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雙子葉植物根系的初生結構與次生結構的組成和來源
1、初生結構:在初生生長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成熟組織屬初生組織,由它們構成根的結構,就是根的初生結構。
從根尖成熟區作一橫切面可觀察到根的全部初生結構,從外至內分為表皮、皮層和維管柱三部分。由表皮、薄壁組織和維管組織組成。
2、次生結構:有形成層細胞分裂形成的結構與根尖、莖尖生長椎分生組織細胞分裂形成的初生結構相區別,稱它們為次生結構。
在次生生長中,由於維管形成層的活動,其衍生細胞向外分化形成次生韌皮部,向內形成次生木質部,共同組成次生維管組織。次生生長所形成的次生組織組成了次生結構,包括次生維管組織和次生保護組織。
(1)木栓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具有次生結構的根的橫切結構由外而內包括:周皮、初生韌皮部、次生韌皮部(含韌皮射線)、維管形成層、次生木質部(含木射線)、初生木質部。
維管形成層由初生木質部脊之間的薄壁細胞和正對脊的中柱鞘細胞恢復分生能力形成,活動產生軸向系統(導管、管胞、篩管、伴胞、纖維等)和徑向系統(射線)。次生木質部和次生韌皮部相對排列。次生木質部在次生結構中佔比例大。
木栓形成層最早發生在中柱鞘,後逐漸內移,最深可達次生韌皮部。木栓形成層活動向內形成栓內層,向外形成木栓層,它們共同組成周皮。
❷ 莖的木栓形成層產生什麼組織
木栓形成層為部分植物根莖接近表面之次生新生組織。通常在木本雙子葉被子植物及裸子植物之第一生長季節,首先由其根莖皮層細胞之最外層形成具分生能力並在切線方向連貫成圈之木栓形成層,此形成層因放射方向之多次細胞分裂,向外形生木栓層。向內產生木栓皮層,此種分生功能可持續多年,以後並可能由內部產生次生木栓形成層,首先產生之次生木栓形成層起源於皮層內部或周皮細胞,以後逐次向內而產生於次生韌皮部之柔膜細胞。草木雙子葉植物也可能
產生木栓形成層,尤其在其最老之根莖部位;部分單子葉植物也有木栓組織。在功能上,木栓形成層之目的在於形成具保護作用之木栓層,以因應植物因次生木質、韌皮組織而增粗之壓力,逐次取代其外部組織而免於其內部組織之暴露;此外,部分老化死亡組織及受傷組織,亦於其內部產生次生之木栓形成層,以使死亡受傷組織隔離脫落。初生之木栓形成層通常在樹干之周圍連貫成圈,次生者則常不連貫並可能重疊成層。在組織學上木栓形成層之結構較維管束形成層簡單,由單一形態之細胞組成,其橫斷面由切線方向長方形之細胞連接而成,其縱斷面之細胞則為長方形、多角形,或不規則之形態。
❸ 表皮,周皮區別
1、組成不同。
表皮為初生保護組織,由初生分生組織的原表皮層分化而來,通常由一層扁平的長方形、多邊形或波狀不規則形的生活細胞組成,彼此嵌合,排列緊密,無細胞間隙。
周皮為次生保護組織,是一種復合組織,它是由木栓形成層不斷分裂而產生的,由木栓層、木栓形成層和栓內層三部分組成。
2、結構不同。
表皮位於幼嫩的根、莖、花、果實等的表面。屬初生保護組織。一般只有一層排列緊密的細胞,其上有氣孔、表皮毛等時屬結構,外面往往有一層角質層。表皮的存在時間依器官是否具加粗生長而異,具明顯加粗的器官,其表皮往往被周皮取代。
周皮是取代表皮的次生保護組織,存在於加粗生長的根和莖表面。由側生分生組織一木栓形成層形成,包括木栓層、木栓形成層和栓內層。具多層排列整齊的細胞。
3、作用不同。
表皮包括角質形成細胞、黑素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及梅克爾細胞。表皮最重要的作用是形成機體的外部屏障,同時尚有吸收和免疫功能。
周皮是雙子葉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莖及根加粗生長時形成代替表皮起保護作用的一種次生保護組織。可控制水分散失,防治病蟲害以及外界因素對植物體內部組織的機械損傷。周皮有皮孔,可代替表皮上氣孔起通氣作用。
❹ 植物的莖有哪幾部分組成
由外往內可分為表皮(Epidermis),內面的一層皮質的結構因植物而異,可以是厚壁組織,厚角組織和薄壁組織。
雙子葉木本莖的剖析構造中,由外而內為周皮(木栓層、木栓形成層、綠皮層)、韌皮部、維管束形成層、木質部、木髓。其中周皮、韌皮部合稱樹皮。
莖的橫切面也是雙子葉、單子葉的分辨指標。雙子葉橫切面中維管束排列為環形;單子葉則為散生,排列不一。
(4)木栓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植物莖的作用:
莖是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是大多數植物可見的主幹。當然,例如仙人掌的變態莖。莖下接根,通過木質部將根部吸收到的水分和礦物質往上運輸到各營養器官。
通過韌皮部將光合作用的產物往下運輸。莖來源於植物胚胎的胚芽。胚軸組成部分的莖,准確地說是子葉下的部分。
最早擁有莖的植物為現已絕種的庫氏裸蕨,現存則是松葉蕨,他們沒有真正的根、葉。因此維管束植物(導管植物)中,最早出現的器官是莖,根葉則是由莖演化而成。
❺ 請繪出雙子葉植物根次生構造簡圖,並標出各部分結構名稱。
如圖:
大多數雙子葉植物中,次生結構由根的維管形成層和木栓形成層產生的結構。次生結構可增強植物體的支持、輸導和貯藏等功能。在植物演化過程中,對種子植物征服陸地起了重要作用。同時,研究次生生長的規律,在木材、橡膠、生漆、樹脂等利用上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5)木栓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1、在完成初生生長後,中柱鞘細胞最先開始恢復分生能力,轉化為木拴形成層、維管形成層.並長出側根。
2、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皮部之間的薄壁細胞及初生木質部頂端的中柱鞘細胞恢復分生能力,形成了維管形成層(簡稱形成層)。
3、形成層向外分生分化次生韌皮部,加在初生韌皮部之內,向內分生分化次生木質部,加在初生木質部之外,這樣就形成了次生維管組織。
4、木栓形成層向外分生分化木栓層,向內分生分化栓內層,木栓層、木栓形成層和栓內層合稱為周皮.表皮被擠毀。
由此,雙子葉植物根的次生構造由外到內可分為周皮、初生韌皮部、次生韌皮部、形成層、次生木質部、初生木質部和射線。
❻ (1)在結構與功能上區別:薄壁組織、厚角組織和厚壁組織;木質部與韌皮部
1、厚壁組織細胞:整個細胞壁都均勻增厚。
厚角組織細胞:僅細胞壁角落部分加厚,細胞壁具有不均勻的增厚。
2、厚角組織壁增厚:成分為纖維素、果膠質和半纖維素;
厚壁組織有均勻增厚:次生壁,主要壁成分為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
3、成熟的厚壁組織細胞:死細胞;
厚角組織:生活細胞,經常發育出葉綠體,細胞亦具有分裂的能。
4、厚角組織:主要是正在生長的莖和葉的支持組織;
厚壁組織:是成熟植物體中主要的支持組織。
5、薄壁組織,厚角組織和後壁組織都屬於基本組織,只是薄壁組織沒有加厚,厚角組織和厚壁組織有加厚,但是厚壁組織是均勻加厚,厚角組織主要是角隅處加厚,主要包括石細胞和纖維。
6、木質部和韌皮部在不同植物中位置不同,絕大多數木質部在內,韌皮部在外。木質部包括導管,管胞,木纖維,木薄壁細胞。韌皮部包括篩管,伴胞,韌皮纖維,韌皮薄壁細胞。
(6)木栓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基本薄壁組織多分布在根、莖等器官的內部,如皮層和髓等處的起填充作用的薄壁組織。基本薄壁組織的細胞無色。
橫切面呈圓球或多角狀,長與寬的差異不明顯,幾乎等徑,胞內具生活的原生質體,是營養性的生活細胞。在植物體中,基本薄壁組織起填充的作用,因而也稱其為填充薄壁組織。
同化薄壁組織因與光合作用關系密切而得名,多存在於植物體表的易受光部位。其特點是細胞內含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又稱綠色薄壁組織(chlorenchyma)。
例如植物葉上、下表皮之間的葉肉中都含有葉綠體,尤其是靠近上表皮的柵欄組織細胞中,葉綠體更多。
葉綠體也存在於皮層中或莖的較內部甚至髓部。在植物幼嫩的部位如綠色的莖、枝條和果實的外部也常具一些同化薄壁組織。
在個別具退化葉的植物(如麻黃、天冬)的莖中,其表皮下有數層含葉綠體的薄壁組織細胞代替葉子的同化薄壁組織細胞,常出現明顯的液泡化並形成高度的腔室結構,從而有利於進行氣體交換。
❼ 請問植物的栓皮是指什麼
是桑樹根的外皮,皮的木栓層通常指的是皮的外側,比如牡丹皮颳去外麵灰褐色的外表面就是牡丹皮的栓層!
你是種植葯材的還是學中葯的啊,我學中葯植物學的時候就有詳細的介紹!
從顯微鑒別來看,皮類構造中栓皮分為木栓層,木栓形成層,栓內層.在桑白皮中,拿橙黃色或紅棕色的外表皮就是栓皮了,在收購中葯材的時候是屬於非葯用部位,應該去除!!
❽ 樹的每個部位叫什麼從下到上按順序說,最好有圖解 急急急!!!
樹從下到上主要分為四部份:樹根、樹干、樹枝、樹葉。
葉是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側邊發育自植物的莖的葉原基。葉內含有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同時,植物的蒸騰作用也是通過葉的氣孔實現的。
葉只出現在真正的莖上,即只有維管植物才有葉。苔蘚植物,蕨類和所有高等植物都有葉。相對地,藻類,真菌和地衣則沒有葉。在這些扁平體(Thallus)中只能找到與葉相似的結構,但只能作為類似物(Analoga)。
但有人認為,上述的葉的外延,只是狹義的。廣義的葉應該指所有能行光合作用的組織結構。一部分的莖,如仙人掌,則會屬於此種廣義的葉。
完全葉包含三部分,葉片,葉柄和托葉。葉片指的是完全葉上扁平的主體結構。它會盡可能地吸收陽光,並通過氣孔調節植物體內水分和溫度。在葉片的縱切面可見三種主要結構:上下表皮,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
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通常位於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裡面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離子,並且具有支持,貯存合成有機物質的作用。當然,位於地表外的氣生根(榕樹)也屬於根的一種。
根的縱切面
根的縱切面可分為四個區,最頂端的是帽狀結構--根冠,以上是分生區和伸長區,再上則是帶根毛的根毛區。
根管位於根頂端分生組織的外面。外層細胞壁的高度粘液化可以減少根在往下生長過程中與土壤接觸的摩擦力,起到保護作用。同時細胞中的造粉體還可保證根的向地生長,即保證其向地性(Gravitropism)。
分生區與根冠接壤處有一分生組織區,不斷產生細胞補充根冠的磨損。上方是靜止中心,細胞分裂活動停止,其作用是感受重力,控制細胞分裂,使根保持豎直向下生長。而在其縱切面上可劃分三種分生組織,即表皮原,皮層原和中柱原。它們分裂分化後分別形成根部的表皮層,皮質和中柱。
伸長區的細胞由分生區細胞發展而來,分裂能力已減弱,細胞延長軸伸長。伸長活動會導致原生韌皮部和初生木質部損壞,使之出現缺層(Lacuna)。
根毛去細胞已是成熟的細胞。根毛由表皮中的毛細胞(Trichoblast)生成,可有效地增大植物根部的吸收區域。樹木根部的吸收面積可達400M²。
根的橫切面
可分為三種結構,由外往內分別為表皮(又稱根被皮),皮質和中柱。
最外圍的是保護組織--根被皮(Rhizodermis)。而在老根中,根被皮通常會脫落。這時則有次生保護組織木栓行使保護功能。
往內是皮質,皮質又可以分為外皮,薄壁組織和內皮。
內皮細胞之間有加厚,稱為凱氏帶。外界的水分可以很容易的通過自由空間(即質外體)擴散穿過表皮和皮質,但不能自由穿過凱氏帶。因此凱氏帶起到調節水分吸收的作用。同時在根壓的形成中,凱氏帶也是一個重要角色。在內皮細胞當中,在原生木質部脊半徑方向上,存在著通道細胞。它們壁薄,對水分具有通透性,使得水分能快速進入木質部。
皮質包繞中央柱。中央柱有中柱鞘,木質部,韌皮部,薄壁組織或厚壁組織。根的維管組織與莖不一樣。莖的維管束木質部韌皮部呈束狀排列在同一半徑上。而在根部,兩者以同心圓的方式相間排列。木質部韌皮部相間排列,外抵中柱鞘。而此兩者都來源於中柱鞘。這種由外向內發生方式被稱為外始式,這也有別於莖內木質部外始式而韌皮部內始式的發生。
而在雙子葉和單子葉植物的排列又有所區別。
中柱鞘是初生分生組織。它是側根,木栓的發源。同時,根的次級生長,主要是維管束的次級生長,也是中柱鞘運動的結果。
在雙子葉植物中,木質部成星芒狀,各個木質部射線在根中央相交,形成實心的中央。而韌皮部位於兩束木質部之間,中間又少量薄壁細胞填充。
在單子葉植物中,中柱的中心常由薄壁組織(玉米)或厚壁組織(鈴蘭)填充,被稱為髓。根據木質部形成的脊的數目,可以把植物分為二原,三原,四原,五原和超過五個以上的多原。單子葉植物統書比雙子葉植物有更多的脊(14左右)。
根與莖的橫切面很相似,區別是在莖內,在木質部之前分布有木射線。
初生生長
根的初生生長根來源於胚胎的胚根。種子萌發的時候,幼根向下生長,這是根頂端分生組織活動的結果。頂端分生組織一方面向下分化根冠組織,替換被磨損的根冠部分。另一方面向上分化細胞,中柱原,皮質原和表皮原將會分生出中柱(包括中柱鞘,維管束和填充的薄壁組織。中柱鞘是頂端分生組織分裂出來的,具有分生能力的組織。維管組織和薄壁組織則是被分化出來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組織),皮質和根表皮。這就是根的初生生長。
次生生長
根的次生生長後來,根的維管形成層活動,向內不斷產生次生木質部,向外分化出次生韌皮部,並不斷把韌皮部的相對位置往外推。兩者此時的關系已不是相間排列。而是初生韌質部在最外,之後是後分化的次生韌皮部,中間間以維管形成層,再往內接次生木質部,此三者成束狀。束內有次生射線。而初生木質部則不在這個束狀結構里,而是與之在根的橫切面上呈同心圓相間排列。維管形成層的活動使得根的直徑不斷增大。而表皮部分木栓開始形成,形成更厚的木質化的保護組織替換原來衰老的表皮。這就是根的次級生長。
側根
側根是由中柱鞘細胞發生而來的。在側根發生的部位,中柱鞘細胞突破皮層細胞向外生長,側根頂端有頂端分生組織。根據主根與側根的關系,可將植物的根劃分為直根系和須根系兩大根系。
根系
根系一株植物全部根的總稱。胚胎的胚根形成的根是植物的主根。後來當植物發育到一定階段,中柱的中柱鞘活動產生側根。按其形態,可分為直根系(allorhizie)和須根系(homorhizie)。 植物的生存環境,如土壤情況和水分分步,和氣候狀況,如濕度和溫度,影響著根系的形態。一般來說,直根系的深入土壤的深度大於須根系。一般木本植物的根深達10-12米。而生活在沙漠地區的駱駝刺可深入地下20米,以吸收地下水。單子葉植物,如禾本科的植物,其須根入土只有20-30厘米。論伸展的直徑,本科植物可達10-18米,超過其樹冠直徑。禾本科植物只有40-60厘米。木本科植物的根吸收面積可達400平方米。
直根系
直根系存在於雙子葉植物中,特點是主根明顯而發達,並且方向為豎直向下,側根呈葡萄狀分布於主根周圍。
須根系
存在於蕨類和單子葉植物中,主根生長到一定階段後即停止生長,因此主根不明顯。莖基部產生大量的不定根,這些不定根不斷長長。所有的根呈須狀分布。
不定根
不定根指的是由植物其它營養器官長出來的根,如莖和葉就可以長出假根。
假根
較原始的陸生植物(如苔蘚)沒有維管組織,只有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假根,用以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體。
菌根
菌根指的是高等植物與真菌類生物的共生現象,發生於植物的根部。可分為兩類:內生菌根和外生菌根。
內生菌根
微生物通過根毛到表皮皮層間隙,在皮層中繁殖,皮層細胞受刺激而分裂。真菌菌絲起到根毛的作用,吸收土壤中水分,礦物質和有機物質,並將之分解成更有利於宿主吸收的形式。真菌還能合成維生素供給宿主。而宿主則會提供胺基酸等物質供應真菌。
外生菌根
真菌在植物根部外形成以鞘層,成為菌絲罩,菌絲外露。只有少部分的真菌進入到根的皮層。
❾ 木本植物的莖由外向內主要包括哪幾部分組成
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莖的結構在組織的排列上有所不同,如下圖所示。
1.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
該結構是由莖的頂端分生組織通過細胞分裂、生長和分化所形成的各種組織。它同根的初生結構一樣,也分表皮、皮層和中柱三個部分。
(1)表皮:通常由一層扁平細胞組成,細胞形狀比較規則,排列緊密,無胞間隙。表皮細胞的外壁常增厚,表面常有角質層和表皮毛,有的還有蠟質。這些結構都有加強保護的功能。
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莖的橫切面圖解
(2)皮層:表皮以內為皮層,由多層薄壁細胞組成。但一般不及根的皮層發達,有明顯的胞間隙。靠近外面的薄壁細胞常含葉綠體,因而幼莖常呈綠色。莖的皮層常具有厚角組織,這些組織或成束出現,使莖顯出棱條,如唇形科植物;或連成圓筒,環繞在表皮的內側,如葫蘆科植物;還有的植物在皮層中具有纖維或石細胞。有些草本植物(如南瓜、蠶豆)的莖中,皮層最內一層細胞會有許多澱粉粒,被稱為澱粉鞘。
(3)維管柱:雙子葉植物莖的維管柱為皮層以內的所有組織,包括初生維管束、髓和髓射線等部分。
維管柱內最重要的部分是初生維管束,常成束存在,多排列成環狀。每個紙管束由初生韌皮部、形成層和初生本質部組成。大多數是初生韌皮部在外側,初生木質部在內側,即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皮部內外並列的排列方式(稱為外韌維管束),如向日葵、蓖麻、苜蓿等。莖中初生木質部被夾在內外韌皮部間的一種排列方式,稱雙韌維管束。這類維管束常見於葫蘆科(南瓜)、旋花科(甘薯)、茄科(番茄)、夾竹桃科(夾竹桃)等植物的莖中,其中以葫蘆科莖中的較為典型。在雙韌維管束中,內韌皮部與初生木質部間不存在形成層,或有極微弱的形成層。周韌紙管束是木質部在中央,外由韌皮部包圍的一種排列方式。周韌維管束通常多見於藻類植物的莖中,在被子植物中少見,如大黃、酸模等植物莖中的維管束。有些雙子葉植物花絲的維管束也是周韌維管束。周木維管束是韌皮都在中央,外由木質部包圍的一種排列方式。周木維管束在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莖中都存在。前者如香蒲和鳶尾的莖和莎草、鈴蘭的地下莖內的維管束,後者如家科和胡椒科植物的一些莖內的維管束。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種植物的莖中有的可存在兩種類型的維管束,例如單子葉植物龍血樹的莖,初生維管束是外韌維管束,次生維管束是周木維管束。如下圖所示。
龍血樹莖的橫切面,示次生加厚
A.莖中只有初生維管束 B.莖中已形成次生維管束 C.一部分莖的橫切面,示次生周木維管束
1.皮層 2.初生維管束 3.次生維管束 4.形成層 5.周木維管束
雙子葉植物的初生韌皮部由篩管、伴胞、薄壁細胞和韌皮纖維組成。初生韌皮部的發育順序和根內的相同,也是外始式,即原生韌皮部在外側,後生韌皮部在內側;初生木質部由導管、管胞、薄壁細胞和木纖維組成。它們的發育順序是內始式的,與根中初生木質部的外始式發育相反。莖內的原生木質部居內側,由管徑較小的環紋或螺紋導管組成。後生木質部居外側,由管徑較大的梯紋、網紋和孔紋導管組成。在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皮都之間,具有形成層。
髓居莖中心,一般由薄壁細胞組成,具有胞間隙。有些植物在莖生長過程中,髓部中央部分被破壞消失,形成髓腔。草本植物多系這種情況。髓射線又叫初生射線,位於維管束之間,由薄壁細胞組成。在橫切面上,呈放射狀排列,外部與皮層相連,內部與髓相通。它的功能主要是執行橫向運輸的任務,兼具貯藏作用。
2.雙子葉植物莖的次生結構
雙子葉植物莖在形成初生結構後不久,即開始出現次生結構。
莖次生結構的形成與根一樣,也是由於形成層和木栓形成層活動的結果。
(1)形成層活動和次生維管組織的形成:雙子葉植物的初生分生組織在形成維管束的過程中,並不全部成熟,而是在初生木質部與初生韌皮部之間保留一層分生組織,成為柬中形成層。當莖的次生生長開始時,除束中形成層開始分裂活動外,與束中形成層部位相當的髓射線細胞,也恢復分生能力而形成束間形成層。結果束中與束間形成層相連成圓筒狀,隨即開始運動。形成層細胞區活動的主要方式是進行切向分裂,向內向外均產生新的細胞層。各層細胞按半徑方向呈整齊的輻射排列,並進一步分化,向內形成次生木質部,添加在初生木質部的外側;向外形成次生韌皮部,添加在初生韌皮部的內側,形成層在不斷地進行切向分裂形成次生構造的同時,也進行橫向分裂和徑向分裂,擴大形成層的周徑,以適應內側木質部的增加。同時其位置也漸次向外推移,最後導致莖的加租和伸長。具體如下圖所示。
形成層細胞活動的圖解
在次生木質部和次生韌皮部形成時,形成層中均有一部分細胞作徑向伸長,形成維管射線。
(2)木栓形成層的活動:莖中木栓形成層大多數是由近表皮的皮層薄壁細胞恢復分裂能力所形成的,但也有少數是由韌皮部的薄壁細胞轉變而來的。其活動與根中相似,主要是進行平周分裂,向外形成木栓,向內形成栓內層細胞(少量)。在木栓形成過程中,枝條的表面還會產生一些淺褐色的圓形、橢圓報甚至長形突起,叫做皮孔,皮孔是周皮上的通氣結構,位於周皮內的生活細胞,莖通過它們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木栓、木栓形成層和檢、栓內層合稱周皮。周皮的形成過程如下圖所示。
莖周皮的形成
注意從圖中區分栓內層細胞與皮層細胞,栓內層也是薄壁的生活細胞,常常只有一層細胞厚,一般只能從它們與外面的木栓細胞排成同一整齊的徑向行列,而與皮層薄壁細胞區別開來。
綜上所述,莖的次生木質部與根相比,有許多相同之處,即不但組成成分相同,木質部和韌皮部的排列與比例相似,而且在較老的材料中,連木栓形成層發生的部位也沒有什麼區別,在後期都由次生韌皮部形成。所不同的是根的中央有外始式的初生木質部,而在莖的中央則為髓,髓的外圍是內始式的初生木質部。
(3)維管形成層的季節性活動與年輪的形成:形成層的活動受季節影響很大,特別是在有顯著寒、暖季節的溫帶和亞熱帶,或有干、濕季節的熱帶,形成層的活動就隨著季節的更替而表現出有節奏的變化,有盛有衰,因而產生細胞的數量有多有少,形狀有大有小,細胞壁有厚有薄。由於次生木質部在多年生木本植物莖內所佔比例較大,因此,隨季節的不同,它在形態結構上也因不同的時期而出現顯著的差異。溫帶的春季或熱帶的濕季,由於溫度高、水分足,形成層活動旺盛,在所形成的次生木質部中,細胞大而壁薄,纖維較少;溫帶的夏末秋初或熱帶的旱季,形成層活動減弱,所形成的次生木質部中,細胞小而壁厚,往往管胞數量增多,木纖維成分增多。前者在生長季節早期形成,稱為早材或春材,後者在後期形成,稱為晚材或夏材或秋材。從橫切面上觀察,早材質地比較疏鬆,色澤稍淡;晚材質地緻密,色澤較深。從早材到晚材,隨著季節的更替而逐漸變化,雖然可以看到色澤和質地的不同,卻不存在截然的界限,但在上年晚材和當年早材間,都可看到非常明顯的分界,這是由於兩者的細胞在形狀、大小、壁的厚薄上有較大差異。在一個生長季節內,早材和晚材共同組成一輪顯著的同心環層,代表著一年中形成的次生木質部。在有顯著季節性氣候地區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質都在正常情況下,每年形成一輪,習慣上稱為年輪。但也有不少植物在一年內的正常生長中,不止形成一個年輪,例如柑橘屬植物的莖,一年內同產生3個年輪,3個年輪才能代表一年的生長,故稱為假年輪。假年輪的形成也有的是由於該年氣候的特殊變化或因害蟲危害樹葉後,使植物生長一度受到抑制所致。
3.單子葉植物莖的結構
單子葉植物莖的結構與一般雙子葉植物有顯著的區別:
①大多數單子葉植物的莖和根一樣,沒有形成層,因而只有初生結構,沒有次生結構。
②雙子葉植物莖中維管束排列成輪狀,因而皮層、髓、髓射線各部分界限分明。而單子葉植物莖中的維管束是散生於基本組織中,因而沒有皮層和髓部的界限,射線也無法區分清楚。
在單子葉植物中,也有少數種類如龍血樹屬、朱蕉屬、絲竹屬及蘆薈屬等的莖中,具有形成層,因而有次生生長和次生結構。不過它們形成層的起源與活動情況,與雙子葉植物有很大的不同;如龍血村的形成層,不在維管束內,而發生在束外的薄壁細胞中。
4.裸子植物莖的結構
裸子植物莖與雙子葉植物木本莖相似,初生結構由表皮、皮層和維管柱組成。次生結構由形成層產生次生韌皮部和次生木質部,次生木質部可形成年輪、早材和晚材;由木柱形成層產生周皮。裸子植物與雙子葉植物也存在許多不同之處:裸子植物木質部的軸向系統中沒有導管、木纖維,而由管胞擔負輸導水分、無機鹽和支持的雙重功能。因此與雙子葉植物相比,裸子植物莖中的次生木質部結構顯得均勻整齊;裸子植物的次生韌皮部有篩胞,而無篩管和伴胞,有些裸子植物也無韌皮纖維;裸子植物多具樹脂道。樹脂道分布在皮層、韌皮部、木質部、髓,甚至髓射線中。樹脂道通常是由兩層細胞合圍成的分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