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1)脾經是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㈡ 十二經絡走向圖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
一、十二經脈包括: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二、其流注次序是:
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2)脾經是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一、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是:
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的關系。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
二、意義
十二經脈具有運行氣血、聯接臟腑內外、溝通上下等功能,無論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都會引起經絡的病變。因此,了解十二經脈的循行、功能和發病情況,對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二經脈
㈢ 陰陵泉准確位置圖和作用功效是什麼
陰陵泉穴屬於足太陰脾經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足三里穴相對(或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祛濕減肥:人體有痰濕之邪,多是由脾虛運化水濕不利引起,進而導致痰濕蘊藏體內產生肥胖,因此減肥要注意祛除痰濕。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在小腿內側的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是全身祛除濕邪的要穴,凡是以濕邪為患者皆可取該穴祛濕,經常按摩該穴位可以起到祛除痰濕,趕走肥肉的作用,還有助於潤腸通便。
(3)脾經是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如果按摩後局部疼痛,甚至有淤青,說明按摩力度過大。艾灸方法注意艾條和皮膚的具體,通常3-4cm為佳,太遠作用就微弱了,而太近容易燙傷,艾灸的時候要感覺局部溫熱。但不刺痛。此外艾灸後注意不要受涼。
對於脾運化水濕不利而出現的腹痛、腹瀉、女性帶下疾病、月經疾病以及身體水腫,不管全身還是肢體局部的水腫,都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散寒、利濕、消腫的作用。
㈣ 脾在什麼位置圖
脾臟位於人體左上腹內,深居於肋弓之後,在胃左側與膈之間,相當左側第9~第11肋的深面,其長軸與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正常人在左肋弓下不能觸到脾.脾的位置可因體位,呼吸及胃的充盈程度而有所變化,平卧比站立時高約2.5cm.
㈤ 腿部經絡走向
腿部經絡共有6條,分別是外側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後側足太陽膀胱經,以及內側的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
腿部經絡不通就容易脂肪堆積,造成肥胖,關節炎,靜脈曲張,手腳冰冷。
日常生活中可以多按摩腿部經絡,以達到疏通的目的,但是要注意時間,由其膽經不要在晚上敲。因為敲膽經會刺激膽汁,加快膽汁分泌,晚上敲膽經不利於膽的新陳代謝,也不要在飯後敲,因為飯後大量的血液都去消化去了,敲膽經的話,膽經就會和胃部搶血(敲打的部位血液流量會變大),胃部缺血消化就不良,是得不償失的。
(5)脾經是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足太陰脾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脾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㈥ 脾經,膀胱經,腎經這三個穴道分別在哪個位置
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抄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分布。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達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部,到耳上角部。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上經大腿內側後緣,通向脊柱,沿腹中線旁到達鎖骨下緣。
㈦ 腿上的六條經絡分別在什麼什麼位置
腿上共有六條經絡。分別為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腎經、脾經和肝經在腿內側,胃經、膽經在腿外側,膀胱經在後側。 簡單來說就是三陽在腿的外側,三陰在腿的內側。
1、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簡稱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 上股內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足少陰腎經,流注時辰為下午五至七點,即酉時。若小孩身體不好,在三至五歲時,父母可輕輕指壓其脊骨兩側,從頭椎至腰椎,能引導虛熱下降。腎陽不足,水腫病會加強於腎經。腎臟強者才能長壽。
㈧ 人體的足太陰脾經在什麼位置
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沿第一跖骨上行到足內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脛骨內側後上方行股內側的前緣,經腹到胸部。另有一支入腹到脾臟。本經共有隱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陰陵泉、血海、沖門、府合、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21個穴位。
㈨ 脾經肺經在什麼位置
脾經與肺經均屬於十二經脈,首先要清楚十二經脈在四肢,陽經分布於四肢外側,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外側又分三陽,內側分為三陰,大體上,陽明、太陰在前緣,太陽、少陰在後緣,少陽、厥陰在中線;在頭面部,陽明經行於面部頰部,太陽經行於面頰、頭頂及頭後部,少陽經行於頭側部;在軀幹部,手三陽經均行於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於前、太陽經行於後、少陽經行於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於腹部,內向外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理解了之後就容易了,脾經又稱足太陰脾經即從足大趾端經足內側前緣、前腹部至心中;肺經又稱手太陰肺經,即由肺中經腋下行於手內側前緣至手食指端~希望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