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夏節的習俗有哪三個
立夏過後,便是炎熱的夏天,人們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託著祈福保平安的願望。如浙江嵊州人認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為「支撐」)心,吃筍拄腿,吃豌豆拄眼;湖南長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民諺雲「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為「坨」),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
上海郊縣農民立夏日用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湖北省通山縣民間把立夏作為一個重要節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蝦、竹筍,謂之「吃泡亮眼、吃蝦大力氣、吃竹筍壯腳骨」;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即購買海蝦摻入面條中煮食,海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為對夏季之祝願。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主要有兩類,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
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鄰里互邀喝糊湯。這與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風俗有點相似。「七家粥」與「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嘗新的另一種形式,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
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這些粥或茶並不見得是多麼可口的食物,但這些儀式,卻可以說是過去農村社會中重要的聯誼活動。
上海立夏日風俗習慣中,由於此時蛋類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總要吃蛋,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上海也有「節交立夏記分明,吃罷攤菜試寶稱。」的習俗(見上圖),立夏之日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稱一下體重。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志》中記載:「立夏。
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這一天,古也稱春盡日,一般騷人墨客,惜春心事難免多情,春愁付諸詩詞,邀朋聚飲,留下很多傳世佳作。
四川、岩坦山區家家要吃筍、槐豆。說吃了竹筍腳骨硬,好爬山。還吃青梅,燒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習俗,說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在我國很多地方,立夏有吃槐豆、吃李子的習俗。槐豆,別名蠶豆、羅漢豆。立夏時節,槐豆普遍成熟
2. 立夏時,民間會舉行哪些習俗活動
主要有稱人活動,斗蛋娛樂以及一些節氣飲食和養生習俗。
1丶斗蛋游戲
神靈告訴人們,在夏日的每一天,將煮熟的雞肉,鴨蛋和鵝蛋掛在孩子的胸口,可以避免夏天。因此,在李霞節上吃雞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打蛋的夏天,成年人用絲線做一個雞蛋蓋,用煮熟的雞蛋和鴨蛋裝滿雞蛋,然後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夏季繩是長久的線,並用五色的絲線綁在孩子的手腕上。這里是救災,避暑,防病,防暑的地方。夏季開始時的中午,每個家庭將煮熟的雞蛋煮熟(雞蛋在蛋殼中煮熟而不會損壞它們),將它們浸泡在冷水中幾分鍾,然後將編織網袋放在孩子的脖子上並懸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孩子們聚集在一起打蛋。 蛋分在兩端,尖的是頭,圓的是尾。有些仍然在雞蛋上畫圖案,孩子們互相測試,這就是所謂的打蛋。 斗蛋時蛋頭部與雞蛋的頭部搏鬥,雞蛋的尾巴撞擊雞蛋的尾巴。破碎者一一接受,最後分裂。雞蛋頭的贏家是第一,雞蛋是國王。雞蛋尾巴的贏家是第二個,雞蛋被稱為小王或第二個國王。
總的來說不同地方可能有更多的習俗,我們要不斷去挖掘,但大致就是 稱孩子,胸前掛雞蛋等一些習俗活動。
3. 溫嶺 立夏節 習俗
娛俗主要是斗蛋、疰夏繩、秤人。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斗蛋。
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系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秤人活動主要流行於南方,類似於春節期間「人日」的活動。秤人據說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蜀漢先主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修書向諸葛亮匯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另種說法是,魏國司馬昭發兵消滅蜀漢,又恐原屬漢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虜的後主阿斗,封他為安樂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馬昭當著一批跟到洛陽的蜀漢降臣之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以後每年立夏再秤一次,布告天下,表示他沒有虧待安樂公,使他年年增加體重。後民間仿效,由此形成風俗。
立夏秤人有兩種,有的懸秤於大樹,多是給老人小孩秤量。有的懸秤於屋樑,是女子互相秤量,品肥論瘦,嘻哈打趣,儼然一種閨中游戲。蔡雲《吳覦》詩雲:「風開綉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杭俗立夏日食烏米飯和烏飯糕。烏米飯取烏飯葉子(又名精青葉)擠汁浸糯米蒸飯而成。據說,立夏吃烏米飯,不會疰夏,能祛風敗毒,烏蚊子不敢叮咬。
杭人又有立夏食「野夏飯」之俗。是日,兒童少年成群結隊,向鄰里各家乞取米、肉。地上的蠶豆、竹筍任其採掘,然後到野地里去用石頭支起鍋灶,自燒自吃,稱為吃「野夏飯」或「立夏飯」。這種風俗就是自比乞丐,以為可以厭勝而避災禍。吃完立夏飯,大人拿來籮筐、大秤,給孩子們秤體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這日,杭人還必備十二種食品,有歌曰「夏餅江魚烏飯糕,酸梅蠶豆與櫻桃,臘肉燒鵝咸鴨蛋.螺螄莧菜酒釀糟。」
杭俗還有立夏日吃「三燒、五臘、九時新」之說。「三燒」者,燒餅、燒鵝、燒酒(甜酒釀)。「五臘」者,黃魚、臘肉、鹽蛋、海螄、清明狗。「九時新」者,櫻桃、梅子、鰣魚、蠶豆、莧菜、黃豆筍、玫瑰花、烏飯糕、萵苣筍。
此日也有「五郎八保上吳山」之諺。「五郎」謂打米郎、剃頭郎、倒馬郎(即倒馬桶出糞者)、皮郎(典當中之小郎)、箔郎 (打錫箔者);「八保」即酒保、面保、茶保、飯保、地保、像像保(即陰陽生)、馬保、奶保(即以育嬰為業者)。此外.還有十三匠(即木匠、泥水匠、石匠、鐵匠、船匠、佛匠、雕花匠、搭彩匠、銀匠、銅匠、鋸匠、篾匠、錫匠),這日也休假,多上吳山遊玩。
清明過後一個月,就是立夏。這時春去夏來,天氣漸曖,越冬小麥已成熟收割,菜園里一片新綠,江浙一帶有「立夏嘗新」的風俗。這時也是水產品捕撈季節,海鮮、河鮮自然也在「嘗新」之列。
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後活人嘗食。蘇谷立夏還要吃海螄、麵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饋節」。
鎮江地方有「立夏嘗八新」的食風。這「八新」就是櫻桃、新筍、新花、新麥、嫩蠶豆、楊花蘿卜、鰣魚最為名貴。頭潮鰣魚是送往朝延的貢物,尋常人家嘗鮮吃鰣魚已是三潮過後的鰣魚了。
常熟地方人們立夏嘗新,食品豐盛,有「九葷十三素」的說法。「九葷」指鰣魚、鱭魚、鹹蛋、海獅、 鴨、腌鮮、鹵蝦、櫻桃肉各鯧鯿魚。「十三素」指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
浙東農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風俗,就是務農人家左領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叫「七家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茶,備了果品餅餌,在親戚鄰居之間,互相敬茶、饋贈,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浙江民間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謠寫道:
青梅夏餅與櫻桃, 臘肉江魚烏米糕。
莧菜海螄咸鴨蛋, 燒鵝蠶豆酒釀糟。
烏米糕的做法,用烏飯樹嫩葉揉搓後於清水中浸泡過濾,再和糯米粉蒸熟,呈紫烏色,清香撲鼻。
(2)立夏節,老寧波的傳統習俗是在這一天吃茶葉蛋、「腳骨」筍、羅漢豆、蠶豆糯米飯等。自製這些傳統菜,只需花費20來元錢,你不但可以從中了解甬上立夏食譜,說不定還會給全家帶來一份新奇。
茶葉蛋: 鴨蛋1000克,揀青殼蛋,殼無破損的,洗凈放入鍋內,加水1000毫升,紅茶末25克,旺火燒沸持續5分鍾,小火再煮15分鍾—20分鍾即可。茶葉蛋還是立夏的一個娛樂項目。食前可在家人、鄰里、同學間開展拄蛋比賽。年輕母親還可用五彩絲線織個蛋套,將茶葉蛋掛在孩子胸前。
「腳骨」筍: 取大拇指粗的烏筍或野山筍1000克(雷筍也可),剝殼削泥洗凈,在砧板上用菜刀平面輕輕將筍拍裂成扁形,再切成4厘米一段。「腳骨」筍重在形狀,其製作過程與油燜筍煮法相同。立夏吃「腳骨」筍有「腳骨健健過」之意,也是民間祈求健康的一種借代。
菜羹: 菜葉200克,洗凈切成半厘米寬的細段;鮮毛筍肉50克,切成約1厘米見方的薄筍片,在沸水中煮3分鍾—5分鍾後瀝掉水;山粉2食匙,加入100毫升水。在鍋內放2食匙食油,起火待冒煙時倒入菜和筍片,緩翻至脫水,顏色轉深綠,即加入水600毫升,至煮沸時按自己口味加入適量鹽和味精,再將山粉攪拌後緩緩倒入鍋中,用鏟緩翻幾下,待鍋內汁轉濃即可裝盆。菜性涼,寧波人傳說立夏吃了,一個夏季可保持皮膚光滑,不生瘡癤。
羅漢豆: 揀淡綠色(深綠色次之)、沒有浸過水的羅漢豆500克,洗凈後放入鍋中,加500毫升水和半食匙鹽,在旺火上急煮10來分鍾,待豆顏色轉黃時即成。
蠶豆糯米飯: 糯米500克,鮮蠶豆肉150克(也可用羅漢豆肉),去皮鹹肉或火腿肉25克,毛筍肉25克。糯米洗凈,鮮蠶豆挖掉芽口,鹹肉和筍肉切成黃豆大的丁,將糯米、鮮蠶豆、鹹肉和筍丁放入電飯煲內,放水量可比平常煮飯減少20%,煮熟後,再用飯勺把糯米飯舀松,加少量味精後攪拌一下即成香氣四溢的蠶豆糯米飯。
4. 立夏,愛立夏!向夏天的立夏致敬!
節氣特點
中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
一候螻蟈鳴;
二候蚯蚓出;
三候王瓜生。
意即立夏後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節氣民俗
立夏嘗新
在後世,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
斗蛋游戲
立夏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鍾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
立夏稱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節氣養生
夏氣通心,養心正當時
中醫學以五行中的「火」來概括夏季的氣候特點。在人體五臟中,火應心,火性為陽。這種具有火熱性質的陽氣,能夠維持人的生理功能,如血液的循環、脾胃的運化、腎水的溫煦等。
說到養心,靜養當先,「心靜自然涼」。陽氣旺盛人自然容易躁動,此時可通過靜坐、深呼吸等做法,讓身體和心靈摒除雜念,「打掃心地,於靜中養出端倪」。
晝長夜短,午後宜小憩
睡眠是人體修復自身機能的寶貴時刻。入夏之後,明顯的晝短夜長,使得人們的睡眠時間也自然減短。所以,在夏天養成午睡的習慣便顯得十分必要。午睡時間不可太長,以10-30分鍾為宜。午間的小憩,可以幫助你迅速恢復精力,元氣滿滿地投入到後半天的工作和生活。
立夏吃什麼
紅補血
紅色食物最養心。紅豆、紅棗、枸杞子、西紅柿、山楂、紅薯等食物都屬於適合立夏補血養心的紅色食物。
苦養心
剛進入夏季,陽氣漸長,陰氣漸弱,與此相對應,人體的肝氣漸弱,心氣漸強。在中醫理論中,苦味入心。針對立夏後心陽頗盛多特點,可以多食用些苦瓜、苦菜、荷葉、蒲公英等。也可以喝些苦丁茶、銀杏茶、絞股藍茶等苦味茶。
總結起來說,立夏的養生要點在於注意養心,調控情緒,晚睡早起,飲食清淡,以酸為佳,適當進行耐熱鍛煉,在此基礎上還可合理補夏。需要明確提出並注意的是,切忌貪涼冷飲以傷陽氣。
5. 立夏圖片
6. 立夏節的習俗有哪些
立夏節的習俗: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斗蛋。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系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秤人活動主要流行於南方,類似於春節期間「人日」的活動。秤人據說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蜀漢先主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修書向諸葛亮匯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另種說法是,魏國司馬昭發兵消滅蜀漢,又恐原屬漢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虜的後主阿斗,封他為安樂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馬昭當著一批跟到洛陽的蜀漢降臣之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以後每年立夏再秤一次,布告天下,表示他沒有虧待安樂公,使他年年增加體重。後民間仿效,由此形成風俗。
立夏秤人有兩種,有的懸秤於大樹,多是給老人小孩秤量。有的懸秤於屋樑,是女子互相秤量,品肥論瘦,嘻哈打趣,儼然一種閨中游戲。蔡雲《吳覦》詩雲:「風開綉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立夏日為漢族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流行於全國各地,農歷四月間(陽歷5月6日)進行。立夏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是標志四季開始的日子。立夏之時太陽到達黃經45度,這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與立春時的東郊迎春一樣,立夏時也有迎夏儀式。古時天子率百官迎夏於南郊,並祭祀炎帝和祝融。立夏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民間以立夏日的陰睛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下場雨最好,民諺雲,「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7. 立夏節有什麼傳統活動
印象印象結了印象。
8. 立夏,這些有趣的習俗你都知道嗎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今年立夏時間為5月5日,15:30:59。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的開始。
「立夏」節氣,在戰國末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農歷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
立夏民俗
「迎夏」——表達對豐收的祈願
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願望。
9. 立夏節是什麼意思
立夏日為漢族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流行於全國各地,農歷四月間(陽歷5月6日)進行。立夏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是標志四季開始的日子。立夏之時太陽到達黃經45度,這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與立春時的東郊迎春一樣,立夏時也有迎夏儀式。古時天子率百官迎夏於南郊,並祭祀炎帝和祝融。立夏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民間以立夏日的陰睛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下場雨最好,民諺雲,「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10. 立夏和夏至,哪個節氣標志著夏天的正式到來
公歷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度為立夏。立夏標志著夏季的開始。但按氣候學的標准,連續5日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而實際上,立夏前後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時節。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的地區真正進入到了夏季。
古人認為,麋鹿為陰,鹿為陽。鹿的角朝前生,因而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而麋鹿因為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受到陰氣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葯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