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文成公主的形象在西藏人民的心目中如此高大
據記載,松贊干布如願迎娶到文成公主後,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公主為妻,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築一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後代」(《吐蕃王朝世襲明鑒》:弄贊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可見,在吐番人的心目中,大唐是「上國」,能娶到大唐公主是件十分榮幸的事。而其中提到的那座華麗的宮殿,就是今天的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專門為迎娶文成公主建造的,可見這是何等尊崇的地位!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
永徽元年(650年),松贊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系。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
在青藏高原,曾經分布著許許多多香火旺盛的文成公主廟;文成公主被藏傳佛教譽為「綠度母」(藏傳佛教二十一度母之首,是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藏傳佛教中地位最高的女神)的化身;在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的過程,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吐番對文成公主的尊敬和重視;還有無數文成公主的優美傳說
❷ 唐朝的文成公主是誰的女兒
文成公主是唐朝李世民遠親的女兒,並不是李世民自己的親生女兒。
文成公主,祖籍山東濟寧市任城,漢名無記載,其父史書也未記載,多猜測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因戰功被封為任城王,他的女兒就生在任城。
史書中沒有記載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記載她為宗(室)女。貞觀15年(641)正月十五,唐太宗將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詔令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
(2)綠度母壁畫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
永徽元年(650年),松贊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系。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
❸ 翡翠度母什麼人能佩戴
翡翠度母所有人都可以戴的一種翡翠飾品。度母有如肥壤一般的慈德,將一切眾生親近供養,可以得到自然的歡喜、滿願;寓意可以福上加福,滿心滿願;所以翡翠度母是男女老少皆宜佩戴的飾品,象徵著與人為善,自我幸福。
度母有二十一化現,形象多樣,體態萬千,每一化現都蘊含豐富的佛教寓意,帶給玉雕藝術豐富的靈感和創意空間。因此,隨著玉雕行業對佛教文化的深入探索,美麗的度母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多數玉雕師的目光。
據說,白度母和綠度母是觀音菩薩的兩滴眼淚所化現。綠度母,是一位救世大菩薩,她坐在白色的蓮花座上,依其本誓,是觀世音菩薩因慈悲天下眾生,傷心時掉下眼淚的變化身,所以是最慈悲的。
度母雖然作為觀音的化身,其玉雕塑像同觀音塑像還是有很大差別,別具異域風情。
觀音雕像受中原封建文化改造,形成漢傳佛像的形象特點。玉雕觀音多庄嚴肅穆,服飾完整,瓔珞遮掩。常以高盤的發髻、流暢優美的素凈仙衣以及蓮花、楊枝、玉凈瓶為標志。而玉雕度母,其實是玉雕和西藏壁畫、唐卡等藝術的融合,而藝術的融合往往帶來驚艷的效果。
玉雕度母更具藏傳佛教粗獷奇異的風格,上身多袒露,更加強調人體的感官美;玉雕度母的最基本造型是左手持青蓮花,右手結施願印。
常見翡翠度母形象大多頭頂五佛寶冠,周身佩飾珠寶,臂上帛帶搖曳飄飛,嫵媚多情;下身重裙,盤膝端坐於蓮花月輪,右腳作垂下狀,代表隨時起來救度眾生;是一種所有人都可以戴的翡翠飾品。
❹ 德格印經院的重要文物
德格印經院從傳統的藏式建築到經架上重重疊疊擺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畫、雕塑等,都是珍貴的文物。在當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二十七萬余塊印版,是絕無僅有的。應當說,德格印經院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當之無愧的。 壁畫是德格印經院文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壁畫主要分布在大、小經堂內和大、小經堂外部牆壁上方。此外,在進門廊道左右和頂部,以及藏經庫中的個別牆壁上也繪制有少量壁畫。壁畫總面積大約為950平方米,其中有95%壁畫為古壁畫。在眾多壁畫中,除藏經庫有一幅《綠度母》壁畫為早期「門」派作品外,其餘均為「噶瑪噶則」畫派作品。這些作品代表了康區「噶瑪噶則」畫派的最高藝術成就和風格特點,同時也使印經院成為早期壁畫保存較完整的地方之一。
3、雕塑和古建築。德格印經院的雕塑主要是表現佛、菩薩、羅漢、護法神、歷代高僧和歷史人物的泥塑像,分別安置在大、小經堂之內,大經堂內有14尊,小經堂內有6l尊。這些塑像色彩鮮明、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充分顯示出藏傳佛教雕塑藝術的審美情趣和高超技藝。德格印經院整座古建築物佔地面積為163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886平方米,該建築物坐北朝南,高大雄偉,古樸庄嚴,其風格為藏式傳統建築,集德格寺廟與居民建築形式為一體,具有濃厚的德格風味。 德格印經院的雕塑主要是表現佛、菩薩、羅漢、護法神、歷代高僧和歷史人物的泥塑像,分別安置在大、小經堂之內,大經堂內有14尊,小經堂內有6l尊。這些塑像色彩鮮明、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充分顯示出藏傳佛教雕塑藝術的審美情趣和高超技藝。德格印經院整座古建築物佔地面積為163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886平方米,該建築物坐北朝南,高大雄偉,古樸庄嚴,其風格為藏式傳統建築,集德格寺廟與居民建築形式為一體,具有濃厚的德格風味。
❺ 綠度母的聖跡
尼泊爾聖地帕平諸聖跡
尼泊爾帕平(Pharping),藏語:揚勒雪。
帕平主要是蓮師修持金剛橛(普巴金剛)成就的聖地,以蓮華生大士聖跡而著名,蓮師在此修行時所留下的珍貴手印、腳印,為後世參訪者增添了無盡的信心以及修行的願力。。
到了帕平後,順著朝聖的階梯上去,第一個就會見到度母聖地的殿堂,在一處山洞岩壁中,有一尊自然浮出的綠度母浮石,這便是神奇的自生度母像。
這里曾經因為一位1930年出生的格魯派活佛珠脫仁波切於此精進修持「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禁飲食齋閉關法門」,所以在石壁上自然產生綠度母像,據說綠度母像至今還在不斷成長,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綠度母像也愈來愈清晰。據說珠脫仁波切在西藏時,曾經被關了三年,有次監獄的人連續七天不給仁波切食物和水,仁波切由於精進修持度母法門,所以不僅沒有餓死,精神反而更好。
廣仁寺度母顯靈:
漢地唯一綠度母主道場----西安廣仁寺。
唐朝的時候,藏王松贊干布派噶爾東贊到長安,向唐朝求親。當時,噶爾東贊帶了一尊用六公斤黃金造的綠度母像,作為給唐太宗的禮物。通過噶爾東贊的努力,唐太宗答應了這門親事,將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文成公主入藏前,請求唐太宗將供在開元寺的國寶——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帶到藏地。唐太宗雖然有點不捨得,但最終還是答應了。(這尊釋尊像被帶到藏地後,供在拉薩大昭寺,到目前為止,每天朝拜的人依然絡繹不絕。)這尊佛像被帶走後,佛像的蓮花座依然留在開元寺。後來,藏王送的度母像也被供在開元寺。有一次,唐太宗到開元寺,看到空著的蓮花座,心想:在蓮花座上供什麼佛像好呢?這時,那尊度母說話了:「皇上,您不必供其他佛像,就由我來替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吧。」於是,唐太宗就將度母供在了釋尊的蓮花座上。公元1703年,康熙巡歷到西安,在西安修建了廣仁寺,將開元寺的這尊度母像以及巨光天母像和一髻天母像改供在廣仁寺。於是,廣仁寺就成了漢地唯一的度母道場。在漢地寺廟的大雄寶殿里,全部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而廣仁寺的大雄寶殿里卻供著度母。
阿底峽尊者與度母授記
阿底峽到藏地弘揚藏傳佛教,這也和度母分不開。尊者在世時代,藏地正處於前弘期和後弘期之間,為了在藏地弘揚藏傳佛教,藏王派人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一開始尊者沒有答應,但藏王反復派人迎請,最後尊者問度母:「我去藏地能否利益眾生?能否滿足藏王的心願?對壽命有沒有障礙?」度母說:「你如果去藏地,必定能利益眾生,藏王也一定會歡喜,因為他唯一的願望就是弘揚大乘佛法。但如果去藏地,你會少活二十年。」得到度母授記後,尊者犧牲了自己的長壽,毅然前往藏地弘揚佛法。
臨入藏前,度母給阿底峽尊者授記,將來會攝受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居士(仲敦巴)。尊者到藏地後,遇到仲敦巴的前一天晚上,度母又授記:「明天有一個居士會拜見你,你一定要攝受他。」第二天,尊者一直在家等候仲敦巴,可是等了很久,仲敦巴還沒有來。尊者心想:度母不會騙我吧?不久,有一個人請尊者應供,尊者應供時還惦記著仲敦巴,他把食物分成兩份,一份自己食用,另一份留給仲敦巴。可是直到應供結束,仲敦巴還沒有來。其實這個時候,仲敦巴也在到處打聽阿底峽尊者。最後,阿底峽尊者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仲敦巴。
拉薩大昭寺度母顯靈
在藏地,也有很多度母顯靈的公案。拉薩大昭寺有一幅庄嚴的度母壁畫,這幅壁畫中的度母就曾經顯過靈,很多人都對她貼金、供養。據說,八思巴大師曾經去大昭寺拜佛,在經過這幅壁畫時,他把一條哈達擱在地上作供養。這時,壁畫中的度母開口說:「你把哈達供上來,不要放在地上。」
❻ 佛經:"嗡達列都達都列梭哈"是什麼意思
這不是佛經,只是一個咒語,是綠度母心咒,為梵文音譯,翻譯佛經時有一條:咒語不翻意思,因為咒語皆為其攝持者所說,所以要盡量做到原音念誦祈請
而且您寫的這個咒語其中少了一個字,應該是:「嗡達列都達列都列梭哈」
持誦功德說明:
綠度母菩薩,我國古代稱「多羅菩薩」、「多羅觀音」,共有二十一尊,皆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綠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現少女相,全身綠色,一面二臂,現慈悲相。念誦此尊真言,能斷生死輪回,消除一切魔障、業障、病苦等,並能消災、增福、延壽、廣開智慧,凡有所求,無不如願成就,且命終往生極樂世界。
在經文中說:「成就聰明。福德吉祥。辯才具足。世樂具足。多財富貴。賢瓶如意。療一切病痛。鬼魅悉能除遣。災疫消滅。能成一切善事。能滅一切罪障。」
經文又說:
【治蛇咬用】被蛇咬欲死。取「水」一抄。咒七遍服之即起。若未起。更咒咬處二七遍即差。
【美容用】欲洗面。先取「水」咒七遍。然後洗之。一切去處無問貴賤。見者皆悉「歡喜」。所求如意。
【令惡人變慈悲】欲令一切惡人為慈悲心。咒「飲食」三七遍。與彼人食。變惡作慈心。
【治月經病】若有女人。月水不絕。日日來者。咒「粳米」洗取汁並和「蜜」與女人服之。亦咒三七遍服。即止。
此「達咧」法,是觀世音菩薩聖眾誓願力故。假令身上五逆七遮等罪,但能依法受持行用,一切罪障悉皆消滅,所作遂心並得成就。(以上資料參考《觀自在菩薩怛[口*縛]多唎隨心陀羅尼經》。《大正藏》第二十冊頁463中—470中。及《大正藏》第二十冊頁143下、479中。
一共有二十一度母,綠度母只是其中之一
綠度母
救度佛母,簡稱度母,梵音譯作"多羅",又叫"多羅母",為西藏密教中最美麗與最慈悲的女神。度母是觀世音菩薩所化身的,藏密中共有二十一位度母,其形象多可以在壁畫或唐卡見到。《度母本源記》說:觀音菩薩在無量劫前,已普救了無數的眾生,可是有一天,菩薩用她的慧眼觀察六道,發現受苦受難的眾生並未減少,頓生憂悉,雙眼流出眼淚,淚花變成了蓮花,蓮化又變成了綠度母,接著又變出了二十一尊度母。在《綠度母頌》中說,二十一度母是綠度母的不同功德所現身的佛母,對她們的慧能分別都有詳盡的表述。
阿底峽大師在中印摩揭陀國的佛陀迦耶地方修法時,曾看見過二十一度母的尊容。從此以後阿底峽就把二十一度母傳到了藏地,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善面二臂以身色不同而表現的顯乘二十一度母,均為右手持寶瓶,左手拈蓮花。
在《丹珠爾》續部中,有二十一度母的密修法門,她們的形像有善面、半忿怒、極忿怒的,有多頭多臂,手持法器也多種多樣。如威猛白度母的顯乘像是善面兩臂,在密乘中則忿怒三面十二臂。在藏寺中常供的是阿底峽所傳的顯乘二十一度母,密乘的二十一度母並不常見。他與觀世音藏民日常時時不離的主尊,尤其是特別適合女性信眾的修習(因婦女痛苦特多),故康藏婦女皆以度母為本尊,多數人亦取名某某度母,引以為榮。
二十一度母有兩個的名稱,其名為:即迅度母、威猛白度母、金頻度母、頂髻尊勝度母、吽音七吒度母、勝三界度母、破敵度母、摧破魔軍度母、供奉三寶度母、伏魔度母、解厄度母、烈焰度母、顰眉度母、救飢度母、大寂靜度母、消疫度母、賜成就度母、消毒度母、消苦度母、明心吽音度母、震撼三界度母。
另名為:一、救災難度母。二、救地災度母。三、救水災度母。四、救火災度母。五、救風災度母。六、增福慧度母。七、救天災度母。八、救兵災度母。九、救獄難度母。十、救難盜度母。十一、增威權度母。十二、救魔難度母。十三、救畜難度母。十四、救獸難度母。十五、救毒難度母。十六、伙魔度母。十七、葯王度母。十八、長壽度母。十九、寶源度母。二十、如意度母。其二十一尊度母贊,藏民皆能朗朗上口,所求無不應驗。
❼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故事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西行約3000公里,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還在漢藏民間廣為流傳。
公元七世紀初,中原地區經過數年的戰爭,李淵(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於618年以長安為都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國,國勢非常強盛,成為當時東亞地區文明的中心,對周邊民族部落產生了強烈的影響,許多民族部落紛紛與唐朝修好,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流。
而在這個時候,一代英主松贊干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並,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系。從公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贊出使長安, 向唐皇求親。
公元641元,唐太宗終於同意了松贊干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於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眾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松贊干布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十分高興,親自率軍遠行至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迎候。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贊干布建起「柏海行館」,一對異族夫婦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洞房花燭夜。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里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人便在一條山谷里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閑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穀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面、釀酒等技術。
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捨。當地的藏民還保留了她的帳房遺址,把她的足跡和相貌都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時, 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這里時,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安抵拉薩時,人們載歌載舞,歡騰雀躍,歡迎她的到來。
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讓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
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後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還拿出五穀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來了車輿、馬、騾、駱駝以及有關生產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於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佔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礴。
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系極為友好,此後200多年間,很少有戰事, 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干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術。
(7)綠度母壁畫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和親政策
和親,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周邊少數民族或者各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出於各種各樣和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它作為歷朝民族總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種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貫穿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對歷史發展有著或隱或顯的影響。
和親效果
一、經濟
在經濟方面,和親過程中,繳納聘禮、貢物、回賜及與之相關的互市等活動非常頻繁,必然會促進官方貿易和雙方經濟的發展,
出嫁公主在和親過程中帶走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和生產工匠以及農作物稻種、農業器具等,又為北方少數民族的農業發展提供了條件,補充了他們單一脆弱的牧獵經濟,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由游牧經濟向定居經濟的轉化,縮短了北方少數民族同漢族間在生產生活上的差距。
而北方少數民族的畜牧經濟,如養馬技術和養馬業等,又豐富和充實了中原地區的經濟。
二、文化
在文化方面,和親的影響是雙向的,和親公主帶去的不僅是豐厚的財物,還有中原的文化影響。從個體來講,和親公主本人就是一個集漢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與一體的典型,和親公主雖然受傳統的漢文化教育,但出嫁後生活方式仍要"從胡俗"。
從中原王朝文化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影響看,在漢代的石刻藝術上,可以發現許多受到匈奴游牧生活題材和風格的影響的石刻,今陝西興平縣漢茂陵附近的霍去病墓前就有有關匈奴的巨型石刻,可見呼韓邪單於附漢和昭君出塞之後促進了漢匈人民之間文化上的交流和聯系。
從中原王朝對少數民族的影響來看,在唐代交河公主曾向安西都護杜進宣教,說明宗教方面受到了和親公主的影響。
三、血緣
從血緣關系、民族融合方面看,和親公主與少數民族君王的後代,既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點,又融合了漢族的血統,提高了人口素質;
就大方面來看,和親過程加強了兩個民族之間的交流,必然會造成平民與平民之間的聯姻,因而也會促進兩個民族之間的血緣融合,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增強了漢族同北方民族之間的凝聚力。
四、和親對公主本人的影響
當然,和親本身也必會給和親公主本人(即個體)帶來的一些影響,有些和親公主擔負起民族友好使者的形象,如自願和親的王昭君,不但能夠"從胡俗",將自己畢生致力於匈奴與漢朝的安定團結,被尊為"寧胡閼氏",而且還教導其子女也要為漢匈團結關系的穩定作出貢獻。
歷史作用
由和親的歷史作用來看,雖然不同歷史環境和歷史條件下的所產生的客觀效果有所不同,但從總體上來講,其結果都是有利於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民族間的融合。
一、在政治方面,恩格斯在論述中世紀封建主之間的聯姻現象時就指出:"結婚是一種政治行為,也是一種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決不是個人的意願。
二、事實上,"和親政策"正是為了達到這樣或那樣的政治目的而出現的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和親也是一種政治行為,就積極意義來看,這種行為不但會帶來和親雙方的友好相處,也在很多時候維護了中原王朝大一統的局面.
三、此外,通過和親加強了和親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據《闕持勤碑》和《芯伽可汗碑》記載,突厥伯克就曾棄去本民族稱號,採用唐朝稱號,而且各地都推唐天子為天可汗,實行唐的法度。
評價
總之,和親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因此我們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來客觀的評價它。無論統治者實行和親時的主觀願望如何,多數中原王朝同北方民族之間的和親結果都導致了中央政權和北方民族政權之間,漢族和北方民族之間的和平交往的關系。
在客觀上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民族融合,對北方少數民族來說,凡主動要求和親者,通常都是對中原王朝的一種嚮往和欽慕,是對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先進文化的趨同,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種體現,
當然對歷史上的一些屈辱的、妥協的和親,以犧牲人民生命財產為代價或引狼入室的和親我們是應當給予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