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禪學是什麼
禪學就是研究「禪」的學術門類。
禪的定義
「禪」是從梵文的「禪那」這個詞音翻譯過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禪」實際上是一個外來語,它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於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為基本三學,是每個佛教徒必須修持根本法門。我們這里所說的「禪」是禪宗所傳的禪, 與六度中的「禪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在印度,「禪定」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一種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祖師和各個宗派,無不以「禪定」或「禪觀」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與「禪」相聯的有禪觀、禪定、禪心、禪意、禪味、禪法、禪風、禪機等由禪引伸出來的禪語,真是豐富多彩,韻味無窮。
禪宗興起之後,它所提倡的「禪」與原來的「禪觀」或「禪定」雖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對於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說它,那麼不同的是什麼呢?
第一,禪宗的「禪」是一種認識。與其說它是六度中的「禪定度」,還不如說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禪宗在方法上重視學人與其師的直接對話,以啟發學人的智慧。
第三,禪宗的目的第一步是開悟,認為只有「悟後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禪宗的修行是將日常生活與人心的凈化緊密結合,認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出世的隨神做入世的事業。
禪的種類
《楞伽經》中分為四種禪,一是愚夫所行禪,即執有法不空而行禪。二是觀察義禪,即於定中對義諦作靜慮之禪。三是攀援如禪,即圭峰宗密禪師所說「欣上厭下」之凡夫禪。四是如來禪,即自證聖智境界之禪。
圭峰宗密在其所著《禪源諸詮集都序》中分禪為五種: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凡夫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宗密所分,是專就學理上的分類。在實際修行中,這五種禪可作為循序而進的五個階段。在有真修實證的禪師引導下,每提高一個層次,就有一番悟境,就會在認識上來一次超越,這才是禪宗所提倡的「禪」。
究竟應該怎樣來定義禪宗所提倡的「禪」,既是一件難事,也是一件多餘的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禪宗是主張參「活句」的,歷代禪師在接引學人時總是應病與葯,精方解縛,從無死法與人。
chanxue
禪學
佛教的禪法理論,中國佛教的重要學說。禪,全稱「禪那」,源於梵文,意譯「靜慮」、「思維修」等,謂靜中思慮,心緒專注一境,深入思慮佛教義理。「禪那」,也就是止觀,「止」是心的安靜,「觀」是思慮某一事物。「禪」原是印度古代各種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禪是定的一種,而中國佛教往往把禪和定並稱為「禪定」,含義比較廣泛。
禪作為佛教的修持活動,有小乘大乘的區別,而其共同目的是通過安靜身體,集中精神,排除內心的干擾和外界的誘惑,將思想專注於一定的觀察對象,按照佛教的立場和義理進行思考,以根除煩惱,去惡為善,轉痴為智,以得到精神解脫。
禪學在中國的發展 因時代、地區和派別的不同,禪學發展具有不同的內容和特色,至唐代慧能禪宗,禪學進一步中國化,較以前的禪學產生了重大的差異。
禪學的興起和盛行 中國禪學始於東漢後期安世高和支婁迦讖譯經的流傳。三國吳康僧會、晉代釋道安和支道林都推重禪法。後來鳩摩羅什和佛陀跋陀羅(覺賢)又相繼譯出禪經,推進了禪學的興起。在漢魏晉期間流行的禪法約有 4類:①安般禪。為安世高所譯《安般守意經》倡導。「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即「數息」。它重在調息(呼吸),以集中精神,進入禪定意境;又以「法數」(按數字對教義的分類)為止觀對象,構成「禪數」形式,屬於小乘佛教的禪法。因與當時道家「食氣」、「導氣」等吐納養生術相類似而傳習較廣。
② 念佛禪。為支婁迦讖譯出的菩薩乘禪經《般舟三昧經》和《首楞嚴三昧經》所倡導。「般舟」即念佛:「首楞嚴」,意為健行、健步如飛;「三昧」即定。前經說藉助於智慧,專心觀念佛的32種相、80種好,可使10方諸佛現前。後經則認為修持首楞嚴三昧可為成佛的行動增加力量,易於達到成佛的目標。
③ 五門禪鳩摩羅什根據弟子僧睿的請求,綜合各家禪法編譯了 3卷《禪秘要法經》,倡導五門禪觀(「五停心」),針對具體情況,講究不同對治:貪欲重的修「不凈」觀;恚重的修「慈悲」觀;愚痴的修「因緣」觀;散亂心重的修「數息」觀;一般的人修習「念佛」。佛陀跋陀羅所譯《達摩多羅禪經》也講五門禪。鳩摩羅什和佛陀跋陀羅的禪學不同。但都是大小乘融貫的禪,強調禪智雙運,寂照相濟。對後來佛學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④ 實相禪所謂實相就是空,實相觀就是空觀。大小乘禪法融貫的關鍵,在於把禪觀和空觀聯系起來。鳩摩羅什所傳的禪觀要求同實相聯系,即既要看到空性,又要看到諸法的作用,兩者不可偏廢。這對後來的天台宗產生了影響。
南北朝時代,由於政治情況的不同,南方偏重義理,北方持重禪法。北魏孝文帝為佛陀禪師於嵩山少室立少林寺,作為禪僧集居之所,此後禪法大行。北魏時著名禪師菩提達摩在少林寺修禪,其禪法注重「理人」和「行人」。「理人」,指進行佛教理論思索,即「壁觀」,在牆壁上塗成觀想的圖樣,面壁觀想,以契合佛理。「行人」屬於修持實踐。他強調「理」和「行」兩者結合,在啟發信仰時不離教理,借教悟宗,在形成信仰後不隨於文教,不憑借言教。達摩後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北齊禪師慧文奉行實相禪,他根據《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的思想和《大智度論》的一心中行得三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觀點,認為從萬物因緣和合而生就可觀察到任何一境的空、假、中三諦的道理,一心就能同時觀察三諦。一境三諦就是萬物的實相,一心三觀就是實相禪。慧文將這種禪法傳給慧思,慧思又傳給智,智在江東傳播實相禪,推動了南方禪法的盛行,使偏重義理的學風有所轉變。
南北宗禪學的流傳 中國佛學到南北朝末期,隨著南北社會經濟的發展,南北師說逐漸出現綜合調和的趨勢,開始形成學派。禪宗的出現是中國禪學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國禪宗的思想導源於《坐禪三昧》、《達摩多羅禪經》中的 「念佛法門」。相傳菩提達摩、 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傳,弘忍後分化為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時稱「南能北秀」。神秀一系的禪法、講動、定一體,即所謂「斂心入定,如蛇行入筒」,主張「拂塵看凈,方便通徑」,即逐漸領會,逐漸貫通的方法。慧能和神秀不同,他的修禪方法是頓。他自居於教外別傳,雖不和教義絕緣,但強調傳授不在言教文字,而以覺悟眾生本有佛性為主旨。主張單刀直入,直摩心源,見性成佛。這是對以往禪學思想的最大變革。反映慧能禪學思想的《壇經》成為中國禪學的最重要著作。由於慧能弟子神會等人的大力推崇,慧能被定為禪宗六祖,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並成為佛教中勢力最大、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宗派。
慧能南宗的主張經過門下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一二傳後,禪師們更是把禪法融會在日常生活里,認為坐住行卧、搬柴挑水等人倫日用都可體現禪法,形成一種隨緣任運的主張,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國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徑庭。
禪教調和 禪宗禪法的流行,引起了同其他教派的矛盾,由此又出現調和禪教的趨勢。中唐時代的宗密是荷澤系的禪師,又是華嚴宗的大師,他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提出和闡發禪教統一的主張。五代、北宋之際法眼宗禪師延壽鑒於禪宗學入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特召集唯識、華嚴、天台三家佛教學生互相質疑,最後用禪宗的觀點作為評判的標准加以評定,成《宗鏡錄》100卷。延壽統一各家對教的不同說法,又調和禪與教的矛盾,為各宗所接受宗密和延壽調和禪教,都把教定於《華嚴》。由此出現華嚴思想和禪學相融合的華嚴禪,對於宋代禪師和宋明理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禪宗禪學的分化 宋代禪宗流派都依賴統治者的支持,著名禪師常與上層人物交往,思想上越來越充分肯定現實。由此禪學思想的發展又發生顯著變化,出現了3種類型的禪:①文字禪。延壽以來禪宗雖重視教理,但真正作為依據判斷是非,還是前輩祖師的語句。由於所傳的語句簡略難解,禪師就用偈頌來陳述其大意,因此一般有文化的禪師都走上從文字上追求禪意的道路。禪學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於理解,一方面也產生舞文弄墨的現象。②看話禪。兩宋之際臨濟宗禪師宗杲反對文字禪,他主張不把祖師的語句作為正面文章來領會,只作為「話頭」即題目來參究,認為這樣才能自發地產生智慧,達到自悟成佛的目的。③默照禪。曹洞宗禪師正覺和宗杲交誼頗深,但他反對看話禪,提出寂默靜照,即靜坐看心的禪法。實際上這是以前禪宗北宗的禪法。默照禪出現,禪宗南宗流派轉而採用北宗的禪法,標志著南宗禪學已走到自身發展的盡頭,自此以後禪學思想就愈來愈趨於停滯了。
禪學的影響 禪學作為中國古代的哲學,尤其是作為隋唐哲學的重要部分,對其他哲學流派產生了重要影響。它倡導的不信權威、不信經典的口號,曾為一些進步思想家如李贄、譚嗣同等利用,以攻擊封建正統思想;它宣揚的唯心主義心性學說,為宋明理學家如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吸取,成為理學唯心主義體系的思想淵源之一。
Ⅱ 「一任清風送白雲」的出處
「一任清風送白雲」出自唐代百丈懷海禪師的詩偈。
意思是:白雲任隨清風吹送。
原文: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釋義:我有幸能在青山綠水,山中田野中為一僧人,在喧囂的塵世中得到了自由,如果我與此地有緣,我便長居於此,若無緣我便揮一揮袖袍,讓一陣清風隨我遠去。
(2)拈花微笑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百丈懷海禪師(約公元720~814年),是中國禪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禪宗高僧。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長樂人。是洪州宗風開創者馬祖道一大師的法嗣,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後半生常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
著有《百丈懷海禪師語錄》、《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傳世。長慶元年(821)唐穆宗敕謚為「大智禪師」,塔(墓)為「大寶勝輪」。
百丈禪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大革命家。佛法之所以能夠流傳,得益於馬祖百丈師徒二人建立了叢林制度,建立了禪堂,訂立了清規。史稱「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
南昌大學哲學教授、佛學資深研究者蘇樹華評價:「百丈禪師的禪法,既具北宗漸修的風格(第二峰頭的商量語),又具南宗直指的風格(妙高峰頂的無言義),不同根基的人,在他的教法中皆可各得其益,各有長進。」
福田衣:是指出家人所穿的袈裟,因為出家之後,披上這身袈裟,世間人就有機會隨出家人學道;供養僧人就像是種植一塊福田,因為這田地里有福報、有功德,因此袈裟又名為「福田衣」。
清順治皇帝曾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白話:世間上寶貴的不是黃金、白玉,最寶貴的莫過於一生披搭的袈裟。),故而百丈禪師才會說自己「幸為福田衣下僧」。
一任清風送白雲:
百丈禪師能隨緣自在,隨心安住,面對生死而不懼,就像白雲任隨清風吹送,都能隨處適意。從百丈懷海禪師的詩偈中,讓我們看到了僧家安閑自在的人生觀。
Ⅲ 刀刀的經典語錄
刀刀語錄
1朋友為什麼總是放在一塊就咬分開一會就想?
2走狗的路讓貓們說去吧……
3別人到底是什麼?
4我不嘆息了時間肯停下來么?
5快樂都是自找的
6風過了 就過了不要再想了
7秋風起了 樹葉落了唉連蜘蛛也上吊了
8要是知道等著我的未來是什麼……
9作為一條狗我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
10雖說唯行走是家園,我想還是背著吧。
11面對寂寞你就是寂寞
12隻要我不醒來世界就不存在
13站到了蒙克的橋上卻在沉默里悲傷
14愛或以愛的名義一切都在我抽身以後上演
15老天忘了給我翅膀於是我用幻想飛翔
16在這兩足動物的世界裡裸奔
17對於人夜也一樣寂寞漫長吧
18背對夕陽看影自越拉越長
19記得的 才是活過
20我們說的地平線古人叫它天涯
21畢竟追求一條狗是很難的而嫉妒一條狗是很容易的……
22一條狗其實不孤單想一條狗才會孤單
23你說在夜幕來臨時是天先黑還是地先黑?
24突然狂吠是月亮太圓!是風聲太亂!是你太遙遠……
25站在歲月的岸邊向自己的過往打個水漂吧……
26人為什麼非要等成了花痴才肯笑得無邊無際呢……
27我一個人住在你心裡
28我是誰?我要跟他們去哪裡?
29生活的一半是倒霉另一半是如何處理倒霉
30雨過了我站上電線桿等風把我吹乾……
31我不是在無所事事我是在消化
32我等你……
33花幾時開是有季節的人幾時死又有誰知道
34兩只狗的浪漫加起來會是一場災難?
35你看不見上帝上帝也看不見你么?
36人也許只是表情動物
37聽人說四十而不「活」幸好一條狗不用那麼久
38推著巨石西西弗斯可以不死,我只能堅持
39小鳥落在我身上會不會癢癢?
40一顆眼淚掉下來……
41在某一天快樂在某一天憂傷
44在你眼睛的深潭裡就此劃不出來了
45點上燈籠跟著螢火蟲在夜裡我夢……
46就讓愛把我點亮
47就讓我在樹上呆著吧等秋天和落葉一起下
48記得結婚前我好像一隻鳥
49狗真的只能活一次?
50雖然唯行走是家園我想我還是背著吧
51北半球的狗幾月份掉毛?
52我就是我的作品
53魚什麼時候來是魚的事
54我打了個噴嚏鳥兒呼啦啦的驚起……
55上帝 √肋骨 √我的夏娃 ?
56錢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57象一杯打翻的咖啡在空中無可挽回
58我無法不是我自己
59我不看天空很久了
60生是這喧囂的漩渦死是漩渦寂寞的宿命
61生活就是和一些狗、一些事的相遇
62你一個人對著電腦笑周圍的人對著你笑
63快樂總是那麼容易變質
64光著身子說假話總是不自然的
65就這樣被你馴服?
66我是有用的么?
67生活在別處
68我是戀愛了么?
69月色這么美叫我如何是好
70我已經記不起等到流星以後要干什麼還好有個等待也不錯
71記得的才是活過。
72突然狂吠,是月亮太圓!是風聲太亂!!是你太遙遠……
73花幾時開是有季節的,人幾時死又有誰知道?
74站到了蒙克的橋上,卻在沉默里悲傷。
75聽人說,四十而「不活」,幸好一條狗不用那麼久。
76走上陽台,聽風吹動信紙的聲音。
77要是知道等著我的未來是什麼……
78秋風起了,樹葉落了,唉,連蜘蛛也上吊了。
79記得沒結婚前,我好像是一隻鳥。
80我不嘆息了,時間肯停下來么?
81雨過了,我站在電線桿上,等風把我吹乾。
82愛情很短,嘆息很長。
83我等你……
84就讓愛,把我點亮……
85我打了個噴嚏,鳥兒呼啦啦的驚起。
86陸地是艘多大的船?
87背對夕陽,看影子越拉越長……
88對於人,夜也是一樣孤寂漫長的吧?
89You're not yourself.
90別人,到底是什麼?
91在這兩足動物的世界裡快活的裸奔。
92小鳥落在我身上,會不會癢癢?
93就讓我在樹上呆著吧,等秋天和落葉一起下。
94老天忘了給我翅膀,於是我用幻想飛翔……
95站在歲月的岸邊,向自己的過往打個水漂吧。
96畢竟,追求一條狗是很難的,而嫉妒一條狗是很容易的。
97我們說的地平線,古人叫它---天涯。
98你說,夜幕來臨時,是天先黑,還是地先黑?
99一條狗的世界……
100我已經記不起等到流星以後要干什麼,還好,有個等待也不錯!
Ⅳ 禪趣是什麼意思
禪趣,即通過修禪道所獲得的自我體驗的趣味。說文章有禪趣的禪趣意思是可以在書中體驗到樂趣。出自:《明儒學案》卷六十二,「宋儒自程門而後,游楊之徒,浸深禪趣」。
《明儒學案》是清代黃宗羲創作的一部系統總結和記述明代傳統學術思想發展演變及其流派的學術史著作。全書一共62卷。
《明儒學案》以王守仁心學發端發展為主線,首篇《師說》提綱挈領全書。全書一共記載了有明一代210位學者。《師說》總綱之後,分別列出了十七個學案,大致依據時間先後推移次序和學術流派傳承關系。
Ⅳ 形容大笑的四字成語
捧腹大笑,前仰後合
開懷大笑 心情無拘無束,無所紛擾,十分暢快地放聲大笑。
撫掌大笑 撫: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興。
轟堂大笑 形容滿屋子的人同時放聲大笑。
鬨堂大笑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捧腹大笑 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極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
仰天大笑 仰頭朝天而大聲地笑。多就對某件事不以為然而採取旁若無人的態度而言。
哈哈大笑 發出哈哈的聲音,大笑起來。形容非常開心。
關於笑的成語和四字詞 :
笑容可掬 貽笑大方 談笑風生 千金一笑 哭笑不得
似笑非笑 嫣然一笑 嘻皮笑臉 強顏歡笑 談笑自若
相視而笑 含笑九泉 啞然失笑 回眸一笑 笑裡藏刀
笑逐顏開 傳為笑柄 撫掌大笑 付之一笑 不苟言笑
拈花微笑 一笑了事 一顰一笑 有說有笑 傳為笑談
不苟言笑 眉開眼笑 啼笑皆非 莞爾而笑 談笑自如
笑傲風月 一笑傾城 言笑晏晏 鬨堂大笑 破顏微笑
一笑置之 破涕成笑 喜笑顏開 眉開眼笑 掩口而笑
言笑自若 破涕為笑 一笑千金 拈花一笑 捧腹大笑
笑而不答 相視而笑 一笑了之 付諸一笑 音容笑貌
一笑百媚 貽笑後人 笑語喧嘩
嗔拳不打笑面 五十步笑百步 皮笑肉不笑 談笑有鴻儒
前仰後合
花枝亂顫 解釋:形容女性大笑時候的動態狀態
眉飛色舞
開懷大笑 心情無拘無束,無所紛擾,十分暢快地放聲大笑。
撫掌大笑 撫: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興。
轟堂大笑 形容滿屋子的人同時放聲大笑。
鬨堂大笑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烘堂大笑 形容滿屋的人同時大笑。
捧腹大笑 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極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
仰天大笑 仰頭朝天而大聲地笑。多就對某件事不以為然而採取旁若無人的態度而言。
哈哈大笑 發出哈哈的聲音,大笑起來。形容非常開心。
哈哈大笑 開懷大笑 笑不可仰 前俯後仰 鬨堂大笑
Ⅵ 「那個拈花微笑的女子」到底是誰啊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說的是佛祖在講佛法的時候,拈了一朵花,其它人都不懂,只有迦葉笑了.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女子
Ⅶ 猜猜圖片一個綠色的蛋蛋是什麼
是口紅。
鬨堂大笑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回眸一笑 眸:眼珠。轉動眼珠,嫣然一笑。常用以形容女子嫵媚的表情。
見笑大方 指讓內行人笑話。
哭笑不得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尷尬。
眉開眼笑 眉頭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興愉快的樣子。
拈花微笑 原為佛家語,比喻徹悟禪理。後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破涕為笑 涕:眼淚。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轉悲為喜。
Ⅷ 拈花一笑是什麼意思
「拈花一笑」是禪宗的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大課,眾多弟子眼巴巴地望著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伸手從講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著什麼。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這就是「釋迦拈花」。
釋迦有個大弟子,叫迦葉。佛經記載,看見釋迦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宗教堂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噗嗤」一笑,盡管不是開懷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規的。這就是「迦葉微笑」。
這師徒兩人神神怪怪的行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緊接著,釋迦牟尼講話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意思是說:徒兒們聽好了,我有絕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剛才已經傳授給迦葉同學了啦。你們要學,就問他去吧!
據說,這也就是禪宗的起始。禪宗的特色就是:傳道授學,講求心領神會,無需文字言語表達。我太懂禪學,但我喜歡禪宗的意境,那對世間美好的領悟,世間最美好的事物莫過於花,我喜歡去默默的領悟花的語言!
我喜歡曇花的剎那燦爛。積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氣,都在這短短時間轟轟烈烈地迸發出來。全部的夢想和激情,壯烈與喝彩,頃刻間揮灑凈盡,淋漓快意。
望盡了爛漫輝煌的一刻,終有落櫻繽紛。殘紅善舞。你本來是燦爛過的,因此不怕被遺忘;你本來是熱烈過的,因此甘於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靜默。就這樣,你把一生的光陰凝成時光長河中那一瓣恆久的心香。笑靨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我喜歡蘭花的清幽。就那麼簡簡單單的幾片葉子,就一朵或幾朵白色的小花,卻歷經千年,依然悠遠飄逸。習慣了寂寞,不以無人而不芳。淡淡的,一體青凝不染塵。一種從容的生活狀態,不是甘於平庸而是細膩地去感受生活中並不缺少的快樂。遠離了喧囂繁雜,空谷晨鍾,不是自耳畔響起,而是自心田深處某個被遺忘的角落。青青一線,暗香浮動。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葉微笑;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人生亦是如此,或絢爛如夏花,或如秋葉飄零,不管成敗榮辱,從容面對吧。
生命如同四季,風露榮枯。知春、識秋,拈花拂雪,活出個淡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