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距骨穹窿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男人踩釘子的圖片 2025-05-20 04:56:03
卡通校門圖片 2025-05-20 04:55:15
美女眼睛圖片大全 2025-05-20 04:44:28

距骨穹窿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07 00:56:01

⑴ 距骨骨折三個月,可以負重么

很清楚地mri掃描,為上傳圖像中的少見。
距骨骨折可以明確,建議避免負重,確保骨癒合,確保距骨穹窿部分不要塌陷,定期復查x線片,待骨髓水腫消退後再判斷是否為距骨壞死,一般不會發生這么快!
(北大人民醫院孫鐵錚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⑵ 左足舟骨在什麼位置

足舟骨位於腳踝的前下方靠內側,在足背最高處.呈半月狀,舟骨的後方是距骨,前方與楔骨相鄰,外側為骰骨.舟骨骨折相對比較少見,

⑶ 距骨是哪,舟骨是哪,周骨與距骨之間是哪塊,要詳細的,是腳內側最突出的那兩塊骨頭之間嗎拜託各位大神

足部的關節有: ①距小腿關節(踝關節):由小腿脛骨下關節面和內、外踝關節面與距骨構成。有內側韌帶,連接內踝、舟骨、距骨和跟骨。外側韌帶連接外踝、距骨和跟骨。外側韌帶較內側韌帶為弱,常因足過度內翻而引起損傷。踝關節可作屈伸運動。 ②跗骨間關節,包括: 距跟關節(距骨與跟骨); 距跟舟關節(距骨、跟骨與足舟骨); 跟骰關節(跟骨與骰骨),與距跟舟關節又構成跗橫關節。 ③跗跖關節:由三塊楔骨、骰骨與五塊跖骨底構成,屬於微動關節。 ④跖趾關節:由跖骨頭與近節趾骨底構成,可作屈伸運動。 ⑤趾間關節:各節趾骨之間,可作屈伸運動。 足部神經: 坐骨神經自能部下降至國窩上方分為脛神經及腓總神經,兩者分別下行進入足部。 1、脛神經從內踝後方進入足底後分兩終支: 足底內側神經:經拇展肌深面至趾短屈肌內側向前,分布於足底內側肌群及皮膚。 足底外側神經:經拇展肌及趾短屈肌深面,至足底外側向前,分布於足底肌中間群、外側群及外側皮膚。 脛神經損傷可引起: ①運動障礙: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內翻; ②感覺障礙:小腿後面及足底感覺遲鈍或喪失; ③足畸形:因小腿肌前群及外側群的牽拉,足呈背屈外翻狀態(「仰趾足」)。 2、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與腓深神經二支下行入足: ①腓淺神經經踝關節前方下行至足背,分布於足背及第2-5趾背側相對緣皮膚。 ②腓深神經經踝關節前方到達足背,分布於足背肌及第1至2趾背面相對緣皮膚。 腓總神經損傷可致: ①運動障礙: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 ②感覺障礙:足背及趾背感覺遲鈍或消失; ③足畸形:「馬蹄外翻足」。 足部解剖圖 足骨共26塊,分為附骨、跖骨和趾骨。 1、附骨。位於腳的後半部,共7塊: ①跟骨:位於腳後跟處,是足骨中最大者,後端向下突出稱為跟骨結節; ②距骨:位於跟骨上方,高出於其他的跗骨; ③內側楔骨(第一楔骨) ④中間楔骨(第二楔骨) ⑤外側楔骨(第三楔骨)分別位於足舟骨與第1至3跖骨之間; ⑥骰骨:位於跟骨之前,足外側緣,其後方突起為骰骨粗隆; ⑦足舟骨:位於距骨與三塊楔骨之間,內側有一向下方的園形突出部,稱舟骨粗隆。 2、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塊,自內向外依次為: ①第一跖骨,在近腳跟一端下方為第一跖骨粗隆; ②第二跖骨; ③第三跖骨; ④第四跖骨; ⑤第五跖骨,近腳跟一端外側有一乳狀突起,稱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側的中部。 每塊跖骨又分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體及頭(靠近腳趾的一端)等三部分。 3、趾骨:共14塊。包括: 拇趾二節(近節趾骨、遠節趾骨);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節(稱為近節趾骨、中節趾骨及遠節趾骨);每塊趾骨又分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體及滑車(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要盡量避免醫療事故:也要要正確客觀的看待。 在足部可摸到的明顯骨性標志: 足內側:內踝;舟骨粗隆(內踝前約2.5厘米處);第一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小頭(第一跖骨近拇趾的一端)。 足外側:外踝;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小頭。 足底:跟骨結節(腳跟下方);跟骨載距突(內踝下2.5厘米,距骨下方);第1一5跖骨小頭;第1一5跖骨基底膨大部。 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 足弓:跗骨和跖骨由韌帶、肌肉牽拉形成一個凸向上的弓,稱為足弓。主要的弓是足內側的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構成。人站立時,足骨僅以跟骨結節及第一跖骨頭、第五跖骨頭三處著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足肌:足肌屬於骨骼肌。每塊肌均有一定形態、構造和血管供應,受神經支配。如支配肌的神經受損傷或病變,肌失去神經支配而發生癱瘓,肌的血液供應受阻,可引起肌的壞死。若肌長期不活動,則萎縮或退化。 1、足背肌 ①趾短伸肌——由跟骨至第2至4趾,作用為伸第2至4趾。 ②拇短伸肌——由跟骨至拇趾,作用為伸拇趾。 2、足底肌 ①拇展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外展拇趾。 ②拇短屈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屈拇趾。 ③拇收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內收拇趾。 外側群: ①小趾展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為展小趾。 ②小趾短屈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為屈小趾。 中間群: ①骨間跖側肌——由第三至五跖骨至第三至五趾骨,作用為內收第三至五趾。 ②骨間背側肌——跖骨至第二至四趾骨,作用為外展第二至四趾。 ③蚓狀肌——由趾長屈肌腱至第二至五趾,作用為展跖趾關節,伸趾間關節。 ④趾短屈肌——由跟骨結節至第二至五趾,作用為屈第二至五趾。 ⑤跖方肌——由跟結節至趾長屈肌腱,作用為屈第二至五趾。 足部動脈:小腿的國動脈分出脛後動脈及脛前動脈兩支進入足部。 脛後動脈又分為: ①足底內側動脈:較小沿足底內側前行; ②足底外側動脈:自腳跟內側斜行至第五跖骨底再彎向內側,在第一跖骨底附近與足背動脈的足底深支吻合,稱為足底動脈弓。 脛前動脈下行至踝關節前為: ③足背動脈:發出分支分布於足背和趾背,並發出足底深支參加足底動脈弓。足背動脈位在淺表,在兩踝之間(系鞋帶處)可觸及其搏動。 ④足底動脈弓:由足底外側動脈和足背動脈的足底深支構成,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間肌的淺面。弓的凸緣發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動脈,行於跖骨之間,再各分為兩條趾底動脈,分布於各趾的相對緣。 足部靜脈: 1、足部的深靜脈,均與相應的同名動脈伴行。 2、足部的淺靜脈:在皮下組織中構成形式不定的靜脈網,多處發出吻合支與深靜脈吻合。 3、足背靜脈網(弓):收集足背的靜脈血,其兩端沿足兩側緣上行,分別接大隱靜脈和小隱靜脈: ①足內側緣經內踝前方上行接大隱靜脈,再上行入股靜脈; ③足外側緣經外踝後方上行接小隱靜脈,然後上行注入國靜脈。 足部淋巴: 足外側淋巴管及足深部淋巴管均上行注入國淋巴結,再上行注入腹股溝深淋巴結。 足內側淋巴管上行注入腹股溝淺淋巴結,再注入腹股溝深淋巴結。 該文章轉自[體育資源網]: http://www.211ty.com/zhuanye/HTML/56405.html

麻煩採納,謝謝!

⑷ 腳掌圖片各部位名稱

腳掌的各部位名稱如本圖所示。腳與人體的其它部位一樣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有機體。它是由皮膚、韌帶、汗腺、血管、神經、肌肉和骨骼等構成。

腳骨骼的結構負擔腳更強壯與支撐身體重量,腳共有26塊骨組成且分成三大部分;跟部、腰部和前掌部。跟部為7塊骨組成其負責直接承受體重,且大部分身體重量(50%)都落在跟部。

腳前掌由14塊小骨組成其具有承受體重和平衡身體及抓著地面不致身體倒斜。為了起到支撐整個體重的作用,腳的底部產生了若干拱形,特別是內弓較為發達,既大又牢固,通過脛骨,由上方筆直加上的體重,為相當於傳遞關節的距骨一度支承後,又被以跟骨底部內側的前端和第一足骨接地點為兩個基點的強韌的內弓完全承受下來。

(4)距骨穹窿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腳部作為人的第二心臟,而腳踝是左右腳部血液流動的重要關口。人體下半身血液循環的暢通與否,對全身的氣血流通影響很大。腳踝是左右腳部血液流經的重要部位,如果腳踝柔軟有彈性,則回心的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如果腳踝僵硬、老化,則回心血液就會淤滯在腳踝附近,使正常的血液循環受到影響。

因此,通過體操或按摩,使腳踝保持柔軟靈活的狀態,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腳踝柔軟有彈性,那麼回心的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如果腳踝老化僵硬,那麼回心的靜脈血液就會像「塞車」一樣淤滯在腳踝附近,這樣會使心臟的負擔加重,長期下去就可增加患高血壓的危險。

通過做體操或按摩,使腳踝由僵硬轉化為柔軟靈活狀態,尤其對於老年人,不但可以使回心血液順暢地通過腳踝,還可以緩解高血壓的症狀。

⑸ 骰骨的位置

足部的基本結構、名稱及注意事項
每側足部有26塊骨,分為跗骨、跖骨和趾骨3組(圖1——1)。足部的關節多達數十個。
(一)足部的骨骼
1.跗骨
位於足的後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塊。
(1)跟骨
位於足部的後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塊骨,後端向下突出稱為跟骨結節。
(2)距骨
位於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3)楔骨
有3塊。第一換骨位於內側,第二楔骨位於中間,第三楔骨位於外側,分別位於舟骨與第—-
第五跖骨之間。
(4)骰骨
位於跟骨之前,足外側緣,其後方突起為骰骨。
(5)舟骨
位於距骨與3塊楔骨之間,內側有一向下方的圓形突起,稱舟骨粗隆或結節。
2.跖骨
位於足的中部,共5塊。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塊跖骨又分為底(近足跟的一端)、體及頭(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側有一乳狀突起稱為第五跖骨粗隆
(位於足外側中部)。
3.趾骨
共14塊。包括:
(1)拇趾2塊(近節趾骨、遠節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
各3節(分別稱為近節趾骨、中節趾骨、遠節趾骨)。每塊趾骨仍可分為底、體、頭3部分。
(二)足部可觸及的骨性標志
1.足內側
可觸及內踝、舟骨粗隆(約內踝前方2.5
cm處)、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頭(圖1——2)。
2.足外側
可觸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頭(圖1——3)。
3.足底部
可觸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結節、第一至第五跖骨小頭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
可觸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5.足弓
由跗骨和跖骨被韌帶、肌肉、筋膜牽拉形成一個凸向背面的弓,稱為足弓。主要的弓是內側的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構成。人站立時,足部僅以跟骨結節及第一、第五跖骨頭三處著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圖1——4)。
(三)足部的關節
小腿的脛腓骨下端與距骨構成足部最大的關節——踝關節,也是足部最後面的關節。跗骨之間、跗骨與跖骨之間都形成關節。跖骨與趾骨之間形成跖趾關節,趾骨與趾骨之間又形成趾間關節。第二至第五趾,可稱為近節趾間關節與遠節趾間關節。無論關節大小、活動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結構均應包括關節面、關節囊及關節腔
3部分,均有韌帶加強其穩定性。
(四)足的各局部名稱
足部是人體最下部的運動器官,針對足部反射區的定位及按摩方向的要求,須明確足部各局部的名稱和方位。
根據正常人體解剖學的規定:足趾為前方,足跟為後方;足拇趾一側為內惻,小趾一側為外惻;足底面為下,足背面為上,足底面又稱足的掌跖面;足背的後面與小腿相連接,足和小腿之間構成踝關節。
足的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內側、外側、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足趾的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稱趾腹或趾端掌跖面。足的底面由前向後,分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3部分。

⑹ 右距骨可見骨折線殘影,右內、外裸可見骨折線殘影,內裸骨折累及關節面。請問這是什麼情況哪個位置需要

在右邊

⑺ 腳踝是腳的哪個部位

踝部包括踝關節和距骨下關節,是下肢承重關節。前者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體上面組成,後者由距骨下面與跟骨組成。脛腓骨下端有內外踝和側副韌帶連接,使踝關節相當穩定(圖3-114)。內踝下有堅韌的三角韌帶,止於跟骨、距骨和舟骨,能限制足的過度外翻活動。外側韌帶即腓跟韌帶和腓距前、後韌帶,此韌帶比較薄弱,作用為限制足的內翻活動。

⑻ 髕骨在什麼位置

髕骨俗稱膝蓋骨,重疊於股骨下端的松質內,呈尖端向下的「粟子」形緻密影。因其皮質極薄不能顯示出緻密的邊緣。在側位片上,髕骨位於股骨髁前方,呈不規整的長方形,其後上角和前下角比較尖銳。

髕骨前緣皮質比較緻密清晰,後緣皮質較淡,顯示出對應股骨髁的關節面,有時還可分出內、外關節面。髕骨內部骨質稀疏,有時可見前後橫行的骨小梁。

是股四頭肌肌腱中形成的一塊籽骨,也是全身最大的籽骨,呈扁粟狀,位於皮下,容易摸到,該骨上寬為底,尖向下,前面粗糙,後面光滑;能上、下、左、右移動,對膝關節起保護作用髕骨後面光滑覆有軟骨與股骨髕面相接,前面粗糙,有股四頭肌肌腱通過。

(8)距骨穹窿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人體其他骨頭介紹

1、脛骨

小腿內側的長骨,分一體兩端。脛骨近側端膨大,向兩側突出成為內側踝與外側髁。兩個髁上面光滑為關節面,兩髁之間為髁間區,它的中間為髁間隆起。脛骨近側端前面有一粗糙隆起稱脛骨粗隆為髕韌帶附著處。在外側髁後面有一圓形腓關節面與腓骨頭相關節。

2、距骨

和脛骨遠端、腓骨下端共同組成踝關節,成為人體最大的負重關節。距骨位於高等脊椎動物的跗骨的近側骨之一,被認為相當於許多低等脊椎動物的脛側骨與中間介質的融合[talus],負擔人體重量的,在踝部與小腿骨相關節的骨。屬短骨,位於脛骨、腓骨和跟骨之間,分頭頸體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