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56個民族圖片分別是哪個民族
擴展閱讀
男人與情人的圖片 2025-05-26 06:36:48
錄屏怎麼做動態圖片 2025-05-26 06:35:15
高清花菜圖片 2025-05-26 06:35:14

56個民族圖片分別是哪個民族

發布時間: 2022-05-28 10:08:03

Ⅰ 56個民族分別是哪56個民族

1、壯族: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群,與西甌、駱越有血緣遞承關系,是嶺南的土著民族。

2、藏族: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3、裕固族:裕固族起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4、彝族: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

5、瑤族: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

6、錫伯族: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7、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

8、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

9、佤族: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

10、土家族: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11、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

12、塔塔爾族:「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

13、塔吉克族: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14、水族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

15、畲族: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汕尾深汕區、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

16、撒拉族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

17、羌族: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

18、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19、怒族: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

20、納西族:納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

21、仫佬族: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22、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23、蒙古族: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24.、門巴族: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

25、毛南族: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

26、滿族: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前身為女真族,漢-晉時期稱「挹婁」,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27、珞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

28、僳僳族: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29、黎族: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

30、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

31、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32、景頗族:。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至3天。

33、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節及唱哈節

34、基諾族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35、回族: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36、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

37、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38、哈尼族: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

39、仡佬族: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

40、高山族: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

41、鄂溫克族: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滿語族通古斯語支,分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三種方言。沒有文字,牧區一般用蒙文,農區和林區通用漢文。

42、俄羅斯族: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

43、鄂倫春族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44、獨龍族

45、東鄉族: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

46、侗族: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47、德昂族: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

48、傣族: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

49、達斡爾族:「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

50、朝鮮族: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51、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內部自稱高度統一,因為是百越人後裔,所以布依族絕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稱。

52、布朗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53、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

54、白族

55、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56、漢族: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 ;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且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

(1)56個民族圖片分別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民族分布的特點:

(1)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

(2)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百越文自秦朝書同文後已失傳;古壯字為漢字邊旁組合成的方塊古壯字,現代壯文為拉丁壯字。壯族傳統服飾為壯服。

Ⅱ 中國有56個民族,都是哪些每個民族的習俗和特點都是什麼

中國有56個民族,包括:

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2)56個民族圖片分別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民族認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民族區別處於混亂模糊狀態。為了使我國各民族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族識別。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2、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

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3、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4、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至今。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有兩個特點:

1、第一,小聚居大雜居。

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l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但在這些地區同時也是漢族人民的世居地,其比例也相當高,如內蒙古、廣西、寧夏三個自治區的漢族人口都超過了當地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分別佔到79%,62%,64.58%,新疆的漢族人口也佔40%強。

同樣,在各漢族地區也雜居著許多少數民族。近20年來,少數民族雜、散居人口增長快,民族雜散居的縣市越來越多。

2、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個省區,其中29個民族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西、雲南、貴州、新疆4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和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遼寧、湖南、內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肅、重慶和寧夏,以上16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91.32%。

另外,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都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

Ⅲ 56個名族分別是什麼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1 漢族

2 壯族

3 滿族

4 回族

5 苗族

6 維吾爾族

7 土家族

8 彝族

9 蒙古族

10 藏族

11 布依族

12 侗族

13 瑤族

14 朝鮮族

15 白族

16 哈尼族

17 哈薩克族

18 黎族

19 傣族

20 畲族

21 傈僳族

22 仡佬族

23 東鄉族

24 高山族

25 拉祜族

26 水族

27 佤族

28 納西族

29 羌族

30 土族

31 仫佬族

32 錫伯族

33 柯爾克孜族

34 達斡爾族

35 景頗族

36 毛南族

37 撒拉族

38 布朗族

39 塔吉克族

40 阿昌族

41 普米族

42 鄂溫克族

43 怒族

44 京族

45 基諾族

46 德昂族

47 保安族

48 俄羅斯族

49 裕固族

50 烏孜別克族

51 門巴族

52 鄂倫春族

53 獨龍族

54 塔塔爾族

55 赫哲族

56 珞巴族

Ⅳ 中國56個民族分別是什麼

壯族、藏族、裕固族、彝族、瑤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維吾爾族、佤族、土家族、土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水族、畲族、撒拉族、羌族、普米族、怒族、納西族、仫佬族、苗族、蒙古族、門巴族、毛南族、滿族、珞巴族。

僳僳族、黎族、拉祜族、柯爾克孜族、景頗族、京族、基諾族、回族、赫哲族、哈薩克族、哈尼族、仡佬族、高山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獨龍族、東鄉族、侗族、德昂族、傣族、達斡爾族、朝鮮族、布依族、保安族、布朗族、白族、阿昌族、漢族 。

(4)56個民族圖片分別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 (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

Ⅳ 我們中國56個民族,分別是什麼民族

1、漢族

漢族,全稱大漢民族。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2、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群,與西甌、駱越有血緣遞承關系,是嶺南的土著民族。

3、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以河北省北部最多,其次是遼寧省

4、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5、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6、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

7、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屬於重慶市)。

8、彝族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9、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

10、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

1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內部自稱高度統一,因為是百越人後裔,所以布依族絕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稱。

12、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1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14、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15、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

16、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

17、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18、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

19、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20、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

21、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

22、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23、東鄉族

東鄉族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24、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

25、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

26、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

27、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

28、納西族

納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

29、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

30、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31、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

3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33、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柯爾克孜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34、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35、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

36、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

37、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

38、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

39、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40、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

4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42、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

43、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44、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

45、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

46、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

47、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

48、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

49、保安族

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

50、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

51、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

52、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53、門巴族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

54、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鄂倫春族的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5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

56、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

(5)56個民族圖片分別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是,我國究竟有多少個民族,各民族的族稱是什麼,對於這些,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歷朝歷代都沒有搞清。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組織力量對民族成分、名稱進行辨別,這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地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

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梳理了錯綜復雜的民族源流和現狀,科學地鑒別了我國現實的民族成分,基本上認定了黨和國家實行民族平等,進行民族工作的對象,從而為黨和國家制定和貫徹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堅實基礎。

我國的民族識別,不但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也為我國民族工作和民族學科的發展積累了寶貴財富,在我國民族工作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Ⅵ 56個民族都是什麼族

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漢族

(6)56個民族圖片分別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

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在百萬以上的有18個民族,他們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等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為1600多萬人。

人口在百萬人以下10萬人以上的有15個民族,他們是:傈僳、佤、畲、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等族。

人口在10萬人以下1萬人以上的有15個民族,他們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諾等族。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有7個民族,他們是: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珞巴(按實地普查區域的人數計算)等民族。另外,還有未被確定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萬多人。

Ⅶ 我國由56個民族組成,這56個民族分別是什麼族

56個民族分別是:

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壯族、布依族;

白族、朝鮮族、侗族、哈尼族、哈薩克族、滿族、土家族、瑤族;

達斡爾族、東鄉族、高山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拉祜族、納西族、畲族;

傣族、黎族、傈僳族、仫佬族、羌族、水族、土族、佤族;

阿昌族、布朗族、毛南族、普米族、撒拉族、塔吉克族、錫伯族、仡佬族;

保安族、德昂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京族、怒族、烏孜別克族、裕固族;

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基諾族、珞巴族、門巴族、塔塔爾族、漢族。

(7)56個民族圖片分別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

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

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二、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

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

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53個少數民族中。

三、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在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使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Ⅷ 新課標語文一年級上冊中,這兩幅圖的56個民族分別是哪56個

如圖:

經過民族識別,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

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此外,尚有少量未經識別的民族。

包括僜人、蔡家人、菜族人、老品人、八甲人、夏爾巴人、土克曼人、摩梭人、克木人、穿青人(根據國家民族政策身份證標示為「XX人」,如「穿青人」 )等未識別民族。

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佔8.49% 。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Ⅸ 56個民族各是什麼名字

56個民族的名稱是:漢族、壯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東鄉族、錫伯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高山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撒拉族、德昂族、仡佬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毛南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中華民族的歷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56個民族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傳承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交流與融合,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9)56個民族圖片分別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獲得認定的56個民族的統稱。

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以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的有著不同的定義。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

參考資料

網路-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