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宮廷女子頭上戴的裝飾叫什麼。 她們腳上穿的鞋叫什麼
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旗頭」。「旗頭』』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並具有獨特風韻的發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架子頭」、「前劉海」、「盤頭翅」等等的總稱。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至於她們穿的是特製的高跟鞋,鞋跟在鞋子的中間,這種鞋叫花盆底鞋,這些鞋子由於底部厚而且面積小,所以穿上的人走路必須要慢且穩當,無形中增添了從容淡定的皇家味道。
❷ 古代女子頭飾文化,什麼是步搖發飾、發簪輕搖、鳳冠
愛美自古以來都是女人的天性,現今的妹子有美顏濾鏡化妝品,以及各種衣服、飾品跟包包,而在古代的女人則比較“簡單”,主要的打扮都是花在發飾上面。我們經常看古裝劇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的古代女子戴著許多發釵或頭飾,那麼歷史上的古代女人真的如劇中一樣,喜歡戴那麼多頭飾嗎?
終上所述,古代的女人不僅鍾愛佩戴各種發釵發簪,其中之一是為了使得自己更加美麗,而且還代表著各個階層的貴賤身份,其所戴的發飾越昂貴越華麗則表示她們有錢有權,地位尊貴,一般的百姓家女子戴的都比較簡約,主要是以搭配自身秀發為主。
❸ 古代公主簪什麼簪子
古代公主簪帶的簪子一般是用金子做成的簪子。有高貴、富貴之意。古代發笄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發簪,古代中國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對於現代女性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古老的名詞了,但是當在看古裝劇時,卻總是能被它們點綴出的精緻效果所折服。
將長發鬆鬆挽起,插上一枚別致的發簪,再配上典雅的長裙,即便性格再外放的女性,也可以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古典美人。發簪金屬的光澤閃耀在發間,加上小而巧的墜飾,長發的風情便又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了。
(3)清朝青銅女人用的發簪圖片擴展閱讀:
發釵古代婦女的頭飾之中,還有一種名叫「發釵」的飾物。
發釵和發簪都用於插發,但兩者的結構有所不同:發簪通常做成一股,而發釵則做成雙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區別。發釵的普及大約在西漢晚期,自此以後,它一直是中國婦女的主要頭飾之一,直至今天,發釵在婦女的梳妝品中仍佔有一席之地,比如發夾,就是由發釵演變而來的。
發釵除了在質料及長短上有所區別外,更主要的特點還在於釵首上的不同裝飾。如在釵首雕鑿蟠龍之形,即為「蟠龍釵」。
晉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龍釵,梁冀婦所制」的記載;在釵首裝飾鸞鳥,也為歷代婦女所崇尚。尤其在結婚首飾中,更為常見,因為鸞鳥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禽。飾有鸞鳥的發釵,被稱為「鸞釵」。
發釵的安插也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❹ 古代女子的發簪有什麼講究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
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4)清朝青銅女人用的發簪圖片擴展閱讀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❺ 介紹一下古代簪子,有什麼類型
古代簪子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
比如滿清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首選東珠作為製作頭飾的最好材料,而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
(5)清朝青銅女人用的發簪圖片擴展閱讀
發簪的歷史淵源極為久遠,據考古發現,早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類似發簪的生活用品出現。當時的發簪多用獸骨製成。
簪的本名稱「笄」,是中國古代束發的工具。古時候漢族人辮發盤髻還是束發著冠都需要用簪釵作固定,以骨作笄,收束發絲,讓自己的面目更為整潔並方便更好地勞作。
而後人們讓笄的意義從日常用具中升華,將它視為男女行成年禮的重要器物。年滿十五並且已經嫁人的女子需要將頭發綰成發髻,插入簪釵固定發髻,所以,插笄是女子長大成人的一種標志。
到了兩漢時期,「笄」字漸漸被「簪」字所取代。女子安插發簪的方法開始多樣化。發簪已經不限於普通的獸骨,開始有了角簪、銅簪、銀簪、金簪、玉簪等等,甚至有的少數民族還用魚骨做簪。
製作也更為精良,簪上的裝飾也日趨華麗,變化多樣。寶石翠羽、金絲銀線,各種珍貴的材料都被用來裝飾發簪。
唐朝是發簪流行的盛世,無論宮廷還是民間都表現出對發簪的瘋狂迷戀。女子們將頭發盤起,斜插一枚與眾不同的發簪,便是別具風情,若是插上兩到三支,就是儀態萬千。簪是男子贈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常將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人。
在唐朝時期,發簪逐漸分化成了:簪、釵、步搖三種形式。簡單來說,釵與簪的區別在於,發簪是一股,而發釵一般是兩股的。發釵不但可以固定頭發,還可以用它將帽子等別的頭飾別在頭發上。
如果在發簪的簪首加上可晃動的裝飾,就成為了最為精美華麗的步搖。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釵上的裝飾會隨著步子的顫動而自然的搖曳,步搖也因此而得名。步搖頂端的飾物一般是鳳凰、蝴蝶等帶有翅膀類的,或是流蘇、墜子等,非常精緻。
到了宋元時期,金銀發簪的製作工藝達到了鼎盛。發簪的紋樣也更加豐富多彩。除了傳統的龍鳳和螭虎之外,還有很多生活化的物象,比如石榴、葫蘆、牡丹、蜜蜂、蝴蝶等。
到了明清時期,發簪樣式基本上繼承了漢唐以來的一貫形式,但製作工藝更加精細,加入了琺琅、壘絲等繁雜工藝,甚至達到無工不精的程度。
清代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發式的改變,女性們不再像舊時一樣束發插簪,風光一時的發簪也逐漸被取代。造型精美,技藝精湛的發簪更多的成為了一種收藏品。
不過,在如今一些少數民族中仍然流行帶發簪的習俗。在盛大的節日里,苗族女子會將長發挽成髻盤在頭頂,發間插上幾根尖頭的銀簪。而黎族女子的頭上,也會排列插飾幾根銀發簪,顯得古樸典雅,美觀大方。
❻ 以前古代女子用來插在頭發上的叫什麼發針還是什麼
叫發簪,又稱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
式樣: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隱物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6)清朝青銅女人用的發簪圖片擴展閱讀
作用:
中國古時漢族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
標志:
簪子這種傳統飾物,磨模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起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像一幅水墨山水畫,如旋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都市中幾盡絕跡的一種美!
❼ 清朝的簪子什麼樣子
簪子——這種傳統飾物,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起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畫,如旋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都市中幾盡絕跡的一種美!!
簪子是東方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扒者信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春輪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滿清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清代以來,由於受到漢族婦女嫌耐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麼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沉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後妃戴簪有季節性,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這天換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換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歷四月二十四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就在這一尺,慈禧賜給裕德齡母親、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後揀了一支很美麗的給我母親,說這支簪曾有三個皇後戴過,又揀了兩支很美麗的給我們姐妹倆各一支,說這兩支是一對,其中一支是東太後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輕時戴的」。清末,後妃頭簪子多都是祖宗傳下來的遺物,宮中後妃都視若珍寶。慈禧討她喜歡的人可以任意賞賜,毫無拘束。但對光緒帝卻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諒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後去看光緒,光緒極為反感。他與隆裕雖是名義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絲鼉沒有。因此,光緒一見到隆裕就厭惡得連氣都喘不均勻。隆裕的到來,光緒看也不想看,連說兩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惱火,故意裝作沒聽見。光緒見她不走,氣得兩手發抖,使足了勁想把她推出去,沒想到用力過猛,碰到隆裕發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這支玉簪是乾隆時的遺物,傳到慈禧手裡,她又給了隆裕。降裕見狀,立刻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氣恨光緒,從此派人嚴加看管光緒,送餿飯,送涼湯,對待光緒像對待罪人一樣。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緒關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為他們母子親情徹底決裂的導火索,光緒的英年早逝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裡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許多民族的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希望對你有幫助,
也希望採納為滿意答案,謝謝
❽ 清朝妃嬪頭上頂的是什麼
兩把頭。
兩把頭是中國清代皇後、妃嬪、公主、宮女等在宮內生活的女性,以及貴族婦女、命婦、官員妻妾等入闕時頭上常用的裝飾物。
二把頭在清初期只是盤在腦後,且全都使用婦女本身的真發梳成,因此整體造型上較為小且扁矮,但隨著時間推移,盤梳的位置向頭頂發展,也有將二把頭盤的更高更大的趨勢,所以在纏梳的過程中開始參入假發。清朝晚期,發展出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逐漸取代了二把頭。
(8)清朝青銅女人用的發簪圖片擴展閱讀:
清朝後妃的旗頭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燕尾」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
軟翅頭 「兩把頭」是滿族已婚婦女最常見、最典型的發式。它的雛形發式為「軟翅頭」。梳全發於頭頂,束之以繩,分成兩縷,各用紅線繩纏成兩把,長約三至五寸,呈八字形雙垂於腦後,後來由豎垂腦後逐漸演變成橫卧頭頂,於是發展為「兩把頭」發式,俗稱「高粱頭」。
清初,除大典禮時後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後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發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後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發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發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後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清初的幾位皇太後、皇後生活節儉,梳小兩把頭時,只戴鮮花,不佩首飾。「小兩把頭」在清宮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賢皇後也僅僅是戴通草,不戴金銀首飾。用以敦促宮中後妃以節儉為本。
❾ 四千年前的簪子還能那麼絕,說說你還見過哪些十分讓你驚艷的文物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讓人驚艷的文物太多了,下面說說我見過的幾件我認為驚艷的文物。
1,金蓋金托玉碗。這件文物是明神宗萬曆帝定陵的一件陪葬品,整件文物有金碗蓋和玉碗、金托盤三個部分組成,玉碗所呈現出來的顏色為青白色,薄得幾乎像一種紙,所以透明程度非常高,而金碗蓋和托盤的做工的也是非常的精細,不管是紅寶石還是鑲嵌的其他寶石,在用量和位置上都是非常的精確。現在它被收藏於明定陵博物館中。
6.纏枝牡丹紋玉梳。梳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用具,現代人所用的梳子大多都是木料或是塑料製成的,而古人就非同尋常了,日常用的梳子都是玉做的,而且還雕刻得極為精美,讓人看了就難以忘懷,就比如珍藏在南京博物院的纏枝牡丹紋玉梳。這把梳子是考古專家在一座南宋時期的古墓中發現的,是所有出土玉器中最精美的文物,同時也是我國目前出土宋代玉器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這些文物是否也驚艷到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