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捉妖記2演員表圖片
《捉妖記》2演員表:梁朝偉、白百何、井柏然、李宇春、楊祐寧、董成鵬、吳君如、曾志偉、黃磊、柳岩、吳莫愁、X玖少年團。
該片講述了天蔭和小嵐找回胡巴團聚一堂的合家歡故事,該片於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在中國大陸上映。
劇情簡介:
與胡巴分別後,天蔭(井柏然飾)帶著小嵐(白百何飾)踏上尋父之路,在義薄雲天的天師堂堂主雲大哥(楊祐寧飾)的幫助下,二人得知天蔭父親宋戴天的護妖軌跡;而重回永寧村的胡巴再度被妖王追殺,顛沛流離逃亡時結識大賭徒屠四谷(梁朝偉飾)和一隻妖怪,三人一起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但又因屠四谷欠下的巨額賭債橫生諸多波折。
與此同時,江湖盛傳小妖王胡巴的重金懸賞令,妖界大軍、天師精英、綠林草莽聞風而動,多方勢力為搶奪胡巴在清水鎮掀起腥風血雨。千鈞一發之際,念子心切的天蔭和小嵐通過天師堂找到胡巴並一起逃離險境。豈料,一場更大的驚天陰謀尾隨而至,伺機而動。
『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意思
意思: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原文: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
(2)顛沛動態圖片擴展閱讀杜甫在這首詩下自註:「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
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
「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
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頷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
「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詩人的喜,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捲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
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詩人想到這里,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尾聯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
「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
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准確地表現了詩人想像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像,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確。
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浦起龍贊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讀杜心解》)。
參考資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網路
查看全部38個回答
號外號外!全場水果一元四斤!限時特賣!速來!!
00:18
拼多多
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賞析 【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今譯】 劍門關外忽然聽說官軍收復薊北, 乍聽到止不住的淚水灑滿了衣裳。 回頭看妻兒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亂收拾著詩書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須縱情飲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別的故鄉。 立即動身穿過了巴峽再穿過巫峽, 然後經過襄陽再轉向那舊都洛陽。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注釋】 官軍:唐王朝軍隊。 收:收復。 河南河北:泛指黃河以南以北地區,相當於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 劍外:劍門關之外,即今四川劍南一帶。 薊北:今河北省北部。當時為安、史叛軍根據地。 初聞:乍聽到。 涕淚:眼淚。 卻看;回頭看。 漫卷:胡亂地捲起。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春天。 巴峽:在今重慶市東的嘉陵江上。 巫峽:在今四川省巫山縣東。 襄陽: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一年杜甫52歲,由於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有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像著自己彷彿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後人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朴愈真」,此詩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當的評語。
124 瀏覽2070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劍門關外忽然聽說官軍收復薊北, 乍聽到止不住的淚水灑滿了衣裳。 回頭看妻兒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亂收拾著詩書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須縱情飲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別的故鄉。 立即動身穿過了巴峽再穿過巫峽, 然後經過襄陽再轉向那舊都洛陽。
51 瀏覽3282017-11-26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意思
劍門外忽傳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 回頭看妻兒的愁雲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 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8 瀏覽36842020-04-08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意思
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准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浦起龍贊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讀杜心解》)。 此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 原文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如下: 劍門外忽傳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 回頭看妻兒的愁雲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 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詞句注釋如下: 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 劍外:劍門關以南,這里指四川。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涕(tì):眼淚。 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 (2)顛沛動態圖片擴展閱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後,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87 瀏覽96062019-04-26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是什麼意思?
意思: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原文: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 (2)顛沛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註:「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 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 「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 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頷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 「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詩人的喜,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捲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 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詩人想到這里,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尾聯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 「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 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准確地表現了詩人想像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像,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確。 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浦起龍贊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讀杜心解》)。 參考資料:網路
75 瀏覽2352020-02-27
127評論
熱心網友75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叄』 發qq動態的句子配圖片干凈有哪些
如下:
1.從現在開始,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擾,好好生活,做一個接近幸福的人。
2.淺望幸福,不寫憂傷,紅塵三千,不道惆悵,不問花開幾許,只問淺笑安然。
3.路在延伸,風景在變幻,人生沒有不變的永恆,走遠了再回頭看,很多事已經不是你我所控制的,愛過就好,何必哭泣。
4.我希望在顛沛流離之後,還能夠重新遇見溫暖的你,那時候,你剛好成熟,而我,剛好脫去我的刺學會溫柔。
5.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幸福,便是終點。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你若流淚,先濕我心。你若未央,安若暖城。你若微笑,日光傾城。你若回憶,半暖傾殤。你若離去,後會無期。你若回眸,一笑傾城。你若不離,我亦不棄!
『肆』 圖片猜成語,看看這幾個是什麼
雕蟲小技diāochóngxiǎojì
[釋義] 雕:刻;蟲:鳥蟲書。我國古代的一種字體;西漢時學童所學的一門功課。雕刻鳥蟲書的小技巧。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語出] 漢·楊雄《法言·吾子》:「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
[近義] 雕蟲篆刻
[反義] 雄才大略
[用法] 多指文字技巧;也泛指其他方面。常作自謙之詞。一般作主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背井離鄉bèijǐnglíxiāng
[釋義] 背:離開;井:古制八家為井;引申為鄉里、家宅。離開鄉里。常指被迫遠離家鄉;到外地謀生。
[語出]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背景離鄉;卧雪眠霜。」
[正音] 背;不能讀作「bēi」。
[辨形] 井;不能寫作「景」。
[近義] 離鄉背井 浪跡天涯 顛沛流離
[反義] 衣錦還鄉 安居樂業 葉落歸根
『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譯為: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陸』 一輩子顛沛流離是什麼感覺
『柒』 看圖猜成語該怎樣發圖片上來
十室九空
【拼音】: shí shì jiǔ kōng
【解釋】: 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無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後的荒涼景象。
【出處】: 《抱朴子·用刑》:「徐福出而重號淘之仇,趙高入而屯豺狼之黨,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舉例造句】:十室九空,百姓怨嗟,如出一口。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
【拼音代碼】: ssjk
【近義詞】:顛沛流離、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反義詞】:人煙稠密、安居樂業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災害、戰亂或苛征暴斂
【英文】: nine houses out of ten are deserted
【故事】: 北宋時期,革新派范仲淹因上書言事而遭貶斥,余靖上書說情也被降職。到了慶歷年間,宋仁宗趙禎又任命余靖為右正言諫官。開寶寺靈感塔發生了火災,有人借機鼓吹迷信而重修靈感塔,余靖上書說:當前西部戰事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十室九空需要安撫。
『捌』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寫作背景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中國兒童可憐
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
編輯於 2020-07-30
查看全部2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魯迅《二十四孝圖》寫作背景,注意:只要《二十四孝圖》的,不要《朝花夕拾》的。
寫作背景: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圖》,乃陳少梅先生41歲時盛年之傑作,其題材不多見,筆墨工雅,設色清麗,非同尋常,故堪稱國之重寶。 (8)顛沛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部分故事介紹: 1、郭巨埋兒 漢朝的時候。有個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舉。家裡窮苦得很。他有個兒子還很幼小。郭巨的母親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孫兒吃。郭巨因為家裡窮得不能夠奉養母親。兒子又要分母親的食物,如何是好呢?於是總等著兒子走出的時候。再到母親那裡去進食物。 年邁的母親總把食物留給兒子。郭巨便要將兒子給埋了。郭巨說。你不要驚動了母親。兒子可以再有的。母親是不可以再得的。為何不把兒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違背她丈夫的話。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 正要將兒子扔進去,忽然一個霹靂。並且地里有一釜的黃金。上面有字寫著。說是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2、老萊娛親 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 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歲。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發,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一天,他為父母打水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著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 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後來,「老萊娛親」成了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暢。 3、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 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4、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 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5、百里負米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 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孝圖
編輯於 2020-08-24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3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魯迅《二十四孝圖》寫作背景,注意:只要《二十四孝圖》的,不要《朝花夕拾》的。
寫作背景: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圖》,乃陳少梅先生41歲時盛年之傑作,其題材不多見,筆墨工雅,設色清麗,非同尋常,故堪稱國之重寶。 (8)顛沛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部分故事介紹: 1、郭巨埋兒 漢朝的時候。有個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舉。家裡窮苦得很。他有個兒子還很幼小。郭巨的母親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孫兒吃。郭巨因為家裡窮得不能夠奉養母親。兒子又要分母親的食物,如何是好呢?於是總等著兒子走出的時候。再到母親那裡去進食物。 年邁的母親總把食物留給兒子。郭巨便要將兒子給埋了。郭巨說。你不要驚動了母親。兒子可以再有的。母親是不可以再得的。為何不把兒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違背她丈夫的話。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 正要將兒子扔進去,忽然一個霹靂。並且地里有一釜的黃金。上面有字寫著。說是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2、老萊娛親 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 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歲。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發,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一天,他為父母打水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著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 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後來,「老萊娛親」成了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暢。 3、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 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4、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 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5、百里負米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 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孝圖
13贊·3,551瀏覽2019-11-01
求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圖的內容簡介和概括內容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朴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圖》,乃陳少梅先生41歲時盛年之傑作,其題材不多見,筆墨工雅,設色清麗,非同尋常,故堪稱國之重寶。 另有,魯迅認為二十四孝圖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他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他本人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 (8)顛沛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朝花夕拾》里作者魯迅用夾敘夾議的方法,以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生動地敘寫了自己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經歷,抒發了對往昔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嘲諷和抨擊。 分篇簡介 ⑴《狗·貓·鼠》描寫了作者仇貓的原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⑵《阿長與山海經》記述作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表達了對她的懷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圖》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⑷《五猖會》以趕會為背景,描寫了封建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摧殘。 ⑸《無常》通過描寫無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 ⑹《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作者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 ⑺《父親的病》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⑻《瑣記》回憶了隔壁家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描寫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 ⑼《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及他決定棄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 ⑽《范愛農》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舊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 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寫作時間 《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寫於北京,後5篇寫於廈門,曾先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並作了《小引》,7月又寫了《後記》,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二十四孝圖》此文章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魯迅是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對於當下的國人,孝道該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討的問題。 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真正能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 其實對於中國古代的24孝,我們應該去其糟粕而取其精華,辯證的借鑒。 參考資料:網路-《朝花夕拾》網路-《二十四孝圖》
307贊·34,115瀏覽2019-11-17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主要內容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其中心思想是: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 (8)顛沛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文章用意 魯迅是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對於當下的國人,孝道該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討的問題。 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真正能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
109贊·1,810瀏覽2019-09-29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圖概括
《二十四孝圖》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並認為自己雖然是個孝子,沒有必要做到上面的內容。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54贊·2,594瀏覽2019-10-20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圖的主要內容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朝花夕拾》創作於1926年,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的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後由魯迅改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朝」表示早年時候,「夕」表示晚年時期,這個詞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來撿,這里指魯迅先生在晩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3565贊·133,407瀏覽2019-08-04
沙發背景牆掛畫風水-京東居家,打造品質生活!
根據文中提到的朝花夕拾為您推薦
沙發背景牆掛畫風水-「京東」居家用品,為你打造精緻的家居生活,家居家裝,廚具傢具,鉅惠來襲!
m.jd.com廣告
成都十佳藝術培訓學校_16年藝考教學經驗_新亞藝考學校
根據文中提到的朝花夕拾為您推薦
你在找成都十佳藝術培訓學校嗎?別猶豫了,直接去新亞,小班制教學,一對一針對性補習,輕松助你0基礎也能上名校,免費報名試聽中......
xinyayk.com廣告
水瓶座男生愛你有什麼表現?
水瓶座的男生其實就像一本網路全書。當你看得時候,你覺得你很懂他,很了解他,一目瞭然。當你細細品味的時
20條回答·1,717人在看
迷惑詩歌大賞:沒想到寫出這種羞羞詩歌的女人,是國寶級的大詩人
傳說在北洋軍閥時代 盤踞山東的軍閥 大名鼎鼎的「狗肉將軍」張宗昌 小時候太窮讀書輟學 導致他文化水平極度低下 大字不識幾個 連文件都需要別人念給他聽 枯燥的軍旅生涯 抵擋不住他對文
5,062人在看·45贊
和天蠍座做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同道科技heart
LV.2
關注
3,790播放
評分高的電影都有哪些共同的特點?
反映了某一種社會現象,能夠引起人們的思考。就好像《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切實反映出生活中存在的某種現
277條回答·1,997人在看
為什麼買了房車就後侮呢?
現如今,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年輕人買房買車已經逐漸成為了大趨勢,但單獨買房子和車子都會消耗比較大
42條回答·37,537人在看
水熊蟲的又一「壯舉」,它已經代表人類「定居」月球了?
有一種生物它們體型嬌小、樣子可愛但又十分古怪,在海波6000米的高山或者4000米的深海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這無疑說的是緩步類動物,「海陸空」都是它們的家。如果我再說這種生物能耐150℃的高溫、耐極端
15,086人在看·131贊
PGone將開香港演唱會,你接受他出道嗎?
我的態度是不會接受他的出道。可能許多人會說,誰都會犯錯,積極改正就好了啊。但是我認為,有些錯誤,一旦
154條回答·3,803人在看
黑色金子——石油的形成之謎
石油是當今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能源之一,石油的開采和加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們用的汽油、石蠟、瀝青、塑料、衣服等等都是石油製品。提起石油,腦海中不禁閃現出這樣一幅幅圖片:夕陽余暉下,整齊碼列
698人在看
初中畢業就去打工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不得不承認,人的命運有369等之分。這些孩子上完初中就打工很可憐,但更可憐的我們都不知道。我的初中同
779條回答·38,368人在看
考研報考學校是一本二本區別大嗎?
考研報考學校是一本二本區別為:錄取不同、師資力量不同、就業前途不同。一、錄取不同1、一本學校:一本學
143條回答·3,634人在看
正在載入
評論
9
『玖』 誰知道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資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清明上河圖》是春季
黑龍江省 思瑩
「中華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圖》是舉世聞名的繪畫傑作,這幅不朽的風俗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絹本、淡設色,「高二十四點八厘米,長五百二十八點七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今在網上 見到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志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及其他人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一說,我認為不妥,張擇瑞是何等人也?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他怎麼能返這樣嚴重的錯誤哪?現據我家收藏的「摹本」《清明上河圖》,探討如下: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歷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若說清明節前後進暖爐炭,違背宋人生活習俗。』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是可信的。」
而我見到的是馱負10簍木段的毛驢子。看第一隻毛驢子正面的筐里直插著五個木段是用來饒火的,三分之二在筐里,三分之一在筐外,其它毛驢子也是這樣。 還有一處在畫的第四座橋上頭,五頭豬前,抱小孩旁的樹下三頭毛驢子馱著用來饒火的木段待售。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更為有趣的是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都不可是清明時節的事物。」
我找遍整個「摹本」《清明上河圖》,沒有發現這一情景。卻是倆個小孩趴牆頭看熱鬧,後面是一片初祿空曠的菜園子,格子式的池埂子里有二人打水澆地清晰可見。所說的「有一農家短籬」,整個圖里只有一處「短籬」,有一位老夫人在洗衣服。其它都是土牆。
三、「畫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常識告訴人們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極少見。 」
《清明上河圖》「摹本」有多人拿扇者不假,但是扇風遮陽狀,難以讓人直信。第一個拿扇者是騎馬人,而在他右側是位買扇老者,隨後便是賣扇子的小商販。並且位於城門前第二座橋下路邊。畫面拿扇人多為老者,且在圖尾部有兩老者拿扇左則遮光住步觀看。畫家是反應小商販抓住了商機的提前量,而買者也是富有生活經驗的老人或是遠道而來的騎馬人。
四、「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東西,圖中既不下雨,這肯定是御陽用的,根據當時汴梁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這是值得我們懷疑的。』」
「草帽」應是寬邊帽子。首先帶寬邊帽子的人是騎馬官人,帽上明顯有裝飾品;其二是帶寬邊帽子的女人,帽子的形壯象家用的盆倒扣在頭上,除臉外還有絲布簾圍著。這兩人首先帶寬邊帽子出現,以他(她)們的身份和地位是不能帶草帽、竹笠之物的。寬邊帽子多達十五種以上,由此可見,說明畫家是在描述寬邊帽子的種類的,而不是「草帽、竹笠」之物。
五、「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雲:『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醉仙錦,市人爭飲(見該書『中秋』條)。』宋代新谷下來要釀醪酒喜慶豐收,不然無新酒可言。 」
「新酒」應是「新潮」。灑、潮字在圖上一眼就能辯認出來。「美食」、「美榮」和大大的「腳」字還有閣間門上的「雅浦」字,加上房上高高的裝飾可真的「新潮」了。看:趕時卯追新潮在北宋時就勝行了。
六、「畫面上有一處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這樣的小茶水攤。『如果『口暑飲子』中的『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
《清明上河圖》「摹本」里沒有見到。
七、「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
《 清明上河圖》「摹本」里也沒有找到。
八、「畫面乘轎、騎馬者帶著仆從的行列,土墳後面向城市一段。細細分析,這些人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它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因為,上墳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釋得通。」
「乘轎、騎馬者帶著仆從」「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的說法,對第一隊乘轎、騎馬者帶著僕人來說還過得去;可是第二隊老兩口、小兩口騎驢不帶僕人,第三隊妻騎馬只帶一個僕人,第四隊乘轎、騎馬後跟一個僕人和第五隊妻騎馬只帶一個僕人也能說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了些嗎?你想:一年當中那一天或那一個節氣有這么多隊伍到城郊區去做同一件事情哪?
九、光著身子、露著雙膀的大人、小孩之說是秋季。我看也不恰當,光身是各有其因。第一第二長跑而在光背,第三光上身者,地上放著包伏和菜橔子,背重物走遠路能不光背嗎?且最後一個光背挑重擔子滿臉流污能不這樣做嗎?
十、畫面到進城就戛然而此了,這也是圍繞著清明節的需要。再畫就離題太遠了。
所以,《 清明上河圖》是春季而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