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動物能吃蛇.
獴 Herpestes;mongooses 靈貓科獴屬的通稱,是一些長身、長尾而四肢短的動物,它們以吃蛇為主,也獵食蛙、魚、鳥、鼠、蟹、蜥蜴、昆蟲及其他小哺乳動物。獴是蛇的天敵,它們不僅有與蛇搏鬥的本領,而且自身也具有對毒液的抵抗力。 分布范圍 共14種,分布於舊大陸的熱帶和溫帶地區,亞洲和非洲,種類較多,非洲集中了半數以上的獴類,僅馬拉加西共和國的馬達加斯加島上就有9種獴。細尾獴(貓鼬)Suricata suricata等一些非洲的獴為非洲群棲性最強的哺乳動物之一。細尾獴生性警惕,群體中常有一些站立起來負責警惕的「哨兵」。靈貓科成員通常動作敏捷,其中一些獴類體型雖小,但可以用敏捷的動作戰勝毒蛇,是最著名的食蛇動物,而一些靈貓屬於在樹上最敏捷的食肉動物之列。靈貓和獴是馬達加斯加島上食肉目的唯一代表,共8種,置於3個特有的亞科中,在島上占據多種生態位。 中國有2種獴 ,即食蟹獴和爪哇獴 。 外形特徵 食蟹獴體長40~80厘米,尾長27~33厘米;全身淺灰棕色混雜,四肢棕黃,頭部兩側自口角經頰部至肩各有 1條細紋 ;體毛和尾毛均較粗長、蓬鬆,絨毛稀少 。喜棲於山林溝谷及溪水旁 ,多利用樹洞、岩隙作窩。 生活習性 早晨或黃昏出洞覓食。經常雌雄相伴,有互相救助的習性。母獸攜幼仔出遊時,常發出咕咕叫聲在前引導。嗅覺異常靈敏,當發現地下有蚯蚓、昆蟲幼蟲時,立即用前爪和吻鼻端拱土挖掘。春天時常到翻耕過的田地里尋食,冬季則到草堆中搜獵,食物包括蛇、蛙、蟹、魚、小鳥和多種昆蟲,亦能爬樹採食鳥卵。妊娠期50~60天,每胎產 2~5仔。爪哇獴體型略小,為著名的食蛇動物。動作迅如閃電,能不停地向蛇進攻。獴類亦捕食野鼠,對農、林業有益。 蛇獴是毒蛇的天敵 一談起毒蛇,人們都感到害怕,特別是眼鏡蛇,更令人毛發悚然。 眼鏡蛇的頸部有一對白邊黑心的眼鏡斑紋,這是與其它毒蛇的區別。 眼鏡蛇的毒牙前有鉤,能分泌神經性毒液,毒性很大。如果把它激怒,它前半身就會豎起來,頸部膨大,發出呼呼的聲音,真是凶惡極了。可是一見了蛇獴,它就會顫顫抖抖,縮成一團,活象老鼠見了貓。 蛇獴又叫蒙哥。它頭小、嘴尖、尾巴長,全身長75厘米左右,尾巴就佔了全身的一半,比起眼鏡蛇來小得多。 蛇獴這樣小,怎麼竟敢在眼鏡蛇這個太歲的頭上動土呢?原來蛇獴有一種免毒性,眼鏡蛇的毒性再大,對它一點作用也不起。 有人做過試驗:把蛇獴和眼鏡蛇放在一起,開始時蛇獴全身的毛豎起來,眼鏡蛇盯著蛇獴不敢亂動。蛇獴見蛇伏著不動,便向前去逗弄它。眼鏡蛇發怒了,前半身豎起來,頸部膨大,發出「呼呼」的聲音,一次一次地把頭伸向蛇獴,想把蛇獴咬住。蛇獴很靈活,躲得很快,眼鏡蛇總是咬不著它。等到眼鏡蛇筋疲力盡,蛇獴才摸到它的身後,出 其不意地一口咬住它的脖子,把它咬死,吃了它的肉。 蛇獴活在世界上,好象專門和毒蛇作對頭,有時蛇獴吃飽了,胃裡放不下了,但是遇到毒蛇還是要把它咬死,好象貓見了老鼠那樣毫不留情。 蛇獴不但吃毒蛇,而且是捕捉鼠類的能手。憑著它小巧而靈活的身軀,鑽進老鼠洞里,一個個地捕食,真是令人痛快! 十九世紀以來,夏威夷蔗田中鼠害嚴重。人們把蛇獴作為滅鼠英雄,請它到那裡去發揮專長。蛇獴去後不久,就把這地方的鼠類幾乎吃光了。因此,人們很喜歡它。我國雲南一帶還有養蛇獴的習慣。它是名副其實的益獸,我們絕不能傷害它
採納哦
② 專吃蛇的動物叫什麼
吃蛇的動物有:蜜獾、蛇鷲、犀鳥、鷹、鸛、鼬、浣熊、刺蝟、眼鏡王蛇、大蟾蜍等動物。
1a.jpg
NO1、蜜獾:皮毛都非常粗糙,既不怕蜂蜇,也不會怕蛇咬,因此它特別喜歡吃蜂蜜,另外也很喜歡吃蛇,一看到蛇它們就會主動進攻,眼鏡王蛇、曼巴蛇這樣的劇毒蛇類都是它們的食物。
NO2、蛇鷲:身高可達1.2米,腿特別長,它因很能吃蛇而聞名,基本上任何蛇,也只是被它啄上兩下就一命嗚呼了。
NO3、犀鳥:喜歡吃果樹上的果實,也吃昆蟲、青蛙、老鼠等小型生物,吃蛇它也非常在行。
NO4、鷹:著名的千里眼,任何在地面上爬行的蛇都逃不過它的眼睛,而且它還有強壯的腳和鋒利的爪,能輕松撕開蛇的皮肉。
NO5、鸛:吃起蛇來也是毫不費力,啄幾下就搞定,迅速吞入腹中。
NO6、鼬:吃蛇高手,蛇在山林中可以橫沖直撞,但是一旦遇到鼬,那也得望風而逃。
NO7、浣熊:浣熊喜吃雜食,比如說昆蟲、蠕蟲、核桃、橡子、魚等等,當然蛇也可以成為它的食物。看上去很呆萌,但吃起蛇來也是毫不費力。
NO8、刺蝟:那一身尖刺就決定了它並非凡物,遇到敵人後把身子蜷起來,豎起一身的尖刺,就連大型猛獸也無法下口,蛇當然也毫無辦法。
NO9、眼鏡王蛇:通常以其它的蛇類為食,包括體型差不多的蟒蛇,甚至還吃眼鏡王蛇的同類。
NO10、大蟾蜍:通常是蛇吃它,但體型一般的蛇要吞掉它也要費好大一番工夫,但是有時候它也能吃蛇,特別是小蛇,吃起來對它來說非常輕松。
③ 什麼動物敢吃毒蛇,它們不怕吃掉毒液嗎
蜜獾這種動物敢吃毒蛇。
不怕吃掉毒液原因:
蜜獾對蛇毒有很強的免疫力。他們愛攻擊毒蛇,自然經常被蛇咬,在自然選擇作用下形成對蛇毒、蜂毒很強的免疫力,而且使用蛇毒是不會中毒的,只有蛇毒注入皮下組織才會中毒。
蜜獾體形粗實肥大,四肢短,耳殼短圓,眼小鼻尖,頸部粗短,前後足的趾均具強有力的黑棕色爪,前爪比後爪長。脊背從頭到尾長有長而粗的針毛,顏色是黑棕色與白色混雜,呈現棕灰色。
鼻端具有發達的軟骨質鼻墊,類似豬鼻;四肢較粗而強,趾端均生有強而粗的長爪,爪長近似趾長,蜜獾用強有力的攻擊武器,是毒蛇的剋星,它們不怕蛇,甚至以毒蛇為食物。
(3)哪個動物可以吃掉毒蛇圖片擴展閱讀:
蜜獾經濟價值
蜜獾是一種皮、毛、肉、葯兼具的珍貴野生經濟動物。皮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皮毛,其皮革製品美麗大方,色彩艷麗,是製作高級裘皮服裝的原料。
蜜獾皮為三色毛,兩端白色中間黑棕,毛桿粗細適中,彈性好,耐磨,製成女大衣漂亮美觀,是皮革搶手貨。獾毛還可製作高級胡刷和油畫筆。
④ 什麼動物會吃蛇
蛇類的天敵—蛇雕
蛇雕又叫大冠鷲、白腹蛇雕、鳳頭捕蛇雕等,形象十分威武,是體形中等的猛禽,體長55—73厘米,體重1150—1700克。上體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緣。頭頂黑色,具顯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橫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羽黑色,中間具有一個寬闊的灰白色橫帶和窄的白色端斑。喉部、胸部為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蟲蠢狀斑,其餘下體皮黃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細斑點。飛翔時從下面看,通體為暗褐色,翼下具寬闊的白色橫帶和細小的白色斑點,尾下亦具寬闊的白色橫帶和窄的白色尖端,極為醒目。站立時尾羽常左右擺動。虹膜黃色,嘴藍灰色,先端較暗,蠟膜鉛灰色或黃色,跗跖裸出,被網狀鱗,黃色,趾也是黃色,爪黑色。
蛇雕在國外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等地,在我國分布於遼寧、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台灣、海南等地。蛇雕共分化為20—21個亞種,我國有4個亞種,其中雲南亞種見於雲南西部和西藏墨脫等地,為留鳥;東南亞種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在遼寧為迷鳥, 其他各地為留鳥;台灣亞種為我國特產亞種,僅分布於台灣,也是留鳥;海南亞種也是我國特產亞種, 是僅分布於海南的留鳥。所有亞種均不常見。
蛇雕棲息和活動於山地森林及其林緣開闊地帶,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高空翱翔和盤旋,停飛時多棲息於較開闊地區的枯樹頂端枝杈上。叫聲凄涼。主要以各種蛇類為食,也吃蜥蜴、蛙、鼠類、鳥類和甲殼動物。
蛇是一種難以捕捉的動物,由於身體細長、滑溜,很不容易抓牢,而且抓住一部分之後,蛇體的其他部分會反過來卷纏,其巨大的纏力,往往使冒險者窒息致死。如果是毒蛇,還有一副難以抵禦的毒牙,更使很多進攻者望而卻步,因此專門以蛇為食的動物並不多見。而在蛇雕的跗跖上覆蓋著堅硬的鱗片,象一片片小盾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能夠抵擋蛇的毒牙的進攻;它的身體上長著的寬大的翅膀和豐厚的羽毛,也能阻擋蛇的進攻;它的腳趾粗而短,能夠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體,使其難以逃脫。所以當蛇被擒獲之後,很難對蛇雕進行反擊,這就是蛇雕之所以能成為捕蛇能手的主要原因。
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處,或者盤旋於空中窺視地面,發現蛇後,便從高處悄悄地落下,用雙爪抓住蛇體,利嘴鉗住蛇頭,翅膀張開,支撐於地面,以保持平穩。很多體型較大的蛇並不會俯首就擒,常常瘋狂地翻滾著,扭動著,用還能活動的身體企圖纏繞蛇雕的身體或翅膀。蛇雕則不慌不忙,一邊繼續抓住蛇的頭部和身體不放,一邊不時地甩動著翅膀,擺脫蛇的反撲。當蛇漸漸不支,失去進行激烈反抗能力時才開始吞食。
由於捉到蛇後大多是囫圇吞食,不需要撕扯,所以蛇雕的嘴沒有其他猛禽發達。但它的顎肌非常強大,能將蛇的頭部一口咬碎,然後首先吞進蛇的頭部,接著是蛇的身體,最後是蛇的尾巴。在飼喂雛鳥的季節,成鳥捕捉到蛇後,並不全部吞下,往往將蛇的尾巴留在嘴的外邊,以便回到巢中後,能使雛鳥叼住這段尾巴,然後將整個蛇的身體拉出來吃掉。
蛇雕將蛇吞入之後,往往要停下來,歇一會兒,同時做出一個十分古怪的動作:首先朝著太陽的方向,不斷地挺胸和揚頭,用呆滯的目光凝視著太陽,就象人在進食的時候被噎住的表情一樣。對於這個有趣的現象,從前民間大多認為這是蛇雕由於得到了美味的食物,而向太陽神進行頂禮膜拜。這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事實上,這是蛇雕為了抵抗吞咽下去而又沒有完全死亡的蛇體在腹中的扭動,不得不抬頭挺胸,用胸部的肌肉去抑制蛇體的活動,同時擴張自己的氣管而不至於受到窒息。
我國古人稱蛇雕為「鴆」,並由於其所吃的蛇類中有很多是有劇毒的種類,所以它也被誤認為是一種有毒的鳥,將它的羽毛浸泡在在酒中,就能製成毒酒,因此有「引鳩止渴」的成語,比喻只顧眼前,不慮後患。《漢書·齊悼惠王傳》中有:「太後怒,乃令人酌兩卮鴆酒置前,令齊王為壽。」的記載。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鴆鳥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畫酒中,飲之立死。」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禽部中記載其毛有大毒。入五臟,爛殺人。不過,現代科學已經證明這些說法都是荒謬的。
繁殖期為4—6月。每個雄鳥都佔有自己的領地,如果其他同類入侵,就會將頭部和頸部完全伸出,雙翅保持著向上向前的特殊姿態,並且發出近似瘋狂的叫聲。營巢於森林中高樹頂端枝杈上。巢由枯枝構成,形狀為盤狀,每窩產卵1枚,白色,微具淡紅色的斑點。由雌鳥孵卵。孵化期35天。雛鳥為晚成性,由親鳥撫養60天左右才能飛翔。
⑤ 什麼動物吃蛇
什麼動物吃蛇?
最愛吃蛇的7種動物: 平頭哥蜜罐僅排第2, 第一見蛇必殺!
第七:大蟾蜍,也就是體型比較大的一類蟾蜍,兩棲動物,喜歡吃螞蟻、蚊子、蝸牛、蝗蟲等等。晝伏夜出,通常是蛇吃它,但是有時候它也能吃蛇,特別是小蛇,吃起來對它來說非常輕松。
第六:鱷魚,它一般攻擊哺乳動物作為食物。但是遇到蛇有時候也不會放過,特別是體型不是很大的蛇。因為遇到大蟒蛇,鱷魚本身個頭也不大的話,反而容易被吃。
第五:眼鏡王蛇,其實它並不屬於眼鏡蛇類,而是獨立的一種眼鏡王蛇屬。既然能稱王,說明它比眼鏡蛇更加兇狠殘暴,並且反應更加敏捷,毒性也更大。通常以其他的蛇類為食,包括體型差不多的蟒蛇,甚至還吃眼鏡王蛇的同類。
⑥ 刺蝟能吃毒蛇嗎
能。
在野外,蛇是各種刺蝟的食物之一,特別是毒蛇,刺蝟是夜行動物,在晚上覓食,也就是說幾乎所有蛇和刺蝟的遭遇戰都發生在黃昏之後,而且研究發現刺蝟所捕殺的蛇類中毒蛇佔比最多。對很多人來說,很難想像刺蝟這樣的小生物會捕食蛇。
某些刺蝟對特定的蛇毒擁有一定免疫力,因為血液中含有中和蛇毒的特殊成分。比如在歐洲很常見的北極蝰蛇的毒液中,含有一種化合物會導致任何接觸到的人血流不止,但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刺蝟,對這些危險的蛇毒擁有特定抗體。
刺蝟的壽命
需要注意刺蝟的壽命一般4~7年,最長可達10年左右 ,據記載有曾存活達16年的刺蝟,刺蝟每年4月開始婚配生育,每年產仔1-2胎,每胎3-6仔。每年冬眠結束後的春季,刺蝟會尋找配偶。母刺蝟在接受求偶前,公刺蝟要在她周圍耗上幾小時之久,之後就完成了使命。
交配完成後母刺蝟開始尋找安全清靜的地方作為和30天後即將出生的小刺蝟的巢穴,初生幼仔背上的毛稀疏柔軟,出生後前兩周內無視力,但幾天後就能逐漸硬化變為棘刺,由母乳喂養4-8周後,母刺蝟教授如何覓食,小刺蝟出生兩個月後,母刺蝟停止照顧幼刺蝟,留下幼刺蝟獨自生活,大約90%的小刺蝟壽命不到一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刺蝟
⑦ 食蛇鼠是什麼動物,真的會吃蛇嗎
食蛇鼠,別稱為吃鼠蛇,是一種奇特的嚙齒類動物,會吃蛇,體長足有50厘米,堪稱「最兇猛的嚙齒類動物」。說到鼠類,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老鼠,因為老鼠就在我們的生活在,有時候甚至能經常看到他的蹤影,因為老鼠比較活躍,會經常出來找東西吃,偷東西吃。
人們之所以怕蛇鼠因為蛇的毒性,而食蛇鼠就好像是蛇的剋星,正如其名。有人說食蛇鼠不怕蛇是因為它比蛇龐大,其實不然,那為什麼食蛇鼠會不怕它呢?其實有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食蛇鼠身上可以分泌出一種麻醉劑,可以讓蛇的神經麻痹而死,隨後便可將其吞食。所以在遇到這種可怕的動物的話,最好馬上遠離它。
⑧ 什麼動物是吃蛇呢
吃蛇的動物有:蛇獴、蜜罐、蛇鷲、鷹等。
蛇獴,體細長,全長約為75cm,尾長大約佔到身長的一半,吻尖,四肢較短,體灰,略帶棕黃,身體靈活,多棲息於熱帶叢林中,捕食小動物,亦食眼鏡蛇,對蛇毒具強抗性。蛇獴活在世界上,好像專門和毒蛇作對頭,有時蛇獴吃飽了,胃裡放不下了,但是遇到毒蛇還是要把它咬死,好像貓見了老鼠那樣毫不留情。
蜜獾,雄雌間的體型差異甚大,雄性的體重有時是雌性的二倍。蜜獾身體厚實,頭部寬闊,眼睛小,外觀看不出耳朵,有個外觀平鈍的鼻子。蜜獾身體粗壯似獾,爪子強壯,可捕食劇毒蛇,尤喜食蜜蜂幼蟲。
蛇鷲為隼形目蛇鷲屬下的一種大型陸棲猛禽,僅有一種,無亞種分化。體型似鶴,體長為1.25-1.5米,體高1.2-1.5米,體重2.3-4.27千克,在猛禽中可謂「鶴立雞群」。體羽淺灰色,大腿黑色,飛羽黑色,有白色羽紋。尾有一對長的中央飾羽。腿長並有厚鱗保護,以免被蛇咬傷。蛇鷲是許多非洲毒蛇的天敵。
鷹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晝活動的鷹形類鳥,鷹是肉食性動物,會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鳥。大型的鷹科鳥類(雕)可以捕捉山羊、綿羊和小鹿。它體態雄偉,性情兇猛,動物學上稱它是猛禽類。
⑨ 什麼動物能吃蛇
獴能吃蛇
獴(Herpestes;mongooses)獴科動物的通稱,是一些長身、長尾而四肢短的動物,它們以吃蛇為主,也獵食蛙、魚、鳥、鼠、蟹、蜥蜴、昆蟲及其他小哺乳動物。獴是蛇的天敵,它們不僅有與蛇搏鬥的本領,而且自身也具有對毒液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