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距骨在哪裡
距骨在足踝關節處,同脛腓骨下端共同組成踝關節,由周圍肌腱韌帶包繞,共同參與完成足踝部的各項功能動作。<br><br>距骨上與脛腓骨、下與跟骨、前與足舟骨相關節,體表在腳踝關節的前下方,沒有明顯的骨性突起可以觸摸到。
② 求腳的骨骼結構圖,清楚點的。
腳骨骨骼結構圖如下: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7塊,屬短骨。分前、中、後三列。後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為位於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為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跟骨後端隆突,為跟骨結節。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內下方隆起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體表標志。記憶7塊跗骨名稱及排列的口訣是:上距下跟距前舟,舟前三楔外伴骰。
2、跖骨: 5塊,為第1-5跖骨,形狀和排列大致與掌骨相當。
3、趾骨:共14塊。足母趾為2節,其餘各趾為3節。形態和命名與指骨相同。
(2)距骨在腳踝的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作用及易發病症:
1、跗骨、跖骨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共同構成凸向上方的足弓,是人體直立、步行及負重時重要的裝置,如果足弓塌陷,便形成扁平足。
2、跖骨位於足的前部,其基底部與楔骨、骰骨組成跖跗關節,跖骨頭是負重區域。任何損傷造成跖骨骨 折,如不能解剖復位,可能發生嚴重並發症。
3、趾骨之間為關節囊及韌帶連接,是除踝關節以外活動度最大的部位,又由於位於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病因多為直接暴力損傷,如重物高處落下直接打擊足趾,或走路時踢及硬物等。重物打擊傷常導致粉碎骨折或縱形骨折,同時合並趾甲損傷,開放骨折多見。踢撞硬物致傷多發生橫形或抖形骨折。
③ 腳踝是腳的哪個部位
踝部包括踝關節和距骨下關節,是下肢承重關節。前者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體上面組成,後者由距骨下面與跟骨組成。脛腓骨下端有內外踝和側副韌帶連接,使踝關節相當穩定(圖3-114)。內踝下有堅韌的三角韌帶,止於跟骨、距骨和舟骨,能限制足的過度外翻活動。外側韌帶即腓跟韌帶和腓距前、後韌帶,此韌帶比較薄弱,作用為限制足的內翻活動。
④ 踝關節是哪個部位
對每個人來說,其實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實際上都有它的存在之處的,每一個關節的作用也都非常大。人體的各個關節實際上是身體的一個部分,而且正是由於這些部分所構成的一個整體。有些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就是踝關節是哪個部位呢?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在我個人看來,我覺得這是腳與小腿連接的一個關節,而且它主要擔負著人體的重量,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該要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對於每一個人而言,了解這方面的問題對我們都是有一定的好處的,而且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身體的各個環節不了解的話,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書籍來看裡面的具體內容。或者是哪個關節出現問題的話,也應該要及時的到醫院裡面去拍片子。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對於這一問題的相關認識,希望這些能夠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
⑤ 腳踝在哪
腳踝就是小腿與腳之間左右兩側突起的位置。腳踝也可以叫踝關節,是腳與腿相連的部位,包括7塊跗骨加上足部的跖骨和小腿的骨骼,由脛骨遠端關節面和腓骨遠端及距骨構成,通過韌帶進行連接。
腳踝
腳踝其實是比較脆弱的,日常要注意避免讓腳踝被磕碰,運動前注意腳踝的熱身運動,否則很容易扭傷。
日常穿褲子不宜露腳踝,也就是平時說的露腳脖子,腳踝是聯繫心臟的重要樞紐,分布著淋巴管、血管、神經等組織,經常露腳脖子,極其容易時身體受寒,從而引發身體一系列的機能功能下降。
⑥ 誰能告訴我人腳踝部的骨頭組成,有圖更好
簡單的說,踝關節就3個骨頭組成:脛骨下端,腓骨下端,距骨。太專業的東西也怕你看不懂,而且專門的踝關節圖片我還沒找到。
⑦ 腳部的具體位置所對應的名稱是什麼
1、足關節是足部骨與骨之間的間接連結形成的。包括踝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和趾骨間關節。
跟部為7塊骨組成其負責直接承受體重,且大部份身體重量(50%)都落在跟部。腰部為5根長骨組成其負責連接前掌和後跟及傳遞身體部份重量至前掌。腳前掌由14塊小骨組成其具有承受體重和平衡身體及抓著地面不致身體倒斜。
為了起到支撐整個體重的作用,腳的底部產生了若干拱形,特別是內弓較為發達,既大又牢固,通過脛骨,由上方筆直加上的體重,為相當於傳遞關節的距骨一度支承後,又被以跟骨底部內側的前端和第一足骨接地點為兩個基點的強韌的內弓完全承受下來。
(7)距骨在腳踝的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男、女腳的差異:
男、女的腳結構不同。女性膝蓋到臀部支架所構成角度大於男性,女性大腿往外角度較大,約有15°度往外傾斜,因此較容易造成膝蓋受傷,且導致腳較低的活動能力,因較少肌肉裹住骨頭更易脆弱的主因。女性腳具有較短及窄的構造,其有助於從腳跟至腳尖能快速移動,因此有較重的重力落在腳跟處。
⑧ 左距骨在什麼地方
你好,在左脛腓骨的下面,根骨的上面,在腳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