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華民族園的專題展覽
「特色展覽」中展示的內容是中華民族園開設的專題展覽中具有鮮明特點的專題展覽。這些展覽,在題材、展示形式等方面,都借鑒了一些不同行業和領域的內容和展示方法。在民俗文化的展示方面探索創新。
王進鳥類攝影展
王進,現任中國·全聯旅遊業商會旅遊攝影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2010年以前的創作主要以中畫幅和大畫幅膠片相機拍攝風光和民俗。2010年後轉向生態題材創作,專門進行野生鳥類拍攝,2010年-2013年來足跡遍布近半個中國,拍攝記錄野生鳥類500餘種,其中不少為國家列入保護的珍稀種類。
中華民族博物院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露天形式人類學博物館,園內以1:1比例建有中國56個民族的五十六座博物館,館區環境按照各民族生活地區的自然環境復原,再現少數民族真實的文化生活場景。中華民族博物院從建院起就立志為城市保留一片凈土,不僅要保護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遺產,還要把保護人類的生態環境遺產。
中國傳統糕餅模具展
地點:南園納西族分館四方街
糕餅印模,是為了便於製作各種麵食糕餅達到統一樣式的模具。不同地域的糕餅印模,名稱也不盡相同。用糕餅印模所製成的月餅、糕餅、餅干、糕仔、糖糕、粿桃、糍粑餅、發糕,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用於祭祀、饋贈、祈禱以及給老人做壽、婚喪嫁娶的應景應時的具有文化特徵的「食用藝術品」。
在此展出的170件糕餅印模,徵集於山西、山東、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河北,上海、北京、東北等地。年代由清朝至近代,約300餘年歷史。
新疆傳統冷軋銅器展
地點:北園藏族分館八角街
新疆地區傳統生活用具冷砸銅器,是利用銅富於延展的特性,在常溫下對銅板進行手工錘打,製作出各種精美的器物,泛稱冷砸銅器。新疆冷砸銅器在十八世紀達到鼎盛時期,其造型和紋飾具有中亞及西域地區文化特徵,是絲綢之路文明遺產中的代表。其器物材質多用紅銅、黃銅及錫,經冷砸成形,運用鏨、鑲、雕、鏤手法鐫刻,打制光亮。其器物主要是生活用具,為容器、盛具、飲具類,如:鍋、碗、盆、盤、罐、瓶、壺等。
收藏的300餘件新疆傳統冷砸銅器,主要徵集於喀什、和田、伊犁等地。年代由明代至近代,約500年歷史。
新疆艾德萊斯絲綢展
地點:南園維吾爾族分館土魯蕃民居
新疆為中國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特別是盛產艾德萊斯綢的和田,更是古絲綢之路通往中亞地區貿易的主要集散之地和重鎮。「艾德萊斯綢」,即扎染綢。是維吾爾族極富民族特色的產品,也是維族婦女做衣裙最喜歡的綢料。艾德萊斯綢,按色彩分為黑、紅、黃和莎車式(即多色調)四類。兩種風格:一種是和田、洛浦以黑白兩色為主色調風格,金黃、寶藍、翠綠、桂紅等色點綴其間;另一種是喀什、莎車色彩絢麗、鮮艷的風格,由桃紅、杏黃、翠綠、寶藍、青蓮、紫紅等顏色搭配組成。綢料幅寬40厘米,長度以圖案二方連、三方連排列,呈長條形。
中華民族園展示的「艾德萊斯綢」,於1993年徵集新疆和田、喀什地區。
中國傳統燈具展
地點:北園彝族分館與苗族分館之間的連廊
油燈是老百姓家的光明。陶燈、瓷燈、銅燈、鐵燈、錫燈、木燈、馬燈、汽燈、風燈、油燈、掛燈、窯燈、炕燈、礦燈,它們跨越在明代、清代、民國至今六十年代為止的七百年時間里,都是老百姓的生活歷史寫照。 中華民族園(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多次組織專業人員前往世界屋脊采風,徵集了一批藏族宗教與生活用品。不僅介紹了藏族生活的點點滴滴,並且寄託著中華民族園(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對藏族同胞的深厚情誼。在中華民族博物院北區藏族分館,展出了藏族宗教與生活用品,並在此基礎上布置了多個以藏族宗教與生活用品為主體的專題系列展覽。
藏族姑娘辮飾套展覽
2001年夏天,時任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院長的王平帶領專業考察團,來到青海藏區,深深吸引她們的,不僅有壯美的高原風光,還有垂掛在藏族姑娘後背上的那些辮飾套。聽藏族同胞介紹,這些姑娘成長到十三歲左右,長輩就會為她舉行「戴敦」的儀式。「戴敦」來自藏語,就是給姑娘戴上美麗的頭飾,從此小女孩成了大姑娘,長長的辮子就要藏到辮飾套里了。於是,這些辮飾套便隨著王平來到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
神奇的擦擦和嘛尼石
擦擦,是藏語的音譯,為藏傳佛教模製泥佛像、佛塔等。藏族同胞用擦擦為大佛塔和大佛像裝藏,或供奉在嘎烏里帶在身上,或供奉在聖山、神湖、寺廟、瑪尼堆及江河湖泊中,以求得神佑,消災祈福。
瑪尼,是藏語的音譯。瑪尼石是刻有藏傳佛教佛像或經咒的石塊。瑪尼石廣泛流行在藏族民間,源於原始的靈石崇拜,逐漸轉變為藏傳佛教的聖物。在這里還可以知道如何製作擦擦和相關的其它知識。
《魅力藏區多風情》圖片展
《魅力藏區多風情》圖片展展覽展示了藏區的風光、人物、生產、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照片。
藏族嘎烏展覽
「嘎烏」,是藏語的音譯,為藏族僧俗隨身攜帶的藏傳佛教佛龕,內裝擦擦、佛像或護身符,一般掛在項上或背挎在身上。為佩帶者所珍愛和景仰。藏族同胞佩帶嘎烏,寄託他們的信仰,也成為身上重要的裝飾品。嘎烏,被藏族同胞視為護身佛盒。質地一般為鐵、銅,上等的為金質或銀質。佛盒表面鐫刻吉祥圖案,或者鑲嵌寶石。
藏族火鐮展覽
在沒有火柴或打火機的年代,我們的先輩曾經長期使用火鐮。火鐮是取火的用具,用鐵等金屬製成,形狀象鐮刀,用它敲打火石,發出火星,點著火絨,就取到了火種。藏族火鐮都帶有皮囊,裡面裝火石和火絨,可以隨時取用。除了使用功能外,火鐮還成為男人的飾物。藏族女子也經常隨身佩帶火鐮。女子用的火鐮比普通火鐮要小巧和精緻,掛在腰間,使用方便,也很漂亮。
藏族大昭寺展
大昭寺位於西藏拉薩市中心,是公元七世紀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為供奉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攜帶的佛像而建。以石塊砌基、砌牆,兼采藏族、漢族、印度、尼泊爾建築風格,氣勢恢宏,是藏民崇敬的宗教聖地。中華民族園大昭寺由來自西藏拉薩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復原建造。主要建築材料和構件、壁畫、雕塑、經幢等,全部來自拉薩。建築體高14米,建築面積560平方米,分三層, 一層設護法神殿,二層設經堂,三層設活佛修持殿。有藏族僧侶長年住寺修持。1994年4月,藏傳佛教高僧為中華民族園大昭寺開光。
壇城
壇城是藏傳佛教密宗修持的道場,存世極少。中華民族園壇城殿正中供奉巨型時輪金剛佛,內環壁繪有12幅彩色壇城圖壁畫,外環壁繪有16幅黑色護法神壁畫,均出自西藏活佛畫師之手。中華民族園壇城由來自西藏拉薩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復原建造。體高12米,建築面積282平方米。特殊材料全部從拉薩運來。整座建築造型外方內圓,周圍有8座時輪塔,體現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四面八方」的哲學思想,再現藏族宗教文化。1994年4月,藏傳佛教高僧為中華民族園壇城開光。
康巴民居
康巴民居是四川省康巴地區典型的藏族民居建築,在當地多依山勢而建。該建築由來自西藏拉薩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建造,特殊材料全部從拉薩運來。建築體為木石結構的平頂三層樓房,外牆白色,牆體微收,上窄下寬,窗戶小而密閉,也稱「碉房」。一層原為牲畜間,現為展室。二層為起居室。 中華民族園(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利用各民族的民居建築,舉辦民居生活原狀陳列。通過實物深入展現各民族生活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在民族風情和生活氣息里,追求陳列的專題性及學術性。《民居生活原狀陳列》著重再現少數民族居住文化,並延伸到民居生活的其他方面。
這類陳列散布在各館景區的民居里,展室與展品融為一體。這里展示有壯族、白族、達斡爾族、苗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的民居原狀陳列。 展覽位置:中華民族博物院南園白族分館。
一樓展出主題包括:荷包、肚兜圍嘴、枕頂、帽子、民族傳統鞋、民族挎包、中華銀飾、針和它的夥伴們、傳統鈕扣、手工技藝的小工具。
二樓展出主題包括:水煙具與嗅煙具、旱煙具與鴉片煙具、酒具、茶具、文房四寶、發飾簪釵、民間泥哨、粉撲耳套、筷子籠、弓弩箭具、民族刀具、傳統鎖具專題展。
荷包
荷包是中國傳統服飾中的一種配飾,指隨身佩帶的囊、袋或裝飾性小包。荷包除了實用性外,最主要是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理想的憧憬,成為一種精神與感情的寄託品。
在這里展示的各具民族特色的288件荷包,徵集於西南、西北、山西、西藏及北京等地。跨越時間為明、清至現代約600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帽子
帽子在古代稱為「冠」,主要用於區分不同身份的人和表示成年男子的象徵。「冠」「冕」就是這個時期用於禮儀、地位的「帽子」,隨著人類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生產的需要,帽子逐漸演變為保暖和防護實用為主,裝飾為輔。帽子包括著巾、襆(fú)、頭、冠、冕(miǎn)、弁(biàn)等。
在這里展出的帽子,主要介紹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藏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 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回族 、赫哲族 、鄂倫春族、白族、獨龍族、彝族、苗族、畲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 納西族、瑤族、 傣族等23個民族具有特點的16種類。徵集於東北、西北、西南、及青藏高原、新疆等地區。年代為清代——現代,跨越四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中國少數民族挎包
挎包,是指可以放置隨身攜帶小物品的口袋。在少數民族地區,挎包被稱為背袋、挎兜、掛包、花包、囊袋、筒帕等。挎包男女都使用。
在這里展示的各具民族特色的挎包,徵集於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內蒙、西藏、山西、北京及東北等地。展品多為近代,約一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鞋
鞋在漢時稱為履,秦時稱為屨。古代的履種類繁多,以材質可分為布帛、草葛和皮革三種。滿族雙鼻皮條布鞋、蒙古皮靴、藏族氈靴、維吾爾族羊皮靴、土族雙檁淺鞋、白族厚底板布制雨鞋、傣族的朝鞋、仫佬族的元寶鞋、仫佬族的尖頭鞋、毛南族的花針鞋、棉鞋、涼鞋、童鞋……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少數民族鞋,涵蓋 個民族, 個種類。徵集於雲南、貴州、青海、內蒙、西藏、山西及北京等地。展品多為清代至近代時期,約四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 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中國民間工藝肚兜、圍嘴
這里展出中華民族園藏的——肚兜、圍嘴刺綉小品,徵集於山西、陝西、貴州、東北等地。展品年代從明代至近代約四百年歷史。這里展出的藏品包括兩類:裹肚兜兜和小孩圍嘴。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傳統手工技藝的小工具
中華民族園收藏的傳統小工具,徵集於四川、河北、河南、青海、浙江、山西、北京等地,多為清朝、民國時期用品,約三百餘年歷史。
展品包括以下門類:彈棉花大弓、木棰、鐵砧、鋦鍋擔、金剛鑽桿、陶瓷輪盤、豆腐板、瓦模、彝族羊毛剪刀、大漆工具、木工墨斗、木工畫筆、朝鮮族刮木器。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三寸金蓮」—弓鞋
纏足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始於五代末年,南宋時期流傳,元代演繹出「三寸金蓮」的稱謂,明、清朝發展到極致。民國時期,呼籲禁纏。新中國的誕生,纏足徹底告終。「三寸金蓮」的展示,再現了「三寸金蓮們」那一方匪夷所思的天地,印證中國婦女在封建社會里的血淚史。
位置:南園 白族分館 四合五天井 一層
璀璨的銀飾
苗族銀飾有三大特徵:造型大、分量重、數量多。一套完整的銀飾由上百件銀器組成,重達幾十公斤,其工
藝繁雜,種類豐富,個人佩戴數量之多、亦堪稱世界之最。苗族銀飾鍛制工藝被列為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
中華民族園收藏著上千枚中華各民族銀飾。大到鳳冠,銀衣、銀角、銀項圈,小如簪釵、戒指、耳環、銀扣琳琅滿目,其中不乏明代、清代珍品。徵集於北京、貴州、廣西、湖南、 山西、山東、陝西等地。跨越時間有上千年之久。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針和它的夥伴們
縫針和它的夥伴頂針、針筒、針錐、繞線軸板、剪刀、針線包、針插、針線笸籮,構成人類傳統手工縫紉的小手工工具的系列用品。中華民族園展出的針、針線筒、頂針、繞線板、針錐、剪刀、針線包、針扎、針線笸籮等,徵集於甘肅、山西、雲南、貴州、山東、西藏、內蒙及北京等地。從新石器時期到明代、清代至近代,跨越時間有五千年之久。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枕頂
中國傳統的布枕具,造型多是長方體,也有扁方體、筒形或是生肖形。枕具的兩端部分雅稱為「枕頂」,亦稱「枕頭堵」。枕頂為枕具的裝飾主體。 枕頂綉源於漢文化,最早出自中原婦女之手,流傳至今已是各民族民間刺綉的小品之一。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232幅各族婦女獨具特色的枕頂綉片,徵集於山西、青海、河北、遼寧、內蒙、寧夏、北京等地。年代為明清至近代,約五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傳統茶具及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和發源地。茶最初為葯用,至西漢成為飲料,有五、六千年歷史。茶具也隨著烹飲方式的變化,由原始土罐、陶缽、盂、茶碗等,經漢唐到明朝,形成至今600餘年形制未變的壺、杯及制茶、飲茶方式。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茶具徵集於雲南、西藏、江西、新疆、內蒙古及北京等地。展品年代為清代至近代,約四百年歷史。展出的藏品包括:煮水器、泡茶器、盛茶器、茶海、茶杯、功夫茶具、貯藏茶器。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發飾八品
發飾是泛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首飾。中國古代發飾八大品種有笄(ji)、簪、釵、步搖、扁方、梳蓖、花冠、勝。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是從新石器時期至夏、商、漢、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的發飾,徵集於北京、甘肅、陝西、貴州、廣西、浙江、山西等地。跨越時間有5000年之久。展出的藏品包括:笄、簪子、釵、步搖、扁方、梳蓖、花冠、勝。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民間粉撲、耳套工藝及刺綉藝術
這里展出中華民族園收藏的——肚兜、圍嘴、耳套、粉撲四小品,徵集於山西、陝西、貴州、東北、北京等地。展品年代從明代至近代約四百年歷史。展出的藏品包括:綉花粉撲和暖耳耳套。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中國少數民族兵器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少數民族兵器,徵集於西藏、內蒙古、雲南、甘肅、青海、四川、貴州、北京及台灣等地區。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至近代,約四千年歷史。展出的藏品包括:鄂倫春族弓箭、骨箭頭、弩、箭盒、怒族熊皮箭袋、矛、叉、鎧甲、頭盔、 土族火槍和苗族火葯筒。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傳統煙具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煙具及配件,徵集於雲南、貴州、陝西、山西、內蒙古及北京等地。展品年代多為清代至近代,約四百年歷史。展出的藏品包括:蒙古族清代銀鏨龍紋旱煙槍、苗族銀簪花旱煙桿、土家族旱煙袋、麂子頭的煙荷包、羚羊小腿骨旱煙桿、藏族蛇頭形旱煙槍、黑色漆皮元寶形煙絲荷包、侗族陶瓷煙鍋、彝族石頭煙斗、毛竹筒大煙槍、佤族竹蔸煙斗、煙荷包、煙盒、火鐮、白族壓皮朱漆煙盒、彝族牛皮煙荷包、白族肚兜煙荷包、土族鐵火鐮與火絨雙竹筒、納西族牛皮煙絲盒、銀浮雕大煙槍、白銅鏤花大煙燈、大煙鍋、銅質大煙膏盒、藏族銀煙膏盒、紙煙嘴、象牙煙嘴和紅銅火柴盒。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酒具
在這里介紹的民族酒具特點是就地取材、精工細作,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方色彩,蘊含著豐富的酒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園收藏的各民族傳統酒具,徵集於雲南、貴州、四川、江浙、山西、西藏、內蒙古及北京等地。展品從明、清至近代,約五百餘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中國傳統筷子籠
筷子籠,盛放吃飯用的筷子器皿,又稱筷子筒。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當今世界上使用的一種獨特的用餐具,是中國福文化中的吉祥物。中華民族園展出的筷子籠,徵集於河北、河南、江西、北京及東北等地。展品年代為清末民初至近代,約二百年。展出的藏品包括:陶瓦筷籠、竹筒式筷籠、朝鮮族陶筷籠、青花瓷筷籠、喜字筷子籠、高粱稈亭形筷籠、壽桃錢紋筷子籠。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民間玩具--泥哨
泥哨:又名「泥叫叫」、 「泥泥狗」 、「小泥叫」、 「咕咕蟲」,是民間一種帶有口哨的泥、陶類發聲兒童玩具。由傳統小型泥捏彩塑動物造型為主,通常在泥坯內捏有吹氣孔和相應的回氣孔或是插入一根笛管作為發音哨。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泥哨,徵集於貴州、河南、陝西、北京及台灣等地。年代為近代。展出的泥哨包括:黃平泥哨、淮陽泥哨、台灣交趾陶泥哨、銅仁泥哨、魚化寨泥哨。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傳統煙具中的水煙具與嗅煙具
水煙具、嗅煙具是中國傳統煙具中有著不同時期文化烙印的兩個大類,它隨著不同煙草品種的使用與淘汰而誕生與消失。
中華民族園的煙具展品徵集於雲南、山西、內蒙古及北京等地。年代多為清代至近代,約四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傳統鎖具
鎖,可啟閉的器物,用以鎖住某個確定的范圍。由鎖體、鎖梁(亦稱:鎖栓)及鑰匙三大基本構件組成。主要用於門、櫃、箱、盒、抽屜、刑具等的開啟閉合,以鑰匙或暗碼打開的扣件 。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是明代至近代各具特色的木鎖、廣鎖、花旗鎖、首飾鎖等,徵集於北京、雲南、浙江、河南、黑龍江、新疆等地。跨越時間有500餘年之久。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文房四寶」— 文房用具
「文房」之名,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 歷史上專指文人書房。文房用具初始為筆、墨、紙、硯,指文房所使用的基本用品,後為文房用具的總稱。其中湖筆、徽墨、端硯、宣紙為文房四寶之上品。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文房四寶」,徵集於安徽、廣東、浙江、河北、山西及北京等地。展品年代為明、清至近代,約五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中國三大民族刀具:阿昌刀、英吉沙刀、保安刀及其它
民族刀具,泛指按傳統的手工鍛打、淬火的方法製造,用來切、割、斬、削、砍、鍘的工具。主要材料有鐵、鋼,鑲嵌輔料有銀、銅、寶石、獸骨、牛角、鯊魚皮、玻璃等。民族刀具又以搏鬥的刀具為主,由刀片、刀柄及刀鞘組成,分「刀」、「劍」兩大類:刀身短、微彎、刀尖起翹,為刀,又稱單刃刀;而刀身長、體扁、平、直,中脊起棱,為劍,又稱雙刃刀。
中華民族園收藏的三大民族刀具及在其影響下形成的「玉樹藏刀」、「蒙古刀」,造型各異,工藝精湛。其中清代、民國珍品頗多。徵集於雲南、西藏、內蒙古、新疆、甘肅、北京等地。跨越時間有三百年之多。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貳』 ps怎麼做艾德萊斯花紋,效果看圖片
用濾境~風可以實現上圖效果先新建t背景文件~填充顏色;創建新圖層~用畫筆工具繪制紋理;用濾鏡~風實現上圖效果,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