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齊嬌曬與小女合照,與離開時的狼狽對比鮮明,何猷啟說錯了嗎
Gigi齊嬌是賭王三房長子何猷啟的前妻,2018年嫁入何家,其本人行事作風頗為低調。
兩年的時間Gigi為何猷啟生了兩個女兒,在外人眼裡他們一氏仿直很幸福。
經過一個多月的沉澱,Gigi已經逐漸走出陰霾,開始在社交平台活躍起來。
9月12日晚,Gigi離婚後首次曬出與小女兒何煦鑫的殲螞纖合照,並寫道:“疫情後終於可以愉快地玩耍啦。”
離開豪門後的Gigi依舊有一種貴族氣質,戴著精緻的禮帽,穿著白色物念條紋裝,氣質溫婉又大方。
『貳』 我想知道狼狽的狽長的是什麼樣子最好有圖片!
狽 狽這種動物算是一個謎 字典上的釋義是 傳說中的一種獸,狼屬。前腿特別短,走路時要爬在狼身上,沒有狼,它就不能行動,所以用狼狽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樣子 而現在人們多認為伏李兆狽其實就是被捕獸夾夾斷前腿的狼,因為狼是擾御群居生物不會遺棄自己的夥伴,所以會讓它把斷掉的前腿放在自己背上以便一起行動。最早關於狽的記載出自《酉陽雜俎*廣動植》。但人們一直沒有活捉到與狼同行的狽,只有不斷的目擊報告。所以人們根據外表猜測是獾狽。直到建國後東北的一次大規模獵狼行動中才第一次成功缺租的捕殺到「狽」。其實就是一隻被夾斷前腿的懷孕的母狼。而背著她的公狼也放棄了逃生的機會保護它的伴侶直至被獵殺。 據說一千隻狼和一千隻狐狸交配才能產出一隻狽,狽一旦出生,就成了狼群的軍師。狽是很狡猾的動物,其聰明的程度遠超過了狼和狐狸,可以很容易的逃脫人類的追擊。狽的前腿不能行走,所以必須有狼駝著它。 圖在
『叄』 為什麼有人喜歡發朋友圈卻不喜歡點贊
1、在意別人的看法,比較敏感。
這樣的人心理上對於別人的看法是比較看重的,自己發了朋友圈之後會反復站在別人的角度看自己發布的內容,一開始會覺得大家都會往好的角度看,後來心裡出現的都是負面的想法:認為自己的圖片不好看,文案不夠好,文字太過於矯情,有些幼稚等等。
後來還會考慮,自己的父母看到這個會怎麼想,自己的伴侶看到又會有什麼看法,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同齡人,同學,同事等會不會羨慕自己,還是嫌棄,嘲笑自己。只要有一點不對勁,這類人都會把朋友圈刪除,要麼反復修改,要麼指定人群不可見,要麼乾脆就刪了。
2、有完美主義傾向。
這類人平時的生活中就是偏向於完美主義的,希望自己展現給他人的是最好,最完美,最不可挑剔的那一面,即使達不到完全的徹底的完美,要也「過得去」。
所以,在發朋友圈的時候,通常願意展示給大家自己健康,遊玩,開心的生活狀態,或者其他一些中性的內容。
發朋友圈的時候,文案和照片都要完美。文案是「高大上」,「積極向上」或者「富有哲理」,「文采翩翩」的,會想辦法展示出自己好的一面;配圖要是最新的,最符合文案的,如果是自己拍的照,是要反復挑選,反復欣賞,甚至讓周圍人幫忙挑選最好最順眼的一張。
3、情緒體驗深刻。
愛刪朋友圈的人通常是個情緒體驗吵哪深刻的傢伙。平時生活工作中可能是一個大大咧咧,性格外向的人,但其實喜歡獨處,安靜能讓他有安全感,喜歡帶著耳機聽歌,喜歡自己內心去感悟一件事,一個人,或是一份感情。
一旦自己有了情緒體驗,行臘尤其是傷感,低沉的情緒,通常會沉浸在這種情緒中較長時間,而不是很快消散。
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個人現實生活的縮影。一個人過得風生水起還是平平淡淡,翻開她的朋友圈,從頭看到升帶碼尾,即可找到蛛絲馬跡。
很多人喜歡發朋友圈,一天發好幾條,每一條動態展現的都是光鮮亮麗的那一面。不是在度假就是在悠哉悠哉的工作。
彷彿她的生活,每一面都是色彩斑斕的。於此,也吸引來不少關注的目光。大家在艷羨她的生活品質的同時,暗暗追問自己,為什麼生活會如此狼狽,甚至還有那麼一點不堪。
其實,但凡成熟之人多半都明白一個道理,肉眼看到的,並不一定都是真實的。
有時候,風光背後不是心酸就是骯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而是一種值得推崇的做人態度。
誠然,與這些朋友圈裡的「成功人士」相較,還有那麼一部分人發動態的頻率不怎麼高,而且有時好幾天,好幾個月才發一條。
『肆』 狽是什麼動物圖片
中國傳說的一種動物。
狽,為中國傳說的一種動物,早在明朝醫學家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中提到:狽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後短,負之而行,故曰狼狽。相傳狽和狼經常在一起行動,而它們也是狼群的軍師。
狽十分的狡猾,聰明程度遠遠超過狐狸和狼,因此他往往能夠輕松的逃脫山螞人類的追擊,但是狽的雙腳不能行走,所以必須由狼逗虧埋來背著它。
後來有人乾脆直接稱其為「狼狽」,並且用「狼狽為奸」比喻兩個人在一起干壞事,還有「狼狽不堪」、「狼狽逃竄」空好等成語。
成語狼狽為奸的解釋:
「狼狽為奸」——比喻成為兩個人或團體互相做壞事。
『伍』 失戀分手傷感句子表達心情帶有圖片大全
失戀分手傷感句子表達心情帶有圖片大全
失戀分手傷感句子
1、單純的臉龐卻擁有著一雙看透世事的眼睛。
2、失去平衡能力的愛情,是找不到滿意歸宿的。
3、一次又一次的絕望,換來的依舊是不變的心痛。
4、我像一個囚犯,困在了你給的回憶里。
5、彼此傷害,越走越遠,最終回不到原點。
6、天空一樣蔚藍,卻換了多少雲彩。
7、希望是火,失望是煙,生活就是一邊點火一邊冒煙。
8、我像一個囚犯,困在了你給的回憶里。
9、如同牽線的木偶,所謂的快樂就是嘴角上揚的弧度。
10、希望是火,失望是煙,生活就是一邊點火一邊冒煙。
11、我胖的唯一原因,是太小的身體容納不下了我爆滿的.性格。
12、他的新歡舊愛從來都不是我,我的舊愛卻一直都是他。
13、最幸福的時光,是你給予的那些陪伴和一生相隨的許諾。
14、是現實拋棄幻想,還是幻想追憶現實。
15、最幸福的時光,是你給予的那些陪伴和一生相隨的許諾。
16、我們就像硬幣的兩面,不分開,卻永遠不會在一起。
17、臉上的快樂其實是虛偽的,內心的悲傷才會是真的。
18、固執的我,總是把自己想像的那麼堅強
19、失去平衡能力的愛情,是找不到滿意歸宿的
20、他的新歡舊愛從來都不是我,我的舊愛卻一直都是他。
21、不想做你生命里的插曲,只想做你生命里最完美的結局…
22、沉默支撐繞過狼狽,擱淺了你我。
23、生活中本來沒有時尚╄→模仿德人多了乜就成了時尚。
24、將思念留給自己,因為怕你傷心。╮
25、話刻骨銘心DE傷感簽名夢里淡然的笑為你濕的眼角
26、一次又一次的絕望,換來的依舊是不變的心痛。
27、多麼美妙的生活,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28、如果再次見到你時仍有心疼的淚水如果等待已久的相逢疼有心痛的淚水
29、天氣太熱,剛在路上遇到一個陌生人,相視一笑,熟了。
30、只要相信就會有奇跡,哪怕記憶消失了,但愛情一定會留下。
31、幸福的因子飄散在你們左右,躲在角落的我除了流著淚祝福,還能做些什麼。
32、我胖的唯一原因,是太小的身體容納不下了我爆滿的性格。
33、其實、幸福她只是想你給她而已。
34、單純的臉龐卻擁有著一雙看透世事的眼睛。
35、是現實拋棄幻想,還是幻想追憶現實。
36、固執的我,總是把自己想像的那麼堅強。
37、不想做你生命里的插曲,只想做你生命里最完美的結局…
38、沉默支撐繞過狼狽,擱淺了你我。
39、多麼美妙的生活,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40、如果再次見到你時仍有心疼的淚水如果等待已久的相逢疼有心痛的淚水。
『陸』 成語: 狼狽不堪什麼意思有什麼典故和故事
成語: 狼狽不堪 成語簡解- 編號 : 691
- 成語 : 狼狽不堪
- 注音 : ㄌㄤˊㄅㄟˋㄅㄨˋㄎㄢ
- 漢語拼音 : láng bèi bù kān
- 近義 : 左右兩難 , 狼狽萬狀 , 跋前躓後 , 進退維谷, 狼狽萬狀
- 釋義 : 比喻處境窘迫,進退兩難。※語或本《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馬超》。後亦用「狼狽不堪」來比喻身心疲憊困頓。 Emoji符號 : ️ (這是本站原創收集整理的漢字「狼狽不堪」對應Emoji表情符號「️」,為漢字添加生動形象的符號️、對照PNG圖片及動畫GIF圖,也方便大家復制粘貼到社交媒體等地方,點擊Emoji符號"️"和圖片鏈接還可以查看該符號在《EmojiAll表情詞典》中更詳細的旅搏介紹。)
- 典故說明 : 「狼狽」相傳是兩種外形很相似的動物。根據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的記載,狽的前腳非常的短,因此一定要騎在兩只狼上才能行走,沒有了狼,狽就無法行動。所以後人常將處境困頓窘迫的情況稱為「狼狽」。《三國志》一書敘述到,馬超率兵進攻隴上各郡縣時,獲得回響而殺了涼州刺史韋康,並接收其部眾,後來更自稱征西將軍。韋康的舊部屬楊阜、姜敘、梁寬、趙衢等人不服馬超,便合謀奪回政權。楊阜和姜敘先起兵於鹵城,馬超率部隊前往攻打,久攻不下;梁寬、趙衢則趁馬超出兵之後,緊閉冀城大門,以致於馬超不得入城。一時之間,馬超進退不得,處境十分窘迫,只好前往漢中,投靠張魯。「狼狽不堪」即可能從此處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處境窘迫,進退兩難。或比喻身心疲憊困頓。
- 典源 : ※《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馬超》超既統眾,遂與韓遂合從,及楊秋、李堪、成宜等相結,進軍至潼關。曹公與遂、超單馬會語,超負其多力,陰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將許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動。曹公用賈詡謀,離間超、遂,更相猜疑,軍以大敗。超走保諸戎,曹公追至安定,會北方有事,引軍東還。楊阜說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軍還,不嚴為其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超果率諸戎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殺涼州刺史韋康,據冀城,有其眾。超自稱征西將軍,領並州牧,督涼州軍事。康故吏民楊阜、姜敘、梁寬、趙衢等,合謀擊超。阜、敘起於鹵城,超1>出攻之,不能下;寬、衢閉冀城門,超不得入。進退狼狽,乃奔漢中依張魯2>。魯不足與計事,內懷於邑,聞先主圍劉璋於成都,密書請降。 〔註解〕 (1)超:馬超(西元176∼222),三國蜀右扶風茂陵人,字孟起,馬騰之子。東漢末隨其父起兵。獻帝建安十六年攻曹操,兵敗,還據涼州,後為楊阜所逐。時劉備攻益州,馬超請降。後累遷蜀漢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為斄鄉侯。卒諡威。 (2)張魯:東漢末沛國豐人,生卒年不詳。字公祺,張道陵孫。獻帝初平二年據漢中,以五斗道招聚群眾,自號「師君」。漢封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往附民眾甚多。建安二十年,曹操出兵征伐,張魯出降,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卒諡原。
- 書證 : 01.宋.朱熹〈與 *** 札子〉:「近於三拆此祥月六日視事之際,風痰大作,頭目旋暈,幾欲僵仆,今已累日,精神愈見昏慢,委是狼狽不堪。」 02.《好逑傳.第一回》:「這韓願情急,追趕攔截,又被他打得狼狽不堪。」 03.《濟公傳.第一七回》:「道濟,你這個亂子惹得可不小!你把那秦相爺的管家大人打得這樣狼狽不堪,這還了得嗎?」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七回》:「那提調狼狽不堪,到了岸上,見了欽差,回完了公事話,正要訴苦,才提到了『海航管帶』四個字,被欽差拍著桌子,狗血噴頭的一頓大罵。」
- 用法說明 : 一、 【語義說明】比喻處境窘迫,進退兩難。 【使用類別】用在「陷入困境」的表述上。 【例句】 <01>沒想到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出洋相,使他感到狼狽不堪。 <02>他狼狽不堪地摔在地上,想掙扎的站起來,腳卻不聽使喚。 <03>我們准備將對方的補給線切斷,讓他們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 二、 【語義說明】比喻身心疲憊困頓。 【使用類別】用在「勞困疲憊」的表述上。 【例句】 <01>一場大雨淋得他渾身溼透,狼狽不堪。 <02>那年我生意失敗,加上妻離子散,生活扒空極為狼狽不堪。 <03>陷在這迷宮似的山林中,大家又餓又累,真是狼狽不堪。 <04>本想這幾件煩人的事會將她弄得狼狽不堪,哪知她越是困境越打起精神。
-
「狼」字結尾的成語
- 開門納狼
- 當路豺狼
-
「狼」字開頭的成語
- 狼狽為奸
- 狼狽不堪
- 狼心狗肺
- 狼心狗意
- 狼籍杯盤
-
「堪」字結尾的成語
- 狼狽不堪
- 情不自堪
參考《國語大辭典》中的成語:狼狽不堪。
參考《國語大辭典》中成語「狼狽不堪」分成的單字詳解:
狼, 狽, 不, 堪。
『柒』 既有傳承,又有突破,試駕廣汽豐田bZ4X
經過充分但不算很深度的試駕體驗,我認為它的綜合表現與之前想像的十分吻合,就是一台充滿濃烈豐田基因的全新電動車,任何人開上手都覺得毫無壓力,相當親民接地氣,但同時理念和設計,又能給到用戶眼前一亮的感覺。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五號車論,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捌』 樂華太子爺王一博,他到底有多少心酸和狼狽
眾所周知,王一博是通過2019年夏天播出的《陳情令》爆紅的,雖然此前他已經通過男團出道,還成為《天天向上》的主持人之一,但知名度始終不高,主演的幾部影視劇也沒能掀起多大的水花。
『玖』 狼狽圍殲的狽只的是什麼也是狼嗎我要圖片
「狽」這一種動物,是否真正存芹納笑在仍是一個謎。現時的人們主要認為「狽」其實是被獵戶所嫌含設的捕獸夾夾斷前腿的狼,因為狼是群體生活的動物,不會遺棄自己的同伴,所以會讓狽的一雙短前腿放在茄螞自己背上以便一起行動。
『拾』 蘇軾《定風波》詩詞原文及翻譯賞析
【蘇軾《定風波》原文】: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全文翻譯】: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大家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創作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蘇軾《定風波》賞析】: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里當然不是寫實,而是繼續寫自己當時的心態。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閑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這里還隱含了兩種生活的對比,一種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種是肥馬輕裘的貴族生活。在歷經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後,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蘇軾用來表達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詩詞中經常使用,如《初入廬山》:「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東坡》:「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寓居定惠院》:「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盡管蘇軾是一位士人和官員,但卻是一個平民藝術家,常常深入民間,並過著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蘇東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實寫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灑、悠閑。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為什麼要強調這種生活態度呢?因為對於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這「一蓑煙雨」也象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他在政治上不斷地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最後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當他被貶到海南島,仍能夠寫出「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心靈純凈的句子。對於「一蓑煙雨」這樣的意象,蘇軾是非常喜愛的。他對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漁父》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樣的句子極為贊賞,恨其曲調不傳,並將其改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輕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入歌。
我們再看詞的下闋,下闋轉到寫雨後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里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冷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你對人生的這種辯證法有了了悟之後,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一種通觀,是蘇軾經歷磨難和打擊之後,在靈魂上的升華。蘇軾在他的另兩句詩中,也表達這種思想:「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意謂凄風苦雨之後也終會放晴的。
其實以上三句表達的還只是一種儒家的境界,這是一種入世的人生態度。在此基礎上,蘇軾進一步徹悟人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歸去之後,看剛才刮風下雨的地方,哪裡有什麼雨,哪裡有什麼晴。所謂風雨,所謂晴,不過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這里蘇軾進入到了佛教所說的「無差別境界」。在佛教看來,「萬法惟心所現」,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靜,世界自然清靜。其實世界萬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世界萬象。如果我們內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麼分別呢?因此佛教勸人「無執」,一切都不要執著,不要被外物所系縛。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蘇軾在這里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歸去之後(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這看來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後的大超越。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島後,又把這三句稍一改,寫入了另一首詩《獨覺》:「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可見,蘇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並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全詞以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收尾,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詞句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風波令」等。雙調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韻兩仄韻,後段六句四仄韻兩平韻。
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已而:過了一會兒。
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吟嘯:放聲吟詠。
芒鞋:草鞋。
一蓑(suō)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蓑,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樣子。
斜照:偏西的陽光。
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創作背景】: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表達主題】: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朴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上片著眼於雨中,下片著眼於雨後,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名家點評】: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此足征是翁坦盪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東坡時在黃州,此詞乃寫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極尋常,東坡卻能於此尋常事故中寫出其平生學養。上半闋可見作者修養有素,履險如夷,不為憂患所搖動之精神。下半闋則顯示其對於人生經驗之深刻體會,而表現出憂樂兩忘之胸懷。蓋有學養之人隨時隨地,皆能表現其精神。東坡一生在政治上之遭遇,極為波動,時而內召,時而外用,時而位置於清要之地,時而放逐於邊遠之區,然而思想行為不因此而有所改變,反而愈遭挫折,愈見剛強,挫折愈大,聲譽愈高。此非可悻致者,必平日有修養,臨事能堅定,然後可得此效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