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饕餮完整圖片在哪個古董上有
擴展閱讀
電動自行車背景圖片 2025-07-13 18:21:03
勵志高考圖片素材 2025-07-13 18:19:37
獻血卡通圖片 2025-07-13 18:18:59

饕餮完整圖片在哪個古董上有

發布時間: 2023-04-30 19:35:03

『壹』 饕餮是中國傳說中一種凶惡貪婪的野獸,為何青銅器上會用它頭部形狀做裝飾

饕餮,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上古四大凶獸之一。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起到警示的作用,不要讓人們吃太多。

有傳說饕餮是縉雲氏的兒子。也有的說它是斷頭的蚩尤。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雀衫眼在腋下,虎齒人爪,大頭大嘴。饕餮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所以後來形容貪婪之人便稱他為:「饕餮」。

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現代對青銅器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剛冷而獰厲,不知道過去的審美是不是這樣,或許是因為饕餮這個貪吃鬼戳中了古人的萌點呢!

『貳』 饕餮的由來是什麼

饕餮的由來: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里說的狍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畢隱肢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另一說法是龍的兒子。而且饕餮是龍的第五個兒子。此說法攜返出自李東陽的言論,在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有明確記載。

饕餮的特點:

其形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在古代藝術品上,有一種紋飾名叫「饕餮紋」,這個名稱是宋代金石學者基於對先秦古董的大量研究而給出的。

饕餮紋幾乎貫穿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饕餮紋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的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進入青銅時代手世後,饕餮紋便主要出現在青銅器,特別是鼎、簋上,夏代二里頭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饕餮紋出現,而之後的商、周兩代更為盛行。

『叄』 這是什麼朝代的陶器,器身紋飾是什麼紋,此件文物名稱叫什麼

夏代也有一部分陶器與很多玉器、青銅器一樣,承載著禮陸純儀的功能。其紋飾一方面賦予了陶器外在晌鏈形式的瑰麗,另一方面又承載著特定的文化意味和精神特質,成為夏代先民宗教崇拜和統治權力的象徵,這突出地表現為灰陶上的動物紋飾。
新寨二里頭一期文化遺存中發現的陶器蓋上的饕餮怪獸紋飾,其饕餮獸面額主體為近方圓形,蒜頭形鼻略近心形,長條形鼻樑,上刻4條兩行相隔較遠的平行陰線,近臣字形縱目,高豎弄彎月眉,夾圓三角形三耳,兩腮有鬢至耳附近,吻較長,兩側有雙陰線勾帶內彎,與中間的嘴構成類嘴之形。
如此恐怖而神秘的紋樣與夏王朝專制統治的權威是相適應的,後來逐漸發展成二里頭玉柄形器上的饕餮圖案,甚至發展成為早商及其以後青銅容器的主要紋飾。
此外,二里頭遺址的一陶片上還出現了刻畫的龍紋,一頭雙身,頭朝下,眼珠碩大外凸,在線刻龍紋的線條內塗有硃砂,眼眶內被染成翠綠色。夏代一透底器的外壁也塑以盤龍形象,龍身刻畫菱形紋,底部為雷紋。夏代早謹咐陶器中龍紋裝飾的大量出現充分證實了《列子》所言夏後氏「人面蛇身」、帝孔甲「御龍以登天」的神話傳說,以及夏人常以龍為化身和以龍為族徽的社會習俗。

『肆』 「原創」商周青銅器上常見饕餮紋的或許不是以「 」饕餮」為原型

#二里頭#、#考古#、#青銅器# 《山海經·北山經》載:(鉤吾之山)有獸焉,其孫褲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註:「 」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饕餮想像圖 《山海經》中介紹其特點是: 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與上面今人想像圖類似。 而後世人們所說的饕餮紋則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 金石學興起之時,首先採用饕餮紋這個名稱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圖》。 饕餮,為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惡獸;也比喻貪婪凶惡的人。《呂氏春秋·先識》:「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左傳·文公十八年》:「 」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杜預註:「 」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饕餮紋,是以正視獸類的顏面為主要構圖,左右相對稱;為的對稱,在帶身軀時左右也各有一個。顏面為嫌攜天然對稱的圖形,任何民族,對於動物和人類的顏面,都具有深刻的印象。因為顏面為無聲的語言,不僅喜、怒、哀、樂的表情是在顏面上顯露,而庄嚴、威武、仁慈、凶惡、陰險、神秘等態度,也莫不顯露在顏面上。 饕餮紋 王愛君文集《饕餮》篇釋義:呂氏春秋載饕餮紋:「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歷代相傳,就把在青銅器上這種睜著眼睛,張著嘴的紋飾,名為饕餮。至若在殷商時,是否把這種紋飾,也名為饕餮,則無從稽考。有史以後的商周文化,已大有進展,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更不是隨意點綴的,當有其深意存在;且多於禮儀器上著饕餮紋,雖是為祭祀鬼神,或也有求佑福與祓徐不祥的雙重願望。 現代有學者將其統稱為獸面紋。 《神異經·西荒經》載:「 」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述異經》說,饕餮指的是西南的三苗人,近人陳夢家則進一步說,饕餮就是蚩尤,而劉持平先生的《青銅器饕餮紋質疑》則認為是神農氏。 我整理此類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紋時,亦發現其與傳說中的饕餮形象相差較大,有許多反而與《列子》中所描述的聖人之象——「 」牛首虎鼻」更為相近。《列子》雲:「 」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 饕餮紋更類似於記載中的牛首虎鼻 饕餮紋 饕餮紋 在早期中國創世神話,伏羲、女媧皆人首蛇身,後世發現的漢代畫磚和隋唐時期的伏羲女媧圖都是此類傳說的遺留。 漢代畫磚 伏羲女媧娟畫 關於「 」人首蛇身」,後世商周青銅器上亦有此類似的紋飾或圖畫。 蟠龍紋銅盤,其六為婦好墓出土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鴞尊及其卷尾蛇紋 商代出土的青銅器,與《列子》等典籍記載的「 」人首蛇身(蛇身人面)」形象對比,牛首虎鼻的特徵更為明顯。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這個「 」綠松石龍形器」,與後世商周出土的圖形類同。 綠松石龍形器 綠松石龍形器頭部 東周饕餮紋模 東周饕餮紋模 此外,在《山海經》中亦有不少此類「 」人首蛇身」或「 」蛇身人面」的神人出現: 《海內經》: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則者簡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 《海內北經》:鬼國在貳負之屍北,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貳負神在其東,為物人面蛇身。 《北山經》:凡《北山經》之首,自單狐之山至於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彘瘞,吉玉用一圭,瘞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北山經》:凡《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之山至於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雞彘瘞;用一璧一圭,投而不糈。 《海外西經》: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海外北經》: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 燭陰 《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相柳 《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總結: 故,此類商周青銅器上常見饕餮紋的或許不是以「 」饕餮」為原型,亦非向世人展示其兇猛庄嚴之貌,而是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 」蛇身人面(或人首蛇身),牛首虎鼻」的聖人之象。隨著時代的變遷,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國寓意的饕餮紋逐漸被人們淡忘,「 」饕餮紋」則是後人附會的稱呼。現代有學者將其統稱為獸面紋則是更准確的叫法與分類。 同時,二里頭遺址出土的「 」綠松石龍形器」,亦非今天所命名的「 」中國龍」,而是象徵聖人之象的「 」人首蛇身(蛇身人面)」圖騰和《山海經》中的神人象徵。 《列子》雲:「 」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更反映了遠古時期,以及夏商周時代對「 」人首蛇身(蛇身人面)」的崇拜,這是上古時期夏族蛇圖騰崇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演變。 牛首虎鼻的聖人之象與圖騰崇拜 王愛君文集《饕餮》篇 劉持平《青銅器饕餮紋質疑》 《山海經》、《列子》

『伍』 饕餮紋樣

饕餮紋 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或稱饕餮紋,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此獸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徵,同時加以自己的想像而形成的,其中獸的面部巨大而誇張,裝飾性很強,研究者稱為獸面紋,常作為器物的主要紋飾。獸面紋有的有軀干、獸足,有的僅作獸面。
饕餮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青銅器常見紋飾。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故也稱獸面紋。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徵。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個兒子。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以鼻樑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饕餮紋這種名稱並不是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紋面具高21.0公分,現藏於美國西雅圖圖書館。西周時代,其神秘色彩逐漸減退。
首先採用饕餮紋這個名稱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圖》。饕餮,為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惡獸;也比喻貪婪凶惡的人。《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左傳·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杜預註:「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編輯本段]饕餮紋的特點
饕餮紋圖案庄嚴、凝重而神秘的藝術特色。
饕餮紋畢知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徵,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面目結構較鮮明,也正是利用這些特徵,將人們引到了一個神秘的藝術世界,商代的饕餮紋在吸引人們注意力方面是特別有效的。饕餮紋兇猛庄嚴,結構嚴謹,製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銅器裝飾圖案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銅器裝飾圖頃埋案的最高水平
國家第一批永久不允許出國展覽的文物中 「何」尊,築有饕餮紋,是目前最早記錄有「中國」二字的器物。
古代饕餮紋文化
饕餮紋與宗教文化
如商代象蓋 饕餮紋銅觥:器通高17.7厘米,由器身、足與蓋所組成。蓋面飾有饕餮紋,以細雲雷紋襯底。器物的腹部饕餮飾紋。動物紋樣具有宗教意義。商代時期的各類鼎上,均有饕餮紋飾樣,鼎是先民用來祭祀的最常見而神秘的器皿,其宗教意義濃厚。
如北京平谷列家河出土的饕餮紋銅卣(商代):高27厘米,口徑7.5厘米,腹部飾以饕餮紋,上下飾以連珠紋,祭祀用。
饕餮紋與酒文化
《說文》:尊為專供祭祀或款待賓客所用盛酒之物。唐·李白:「晨游紫閣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見余喜,為余開一尊。」「尊」指的是盛酒具,相當於現代的酒壺。1912年在安徽潛山縣出土的一件商代的饕餮紋銅尊,埋藏地下3000多年,仍青光熠熠,紋飾精美。,此尊高21.5厘米,口徑19.4厘米,重2公斤。呈喇叭狀,高頸、鼓腹、圓足,因器首飾以饕餮紋而得名。饕餮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的面形,商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圖案多有變化。
又如牛首饕餮紋銅尊: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高 30.5厘米,口徑28厘米,1982年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出土,為先民祭祀用具。其饕餮紋爵,在商代是五侯級貴族才能使用的酒器,爵為飲酒器,前有飲酒的「手乎消流」,中有杯,後有尾,一側有耳,下有三足,「流」與杯的之間有柱,除能裝飾外,還有飲酒時抵住鼻樑,有防止暴飲過量的作用。爵,西周早期以後逐漸消失。
饕餮紋與建築藝術
在古代建築材料中也通常用到了饕餮紋裝飾。
如饕餮紋半瓦當:系古代屋頂防水建築構件,用泥土燒制而而。1957年,在廣安門橋南約700米護城河西岸,發掘出紋半瓦當,經考古工作者鑒定,系戰國時期燕國宮殿建築特有的殿頂防水部件。饕餮紋半瓦當為揭開北京城建城的悠久歷史及高超的建築藝術提供了有力證明。1972年又在宣武區韓家胡同處,也先後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饕餮紋半瓦當和獸面瓦當各2件。
另有戰國饕餮紋瓦當:多為半圓形,圖案浮雕比較大方,遠視效果好,塊面整體感明顯。
饕餮紋與傢具裝飾
現已出土的饕餮紋蟬紋俎,青銅製成,俎面狹長,兩端形翹起,中部略凹,周身繞以蟬紋, 饕餮 紋等。我們可以從它的造型看到後世桌類傢具造型及其裝飾的身影。
饕餮紋與音樂
商:饕餮紋大鐃,高48.5厘米,天津市博物館藏,此類單件大型銅饒,只能安放在特製的座架上演奏,即植鳴。
古代還出現過饕餮紋祖乙爵,香爐,紋禪 ,紋首蟠,紋直內戈,紋花瓢等。可見饕餮紋與我們的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先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現代饕餮、饕餮紋文化
廣告饕餮之夜
法國廣告收藏家布爾西科先生,是「廣告饕餮之夜」的創辦者,是廣告專業人士的盛會,它的大門是向所有人敞開的,業內人士可以從中看到,學到廣告的創意表現手法,圈外人士也從中得到愉悅與禮堂享受。它的成功重要的是它為年輕觀眾提供了一個心情發泄的絕好場所,是一所歡快、理智的發泄,熱而不狂。「廣告饕餮之夜」為觀眾准備的就是一道廣告大餐,就是要每位到場的觀眾吃飽。廣告饕餮之夜環球展映進入第24個年頭(1984年開始)。每到廣告之夜,滿街頭戴面具,揮舞氣球,連喊帶唱的狂歡場面,饕餮在現代文化中也預示著心靈的放鬆,慾望的滿足。
饕餮紋與雕塑藝術《起舞》的原型
北京市義安路與天橋北路交會上豎立著一座高大的青銅雕塑,它遠看像古代的酒器,但細看其三足鼎立的形象彷彿是三個抽象的人物在跳舞,雕塑的名字叫《起舞》。其淵源即是市文管所的工作人員從兩件青銅器——商代前期的紋爵所受的啟發,進行藝術設計而塑造。現代還有饕餮紋設計的室內建築設計等。
饕餮與教育
饕餮的歷史傳說告誡人們做事,索取應有節制。一個人把周圍的一切東西都視作是自己的籌碼,然後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種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歡吃東西一樣,他所追求的慾望廣,標准高,所傷害的人也很多,是極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徵意義是我們對後代進行德育教育的好題材。
饕餮、饕餮紋文化在中國產生的歷史淵源久遠,其文化影響在中國古代、現代乃至世界都十分深遠。

『陸』 鄭州出土的中國商代青銅器什麼上的饕餮紋

杜嶺方鼎。

這一特別的LOGO,出自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杜嶺方鼎。

簡介

饕餮紋單柱爵,1954年河南鄭州楊庄出土,飲酒器,商代前期,高18.7厘米,流尾長14厘米,河南省博物館藏。

腹部分段,較為平直而深,頸部加粗,流亮肆拍較大,挺直向前伸出,單柱,柱帽很大,三足作三棱錐形,細而長,腹部一側有圓弧形腹部裝飾有饕餮紋。這件器物體形渾雹信厚穩健,顧長挺拔,是眾多青銅爵中一件罕見的珍品。

此爵主要珍奇在它的單柱上,青銅爵一般都為雙柱。據考證,有人認為它是用來懸掛過濾酒渣的網子的。

後來此柱的實用功能逐漸減少,更多是作為一種裝飾。如此圖所示爵的柱應當就敬羨是一種造型裝飾,用來增加器物的向上的動勢,因此估計它應該是商代晚期的器物。

『柒』 饕餮是什麼樣子圖片,電影《長城》中的饕餮原型

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大頭大嘴。性格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見於青銅像。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名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人們一般稱這種人為「老饕」。《左傳》中記載饕餮為縉雲氏之子,而不是龍之九子之一。

而人們所說的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

饕餮在以中國傳說或玄幻武俠為題材的網路游戲、網路小說、以及影視作品中均有相關形象。

關於饕餮的形象並不相同,有的像狼,有的只有一個頭,還有的豬首熊身。

(7)饕餮完整圖片在哪個古董上有擴展閱讀

饕餮是傳說中極為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 《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道:「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凶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捌』 為什麼饕餮會出現在商代青銅器上

饕餮成為商周鼎的主要紋飾,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

寶鼎是華夏民族在青銅時代的立國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徵至高無上王權的神器和禮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華夏先民心目中處於民族「圖騰柱」的地位。因此,只有屬於民族的圖騰才有資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鐫刻鑄造在寶鼎重器之上。這一現象又反映出兩個問題:其一,到商周時,華夏族可能還仍然崇拜狼圖騰,至少是猛獸圖騰,炎帝黃帝族祖先的圖騰崇拜遺風可能還繼續存在,而周朝時期的華夏族受狼圖騰的影響更深,因為,周起源於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圖騰的游牧族。其二,當時的「龍」可能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為華夏族的民族圖騰,否則,象徵王權的侍余咐寶鼎就一定會以龍作為主要紋飾。而且,當時周天子也還沒有坐龍座,那時還延續著炎黃游牧遺風,席地而坐。
周鼎上的紋飾主要由饕餮紋和雲紋所組成,以饕餮為中心,雲紋環繞其周圍。顯然,饕餮神獸在天上,從雲層里探出頭,俯看人間。它的身體則藏在雲里,不知是否有蛇身或龍身,但是如果在饕餮腦袋後面續上龍身,那就與後來的標准龍相差不遠了。所以,我認為,在狼圖騰和龍圖騰之間可能還有一個饕餮圖騰的過渡階段。饕餮既有狼的性格,又有後來龍的猙獰面目。
獸面紋所指稱的神獸的真正名稱與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復現的年代之中,後人因其面相凶惡、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賜名為饕餮。饕餮原是《左傳》中用來形容貪財貪食之不仁不義者。近世學者已指出把獸面紋命名為吃人的饕餮純是牽強附會,有悖於商周的社會文化狀況。
因為面相兇猛恐怖,又行饕餮惡名,此獸在中國文化與藝術演變中的蹤跡幾乎無從尋覓。西周中期,盛行了幾百年的動物紋飾突然退出了青銅器裝飾主紋的毀鬧領域。但是,與饕餮紋同時出現在青銅器上的幾種動物紋樣,如龍、虎、鳳、龜等,在以後的文化演變中,都大量出現在官方與民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藝術表現源源不絕的主題。特別是龍,在青銅器時代,多數也都擁有與饕餮紋相同的凶惡面孔。若論神秘、威武和地位,龍在青銅時代遠遜於饕餮。然而,龍後來卻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徵的最高寶座,「饕餮」這一青銅時代的至尊,蹤影難尋了。

饕餮紋

饕餮紋到底指稱什麼?歷來爭論紛紜,迄今尚無定論。有說是牛、羊、虎、鹿、山魈……。在這諸說中,饕餮為虎說聲音最響。許多從事原始文化與藝術研究的學者認為,饕餮紋是虎紋的誇張、變形。在古代,虎亦為很重要的通天神獸,巫師乘虎的造型在後世文物中多有出現。而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在「龍鳳」崇拜之前,曾有過一個相當長的龍虎崇拜的階段,龍虎鬥圖案造型在東周至西漢時代大為盛行,其中尤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龍虎相鬥圖最為精美,氣勢不凡。古人認為虎為陽獸,「雲從龍,風從虎。」龍虎相鬥表示陰陽交合。在漢代,蒼龍、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東、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國歷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龍之下。然而,古籍中對虎的神通的描繪顯然難與饕餮在青銅老純器上的顯赫地位相比。
傳說龍生九子,其第五子叫饕餮(tāo tiè),是上古一種兇猛且殘忍的魔獸,喜食人,食量大,從這一點不難看出,饕餮其實就是當時社會黑暗一面的具體表現,而人們也很憤恨奴隸制社會的壓迫,以饕餮來寄託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來越被人們熟識。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隸制社會,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義。
由於饕餮是兇猛的魔獸,具有強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當作附身符,把它的圖紋刻在器具,食皿上,認為這樣就可以藉助饕餮強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獸所吞噬,逐漸取代了原本吃人殘忍的一面。
現在來說,饕餮的主要含義是食文化的象徵。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
獸面紋所指稱的神獸的真正名稱與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復現的年代之中,後人因其面相凶惡、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賜名為饕餮。饕餮原是《左傳》中用來形容貪財貪食之不仁不義者。近世學者已指出把獸面紋命名為吃人的饕餮純是牽強附會,有悖於商周的社會文化狀況。
因為面相兇猛恐怖,又行饕餮惡名,此獸在中國文化與藝術演變中的蹤跡幾乎無從尋覓。西周中期,盛行了幾百年的動物紋飾突然退出了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但是,與饕餮紋同時出現在青銅器上的幾種動物紋樣,如龍、虎、鳳、龜等,在以後的文化演變中,都大量出現在官方與民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藝術表現源源不絕的主題。特別是龍,在青銅器時代,多數也都擁有與饕餮紋相同的凶惡面孔。若論神秘、威武和地位,龍在青銅時代遠遜於饕餮。然而,龍後來卻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徵的最高寶座,「饕餮」這一青銅時代的至尊,蹤影難尋了。
相傳饕餮是蚩尤敗給炎黃二後被斬下的首級身首異處集怨氣所化,有吞噬萬物之能被黃帝用軒轅劍所封印並由獅族世代看守(首門石獅)

『玖』 商朝的青銅器上多鑄有形象猙獰的饕餮紋飾,商朝統治者為什麼在青銅器上常用形象猙獰的饕餮紋飾

饕餮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青銅器常見紋飾。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故也稱 饕餮紋代扣
獸面紋。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徵。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個兒子。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以鼻樑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饕餮紋這種名稱並不是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紋面具高21.0公分,現藏於美國西雅圖圖書館。西周時代,其神秘色彩逐漸減退。 首先採用饕餮紋這個名稱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圖》。饕搜遲餮,為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惡獸;也比喻貪婪凶惡的人。《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左傳·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杜預註:「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現代扮漏州有學者將其統稱為獸面紋。

饕餮的歷史傳說告誡人們做事,索取應有節制。一個人把周圍的一切東西廳蔽都視作是自己的籌碼,然後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種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歡吃東西一樣,他所追求的慾望廣,標准高,所傷害的人也很多,是極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徵意義是我們對後代進行德育教育的好題材。 饕餮、饕餮紋文化在中國產生的歷史淵源久遠,其文化影響在中國古代、現代乃至世界都十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