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詩《一望二三里》
一望二三里有兩個版本:元代徐再思的《無題》和宋代邵康節所作的《山村詠懷》。
一、一個版本
一望二三里是元代徐再思的五言絕句《無題》
全文
無題
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樓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徐再思,元散曲家。字德可,號甜齋,嘉興(今屬浙江)人。其小令多寫江南風物和閨情,風格清新秀麗。與貫雲石(號酸齋)齊名,後人合輯其作品,稱為《酸甜樂府》。
二、另一版本
一去二三里是宋代邵康節所作的五言絕句,又名《山村詠懷》。
全文
一去二三里 (山村詠懷 )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邵康節(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節(康節為謚號)名雍,字堯夫。宋朝時代的著名卜士。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於范陽(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隨父邵古遷衡漳(今河南林縣康節村),又遷共城(今河南輝縣),37歲時移居洛陽。
兩首詩譯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輕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亭台的樓閣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鮮花在綻放。
(1)山村詠懷的圖片代表哪個拼音擴展閱讀
1、徐再思
徐再思的散曲以悠閑生活與閨情春思,戀情、寫江南自然景物、歸隱等題材為主,也有一些贈答、詠物為題的作品。
現存小令一百零三首,主要內容集中在寫景、相思、歸隱、詠史等方面。
他的寫情之作深沉娟秀,如〔雙調·蟾宮曲〕的《贈名姬玉蓮》("荊山一片玲瓏")及《春情》("平生不會相思")二首,被認為是"鏤心刻骨之作,直開玉茗、粲花一派"。有些作品立意頗新,能於俗中見雅,〔雙調·水仙子〕《紅指甲》及《佳人釘履》等篇。
他的寫景作品以〔喜春來〕《皋亭晚泊》、〔水仙子〕《惠山泉》為佳。
中國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數》是他的發明的占卜方法。可是這本書版本很多,估計已經是傳偽了。先天易學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關於先天易學敘述的並不詳細。朱熹的《周易本義》對於先天易學作了詳細的介紹。
2、邵康節
邵康節象數派易學的代表人物。我們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極經世書》一書。這是一本推演朝代興衰的書。他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從《皇》書的觀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節的著作,除《皇極經世》、《觀物篇》、《擊壤集》和《漁樵問對》外,據程頤和朱熹講,還有《無名公傳》。另外,還有邵伯溫據邵康節講學語錄整理而成的《觀物外篇》。
參考資料
網路—徐再思
網路—一去二三里
⑵ 《一去二三里》的作者怎麼讀
《一去二三里》是《山村詠懷》的作品別名,是北宋哲學家邵雍【shào yōng】所作的一首詩。
原詩:
《山村詠懷》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釋義: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薄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村莊旁有六七座涼亭,還有許多鮮花正在綻放。
作者簡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堯夫,生於范陽(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隨父邵古遷往衡漳(今河南林縣康節村),天聖四年(1026年),邵雍16歲,隨其父到共城蘇門山,卜居於此地。
(2)山村詠懷的圖片代表哪個拼音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輝縣)遊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盪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山村詠懷》是北宋哲學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詩。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手法把煙村、人家、亭台、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並創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詩人用數字一到十,沿途的煙村、人家、亭台、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構成一幅自然朴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景畫,自然地融於山村淡雅的意境之中,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
詩人在這首詩的每一句中都安排了一個量詞,即「里」、「家」、「座」、「枝」,新穎又富有變化,也在每一句中安排了兩三個數字:「一」字打頭,「二三」「四五」和「六七」嵌於句中,「八九十」又回歸句首。
把一到十表示數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序同小路、煙、村、亭台、鮮花編織在一起,隨著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幅朴實、美麗的風景畫,又把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山村的意境之中,巧妙又不失自然。
短短的四句詩中,依次嵌入了從「一」到「十」十個數字,巧妙地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在詩里填入從一到十十個數字的數字詩叫作「十字令」,很多文人都寫過這樣風趣的十字令。
因為邵雍這首朗朗上口,尤為出名,就被古代人當成了教小孩子學習數數、數字時候的啟蒙詩。
⑶ 山村詠懷古詩中的前三拼音節
山村詠懷
邵康節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三拼音節有:懷h-u-ai、家j-i-a、座z-u-o、花h-u-a。
⑷ 請問《山村詠懷》的詩人的拼音怎麼讀
邵雍,和這兩個字的音相同「哨擁」四聲shao 一聲yong
⑸ 含有123456的古詩詞古詩
含有123456的古詩詞:
1.山村詠懷
(宋)邵康節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2.偈頌一百一十七首
宋•釋紹曇
一二三四五六七,數目分明誰委悉。
李淳風與袁天罡,推盡先天算不出。
算得出,昨日五月盡,
今朝六月一。
3.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宋•王安石
有一即有二,有三即有四。
一二三四五,有亦何妨事。
如火能燒手,要須方便智。
若未解傳薪,何須學鑽燧。
4.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宋•釋崇岳
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
風過樹頭搖,天晴日頭出。
會得日頭出,不公而自屈。
5.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6.寒食對酒
宋•楊萬里
荔枝園園花,寒食日日雨。
先生老多病,頗以疏綠醑。
兒童喜時節,笑語治樽俎。南烹俱前陳,北杲亦草具。
蝤蛑方絕甘,筍蕨未作苦。
先生欲獨醒,兒意難多拒。
初心且一杯,三杯亦漫許。
醒時本強飲,醉後忽快舉。
一杯至三杯,一二三四五。
偶然問兒輩,卒爵是何處。
兒言翁但醉,已忘酒巡數。
⑹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的聲母怎麼寫
山村詠懷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煙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 wǔ jiā ]。
亭台六七座[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 ],八九十枝花[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
釋義: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輕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亭台的樓閣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鮮花在綻放。
賞析: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兩句是一種線狀的視覺印象,「一去」做水平運動,」二三「虛指數量多,炊煙裊裊呈垂直狀態,「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兩句變換為點狀視覺印象:亭台座座,鮮花朵朵。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每句安排一個量詞,即「里」、「家」、「座」、「枝」,新穎有變化,也在每句中安排兩三個數字:「一」字打頭,「二三」「四五」和「六七」嵌於句中,「八九十」又回歸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數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序同小路、煙、村、亭台、鮮花編織在一起,隨著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構成一幅自然朴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景畫,自然地融於山村的意境之中。
⑺ 山村詠懷作者名字的讀音是什麼
山村詠懷作者:邵雍(Shào Yōng)。
邵雍(1011年12月25日—1077年7月5日),字堯夫,謚康節,北宋理學家、數學家、詩人,生於林縣上桿庄(今河南林州市劉家街村邵康村,一說生於范陽,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
隨父徙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居城西北蘇門山,刻苦為學。出遊河、汾、淮、漢,少有志,喜刻苦讀書並游歷天下,並悟到「道在是矣」,而後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並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
《山村詠懷》創作背景
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遊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盪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山村詠懷》故事
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
嘴裡念叨著「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剛要動手,他的媽媽便喝住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後邊的人就不能看美麗的花兒了。」後來,這兒的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⑻ 「一去二三里」把這首古詩寫在田字格。
這首古詩田字格格式如下:
(8)山村詠懷的圖片代表哪個拼音擴展閱讀:
《山村詠懷》的作者邵雍是兩宋理學奠基人之一,邵雍的哲學思想受到《列子》、《莊子》的影響,在吸收道家易與漢代《易》學思想成分的基礎上,形成了對《周易》的獨到理解,其所作《皇極經世書》的基本精神是質諸天道而本於人事。
邵雍編制宇宙年譜的目的在於經世,其對道的概念的形而上理解超越了以往歷代儒家,對於宋代理學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以天地之數和圓方之數作為天地源起之象徵,並以此二數分為十六大位,以窮究天地體用之變化。
其次,以陰陽奇偶之數作為天圓地方之數的基礎,並以陰陽剛柔之四象、八卦配合干支之數,參以天地變化之數和體四月三之原則,以導出象徵生靈萬有之動植通數。
再次,結合前兩部分所探討之天圓地方變化十六位數和陰陽剛柔奇偶動植通數,以呈現出一體用生物運行具象之數,以此代表天地萬物的流行生化之象《天主運行,地主生化》。
再次,將天行剛健之數進一步具體細分為元會運世之數.以成就邵雍獨創之歷法紀年。
同時,將地生柔順之數進一步體現於律呂聲音之多元性和差異性來表現動植生物之不齊與參差。最後,以此五類大數施行、旁通而統貫於自然界與人文界之一切萬有,以作為邵雍易學中窮理之學的終結。
⑼ 《一去二三里》教案設計
一去二三里是邵康節所作的詩,又名山村詠懷。下面是我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字,會寫3個字。認識筆畫「一」。
2、正確、流利、稍帶感情的朗讀課文。
3、初步感受童謠中所表現的景色美。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認識12個字,會寫3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認識筆畫「一」。
難點:分辨「入」和「八」。
課前准備:生字卡片、課件
【課時目標】
1、朗讀歌謠,初步感受課文的景色美。
2、認識筆畫「一」和田字格,會寫「一」。
【課時重難點】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會寫生字「一」,寫好筆畫「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音節tínɡ èr yān tái liù jiā jiǔ huā shízuò
2、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經過開學到現在一個多月的學習,我們不知不覺已經掌握一把通往知識寶殿的金鑰匙,那就是漢語拼音,有了這些拼音朋友的帶領,我們將很快地進入識字王國,在那兒我們會認識更多的漢字朋友!你們高興嗎?現在讓我們一起快樂地向識字王國出發吧!
二、藉助拼音,初讀感知。
1、咦?這是什麼地方?不急,你將會從這首古詩中找到答案。知道什麼是古詩嗎?想讀嗎?
2、請小朋友打開課文,自己藉助拼音讀讀這首詩,不會讀的音節可以畫一畫。(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3、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或者和同桌一起讀兩遍。
4、指名讀:請會讀一句的小朋友讀一讀,請會讀兩句的小朋友讀一讀,請全都會讀的小朋友讀一讀。
5、用鉛筆圈出這首詩中的生字,藉助拼音讀一讀,記一記。
6、出示生字卡片齊讀、指名讀、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讀。
7、我們把生字寶寶送回詩中再讀一讀,齊讀詩歌。
8、師:讀著讀著,你彷彿看見了什麼?(生自由說)
三、藉助畫面,再讀感悟。
1、出示課文插圖,聽師范讀。剛才腦海里出現這幅畫的小朋友請起立,掌聲表揚自己。你們不僅會讀課文,而且讀懂了課文,多能幹呀!
2、看圖。師:中國有句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們能讀著詩看到畫,能不能看著畫讀出詩呢?
老師指著行走的孩子,學生讀「一去二三里」
老師指著炊煙裊裊的房屋,學生讀「煙村四五家」
老師指著亭子,學生讀「亭台六七座」
老師指著路邊的花,學生讀「八九十枝花」
老師指著整幅畫學生讀整首詩。要求讀流利、讀正確。
3、情趣練讀,讀出節奏感。
老師以什麼樣的速度讀前一句,學生也以什麼樣的'速度讀後一句。
一學生以什麼樣的速度讀前一句,另一學生也以什麼樣的速度讀後一句。
4、當小詩人,有感情的讀一讀。試背。
四、鞏固生字。
1、全班交流:這篇課文里,你已經認識了哪些字?是怎麼認識的?(表揚自主識字的學生)
2、打亂順序開火車鞏固生字。
3、給生字排排隊。(一至十是數字,去和里不是)
五、認識田字格,學習田字格歌
1、小朋友我們已經知道拼音的家在四線格,那漢字的家在哪兒呢?這就是生字的家(出示田字格),就是這樣四方方的,中間有橫中線和豎中線分割成四個一樣大小的小格。你們知道它們有什麼用嗎?
2、了解作用:有了它們就知道筆畫的位置了,可以幫助小朋友把字寫工整、寫勻稱,
3、讀兒歌
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
六、指導書寫「一」:先師范寫,生描紅
1、寫字姿勢歌。
寫字時要注意,頭擺正,肩放平,腰挺直,腳踏實。還要做到三個一……
2、指導寫字。
介紹筆畫名稱:「一」由一筆組成,這個筆畫叫橫,生書空。
書寫要領:師范寫,邊寫邊講述,橫的寫法從左到右,起筆時稍重,有一點向上斜,收筆時向右稍按一下。
字的位置:「一」寫在橫中線上,字要居中。
3、學生描一個、寫一個,教師巡視,講評。
⑽ 山村詠懷古詩拼音
一去二三里yīqùèrsānlǐ,煙村四五家yāncūnsìwǔjiā。亭台六七座tíngtáiliùqīzuò,八九十枝花
bājiǔshízhīhuā。
譯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薄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村莊旁有六七座涼亭,還有許多鮮花正在綻放。
賞析
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輝縣)遊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盪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這首詩。
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手法把煙村、人家、亭台、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並創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