為最近遇到很多奶量上不去的媽媽,這些人大多數是沒有堅持按時擠奶/餵奶,導致寶寶在個月就要喝配方奶了。雖然我在寶寶喂養這件事上是支持順其自然的,但是不得不承認母乳的好,我母乳了11個月,寶寶在11個月前,從沒生病過,夏天開著空調穿短袖連體褲睡覺,還不蓋被子也沒感冒過,一斷母乳就開始感冒咳嗽了,平均每月都會有點小毛病。
所以建議能母乳的媽媽還是要堅持給寶寶母乳喂養。
現在吸奶器已經成為家有寶寶的必備品,因為它是母乳媽媽最常見的輔助工具,它分為手動吸奶器和電動吸奶器。確實可以幫助媽媽節省時間,但現在很多寶媽卻把吸奶器當成了「懶人神器」......
有的時候根本沒必要用到吸奶器,或者可以用,但用錯了,這都是使用吸奶器的一些常見錯誤。
那麼有哪些常見的錯誤需要注意呢?
錯誤1:乳房不軟綿綿不停止吸
雖然醫生說要排空乳房,否則就漲奶、堵奶。但是這里的排空不能按照字面來理解,差不多就行了。
尤其是奶水多的媽媽,吸奶器吸的太狠,奶水大於寶寶的需求,既浪費奶水也很麻煩。
錯誤2:吸不出來奶水就很煩躁。
奶水少,擠不出來奶很正常,媽媽沒有必要對奶水過於苛求。
當吸奶器使用不當,跑空氣,也會造成吸不出奶的情況。
這3種情況需要停用吸奶器1、乳暈鼓起,觸摸有顆粒感,吸出的量減少。
2、乳房裡有顆粒感,局部硬結甚至有變硬區域。
3、乳房根部或者腋下疼痛,局部針刺痛。
生產後只要寶寶在身邊,隨時都能吸,是不需要吸奶器的。如果寶寶不吸奶,或者奶水較少,確實可以使用吸奶器維持奶量和追奶。
寶寶吸和媽媽有感情交流,可以讓你更快分泌催乳素,而吸奶器只是一個輔助工具,一旦奶量平衡一些,就要停止使用吸奶器改為親喂,因為讓寶寶吮吸,奶驚來得更快。
如果嬰兒早產、黃疸住院、背奶,使用吸奶器就要規律一些,保證兩邊都吸到,回家後改為親喂。
自己的親身經歷,我想在哺乳了9個月了,奶還是很充足,准備哺乳喂養到10個月。
一定要有規律的用吸奶器吸,越吸越有,如果等奶漲了才吸,久而久之奶就會越少了。身體產奶也要有一定的刺激,所以說讓寶寶多吸奶就會多,同樣的咱們想要奶多,就一定得有規律的吸才行!
你好,我是一位二胎媽媽,我生我二寶的時候在月子期間得了乳腺炎,發高燒,醫生說最好不要餵奶,用吸奶器按時吸出來,不會影響奶量的,在4個月的時候寶寶又開始厭奶了,一次只吃一點點,也是靠吸奶器維持奶量的。
我的好朋友是單邊RT內陷,一直是吸出來喂的,因為堅持頻繁吸奶,單邊產量就有180ML。不過最好就用電動的吸奶器、省力,吸得也很多很快。不要讓NN總處於漲滿的狀態,奶會慢慢漲回去的。最好2個小時吸一次,盡量不要超過間隔4個小時。
在家的時候讓寶寶多吸,越吸越多,多吃下奶的東西, 1.多喝湯湯水水,比如:排骨湯、母雞湯、豬蹄湯等, 2.紅棗木瓜湯也是下奶的,木瓜切塊放水裡和紅棗煮,煮熟了再放些紅糖也是下奶的。 其實最重要的是要讓寶寶多吸奶,奶越吸越多,尤其是晚上,我剛開始奶水不夠吃,就是這么追上來的,希望能幫到媽媽們哦!
建議規律時間吸。
就一點你記住,多喝水,奶越吸越多!!!
你的身體會自動調節,你越吸,母乳會更多的產出。
應該規律時間用吸奶器,吸奶的時候最好把乳房排空,乳房會趕緊把空間填滿。這樣做不僅可以防止奶量減少,而且可以防止堵奶,從而預防乳腺增生。不過想要奶水多,就要多補充水分,因為奶水的主要成分就是水,缺少水分,再怎樣追奶也是追不上來的。一定要多喝水,同時最好拿給娃娃吸吮乳頭,會越吸越多。
上班媽媽只要做3個小時擠一次奶,或者8~10個小時內擠3次奶,總體產奶量就可以保持不變。這樣的頻率既不用擔心奶少,也不耽誤工作!
產假休完以後,不少媽媽加入到了背奶的行列,但是在背奶的過程中,有些媽媽中途就放棄了。究其原因,一部分人是因為背奶太辛苦了,而大部分人可能是因為奶水越來越少,被迫放棄了。
那麼,如何讓乳房分泌足夠的乳汁,讓媽媽們在背奶的路上走得更遠呢?
1.增加吸奶次數
這是維持奶量最好的辦法。工作 以後 是 無法 做到 漲奶 就 吸 的 ,如果媽媽能在離開寶寶的時間內做到每3個小時擠一次奶,或者8~10個小時內擠3次奶,基本上總體 產奶量就可以保持不變。
2.兩側乳房同時吸奶
如果 你 是 產奶量少的背奶媽媽,可以選擇 雙邊電動吸奶器,兩側乳房同時吸奶可以增加刺激,增加催乳素。
3.多喝 熱水
工作一忙起來,媽媽往往就忘了喝水、喝牛奶,可以在電腦上貼個小條,提醒自己補充水分。保證 每天 喝 夠 2000ml的 水 ,就 不用 擔心 奶少 的問題 啦 !
4.好好 吃飯
營養均衡,多吃催乳食物! 工作 忙起來 後 ,可能 一日三餐會 隨便對付,還是要盡量保持均衡的膳食,以獲取適當的營養,不然母乳的質量也會有所下降,對寶寶也是一大損失。
可以的話,建議自帶午飯,多喝 催乳湯水。適合乳汁分泌的食物有萵筍、木瓜、鯽魚、絲瓜、茭白、黃花菜等等。
5. 按摩乳房
吸奶前,從 腋窩開始,直至乳房,用指尖畫小圈,以螺旋式的手法逐步向下按摩,然後用整隻手撫摸,再開始吸奶,能有效刺激泌乳。
6.多想想寶寶
吸奶的時候,如果能一邊吸一邊想寶寶,也會刺激乳汁分泌,或者是帶張寶寶的照片,吸奶前給家裡打個電話聽聽寶寶的聲音,都可以刺激奶陣。
7.保持充足的睡眠
不要把工作帶回家,家人也要多體諒媽媽,多替媽媽分擔些家務活,讓工作了一天的媽媽有個優質睡眠。
8.增加親喂次數
開始 背奶,親喂的時光就顯得很珍貴,媽媽在家時要增加親喂次數,既可以增加母嬰感情,還能增加泌乳量。
哺乳期 任何階段,無論您是那種原因(身體和乳腺外)出現的奶量少,都可以用吸奶器輔助追奶。
因為 大部分 奶量少的原因,都是因為吸的次數少了或吸的時間短了,尤其是母乳媽媽們工作以後,出現奶量少和乳房脹硬的情況也比較多。
甚至有些媽媽幾乎都不怎麼讓孩子吸,幾乎都是吸奶器吸出來喂,媽媽說這樣的好處是知道孩子吃多少量,並且喂到量後孩子睡的時間也長......建議還是讓孩子自己吸,不僅鍛煉寶寶,對乳腺也有好處。
吸奶器追奶的方法
吸奶間隔時間: 至少三 個 小時吸奶一次,例如12點開始吸、吸到12:30、下次吸奶時間從12:30開始計算,白天盡量按時吸,晚上盡量早睡,睡覺後下半夜只吸一次即可,為的是讓自己休息好,如果休息不好第二天一樣奶量少的,所以早睡、睡得好也是在為追奶做准備。
吸奶多長時間才算完?
這個沒有 固定 的要求 ,一般兩邊半個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一定要兩邊輪流著吸,感覺實在沒有奶驚了可以牽拉刺激來奶,網上搜搜刺激奶驚方法,就是觸摸或牽拉來刺激奶驚,因為奶量少的媽媽們主要是奶驚太慢,勤吸主要是為了啟動奶驚的速度。
記住開始奶量還少的時候一定要形成一種規律,定時吸,等到奶量平衡了後,可以和孩子吃奶時間同步吸了。
吸奶前的准備
有奶驚最好不過,但奶驚需要預熱,所以要想辦法讓身體熱起來,喝杯熱湯或者熱水補充泌乳原料,也可以熱敷,這些輔助都是幫助在吸奶前來驚快些。特別臨睡前也記得要喝點,吸奶前後都可以做做熱敷的(溫度別太高)。
用吸奶器追奶是協助寶寶刺激乳房,如果你家孩子吸的很好,每次能有效的吸奶半個多小時,每兩三個小時能吸一次,就無需借用吸奶器了,只讓孩子吸一樣會追下奶來的,假如你家孩子只吸幾分鍾就睡著了,甚至吸幾口就哭鬧,那最好是藉助吸奶器來追吧。
為了孩子再大的痛苦我們都受過了,何況追奶,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母乳機會(二胎的除外),我們的付出一定是值得的。
『陸』 這是誰啊,出自個動漫
黑執事中夏爾穿女裝
『柒』 賽爾號繆斯被吸奶圖片
目前《賽爾號》系列作品中,沒有「繆斯被吸奶圖片」,敬請期待~
『捌』 哺乳姿勢會影響寶寶吃奶嗎
如果你是第一次當母親,喂養新生兒似乎是件很復雜的事,需要你不斷實踐才能得以熟練。在開始哺乳之前,你可以先看看周圍的環境,比如很多媽媽喜歡坐在沙發椅或舒適的椅子上,這確實是不錯的選擇,而腳凳和枕頭可以提供額外的幫助。接下來,育姐就給大家盤點一些常見的餵奶姿勢:
1.搖籃式
這是許多母親在產後要做的第一次抱寶寶的嘗試。首先,把嬰兒的頭放在臂彎,將嬰兒的鼻子對著乳頭,用一隻手支撐寶寶的屁股。讓寶寶側過身,這樣寶寶就可以肚子對著母親腹部方向。然後,把孩子抱在懷里,你可以用另一隻手拖住乳房。
2.十字或交叉式
這個抱法和搖籃握法相似,但手臂姿勢略有不同。不要用手臂支撐嬰兒的頭,而是用手支撐乳房。你的另一隻胳膊應該繞著嬰兒的背部「走」。用手掌放返激在寶寶的頸部,用拇指和食指放在寶寶的耳朵上,以此來支撐寶寶的漏悄襪頭、脖子和肩膀。就像搖籃試,讓寶寶的肚皮對著你的腹部。
3.側卧式
這個姿勢方便那些剖腹產產婦減輕寶寶放在母親腹部的壓力,這也是母親在哺乳時休息的好方式。側躺,讓寶寶側卧面對母親,鼻子正對乳頭。可以在嬰兒身後捲起毯子來幫助寶寶靠近乳頭,你可以用另一隻手支撐你的乳房。
4.握抱式
這個姿勢適用於經歷了剖腹產手術的媽媽們,也適用於乳房大的媽媽或體型較小嬰兒。想要同時喂養雙胞胎的媽媽也可以選擇這個姿勢。這個姿勢讓嬰兒更容易喝到母乳,這對母親有強烈的乳液噴射反射。在你旁邊放一個枕頭,把娃娃面朝上放在懷里。用你的手掌支撐寶寶的脖子,並將寶寶的身體緊貼在你的旁邊。寶寶的腳和腿應該放在腋下,然後把寶寶抱到你的胸部。
注意事項
確保寶寶的鼻子幾乎碰到了你的乳房(不是壓在乳房上),你看到並聽到寶寶吞咽。(你應該能夠看到嬰兒下頜的運動)。當姿勢固定後,可能有30至60秒的疼痛感(這是由於乳頭和乳暈被吸進寶寶的嘴裡),隨後疼痛應該消退。如果你繼續感到疼痛,暫時停止喂養,重新調整乳頭位置。寶寶每吸吮四到五次,然後是5到10秒的停頓。
一般意義上,醫生都會建議媽媽坐著給寶寶餵奶。這個姿勢,對於寶媽或者寶寶來說都是比較舒適的。有些媽媽喜歡躺著給寶寶餵奶,尤其是夜間餵奶的時候,其實那樣做的話,寶寶吃得很吃力,寶媽用手拄著,也不舒服。萬一溢奶的話容易得中耳炎,長期如此還會影響寶寶的面部發育。
寶寶只要是能正確地把媽媽的整個乳頭含進嘴裡進行吸吮,應該是可以吃到奶的。一般建議媽媽採用坐姿進行哺乳,這樣能夠保證寶寶吃奶的位置准確,媽媽又能隨時觀察寶寶吃奶時的狀況。有些媽媽喜歡躺著哺乳,特別是在晚上,這樣雖然是比較方便和舒服,但是躺著哺乳會容易造成寶寶嗆奶。所以還是不建議躺著哈!
媽咪和剛出生的寶貝一回到家中,全新的生活就開始了。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寶貝的「吃飯問題」。母乳是喂養寶貝的最佳食品,可是如何讓寶貝順利吸吮,新手媽咪還是需要學習的喲!
1坐姿哺乳
寶貝的體位:寶貝的頭與身體要呈一條直線,臉要對著媽咪的乳房。
媽咪的抱姿:媽咪抱著寶貝貼近自己,用一隻手臂托著寶貝的頭、肩及臀部,讓他的鼻子對著乳房。
提醒媽咪!
媽咪坐的椅子高度要合適,而且椅子不宜太軟,椅背不宜後傾,否則使寶貝含吮不易定位。
喂哺時媽咪應緊靠椅背,使背部和雙肩處於放鬆狀態;還可在腳下加個腳凳,讓身體更舒適,這樣有助於乳汁排出順暢。
幫助寶貝含接:媽咪用另一隻手托著乳房,把手指靠在乳房下的胸壁上,並以食指支撐著乳房的基底部,而大拇指輕壓乳房的上部。這種托著乳房的姿勢可改善乳房的形態,使寶貝吃奶時容易很好地含接。
提醒媽咪!
防止寶貝的鼻部受壓。寶貝的頸部要保持略微伸展,以免鼻孔被乳房遮蓋,影響呼吸,但也要防止頸部過度伸展而造成吞咽困難。
媽咪要注意手的姿勢。媽咪用手托起整個乳房喂哺時,運春要避免「剪刀式」夾托乳房(除非在奶流過急,寶貝有嗆奶時),因為那樣會阻礙寶貝將大部分乳暈含入口內,不利於充分擠壓乳竇內的乳汁,造成吸吮困難。
2卧姿哺乳
寶貝的體位:媽咪用一隻手臂托著寶貝的頭、肩及臀部,使寶貝面向著媽咪的乳房,略呈側卧位。
媽咪的體位:適宜採取側卧位,可在頭下及胸下各墊一個枕頭,使身體放鬆。
幫助寶貝含接:寶貝含接的要領與坐姿哺乳相同。
提醒媽咪!
寶貝正確的含接姿勢,應該是小嘴含住媽咪的乳頭和大部分乳暈,上下嘴唇向外捲起。
如果寶貝的嘴唇沒有向外捲起,媽咪要將手指滑到寶貝的牙齦處,讓寶貝停止吸吮,重新含接。
哺乳Tops
媽咪用乳頭觸碰寶貝的嘴唇,新生寶貝都有覓食反射,他會張大嘴巴尋找媽咪的乳頭,此時媽咪可迅速幫助他含住乳頭。
如何判斷寶貝是否吃飽了?
看寶貝體重是否按月增加,並且達到了相應階段的正常值。
看寶貝吃完奶後情緒好不好,是否能安靜地睡兩三個小時或玩耍一會兒。
看寶貝的大小便次數是否正常,一般來說每天小便6-8次,大便3-4次。
看寶貝的大便是否呈正常的黃色軟膏狀。
看寶貝的吃奶時間是否在15-20分鍾,時間過長就說明媽咪的奶水不足。
如果符合以上5點,那麼你的寶貝應該是吃飽了。
媽咪判斷Tips
寶貝沒有吃飽可能出現大便變稀、發綠、次數增加;吃完奶後情緒仍不好,很快又因飢餓而啼哭;體重不增或增長緩慢。
媽咪哺乳5注意
1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媽咪心情好,就能很好地進食和休息,這些都有益於乳汁排出。
2不要用香皂清潔乳房。用香皂擦洗乳房,不僅對乳房保健無益處,相反還會因乳房局部防禦能力下降,使乳頭容易乾裂而招致細菌感染,進而影響哺乳。最好還是用溫開水清洗,盡量不用香皂,更不要用酒精之類的化學性刺激物質。
3防止乳頭皸裂。媽咪喂哺時,一定要把大部分乳暈塞到寶貝口中,不正確的含接容易導致媽咪乳頭皸裂;每次哺乳之後,媽咪用幾滴乳汁擦一擦乳頭,並自然晾乾,可以防止乳頭過於乾燥而皸裂。
4讓寶貝吃空一側乳房再吃另一側。充分排空乳房,會有效刺激泌乳素大量分泌,可以讓媽咪產生更多的乳汁。因此,要讓寶貝吃空一側乳房後再吃另一側。
5盛裝母乳的器皿要消毒。特別是保存母乳的容器,若不小心滋生了細菌,就可能導致寶貝發生腸道感染。所以,保存母乳的容器事先一定要徹底進行煮沸消毒。
會影響, 恰當的哺乳姿勢,能讓寶寶吃得更好,媽媽更省力,事半功倍。姿勢不對,寶寶吮吸不到或者吮吸不出來,無法很好的完成泌乳反射,乳汁就會變得越來越少。
哺乳方式有很多種,比如 搖籃式、斜倚式、搖籃式、橄欖球抱姿 等。
圈圈家寶寶剛出生的時候,用了傳統的搖籃式,順利母乳了,護士和媽媽都建議我用側躺式,還幫我側躺嘗試讓寶寶 銜乳,可惜都沒有成功。
回家後,趁寶寶不太餓的時候,多試了幾次,成功學會了側躺式,寶寶體重增長得很快,偶爾再用搖籃式,沒幾分鍾手臂就很酸、脖子僵僵的。
晚間側躺喂夜奶的時候,開一個光線柔和的床頭燈,叫醒老公或媽媽陪在一邊, 防止有些時候喂夜奶,媽媽犯困不小心睡著了。
月齡小於3個月的寶寶,身體發育不成熟,頭部和頸部力量很弱,被乳房或者毛巾捂住了,是不具備驚醒媽媽的能力的,就會造成寶寶窒息的悲劇。
哺乳是媽媽和寶寶共同配合去完成的,媽媽最好在寶寶不太餓的時候,多嘗試不同動作, 喝奶是深、慢而有節奏的吸吮,時不時暫停一會兒,還能聽到寶寶吞咽時發生的「咕、咕」聲。
找到 最適合自己和寶寶的喂養姿勢, 不管用哪種姿勢,務必牢記「三貼」: 胸貼胸、腹貼腹、下頜貼乳房。
正確的哺乳姿勢是寶寶和寶媽都感覺舒服的姿勢,如果哺乳姿勢不正確,對寶寶來說「吃飯很難受」,還可能引起中耳炎、口腔疾病等。對於寶媽來說,不正確的哺乳姿勢,寶媽很快就會感覺腰酸背痛,不利於母乳喂養的堅持。
哺乳中4個注意要點
1、寶寶的頭和身體呈一直線,假如寶寶的頭是扭曲的或歪的,就不能輕松地吸吮和吞咽。
2、寶寶的臉貼近乳房,鼻子對著乳頭,這樣寶媽很容易將乳頭放在寶寶的嘴裡。
3、寶寶的整個身體應全部面對著寶媽的身體,只需稍微離開一點以使寶寶剛好能看見寶媽的臉。
4、寶寶頭和頸必須得到支撐,對小寶寶很重要,也是為了確保小寶寶的安全。
常用哺乳姿勢
1、坐式
大部分寶媽喜歡的哺乳方式;
哺乳時寶媽坐的椅子高度要合適,最好用一個墊子或枕頭放在寶媽背後。如果椅子太高,放一個小凳子在寶媽腳下,注意不要讓寶媽的膝蓋抬得過高,這樣會使得寶寶的鼻頭不能對著寶媽的乳頭。如果寶媽坐在床上,也需墊枕頭在她背後緩解疲勞。寶寶和寶媽的身體貼近,面向乳房,寶媽面對面注視著寶寶。(如上圖)
2、環抱式
雙胞胎、含接有困難的寶寶或乳腺管阻塞的寶媽,可以採用這種體位,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寶媽將寶寶放在胳膊下,用枕頭托住小寶寶的身體,寶寶的頭枕在寶媽的手上。
3、交叉式
非常小的寶寶、病兒或傷殘兒,寶媽較喜歡這種體位;
寶媽用乳房對側的胳膊抱住寶寶,用前臂托住寶寶的身體,寶寶的頭枕在寶媽的手上,寶媽的手在寶寶的耳朵或更低一點的水平托住寶寶的頭部,用枕頭幫助托著寶寶的身體,可用乳房同側的手托起乳房去喂寶寶,而不是將寶寶的腦部推向乳房。(如上圖)
4、卧位式
剖宮產術後、正常分娩後初期,寶媽較喜歡卧位餵奶;
寶媽採用舒適放鬆的體位躺著,寶媽要側卧位,頭枕在枕頭的邊緣,寶寶的頭不要枕在寶媽的手臂上,寶媽的手臂要放在上方枕頭旁,(如上圖)小寶寶也要卧位,寶媽不要用手按住寶寶的頭部,讓寶寶的頭部能自由活動,避免乳房堵住寶寶的鼻部,引起呼吸不暢。
只要寶貝把整個乳頭含進嘴裡,不管什麼姿勢,都不會影響孩子吃奶。
嬰兒期,孩子需要你來幫她選擇一個好的哺乳姿勢,
幼兒期,孩子自己能跑會走,在吃奶,姿勢就更靈活了,站著吃,或者躺著吃,都可以。
只需要注意一點,餵奶時別堵著孩子的鼻子,影響孩子呼吸就行。
我感覺小寶寶很聰明的如果他感覺憋的慌,會主動松開嘴,休息一會,再繼續吃。
所以具體的餵奶姿勢,我感覺因人而異,看寶媽怎麼餵奶更方便,更舒服。無需糾結哪種姿勢。孩子吃飽了就可以啊?
「抱對」孩子,遠離乳頭痛、膿腫
如今,很多年輕媽媽已經認識到了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卻根本不知道怎樣來正確地餵奶。比如一個看似簡單的抱孩子姿勢,一旦不對,就會使乳汁淤積、乳房脹痛,乳頭也被寶寶咬得扁扁的,甚至有點疼。抱孩子應該是一種非常放鬆、自然的狀態:抱孩子時,身體稍微往後仰一點,讓寶寶的鼻子與媽媽的乳暈保持一個手指的距離。想要檢查姿勢是否正確,可以看吸奶時寶寶的太陽穴和耳朵是不是會微微顫動,是的話,乳汁就能順暢地進到寶寶嘴裡,如果不是就會覺得乳頭腫痛。
哺乳的姿勢會影響到寶寶吃奶的,而習慣了喜歡了某些姿勢的餵奶,寶寶對於其它的姿勢就會進行排斥。
(圖片來自網路)
餵奶的過程,就相當於孩子在熟悉的環境、習慣的動作、用慣的餐具進行覓食。
一個大人,在家裡吃東西的時候,是不是飯桌的擺放,碗筷的擺放、大小、款式等等,都是自己熟悉且喜歡的?
如果到了外面,食物和用餐環境、餐具不習慣的話,是不是也會影響到吃飯的數量和質量?
寶寶喝奶,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平常都抱著餵奶,某天,卻突然睡著餵奶,寶寶對於乳頭的尋找,是不是陷入了不熟悉中?而姿勢的不同,寶寶的頭部、身體,也需要相對應的進行改變,才能夠很方便的吃到奶。適應新姿勢,讓自己能舒服的吃奶的話,是不是也要有一個過程?
所以,哺乳姿勢是會影響寶寶吃奶的。應該選擇一個寶寶覺得最舒服、最安心的姿勢進行餵奶,這樣,寶寶才會吃得飽吃得多。
當然會影響,只是不對抱的不舒服寶寶自然不愛吃奶了
下面這張圖片你可以參考一下,一定是胸貼胸,腹貼腹 ,寶寶的嘴和媽媽的Ru頭呈平行狀態,讓寶寶張大嘴巴含住Ru暈在吸吮。
如果姿勢抱對了,寶寶還是不愛吃 那麼你就要考慮是不是,胸里的流通度不好,乳汁出的慢,或者胸里有包塊,導致的寶寶不愛吃,出現這種情況 建議去正規的催Ru門店檢查[可愛]
『玖』 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的預兆
1、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的預兆
得部下擁載,及長輩引進,而得成功發展(五行順相生,從上生下,配置良好),易得財利、名譽、事業隆昌,長壽少病之兆。【大吉昌】
吉凶指數:95(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站立場)
2、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的宜忌
「宜」宜電話會議,宜承認差距,宜下廚房。
「忌」忌坐台階上曬太陽,忌孝昌慶手術,忌看動漫。
3、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是什麼意思
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這兩天的你有很好的協調能力,出現爭執的場合,你就像被磁鐵吸引住一樣會主動上前調解,效果也不錯呢。
戀愛中的人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說明觀念難發溝通,背道而行。難找。
上學的人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意味著未能如願錄取,文科再加強。
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綠色,桃花位在東南方向,財位在巧握正南方向,幸運數字是0,開運食物是花生。
夢見男人,通常來說是你最近太過操勞,身體健康下降的表示。
做生意的人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代表雖然進展很慢,還是有利可得,宜守不宜擴大。
本命年的人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意味著歲運勞碌,利用時間學習技能,往後有用。
出行的人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建議遇雨水則延期出外,順利平安。
懷孕的人夢見為什麼男人喜歡吸奶,預示生女,春占生男。不可挑重擔,防跌倒。
做生意的人夢見要吸奶,代表過份勞累無法得利,宜守不宜進。
戀愛中的人夢見被吸奶,親人有意見,不可灰心,終有希望成婚。
夢見吸人奶,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黑色,財位在東南方向,桃花位在正東方向,幸運數字是3,開運食物是栗子。
戀愛中的人夢見吸女友奶,說明性情難容,互相忍讓婚姻可成。
夢見蛇,大多都是表示性愛關系,有性需求的象徵,而如果蛇是捲曲狀的的,表示目前的你正沉溺在性愛的關系裡,另外也有疾忌心不斷增高的警告。另一方面夢到蛇也有財運上升的象徵,迅氏而蛇逃走則有金錢上的損失。
本命年的人夢見自己的奶被男人吸,意味著人際關系順利,如願平安。
戀愛中的人夢見小孩吸奶,說明掌握時機求婚必有結果,婚姻可成。
戀愛中的人夢見吸女人奶,親人有意見,不可灰心,終有希望成婚。
上學的人夢見被吸奶,阻礙多,宜多努力。
本命年的人夢見要吸奶,意味著有恆心,處事勿急勿躁,可得平順。
懷孕的人夢見娃吸奶,生女,冬占生男,慎防動土而動胎氣。
『拾』 開藍光燈需要拉窗簾嗎
首先我們先說說,照藍光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是照藍光,而不是別的光?怎麼照,照多久?
膽紅素的吸收光帶約為400~500nm,尤其是在420~440nm波長光分解作用最強。而藍光波長恰好在425~475nm之間,最為合適。有時候,綠光(波長510~530nm)或白光(波長550~600nm)也會用到。有研究認為藍色光到綠色光(460~490nm) 區域可能光療效果更好,因此光源的選擇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光療設備可採用光療箱、熒光燈、LED燈和光纖毯(也叫藍光毯、纖維光束毯)。可以單面照射,也可以雙面照射或多面照射。當然,雙面照射面積廣,效果好些。光療的橘耐效果與暴露的面積、光照的強度與持續時間有關。
光照強度以光照對象表面所受到的輻照度計算,標准光療光照強度為8~10μW/(cm2·nm),強光療為30μW/( cm2·nm)。
具體照射時長和療程根據黃疸指數決定,每個醫院的診療習慣也有所不同,一般照射20多小時黃疸可較明顯消退。比較常用的總療程最好不要少於24小時,分2~4次完成。對輕症患兒每天4~8小時間斷照射,1日1~2次;黃疸較重的患兒每次照射13~18小時,1日1次,治療3天左右,一般不超過4~5天。一些黃疸程度特別嚴重或存在特殊疾病的患兒,醫生會圓消春酌情考慮延長治療時間。膽紅素水平接近換血標准時建議採用持續強光療(看看,得照這么久!想想,我們自己在家裡捋起孩子的袖子和褲腿,放在玻璃窗下暴曬一小會兒,起個毛線球的作用哇!)。
光療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的變化,一般6~12小時監測1次。對於溶血症或黃疸指數接近換血水平的患兒,需在光療開始後4~6小時內監測。當光療結束後12~18小時應監測血清膽紅素水平,以防反跳。
在我國,光療箱是應用最廣泛的。這是一個發射藍光的恆溫箱子,孩子被剝光衣服,僅僅戴上眼罩和尿不濕,放入箱子里進行照射。護理人員會給他們定期翻身,保證有足夠面積的皮膚,較長時間暴露在藍光下。護理人員每15~30分鍾巡視一次,看看寶寶有沒有不舒服,或出現核黃疸早期症狀、眼罩或針頭等脫落等,監測體溫並調節箱溫,並定時喂水和喂哺配方奶。
為了讓孩子不至於過分哭鬧掙扎,通常會給他打點兒鎮靜劑,巴比妥類葯物用得最多,它們屬於肝酶誘導劑,除了能讓孩子安靜下來,也能增加膽紅素的代謝(對腦子有沒有影響?我們是不知道的。這部分研究難於開展)。
光療過程中,寶寶身體不顯性失水會增加,醫護人員會給孩子補充液體。除了喂水、餵奶,還會靜脈輸注些液體。當然,計算新生兒靜脈輸液用量和調整輸液速度等相關知識和操作,非常專業和嚴格。
圖片
光療箱最大的問題,想必你已經覺察到了——我們得與孩子分離!鑒於我國目前糟糕的醫患關系,基本上沒幾個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是允許家長陪同的——事實上,作為一個醫生看來,有些家屬真的非常焦躁,心疼孩子,經常干擾醫務人員工作,知識匱乏難於溝通,配合情況不理想,經常擅自給孩子做這樣那樣的操作而醫護人員並不知情,又很難理解無菌原則。這樣一個家屬就讓醫護人員頭疼不已了,更何況是一群呢?而醫護人員太過於忙碌,監護室責任重大,分秒必爭,我國醫院一般不會專門安排人手教導、安撫這些憂慮不安、難於配合的家屬。所以,乾脆一刀切,都不讓家屬進監護室了。有些有知識、或了解國際行情的家屬要求陪床,目前我國仍然沒幾個醫院會答應這么做。
在其他一些國家經常是允許家屬進監護室陪床的,甚至還能陪孩子做手術。當然這跟國家整體的醫療管理水平、人民素質、風險控制能力等很有關系。其實,與剛出生的孩子親密陪伴,肌膚相親,並給予母乳,對他的身體非常有好處。有研究顯示,這樣做能減少一多半新生兒的死亡率——早產的孩子呼吸更好,生病的孩子更快恢復,較少出現診療並發症。最喜人的是,寶寶能吃上新鮮的母乳,媽媽也能維持奶量,也大大減少了乳腺炎發生的幾率!
看到這兒,你該猶豫了。我們不想與孩子骨肉分離,也不想讓孩子遭罪吃奶粉、打針,長時間戴著眼罩,兩眼一抹黑地、孤零零地躺在一個盒子里,哭起來找媽媽,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其實,很多孩子出院時,嗓子都哭啞了(也有葯物影響的因素)——醫護人員真沒空去安撫每個孩子,各橋神種操作已經讓他們團團轉了,來了幾個該搶救的孩子,更是忙得不得了!
母嬰分離一星期,哭了沒人理,把孩子放在小盒子里照光,打針水,用葯,這真是一段恐怖的記憶!對孩子的身體、心理有沒有傷害?要知道,剛出生的孩子,安全感缺乏,吸吮需求旺盛,多麼需要媽媽的陪伴和撫慰!恐怕是有的——做過動物實驗的恐怕知道一二,小白鼠的三個重要腦細胞凋亡、焦慮、抑鬱情緒實驗模型,就是母嬰分離、束縛應激、強迫游泳!應激激素會傷害幼嫩的大腦,尤其是非常脆弱的,卻非常重要,管著情緒、記憶、認知等功能的海馬細胞。近年來,有關嬰幼兒麻醉的研究表明,對於快速發育期大腦使用葯物,有可能引起腦細胞凋亡!如果用葯情況較為復雜,量較大,時間長,效應更為明顯。有沒有遠期不利影響?抱歉,對人類的研究很有限,老鼠的研究經常是有陽性結果的,不過它們「受虐」的程度要比人類嬰兒大挺多,所以結果真不好說。相反,研究表明,哪怕不吃母乳,僅僅與媽媽肌膚相親,都對寶寶的智力、健康非常有好處。
所以,盡管藍光治療相對很安全,操作簡單,副作用小,退黃效果好,梧桐媽媽還是對過度醫療深惡痛絕,診療指征一定要再嚴格一些為好。
對於那些風險較高,必須治療的寶寶,有沒有不用母嬰分離的辦法?有些媽媽上網找資料,會發現世界上真有藍光儀這種東西,而且萬能的淘寶,啥都有賣!還有個東西更好,就是上面提到的光纖藍光毯!都不用把孩子扔小盒子里,可以用藍光毯把他裹一裹,方便抱孩子,喂母乳。
不過,媽媽們會遇到許多現實的操作問題——比如怎麼操作儀器,把溫度、光強度設置得剛剛好?如何控制照光的時間?孩子與光管隔多遠為宜?如何妥善地保護寶寶眼睛和生殖器,維持出入量平衡?如何定期監測膽紅素數值?萬一孩子有副反應了,如何觀察、診斷、處理?……所以,如果不是專業的醫療從業人員,太嚴重的黃疸,最好別在家裡折騰了,真有病理情況,在家沒法准確判斷、及時做檢查,也給耽誤了。如果買到不靠譜的、質量不過關的儀器,甚至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那就更悲催了。
如果決定自己在家給孩子照光,一定要仔仔細細了解相關知識,從正規渠道購買靠譜的儀器,定期去社區醫院監測膽紅素,有點啥問題及時與醫生溝通。
如果達到光療指征,仔細權衡利弊後,媽媽決定讓孩子去醫院照光,也請坦然對待這件事情。期間不要過分難過、自責,孩子回家後,還需要一位振作的媽媽給他餵奶,並試圖補回失落的安全感。所以,這期間盡量掌握吸奶器的使用方法、追奶和維持奶量的方法,以及做好乳頭混淆、用葯和餵奶粉後腸絞痛等問題的理論准備,好好休息,養足精神——孩子回來,很可能因為這些問題且得折騰一陣;孩子在醫院打了些鎮靜葯物,回來有幾天也可能出現暫時的葯物戒斷症狀,造成晝夜顛倒。這期間可能很難熬,本無經驗的媽媽很可能措手不及,焦躁無望,疲憊不堪,最好能提前得到家人的理解支持,特別是丈夫,他能在最大程度上幫助你。
其次,梧桐媽媽來講一下,照藍光,有副作用嗎?
①除了上述母嬰分離對媽媽、寶寶的不利影響,總的來說,藍光治療副作用很少,但不是沒有。
i. 治療用的藍光波長,最易對視網膜黃斑造成傷害。所以光療時應採用遮光眼罩遮住孩子雙眼。
不過,孩子經常會動來動去,使眼罩松脫下來。這真糟糕,護理人員不可能時時刻刻盯著孩子不放呢!這真不是他們玩忽職守——他們太忙碌了!試試看幾個人單挑一屋子哇哇哭的小嬰兒,又是扎針又是餵奶,還要不斷巡視,已經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了,這時再來幾個搶救的孩子,簡直要瘋掉!而松脫了這么一會兒,會對孩子眼睛產生多少不利影響?抱歉,我們也無從知曉。
如今,開發出微帶彈力的眼罩,狀況還是比以前好多了。
ii. 長時間光照,可能增加男嬰外生殖器鱗癌的風險,所以小雞雞是得用尿布牢牢包住的。
iii. 還有研究認為,藍光治療可能是黑色素瘤的危險因素之一。
iv. 孩子可能出現體溫過高,如果體溫超過38.5℃,需要暫停光療。期間需要定期監測體溫。
v. 孩子還可能有腹瀉、皮疹、核黃素缺乏、低血鈣等不良反應,通常為一過性症狀,程度多半比較輕微。醫生會根據其嚴重程度,酌情考慮是否暫停光療。倘若症狀不重,停止光療後症狀會自行緩解。
vi. 在結合膽紅素增高等特殊病理情況的患兒,光療可以引起「青銅症」,挺罕見,但能自行消退,一般無嚴重不良後果。
圖片
②除了藍光本身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其實住院期間不少操作,可能會對孩子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i. 扎針。給小嬰兒抽血,輸液,都是高難度技術活——想想,在只有幾斤的小寶寶身上,找只有頭發絲那麼細的血管迅速扎進去,甚至放個留置針,這多麼考驗技術啊!更何況小寶寶體脂豐富,看上去肉嘟嘟的,哪兒找得到血管呢?不信你扒開自家米其林寶寶的肉褶褶試試?梧桐媽媽在新生兒監護室輪轉的時候,真的被護士的技藝驚呆了。
不過,不管怎樣的技術大牛,總有重復扎針的時候,更何況新手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也總有些孩子,體質有那麼點兒特殊,耐受不了扎針和用葯。很少一些孩子會出現局部的血栓、血管炎性反應。至於小寶寶動彈了,留置針堵住,針頭脫落,或注射液漏到皮下局部鼓起個大包未能及時發現,也時有發生。這些風險是無法完全避免的。
孩子當然是要承受痛苦的。沒有媽媽,也沒有辦法吸吮乳房安撫自己,孩子多麼焦躁無望啊!
ii. 抽血。為了排除病理性黃疸,我們會給孩子進行一些諸如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等常規檢查,根據表現可能行溶血相關檢查或基因檢測,有時還需要定期復查。而孩子跟成人一樣,每次需要抽出1~2ml血液,這是因為檢測的儀器是一樣的!對於成人而言,抽出來大幾管血看著嚇人,實際上是「九牛一毛」,畢竟成人總血量約4~5L左右;而嬰幼兒總血量約占體重1/10,比如3kg新生兒,總血量約300ml左右。抽大幾管血出來,是相當心疼的。我們知道孩子出生不久會歷經幾個月時間的生理性貧血,這抽血行為會不會雪上加霜?很可能是有的。
iii. 感染。院內感染,總讓人聞之色變。這些細菌經過各種各樣抗生素的洗禮,變得非常頑固,堅不可摧。如今,醫護無菌操作已然非常到位,不過這么多照光的孩子,總有幾個特別倒霉,可能在某些環節染上些古怪的病菌!想想看,臍帶護理,洗澡換尿布,留置針,旁邊的孩子吹著呼吸機,甚至醫務人員的聽診器等用品……醫療舉措誠然到位,但耐不住坑很多啊!一些管理、設施、人員水平不很到位的基層醫院,就更別提了。
絕大多數孩子很安全的出院了,極少數倒霉的孩子,那就相當倒霉……梧桐媽媽曾經接到過網友提問,孩子本來好好的,膽紅素偏高去照個光,結果幾天後敗血症、多臟器衰竭、肺部感染、顱內感染……孩子遭罪,住院1個多月,花掉了幾十萬!她連珠炮似的問我一大串問題:治這么久了,究竟啥時候能出院?本來好好的怎就出事了?還能不能餵奶?這算不算醫療事故?個人感覺算醫療並發症?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回復她比較好(個人傾向於院內感染的診斷,不過有些宮內感染或圍產期感染,是過一陣再出現症狀的,也不能排除。由於網友提供資料有限,當時並未回復他。這部分內容僅供參考)。
iv. 用葯。剛才提到,巴比妥類酶誘導劑,能誘導肝細胞微粒體增加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生成,增加其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從而能幫助退黃。它也有些鎮靜作用,經常用於照光的孩子。它一般使用2~3天才會起效。此外,尼可剎米也有醫院會用到。
這些葯物是對神經中樞起作用的。我們知道孩子的小腦袋還在快速發育,有沒有影響?我不知道。這實驗太難做,追蹤期長,混雜因素眾多,嬰幼兒智力檢測方法有限,還有諸多倫理學限制,文獻是非常少的,數據可信度也未必高,結論也模稜兩可。動物實驗是不除外這種可能性的。孩子一躺就是5~7天,天天得用葯,影響會不會更大?我也不知道。
使用了鎮靜劑,當時孩子是安靜了。不過,很多鎮靜劑停用後,是有戒斷症狀的!孩子回家後先昏睡1~2天,然後再不肯睡了,整日吵鬧,過度興奮,晝夜顛倒,媽媽還不知道是不是奶少、乳頭混淆造成的,這真是夠受的了!
還有些醫院會根據情況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畢竟院內感染太可怕了。然而,抗生素也會帶來不少麻煩,比如常用的青黴素、頭孢類,第一大副反應就是胃腸刺激,沒幾個孩子用了不拉肚子的。至於胃腸菌群紊亂(可繼發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大型三甲醫院多半會預防性應用維生素K制劑)、腸粘膜上皮脫落、病菌耐葯,乃至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都時有發生。
v. 餵奶粉。奶粉沒風險嗎?恐怕是有的。
很多孩子在照光以前,壓根兒就沒碰過奶瓶。這會兒突然離開媽媽,自個兒吃奶瓶,他們就不幹了。他們大聲抗議哭泣,許多孩子出院的時候嗓子都哭啞了(當然,也不除外葯物影響)。
對於一些吐奶嚴重的孩子,醫護人員還會直接下胃管喂哺。一些孩子對奶粉過敏,出現腸絞痛、腹瀉、便秘、濕疹、肛周潰瘍等表現,出院後挺長時間都難恢復;另一些孩子胃腸耐受不了奶粉的高滲透壓,特別是早產、低體重、生病的孩子,腸道會更為敏感!少數孩子因此罹患腸壞死,這真不是聳人聽聞,都是各路新聞里報道過的事情。
一些不那麼靠譜的診療機構,奶瓶消毒不充分,或奶粉質量不過關,那就更糟了。想想,醫療用物,絕大多數都是一次性的,而奶瓶不是。那麼多奶瓶需要集中清洗,高溫高壓消毒,低級別醫院哪有這樣的條件呢?有小醫院奶瓶底下厚厚的奶垢,一直沒洗干凈的,這真讓人恐慌!至於奶粉質量,有些地方偏偏昧著良心用的是過期的、污染的、不合格的奶源,你又如何知曉呢?
vi. 補液量不合理。補少了缺水、電解質紊亂,補多了補快了,會增加小心臟的負擔!要知道,孩子心臟壁薄弱,更容易出現心功能不全!新生兒補液看上去是常規操作,其實是非常專業的技術活,一些不大靠譜的基層診療機構,可能沒達到足夠的操作水準。
vii. 剛才提到,我國的醫護人員太忙了、太累了。倘若來了需要搶救的孩子,抽調走了大部分人員,對正常的孩子略疏於防範是常有的事。人不是神,無法左右逢源、面面俱到、永遠不出差錯,尤其在這種長時間、高強度工作條件下。
viii. 孩子回來因為鎮靜劑戒斷症狀、安全感缺乏、乳頭混淆、腸胃被撐大或不舒服等等原因,不肯好好吃母乳,還因不習慣吃母乳非常容易把乳頭吃破,媽媽糾正乳頭混淆、追奶、護理受傷的乳頭、防治乳腺炎……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層出不窮,讓一點兒喂養經驗都沒有的新媽媽們感到緊張,無助又無望。就此放棄母乳喂養的媽媽比比皆是。
講真,藍光不是你想照,想照就能照。細思極恐,處處皆坑!倘若只是為了過度醫療,為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的小概率,被迫骨肉分離,本來明眸善睞、安寧可人的孩子,卻被扎針,用葯,胃腸、頭腦、心肺受損,心理也產生難以磨滅的傷害,甚至出現院內感染,終於出院了還沒母乳吃了,媽媽患乳腺炎,或因此罹患產後抑鬱……母子二人經受百般苦難,僅僅是得到一個「母乳性黃疸」的結論?內心真是五味雜陳,「藍瘦」,「香菇」啊!
當然,梧桐媽媽也不希望你矯枉過正,完全排斥藍光治療。真有問題還是得及時尋求醫療幫助,很多時候甚至要分秒必爭!梧桐媽媽非常排斥的是過度醫療,但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個診治難題。上面介紹的一些判斷方法,可供你參考,幫助你作出更為貼切、安全的抉擇。
圖片
那麼,啥時候停止光療呢?
我國2014年的診治指南提到的停止光療指征如下:對於>35周新生兒,一般當血清膽紅素<222 -239μmol/L(13~14 mg/dl,一般是光療閾值膽紅素50μmol/L,即3mg/dl以下)可停光療。
一般暫停光療後還需觀察1~2日,看有沒有反跳。很多醫院都以7mg/dL以下作為出院指征。
有媽媽還會問,倘若不幸照光失敗,醫護人員還會採取哪些治療舉措?
1)換血療法
換血療法可以換出血液中的膽紅素、抗體及致敏紅細胞,一般用於光療失敗、溶血症或已出現早期膽紅腦病臨床表現者。如果寶寶不幸光療失敗,比如給予強光療4~6小時,若血清膽紅素下降幅度不夠,甚至不降反升,需要立即開始換血處理。
出生胎齡≥35周以上的晚期早產兒和足月兒,換血指征可參照2004年AAP推薦的換血參考標准;出生體重<2500g的早產兒,換血標准可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七版中著述的表格。這些內容詳見上述「光療處理指征」內容。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還可以B/A作為換血決策的參考,如胎齡≥38周新生兒B/A值達8.0,胎齡≥38周伴溶血或胎齡35~37周新生兒B/A值達7.2,胎齡35~38周伴溶血新生兒B/A值達6.8,可作為考慮換血的附加依據。
根據2014年中華兒科雜志發表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一些特殊情況的換血指征描述如下:
①免疫性溶血患兒,在光療後血清膽紅素下降幅度未達到34 -50μmol/L(2~3 mg/dl)立即給予換血。
②嚴重溶血,出生時臍血膽紅素>76μmol/L(4.5 mg/dl),血紅蛋白<110 g/L,伴有水腫、肝脾大和心力衰竭。
③已有急性膽紅素腦病的臨床表現的患兒,無論膽紅素水平是否達到換血標准,或血清膽紅素在准備換血期間已明顯下降,都應換血。
換血療法還能糾正貧血,改善氧氣供給情況,防治心力衰竭。不過它也有不少並發症,如出血、感染、血壓波動等,劇烈血壓變化甚至可能引起顱內出血,所以治療需要非常謹慎,期間要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2)葯物治療
①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確診新生兒溶血病者,可採用IVIG 0.5-1.0g/kg於2~4小時持續靜脈輸注。必要時可12小時後重復使用l劑。
②白蛋白:當血清膽紅素水平接近換血值,且白蛋白水平<25 g/L的新生兒,可補充白蛋白1g/kg,以增加膽紅素和白蛋白的聯結,減少血液中的游離膽紅素。若白蛋白水平正常,則沒有必要額外補充白蛋白。但如果存在酸中毒,應首先予以糾正。
總的來說,這兩種葯物只在特定情況下才會使用,不是所有黃疸的孩子都需要。
圖片
另外,孩子出院後,如何隨訪?
每個新生兒出院前都該測一次膽紅素數值。如果出院前膽紅素水平處於AAP推薦曲線或Bhutani曲線的75百分位以上,建議延長住院時間,繼續留院監測膽紅素的動態變化。如果堅持出院,那就不要怕麻煩,一定得定期去社區醫院監測,根據情況抉擇治療方案,一定要與兒科醫生保持密切溝通。
出院前膽紅素水平處於AAP推薦曲線或Bhutani曲線的75百分位以下的孩子可以出院,不過也要注意隨訪。2014年的指南也根據出院時的日齡或出院前的膽紅素水平,制定了出院後的隨訪計劃,具體見下表(我國大部分陰道分娩的新生兒,在出生後48~72小時出院;剖宮產在96~120小時出院)對於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兒,出院後隨訪時間可以考慮提前。
表:新生兒出院後的隨訪計劃
圖片
如果在家,還該做些什麼?梧桐媽媽覺得有必要和您說說
1)不要經常把房間的窗簾全部拉上,也不要給孩子穿過多衣服。如果房間光線太暗,或孩子被層層包裹,不易發現他黃疸的問題。過去民間有諸多「坐月子」的陋習,新媽媽和寶寶「不見天日」,裹成個「繭子」,孩子黃不黃根本看不清,核黃疸發生率要比現在高出許多。
2)每天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自然光線條件下,觀察寶寶黃疸變化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肉眼大致估計黃疸水平:黃疸一般最早出現在頭面部和眼睛,如果只有這些地方看到皮膚黃染,膽紅素水平大概是5~6 mg/dL,可以繼續觀察;如果波及軀干、四肢,這時膽紅素水平約10 mg/dL;如果到手心、腳心,往往超過12mg/dl,需要專業醫生通過儀器來判斷了。
3)除了觀察黃疸,還得觀察寶寶其他的狀況,比如吃奶情況,精神好不好等。如果覺得孩子有哪兒不對勁,穩妥起見,還是及時就診,聽聽專科醫生意見為好。
4)堅持母乳喂養,頻繁喂哺,多吃多拉,畢竟是王道。如果孩子黃疸值比較高,對照上述知識,咨詢相關醫務人員,謹慎抉擇治療舉措。不要輕易停止母乳喂養。
圖片
很多媽媽疑惑,如果黃疸持續時間過長,會不會影響疫苗接種?
按照我國2014年的診治指南,母乳性黃疸的嬰兒,如果一般情況良好,沒有其他並發症,是不影響常規預防接種的。
第一針多半是乙肝疫苗,屬於滅活疫苗,一般不會加重黃疸,也不會延長黃疸消退的時間。所以按計劃接種是沒問題的。國內已經有些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點。
不過,如果你帶著「小黃人」去社區打針,估計沒幾個醫護人員敢給孩子打。畢竟,他們欠缺診治資料,也不能一眼就判斷你懷中的小嬰兒,黃黃的皮膚一定是母乳引起的。他們不確定疫苗副反應,會不會與寶寶的症狀重疊。所以,不打還是有不打的道理。不過,如果媽媽罹患乙肝,謹慎權衡後,還是傾向於及時接種。畢竟及時的聯合免疫阻斷處理,會大大降低寶寶罹患乙肝的幾率。具體詳見「乙肝」章節。
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寶寶的黃疸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危險,除了勤喂母乳,經常抱到樹蔭下坐坐,也沒有很好的處理辦法。但由於各種因素,我國過度醫療的現象非常嚴重。關鍵在於生理、病理情況的判斷,盡量減少過度醫療,又不至於遺漏疾病。不過,這可真是個世紀難題,不光難倒新媽媽,也難倒不少醫務人員,不過也不是無章可循。新媽媽聽到任何建議,決定作出任何操作,比如停母乳、喂葯、照光,都需謹慎抉擇。這個過程可能挺痛苦,不過媽媽們的小心臟就是這樣一點點強大起來的,知識儲備也是一點點豐富起來的。最好能有個支持自己的家庭團隊,最起碼爭取到老公的理解支持,畢竟孩子的事已經夠讓人焦躁了。
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面臨不少困難。但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找到最適合小寶貝的安全方案。因為愛讓我們存在默契,彼此心靈相通,互相理解,最終破除萬難,一起成長和變得更為強大。
圖片
圖片
重磅推薦!北大醫學博士新書《夏娃的困惑——全程實用母乳指導,史上最強哺乳謠言粉碎機》,孕媽媽、哺乳媽媽、新媽媽必備!
書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薦——
武漢同濟醫院婦產科馮玲教授,兒科劉愛國教授,麻醉科梅偉教授傾力推薦!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孫時進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羅教講教授傾力推薦!並作序!
(詳情請加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點擊後台右下方有書籍介紹以及購買方式。)
圖片
圖片
圖片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梧桐媽媽好友孫小樣微店「小樣書苑」,購買梧桐媽媽馮博士新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