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之外的女性藝術家:藝術界如何將她
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波提切利、緹香、涅利,皆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如果最後這個名字讓你感到有些陌生,那你還是可以被原諒的。Plautilla Nelli,她的聖經題材繪畫是充滿美感的佳作——就像和她同時代女藝術家的作品一樣。但是,在和父權制本身一樣古老的歷史書寫中,她沒有被書寫進任何一本文藝復興史。涅利被視作一個僅僅懂得揮舞畫筆的修女,遺棄在了藝術史之外。
Marlene Dumas系列作品《為自己造墓碑》(Measuring your own Grave),2008年在邁阿密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只是我們難以預測不可倒轉的變化多快會到來。英國公立畫廊正面臨艱難的財政危機,對私人與商業資金越來越大的依賴使得性別平等仍然不會是未來被最優先考慮的問題。圍繞著如何最好地去回顧和填補我們對歷史上女藝術家作品的收藏缺口,爭論也在持續發酵。女藝術家能簡單地被「重新植入」藝術史嗎?
❷ 抽象藝術家
這是畢加索。
❸ 著名的抽象藝術家及作品有哪些
馬列維奇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神秘主義者,他認為,可以證明一幅繪畫是完全能夠脫離任何影像,或者脫離對於 外部世界的模仿而獨立存在的,這使他的藝術具有了某種神秘主義色彩。在1915年和1923年之間,他繼續實驗了三度的素描和模型,其中研究了在三度之中的形式問題。這些抽象的三度模型所提出的問題,使「立體未來主義」成為一種過渡的風格,它不僅對以後俄國構成主義以及以構成主義為基礎的抽象藝術的成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通過馬列維奇的弟子,特別是李西茨基,傳播到德國和西歐,影響了包豪斯的設計教學,以及現代建築的國際風格的進程。
幾何抽象
又被稱為「硬邊繪畫」,即它是用邊緣清晰的幾何形來 構成其形象的。這一概念是由美國評論家朱利斯·郎斯納於1959年提出,用以描述那些使用大面積的、平塗的、未加調和的色塊,再由精確勾勒出的邊緣加以限定的繪畫形式,這種繪畫類型從1960年以後才開始流行。評論家艾洛維給這個概念下了一個定義,他認為,硬邊的定義與幾何藝術正好是相反的,「塞尚以之成 名的『錐形、圓柱形和球形』,繼續出現在20世紀的大部分繪畫作品中。然而,即使如此,這些形式也表現得不純正,抽象藝術家們已經傾向於編排獨立的要素。形式曾一直被當作分離體來看待」,而「在硬邊繪畫中形式不多,畫面潔凈無瑕,整幅繪畫成為一個整體單元,形式展現於整幅繪畫,色調限於兩到三種,這種稀疏 空曠迴避了背景圖形的立體效果」。「硬邊繪畫」與更早時候的幾何傳統之間的重要區別,正是這里所引述的探尋一種完整的統一體,沒有前景或背景,也沒有「背 景圖形」。這種繪畫的主要人物是凱利(Ellsworth Kelly,1923—?)、萊茵哈特、亞歷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1912—?)等。
造型畫布
是流行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即將畫布綳在隱藏的支架上作有形的或三維形狀的表現,以使畫面產生新的張力。盡管這一形式在中世紀、文藝復興直到19世紀一直都有表現,但20世紀這種新的形式有自己的特點:(1)採用各種形狀的畫布造型;(2)畫面主題為各種幾何形的抽象組合;(3)畫面常採用各種材料向三維空間發展;(4)邊線交界明確。
❹ 一副著名的油畫,畫的是一個女人,雙手舉著一個罐子,舉過頭頂,胳臂彎曲,有清水從罐子里流出,叫什麼名
這幅油畫作品出自安格爾的《泉》。
《泉》(spring),別名《春之仙女》,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於1830年至1856年所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現藏於法國奧塞美術館。
該畫運用柔和並且富有變化曲色彩和柔美的曲線,表現出女性人體的古典之美。年輕的裸女手拿陶罐,讓裡面的永緩緩地傾例出來,微屈的雙膝和因舉起陶罐所表現出的肌肉曲線營造一種典雅、純潔的脫俗之美。
安格爾(Ingres,1780—1867)大衛的學生,新古典主義的代表畫家。安格爾追求「絕對的美」,認為古希臘和拉斐爾的藝術是完美無瑕的典範,並認為造型的形式美才是繪畫的根本。
他推崇古典的藝術法則,強調理性原則,重視素描和線條的作用,忽視色彩的表現作用,並反對直接表達感情和想像。代表作有《路易十三的誓言》《荷馬的禮贊》《利維爾夫人像》《大宮女》《土耳其浴室》《泉》等。
(4)藝術的抽象女人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西方古典藝術家的眼裡,女性形象是他們普遍鍾愛的表現對象,米洛的維納斯,被奉為永恆的經典,代表愛與美的維納斯,即使雙臂殘缺仍不失為一種美;提香塑造了烏爾比諾的維納斯,達·芬奇塑造了好多女性形象,代表了古典藝術的典型形象……安格爾的題材並不多,甚至反反復復畫同一題材、使用同一造型——女性。
1830年,安格爾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逗留期間,開始為作品《泉》起稿創作,可是遲遲沒有完稿。直至1856年,76歲高齡的他才在助手亞歷山大·萊格菲和吉恩·保羅艾蒂安·巴爾澤的協助下完成此畫。
最初在安格爾心中構思的「泉」,是仿效義大利大師們在畫維納斯時的願望,企圖使形象更單純化的「維納斯」樣式。
❺ 抽象藝術的代表人物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1866年生於莫斯科,大學專業是法律和經濟。後獲博士學位,並在大學任教。30歲時為了學畫,他放棄法律教授的職位,來到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後成為職業畫家。康定斯基的早期繪畫,經歷了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的不同階段,最後,在野獸派色彩和音樂的靈感中,康定斯基創作了以「構圖」、「即興」、「抒情」命名的作品。從而誕生世界上第一幅架上抽象畫。
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1872-1944),生於荷蘭,新造型主義的代表人物。14歲開始學畫,20歲就成為中學美術教師,開始繪畫創作,先後受過印象派、象徵派和後印象派的影響。蒙德里安進入抽象畫創作直接受到受畢加索和布拉克早期立體主義作品刺激,1911年在巴黎接受了立體派的繪畫觀念,開始用立體主義手法作畫。
馬列維奇
馬列維奇(1878——1935),俄國畫家,至上主義藝術奠基人。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一起成為早年幾何抽象主義的先鋒,他們三個人被稱為是抽象藝術的三駕馬車。
馬列維奇留存於世的那些作品在這么多年以後,仍以它的單純簡約而令人驚訝。他的作品,為20世紀的藝術界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從達達主義到後來的極簡主義直至今日的極簡主義,都和他的「至上主義」觀念有關。
庫普卡
庫普卡(1871-1957年)出生於捷克。他不僅是「幾何抽象」的創始人,而且當年在巴黎是和康定斯基齊名的抽象畫家。他1900年左右的插圖就出現了絕對的抽象符號。他的成熟的抽象畫是在1910年幾乎是和康定斯基同時出現。
德勞內
德勞內(1885-1941) 生於巴黎,受印象派影響,它的作品強調光線和色彩,為色彩而色彩。他把光分解成彩虹七色,運用結構的方法,將不同的色彩重新組合。德勞內總是對色彩和光線極為著迷.他將新印象主義的色彩理論、野獸派的大膽處理手法、立體主義的空間和形式表現方式融會貫通,形成了一種被稱為俄耳甫斯主義的新風格。他的那些色彩飽滿的作品,對於純抽象主義這一現代藝術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米羅
米羅(1893-1983)出生於西班牙,是和畢加索齊名的西班牙畫家。一般西方美術史都會將他歸類到超現實主義流派中。米羅的作品也不是純粹的抽象繪畫,而是符號化地表現著他心中的世界。他是接受東方文化並且在自己的藝術里放入了大量的東方符號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東方文化的神秘和超現實的幻境。米羅繼承了康定斯基關於點、線、面的形式美學,他的很多抽象作品都是點、線、面理論的演繹。神秘的符號,妖嬈的線條,簡約而熱切的色彩,迷幻而又童趣的情緒,抽象的意境和超現實的體驗,是米羅繪畫的特徵。
羅斯科
羅斯科(1903-1970)生於俄國。十歲移民美國。曾在耶魯大學受過短暫的藝術培訓,後到同輩畫家的畫室中學習繪畫。盡管早期他受到超現實主義作品的影響,但是一直是以表現主義手法進行創作,逐漸過渡到抽象。直至1947年開始,發展成完全抽象的的表現主義風格,以兩個或者三個長方形的組合,在邊緣留有模糊的的邊界,使得一個平面上的不同色域有著異樣的空間,在冷抽象的背景中,具有模糊邊界的色域有飄忽的感覺,有自由的呼吸也有寧靜的沉思,給人雙重的色彩個性和印痕。羅斯科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派中色域派的領袖,盡管他自己不承認這種劃分。
德·庫寧
德·庫寧(1904-1997)生於荷蘭。早年當地的藝術學院學習過,並受到表現主義畫家的影響。1926年作為一名油漆工前往美國,1934年開始嘗試抽象畫創作。50年代成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領袖人物。 德庫寧的創作,集中於抽象、女人和男人這三個系列,而其中,尤以女人系列最出名,它實際上幾乎與他的繪畫生涯相始終。
瓦沙雷利
瓦沙雷利(1908-1997)是匈牙利籍的法國美術家。青年時代曾在布達佩斯國立藝術學校學習。22歲定居巴黎,開始從事廣告和裝潢藝術創作。從40年代起,致力於光效應繪畫和知覺理論研究。他對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和理論以及色彩理論、知覺和幻覺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嚴肅認真的研究,漸漸發展出自己的藝術圖式和創作方法。他運用了各種設計的方法,去創造抽象組織中運動與變形的幻覺。幾乎在每一種光效應設計方法的發展中,他都做出了貢獻。
波洛克
波洛克(1912-1956)生於美國。是世界著名的行動繪畫藝術家。
2006年11月3日,傑克遜·波洛克的一幅作品《1948年第5號》拍賣出全球繪畫作品最高價,達1.4億美元(約合1.096億歐元)。在這個世界紀錄誕生之前,中國多數人可能對波洛克一無所知。波洛克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畫家。他1912年生於美國西部,1943年舉辦了第一個畫展,只賣出一幅小畫,讓波洛克倍感失望。輿論對他的評介也是兩個極端,一方極其貶低,「這傢伙簡直是病狂,叫人無法忍受!」一方推崇備至,認為一個繼畢加索、米羅後的天才誕生。一個開創性的藝術家在成功之初都將受到傳統的懷疑和貶黜,生性自由、散漫的波洛克更是受到了那個時代的質疑。
1946年,波洛克開始用「滴灑法」創作,有點類似中國畫中的潑墨(他也是受到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書法藝術影響的抽象畫家之一),就是將油畫顏色調稀或者直接用油漆,用筆或勺滴灑或潑灑在畫布上。波洛克的滴灑法繪畫隨意之間隱藏著戲劇性的偶然效果,激情四射而且充滿了色彩的自由、張力和狂野,加上他不拘一格,繪畫過程中「泥沙俱下」,沙礫、碎玻璃、雜物都敢入畫。在看似隨意的潑灑中,狂野而富有張力的色綵線條有著自身的邏輯,畫家也在移動中即興而刻意地編排著視覺音樂的節律。他作品技法的獨創和視覺效果的另類給當年50年代的美國藝術帶來極大的震動,被視為是擺脫歐洲影響的美國抽象藝術時代的開始,是美國自由精神的象徵。他因此而成為20世紀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❻ 抽象的藝術也源於生活嗎請舉例說明 要有圖
誰提出的藝術源於生活:俄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有較早較多較完整的論述 具體誰說的我不知道,但是,具體含義大體意思是這樣的:沒有生活原形或者現象就沒有藝術創作的源頭和靈感.也就是說生活中的所有點滴小事或者發生過的事是藝術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過藝術手段的加工,精練的語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節排列,渲染,誇張,集中矛盾等故事情節的等等描繪,就使一本小說或者是其他的文學作品更加的生動,耐人尋味.所以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藝術源於生活有高於生活的例子:藝術就是生活的濃縮與提煉,它有時會把一些生活中的東西做的更純粹,更極致。它是美的,純粹的,帶著創作者的個人傾向,必定是展現,提取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就這一點說,比起日常的紛繁復雜,良莠不齊是高了。或許不是很准確,但舉個例子 ,文學上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就使得作品與現實有了差異,更強烈,更震撼,等等。
❼ 有哪些網站可以找抽象藝術類的圖片呀 要比較專業的 可以用於設計的
網路:抽象主義。再選一些名家網路他們的作品。夠專業了吧
❽ 藝術上的抽象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 就是用非實體形態去描繪一件事、無的實體形態 或是用意象中的形態去表現你的思想,心情
❾ 抽象藝術的 藝術美有哪些表現
我可以給你推薦一個學畫畫的網站
——天津文化藝術網
是一個天津知名的書畫老師為了普及書畫知識開辦的網站,裡面有書畫知識,名家名作,民間藝術,非常適合想要學繪畫的人,而且很多的知識都是老師多年經驗的結晶,我就從那裡學到很多!
建議你去看看
網址http://new.tjculture.com
下面來源於天津文化藝術網
抽象主義
20世紀以來在歐美各國興起的美術思潮和流派。它否定描繪具體物象,主張抽象表現。在西方藝術論著中,抽象主義、抽象藝術、抽象派是同義語。
抽象主義不同於20世紀的其它流派,它不是一個有宣言和綱領的社團。一般泛指的抽象藝術,包含兩種類型:1.從自然現象出發加以簡約或抽取其富有表現特徵的因素,形成簡單的、極其概括的形象;2.不以自然物象為基礎的幾何構成。
抽象主義的美學觀念最早見於德國哲學家W.沃林格的著作《抽離與情移》。他認為,在藝術創造中,除了情移的沖動以外,還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沖動支配著,這便是「抽離的趨勢」。產生抽離的原因是因為人與環境之間存在著沖突,人們感受到空間的廣大與現象的紊亂,在心理上對空間懷有恐懼,並感到難以安身立命。人們的心靈既然不能在變化無常的外界現象中求得寧靜,祗有到藝術的形式里尋找慰藉。人們既然不能從外界客觀事物中得到美感享受,使希圖將客觀物象從其變化無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來,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久的價值。沃林格的理論,影響了包括W.康定斯基在內的表現主義畫家。最早的抽象主義繪畫便是由康定斯基於1910年前後畫出來的。沃林格是康定斯基的朋友,他積極支持表現主義運動,並為之擴大影響。
抽象主義的產生除了有逃避現實的因素外,還有受到工業、科學技術推動的原因。現代化的建築和環境,要求更為概括、精練和簡化的藝術形式與之相適應;機器運轉的速度、力量、效率這些對視覺來說比較抽象的因素,刺激藝術家去做抽象美創造的嘗試,抽象主義藝術的產生是對寫實藝術的補充。不以描繪具體物象為目標的抽象藝術,通過線、色彩、塊面、形體、構圖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人們的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
❿ 王衍成的著名抽象藝術家
王衍成,別名王衍城,山東煙台人。1960年1月9日生於廣東。1978-1981年在山東省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專業學習。1981-1985年在山東省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學習,畢業後獲學士學位。1985-1986年任山東省藝術學院助教。1986-1988年在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高研班學習。1988-1989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藝委會工作,任全國第七屆美展宣傳部副主任。1991-1993年在法國聖太田造型藝術大學學習。1992年被聘為山東省藝術學院講師,1995年任山東省藝術學院客座教授。1996年任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2002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造型協會國際藝術中心IACA副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兒童繪畫評審委員會委員。2003年任法國國家比較沙龍組織委員會委員,上海師大美術院客座教授。
作品有《荒野上的歌》、《夥伴》等。《撥軲轆》在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