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打滾為什麼叫馬打滾
我聽說過驢打滾,沒聽說過馬打滾。
驢打滾就是因為那種食品就像驢打玩滾身上粘了一身的土,那種驢打滾的食品外面就是類似土一樣顏色的粉狀物。
2. 馬是怎樣睡覺的
一、馬睡覺介紹
馬進入睡眠狀態很快,特別是在疲勞時或神經興奮以後,頭一低、眼一閉,下一刻就已經睡著了。半睡眠時的馬是有一定知覺的,除了會輪換著使用後腿支撐體重外,還可以搖動尾巴驅趕蚊蠅。這種半夢半醒的狀態使馬即使在睡覺時也保持緊覺,一旦出現危險信號,撒腿就跑。
馬站立睡覺時重心在馬體正中,由肩關節所引的水平線與自劍狀軟骨後方所引垂線的交點上。前肢負重約為總體重的57%,後肢負重約為總體的43%,前肢較後肢負重大。馬前肢與軀干藉助於肩帶肌形成肌肉聯合,不形成關節。馬站立時胸下鋸肌的腱層起機械地彈性吊帶作用。胸下鋸肌為含有強厚腱層的靜動力肌,肌纖維基本上不收縮,很少消耗能量。兩前肢的靜力裝置完善,可長期站立負重。而兩後肢的靜力裝置不完善,表現在膝關節的固定。通過股四頭肌(動力肌)和股闊筋膜張肌(靜動力肌)的收縮作用,才能使膝關節保持一定角度,需要消耗肌肉能量,一定時間就會疲勞,故兩後肢必須交替負重和休息。
二、馬睡覺方式
1、站著睡
有時白天站在掉馬樁旁也會打瞌睡,只看它頭頂著籠頭越來越低,眼皮越來越重,就知道一副快睡著的樣子。
3. 馬是怎麼睡覺的
馬大多數時候都是站崗式睡覺,也就是站著睡覺。只要四肢擺放得當,相互配合好,就能承受住整個身體的重量,然後就可以直接站著打盹了。
在白天,88%的時間里馬都是醒著的並處於警覺狀態下。即使到了夜晚,也只有19%的時間用來睡覺。而使用站姿睡覺的方式也達到了70%。
科學家做過研究,站立的睡姿能夠保證馬兒在遇到危險時及做出反應,也就是逃跑。這是馬兒在數百萬年的進化中學會的本領。
如果要是真遇上馬兒站立著還閉上雙眼,千萬不要懷疑,它那是真的在睡覺。像日行千里的馬兒,就基本上使用這樣的方式進行睡眠。
研究馬的專家認為,在同一個馬群或者同一個馬廄中,可能會出現一部分躺下睡覺,但在同一時刻,它們絕不會全部採取「卧室」睡覺,而任何時候都會有一匹馬高昂著頭在那裡「站崗」。但如果是一匹單獨的馬,它始終會保持站立的睡姿。
(3)馬兒打滾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馬打響鼻的原因:
馬的鼻腔分為呼吸區和嗅覺區兩部分。呼吸部位在鼻腔前部, 可分泌粘液, 具有防止灰塵和異物進入呼吸道的作用。嗅覺區域位於鼻腔後部上方, 大腦的嗅覺神經末梢分布在那裡。
它的神經細胞具有識別飼料、水質、識別方向、尋找道路的功能。馬響鼻子, 是為了消除鼻腔內異物, 確保呼吸道暢通, 為了方便准確識別食物, 識別道路和方向, 有時馬被嚇到的時候就被嚇到了。很容易壞鼻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
4. 馬幹完活為什麼要打滾
因為它身上有很多蟲子,癢阿,幹了一天活是很累的,於是幹完了就在地上滾一滾,那感覺很爽---就像做按摩一樣
哈哈
打滾的牲口主要是驢和騾子,
5. 馬是怎樣睡覺的
馬一般是站著睡覺的,但當馬很困的時候,它也會卧著睡覺。馬並不一定是夜晚才睡覺,白天也可以睡覺。
馬在古時候是一種重要的運輸工具,即使是現在,不通公路的草原地區,有部分人還是會騎馬出行,有不少人看到馬整天都是四條腿站立著,就想知道馬是怎樣睡覺的呢?那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01
馬睡覺不一定非在晚上,更不是一覺睡到大天亮。要是沒人打攪它,它可以隨時隨地睡覺,站著、卧著、躺著都能睡覺。大馬一天能睡八、九次,加起來差不多有六個小時。天亮以前的兩個小時,馬睡得最香。
02
馬站著睡覺繼承了野馬的生活習性。野馬生活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草原地區,在原古時期既是人類的狩獵對象,又是豺、狼等肉食動物的美味佳餚。它不像牛羊可以用角與敵害作斗爭,唯一的辦法,只能靠奔跑來逃避敵害。而豺、狼等食肉動物都是夜行的,它白天在隱蔽的灌木草叢或土岩洞穴中體息,夜間出來捕食。
03
野馬為了迅速而及時地逃避敵害,在夜間不敢高枕無憂地卧地而睡。即使在白天,它也只好站著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測。家馬雖然不像野馬那樣會遇到天敵和人為的傷害,但它們是由野馬馴化而來的,因此野馬站著睡覺的習性,至今仍被保留了下來。 除馬外,驢也有站著睡覺的習性,因為它們祖先的生活環境與野馬極為相似。
04
在一個馬群或者一個馬廄中,可能會有一部分馬躺下睡覺,但絕對不會發生所有的馬,同時躺下睡覺的事情,總有一匹馬會站在那裡「放哨」。
05
馬平時站著休息時,往往會輪流將一隻後腳休息,休息的腳微微彎曲輕輕放在地上,承載較少的體重,兩只前腳與另一之後腳承載大部分的體重,很像人的三七步。
6. 馬遇到難題時,它會怎樣向人類求助
當馬遇到困難的時候。它會主動靠近人類,向人類的主人發出求救的聲音,當然他們也會有一些肢體上的動作,但這些動作不會傷害人類。
7. 馬的生活習性
馬的嗅覺是很發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非常強的器官,這使它能在聽覺或其他感知器官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很容易接收外來的各樣信息,並能迅速地做出反應。發達的嗅覺與靈敏的聽覺以及快速而敏捷的動作完美結合,是千萬年來馬進化成功之處,也是馬為人類貢獻的主要生理特徵。
1. 馬識別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覺
馬認識或辨別事物信息,特別是近距離的陌生物品或動物,首先表現為使用嗅覺的行為。有時會主動接近物品,鼻翼扇動,作短淺呼吸,力圖吸入更多的新鮮氣味信息,加強對新鮮事物的辨別或進行探究。然後進行相應的休憩或躲避等行為。馬能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母仔、發情、同伴、路途、廄舍和飼料種類。例如,已經證實發情母馬的氣味可以遠距離吸引公馬,當然,公馬靠嗅覺可以確定一定距離內的發情母馬。公馬在遇到母馬發情時常有翻唇嗅天行為(性嗅反射)。
2. 馬依靠嗅覺適應環境
群牧馬或野生馬依靠嗅覺,辨別大氣中微量的水汽,藉以尋覓幾里以外的水源和草地。所以野生的馬群能夠在乾旱的沙漠中生存。馬根據糞便的氣味,可以找尋同伴,避開猛獸和天敵。
馬對不同的嗅覺信息會有不同的條件反應。馬在嗅到生疏或危險的信息時,還會發出短促的噴鼻聲(打響鼻),以示警備,並把這一信息通知同伴。馬對同伴排泄的氣味有著極強的反應,據觀察,公馬願意在發情母馬曾經排過尿的地點排尿。馬駒要是聞到新鮮的排泄物,將被激起高度的排泄反應,引起排糞和排尿。因此,馬能根據嗅覺信息,改變馬在群體中的生活和定向活動。
3. 馬能靠嗅覺鑒別污水或有害的飼草飼料
馬鼻腔很大,鼻腔下篩板和軟齶連接,形成隔板作用。因此,採食時仍可以通過鼻腔吸入嗅覺信息,既可選擇食物,又可警惕敵害,兩者互不幹擾。馬能利用嗅覺去攝食體內短缺的營養物質,並能在草原上辨別有毒植物或牧草,馬很少誤食毒草。馬能靠嗅覺鑒別受污染的水和飼料並拒絕飲用。在馬匹日常管理中應注意水源、料池、水槽、飼槽的衛生,這對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4. 馬對嗅覺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
因此,接近馬或調教馬時,讓它學習新事物,最好先以嗅覺信息向它打招呼。例如,配戴挽具、鞍具,先讓馬嗅聞,操作上會更順利。有時需要對孤駒尋找另外的母馬寄養時,用該母馬的乳汁對幼駒進行塗抹,則會增加母馬對孤駒的接收程度。飼料的改變,馬舍環境的改變,馬是最容易感覺到的,這需要漸漸適應。管理上應注意飼槽、水源等方面的衛生,這可以減少環境對馬匹的不良刺激。
5. 利用馬的嗅覺也能建立後效行為
馬的嗅覺是非常敏銳的,利用馬的嗅覺也能建立馬的後效行為。舍飼馬匹稍加調教可以建立在固定位置排糞尿的習慣。調教方法是,首先將廄內清掃得非常干凈,只在指定位置堆上糞便,並在埋罐內放入少量尿液。將馬放入廄內任其自由嗅聞,在氨的刺激下會引起馬排糞、排尿的行為。如位置稍不適宜,可以用小桿驅趕,經幾天調教,即可固定,以後馬匹在排泄時會尋找有糞尿的原位置。對於賽馬要調教它在賽前15分鍾排糞、尿,這對保證賽馬發揮較好的水平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馬的嗅覺非常敏銳,馬憑借嗅覺來鑒定自己的環境和所接觸的事物,並能根據判斷做出相應的行為。認真觀查馬的嗅覺行為,如對飼草飼料、水源、周邊環境的反應,就能發現那些對於馬匹來說不適宜的條件和因素,及時改進以保證馬匹的建康。利用馬匹嗅覺建立相應的行為,也是一個優秀的飼養管理人員優先考慮的手段。 馬的行為是其固有的生理反映,而我們人類正是根據馬的行為特徵來接近、控制、訓練、調整馬匹,讓它為人類作出貢獻。只有了解馬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態,才能做到正確地喂、管、調、使,發展馬的有益行為,調教出性能優異的好馬,充分發揮馬的運動效能。
馬的視覺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差的器官,因此,在接近和運用馬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突然接近馬時,不要認為它已經看清楚你是誰
馬眼位於頭部兩側,全景視面可達330~360度,只有尻部後方才超出它的視野。因此,馬能夠感覺有什麼東西接近它。但馬眼球呈扁橢圓形,由於眼軸的長度不良,物象很難在視網膜上形成焦點,看物體只能形成模糊的圖像。馬是認識主人的,但突然接近馬時,它分辨不清你是誰。因此,需要以聲音向馬打招呼,不要以為它已經看清楚了。
2.馬容易受到驚嚇,就是因為它的視覺很差
馬對靜態物的視覺感受不如動態物,馬對周邊靜態的動物如蛇、兔等常常發現不了,當這些小動物突然出現時,經常引起馬的驚嚇感,特別是公馬,有時出現突然應激行為,如小躲、驚群,有時會造成人員傷害。馬因視覺不良,有時形成較強的恐怖感,致使群牧馬炸群、役馬驚車和乘馬失控。當馬在異地、地況復雜和夜間行動時,要不斷地用聲音予以安定。
3. 視覺很差也使馬的距離感比較弱
馬眼位於頭部兩側,視野在中央的重疊部分很窄,只有30度左右,不及食肉動物的三分之一。因此,馬所見到的主要是平面影像,缺乏立體感,對距離的判斷能力較弱。在跳躍壕溝或跨越障礙常發生懼怕障礙物,出現懼跳的現象。因此,跨越障礙調教需要時間長,而且要經常重復強化。跨越障礙調教時最好騎手給予適當的其他輔助,幫助它判斷距離。優秀的障礙用馬,除了自身的素質之外,騎手及時、准確的指示也是非常重要的。馬後退時,對距離毫無判斷能力,所以使役和控制馬時,對後肢應當特別警惕。
4. 馬雖然視覺差,但夜間視覺可比人類強
馬眼底的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人沒有照膜),可將透過視網膜多餘的光線再返回視網膜感受器,因而視神經的感受量可大於原光的兩倍以上。在弱光情況下,由於照膜的反射,使物體清晰度明顯提高。因此,馬在夜間能清楚地辨別夜路和夜出的動物。夜間騎乘馬時馬常常打「響鼻」,表示它先發現了夜遊的動物或異物,用「響鼻」預以警示。
5. 光的色調和強度,馬是能夠感受的
強光對馬是一種逆境刺激,經常引起馬的不安。因此,運輸過程不要有強光。馬對紅色光的刺激反應強烈,調教、使役中應注意紅色物體,防止馬驚恐;馬對毛色有一定的好惡感,相近毛色者往往聚集一起。馬對常見的顏色還會產生條件反射,如對身穿白衣的獸醫或采精員出現時會發生相應的反映。
總之,馬視覺感受不很發達,遠不如嗅覺和聽覺。在接近和調教馬的過程中,要注意用聲音通知馬,不能貿然接近後軀,以防發生危險,特別是蹲下工作,馬往往辨認不出人的形象而發生踢人、咬人事故。 馬一天中有很長的時間進行採集食物,飼料經過嗅覺初步斷定外,主要就由味覺來決定食入的速度和多少。因此,味覺是馬匹很重要的感知器官。有關馬的味覺方面研究的材料不多,但馬的味覺很有特色,也很好掌握利用。
1.馬的味覺感知能力一般,因此採食麵很寬
馬依靠味覺進行咬嚼性探究括動,馬口腔和舌分布有味覺感受器,亦叫味蕾。這些味蕾多集中於輪廓狀乳突、蕈狀乳突和葉狀乳突之中。
馬的味覺感受並不靈敏,因此,馬採集食物的范圍很廣,馬也是最容易飼養的動物之一。很多的飼料馬都能適應,有的甚至是比較粗糙、適口性很差的飼料。在我國北方牧區,冬天馬匹主要採食草地枯草,有時甚至是樹枝和落葉,補飼是有限的。農區的有些秸稈馬也都食用,切鍘和適當粉碎更好。飼料范圍寬,也是馬適應能力的一個主要特徵。當然,即使馬的食物很寬,始終給予馬匹優質、可口的飼草飼料是必須的。
2.馬的味覺有很強的偏好
馬雖然採集的范圍很寬,但對食物中的味道還是有所偏好。馬對苦味不敏感,對甜味和酸味的感受較為強烈。馬喜甜味而拒酸味。帶有甜味的飼料,如胡蘿卜、青玉米、苜蓿草、糖漿這些都是馬最愛食用的,這些飼料都可以作為食物誘餌或調教中的酬賞,以強化某些後效行為。帶酸味的飼料需要經過適應過程才會逐漸適應。
3.味覺差還容易引起消化障礙 馬的聽覺是非常發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強的器官,這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聽覺發達是對馬視覺欠佳的一種生理補償,這對在原始狀態上馬的生存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關鍵問題就是躲避獵食動物的襲擊,而馬躲避獵食動物襲擊的本領有就是逃跑和有限的反擊。
1. 馬耳組織結構發達、敏銳
馬耳位於頭的最高點,耳翼大,耳肌發達,動作靈敏,旋轉變動角度大,表明聽覺是發達的。馬無需改變體位和轉運頭部,僅靠耳廓的運動就能判斷聲源方向。馬用靈活的外耳道捕捉音響的來源、方向,起到音響的定位作用。中耳的機能是放大音響。內耳則主要功能是分辨聲音的頻率、音色和音響的強弱。馬耳尖小直立如「削竹」,轉運靈活是良馬的主要特徵。
2. 馬分辨聲音頻率、音色的能力比人強
馬聽覺發達的主要特徵就是馬耳對聲音有著非常敏銳的反應程度。馬對音響及音調的感受能力超過人。馬能辨別1,000次和1,025次振動波,亦即1/8音符左右。群牧馬能根據叫聲尋找自己的群體和傳達信息。夜間放牧時,馬能聽到而人不能聽到的遠處聲音,並能對聲音做出判斷。因此,夜間尋找失去的馬群最好是讓你的坐騎領路,人應當服從它的帶領。馬還能根據聽到同伴不同的聲音判別其所處狀況,如尋求、憂慮、高興、恐懼等狀態。對於周圍其他動物的聲音也能做出准確的判斷,並能採取和准備採取相應的應急行為。
3. 應用口令或哨音容易建立馬的反射行為
馬的發達的聽覺對於人類利用馬匹是有益的。人們正是利用了馬的聽力來進行調教、訓練和使役。例如,馬能夠分辨主人呼叫它的名字,當然,不是它懂得名字的意義,而是說明它已經建立了名字的聲音反射。因此,調教使役或騎乘中,可用口令或哨音建立反射行為,或學會做其它動作。對於剛剛進行調教的小馬來說,常用聲音建立反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性能,對軍馬也是極為必要的,如卧倒、站立、靜立、注意、前進、後退、攻擊等都可以用語言口令下達。
4. 馬懼怕過高的音響
過高的音響或音頻對馬是一種逆境刺激,使馬有痛苦的感受。在馬匹調教過程中,不需要對它「大喊大叫」,只要有輕微的口令馬就會服從。這點不少人不清楚。我們少數民族的調教口令都很輕,或只給予口哨命令。過高的音響或音頻會導致馬驚恐,如火車氣笛聲、槍炮聲、鑼鼓聲,因此,對軍馬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調教,而且要經常復習強化。對過於敏感的軍馬或賽馬,為了減少音響刺激,亦可以給它配戴耳罩。 馬睡覺不一定非在晚上,更不是一覺睡到大天亮。要是沒人打攪它,它可以隨時隨地睡覺,站著、卧著、躺著都能睡覺。大馬一天能睡八、九次,加起來差不多有六個小時。天亮以前的兩個小時,馬睡得最香。馬站著睡覺繼承了野馬的生活習性。野馬生活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草原地區,在原古時期既是人類的狩獵對象,又是豺、狼等肉食動物的美味佳餚。它不像牛羊可以用角與敵害作斗爭,唯一的辦法,只能靠奔跑來逃避敵害。而豺、狼等食肉動物都是夜行的,它白天在隱蔽的灌木草叢或土岩洞穴中體息,夜間出來捕食。野馬為了迅速而及時地逃避敵害,在夜間不敢高枕無憂地卧地而睡。即使在白天,它也只好站著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測。家馬雖然不像野馬那樣會遇到天敵和人為的傷害,但它們是由野馬馴化而來的,因此野馬站著睡覺的習性,至今仍被保留了下來。 除馬外,驢也有站著睡覺的習性,因為它們祖先的生活環境與野馬極為相似。
那麼,有沒有可能讓馬躺下睡覺呢?研究馬的專家們堅信,在一個馬群或者一個馬廄中可能會有一部分馬躺下睡覺,但絕對不會發生所有的馬同時躺下睡覺的事情,總有一匹馬會站在那裡「放哨」。 一、騎馬注意事項
如果您是第一次騎馬建議你找馬倌牽馬,馬倌可以保護你的安全。
接近馬時不要做劇烈的動作,劇烈的動作會使馬受驚。
上馬前一定要檢查肚帶是否已經勒緊,檢查韁繩、肚帶、腳蹬的牢靠程度,調整好腳蹬的長度。
上馬時要從馬的左前方上馬,不要從馬的後方接近馬,也不要站在馬的後面,防止被馬踢傷,無論有沒有人牽馬,自己一定要抓緊韁繩,才能及時控制住馬。
撫摸馬時,如見馬耳朵向後背貼著頸部,表示馬可能有攻擊動作,這時要及時與馬保持距離,另外,不要隨便給馬餵食,防止馬咬傷人。
二、騎馬的安全問題
在馬上不要做劇烈運動,不要在馬上脫換衣服,尤其是顏色鮮艷的衣服,這樣做會使馬受驚。
騎馬下山時不要奔跑,容易馬失前蹄,馬失前蹄時,應及時提住韁繩,重心後仰。
騎馬經過一段時間後,肚帶會松,需要重新檢查。
騎馬時如遇到溝、樹、鐵絲網及不明物品時,馬可能受驚,這時要提前做好准備,減慢速度,改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