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長頸族死後的女人圖片
擴展閱讀
老年最美微笑背景圖片 2025-08-27 18:46:40
提高圖片分辯率的軟體 2025-08-27 18:18:47

長頸族死後的女人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2-18 00:21:45

① 長頸族為什麼要把脖子弄得那麼長

長頸族 長頸族,是由泰國北部與緬甸邊界的一個少數民族喀倫族(Karen)的一支巴東(Padaung)族所組成的,只能在湄宏順鎮看的到。實際上,「長頸女」的頸部長度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兩樣,而是她們的鎖骨和肩骨因銅圈的壓迫而下陷。 風俗 按照他們的風俗女孩在5歲的時候就要在頸及四肢套上銅圈帶上1公斤的銅環,十歲開始便每年在頸上多加一個,一直至到二十五歲為止。長頸族覺得女子頸越長便越美,所以她們由五歲開始,這些環只能往上添,不能往下拿,終生都要佩戴。晚上睡覺的時候只取下後面的豎環,而其它環也不取下來,幾天洗一次澡,幾個人互相幫助,用布在環和脖子間搓洗。 很多書上寫因為這些環的支撐慢慢的把脖子拉長其實是不對的,事實上脖子的長度並沒有太多變化,這些環的作用是靠重力把肩膀壓低,顯得脖子長。所以當她們需要看醫生等不得不臨時摘下的時候她們的脖子也會縮回小小,而不像有些書上說的會死掉。 一旦戴上銅圈,這些女性就等於一輩子上了枷鎖,因為她們的頸部肌肉會變得十分脆弱,離開銅圈頸部就有斷裂的危險。他們相信人類的祖先,男人是龍,女人是鳳,龍和鳳是最尊貴和至高無上的,說什麼生在世上的人都要追求做龍做鳳。 長頸族在以前多數是因為迷信和風俗而去弄長頸。而現在除了風俗以外,多是因為生計——為了吸引遊客前來。長頸族在Mae Hong Son這個地方有3個村,最大的一個有兩百多人。他們的文化完全是一樣的,所以只看一個即可。 從清邁前往Mae Hong Son坐車要100多B,7-9個小時。坐飛機800多B,半個小時。去Mae Hong Son一天往返絕對可以了,坐車至少要3天的時間。坐飛機就相當於花錢買時間,對於出國旅行的人來講還是劃算的。 千百年來,家中有女兒的,要在她5歲開始骨骼發育時,在她們的頸上套上銅環,開始時是三個五個,然後每過一個時期就增加,一直到十幾二十個銅環,將頸項脊椎骨拉得畸形變長為止。 自10餘年前因戰亂逃離故鄉後,數百名巴東部落成員一直在泰國北部和緬甸交界的難民營里生活。他們雖然是非法移民,卻因為有獨具魅力的旅遊價值,而得以在泰國立足,日子比其他部族難民好過得多。長頸女郎經營各種紀念品,她們完全靠旅遊業生存的。 歷史 克揚族人在緬甸東部生活了幾個世紀。1948年他們遭到若開族人的侵略和壓迫,不得不逃往異鄉。目前他們雖然住在泰國北部的難民營里,但仍在努力保持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讓女人在脖子上戴上銅項圈就是克揚族的典型習俗。 有些人說克揚族女人這樣打扮是為了使自己看起來像長頸龍,這種龍被克揚族人視為天地萬物之父。另一些人則說這種怪異的裝扮是為了嚇跑在森林裡轉來轉去的飢餓的老虎。還有人說克揚族男人是故意把他們妻子的脖子弄長的,為的是不讓她們被敵對部族擄走。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種裝束是男權主義思想遺留下來的,因為男人只消取下一隻銅圈,就可以立刻輕而易舉地殺死他的妻子。不過多數人都認為這種說法不對。如今克揚族人生活在母系社會中,沒有人再去探究這種習俗的由來,因為人們已主要把這看成是美麗與財富的象徵。也正是為了這個原因,克揚族人繼續在小女孩年滿5歲時開始為她們戴上銅項圈。 還有另外的說法,據傳說,以前居民惹怒了神靈,就派了老虎來吃女人。因此他們決定所有女孩都戴銅頸環以自衛。每個長頸族女人都懂得用草葯來清洗頸項,她們一生中只有幾次把頸上的銅環取下來,那就是結婚、生子以及去世。通常她們不輕易讓外人看到取下銅環的樣子,即使親如丈夫也不例外。 這個過程並不復雜。女孩接受了幾個小時的推拿按摩之後,就有精通此道的人在她脖子上纏上銅圈,銅線截面直徑可達1.5厘米。這個儀式完成後,女孩的家人要請全村人一起來熱鬧慶祝一番。此後的幾個月里,女孩要一直戴著那些銅圈,靜待脖子發生變化。 等脖子適應了這些銅圈後,就要把它們換成更緊的銅項圈,而且要多加上幾只。克揚族女人最多可以戴25隻銅項圈,重量在5公斤到10公斤之間。這些銅項圈可以藉助鎖骨的支撐來拉長脖子,直到女孩長到青春期、身體完全定型為止。 克揚族女人認為這種習俗完全可以接受。「一開始是又疼又重,不過最後總能適應。」克揚族人莫波說,「最苦的是在天熱的時候,銅圈熱得燙人。」這種時候我們只有到河水裡泡一泡,才能給銅圈降降溫。假如不這樣做,即使天氣涼快下來,被陽光烤熱的銅圈仍會把一陣陣熱浪傳到全身。

② 緬甸最神秘的「長頸族」,以頸長為美,為什麼會長達70厘米

對於美的定義,每個時間、每個地區都不一樣。在唐朝時,人們以豐腴為美,所以大部分女性體態都很豐滿,在清朝時,以三寸金蓮為美,所以便流行起為女子纏足,把女子的腳用布條給包裹,而後不再讓其成長,聽上去就能知道當時的女子要為此做出多大的犧牲。

而在我們的鄰國緬甸有就有樣有一個民族——長頸族,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民族的人脖子都非常的修長,而在他們的民族中就是以脖子細長為美,脖子越長的女人在他們的眼裡便越加的美麗。




對於這些奇特的習俗,雖然有些習俗我們不敢表示贊同,但是還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畢竟存在即合理,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在他們的眼中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些習慣,外人也理解不了。

③ 緬甸伯當族以脖子長的女人為美,有何寓意

這是根據地方的習俗與觀念來決定的,因為這是他們審美觀喜歡長脖子為美,所以都會要求女性們在自己的脖子上面戴上頸圈,脖圈越多,越美。


佩戴方法:長頸家庭的女孩必須接受在脖子上戴銅環的儀式。 成人將給他們的脖子幾個小時的按摩,然後包裹一個直徑達1.5厘米的銅環。這都是根據父母的要求來進行佩戴這些頸圈,戴上這樣頸圈是非常疼,非常痛苦的。

④ 神秘的長頸族少女,一輩子是不是只有三次可摘下銅圈

據記載是這樣的,一方面它們民族的風俗是這樣的,一生只能摘下來三次,另一方面,長期使用這些銅圈,脖子的承重主要依靠這些銅圈,如果突然撤掉,可能對女性脖子的支撐,會有一些問題,會損害他們的肌肉。其實這些老舊的風俗,本身就是對女性的摧殘,盡管早早去掉這些東西,但如今這些惡劣的風俗,卻被當成了遊玩的景點,給人參觀,這實在是個悲劇啊。

而可惜的是,到了如今21世紀,這些少數民族的人還沒有戒掉這些惡俗,反而借這個機會,來發展旅遊業,這可真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⑤ 乃梭村的長頸族為什麼終身都要帶銅環

在整個世界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渺小的,世間萬物存在著很多我們沒有聽聞過的現象。就像在旅途中,我們也會經常被新事物所吸引,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特色,就像湯加國的人是以胖為美,越胖越受歡迎;而非洲的馬賽人則是以大耳洞為美;雲南的布朗族人以黑牙為美。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一個村子也是有自己獨特的風俗,這個村子的女性終身都要戴著“環”,而且在一生當中只能摘下來3次,你知道她們戴的是什麼嗎?

看完介紹,你們覺得脖子上戴這么多銅環真的很美嗎?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一起分享!

⑥ 長頸女人村的介紹

長頸族,是由泰國北部與緬甸邊界的一個少數民族克倫族的一支巴東族所組成的,只能在湄宏順鎮看的到。

⑦ 為什麼會有長頸族的女人存在

長頸族,是由泰國北部與緬甸邊界的一個少數民族克倫族的一支巴東族所組成的,只能在湄宏順鎮看的到。
湄宏順鎮,一個人口不到三萬人的小鎮,需由清邁轉機,但來往的都是737型飛機,可見遊客很多。長頸族是居住在乃梭村,離開湄宏順還有約三十公里。
長頸女頸上的銅圈可達二十五圈,重5—10千克不等,那脖子不是給拉長了,而是肩骨給重量壓下去,才讓人看來像鳳凰的頸項般長。銅圈下的頸部,可是連丈夫都看不得的絕對禁地.
如今戴上銅項圈被看成是美麗與財富的象徵。也正是為了這個原因,克倫族人繼續在小女孩年滿5歲時開始為她們戴上銅項圈。

⑧ 從小戴金屬環,脖子長到驚人,死時才會摘!緬甸長頸族少女長什麼樣

怪不得有那麼多小夥伴說世界那麼大,想出去走走,確實在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看去了解的事情,比方說在緬甸有一個比較神秘的民族,這個民族的女人從小帶金屬環,脖子長到驚人,死的時候才會摘,那麼她們到底長什麼樣子呢?我們一塊來看一下。

因為金屬環導致的脖頸很長,族外的男子很少跟這里的女人通婚。因為這個特殊性,所以很多外族來的男性都不會選擇這里的女孩處對象,但是一旦有陌生的男人進到這個部落,部落的長者就會給這名男子上同樣的一個金屬環兒,而這個男子就要跟另外一個女子結婚生子。

金屬環是怎麼帶到脖子上的呢?這個金屬環其實就像一根鐵絲,只不過比鐵絲要粗很多,直徑大約要在一公分左右,這個部落的長者會把金屬環先捋直,然後再慢慢的帶到女孩的脖子上,一圈一圈的繞上去,直到繞完這根鐵絲為止。

⑨ 世界上三大悲慘女人,一是中國的裹腳。二是泰國的長頸族,三是什麼

確切地說應該是歐洲中世紀的束胸!!!

⑩ 中國哪個少數民族的女性脖子上套鐵環,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據說是為了防止野獸咬脖子,是哪個民族

不是我們中國的少數民族。你說的這個應該是長頸族。

長頸族是由泰國北部與緬甸邊界的一個少數民族喀倫族(Karen)的一支巴東(Padaung)族所組成的,只能在湄宏順鎮看的到。長頸族人以脖子長為美。孩子從5-6歲起,就在脖子上套銅圈,一年一個銅圈,使脖子拉長。最長頸者脖子達70厘米。

據傳說,以前居民惹怒了神靈,就派了老虎來吃女人。因此他們決定所有女孩都戴銅頸環以自衛。不過,也有傳說,這些喀倫人原住在緬甸東部,以務農為生,與世無爭。但外人對該區的天然資源有意並吞而引發戰爭。男人出去打戰,女人就把貴重金屬品鑄成金、銀或銅環,戴在頸上或腳上,這風俗就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