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寶寶發燒時,可以通過按摩哪個穴位使寶寶快速退燒
了解感冒發燒的原因
寶寶的正常腋下體溫是36~37℃,超過37.2℃就屬發燒了。雖然寶寶的症狀看起來都是感冒發燒,但背後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
在中醫看來,感冒屬於一種外感病,是感受了外界的風邪所引起的,也就是老人們經常說的“孩子是受了風,導致了感冒”。風邪,有冷風和熱風,所以這感冒也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
1.大椎穴。大椎穴的位置是在我們的頸椎的位置,在兩個肩部連線的中間,但是位置要稍微往下一點,大概在三厘米左右。這個地方是我們的一身陽氣的匯聚之地,因此按摩這里能夠起到很好的解表退熱功效。當然了如果是大人發燒的話還可以去拔火罐,這樣效果會更加的好一些,按摩的次數一般在200次左右。
用的力氣小了,動作就要快,這樣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對穴位造成足夠的刺激。比如推法,一般針對成年人的操作頻率是120-160次/分鍾,而針對小兒,就需要160-200次/分鍾。
另外,操作的時候,用的力氣要均勻,不能力氣一會大、一會小,速度一會快一會慢。只有操作手法規范了,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Ⅱ 寶寶發燒按摩退燒圖解 小兒發熱按摩哪裡
1寶寶發燒常用按摩方法
開天門:按摩者兩拇指交替自兩眉中至前堂發際一直線處自下向上推,為「開天門」。
推坎宮:按摩者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分推,即推坎宮。
揉太陽:太陽為眉梢與眼外角中間,向後約1寸凹陷處,按摩者用中指指端揉或運,為揉太陽。
運耳後高埋罩骨:耳後高骨位於耳後入發際,乳突後彎搏鬧緣高骨下凹中,與翳風,風池成等腰三角形。
清肺經:肺經在無名指掌面,按摩時用拇指在小兒無名指掌面自指根向指尖直推100-300次,為清肺經。
清天河水:天河水位於前臂掌側中央,腕至肘的正中直線上,按摩時食指,中指並攏,放於小兒腕部正中,自腕向肘反復直推。
推三關:三關位於前臂橈側(拇指側)的腕至肘的連線上。按摩時拇指,食指張開,食指放於患兒肘橫紋拇指側,拇指放於腕橫紋拇指側,拇指向肘部直推。
掐揉二扇門:按摩者一手托患兒的手,掌心朝下,用拇指指甲掐按二扇門3-5下後,再用拇指指端按順時銀慎針方向按揉100-300次。
拿風池:風池位於後發際下大筋外側凹陷處,按摩時用拇指,食指用力提拿,有節奏的一松一放,為拿風池。
清胃經:胃經位於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用拇指直推稱清胃經。
清大腸:按摩者拇指在患兒食指外側緣,自指根向指尖直推,稱清大腸。
揉板門:板門位於拇指根下方的大魚際處,拇指端在患兒大魚際的中點處,先順時針揉按,再逆時針揉按。
運內八卦:用拇指指腹沿順時針方向運內八卦,以患兒感覺酸脹發熱為度。
揉天樞:按摩者中指與食指分開,按於患兒臍左右旁開2寸處,即天樞,順時針旋揉50-100次,再逆時針旋揉50-100次。
補脾經:脾經在拇指橈側外側緣,按摩者用拇指在小兒拇指外側緣,自指尖向掌側直推,為補脾經。
補腎經:腎經位於小指掌面,按摩者用拇指在患兒小指掌面,自指尖向指根直推200-300次。
清心經:心經位於中指末節掌面。按摩者拇指在患兒中指末節掌面,自掌側向指尖直推100-300次。
退六腑:六腑位於前臂尺側的腕至肘的連線上,按摩時拇指,食指張開,拇指放於患兒肘部尺側,食指放於腕部小指側,拇指反復向肘部直推100-300次。
揉小天心:中指端放於患兒大小魚際交接處,順時針方向揉按100次,再逆時針方向揉按100次。
2
寶寶外感型發燒按摩圖解
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運耳後高骨各1分鍾,清肺經,清天河水各3分鍾;風熱表現的話,加推脊2分鍾;風寒表現則加推三關1分鍾,掐揉二扇門,拿風池各3-5次。
按摩方解: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運耳後高骨,能有助於祛除在表的邪氣;清肺經,清天河水,能有助於清熱;推脊以加大清熱的力度;推三關,掐揉二扇門,拿風池,重在幫助發汗退熱。
3
肺胃實熱型發燒按摩圖解
清肺經,清胃經,清大腸,揉板門,運內八卦各1分鍾,清天河水,退六腑各2分鍾,揉天樞,順時針摩腹各2分鍾。
按摩方解:清肺經,清胃經,能幫助清除肺胃的濕熱;清大腸,揉板門,運內八卦,揉天樞,順時針摩腹,有助於促進消化,幫助排便,以退內熱;清天河水,退六腑,重在清熱退熱。
4
陰虛型發燒按摩圖解
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運內勞宮各1分鍾,揉二人上馬2分鍾,清天河水2分鍾,推湧泉1分鍾,按揉足三里2分鍾。
按摩方解: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揉二人上馬,按揉足三里以幫助促進脾,肺和腎的功能,促進人體內臟的功能,清天河水,揉內勞宮有助於退虛熱;而推湧泉可以達到使內熱自人體內下行,可通過促進小便的排出而達到清虛熱的目的。
Ⅲ 小孩,發熱按摩哪個穴位可以退燒
小兒推拿是中醫的一種傳統療法,在兒科中應用比較廣泛。它通過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於患兒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整機體的生理和病理狀態。因此,小兒推拿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發燒、腹瀉、遺尿、咳嗽、便秘等疾病。
中醫根據小兒發燒的病因,分為外感發燒、陰虛發燒、傷食發燒等多種類型。
穴位:肺經(肺金)
位置:無名指掌面。
操作: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見中圖,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見右圖,清200~400次。
主治:發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清天河水(自前臂內側正中至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00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時橫紋呈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見圖.
約推100~500次。
主治: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驚風等一切熱證。
開天門(自小兒眉心推向前發際邊緣)100次、
由於小兒的體質不同,病情變化比較復雜,故小兒推拿必須結合時令、氣候和癥候表現的差異加以辨別和處理。另外小兒要注意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以防感冒發燒。現在正好是春季,天氣變化較大,日溫差也較大,家長一定要適時給小兒加減衣服,預防感冒。注重合理喂養,不可過食肥膩食物,以免傷食積滯,從而引起發燒。發燒時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
一般來說急性發燒需要1至3天痊癒,長期低熱而用葯效果不佳的患兒相對治療時間長些,因為長期低熱患兒的治療一般都需要從發病的本因入手。
推拿治療效果較好,但家長在家自行治療效果不佳的時候,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
Ⅳ 寶寶發燒怎麼按摩寶寶發燒按摩穴位有效退燒
寶寶一般免疫力都會比較差,稍不注意就會容易發燒感冒。那麼不少媽媽們困惑,寶寶發燒怎麼按摩呢?關於,寶寶發燒怎麼按摩?寶寶發燒按摩穴位有效退燒。我來為您一一解答!
寶寶發燒怎麼按摩 1.推清天河水:握住寶寶的手,掌心向上,露出手臂,用媽媽右手食指、中指,自寶寶前臂內側腕部向肘部超快速的推,我當時手指蘸了涼水推的,速度要非常快,一分鍾要200-300下呢! 2.推清肺經(其實就是無名指):從指尖往指根推,勻速吧,200-300下,這個我蘸的是爽身粉,滑溜一點。 3.推脊柱:我拿個小毛巾包住食指和中指,蘸溫水(或者直接蘸爽身粉)沿著寶寶的脊柱,自上而下反復推,200下。 4.按壓足三里:勻速按1-2分鍾。 5.按壓湧泉穴:腳心偏上,勻速按1-2分鍾。
寶寶發燒按摩穴位有效退燒 1、清天河水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時橫紋呈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
約推100~500次。
主治: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驚風等一切熱證。
治療寶寶發燒的4個推拿法2治療寶寶發燒的4個推拿法2
2、清肺經
穴位:肺經(肺金)
位置:無名指掌面
操作:
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主治:發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治療寶寶發燒的4個推拿法2治療寶寶發燒的4個推拿法2
3、開天門
穴位:天門(攢竹)
位置:自兩眉中間至前發際呈一條直線。
操作:用兩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發際,約推30~50次。
主治:感冒發熱,頭痛,精神萎靡,驚風等。
治療寶寶發燒的4個推拿法2治療寶寶發燒的4個推拿法2
4、推坎宮、揉太陽
穴位:太陽
位置:在兩眉梢後凹陷處。有左為太陽,右為太陰之說。
操作:兩拇指或兩中指端分別在左右兩太陽穴上揉動。
向前揉為補,向耳後揉為瀉。揉30次。
主治:外感發熱,頭痛,頭暈。
小兒發熱推拿手法總結
小兒推拿療法,亦稱「小兒按摩術」,是在中醫兒科學和中醫推拿學的基本理論指導下,根據小兒的生理和病理特點,在其體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病、治病或助長、益智的一種中醫外治療法,也是中醫的一種獨特療法。小兒推拿是中醫學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專門用於防治小兒疾病,又自成體系的保健和治療方法。早在明代,小兒推拿即已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
小兒發燒推拿手法,以上就做了詳細的介紹,對於很多的家長來說,學會推拿,就能當孩子在發燒的時候,能通過推拿的這種方法,盡快的緩解自己孩子的發燒,所以作為家長,要對以上內容有一個了解,當孩子發燒的時候可以通過推拿,幫助孩子盡快治療改善。
Ⅳ 小兒發燒不出汗怎麼推拿,請附圖說明
天河水穴是一條直線,在孩子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處。用您的左手抓著孩子的左手,然後用您右手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300次左右即可。
Ⅵ 發燒按摩哪個部位退燒這三大部位可以試試
發燒按摩哪個部位退燒?這三個主要的退燒穴位,平時多按摩,也能有效地防止感冒發燒。本文主要講述了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燒發熱,若非感冒引致的發熱,請在醫囑指導下按摩或者服葯。發燒按摩合谷穴助退燒
位置:合谷穴位於人體的手背上,五指並攏之後,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肌肉的最高點處。左右手各有一個穴位。
手法:用另外一隻手的大拇指指腹用力點按合谷穴即可。
功效:適用於感冒引起的發燒發熱、咳嗽哮喘、流鼻涕、鼻塞等不適症狀。
發燒按摩大椎穴助退燒
位置:大椎穴位於頸後的正中位置,突起的較大骨頭的下緣部位。
手法:用一隻手的食指、中指對大椎穴進行用力按壓即可。
功效:大椎穴能夠幫助防止感冒,特別是對於感冒引起的身體發熱或者是高熱不退。
發燒按摩湧泉穴助退燒
位置:湧泉穴位於人體的足底,在足底前部凹陷處。用力彎曲腳趾,足底前部出現的凹陷處。
手法:用大拇指指腹對湧泉穴進行點按即可。力度以感到微微的酸脹為宜。
功效:能夠幫助散熱生氣,對感冒引起的身體乏力、鼻塞、口乾等症狀有緩解效果。
另外還有一些次要的穴位可以幫助治癒感冒,從而幫助退燒。
發燒按摩十宣穴助退燒
位置:十宣穴位於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
手法: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覆重掐,以有酸痛感為主,至十宣穴變紅變熱。刺激總時間每次以不超過3~5分鍾為宜。
功效:十宣穴多用於急救,廣泛應用於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高熱時。按摩十宣穴具有緩解中暑、昏迷、休克、高血壓、手指麻木等作用。
發燒按摩曲池穴助退燒
位置:位於胳膊肘橫紋的盡頭凹陷的地方。
手法:以指腹按壓或敲打1~3分鍾,次數不限。
功效: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主要具有散風止癢、清熱消腫、疏通經絡之功效。按摩曲池穴能治療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
發燒按摩風池穴助退燒
位置:風池穴位於後頸部,與耳垂平行位置的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凹陷處。
手法:張開雙手,用兩手的大拇指指腹放在風池穴處,其餘的手指緊貼枕後部,用力按揉使風池穴有明顯的酸脹感為宜。
功效:風池穴能夠幫助祛風,所謂的感冒也叫「傷風」,按揉風池穴對於感冒大有裨益。
發燒按摩迎香穴助退燒
位置:鼻翼外緣的中點處,微笑的時候鼻子與嘴唇的外側自然形成的淺溝交點處。
手法:用食指的指腹對迎香穴進行按壓2分鍾左右即可,力度以稍微有酸脹感為宜。
功效:能夠幫助清熱散風,特別是對於感冒引起的鼻塞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發燒按摩哪個部位退燒?這三個主要的退燒穴位,平時多按摩,也能有效地防止感冒發燒。本文主要講述了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燒發熱,若非感冒引致的發熱,請在醫囑指導下按摩或者服葯。
發燒按摩合谷穴助退燒
位置:合谷穴位於人體的手背上,五指並攏之後,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肌肉的最高點處。左右手各有一個穴位。
手法:用另外一隻手的大拇指指腹用力點按合谷穴即可。
功效:適用於感冒引起的發燒發熱、咳嗽哮喘、流鼻涕、鼻塞等不適症狀。
發燒按摩大椎穴助退燒
位置:大椎穴位於頸後的正中位置,突起的較大骨頭的下緣部位。
手法:用一隻手的食指、中指對大椎穴進行用力按壓即可。
功效:大椎穴能夠幫助防止感冒,特別是對於感冒引起的身體發熱或者是高熱不退。
發燒按摩湧泉穴助退燒
位置:湧泉穴位於人體的足底,在足底前部凹陷處。用力彎曲腳趾,足底前部出現的凹陷處。
手法:用大拇指指腹對湧泉穴進行點按即可。力度以感到微微的酸脹為宜。
功效:能夠幫助散熱生氣,對感冒引起的身體乏力、鼻塞、口乾等症狀有緩解效果。
另外還有一些次要的穴位可以幫助治癒感冒,從而幫助退燒。
發燒按摩十宣穴助退燒
位置:十宣穴位於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
手法: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覆重掐,以有酸痛感為主,至十宣穴變紅變熱。刺激總時間每次以不超過3~5分鍾為宜。
功效:十宣穴多用於急救,廣泛應用於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高熱時。按摩十宣穴具有緩解中暑、昏迷、休克、高血壓、手指麻木等作用。
發燒按摩曲池穴助退燒
位置:位於胳膊肘橫紋的盡頭凹陷的地方。
手法:以指腹按壓或敲打1~3分鍾,次數不限。
功效: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主要具有散風止癢、清熱消腫、疏通經絡之功效。按摩曲池穴能治療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
發燒按摩風池穴助退燒
位置:風池穴位於後頸部,與耳垂平行位置的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凹陷處。
手法:張開雙手,用兩手的大拇指指腹放在風池穴處,其餘的手指緊貼枕後部,用力按揉使風池穴有明顯的酸脹感為宜。
功效:風池穴能夠幫助祛風,所謂的感冒也叫「傷風」,按揉風池穴對於感冒大有裨益。
發燒按摩迎香穴助退燒
位置:鼻翼外緣的中點處,微笑的時候鼻子與嘴唇的外側自然形成的淺溝交點處。
手法:用食指的指腹對迎香穴進行按壓2分鍾左右即可,力度以稍微有酸脹感為宜。
功效:能夠幫助清熱散風,特別是對於感冒引起的鼻塞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Ⅶ 寶寶發燒按摩哪裡
寶寶發燒按摩哪裡僅供參考: 1、開天門100次 位置 兩眉中間至前發際成一直線。 手法 推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 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又稱開天門。推50~100次。 功用 醒腦、鎮驚、安神。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大約為每分鍾200~300次。 2、推坎宮100次 位置 自眉頭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橫線。 手法 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 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稱推坎宮。推50~100次。 功用 疏散解表、提精神。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大約每分鍾200~300次。 3、運太陽100次 位置 眉梢與眼角延長線相交處,眉後按之凹陷處。 手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環形運轉推動,稱運法。此法以順時針運為補,逆時針運為瀉。 操作 用中指指端運,稱運太陽。運50~100次。 功用 開竅、醒神。 要領 運法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要在體表旋繞摩擦推動,不帶動深層的肌肉組織。頻率為每分鍾80~120次為宜,運時向耳廓方向稍用點力。 4、清肺經200次 位置 無名指末節羅紋面。 手法 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 旋推為補,稱補肺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肺經,補肺經和清肺經統稱推肺經。此處選用清肺經,推100~300次。 功用 用清法能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用補法補肺益氣。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大約為每分鍾200~300次。此處一定要注意推動的方向,這與補瀉有關,補瀉弄錯了治療效果可就不一樣了,因此家長一定要看仔細。 5、清天河水200次 位置 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上至肘橫紋上呈一條直線。 手法 推法——以食、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稱推天河水,或稱清天河水。推100~200次。 功用 此穴性溫涼平和,能清熱解表、泄火除煩,用於治療熱性病症,清熱而不傷陰。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大約每分鍾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6、退六腑200次 位置 在前臂尺側(小指側),自肘關節至腕橫紋呈一條直線。 手法 推法——以食、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推100~200次。 功用 清熱、涼血、解毒。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大約每分鍾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肘到腕,不可反向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