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頸椎到後背的哪個位置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頭像圖片微信胖男人 2025-09-02 05:08:12
古代結婚男人揭蓋頭圖片 2025-09-02 04:57:45
什麼叫大雨圖片大全 2025-09-02 04:52:10

頸椎到後背的哪個位置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05 01:12:44

㈠ 頸椎一到七節各管什麼

1、第一頸椎(寰椎)

寰椎與枕骨相連,主要管頭、耳、鼻、喉、臉等,一旦發生錯位,最容易導致頭暈、眩暈、偏頭痛。當寰樞關節錯位時,其椎動脈活動空間減少,頭部轉動時常因牽拉而使血管發生壓迫,進而影響頭部的血流供應。

2、第二頸椎(樞椎)

樞椎主要關聯耳、鼻、喉、舌、聲帶、口等。如果發生錯位,最易患斜視、盲視、眼花、耳聾、耳鳴,此外,還有譫語、煩躁、頭昏、頭痛、過敏性鼻炎、失眠、嗜睡、癲癇、心動過速、房顫、面癱。

3、第三頸椎

第三頸椎主要關聯咽、頰、肩、橫膈等。如果第三頸椎發生錯位,最易患神經痛、濕疹、痘疹、粉刺、痤瘡、高血壓、咳嗽、斜視、近視、視物不清、頭昏、偏頭痛、壓痛、三叉神經痛、耳鳴、失聽、頸痛、吞咽不適、胸悶、房顫。

4、第四頸椎

第四頸椎也屬於普通頸椎,主要關聯頸部肌肉、咽、臂等。第四頸椎如果發生錯位,最易患頭昏、咽喉異物感、口腔潰瘍、扁桃體腫痛、黏膜炎、鼻塞、鼻炎、卡他性中耳炎、牙痛、弱視、失聰、惡心、呃逆、落枕、全手麻木、胸悶、打嗝、心動過速。

5、第五頸椎

第五頸椎主要關聯手肘、食道、氣管、橫膈膜、心臟等。第五頸椎如果發生錯位,最容易引起眩暈、視力下降、咽炎、咽喉部異物感、扁桃體炎、咽痛、音啞、哮喘、口臭、上臂痛、胸痛、心動過緩、惡心、呃逆、上肢橈側拇食二指麻痛、血壓波動、頸肩手脹痛。

6、第六頸椎

第六頸椎主要關聯甲狀腺、食道、氣管、心肺、上肢等。第六頸椎如果發生錯位,容易出現頸部僵硬、肩部痛、上肢橈側麻痛、低血壓、心動過緩、扁桃體炎、氣管炎、百日咳、血壓波動、哮喘、拇食二指麻木、脊痛。

7、第七頸椎(隆椎)

第七頸椎主要關聯甲狀腺、食管、氣管、心肺、肱肌等。隆椎如果發生錯位,容易出現傷風、甲狀腺炎、吞咽不適、貧血、哮喘、氣短胸悶、低血壓、心房纖顫、上肢尺側及無名指、小指麻痛、頸根痛、肩胛痛、闌尾炎、雷諾氏、雷納氏綜合征、肥胖、消瘦。

㈡ 人體後背穴點陣圖,完整圖

人體背部穴位主治:

1、絡卻穴、玉枕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視物不明、鼻塞、熱病無汗、失眠。

2、百會穴、後頂穴、強間穴、腦戶穴

身體方面:頭暈目眩、失眠、心煩、健忘、耳鳴

3、風府穴、啞門穴、大椎穴、天柱穴

身體方面:失眠多夢、頸椎病、頭暈耳鳴、手腳麻木、鼻炎、胸悶、落枕;

皮膚方面:魚尾紋、面部皺紋、毛孔粗大、皮膚過敏、油脂旺盛、暗瘡。

4、大杼穴、風門穴

身體方面:咳嗽、胸悶氣喘、鼻塞、肩背酸痛、傷風、咳嗽;

皮膚方面:神經性皮炎、額頭膚色晦暗

5、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肺俞穴、闕陰俞穴、心俞穴、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

身體方面:感冒咳嗽、心慌驚恐、面紅發熱、失眠健忘、身熱頭痛;

皮膚方面:紅血絲、毛囊炎、過敏性皮炎

6、靈台穴、至陽穴、督俞穴、膈俞穴、譩譆穴、膈關穴

身體方面:虛胖、乳房鬆弛、煩悶不安;

皮膚方面:面色青黃、眼袋、皮膚粗糙

7、筋縮穴、中樞穴、肝俞穴、膽俞穴、魂門穴、陽綱穴

身體方面:少氣乏力、精神不振、內分泌失調、心煩易怒、食慾不振;

皮膚方面:皮膚粗糙、皺紋、面色穢濁、色素沉積、口唇蒼白無華。

8、脊中穴、脾俞穴、胃俞穴、意舍穴、胃倉穴

身體方面:消化不良、胃酸胃痛、痔瘡、腹瀉、腰背疼痛、體內濕氣、腹脹、食慾不振;

皮膚方面:酒渣鼻、暗瘡、紅血絲、眼瞼浮腫、面黃浮腫、面色潮紅、油脂旺盛、嘴周痤瘡、脂溢性皮炎。

9、懸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肓門穴、志室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腰酸痛、口乾唇燥、腳冷乏力、便秘、腹痛、小便不利、陰部腫痛;

皮膚方面:黃褐斑、黑眼圈、暗瘡、面色蒼黃、膚色晦暗滯濁。

10、腰俞穴、長強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胞肓穴、秩邊穴

身體方面:泌尿不暢、痛經、子宮內膜炎、便秘、性冷淡、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皮膚乾燥、粗糙、雀斑、妊娠斑。

11、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陰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經痛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便秘、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雀斑、妊娠斑、子宮性肝斑、處女性肝斑、面色蒼黃、暗啞無光。

12、承扶穴、股門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便秘、痔瘡、臀部炎症。

13、合陽穴

身體方面: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子宮性內膜炎

14、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痔瘡、便秘。

15、跗陽穴、昆侖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踝關節扭傷、膝關節炎。

督脈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病症,以及熱性病症和本經所過部位之病症。


人體背部有各臟器的背腧[shù]穴,這些穴位在功能上與各臟器相對應,可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

1、肺俞

①皮膚隆起的多為胸中有熱,可有氣短、咳嗽等症狀,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應,可結合觀察。

②本穴如有反應,在肺經的太淵、孔最、中府等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③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痰飲咳嗽之症。

④診得條索狀結節,周圍皮膚有明顯壓痛者,多為咳嗽、氣急、肺熱胸痛、感冒等病變。

肺腧是天灸的常用穴:天灸是在三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將特定中葯(如甘遂、細辛等)貼敷於特定的穴位,使人體陽氣得天陽之助,達到驅逐內伏寒邪、補益人體正氣的目的。

伏日為庚日,庚日屬金,與肺相配,故天灸善於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天灸治療哮喘往往選取肺俞、定喘、風門等,以宣通肺氣,從而防治哮喘的發生。

2、心俞

①若有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多為上肢內側疼痛、紅腫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煩悶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膚凹陷且壓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煩亂,恍惚健忘、納獃等症。

③心臟疾患尤其是心痛時本穴如有反應,在巨闕穴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3、肝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伴有壓痛敏感者,多為失眠症。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兼有明顯壓痛者,常見頭暈、失眠、心煩不寧之症。

③出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患者有脅肋脹痛、脘悶、腹脹、黃疸、納呆、寤寐不寧等症狀,或有下肢內側紅腫的病變。

4、膽俞

①發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多屬黃疸。

②凡有細條狀及壓痛者,多為下肢外側痹痛,若在命門穴同時有氣泡樣反應者,則屬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膚凹陷,或按之軟若棉樣,以虛證為多。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並有壓痛者,患者常有頭暈、失眠、乏力、健忘、煩躁、食慾不振、便溏、浮腫等症狀。

③若出現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者,為下肢內側紅腫、行走困難或大趾運動不利之徵。

6、胃俞

①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飲食和有胃痛等病變。

②有棱狀結節和明顯壓痛者,多有嘔吐、不食、胃痛、腹脹或髖關節外側有紅腫現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按之有條索狀結節且壓痛明顯者,多有腰痛、帶下、月經不調、小便混濁等症狀。

②若有棱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一般是耳鳴、重聽、頭痛、腹脹滿悶、吐逆之徵(婦女妊娠期亦可發現三焦俞有棱狀結節)。

8、腎俞

①有條索狀結節,凡壓痛敏感者,一般是陽痿、頭暈、腰痛及耳鳴之徵。

②診得棱狀結節,兼有明顯痛感者,多為血尿、腰痛、浮腫之症。

③局部皮膚隆起,有如卵圓形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腎虛有熱,耳鳴、頭脹之徵。

9、大腸俞

①發現堅硬的圓形結節,且壓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結。

②有棱狀結節並兼有壓痛者,大多有頭痛、牙痛、腹痛、泄瀉等症。

10、小腸俞

①凡結節橢圓質地較硬而壓痛顯著者,多有頭暈、後頭疼痛、後項拘攣之症。

②本穴出現氣泡樣轉動感,多為婦女子宮下垂。

11、膀胱俞

①診有柔軟的橢圓形結節,大多數是遺尿症。

②按得棱狀結節,並有壓痛者,一般有發熱頭痛、小便頻數、尿赤澀痛、腰痛、小腹脹痛、白帶等症狀。

③有細條索狀結節、壓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

㈢ 頸椎如何定位

1、頸椎:
(1)方法:采坐姿實施,並令患者正坐。
(2)頸椎椎體位置判定:頸椎椎體判定以C2及C7較易判定,其餘各頸椎椎體則以此兩椎體來推定。
a.C2:由頭骨以下,首先摸到的棘突:
b.C7:靠近雙肩,較突出的棘突為C7及T1,但當頭部搖動時,會跟著活動的是C7。
c.C1:此椎體由棘突無法摸到,但其橫突位於枕骨下方、耳朵正後方位置。

2、胸椎:
(1)方法:采俯卧姿勢實施,並令患者雙手掌心朝上平放於身體兩側。
(2)胸椎椎體位置判定:胸椎椎體判定以T4、T7及T1較易判定,其餘各胸椎體則以此三椎體來推定。
a.T1:如上所述,靠近雙肩,較突出且不會隨著頭部轉動的椎動即是T1
b.T4:在肩胛骨靠人體內側較突出的正中點聯機之椎體即是T4。
c.T7:在肩胛骨最下端的平行聯機之椎體即是T7。
d.T10:以T4-T7之等倍距離,由T7向下延伸點的椎體即是T10。
e.T2,T3:由T1往下一、二椎體是(或由T4往上一、二椎體即為T3,T2)。
f.T5,T6:由T4往下一、二椎體(或由T7往上一、二椎體即為T6,T5)。
g.T8,T9:由T7往下一、二椎體即是。
h.T11,T12:由T10往下一、二椎體即是。

3、腰椎:
(1)方法如胸椎。
(2)腰椎椎體位,置判定:腰椎椎體判定發L4較易判定,其餘各腰椎椎體則以此推定。
a.L4:與骨盆頂點的聯機即為L4。
b.L3,L5:由L4往上及往下各一椎體,即為L3及L5。
C.L1,L2:由L3往上一、二椎體即是(或由T12往下一,二椎體即是)。
頸椎微調手法

枕寰樞復合關節應用解剖
從解剖上看,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是分屬於不同節段的兩個運動單元,而從運動生理的角度分析,這兩節段更象是同一生理性關節的不同組成。兩者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協同,共同參與頭頸的功能活動。
1,關節連接
(1)寰樞關節。寰樞關節包括三個解剖性關節:其中中央部分是寰齒關節,兩側為寰樞後關節。
(2)寰枕關節。寰枕關節由寰椎側塊的上關節面和枕骨髁所組成,為一球窩關節。
2,韌帶連接
(1)連接樞椎齒突和椎體的韌帶 維持枕寰樞復合關節穩定性的最重要韌帶結構都與樞椎齒突有關。
(2)連接寰椎前弓和樞椎椎體前面的韌帶。
(3)連接寰椎後弓和樞椎棘突,後關節突的韌帶

3,血管於神經
寰椎橫韌帶的後面容納脊髓,
寰椎後弓上面上關節突後下方有一溝,容納椎動脈通過稱椎動脈溝。
部分人群自上關節突後緣至後弓,有一骨橋斜架在椎動脈溝上方,呈環狀,即為椎動脈溝環。

4,枕下肌,枕下三角枕下肌群為頭上,下斜肌和頭大,小直肌,為頭部後伸和旋轉的主要肌群;
枕下三角由頭上下斜肌,頭大直肌和寰椎後弓圍成。

㈣ 背脊椎在那個位置

脊椎的位置是從頭部到臀部後方正中部位。

㈤ 頸椎在哪個位置

頸椎,指頸椎骨。具體講,頸椎位於頭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頸椎共有七塊頸椎骨組成,除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外,其他頸椎之間都夾有一個椎間盤,加上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之間的椎間盤,頸椎共有6個椎間盤。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與胸、腰段椎骨大致相似,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頸椎不僅支撐頭的重量,還有很大的活動范圍。隨著年齡的增長,下段頸椎容易發生退化性改變,主要表現椎間盤變薄,椎骨間隙變窄,使椎間孔變小。同時,椎骨邊緣易長骨刺,壓迫脊神經的根部,形成頸椎病。當椎骨後面有較大的骨刺時,可壓迫脊髓,使雙下肢行走不穩,重者有排尿、排便困難。若是骨刺長在椎骨側面,可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頭暈、頭痛、視力減退等腦供血不足等症狀。

㈥ 後背上面一點、脖子下面一點、是什麼地方引起疼痛的原因是什麼

你說的是頸椎的位置吧!頸椎病在臨床上也稱為頸椎綜合症、頸椎增生性關節炎。它是一種緩慢進展有的退行性疾病,常見於中老年人。其發病由於頸椎間盤變性或突出、頸椎間隙變窄、關節囊松馳、內平衡失調以及進行性骨贅形成,分別刺激或壓迫鄰近的頸脊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脊前動脈和頸交感神經等組織而出現一種症狀繁雜、影響廣泛的綜合癥候群。
根據病理變化,頸椎病可分為五型:
(1)脊髓型;(2)神經根型;(3)椎動脈型;(4)交感神經型;(5)混合型。
頸椎病的病因:
病理變化為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纖維環彈力減退而向四周膨出或髓核疝出可壓迫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椎間隙狹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變性,使神經根管及椎管容積變小,小關節及鉤突關節退行性變致小關節脫位可造成頸椎退行性滑脫。
脊髓型頸椎病表現為四肢無力、僵硬、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可引出病理反射;神經根型頸椎病表現為頸部僵硬、活動受限,上肢放射痛、麻木、淺感覺遲鈍、肌力減退、反射弱;椎動脈型頸椎病表現為頭痛、頭暈等腦血管痙攣症狀及眩暈、惡心、耳嗚、視物不清等腦缺血症狀;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出現霍納氏綜合症、心動過速或過緩、雙上肢及頭面部血管痙攣或擴張,肢體少汗或多汗;混合型頸椎病有上述兩種以上的臨床表現。
引起頸椎病的原因很多,一般多將其概括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有的患者以外因為主,有的則以內因為主。
(1)內因:頸椎關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活動度很大,具有屈伸旋轉的功能,由於大量活動、勞損的積累,日久即形成慢性損害,易產生退行性病變。在頸椎病中,頸椎間盤出現退行性變是普遍的內因,是發病在基礎。
(2)外因:主要的外因有以下幾種。
① 急性頸椎外傷。 ② 慢性頸椎損傷,多發於長期從事刺鄉、縫紉、繪畫、書寫、化驗及腦力勞動者。 ③ 頸部及咽部感染。 ④ 風寒濕邪侵襲。
頸椎病患者注意事項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病程較長,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學習都帶來一定程度的不便。患者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頭頸正確的姿勢,睡眠時要選擇合適的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一般枕頭以10厘米的高度為宜。注意避免頸部的劇烈轉動。
(2)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要注意每工作一小時左右就要適當地活動頸部,以消除頸部肌肉、韌帶的疲勞,防止勞損。
(3)平時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涼。
頸椎病的治療
雖然引起頸椎病的病因很多,只要經過合理的治療,頸椎病所產生的症狀是完全可以消失的。我所以中葯為主、西葯為輔治療頸椎病已取得顯著療效。具體治療方法是:口服舒經活絡散和外用追風透骨膏,同時可口服西葯地巴唑(每次20mg、每日3次)、維生素B1(每次20mg、每日3次)。
X線攝頸椎正側位像、頸椎CT或MRI檢查是確診頸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此病應注意與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征、椎管內腫瘤、梅尼埃綜合征鑒別。

㈦ 頸椎是在人的什麼位置

人體有7塊頸椎,把頭部向下低,脖子中間最高的是頸7,向上到發際都是頸椎.

㈧ 頸椎的具體位置在哪兒,這種症狀是不是頸椎病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自我保健頸椎操雙手交叉抱於頭後,頭用力向後仰,雙手向上托頭。優點:鍛煉頸部肌肉,放鬆頸椎骨骼間隙。時間:每小時進行一次,動作堅持三十秒,一次六組。上下左右旋轉頭部,動作應緩慢,禁止做頭部繞環。優點:悄悄地放鬆,平衡頸部肌肉。時間:任意安排,只要動作緩和不要過於猛烈。坐正身體,挺直背部,聳肩,用肩膀去找耳朵。優點:放鬆頸、肩部肌肉。時間:隨時隨地。日常細節六個注意1.注意坐、站、走的姿勢。「坐」要上身挺直,下頜微收,下肢並攏;「站」要胸部挺起,腰背平直,兩腿直立;「走」要抬頭挺胸,腰部直挺,收小腹。2.注意調節眼睛與電腦的距離,屏幕與眼睛最好處在同一水平,減少低頭。3.注意飲食。喝茶有益脊椎健康;多喝牛奶有利於脊椎病的預防;切忌酗酒。4.有益脊椎健康的運動選擇。最有益的頸椎運動——放風箏;最高效率的健身運動——騎自行車;最好的養心運動——登山。5.開車一族要注意調節方向盤高低,車內空調溫度別太低。6.按摩過程中手法不能太過猛烈。

㈨ 頸椎第4、5節是在人體的背部那個位置里嗎

不在背部,在背部的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