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肱骨是哪個部位
問題分析:你好,肱骨位於上臂,又叫上臂骨。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組成肩關節;下端與尺、橈骨的上端構成肘關節。是典型的長骨,可分為一體二端。
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頭,朝內上,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相關節。在肱骨頭的外側和前方各有隆起,分別稱為大結節和小結節,兩者之間的縱溝為結節間溝。下端與體交界處稍細,稱外科頸,為較易發生骨折的部位。
肱骨體中部外側有一粗糙的隆起,稱三角肌粗隆。在體的後面有自內上斜向外下的淺溝,稱橈神經溝,有橈神經通過,故肱骨中部骨折可能傷及此神經。
肱骨下端前後扁,末端有兩個關節面,靠內側的是肱骨滑車,靠外側的是肱骨小頭,滑車後面上方有一鷹嘴窩。下端的內,外側部各有一突起,分別稱為內上髁和外上髁。內上髁後面有一淺溝,為尺神經溝,有尺神經通過,當內上髁骨折時,容易損傷此神經。祝你健康!
2. 肱骨是哪裡啊
肱骨位於上臂,肱骨是上臂的骨質,近端有肱骨頭,與肩胛骨部位的關節盂共同組成肩關節。遠端與前臂部位的尺橈骨共同組成肘關節,並且肱骨部位是上臂唯一的骨性結構,前側有肱二頭肌、肱肌,後側有肱三頭肌,起到維持上臂部位平衡的作用。
肱骨上端由肱骨頭、肱骨頸、大結節和小結節組成。球形的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相關節。肱骨頭周圍的環狀淺溝,分隔肱骨頭與大、小結節之間的稍細部分,稱為肱骨解剖頸。
(2)肱骨骨折容易發生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肱骨的特徵
肱骨下端寬,有銳利的內側和外側髁上嵴形成,然後在遠端終於其內側,尤其明顯的是向外側延伸的上髁,為肌肉提供了附著點。肱骨的遠端,包括上髁、滑車、肱骨小頭、鷹嘴窩、冠突窩和橈骨窩構成肱骨髁。
此髁有兩個關節面:外側的小頭,與橈骨頭相關節;內側的滑車,與尺骨近端(滑車切跡)相關節。滑車上方,前面是冠突窩,完全屈肘時容納尺骨的冠突,後面是鷹嘴窩,完全伸肘時尺骨的鷹嘴嵌入。小頭上方前面有一淺的橈窩,當前臂完全屈曲時,橈骨頭的前緣與此窩相接。
3. 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常發生於肱骨外科頸、肱骨幹、肱骨髁上、肱骨髁間、肱骨外髁、肱骨內上髁。其中,尤以前三者為多,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由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擊、擠壓、打擊及撲倒時手或肘部著地,暴力經前臂或肘部傳至各部位。
症狀體征:
肱骨骨折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肱骨外科頸骨折,局部常出現瘀斑,左上臂縱軸叩擊時。
骨折處有銳角,患肢較健側略短,可出現畸形骨擦音。
肱骨幹骨折:患臂腫痛較劇,有明顯的壓痛,不能握拳,功能喪失,患者常將前臂依附於胸壁。
肱骨髁上骨折:肘部腫脹疼痛,甚至出現張力性水皰,肩部壓痛甚劇,肘關節功能喪失,骨折部位有異常活動和骨擦音。
肱骨髁間骨折:患者肘關節劇烈疼痛,腫脹明顯並伴有畸形、活動受限。
肱骨內上髁:撕脫骨折時,肘關節內側組織,如側副韌帶、關節囊、內上髁和尺神經等均可損傷。肘關節內側腫脹,疼痛。局部皮下可見淤血。壓痛局限於肘內側。有時可觸及骨摩擦感。肘關節伸屈和旋轉功能有限。
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肩腫脹,前、內側常出現瘀血斑。骨折有錯位時,上臂較健側略短,可有外展或內收畸形。大結節下部骨折處有明顯壓痛,肩關節活動受限。若骨折端有嵌插,在保護下可活動肩關節。注意與肩關節脫位鑒別。如合並臂叢、腋動靜脈及腋神經損傷,可出現相應體征。
肱骨外髁:訴肘關節外側疼痛,常向前臂放散,壓痛點位於肘關節外上髁處。腕用力掌屈,前臂旋前時疼痛加劇,抓持物體時也會出現疼痛。關節無腫脹,活動無障礙。
肱骨小頭骨折 :損傷後,肘部腫脹和疼痛。腫脹多發生在肘外側和肘窩部。疼痛和壓痛部位局限在肘外側或肘前側。肘關節仲屈活動受限,尤其屈曲90°~100。時,常發生肘部疼痛加重並有阻力感覺。
一般來說,肱骨骨折靠近肩關節的話,可能損傷整個必神經叢,不過不常見。症狀是整個手臂的發麻腫脹,甚至疼痛,時間久了之後,也許是三個月之後,會伴隨出現肌肉萎縮無力。靠近肘關節骨折的話,可能會傷害到尺神經。症狀也是會出現酸麻腫脹疼痛的現象,不過不會整支手臂,是在手的背側面,還有手掌的位置。
肱骨骨折最常見的神經損傷是肱骨中段骨折所並發的橈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患肢虎口區域的麻木感和伸腕、伸指功能受限或喪失。了解更多骨科病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平台登錄黃慶茁疼痛科
4. 肱骨骨折什麼情況下需要手術肱骨骨折是如何造成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意外,而骨折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意外,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出現骨折的情況。當部分人在發生骨折的時候,應該第一時間採取合理的措施,否則只會導致病情加重。肱骨骨折就是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很多人都不知道肱骨骨折的原因以及嚴重程度。那麼接下來隨著小編了解一下公布骨折是如何造成的,以及肱骨骨折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做手術。
總之,如果肱骨發現骨折,一定要及時就醫治療,否則只會讓病情加重,有時也不必做手術,通過葯物治療也能夠治好。
5. 人體肱骨易發生骨折是什麼位置
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兒最多見,占兒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發年齡為5~12歲。早期處理不當易發生缺血性攣縮,晚期可出現肘內翻等畸形。
【診斷】
明顯外傷史,患肢疼痛,活動受限。X 線片可確定診斷及骨折類上臂短縮、前臂正常上臂正常、前臂短縮型
[影像學表現]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點是:骨折線位於肱骨下段鷹嘴窩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為前下至後上,骨折向前成角,遠折端向後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線可為橫斷,骨折向後成角,遠折端向前移位或無明顯移位。
【治療措施】
1、青枝骨折
骨折端無移位,若前傾角消失,不需復位;前傾角增大,在臂叢麻醉或全麻下,輕柔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於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叢或全麻下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4~6周。手法復位的要點為:先縱向牽引糾正重疊移位,再側方擠壓糾正側方移位,最後糾正前後移位。橈側側方移位不必完全糾正,尺側側方移位應矯枉過正,以避免發生肘內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半伸直位;伸直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小於900屈曲位,以骨折穩定又不影響手部循環為度。若屈曲位影響循環,稍伸直後骨折又不穩定,可在電視Х線機透視下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外加石膏托適當屈曲位外固定;亦可牽引治療,消腫後再石膏固定。
3、牽引治療
適用於骨折超過24~48h,軟組織嚴重腫脹,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復位,或復位後骨折不穩定。
4、開放復位
適用於手法復位失敗者;開放性骨折;骨摺合並血管損傷者;骨不連;骨折畸形連接或肘內、外翻畸形嚴重者,可行截骨術矯正。
5、骨摺合並神經損傷
先復位固定骨折,觀察1~3個月,若無恢復則行神經探查松解或修復術。
6、缺血性攣縮
關鍵是早期診斷和預防。對出現5「P」征者,首先復位骨折、解除壓迫因素。仍無改善者,即應早期探查、修復血管,必要時行筋膜間室切開減壓。
肱骨髁上骨折的葯物治療
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方葯】
1.主方肢傷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0克,赤芍10克,生地黃10克,桃仁6克,黃柏6克,防風6克,木通6克,乳香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l劑。
若腫脹嚴重者,加丹參15克、茅根12克、三七粉3克(沖)。合並神經損傷者,加威靈仙10克、地龍6克。
2.中成葯跌打萬花油,用消毒紗塊放入葯油中浸泡片刻,即成為萬花油紗,直接外敷骨折處,然後再上夾板固定。如有張力性水泡者,可在穿刺抽液後再外敷。
中期
【治法】 和營生新,接骨續損。
【方葯】
主方生血補髓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處方:生地黃12克,白芍9克,黃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當歸9克,續斷9克,川芎6克,紅花5克。水煎服,每日1劑。
後期
【治法】 補肝腎,養氣血,壯筋骨。
【方葯】
1.主方肢傷三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黃芪15克,熟地黃15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續斷12克.骨碎補12克,威靈仙12克,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自然銅10克,土鱉蟲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外用方①骨科外洗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處方:寬筋藤30克,鉤藤30克,忍冬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劉寄奴15克,防風15克,大黃15克,荊芥10克。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劑。②軟堅舒筋湯(熊曼琪等《實用家庭中醫網路全書》):處方:寬筋藤30克,絡石藤30克,劉寄奴30 克,威靈仙12克,防風12克,紅花10克,蘇木10克,烏梅10克,白醋30克(後下)。煎水熏洗合並損傷性骨化者之患肢,每日l劑。
肱骨髁上骨折的練功活動 骨折復位固定後,即可開始進行練功活動,可作握拳、屈伸腕關節等活動。解除夾板固定後,應積極主動鍛煉肘關節屈伸活動,嚴禁暴力被動屈伸肘關節,以免發生損傷性骨化,影響肘關節活動功能。
【病因學】
1、伸直型
最多見,佔90%以上。跌倒時肘關節處於半屈曲位或伸直位,手掌著地,暴力沿前臂傳導至肱骨下端,將肱骨髁推向後方,而重力將肱骨幹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線由前下斜向後上方,骨折遠端向後上移位,近端向前下移位,嚴重時可損傷正中神經和肱動脈。按骨折的側方移位情況,又可分為尺偏型和橈偏型。其中尺偏性骨折肘內翻發生率可高達74%。
2、屈曲型
較少見,約佔5%。肘關節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後下方向前上方撞擊尺骨鷹嘴,髁上骨折後遠端向前移位,骨折線由後下斜向前上方。
【並發症】
缺血性攣縮
【鑒別診斷】
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脫位鑒別要點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
肘關節可部分活動
肘後三角無變化
上臂短縮、前臂正常
2、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彈性固定
肘後三角有變化
上臂正常、前臂短縮
0635zxhm 2009-05-06 09:30:47 221.2.200.*
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兒最多見,占兒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發年齡為5~12歲。早期處理不當易發生缺血性攣縮,晚期可出現肘內翻等畸形。
【診斷】
明顯外傷史,患肢疼痛,活動受限。X 線片可確定診斷及骨折類上臂短縮、前臂正常上臂正常、前臂短縮型
[影像學表現]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點是:骨折線位於肱骨下段鷹嘴窩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為前下至後上,骨折向前成角,遠折端向後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線可為橫斷,骨折向後成角,遠折端向前移位或無明顯移位。
【治療措施】
1、青枝骨折
骨折端無移位,若前傾角消失,不需復位;前傾角增大,在臂叢麻醉或全麻下,輕柔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於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叢或全麻下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4~6周。手法復位的要點為:先縱向牽引糾正重疊移位,再側方擠壓糾正側方移位,最後糾正前後移位。橈側側方移位不必完全糾正,尺側側方移位應矯枉過正,以避免發生肘內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半伸直位;伸直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小於900屈曲位,以骨折穩定又不影響手部循環為度。若屈曲位影響循環,稍伸直後骨折又不穩定,可在電視Х線機透視下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外加石膏托適當屈曲位外固定;亦可牽引治療,消腫後再石膏固定。
3、牽引治療
適用於骨折超過24~48h,軟組織嚴重腫脹,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復位,或復位後骨折不穩定。
4、開放復位
適用於手法復位失敗者;開放性骨折;骨摺合並血管損傷者;骨不連;骨折畸形連接或肘內、外翻畸形嚴重者,可行截骨術矯正。
5、骨摺合並神經損傷
先復位固定骨折,觀察1~3個月,若無恢復則行神經探查松解或修復術。
6、缺血性攣縮
關鍵是早期診斷和預防。對出現5「P」征者,首先復位骨折、解除壓迫因素。仍無改善者,即應早期探查、修復血管,必要時行筋膜間室切開減壓。
肱骨髁上骨折的葯物治療
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方葯】
1.主方肢傷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0克,赤芍10克,生地黃10克,桃仁6克,黃柏6克,防風6克,木通6克,乳香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l劑。
若腫脹嚴重者,加丹參15克、茅根12克、三七粉3克(沖)。合並神經損傷者,加威靈仙10克、地龍6克。
2.中成葯跌打萬花油,用消毒紗塊放入葯油中浸泡片刻,即成為萬花油紗,直接外敷骨折處,然後再上夾板固定。如有張力性水泡者,可在穿刺抽液後再外敷。
中期
【治法】 和營生新,接骨續損。
【方葯】
主方生血補髓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處方:生地黃12克,白芍9克,黃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當歸9克,續斷9克,川芎6克,紅花5克。水煎服,每日1劑。
後期
【治法】 補肝腎,養氣血,壯筋骨。
【方葯】
1.主方肢傷三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黃芪15克,熟地黃15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續斷12克.骨碎補12克,威靈仙12克,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自然銅10克,土鱉蟲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外用方①骨科外洗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處方:寬筋藤30克,鉤藤30克,忍冬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劉寄奴15克,防風15克,大黃15克,荊芥10克。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劑。②軟堅舒筋湯(熊曼琪等《實用家庭中醫網路全書》):處方:寬筋藤30克,絡石藤30克,劉寄奴30 克,威靈仙12克,防風12克,紅花10克,蘇木10克,烏梅10克,白醋30克(後下)。煎水熏洗合並損傷性骨化者之患肢,每日l劑。
肱骨髁上骨折的練功活動 骨折復位固定後,即可開始進行練功活動,可作握拳、屈伸腕關節等活動。解除夾板固定後,應積極主動鍛煉肘關節屈伸活動,嚴禁暴力被動屈伸肘關節,以免發生損傷性骨化,影響肘關節活動功能。
【病因學】
1、伸直型
最多見,佔90%以上。跌倒時肘關節處於半屈曲位或伸直位,手掌著地,暴力沿前臂傳導至肱骨下端,將肱骨髁推向後方,而重力將肱骨幹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線由前下斜向後上方,骨折遠端向後上移位,近端向前下移位,嚴重時可損傷正中神經和肱動脈。按骨折的側方移位情況,又可分為尺偏型和橈偏型。其中尺偏性骨折肘內翻發生率可高達74%。
2、屈曲型
較少見,約佔5%。肘關節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後下方向前上方撞擊尺骨鷹嘴,髁上骨折後遠端向前移位,骨折線由後下斜向前上方。
【並發症】
缺血性攣縮
【鑒別診斷】
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脫位鑒別要點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
肘關節可部分活動
肘後三角無變化
上臂短縮、前臂正常
2、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彈性固定
肘後三角有變化
上臂正常、前臂短縮
6. 肱骨骨折的介紹
肱骨骨折常發生於肱骨外科頸、肱骨幹、肱骨髁上、肱骨髁間、肱骨外髁、肱骨內上髁。其中,尤以前三者為多,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由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擊、擠壓、打擊及撲倒時手或肘部著地,暴力經前臂或肘部傳至各部位。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並提示骨折的類型。
7. 肱骨頭易發生骨折的部位是
易發生在肱骨外科頸部位。肱骨外科頸位於解剖頸下2~3cm,胸大肌止點以上,此處由松質骨向密質骨過渡且稍細,是解剖上的薄弱環節,骨折較為常見,各種年齡均可發生,老年人較多,肱骨外科頸骨折移位多較嚴重,局部出血較多。
希望採納
8. 肱骨髁上骨折臨床表現及並發症
1.伸直型
兒童有手著地受傷史,肘部出現疼痛、腫脹、皮下瘀斑,肘部向後突出並處於半屈位,應想到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能。檢查局部明顯壓痛,有骨摩擦音及假關節活動,肘前方可捫到骨折斷端,肘後三角關系正常。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遠折端向上移位。在診斷中,應注意有無神經、血管損傷,應特別注意觀察前臂腫脹程度,腕部有無橈動脈搏動,手的感覺及運動功能等。
2.屈曲型
受傷後,局部腫脹,疼痛,肘後凸起,皮下瘀斑。檢查可發現肘上方壓痛,後方可捫到骨折端。X線拍片可發現骨折的存在及典型的骨折移位,即近折端向後下移位,遠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線呈由前上斜向後下的斜形骨折。合並血管、神經損傷者較少。
肘部正側位X線拍片是必須的,可以准確判斷骨折移位情況,為診斷和選擇治療方法提供依據。
3.並發症(伸直型)
(1)血管損傷: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於近折端向前下移位,極易壓迫肱動脈或刺破肱動脈,加上損傷後的組織反應,局部腫脹嚴重,均會影響遠端肢體血循環,導致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如果早期未能作出診斷及正確的治療,晚期可導致缺血性肌攣縮,嚴重影響手的功能及肢體的發育。
(2)神經損傷:①橈神經損傷;②尺神經損傷;③正中神經損傷。
9. 萬茜右臂肱骨骨折,具體部位在哪大概什麼時候能重返《浪姐》
7月13日,對於無數萬茜的粉絲來說,是噩耗驚醒的一天,因為就在這天,萬茜發生了車禍,導致右臂肱骨骨折。
因此,如果萬茜不想退出,依然還可以隨時重返舞台。只是萬茜可能再也無法選dance的曲目,希望觀眾會接受萬茜走深情演唱的風格,即便在這之前,觀眾似乎更喜歡dance的女團。
10. 肱骨下端是指哪部分它的解剖特點是什麼
您好:肱骨是典型長骨,分一體兩端。上端為膨大的半圓形肱骨頭,參與肩關節的構成。下端有肱骨小頭和滑車,參與肘關節的構成。肱骨幹後方有橈神經溝,有橈神經通過。肱骨下端內上方後面.是尺神經溝,有尺神經通過。肱骨主要結構可歸納為兩頭、兩頸、兩溝。肱骨外科頸位於解剖頸下2~3cm,即肱骨大結節之下,胸大肌止點之上,也就是肱骨頭外下縮細稱解剖頸,肱骨上端與干交匯處為外科頸,最易發生骨折故名為外科頸骨折。肱骨外科頸遠端1cm以下至肱骨髁部上方2cm以上為肱骨幹。肱骨幹骨折多見於青壯年,好發於中部,其次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1/3骨折易合並橈神經損傷,下1/3骨折易發生骨不連。給您提供參考意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