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椎、身柱、大杼、肺俞在人體那個部位求圖解說
可以,(1)拔火罐法選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後留罐15分鍾起罐,或用閃罐法。本法適用於風寒感冒。 (2)刺絡拔罐法選大椎、風門、身柱、肺俞,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顏色轉淡後,加火罐於穴位上,留罐10分鍾後起罐,清潔局部並再次消毒針眼。本法適用於風熱感冒。...
❷ 大椎穴到身柱穴是幾寸
大椎穴到身柱穴是三寸(四指)距離。
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1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8頸神經後支。身柱穴在第3胸椎棘突下。
(2)身柱是人體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採用按摩手法點、按、揉等不至於傷害人體,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鄭重說明這36個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無任何不良影響。所謂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險物品造成為必要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椎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身柱穴
❸ 身柱穴怎麼找
在背部,身柱穴從大椎往下開始就是胸椎,第一個突起的點,我們稱之為第一胸椎棘突,再往下數三個,在第三胸椎棘下面的凹陷處就是身柱穴所在位置。
❹ 人體後背穴點陣圖,完整圖
人體背部穴位主治:
1、絡卻穴、玉枕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視物不明、鼻塞、熱病無汗、失眠。
2、百會穴、後頂穴、強間穴、腦戶穴
身體方面:頭暈目眩、失眠、心煩、健忘、耳鳴
3、風府穴、啞門穴、大椎穴、天柱穴
身體方面:失眠多夢、頸椎病、頭暈耳鳴、手腳麻木、鼻炎、胸悶、落枕;
皮膚方面:魚尾紋、面部皺紋、毛孔粗大、皮膚過敏、油脂旺盛、暗瘡。
4、大杼穴、風門穴
身體方面:咳嗽、胸悶氣喘、鼻塞、肩背酸痛、傷風、咳嗽;
皮膚方面:神經性皮炎、額頭膚色晦暗
5、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肺俞穴、闕陰俞穴、心俞穴、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
身體方面:感冒咳嗽、心慌驚恐、面紅發熱、失眠健忘、身熱頭痛;
皮膚方面:紅血絲、毛囊炎、過敏性皮炎
6、靈台穴、至陽穴、督俞穴、膈俞穴、譩譆穴、膈關穴
身體方面:虛胖、乳房鬆弛、煩悶不安;
皮膚方面:面色青黃、眼袋、皮膚粗糙
7、筋縮穴、中樞穴、肝俞穴、膽俞穴、魂門穴、陽綱穴
身體方面:少氣乏力、精神不振、內分泌失調、心煩易怒、食慾不振;
皮膚方面:皮膚粗糙、皺紋、面色穢濁、色素沉積、口唇蒼白無華。
8、脊中穴、脾俞穴、胃俞穴、意舍穴、胃倉穴
身體方面:消化不良、胃酸胃痛、痔瘡、腹瀉、腰背疼痛、體內濕氣、腹脹、食慾不振;
皮膚方面:酒渣鼻、暗瘡、紅血絲、眼瞼浮腫、面黃浮腫、面色潮紅、油脂旺盛、嘴周痤瘡、脂溢性皮炎。
9、懸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肓門穴、志室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腰酸痛、口乾唇燥、腳冷乏力、便秘、腹痛、小便不利、陰部腫痛;
皮膚方面:黃褐斑、黑眼圈、暗瘡、面色蒼黃、膚色晦暗滯濁。
10、腰俞穴、長強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胞肓穴、秩邊穴
身體方面:泌尿不暢、痛經、子宮內膜炎、便秘、性冷淡、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皮膚乾燥、粗糙、雀斑、妊娠斑。
11、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陰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經痛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便秘、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雀斑、妊娠斑、子宮性肝斑、處女性肝斑、面色蒼黃、暗啞無光。
12、承扶穴、股門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便秘、痔瘡、臀部炎症。
13、合陽穴
身體方面: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子宮性內膜炎
14、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痔瘡、便秘。
15、跗陽穴、昆侖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踝關節扭傷、膝關節炎。
督脈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病症,以及熱性病症和本經所過部位之病症。
人體背部有各臟器的背腧[shù]穴,這些穴位在功能上與各臟器相對應,可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
1、肺俞
①皮膚隆起的多為胸中有熱,可有氣短、咳嗽等症狀,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應,可結合觀察。
②本穴如有反應,在肺經的太淵、孔最、中府等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③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痰飲咳嗽之症。
④診得條索狀結節,周圍皮膚有明顯壓痛者,多為咳嗽、氣急、肺熱胸痛、感冒等病變。
肺腧是天灸的常用穴:天灸是在三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將特定中葯(如甘遂、細辛等)貼敷於特定的穴位,使人體陽氣得天陽之助,達到驅逐內伏寒邪、補益人體正氣的目的。
伏日為庚日,庚日屬金,與肺相配,故天灸善於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天灸治療哮喘往往選取肺俞、定喘、風門等,以宣通肺氣,從而防治哮喘的發生。
2、心俞
①若有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多為上肢內側疼痛、紅腫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煩悶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膚凹陷且壓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煩亂,恍惚健忘、納獃等症。
③心臟疾患尤其是心痛時本穴如有反應,在巨闕穴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3、肝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伴有壓痛敏感者,多為失眠症。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兼有明顯壓痛者,常見頭暈、失眠、心煩不寧之症。
③出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患者有脅肋脹痛、脘悶、腹脹、黃疸、納呆、寤寐不寧等症狀,或有下肢內側紅腫的病變。
4、膽俞
①發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多屬黃疸。
②凡有細條狀及壓痛者,多為下肢外側痹痛,若在命門穴同時有氣泡樣反應者,則屬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膚凹陷,或按之軟若棉樣,以虛證為多。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並有壓痛者,患者常有頭暈、失眠、乏力、健忘、煩躁、食慾不振、便溏、浮腫等症狀。
③若出現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者,為下肢內側紅腫、行走困難或大趾運動不利之徵。
6、胃俞
①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飲食和有胃痛等病變。
②有棱狀結節和明顯壓痛者,多有嘔吐、不食、胃痛、腹脹或髖關節外側有紅腫現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按之有條索狀結節且壓痛明顯者,多有腰痛、帶下、月經不調、小便混濁等症狀。
②若有棱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一般是耳鳴、重聽、頭痛、腹脹滿悶、吐逆之徵(婦女妊娠期亦可發現三焦俞有棱狀結節)。
8、腎俞
①有條索狀結節,凡壓痛敏感者,一般是陽痿、頭暈、腰痛及耳鳴之徵。
②診得棱狀結節,兼有明顯痛感者,多為血尿、腰痛、浮腫之症。
③局部皮膚隆起,有如卵圓形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腎虛有熱,耳鳴、頭脹之徵。
9、大腸俞
①發現堅硬的圓形結節,且壓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結。
②有棱狀結節並兼有壓痛者,大多有頭痛、牙痛、腹痛、泄瀉等症。
10、小腸俞
①凡結節橢圓質地較硬而壓痛顯著者,多有頭暈、後頭疼痛、後項拘攣之症。
②本穴出現氣泡樣轉動感,多為婦女子宮下垂。
11、膀胱俞
①診有柔軟的橢圓形結節,大多數是遺尿症。
②按得棱狀結節,並有壓痛者,一般有發熱頭痛、小便頻數、尿赤澀痛、腰痛、小腹脹痛、白帶等症狀。
③有細條索狀結節、壓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
720個。
部分穴位: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陰郄穴、神門穴、少府穴、曲澤穴、築賓穴、上星穴、尺澤穴、孔最穴、魚際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勞穴、灸癆穴、身柱穴、靈台穴、上星穴、尺澤穴、孔最穴、魚際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勞穴、灸癆穴、身柱穴、靈台穴。
天突穴、氣舍穴、水突穴、天府穴、列缺穴、小指尖穴、璇璣穴、華蓋穴、紫宮穴、玉堂穴、肋頭穴、胸堂穴、俞府穴、彧中穴、神藏穴、靈墟穴、神封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雲門穴、中府穴、周榮穴、天溪穴、崇骨穴、灸哮穴、定喘穴、魄戶穴、譩譆穴、豐隆穴。
(5)身柱是人體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
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採用按摩手法點、按、揉等不至於傷害人體,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這36個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無任何不良影響。所謂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險物品造成為必要條件。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
❻ 身柱穴在哪個位置
身柱穴位於後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❼ 身柱穴在哪
是的,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為督脈經學,乃本經脈氣所發,督氣充盈,肩負重擔,正立直行,功同抵住,故名身柱。
❽ 身柱的准確位置圖作用是怎樣的
身柱穴歸屬督脈,位於後背部兩個肩胛骨的中間,在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該穴上接頭部,下和背腰相連,就像一個承上啟下的支柱,故名「身柱」。其為督脈之脈氣所發,在兩肺之間,跟肺的聯絡非常密切,且督脈為「陽脈之海」,因而刺激該穴可宣肺清熱、寧神鎮咳、補氣壯陽、益智健腦,能調攝陽氣,改善體質,增強身體機能,預防感冒,也可治療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疾患。
身柱穴首載於《針灸甲乙經》,其中有「狂走,譫語見鬼,瘛瘲,身柱主之」的記載。《針灸大成》雲:「身柱主腰脊痛,癲病狂走,瘛瘲,怒欲殺人,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從古文的描述中,可以知道,身柱穴主治咳嗽、氣喘、驚厥、癲癇、脊背強痛等多種病症。
艾灸身柱穴可以通過灸法的溫通、溫補作用,結合身柱穴通陽行氣的功效,達到防病治病和增強抵抗力的目的。對於體質虛弱的小兒來說,作用更為明顯,故身柱穴被譽為「小兒百病之灸點」,命門穴主治胸部以下之病,身柱穴主治胸部以上之病,但凡小兒之病,均可用此二穴來治。
❾ 小孩個子矮,艾灸身柱穴能長高嗎
這個效果不大,人之所以會長高是因為生長盤,所以建議是用健康科學的運動原理,建議是早睡和在睡前使用成長運動器材幫助做成長伸展運動,因為自己是很難做的
❿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10)身柱是人體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