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瀾滄男人節圖片
擴展閱讀
濃淡相宜的唯美圖片 2025-05-16 07:54:15
統計圖片製作軟體 2025-05-16 07:46:38

瀾滄男人節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4 02:09:25

Ⅰ 景頗族的特色節日

景頗族,中國雲南世居少數民族之一,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傳統節日有目瑙節、撒種節、嘗新節、 新米節、 採花節、 能仙節。

目瑙節
「目瑙縱歌」,景頗語意為「大夥跳舞」。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以後的九天內擇雙日舉行,節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腦作為一種大型的群眾性歌舞活動,其由來已久,歷史上,每逢豐年,出征、凱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動,均要跳「目腦」。
每逢目腦節日,村村寨寨的景頗人身著節日盛裝,紛紛從四面八方湧入目腦廣場。廣場上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歡快而不失庄嚴古樸的特色。廣場中央高豎著四根長約4米的目腦柱,亦稱雌雄柱,中間兩根為陰,外面兩根為陽,上面皆繪有精美而富有象徵意義的圖案:右邊柱上往往繪以蕨菜花紋,象徵團結奮進;左邊常畫回紋構成若干個四方形,並塗以不同顏色,表示景頗族的遷徙路線;中間兩根柱子之間,交叉著兩把長刀,為景頗民族驍勇強悍、堅強剛毅性格的具體標志。目腦柱的左側立著一個方形架子,上層是吹嗩吶的座位;前面掛著一個兩米長的大皮鼓和一面直徑一米多的大芒鑼,供跳舞時伴奏用。廣場四周用竹籬笆圍起,目的是為了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擾。舞蹈開始時,鼓樂齊鳴,人們由兩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腦舞路線的老人身穿大龍袍,頭戴飾有孔雀、野雞羽毛和野豬牙齒的目腦帽,手持長刀領頭,後面跟著背銅炮和持長刀的隊伍,婦女們拿著扇子或彩帕跟在最後,歡歌雀舞,熱鬧非凡。參舞者少則百多人,多則幾千人,從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其間舞者跳累時可自動退場憩息片刻,而後又繼續登場舞蹈。

撒種節和嘗新節
撒種節和嘗新節,是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隴等縣阿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
相傳在遠古時代,阿昌族人民中有個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獲季節,她總是不厭某煩小心翼翼地將各種穀物良種選留下來,轉送給各村寨的人民。由於幫助大家提高了耕種技術,她受到人們深沉的愛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獲前逝去,為了彌補老人未能穿新、嘗新而逝的最大遺憾,人們在她靈前敬獻香噴噴的飯菜和新衣。以後,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戶戶都用新收獲的糧、菜、瓜果做飯,這樣就形成了嘗新節。來年春天人們又將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種節。

新米節
新米節景頗族有趣的慶豐收節日。每年農歷八九月間,當田裡稻穀成熟時,家家戶戶都要歡渡「新米節」。
新米節的前一天,主人家就開始准備。他們背著插滿鮮花的籃子,然後揀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擺在鬼門旁邊。然後,便向各家發出熱情的邀約,請他們在第二天作客。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頭歡歡喜喜地來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來客。主賓互致問候完畢,就要准備新米節的飯食了。婦女和小姑娘炒穀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飯,上山采野菜。小伙們歡歌結伴,下河捉魚。按景頗族的傳統規矩,新米節這天不能殺雞宰豬。宴飲開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禱儀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干魚、干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願,盼望人畜平安,風調雨順,祛災除禍。如能如願,將來一定殺牛供祭。
在新米節的儀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長者講述穀子的來源。據說在很久以前,景頗族種植穀子,但谷魂卻上了天,地上的穀子長得不好,家狗見狀日夜吠叫,終於把谷魂叫到了地上,從此,景頗族種植的穀子茁壯豐茂。
因此,景頗族對狗另眼相看。新米節這天,要先給狗吃飯,其次才是牛,然後才給老人吃。新米節這天,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面和主要總結農事,討論下種的適當時機。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藝,旱地播種的方法和時限,開荒的設計。輪種的學問等。新米節是一個慶賀豐收的節日,也是一個促進農業技術交流的節日。

採花節
景頗語稱「思鮮鮮」或「吉達」、「寧打」等,一般在春節期間舉行。屆時,同寨或鄰寨的青年男女相約在一起,帶著粑粑絲、米飯、雞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適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說笑嬉鬧,舉行打「煬碟」等各種游戲。情侶們則談情說愛、互贈禮物,其餘男女老少,則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給年輕人聽,歌詞多為吉利之語。飯後,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樂。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約,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調,盡情娛樂,直到深夜。

能仙節
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閑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里,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Ⅱ 少數名族節日的來歷

歌圩
歌圩,壯語叫"龍洞",也叫歌坡或坡會,是壯族群眾以山歌為形式的社交聚會活動;也是青年男女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歌圩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歌圩的內容多以山歌為主,其形式一般有男女個人對唱和男女群體對唱兩種。山歌有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壯族青年能歌善唱者眾,出口成歌。優秀的歌手,其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對唱如流,歌聲甜潤而響亮,悅耳動聽。對山歌有一定的規則,在野外對歌,可以唱纏纏綿綿,推斷肝腸的情歌,但必須首先問明對方姓名、婚否、家庭情況等。對歌者須保持一定距離,以能聽情歌聲力度。在屋裡對歌,不唱深交歌,開始時首先要熱情贊頌主家,然後才唱其他歌。歌圩一般在各種節日舉行,各地的節日根據傳統習慣相對固定,"龍洞"的時間不盡相同。如有的地方為三月三,有的為四月八,有的則為七月十八。歌圩期間,男女青年除對歌傳情以外,也可以拋綉球、碰蛋定情。當今的壯族歌圩已發生較大的變化,只有少數地區還盛行這種傳統的壯族歌圩,如天等、靖西、武鳴、寧明、龍州等縣。由於受外來文化影響,大部分壯族地區的歌圩有的已經失傳,有的已經演變成壯族群眾聚會的日子、歌圩無"歌"的現象日益突出,歌圩的內容被探親訪友、交流思想文化等所取代。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8%E8%DB%D7&z=0

蘆笙節
蘆笙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約在農歷9月27日舉行。相傳,蘆笙管是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們又把蘆笙管叫做孔明管。據文獻記載,早在唐代西南地區就廣泛流行吹蘆笙了,蘆笙節具有悠久的歷史。

節日期間,男子穿對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長褲、頭纏青布巾,腰束大帶,手持蘆笙、鎖吶、銅鼓,湧向會場;姑娘們穿著綉有各色花紋、圖案的衣裙,頭纏青帕,腰束綉花綵帶,佩帶銀飾,邊說邊笑跟隨而來,人們伴隨著蘆笙的樂曲翩翩起舞。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2%AB%F3%CF%BD%DA&z=0

傣族的新年-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經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一般為3至4天。第一天,傣語稱之為「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稱之為「惱日(空日)」,人們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互相開始潑水了。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桑勘比邁",是傣語,意為傣歷新年。

由於傣族群眾在歡度新年佳節時,要舉行別具特色的潑水活動,相互潑水 祝福,因此其他民族 便稱這個節日為潑水節。

關於傣歷新年(潑水節)的來歷有一個傷感的民間故事,傳說人間的氣候本 來由一位名叫捧瑪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 了農時,讓一位名叫捧瑪點達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瑪點達拉乍自以為神通廣 大,無視天規,為所欲為,亂行風雨,錯放冷熱,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苗 枯死,人畜遭災……。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天英達提訴拉, 拆說人間的災難。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層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時,不慎撞在天門之上,一扇 天門倒塌,將他壓死在天庭門口。 帕雅晚死後,天王英達提拉開始用計懲處法術高明的捧瑪點達拉乍。他變 成一位英俊小夥子,佯裝去找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談情。

七位美麗的妙齡女郎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夥子的嘴裡了解到自己的父親降災人間之事以後,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為使人間免除災難,決心大義滅親。她們想盡辦法探明了父親的生死秘訣。在捧瑪點達拉乍酩酊大醉之時,剪下他的一束頭發,製作一張「弓賽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為非作歹的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抱在懷中,不時輪換,互用清水潑灑沖洗污穢,洗去遺臭。 據說這就是人們在新年期間,相互潑水祝福的來歷。

傣歷新年佳節,多數在傣歷的六月下旬,少數年份在七月初,傳統的過節時間, 一般是3天(有時為4天)。第一天稱為「麥」相當於陰歷的除夕,各戶要打 掃衛生,准備過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飯。第二天稱為「腦」,是個多餘的日子,不計算在舊年內,也不計算在新年內,稱為空日,傳說這天就是捧瑪點達拉乍頭顱腐爛之日。

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聖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說就是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日子之王來臨。

按照古俗,這天要「趕擺」,放高升,劃龍船慶祝新年的來臨。傣歷新年(潑水節),是西雙版納傣族最隆重的節日。節日來臨之前,家家要縫新衣,買新傘,備辦節日盛裝。每個村寨都要製作高升、禮花、裝飾龍舟,開展劃船訓練,青年人還要排練節目,作歌舞表演。節日來臨,要殺豬宰牛做年糕,准備豐盛的年飯,宴請親朋好友。

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慶祝活動長達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網霉」(死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頭、不理發、不幹活。大家去趕擺、賽龍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網腦」(臭的意思)這天被認為不幹凈,要沐浴、洗頭、理發、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舉行趕擺,放煙火,放孔明燈,把一年中的疾病、災難和臟東西統統送掉,乾乾凈凈進入新的一年。這兩天在傣歷里,認為是「空日子」 不稱在舊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網瑪」(意為神靈,也是歲首之意)。傣家人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潑水節的高潮。要進行堆沙、賧佛、潑水、放高升、丟包、跳「依拉賀」舞、拜年等活動。解放後,除傳統的活動我,還加有文藝、體育、電影、物資交流等活動,十分熱鬧。

傣家人在潑水節,喜歡排成隊伍,敲著芒鑼,擂起象腳鼓,集體跳起「依拉賀」舞,挨家挨戶去拜年,祝賀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依拉賀」,是一種邊舞邊歌的唱詞。具有傣家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情感,在「拜年」、「潑水」、「賽龍船」、「放高升」 時演唱,十分有趣。如:

「拜年」詞:「攀枝花,紅艷艷,桑開傣(新年賀新),已來到。帕薩傣(傣族),盡開顏,糯米酒,密樣甜,共舉杯,賀新年,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潑水詞:「瀾滄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潔泉,如甘露。銀水花,在飛舞,一個個,濕漉漉。透進心,是祝福,笑臉盤,是花朵。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賽龍船詞:「銅芒響,齊舉槳,團結緊,有力量。象蛟龍,譬波浪,昂起首,使勁劃,帕薩傣,賽龍船,依傳統,爭上游。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放高升詞:「做高升,放高升。學科學,練本領。火一點,黑煙噴,似利箭,沖入去。祝來年,好光景,願五穀,又豐登。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6%C3%CB%AE%BD%DA&z=0

景頗族目瑙縱歌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只要有場地,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進行目瑙縱歌,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集體歌舞。「目瑙」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的直譯,意思是大家一起來跳舞。在德宏州景頗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就是目瑙縱
歌節,村村寨寨都要舉辦目瑙縱歌。現在為了發展經濟,發揚景頗文化,方便遊客參與,當地政府有時也將時間略做調整。目瑙縱歌當初是為最大的太陽神「木代」而舉行的隆重祭祀活動。在景頗山寨,目瑙縱歌按其內容可分為祭祀木代貴的「木代」目瑙,出征的「達如」目瑙,重大迎賓或節慶的「克拉」目瑙,祝壽舉行的「柱罷麗」目瑙,起義時的「共潤」目瑙等10種之多。

目瑙縱歌盛會歷史悠久,源於美麗動人的傳說:遠古的時候,大地上的人們並不會跳"目瑙",只有天上的太陽神"木代"才會跳。有一年天空出現了9個太陽,不分晝夜的燒烤著大地,大地上河水被曬干,石頭被曬炸,人類和各種鳥獸都面臨死亡的絕境,就聚集在一起共商對策,公推百鳥到太陽宮去求太陽神。百鳥帶上金銀財寶,飛到太陽宮,請求太陽神每天只出一個太陽,並分出晝夜來。肩負拯救大地上的人類和生靈重任的百鳥,有幸參加了太陽宮里太陽神舉行的"目瑙",並以優美的舞姿和歌喉博得太陽神的歡心,太陽神欣然答應了百鳥的請求,將9個太陽減去8個,只剩下如今的一個。百鳥返回大地時,見一棵黃果樹上結滿了香甜的黃果,百鳥一時高興,便仿照太陽神的子女,在吃果子之前,聚集在一起推選孔雀做"瑙雙"(即領跳者)在黃果樹上歡快地跳起了"烏目瑙"(即"鳥目瑙")。寧貫娃的景頗族中神通廣大的闖世英雄,被百鳥那歡快的舞蹈場面所吸引,便情不自禁地摹仿百鳥歡跳起來。不久,寧貫娃在木折省臘崩(景頗族的發祥地)日月祖宗山腳下,用手指劃出平坦寬闊的「祥信央壩」作為目瑙縱歌舞場,舉行了人間第一次目瑙縱歌盛會。從此,"目瑙縱歌"活動便廣泛在景頗族地區流傳開來。目瑙縱傳說還有多個版本,以上傳說見諸報道最多。

目瑙縱歌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目瑙示棟,是為了紀念景頗族先人寧貫娃首創"目瑙縱歌"而設立的祭壇。示棟豎立在目瑙縱歌舞場中央,是景頗族群眾心中最神聖、最崇敬的圖騰。示棟一般由四豎二橫六塊厚實的長方形木牌加底座組成,用紅黑白繪就不規則的螺旋形幾何圖案,中間兩豎牌稍高,左邊為雄牌繪就太陽圖案,右為雌牌繪有月亮圖案,代表景頗族從青藏高原日月山遷徙而來,同時也表示陰陽搭配和人類離不開太陽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圖案,代表景頗族祖先當年遷徙的路線。再下是犀鳥和孔雀領舞的傳說圖案。兩則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樁,頂端繪有祖先發祥地---「木折省臘崩」。左樁下面畫著菱形寶石圖案,右樁下面畫著波紋形遷徙路線。再下均是象徵人類繁衍的厥葉花,象徵各民族團結的南瓜子,象徵消災辟邪的牛頭和人類生殖繁衍的乳房。橫的上面一塊繪有田地圖案,下一塊繪的畜禽、五穀圖案,陰陽雌雄樁之間有交叉的刀和箭相連,表示景頗人民生活離不開刀和劍,也體現景頗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目瑙縱歌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性,而且集中表現了景頗族的歷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觀念、音樂、舞蹈藝術和文化藝術特點,是研究景頗族社會歷史,以及民族學、民俗學的最好的活的材料。

在歷史上,豎目瑙示棟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薩要念村寨鬼(一種祭祀),形成祭祀高潮,連續三天的祭祀後,才能將目瑙示棟豎起,頓時,整個目瑙縱歌場歡呼雀躍,場面極其熱烈。如今在目瑙示棟正中置一面大鼓,兩側懸幾面大鑼(當地叫鋩)在目瑙縱歌開始進行前,由董薩對目瑙縱歌場四方大門進行祭祀,驅鬼。

景頗族的目瑙縱極其講究,沒有瑙雙的領舞是不能開場的。瑙雙由4名巫師頭戴由犀鳥頭做成的鳥冠,鳥冠四周綴有野豬獠牙,後面插有孔雀羽毛或者雉雞羽,身穿紅綠綢緞制的龍袍,身披銀泡,手執長刀。瑙雙排成兩列,前面二人稱為武雙,後面二人稱為文雙。目瑙縱開場前,先後瑙雙、瑙巴(相當於助理)、祭司和助手組成的祭祀舞隊帶領參加跳舞的人在激昂的鼓聲和鑼聲中,踩著同一節拍進入舞場。舞陣排成兩列縱隊,瑙雙手拿長刀引舞領路,後面舞者男人手拿長刀,女人手拿扇子或者手絹,按照瑙雙帶領的各種路線圍繞目瑙示棟踩著同一鼓點進入舞場跳舞。

每到目瑙縱歌節,景頗族村村寨寨,男女老少,身著節日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敲鑼打鼓,興高采烈的聚集到縱歌場。各景頗族支系穿著不同的服飾,在瑙雙的帶領下,列隊加入縱歌隊伍中,舞場中鼓樂聲和著景頗族歌聲響徹整個廣場。男子手中長刀上下舞動銀光閃閃,婦女手中的扇子或手絹翻飛,衣服上、筒帕上銀泡耀眼奪目錚錚作響。舞者完全沉浸在一種陶醉和忘情中,口中情不自禁的唱出「哦……然、哦然、哦然。。。。。。」的歡呼聲,場面蔚為壯觀。鼓聲、鑼聲節奏鮮明,聲勢豪壯,山谷應聲,雄壯的歌聲感染著場內場外每一個人,景頗人民象喝醉了香甜的米酒一樣激情奔放。舞場上,一些景頗族婦女不斷將竹筒中的水酒敬給舞者。成千上萬的舞者在瑙雙帶領下,沿著他們心中祖先遷徙的路線,時而穿插,時而環繞,進退有序,上萬人的隊形隨著鼓點的變化,舞步隨之改變,毫不紊亂。圍觀者經不住壯觀場面的感染,紛紛加入到隊伍中,舞場一般可容納數萬人同時跳舞,時間可以持續 10多個小時而不散。目瑙縱歌跳雙不跳單,一般通常為四天,舉行目瑙縱歌之前要請董撒測算日期。每次舉辦目瑙縱歌節,與德宏相鄰的緬甸各地都派出數百人的代表隊祝賀和參與,目瑙縱歌又增進了中緬兩國友誼。

Ⅲ 為什麼沒有男人節

婦女節來源於20世紀初期一系列的婦女運動大事而設立的。而女生節則是源於高校文化活動誕生的。男人節男生節沒有歷史造就,也沒有文化促成,自然而然沒有了

Ⅳ 世界上真有八三男人節嗎

有啊1、
居住在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者米拉祜族鄉的傣族人民,至今還沿襲著一個傳統節日———男人節。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九「男人節」這一天,全村人舂粑粑、殺豬宰雞,共同慶賀,熱鬧非常。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這里的傣族人民為了抵禦外敵的騷擾和侵犯,青壯年男子全部到前線戍邊抗敵。等他們打敗外敵,凱旋歸來的時候,村裡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大年已經過去了。家人和婦女們為了答謝英勇頑強御敵歸來的勇士,全村男女老少在寨主的率領下,用傣族人民最高尚、最熱情的禮節迎接他們:用潔凈的家鄉水為勇士接風洗塵,婦女和姑娘們用淘米水為勇士們洗頭,用一種帶刺的枝條幫他們梳理蓬亂的頭發,然後重新准備過年用品,給御敵歸來的男子漢們補過年,稱為「小年」。因為是專為男人而過的,所以又稱做「男人節」。從此,者米鄉的傣族人家,在每年春節後的正月二十九這一天,都要過一次男人節。

2、
普蘭縣科加等獨有風趣的節日——男人節,每年藏歷2月11至15日,科加18歲至最長壽男人都被奉為上帝,皆集中於科加寺門口廣場,喝酒看戲,舒舒服服地坐在卡墊上,婦女兒童則站著圍觀,一直站到男人節結束。

男人節,事先由村中有威望的老人,著手操辦集資,規定好每家所要提供的米面、酥油、肉類和柴草數量。過去,窮人湊不起糧草只得放棄,但現在卻不同,家家男人都在過自己的節日,多時曾達105人,各家各戶,每天都輪流委派女人為男人把壺倒酒,此幾天內,男人是至高無上的,節日一完,男女則平等相處。

3、
根據全俄民意調查中心的調查結果,不少俄羅斯人認為,2月23日是俄羅斯的「男人節」。
2月23日是俄羅斯「祖國保衛者日」。從2002年起,俄政府宣布該日為全國法定休假日。
盡管俄羅斯政府從未認可過「男人節」的說法,但是在民間,這個原本屬於軍人的節日已經變成了全體男人的節日。在這一天里,女性要向男性表示祝賀並贈送禮物,男士們則可以在自己的節日里盡情享受生活,開懷暢飲。有人這樣解釋說:「因為我們這里所有男人都要服兵役,所以建軍節就成了全體男人的節日了。」
去年,俄羅斯國家百貨商場里,貼滿了「男人節」的海報,為各種商品促銷。最流行的禮物不是電動剃須刀或高級領帶等傳統男士用品,而是男用香水和男用護膚品。

4、
「男人節」本是蒙古國的建軍節。1921年3月18日,在蘇俄的堅定支持下,「蒙古人民軍」向駐守買賣城(今恰克圖)的中國軍隊(高在田部)發起進攻,由於麻痹輕敵,被「蒙古人民軍」打敗。潰散的中國軍人一部分返回內地,另一部分北上經俄境回到東北。由此,本是中華一方土的外蒙古向獨立邁出了關鍵一步。當時,國內一片軍閥混戰,竟無人願意傾力去維護國家統一。於是在那一年,所謂的「紅色英雄」蘇赫巴托輕而易舉地成立了媚蘇親蘇的「君主立憲政府」。
為紀念蒙古走向獨立的這關鍵日子,後來的蒙古政府把3月18日定為「建軍節」。
因蒙古國軍人幾乎是清一色的男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建軍節」便變成了「男人節」。在「男人節」這天,男人都成了香餑餑,許多單位的女士都會湊份子請男人吃飯,讓男人的節日充滿快樂和幸福。女人們親自為男人斟酒遞煙,陪男人說話聊天,不亦樂乎。

Ⅳ 雲南西雙版納潑水節

當然如期舉行
看看傣歷1372年潑水節的日程安排吧
4月13日——潑水節第一天, 主會場:瀾滄江邊。
「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是世界第六大長河,一江流六國,被譽為「東方多瑙河」。由於我家就在江邊附近,每年一到這天一大清早就能聽到鑼鼓震天響,高升竄天,贊哈禮樂,人群的熙熙攘攘不絕於耳!這天是要早起梳洗打扮一番的,換上新縫制的傣裝,梳個傣族頭,卡上美麗的花朵,吃一碗米干,在8點以前趕到景洪街頭的主幹道,搶佔一個有利的位置,等待巡演花車以及各個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表演方陣(去晚了,警察會封路的)這是一個看美女的大好時機啊,隨便看,隨便拍。巡演結束後,您就順著宣慰大道一直走就能到達13號這一天的主會場—瀾滄江邊。那叫一個人山人海!滿世界的除了人就是人,(根據我的經驗,每年潑水節的這幾天,景洪的氣溫都很要上升好幾度,我總覺得是人來的太多,把氣溫抬上去的,人一走,氣溫也跟著下來了~)怕曬的朋友請一定帶傘或者帽子,因為真的很~~~熱!
在瀾滄江邊節目從早到晚,白天時候您可以欣賞民族表演,品嘗民族特色小吃,觀看堆沙及斗雞表演,不時的還會聽到傣族自製的大高升嗖……嗖……的在天際呼嘯而過!當然白天的重頭戲就是賽龍舟了!參賽隊伍大多是各個鄉鎮的傣族寨子選送的隊伍,比賽分男子組,女子組,以及混合組!比賽前州長大人會致新年辭,大佛爺會來誦經祈福,來到江邊一定要下水摸摸江水,拍拍頭,手,腳,這一年都會給您帶來好運的!餓了,渴了在江邊都可以解決!
晚上:回家沖個涼就可以出來繼續了!晚上會放禮花,放孔明燈,放水燈,篝火晚會……當夜空中上萬個孔明燈在搖曳,江面上點點燈火在閃爍,相信那一定是最浪漫的時刻!要求婚的,表白的,祈福的就都抓緊了!小時候還會有露天電影放,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哦?沿江有一條酒吧街,相信也會是不錯的選擇!
貼士:防曬第一!不要帶貴重物品,帶了一定要留心啊!人多手雜!穿著涼快的衣服,拖鞋或者涼鞋比較適宜!
4月14日——潑水節第二天, 主會場:曼聽公園(又名春歡公園)
這一天我們稱它為「趕擺」,這一天你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穿的美美的去曼聽公園吃東西!這天公園內到處都是當地民族特色小吃攤,以傣族為主,當然就是傣味為主啦!各種你想不到的燒烤,涼拌,水果……極限挑戰你的胃!當然啦,還可以閑庭漫步的游覽園內風光!要知道曼聽公園以前可是傣族皇室的御花園啊,周總理還在裡面參加過潑水聯歡呢,一進門就可以看見他老人家的塑像,看了幾十年還是那麼親切!曼聽公園後面是個老佛寺,有浴佛儀式,給佛沐浴的水是大家爭搶之物,拍在身上,一年不看病,不吃葯,天天好心情!晚上呢,會在不同的地方有演出,當然要選個人多的,場面大的!現在都流行在瀾滄江邊附近的潑水廣場了,地方大,人多,熱鬧!
貼士:白天帶上足夠滿足你胃的錢,晚上稍微休息休息,准備第二天的潑水大戰!
4月15日——潑水節第三天,主會場:景洪城各個角落。
終於等來這一天了,青年人,小孩子是最Happy的!!等了一年終於可以,盡情的放肆,來到街上,想潑誰就潑誰!特別是女孩子,不是我嚇你啊,特別是長的好看的,絕對成為「攻擊」的對象!特別是男生最愛潑!常常都是「群起而攻之」我自己就有親身體驗啊!但是呢,被潑的越多越濕呢,代表你今年就會越幸福啊!所以,讓水潑的更猛烈些吧!這兩年在瀾滄江邊新建了潑水廣場,所以在撒大街之前要趕到那裡參加集體的潑水大聯歡,也還會有很多儀式,節目,更熱鬧,更有趣啊!之後呢你愛撒哪兒,撒哪兒去,一直到下午6點,潑水才會基本結束!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今天,潑水的同時,老天爺都會趕來一起潑的,他老人家從來沒有失約過!
貼士:戰斗工具:水桶,瓢,口缸,水槍,好跑又不怕泡的鞋子!女士不要穿著淺色衣服,因為遇水會透!不要穿著過於暴露的衣服,以防走光甚至引來「攻擊」啊哈哈哈哈!可以准備幾塊零錢,以防你的杯子摔爛了,可以現場買一個救急!眼鏡就不要戴了,除非你准備好這個是一次性佩戴的!注意:老人,孕婦,太小的小孩是不能潑的,除非是那種一天追著你潑的小孩就不管了哈哈!
4月10日20:00—22:00
4月11日20:00—22:00
「暢享潑水節、暢飲王老吉」 勐泐文化廣場
4月11日—17日 全州美術書法攝影作品 金地酒店附樓
4月12日—15日 民族語電影晚會 邊交會場 瀾滄江邊
4月12日—18日 商品展銷、經貿洽談 邊交會場
4月13日—15日 貝葉文化宣傳周暨圖書展 邊交會場
4 月12日18:30—19:30 迎賓晚宴 輝煌都暢
4 月12日20:00—22:00 迎賓晚會 景洪劇院
4 月12日20:00—22:00 街舞大賽 勐泐文化廣場
4 月13日09:00—10:00 第十二屆西雙版納邊境貿易旅遊交易會開幕式 勐泐文化廣場
4 月13日09:00—17:00 堆沙、斗雞比賽 瀾滄江邊
4 月13日10:00—10:50 領導及中外嘉賓參觀邊交會展 邊交會場
4 月13日10:00—11:00 經貿項目簽字儀式 錦都酒店二樓會議室
4 月13日10:00—16:00 採摘青苔比賽暨青苔長宴 瀾滄江邊觀禮台
4 月13日13:00—15:00 慶祝大會、龍舟賽 瀾滄江邊
4 月13日13:00—16:00 瀾滄江之歌文藝演出 瀾滄江邊觀禮台
4 月13日13:30—17:00 燃放高升 新大橋下側
4 月13日15:30—18:00 州領導禮節性會見來訪來賓 新傣園滿園春廳
4 月13日20:00—22:00 少數民族集體舞大賽 勐泐文化廣場
4 月13日20:00—21:30 花車巡遊 天順超市—街心花園—州政府—版納樂園
4 月13日—14日20:00—01:00 不夜傣江南 瀾滄江邊
4 月13日20:30—22:00 燃放土火花、孔明燈、高空焰火、放水燈 瀾滄江邊
4月14日9:00—11:00 民族文化大展演 景洪城區四條主街道
4月14日9:00—20:30 趕擺活動 瀾滄江邊
4月14日20:00—22:00 少數民族情歌大賽 勐泐文化廣場
4月15日08:00—9:30 花車巡遊 南過境路—州政府—街心花園—天順超市
4月15日9:00—12:15、12:15—12:25、12:30—17:00 取水儀式 演繹潑水節的來歷 潑水狂歡 瀾滄江邊潑水廣場
4月15日20:00—22:00 民族歌舞薈萃晚會 勐泐文化廣場

Ⅵ 我國少數民族有哪些奇特節日

1.彝族虎節

雙柏縣小麥地沖一代的彝族,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披氈,臉、腳、手上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摩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

居住在雙柏縣小麥地沖一代的彝族屬羅羅濮支系,自稱「阿羅」。據說阿羅人的祖選居住再生山密林中,常被豺豹蟒蛇驚擾,阿羅人防不勝防。後來阿羅人把獵到的虎皮剝下來,套在身上跳起「虎舞」,以守衛寨子,並表示阿羅人都像虎一樣勇猛,不懼怕任何邪惡,阿羅人得到動物之王的守護,寨子安寧了,莊稼有了好收成,牛羊也平安了,寨子中出現一片吉祥景象。從此他們就把跳虎作為節日固定下來,並伴以樂曲和大鑼笙,使之更生動活躍。


虎舞(又稱老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每日增一虎(伊始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執以「崩咚」鈴的長者作前導(也稱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紋,披虎皮。如一時難得眾多虎皮,就用氈子代替。跳虎節時,前村戶戶敬香供「虎神」,每戶從門前到屋裡都要跳一場虎舞,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夜晚,田間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舞。15隻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喻後又來著)全村為來日的興旺景象擺酒慶祝,狂歡一夜。

彝族虎節屬虎圖騰的遺風,作為民族民間活動,跳虎笙受到群眾喜愛。



5.

阿昌族會街

時間:過去多在農歷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1 5 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

意義:宣揚阿昌族的宗教信仰。

內容:耍青龍、玩白象,是會街節期間最隆重、最精彩的娛樂活動。

會街,阿昌話叫「熬露」,每年農歷八九月間舉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間的日子。傳說佛祖「個打馬」(釋迦牟尼)為母親上天念經三日(相當於地上三月)返回人間時,佛光普照,青龍白象呈祥。阿昌會街必耍青龍白象,即源於此。

阿昌族視青龍、白象為吉祥、幸福的象徵。會街前,要紮好青龍、白象。會街這天,當天空霞光初露,小夥子們便身背戶撒長刀,挎著象腳鼓,姑娘們身著嬌艷的民族服裝,在鼓樂和鞭炮聲中簇擁著披紅掛綠的青龍、白象進入會街節廣場。當主持節日的長者宣布節日開始,頓時,鼓聲、(釒芒)鑼聲、(釒發)聲交織成一片。青龍、白象也活躍起來,青龍時而搖頭、時而擺尾、時而張嘴歡笑;白象時而甩動長長的鼻子,時而前進,時而後退,接著滑步、下跪、後仰、前傾,笨拙的憨態引起人們一陣陣鬨笑。此時,姑娘小夥子們便圍著青龍白象翩翩起舞。他們雙腳跳躍挪動,身體象波浪般地起伏,邊跳邊蹲。此時的會場,鼓樂齊鳴,龍舞、象躍、一片歡騰。

扎制青龍、白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老藝人先用木頭做架子、紙糊身,布做象鼻和龍頭、龍尾。要結實、輕巧、形象。耍青龍、白象時,人藏在龍身象肚子里,有的人負責抬龍、搬象,有的專門負責扯動龍頭、龍尾和象鼻,所以青龍就能抬頭、張嘴、閉嘴、擺尾,白象就會上下左右甩鼻子了。



6.

傈僳族「盍什」節

傈僳族有民能歌善舞,不論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又唱雙跳,而尤為喜歡對歌,特別到了過年,歌手們的對歌可以連續對上幾天不斷。解放後滬水、貢山、雲龍一帶的傈僳族還有組織溫泉對歌的習慣,每年過年之際,都要帶上年食,背上行里炊具趕往怒江州府六庫以北十二公里處的溫泉,參加「湯泉賽歌會」。屆時濁泉邊上帳蓬林立,人山人海,各地有名的歌手又上一輪,優美動人的歌聲此起彼伏,就是到了深夜,歌聲仍然在熊熊的待篝火旁回響。這樣一年一度的「湯池寨歌會」,一直要進行十多天。
射弩比賽也是傈僳族年節的重要內容,人們在聚會歌舞的同時,青壯年男子就常常拿出自己心愛的弩弓,於百步以外置一靶子,比試各人的本領。對傈僳人來說,弩是必不可少的,幾乎家家都有,男子人人都精熟,其弩用野桑或其它硬木製成,弩線用牛筋。一般青年男子用的弩須用很大勁才能上弦,可以稱得強弩。弩箭用竹或硬木製成。為了提高弩的威力,傈僳人常常在箭頭塗上生草烏等劇毒植物的汁液,這樣起到「見血封喉」,射中即亡的作用。


由於地區不同,各地過年的活動也不同,有的過年要首先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一年的辛勞;有的要在家門栽種松樹一株,讓其代表山神,以酒肉祭奠;有的則要把年食在人們吃喝之前舀一小勺讓狗先吃,因為他們認為世上五穀的種子,是狗歷盡千辛萬苦的飛到天宮中要來,所以要首先慰勞狗的這一大功勞。

除了過「盍什」節外,傈僳一般在其它統一節日,只是在怒江有的地區以公歷十月間(傈僳自然歷的酒醉月),在包穀收獲後的半個月內過收獲節,節日之際,村村寨寨煮酒殺豬,聚會吃喝,對歌跳舞,晝夜不散。


相關資料 :http://www.lbx777.com/ywfj/ssmz/ssmz02.htm

Ⅶ 什麼族有什麼節

1,潑水節,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語民族

潑水節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



2,火把節,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

火把節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3,農具節,壯族

農具節為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

4,龍船節,苗族

龍船節,為流行於黔東南的台江、凱里一帶的節日。苗族的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居住黔東南的台江、凱里、劍河、施秉、鎮遠等縣的苗族也有在農歷五月過龍船節競渡龍舟的風俗。

5,特懋克節,基諾族

在基諾語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鐵節」,是基諾族為紀念鐵器的創制使用而舉行的節慶。早年的特懋克節就是打鐵節,一般是在農歷臘月舉行特懋克節。節日活動包括:剽牛儀式,祭大鼓(神鼓)、打鞦韆、陀螺、丟包、踩高蹺等活動。

Ⅷ 拉沽族的歷史

來自北方的民族——拉祜族

拉祜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41萬餘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兩地區,相鄰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區也有分布。其中,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自治縣是最主要的聚居區。另外,作為跨界民族,緬甸、泰國、越南、寮國等國家也有16萬多拉祜人居住。

拉祜族歷史悠久,其先民「屬古代羌人族系」,是從青海、甘肅一帶逐漸輾轉南下,進入雲南和中南半島的。拉祜族自稱「拉祜」,有「拉祜納」(黑拉祜)、「拉祜西」(黃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稱、他稱有「史宗」、「野古宗」、「苦聰」、「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時,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統一定族名為「拉祜族」。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拉祜納和拉祜西兩大方言。過去無文字,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曾創制過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因欠科學,未能推廣。新中國成立以後,創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經濟以鋤耕農業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現在還建起了農機、製糖、制茶、采礦等地方工業。

拉祜族服飾崇尚黑色,以黑為美。男子裹黑色頭巾,穿無領短衫和長褲。婦女穿開衩很高的長衫或短衫、筒裙。特色食品有竹筒飯、雞肉稀、包穀飯、燒烤肉等。住房以竹樓和干欄式木樁樓房為主。節日有火把節、嘗新節等。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能歌善舞,音樂、舞蹈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有酒桌上喝,有話當面說」

拉祜族人民勤勞善良、崇尚禮儀。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很多為人處事、規范社會生活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和人與人之間互尊、友愛、和睦相處的良好氛圍。

拉祜人崇尚為人坦誠正直、光明磊落,不說假話、虛話,不隨意惡語傷人。「有酒桌上喝,有話當面說」,這是他們一貫奉行的信條。鄰里、朋友之間偶有磨擦或誤解,事後互遞一支草煙、喝一杯水酒,也就和好如初。朋友之間因某事發生曲直之爭,孰是孰非,難以定奪的話,來個摔跤定「輸贏」,被摔倒者算無理,絕無二話可言。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受歡迎的。

拉祜人常說:「太陽、月亮是最老的人最先看到的;糧食穀米是最老的人最先栽種的;山花、野果是最老的人第一個找到的;世上的事情最老的人懂得最多。」因此,尊老、敬老、愛老是拉祜人普遍的道德准則。無論哪家,老人的床鋪肯定設置在房屋裡最暖和的火塘旁,飯桌上的席位安排,老人也是居中的;晚輩不能在老人坐卧的地方來回走動;老人講話時,不能隨便插話,更不能打斷;每年新谷開鐮前,第一個嘗新的也一定是老人;新年初一背回的「新水」,也要先端給老人洗臉、洗腳。家庭內部如此,社會上也是一樣。即便年輕的村寨頭領,對老人也要禮讓三分,否則,他就很難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擁護。

「一家有事,全寨相幫」也是拉祜族的傳統習俗和精神風尚。無論日常生產、生活,還是蓋房搭屋、婚喪嫁娶,時時處處都能體現出拉祜人這種淳樸、厚道、豪爽與熱情的民風。

「不得茶喝頭會疼」

拉祜族地區盛產茶葉,是著名的茶葉之鄉。拉祜人擅長種茶,也喜歡飲茶。茶,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外出勞作之前,晚上回來之後,飲茶、品茶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更是一大樂趣。他們可以一日不進餐,但不可一日不飲茶,他們說:「不得茶喝頭會疼」。

拉祜人的飲茶方法也很獨特:把茶葉放入陶制小茶罐中,文火焙烤,待罐熱茶香之時,注入滾燙的開水,茶在罐中沸騰翻滾,之後倒出飲用,謂之「烤茶」或「煨茶」。有客至,必以烤茶相待。但按習慣,頭道茶一般不給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無毒,請客人放心飲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正濃,這才捧獻給客人品飲。

酒,也是拉祜人喜愛的飲料。逢年過節,親友往來,婚喪嫁娶等都少不了酒。男女老幼幾乎人人會喝酒,家家會釀酒。且飲酒時可以無菜,但不能沒有歌舞。「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舞」,這是他們飲宴活動的生動寫照。

衣尚黑色

拉祜族源於甘肅、青海一帶的古羌人,早期過著游牧生活。後來逐漸南遷,最終定居於瀾滄江流域。其服飾也反映了這種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徵,也體現了近現代南方農耕文化的風格和特點。

古代,拉祜族男女皆著袍服。近現代,男子普遍上穿黑色無領短衣,內套淺色或白色襯衣,下穿肥大的長褲,頭纏長巾或戴瓜皮式小帽。婦女服飾各地不一,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頭纏長巾,身著大襟袍式長衫,長衫兩側開衩很高。衣襟上嵌有銀泡或銀牌,襟邊、袖口及衩口處鑲飾彩色幾何紋布條或各色布塊,下穿長褲。有些地區的婦女還喜歡腰扎綵帶。這一類型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族袍服的特點。另一種是典型的南方民族的裝束,上著窄袖短衣,下穿筒裙,用黑布裹腿,頭纏各色長巾。

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色為美。所以服裝大都以黑布為底,用綵線或彩布條、布塊鑲綉各種花紋圖案。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搶新水」與「蘆笙舞會」

拉祜族的節日有春節、火把節、新米節、祭祖節、卡臘節、搭橋節、葫蘆節等。

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擴尼哈尼」。時間為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九,與漢族春節時間基本相同。不過,拉祜族過年分過大年和過小年。大年從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稱「女人的年」;小年從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稱「男人的年」。傳說過去只有大年,沒有小年。年前男人們總是集體遠行圍獵,回來時常常誤了年期。女人們為了慰勞遠途而歸的男人們,也總是一次次重新備辦酒肉食品,給他們補過新年,後來竟逐漸沿襲成習。因為這是為男人而補過的年,因此,就被稱為「小年」、「男人的年」。原來的年則稱為「大年」、「女人的年」。關於過兩次新年習俗的形成,也有的傳說,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擾。為了狠狠打擊敵人,保衛自己的家園,有一次男人們離鄉遠征作戰。當他們凱旋歸來時,年已過完。但為了慶祝勝利和萬家團圓,人們載歌載舞,又重新過了一次年,而且從此相沿成習,傳承至今。

「搶新水」和「蘆笙舞會」,是拉祜族春節期間重要而獨特的節日活動。

「搶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搶先到山泉邊去接取「新水」。這是拉祜人極為重視的新年頭等大事。他們認為,新水是最聖潔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徵。誰先接到新水,誰家的穀物、瓜果就會先熟,誰家就更有福氣。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聽到雄雞的報曉聲,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蘆,迅速奔向泉邊,搶接新水。接回來的新水要先敬獻祖先,然後給老人洗臉。

過年期間,各村寨還要舉行盛大的蘆笙舞會。屆時男女老幼身著節日盛裝,歡聚歌場,男子數人、數十人手持蘆笙於場地中央吹奏、領舞,婦女們手拉手圍成圓圈,和著蘆笙的曲調歌舞跳躍。

拉祜族的蘆笙舞是一種集體舞,內容豐富多彩,或再現勞動場面,或模仿動物的姿態等。舞姿細膩而又熱情奔放,是拉祜人最喜愛的傳統舞蹈。

茅屋與長房

拉祜族素居山地,村落多分布在靠近水源的山岡,掩映在茂林翠竹之中。

拉祜族的傳統住房,主要有落地式茅屋和干欄式樁上竹樓兩種。茅屋結構簡單,搭建容易。建造時,先在地基上立幾根帶杈的柱子,杈上放梁,樑上放椽子,椽子上鋪蓋茅草。柱子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圍柵作牆即成,頗具「構木為巢」的古風。

干欄式竹樓房是在木樁之上搭建而成的雙斜面竹樓。有大小之分。大型竹樓為母系大家庭居住,小型竹樓為個體小家庭居住。兩種竹樓結構基本相同,只是大型的更長、佔地面積更大而已,因此,通常也稱「長房」。

長房一般高約六七米,面積八九十平方米至二三百平方米不等,呈長方形。內部向陽的一側留有寬大的走廊,另外一側根據人口數量用木板隔成若干間,每個個體小家庭居住1至2間。走廊上設火塘若干,供各個家庭炊事、取暖之用。

長房的居住形式,反映了拉祜族原始母系制婚姻家庭組織與觀念的殘存,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拉祜族現有人口41.1萬多,其中雲南有40.8萬人,主要分布在瀾滄、孟連、耿馬、滄源、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蓋羌人,「拉祜」是自稱,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稱為「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是用火烤吃虎肉的意思,因而拉祜話被稱為"獵虎的民族"。

清朝初期,大乘佛教傳入拉祜地區,後來,基督教和天主教相繼傳入瀾滄、臨滄等地的部分拉祜族中。

拉祜人民喜歡歌舞,年節期間,集體跳舞,通宵達旦。

Ⅸ 普洱市瀾滄縣有幾個鄉鎮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轄20個鄉(鎮)。

下轄鄉鎮分別是勐朗鎮、上允鎮、糯扎渡鎮,謙六彝族鄉、東河鄉、大山鄉、南嶺鄉、酒井哈尼族鄉、惠民哈尼族鄉、東回鄉、拉巴鄉、竹塘鄉、富邦鄉、安康佤族鄉、文東佤族鄉、富東鄉、雪林佤族鄉、木戛鄉、發展河哈尼族鄉、糯福鄉。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處雲南省西南部,位於普洱、臨滄、西雙版納三州(市)交匯處,轄20個鄉(鎮)、161個村委會(社區),總人口50.09萬人,具有「老少邊貧,廣富香樂」的鮮明特點。

(9)瀾滄男人節圖片擴展閱讀

1、拉祜族人現狀:

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有8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佔全縣總人口的79%,其中拉祜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43%、全國拉祜族人口的1/2、全世界拉祜族人口的1/3。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拉祜納和拉祜熙2個方言。

2、拉祜族服飾:

拉祜族的傳統服飾以黑為美,男女服飾的主色調都是黑色。男子一般穿對襟短衫、黑布長褲,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頭巾裹頭。婦女穿開襟、開衩的黑布長衫,袖口、襟邊鑲著銀泡、縫綴著各種花邊,下著黑布長褲,頭纏黑色的長頭布,頭布兩端裝飾著彩色長穗,裹綁腿。

3、拉祜族建築:

拉祜族以拉祜族寨的形式聚居。寨內大多建有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等。有的還在位於拉祜族寨中心位置建有葫蘆廣場,葫蘆廣場形似一隻碩大的平面葫蘆,中心有一組石雕葫蘆。傳說拉祜族的祖先延於葫蘆中,因此葫蘆廣場表現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觀念。

參考資料來源: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官網-瀾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