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體有哪八大要穴
1、人中穴
中醫認為,突然昏厥是因人體經氣一時紊亂、升降失調後,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竅失養所致。人中穴屬督脈穴,督脈入屬於腦,出巔頂交會於肝經,且督脈為「陽脈之海」,有醒神開竅、 調和陰陽、 回陽救逆、解痙通脈的功效。
2、太陽穴
太陽穴為經外奇穴,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兩條陽經從它周圍經過,為火聚之地,因此,取名為「太陽」穴。當人體因壓力過大而氣郁化火,或肝風內動、肝陽上亢,導致眼睛發紅、頭痛難忍時,揉按太陽穴可幫助清肝瀉火、止痛明目、通經活絡、振奮精神。
3、天樞穴
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也是陽明脈氣所發,治療腑實不通引起的便秘,它是要穴。刺激該穴能疏調腸腑、理氣行滯、通便消積,緩解便秘、腹脹、腹痛等胃腸道疾病症狀。
4、內關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既是本經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負責維護與調節人體內外陰液平衡。內關穴是治療暈車的要穴,刺激該穴能寬胸理氣,有效緩解惡心、嘔吐、胸悶、頭暈等症狀。
5、勞宮穴
肝陽上亢、化火生風,可引起頭痛、頭暈甚至中風;肝風內動會影響心神志,導致心煩失眠。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穴,為心包經之「滎穴」,點按勞宮穴,可清心熱、瀉肝火、熄風止痙、除煩安眠,尤其能緩解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狀。
6、少商穴
外感發熱咳嗽多為外邪犯表,導致肺氣壅閉,肺失清肅所致。少商穴為肺經井穴,開泄的作用較強,擅長清肺、瀉火、解表,使外邪透出。刺激該穴能有效地清咽利肺、止咳寧嗽,緩解咽喉腫痛與外感發熱。
7、三里穴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上的主穴,也是合穴,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常用要穴。三「里」通三「理」,既能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諸證。揉按此穴可健運脾胃、行氣止痛、促進消化,緩解胃痛、嘔吐、腹脹等不適症狀。
8、後跟穴
經常熬夜、抽煙等會使腎陰不足,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導致心火旺盛、循經上炎,出現流鼻血、牙痛、咽干、喉嚨痛等「上火」症狀。腳後跟穴為遠端取穴,有引火歸元、清熱滋陰、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2. 經常胃痛,可能是心衰發作,常按摩哪些穴位有助養胃養心
胃是用字形來解釋的,而這個詞是從肉中派生出來的。「田」是指有山谷的土地,肉就是肉。天與肉的結合意味著身體承載著糧食之地,這說明古代人們對胃的重視程度很高。眾所周知,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每天都要經歷胃的消化和分解,所以飲食習慣不規則,生活壓力大,可能會引起胃部問題,那麼我們可以用什麼按摩來緩解胃病呢?
按摩「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之一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小牛鼻子下3英寸處,是體態較強的穴之一,具有滋補脾胃、按摩足三里、能活絡經絡、風濕、補腎養精、每日推拿這一穴位,重復5-10次,有利於產生胃酸,減輕胃病,還能起到止痛作用。按摩著幾個穴位都可以起到養胃護胃的作用,讓患者減輕疼痛。
3. 胃疼,胃脹,胃不適,按摩哪些穴位,比吃葯還管用
很多人被胃疼折磨過,引起胃疼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餓肚子、吃了辛辣刺激的食物、受涼、生氣等等這些都會引起胃部不適感,輕則片刻重則痙攣,中醫認為,胃氣不和、疼痛是由寒邪侵入胃中,長久不散,阻滯氣機引起的。那麼我們在胃疼的時候可以通過按壓身體的幾個穴位來緩解,操作簡單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除了按摩以上幾個穴位之外,還可以按摩腹部,雙手放在肚臍上以太極圖的走向按摩腹部,先順時針揉按三十六圈,再逆時針同樣圈數,這樣可以幫助食物消化,緩解胃脹特別適合久坐不運動的人群。
4. 上脘、中脘、下脘的各自功用是什麼
上脘: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嘔吐、癲狂、咳嗽痰多、黃疸。別稱上管(《千金方》),出《靈樞
四時氣》中。屬於任脈,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處,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7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嘔吐、癲狂、咳嗽痰多、黃疸。操作方法為直刺1~1.5寸。
中脘:功能作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動、靜脈。主治胃痛,嘔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疳疾,黃疸,水腫。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鍾。
下脘:主治各種消化系統疾患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痢疾泄瀉,飲食不化,水腫,胃下垂等。
歷代醫籍多有記載。因本穴具有較強的健脾和胃,降逆止嘔功效,臨床常與足三里配合治療飲食不化、嘔吐;與足三里、四縫、商丘配合治療小兒疳積;還具有治療「腹部堅硬癖塊、脈厥厥動」(《太平聖惠方》)之功能;並能消散六腑寒氣腹痛,治療不嗜飲食,水谷不化,日漸羸瘦等症狀。
(4)按哪個穴位治惡心帶圖片擴展閱讀:
穴位,學名腧穴,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特有的名詞。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穴道:是人類及動物共有的電位最高的皮下電場區,是神經主幹和神經末梢經過的地方,是人類和動物身體中電勢能最高的地方,這部分破壞或者壞死,以及外力破壞及阻礙,都會引起麻、脹、癢、痛、酸等症狀,甚至會產生組織、器官、循環和心腦不適、還可導致殘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
穴道是活體中重要的電場,也是與大腦密切聯系場所。人體總計穴位有720個,醫用402個,其中要害穴位有108個,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為72個,致命為36個。
5. 氣喘咳嗽,伴隨還嘔吐,按摩哪幾個穴位解決胸部胃部問題
從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發現,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有「按摩」的文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及之前,莊子、老子、荀子和墨子也提到了鍛煉和自我按摩的方法。秦漢時期,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典《黃帝內經》問世。《黃帝內經》不僅記載了按摩的起源,還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應用,並對按摩療法進行了較為具體的論述。三國時期,開始形成一種結合導引和外敷葯物的按摩方法。
胃氣向上流動表現為打嗝、打嗝、惡心、嘔吐等症狀。該穴位具有調節人體氣血活動的功能,按壓該穴位時宜有酸痛感。胸悶、胸痛、心肺位於胸中,心主血管,肺主氣,氣主血,氣循環導致血液循環,如肺氣郁結、心主血管郁結、氣血不暢、阻塞導致疼痛。膻中穴具有理氣化瘀的作用。胸悶和胸痛可以輕微擊打或按壓膻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