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兵馬俑的手抄報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和年齡有差異。統一六國之後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精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維妙維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艷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樑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艷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兵馬俑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個奇跡,他讓外國人贊嘆,讓中國人驕傲!
⑵ 什麼是牽馬童,對他民間還有什麼規矩
甲丁日干生的男子為牽馬童,手持馬鞭子
1、 小兒幼年多病難養; 2、婚姻晚於同齡同地區的人,甚至談對象也很少或者總是有波 折; 3、對宗教有先天的信仰,但是運氣平平甚至還差一些。 凡屬以上情況的人, 應該首先查看八字是否是童子轉世或者有需要化 解的關口,然後根據「童子」或者「關口」所在的地支,進行相關化 解和處理 經過實踐經驗, 送替身和化小兒關煞對於改善健康和改善婚緣不僅簡單,而且行之有效! 一、「送替身」解釋 按生辰八字判斷童子命, 口訣是: 春秋寅子貴,冬夏卯未辰。 金木馬和卯,水火雞犬多。 土命逢辰巳,童子定不錯。 口訣解釋: 1、第一句的意思是:命造生在春季或秋季的(以月齡算),日 支或時支見寅或子的; 2、第二句的意思是:命造生在冬季或夏季的(以月齡算),日 支或時支見卯、未或辰字的; 3、第三句早以年柱納音算。年柱納音為金或木的,日支或時支 見午或卯的; 4、第四句也是以年柱納音算,年柱納音為水和火的,日支或時 支見酉或卯的。 5、第五句也是以年柱納音算,年柱納音為土命的,日支或時支 見辰或巳的。這就是說:此法是以出生時支為主,時上沒有從日支上 看。凡是能占上一個字的,就屬真童子命。 6、逢木、火、土,多數是掃地童;逢金水多數是端茶水、澆花 的。 7、男:大多是關老爺廟上的。 8、女:大多數是正宮娘娘廟上的。 9、男:甲丁日干或時干大多數是牽馬童。
⑶ 花火里的短篇小說,古風,男主是公主府的牽馬奴,後來成了將軍,娶了
書名《面首》,作者:女王不在家內容簡介:葉潛原本是朝陽公主的家奴,後來卻建功立業成為了威名赫赫的大將軍。有一天,這位曾經的家奴又迎娶了他昔日的主人。世人難免猜測其中緣由,總想著他們其實應該早已暗通款曲了吧。本文以八卦的心態來講述下他們當年如何暗通款曲的香艷事兒。請注意,本文公主不是處,公主性涼薄,入文謹慎。
⑷ 豬八戒和孫悟空,誰更適合當老公為什麼
孫悟空和豬八戒師兄弟中,選一個人當老公,我會選擇豬八戒。因為豬八戒更懂女人,生活在一塊,也更有樂趣和情調。
選老公不同於選徒弟、合作夥伴,不僅要看重對方的能力,更要想到兩人婚後的生活。孫悟空和豬八戒兩人中,我寧可選擇貪財好色豬八戒,也不會選擇精明能幹孫悟空,只因為下面這兩個觀點存在。
婚姻就是兩個相互了解,能夠相互包容的人,走到一起共同度過餘生。同豬八戒一塊生活,生活會充滿樂趣,以老豬的小心思,偶爾還會整點浪漫。如果同孫悟空一塊生活,他的好勇鬥狠,會讓愛人整天提心吊膽夜不能寐。
因此綜合上面敘述看來,在孫悟空和豬八戒兩人中,選一人做老公,我會選擇豬八戒。如果讓你來選擇,你會選誰呢?
⑸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外觀結構是什麼
正常情況下,由於很多原因我們不能打開秦始皇陵,即使現在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最終的所在,不過出於文物保護的角度,相關的機構是嚴令禁止不可以打開秦始皇陵的,但是根據現在科學儀器的掃描來看,秦始皇陵內部的結構非常奇特,最大的特點就是秦始皇陵的內部非常大,其結構非常廣,山川河流應有盡有,即使天上也有很多繁星,可以說是嘆為觀止,歷史上任何一個陵墓都沒有這樣的結構,雖然不能打開,但我們僅僅使用激光掃描技術就讓人驚掉下巴,當然具體的奇觀有以下幾種:
3、移動的棺材
最讓人驚訝的還有一點,那就是經科學方式探測秦始皇陵裡面有一個棺材在不斷的移動著,據專家推測,這個棺材就是秦始皇的棺材,之所以移動是因為秦始皇想要在死後仍然不斷游歷山川大河,當然移動的具體原因就是棺材在大量的水銀上面飄動,這些水銀通過特殊的構建結構,在不斷的循環往復的流動。
⑹ 歷史上魏王真的為秦惠文王牽馬了
一、歷史上並無相關記載。
電視劇《大秦帝國2:縱橫》有相關情節:
「十年前,魏王撕破秦君的臉。十年後的今天,秦君也要撕破一次魏王的臉,不成嗎?!」
「秦國和楚國聯姻聯盟,那見風使舵的齊國,還會幫你魏國嗎?沒人幫沒人管的魏國,就只有挨打的份!我秦國可以打你魏國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只要你們不認輸,就可以一直打下去!」
「我張儀讓魏王替秦王牽馬執鐙,那不是撕你魏王的臉,那是長你魏王的臉!不然,魏國亡也亡了,你魏王的臉還往哪放?!」
二、人物簡介:
1、魏惠王,漢族,姬姓,魏氏,名罃,全謚為魏惠成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罃,魏武侯子,魏文侯之孫。即位正是魏國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落,他死於公元前319年。魏的先祖畢公是周文王的庶子,姓姬名高,武王伐紂後封於畢,稱"畢公高"。畢公高的後人畢萬,在晉獻公時封於魏,始姓魏。畢萬的十一世孫魏斯,於公元前403年參加韓趙三家分晉,始封為諸侯,尊號魏文侯。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正式稱王,更改元年,至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內死傷無數,"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2、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⑺ 在《西遊記》里,唐僧的三個徒弟,為什麼只有沙僧牽馬
這是因為吳承恩在寫《西遊記》的時候,為每個徒弟都有了自己的性格以及准確的定位,唐僧三個徒弟中只有沙僧老實憨厚,而孫悟空與豬八戒都是非常精明的角色,所以他們不會自己去牽馬,只欺負老實的沙僧去牽馬。
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故事,其實是想揭露當時的社會本質,代表自己對於命運不公的抗議。裡面的人物也代表了當時社會上的一些人,唐僧=君主,孫悟空=先進思想者,八戒=小人,沙僧=老百姓,天上的神仙=官僚,妖魔鬼怪=黑惡勢力,比如說當悟空就快要鏟除一個妖怪時,就馬上從天上來個神仙求情,悟空也得給面子,這已經很明顯了,只有小孩看不出來,其實現在的社會就和西遊記想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⑻ 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和圖片
藝術形態
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
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表現手法
統一六國之後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燒制方法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後世影響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范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令全世界人驚嘆,令全中國人自豪。
⑼ 兵馬俑圖片+簡介
1、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2、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3、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4、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5、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9)男人牽馬圖片簡筆畫擴展閱讀:
兵馬俑的特點:
1、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
2、從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總體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
3、兵馬俑雕塑採用繪塑結合的方式,雖然年代久遠,但在剛剛發掘出來的時候還依稀可見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繪飾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
4、正因為如此,秦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個陶俑、陶馬來看,幾乎無一雷同。
5、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
6、數以千計的陶俑、陶馬都經過精心彩繪。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
7、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個體整體間均有差異,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使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
⑽ 第一張彩色相片是什麼時侯
http://photo.cl2000.com/ziliaoguan/wen009.shtml
世界攝影首事年表
史前攝影(1825—1839)
1825 ○N·J·尼埃普斯用陽光攝影法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牽馬少年》,畫面翻拍十七世紀的一幅荷蘭版畫。
1826 ○世界上第一幅實景照片《窗外景色》問世,是法國J·N·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攝成功的,曝光時間長達
8小時。
○W·H·塔爾波特拍攝了「窗口」。留有指印的紙基負片,大小是25mm2, 現存最早的負片。
1837 ○法國L·達蓋爾在攝影室內用自然光拍攝了《畫室》。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達蓋爾銀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靜物照片。
1838 ○L·達蓋爾拍攝了《花園街》一片,是攝影史中第一幅城市風俗攝影作品。
早期攝影(1840—1889)
1839 ○法國學術院舉行的科學院和美術院聯席會議宣布是年八月十九日是世界攝影術誕生日。
○《達蓋爾攝影手冊》於八月二十日開始發行,是世界上最早介紹攝影術的書籍。
○A·昂克諾恩攝制的《救世主的雕刻頭像疊印在株樹葉上》,是世界上第一幅疊印照片。
○10月16日薩克斯頓的《費城風光》一片為美國現存最早一幅銀版法照片。
○世界攝影史上第一件攝影文史材料,是法國天文學家、國會議員F·阿拉哥為達蓋爾代為申請專利的報告書《關於達蓋爾式攝影法的報告》。
○W·H·塔爾波特,在實驗中將實物置於塗有硝酸銀或鹽化銀的紙上,使之曝光,並以安摩尼亞或碘化鉀定影製作成畫面有該實物影象的「照片」。這些照片應是攝影史中最早的「無底照片」或曰「物影照片」。
○出現首批建築攝影照片。如W· H· 塔爾波特的《拉科克修道院》,P· G· J· 洛特賓耶雷的《雅典的衛城入口》等作品。
○R·科尼利厄的《自畫像》為現存的最早人像攝影作品。(也有材料說是A·沃爾科德於1840年用達蓋爾法於年底拍攝J·約翰遜的《側面像》為最早人像攝影作品)。
○「攝影」(photography)、「負片」(Negative)、「正片」(positive)出自J·赫謝爾爵士的建議,也有說早在1937年H?弗洛朗斯就用photographie一詞。
〇W· H·塔爾波特成功拍攝了顯微鏡下的物體。
1840 ○攝影史上現存最早的一幅人體攝影,是佚名拍攝的《裸女》。
○H·巴亞爾拍攝的《溺水者自拍像》是世界上第一幅「有感而發」的攝影作品。同時攝影史家認為:它還是攝影藝術中「荒誕攝影」這一品種第一幅「萌發」性作品和首幅自拍照片。
○世界上第一幅天文攝影是美國化學家J·W·德雷珀拍攝的月蝕照片。
○三月,A·沃爾科德和J·約翰遜合作,在美國紐約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家人像攝影室。
○世界上第一部以照片印製作插圖的書籍是《達蓋爾式攝影法——巴黎及其近郊風光》一書。
○3月23日,比亞德和高達德開設了歐洲最早一家營業照相館。
○J·N·尼埃普斯之子伊西多撰寫出版了一本題為《完全不正確達蓋爾式攝影法的命名是怎樣造成的》的書是第一本攝影史書籍。
1842 ○攝影史上第一幅新聞照片是比歐烏和K·F·斯特爾茨納兩人拍攝的《大火後的漢堡》。
○法國光學家勒雷布克運用銀版照相法首次拍攝太陽影象;美國德雷佩爾首次以照片記錄了太陽光譜。
○世界上第一幅特寫照片是P·基羅拍攝的《熱那亞寺前的塑像》。
○現存最早彩色照片是Y·貝亞爾手工著色製成的《風景》,為卡羅式攝影法。
1843 ○W·H·塔爾波特創立了世界首家照片印曬車間。
○R·亞丹森開設了蘇格蘭第一家人像攝影室。
1844 ○W·H·塔爾波特從是年開始至1846年這段時間出版的《自然的畫筆》是世界上第一本用真正的照片作插圖的書籍,該書分六個分冊,3年出齊。
○有文字可考,首位在中國用銀版法拍攝的是法國海關總檢察官J·埃及爾,同時來華的還有他的同胞傳教士G·南格祿,也寫有照相器具。當時埃及爾任法國貿易談判代表,來華進行中法貿易協定的談判。據記載他拍攝了該協定的簽字儀式,中國外交第一人耆英的小照及廣東奧門的一些風景照。
1845 ○佚名拍攝的《青蛙血球》,是世界上第一幅顯微攝影,開醫學攝影先河。
○H·巴亞爾攝制的《H·巴亞爾在他的花園》,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負像照片。
1846 ○銀版法照相首幅紀錄行軍的作品,拍的是在墨西哥戰爭中,一位美國准將率部通過薩爾蒂約城時的情景。
1847 ○T·庫蒂爾拍攝的舞台照片《古羅馬的沒落》,是目前僅見的最早的成熟舞台攝影作品。
○倫敦出現「卡羅攝影俱樂部」的群眾性攝影團體。
1848 ○「拉斐爾前派」小組成立。該小組中堅者為J·M·卡梅隆。後於1853年解散。
1849 ○現存最早的「立體照片」是D·普魯斯特拍攝的照片。
1850 ○紐約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專登銀版法照片和光線畫的定期攝影雜志。而英國最早的攝影雜志《英國攝影》,則遲至1853年3月創刊。
○世界首幅多次曝光攝影作品是J·奇斯拍攝的《愛丁堡城》。
○世界上第一本紀實攝影畫冊,是本年出版的法國攝影家M·杜坎編印反映近東地區歷史遺址的豪華本畫冊。
1851 ○W·H·F·塔爾波特在暗室里用高強度電火花作曝光控制,快門打開不動拍攝了一幅旋轉著的車輪的照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高速攝影照片。
○英國在倫敦舉辦國際工業成果展覽會上展出一幅O·G ·雷蘭德拍攝的達蓋爾式攝影作品。
1852 ○世界首次大型影展在倫敦揭幕。
○歐洲瑞士科學家第一次在犯罪偵察中引入攝影術。
○英國攝影家R·貝亞德發明了拼接合成法的暗房工藝,為以後「集錦照片」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1853 ○旅遊攝影發端之作是P·D·巴比特拍攝的《尼加拉瀑布》。
○1月20日「倫敦攝影學會」成立,會長是C·伊斯特萊克。它是攝影史中最早使用「學會」或「協會」這種詞的攝影組織。它的前身是1847年成立 的由卡羅式攝影法愛好者組成的攝影俱樂部。3月,該會創辦了世界最早的攝影雜志《英國攝影》。
1854 ○倫敦攝影學會舉辦了第1屆影展,展出作品1500幅。
○巴黎出現將不動產的照片貼在廣告上以招徠顧客,為廣告攝影之雛形。
○法國攝影學會成立,會長為E·杜利歐。
○5月26日威廉和F·蘭根海姆,用銀版攝影術拍攝了日蝕系列照片,為最早的科學攝影。
1855 ○攝影史上最早的戰地攝影是本年4月由R?芬頓和助手M?斯帕林拍攝克里米亞戰爭的之行,時間長達三個月,獲底片360(一說為312)張。歸來後,於十月在倫敦舉辦了自己的影展,該影是世界首屆新聞攝影展覽,展出照片312幅。10月27日《倫敦新聞畫報》評述說「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同時又作為事實的紀錄和再現手段的卓越成就」讓人驚嘆。
○在攝影室里拍情節性的作品,首推O·G·雷蘭德創作的《玩耍》。
○「修描照片」首創者是H·斯芬格爾,它最先出現在巴黎的工業展覽會上。
○德國發明家W?鮑爾藉助潛艇舷窗拍攝水下景物,雖沒有成功,但卻是攝影史上首例水下攝影(也有材料說, 攝影史上首例水下攝影室英人W·湯遜,時間在1856年)。
○O·G·雷蘭德首幅「集錦照片」參加展出,因此翌年被吸收為倫敦攝影學會會員。
1856 ○世界上第一幅海洋風景照片是G·L·格雷拍攝的《海景》。
○被攝影史家認定為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是A·芒特攝制的《馬內和B·莫里索》。
○英國倫敦大學增設了攝影技術科目,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家設立攝影教育的學校。
○ 法國風光攝影家G·勒格雷在倫敦展出自已疊印而成的照片,公開了自己的「疊印技術」。
1857 ○攝影史上繪畫主義經典作品《兩種生活方式》(O·G·雷蘭德)在曼徹斯特藝術珍品展覽中展出。
○荷蘭科學家P·F·米德武爾特至長崎傳授攝影,日本從此開始攝影活動。
1858 ○第一幅用L·達蓋爾銀版法成功拍攝動態的攝影作品是一幅佚名拍攝的《法軍從義大利凱旋而歸》。
○法國巴黎著名人像攝影家納達爾是一位勇於開拓的攝影家,他乘氣球攝影,成為高空攝影第一人。其作品則是首次高空攝影作品(時間有作1856年)。
○斯凱夫於第一個成功拍攝了炮彈彈道軌線照片。
1859 ○納達爾首次成功用苯電池碳素燈拍攝了《巴黎地下墓地》。
○攝影史上首次大量人體攝影作品參展的展覽會是巴黎萬國博覽會。會中展出148位攝影家的一千餘幅人體攝影作品。
○出現最初的街頭動態照片。
1861 ○世界第一幅加色法彩色照片是J·C·馬克斯韋爾攝制《格子圖案的緞帶》。
○世界首幅世界性高山攝影作品是7月由巴遜兄弟拍攝、高度為15780英尺的《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蒙布蘭峰與冰河》。
1862 ○商業攝影之父、名片攝影發明人A·A·E·迪斯德里的《攝影藝術》一書出版。
○A·布朗開始翻拍博物館的會畫作品,成為藝術品翻拍復制第一人。
○街頭攝影家G·湯姆遜開始街頭拍攝,成為最早實錄生活的攝影家。
○11月日人上野彥馬在長崎中島河畔開設日本最早照相館。
1863 ○波斯頓攝影家W?芒勒通過多次曝光或者是迭放工藝,首次製作所謂「靈魂」照片。
1865 ○D·C·華盛頓拍攝的四幅一組的《暗殺林肯總統的罪犯被處絞刑》是攝影史中第一組系列新聞攝影照片。
○佚名成功地拍攝出人類第一幅月球照片。
○4月29日美國第一次用照片作招貼畫,懸賞輯拿暗殺林肯的兇犯。
1866 ○年僅10歲J·H·拉蒂格拍攝的《喬斯烏在他的輪胎艇里》被收入專著,因而成為世界最年幼的攝影家。1911年15歲創作的《巴黎勞涅林蔭大道上》是享譽攝影史的名作。
1867 ○J·M·卡梅隆開始拍攝特寫人像,開拓出新的攝影藝術感受。
1868 ○H·P·羅賓森名著《攝影的藝術效果》一書在英國出版。奠定了攝影繪畫主義的理論基礎(出版時間亦有作1869年)。
1869 ○世界上第一幅用減色法獲得的彩色照片是L·D·奧倫的攝制的《葉子》。
○H·P·魯賓遜出版一本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談論攝影藝術和攝影創作的 專著——《攝影的藝術效果》。
○C·科羅斯出版《彩色攝影一般問題的處理》一書,是攝影史上第一本關於彩色攝影的專著。
1871 ○英國R·L·馬杜克斯公布溴化銀明膠干版法,使攝影與制感光材料分家, 揭開了近代攝影序幕。
1873 ○美國《紐約圖畫》首次採用照相銅版法印出拍攝曼哈頓斯垣威議政廳的照片。
1877 ○E·麥布里奇年內成功地拍攝了動體連續攝影作品《運動中的馬》(拍攝時間也有作1879年)。
○第一家電燈照明攝影室在倫敦里陳特街開業,燈光照度6000燭光,曝光時間為3-10秒。
1879 ○攝影史中的印象派作品最早的是邱恩拍攝的《H·欽白尼斯》。
1880 ○最早用照相銅版法在報紙上印製新聞照片的報紙是3月4日出版的《紐約每日畫報》(也有說是《紐約每日先驅報》),它就是霍頓的《棚戶區》(也有說是1904年5月7日的(每日鏡報)是首先刊登新聞攝影作品的)。
1882 ○法國攝影家E·J·馬雷用一張感光板成功拍攝了連續動作的照片。
○法國「巴黎攝影俱樂部」成立。
近代攝影(1890—1917)
1886 ○攝影家帕諾夫創作的《巡迴展覽畫派美術家們》是攝影史中最早的一幅團體照佳作。
○攝影史中第一次人物專訪照片是P·納達爾拍攝的《納達爾采訪百歲化學家·謝夫羅爾》組照。
○P·H·愛默生發表題為《攝影,一門富於畫意的藝術》的講話,他肯定攝影是一門獨立的藝術,認為其它一切平面的視覺藝術在表現景物透視的准確性而言,都不及攝影,他指責H·P·魯賓森的言論是「藝術謬論的典型」。
○攝影史中第一本攝影藝術作品畫冊《諾福克開闊地生活和風景》(作者是P·H·埃默森)出版。
1887 ○攝影史上第一幅用閃光燈照明的攝影作品是J·A·里斯拍攝的《宣讀誓言》;也有材料說,第一個使用鎂光拍攝成功的是法國納達(一說為德國J·蓋迪克等人)。
○E·J·邁布里奇專集《動物的運動,根據電氣攝影進行的有關動物運動的連續形態的研究》出版,本書是最早收有人體照片的書籍。
1889 ○P·H·愛默生名著《自然主義攝影》年內在英國正式出版。
○《英國攝影雜志》首次使用「Document」(可譯作寫實或文獻性)一詞。
○巴黎博覽會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攝影明信片,畫面是艾菲爾鐵塔。
○日本成立日本寫真學會。
○寫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最早出現於是年《英國攝影雜志》。
1890 ○世界第一個攝影畫刊《美國畫報》在美創刊(亦有作1892年創刊)。
○美國開始用照片代替繪畫作廣告。
○H·P·羅賓森舉辦了首屆印象派攝影展覽(一作1893年)。
○G·德比遜參加展覽的首幅印象派照片是《蔥田》。
○倫敦木刻家P·馬丁將照相機偽裝成提箱,偷拍街景,成為偷拍這一拍攝方法的開創者。
○7月,東京《每日新聞》首次試用照相銅版術製作照片。
1891 ○A·斯蒂格里茨出版專著《攝影創作的藝術原理》一書。
○P·H·愛默生《自然主義攝影的滅亡》一書出版,完全改變了自己原來的攝影藝術觀點。
1892 ○「倫敦攝影學會」解體。其中年青攝影家另立門戶,組成「連環會」,翌年,在倫敦舉辦國際畫意影展「連環會攝影沙龍」展出作品300幅,題材廣泛。推動了畫意攝影的進一步發展。
○美國第一家新聞攝影畫刊《美國畫刊》發行。
1893 ○攝影史上第一個使用4×5cm小型照相機到現場拍攝景點的攝影家是A·斯蒂格里茨,作品題為《終點》。
○法國舉辦第一屆印象派攝影作品展。
○巴黎攝影俱樂部舉辦首屆攝影藝術展覽,強調「以卓越的技術呈現真正藝術特性」。
○英國「連環會」舉辦首屆名為「攝影沙龍」的影展。
○德國漢堡藝術博物館畫廊首次舉辦《國際業余攝影展》。
○「連環會」舉辦首屆攝影作品展,以後每年一次,直至1909年。
○德國一位藝術史家A?利希瓦克發起了該國的畫意攝影運動,組織了德國「第一屆國際業余攝影展覽」展出六千幅作品。
1894 ○倫敦攝影學會更名為「皇家攝影學會」。
○俄國建立「俄國攝影協會」。
○巴黎攝影俱樂部成立,並舉辦第一屆「法國沙龍」展覽。宣稱該展覽是「標準的攝影藝術的園地」。
1895 ○《攝影年鑒》首次出現於英國和德國(有材料說是1897年)。
○首次使用水下閃光燈拍攝游魚。
1896 ○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並成功地拍攝出首幅X光 照片——他夫人一隻帶戒子的手。
○美國首家「攝影沙龍」成立。
○美國國家藝術館以300美元購入50幅攝影作品館藏,開館藏攝影作品之先鋒(一說於1940年美國現代藝術館建立攝影部和攝影展廳成為收藏攝影作品第一家)。
○美國「攝影愛好者協會」與「紐約攝影俱樂部」合並組成「攝影俱樂部」,並出版《攝影簡訊》。
1898 ○美國G·格蘭瑟姆組建了世界首家圖片社,向報介出售新聞照片。
1900 ○英國倫敦舉辦「美國畫意攝影新學派」作品展。
1902 ○在A·斯蒂格里茨倡導下,在美國成立了決心與奉文藝復興畫風為圭臬的「高藝術」攝影分道揚鑣的攝影組織——「攝影分離小組」(又有譯作「攝影決裂者」)組織。該派於1905年成立「291展廳」,1910年出版《攝影作品》,至1917年截止,給繪畫主義帶來新的生機,畫意攝影中心從英國移至美國。
○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P·湯普森從事新聞攝影教育,美國大學始有新聞攝影課。
1903 ○在英國倫敦成立國際畫意派攝影家學會。
○斯蒂格里茨的《攝影作品》季刊問世。
1904 ○英國《每日鏡報》刊出新聞照片,成為世界上首家刊用新聞照片的報紙。
○9月30日,日本《朝日新聞》刊出照片,為日本報刊刊登照片之始。
1905 ○「291」畫廊在紐約成立。
1907 ○第一本攝影科學典範性著作出版,它是C·E·K·米斯和S·E·謝潑德合著的《攝影製作的理論探索》。
○11月,紐約「攝影決裂者展廳」舉辦E·J·斯泰肯、A·斯蒂格里茨、F·尤金三人彩色攝影作品聯展,這是攝影歷史上第一個彩色作品展(有說為1904年)。
○法國工程師E·伯蘭發明照片傳真儀器,首次公開傳真路線為巴黎—里昂—波爾多—巴黎,傳真電路為1067哩。
1909 ○英國「連環會」解散,其中部分成員另組建成立「倫敦攝影家沙龍」英國繪畫主義攝影從此衰落。
○法國攝影家烏里賽從飛機上拍攝大地。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攝影。
○L·W·海因完成了兩組反映美國童工非人生活的照片促使美國會制定了童工法,第一次顯示了紀實攝影干預生活的巨大威力。
1910 ○攝影家W·瓦內克成功地搶拍了《威廉市長被槍擊》這張新聞照片,使他成為第一位拍攝突發性事件的新聞記者。
○由A·斯蒂格里茨籌辦的《國際藝術攝影展》在紐約州水牛城奧爾布賴特展覽館舉辦,可視作歐美畫意派攝影的總結性和回顧性的一次展出(有說是1908年,紐約布法羅)。
○德國最早紀實攝影家H?齊勒拍出《柏林》,是第一個關心社會的攝影家。
1911 ○義大利攝影家A·G·布拉加格利亞開始長時間曝光拍動體的實驗,並於1913年匯集成冊,出版《未來派動態照片》的畫冊。
1912 ○A·L·科伯恩拍攝一套題為《從紐約之巔看紐約》的組照,為後來出現的抽象攝影流派之始。
1914 ○在一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批空中偵察照片出世。
1915 ○P·斯特蘭德拍攝了一批象《牆影》、《碗和梨》這樣的作品,從而成為純粹派攝影這一流派的開山人。
1916 ○成立「美國畫意攝影家學會」。
現代攝影(1918—1959)
1917 ○英國攝影家A·L·科伯恩用「萬花筒」拍攝出一批被他稱為「旋渦式照片」的作品,成為攝影創作中抽象派之發端(該作品創作時間亦有作1916年)。
○A·L·科伯恩的《波爾多畫報》問世。
○美國「攝影決裂者」解體,《攝影作品》停刊。
○美國建立美國新聞普利策獎。
1918 ○夏德創作最初的抽象主義攝影作品《夏德畫報》。
○蘇攝影先驅M·納佩爾鮑姆在斯摩爾尼會議廳給列寧拍攝了第一張標准肖像。
○蘇聯成立在蘇俄教育人民委員會領導下的攝影、電影委員會,下設時事政治攝影局。另中央報刊有各自的攝影部。
1919 ○攝影史中達達主義攝影首展在美國揭幕。
○八月二十七日,列寧下令將舊俄時期的攝影和電影企業收歸國有,是日就成為蘇聯攝影的誕生日。
○魁登菲爾特創作出一種名為「光畫」的「絕對攝影」。
○美國第一張假新聞照片出現於紐約《傍晚畫報》,為該報製作。
1920 ○「賴依畫報」抽象作品問世。
○P·斯特蘭德最先提出新即物主義攝影的創作理念。
1921 ○曼·瑞創造的「瑞式照片」問世。
○巴黎舉辦第一屆國際「達達主義」展覽。
1922 ○A·斯蒂格里茨首幅以雲為題材的攝影作品問世。至1930年,他將經8年之努力拍攝雲的照片匯成總題為《十幅雲的連續攝影》(又稱《天空之歌》),並提出「等效」的攝影新概念,為五十年代「主觀主義攝影」奠定了美學基礎。
○L·W·納吉創作第一幅「物影照片」。後在「柏林狂飈館展出」。
1923 ○俄國彼得格勒成立「藝術攝影與技術攝影家協會」。
1924 ○新即物主義(新現實主義)攝影問世(誕生時間也有作1922年)。
○9月,俄國「藝術攝影與技術攝影家協會」和「技術協會第5部」聯合舉辦該國歷史上最大一次影展,分「新聞攝影與社會新聞」、「科學技術攝影」、「藝術攝影」及其他四個部分,共展出照片3000幅。
○美國新聞普利策獎中增設最佳新聞照片獎。
1925 ○至1928年,蘇聯在莫斯科先後舉辦了以攝影作品為主的「動態攝影」。
○M·納吉出版了《繪畫?攝影?電影》一書,對現代視覺藝術作出前瞻性的論述。
○首屆「超現實主義攝影展」在法國巴黎舉辦(有說1924)。
○閃光燈泡問世,取代1864年問世的鎂光條,1887年問世的鎂光燈。
1926 ○蘇聯成立「蘇聯記者協會」。
○10月,德國出版《工人攝影》後被希特勒查封。
○蘇聯出版《蘇聯攝影》雜志。
○C·馬丁和W·赫朗格成功在佛羅里達的德萊托圖加斯水下50英尺,拍攝熱帶魚美麗的條紋,成為歷史上第一幅水下彩色照片。
1827 ○美聯社成立攝影服務處(AP)。
○德國成立工人攝影家聯盟。
1928 ○攝影家S·洛倫特拍攝了一組具有完整的情節性的「攝影故事」,是現代攝影小說這一攝影樣式第一人(也有材說L·W·海因是該體裁攝影的第一人)。
○德國攝影家E·沙樂門用小型相機偷拍謀殺案宣判現場成功,將偷拍引入新聞攝影。
○新即物主義倡導者德國攝影家A·R—帕邱,將從1922年開始探索或創作的新即物主義作品匯集起來,題為《美麗的世界》出版,是該流派的第一本作品集。布洛斯費爾德《藝術的原形》(出版時間亦有作1929)、葛倫顯《新攝影視覺》(1942)均是該流派的力作。
○莫斯科舉辦十月革命後首次大展——「1917-1927年蘇聯攝影」。
○德國攝影家R·巴奇出版《美麗的世界》畫冊,提倡如實攝影,對「新客 觀運動」起了促進作用。
○法國第一家現代攝影畫報《觀察》問世。
1929 ○曼·瑞第一個使用中余曝光這一技法攝製作品——《裸女》。
○韋斯頓兄弟在德國斯圖加特的「電影與攝影國際影展」中首次展出新即物主義攝影作品。
○「德國攝影服務社」在柏林成立,是該國新聞攝影記者的活動中心。
○新即物主義攝影家K·布勞斯菲爾德的影集《自然的藝術形態》出版發行。
1931 ○H·C布列松開始在世界各國「抓拍」,「堪的」派由此誕生。
○美國埃傑頓發明頻閃電子閃光燈(發明時間有作1928年)。
1932 ○攝影史中反畫意攝影的團體——「f/64攝影小組」在美國成立,該組織是一群新即物主義者的集合體。
1935 ○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達達與超現實主義幻想藝術展》。
○1月1日美聯社用一條連接25個城市47家報紙的電話線,成功地將《墜毀在美國紐約州阿迪朗達克山中的飛機》新聞照片傳給他們,從此進入照片傳真時代。
○美國攝影年鑒創刊。
1936 ○提倡紀實攝影的「攝影同盟會」在美國成立。
1937 ○美國二月一日出版的《生活》雜志刊登攝影小說《巴賽爾女子大學》。作者為A·艾森斯塔特,由24幅照片組成。從而成為攝影史中最早刊登攝影小說的刊物。
○今年問世的新聞照片《飛艇興登堡號墜毀》,是攝影史上第一幅用彩色反轉片在現場搶拍的新聞照片。
○第一張用柯達彩色幻燈片製作的雜志封面是4月號的「美國」。
○第一次全蘇攝影藝術展覽在莫斯科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舉行。展出各類題材攝影作品1500張。
1939 ○法國發行紀念攝影術誕生100周年紀念郵票。
1940 ○N·亞當斯在舊金山加利福尼亞美術學院建立了美國第一個攝影系。
1941 ○美國成立「美國雜志攝影家學會」。
○美國女攝影家M·B·懷特於本年6月(有材料說是8月1日)進入克里姆林宮拍攝了斯大林肖像,從而成為第一個拍攝斯大林肖像的外國記者。
○據史載,世界上傳播最廣的西方領導人的照片是本年Y·卡休拍攝的《邱吉爾》。
1942 ○普利策新聞獎增設第一個新聞攝影獎,榮獲此獎的是布魯克斯於去年拍攝的《罷工糾察線上的斗爭》。1968年增設第二個新聞攝影獎(專題特寫)。
1944 ○A·亞當斯於今年拍攝了一幅題為《月出》的照片。後來成為攝影家親自製作、簽名後銷售最多的照片。共計750幅,最高價格是71000美元。(按:作者作品總銷售額多達32000幅,為攝影家中之最)。
1947 ○世界第一家向各國報刊供應圖片的組織名為「瑪格南」(有譯作「瑪農攝影合作社」)。今年在法國巴黎成立。它是一個紀實加抓拍的攝影家組織。發啟人R·卡帕、H·C—布列松、G·羅傑和D·西摩等四位攝影家。
○英國D·加伯發表了全息攝影的理論,為全息攝影奠定了基礎。
〇A·西斯金德他首次舉辦自已抽象主義攝影個展。
1948 ○蘇聯舉辦「偉大衛國戰爭攝影藝術展覽會。」
1949 ○德國先鋒派攝影家的組織「攝影形式」群體正式成立,它堅持「新視覺」觀點,後發展為「主觀主義」攝影流派。
1950 ○今年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攝影組織——「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FIAP)」在瑞士成立。
○日本成立「日本攝影家協會」,會長是木村伊兵衛。
1951 ○美國「攝影聯合會」解散。
○美國著名攝影家M·B·懷特,今年當選為國家第一號女性人物。
○德國抽象攝影家O·斯坦納特完成從客觀式向主觀式蛻變,於七月在薩爾布呂肯舉辦了二戰後第一個德國現代攝影展,展名「主觀攝影」。後一個現代派攝影流派以此命名,風行瑞典和日本。
○首屆「主觀主義攝影」展覽會揭幕,至1958年先後舉辦了三次。
○全蘇藝術展覽會特設彩色攝影展室、展出45位攝影家165幅作品,攝影作品首次以平等地位在蘇聯造型藝術展覽會上亮相。
1952 ○世界級攝影家H·C-布列松在美國出版第一本影集《決定性瞬間》。
1955 ○由E·斯坦肯主辦具有國際意義的影展《人類大家庭》揭幕。
1956 ○日本「主觀主義攝影聯盟」成立。
1957 ○菏蘭的「世界新聞攝影荷蘭基金會」(WPPH)於是年舉辦了首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和展覽。我國簡稱之為「荷賽」(WPP)。由於他評選的嚴格,被世界新聞攝影界所推崇,視作權威性的評選(有說時間是1956年)。
1958 ○美國《大眾攝影》首次組織「世界偉大攝影家」國際性選舉。
1959 ○蘇聯用人造衛星於今年十月七日拍攝出世界第一幅月球背面的照片。
○蘇聯攝影家協會正式成立。
當代攝影(1960—2000)
1960 ○E·利思成功地拍攝了第一幅兩束光干涉的照片,成為現代全息攝影的首幅照片。全息攝影理論則早在1947年由D·加博爾提出。
○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影展在紐約揭幕。
○紐約近代美術館舉辦「抽象感覺」影展。
1962 ○英國《星期日太晤士報》彩色照片副刊於今年創刊。
1963 〇美國成立攝影教育學會。
1964 ○美國首次出版《攝影網路全書》,計20卷。
1965 ○瑞典攝影家L·尼爾森在今年成功拍攝了人類生命最初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