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象徵男人德化圖片
擴展閱讀
發狂圖片大全卡通 2025-09-14 17:34:35
聊天背景圖片帥 2025-09-14 17:22:10
寫真圖片軟體app 2025-09-14 17:11:09

象徵男人德化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26 08:49:20

㈠ 各個朝代的代表性瓷器

1、唐朝越窯。

南方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

2、宋朝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汝窯、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曆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5、清代琺琅彩瓷

清代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㈡ 福建泉州男人屬於什麼類型的

福建泉州男人屬於有頭腦、會賺錢的類型。泉州男人比較漢子、敢作敢為,善於經營,敢於擔當,是福建男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群體。泉州男人喜歡本地經濟條件不差的女生。

福建泉州男人的婚姻觀:

1、地域

對福建泉州的男性而言,在擇偶的時候,他雹培歷們在地區選擇上有一定的偏向性。一般來說,同為閩南人會更受他們歡迎。如果不是閩南人的話,會希望對方最好是學會閩南語。

2、經濟

泉州男性對女方的經濟條件是很看重的,門當戶對是他們很講究的一條標准。即便是當下沒有什麼經濟能力,但是他們會衡量你以後的發展潛力。

3、生活

在婚姻生活觀念上,不少福建泉州人都比較傳統,傾向於男主外女主內的婚姻生活。並且,當地不少老人有比較嚴重的重男輕女觀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年輕人源搜。

泉州的人口和民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泉州市常住人口為8782285人。泉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漢族外,還有53個少數民族,這53個少數民族是回、蒙、藏、維吾爾、苗等。

漢族占總人口的97.8%,少數民族佔2.2%,主要以回族、畲族、苗族、蒙古族居多。回族主要分布在晉江陳埭、惠安白崎和鯉城近郊等地;畲族主要分布在德化、安溪和惠安等地;蒙古族主要居住在中譽泉港塗嶺等地。

㈢ 有什麼可以送給外國人的代表中國文化的禮物

可以送:中國結、玉器、旗袍、藝術陶瓷、中國象棋等。

1、玉器

玉器是中國最早的傳統的工藝品之一。英國自然科學家李約瑟博士曾說:「對於玉器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國古時把玉器作為權力的象徵和禮儀的標志。黃帝曾以玉分賜部落首領,作為享有權力的標志。之後,商周期間,玉為禮天把地之禮器。

2、中國結

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精緻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後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當代多用來裝飾室內、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因為其外觀對稱精緻,可以代表中國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

3、藝術陶瓷

元代成功地燒造出劃時代意義的青花、釉里紅,成為我國陶瓷裝飾的主流。明代開始,德化瓷成為中國外銷瓷中的世界名片 ,德化白瓷更是被譽為「中國白」的美譽。瓷藝術品是一種「既能觀賞、還能把玩;既能使用,還能投資、收藏」的藝術品種。

4、旗袍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5、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中國象棋是模擬的古代戰爭、直線戰爭、陸地戰爭、平面戰爭。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現在,則被視為是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結

㈣ 廈門春節習俗

廈門春節習俗:

1、臘月十六

平時,閩台地區的不少民眾都會在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農民更為注重,俗稱「做牙」。傳統的「尾牙宴」上,老闆會以「雞頭魚尾」方式來決定明年的辭退人員,因此又有「雞頭相對,伙計走開」的儀式,這是老闆要「炒魷魚」的婉轉手法。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2、臘月廿四

農歷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閩南有句諺語:送神風、接神雨。意思是,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恭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這天的天氣有風,就是「一路順風」;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爺下凡,如果有雨,則昭示來年風調雨順。

按照廈門舊俗,只有到臘月二十四送走家裡供的「灶王君」等搜扒叢神後,才能百無禁忌放心做衛生,形成「送神」與「除塵」習俗。廈門人世櫻辦年貨,種類很多。春聯、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餞、水果、炸物等也要備齊。

3、年夜飯要「添碗筷」

由於廈門的地緣特色,歷史上許多人過台灣下南洋,回廈門過年要漂洋過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總是有些人不能回來,而這時家裡面仍然要為他留一個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圍爐」合家歡

除夕,閩台兩岸都稱此沖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廈門本地,家家戶戶都重視圍爐,或在家裡烹飪,或到餐廳訂上一桌。圍爐吃年夜飯,預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貼春聯,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

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花」,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年夜飯後就是守歲,在台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

5、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聲中迎春接福,換上新裝開始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門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窮」,正月初八要准備初九凌晨「拜天公」。

(4)象徵男人德化圖片擴展閱讀:

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在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㈤ 古代賦予文人的別稱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其中被稱為「文武二聖」的兩人是誰

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武聖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稱其為「關聖」、「關帝」。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盪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後主劉禪追謚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㈥ 閩南永春那邊的過年風俗是什麼

1、敬天公

如今閩南大部分家庭還保持著過年「敬天公」的習俗,不過有的簡單有的復雜,時間也從臘月廿九、三十到初九不等。

「三牲、五果、六味齋、蜜餞、面線、紅雞蛋、碗糕、甜果、三茶三酒,准備好祭拜的食品,還要點天公燭、燒天公金、掛天公燈、放鞭炮。」

2、蒸碗糕

「筅塵」節之後,在閩南一帶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晉江、石獅等沿海一帶,為過好春節,還要蒸「碗虛鋒糕」,這「碗糕」也稱為「發糕」。

3、貼春聯

除夕,人們將家裡所有門上的舊春聯和福字取下,再貼上嶄新的春聯。而貼春聯在有些地區一般是由家裡的男子來貼。如此一來,家裡變得嶄新喜氣了起來。



(6)象徵男人德化圖片擴展閱讀

每年的正月初九為天公生日。"天公生"是閩台民間一個極為隆重的節日。年初七就開始制米龜、圓、「牽」,蒸發粿、甜粿、咸粿。初八晚上,暮色初合,便當"天"擺上八仙桌。

沒有庭院的,則擺在窗口邊。培神隨後擺上十二碗干鮮水果,十二碗素菜,以及蒸好的紅龜粿、面乾等。也有些人家供葷菜,那就要雙份的五牲,十分隆重。

敬天公的大紅燭是新的,香爐是專用的,燒的紙錢也是特製的"天公金"。"天公金"較一般紙錢大,正方形,刷金箔,而且必須折成金元寶的樣子。

當所有的供品都擺好後,一家人便開始點香拜夭公。連抱在懷中的嬰兒也不能免。往往由母親抱著,把點著的香塞在孩子手中,象徵性地拜幾拜。

當母親的,口中還要念念有詞,祈禱孩子平安長大。一家人中若有一人外出,也得由弟妹或配偶替他(她)上香。到了深夜11時,子時已到,便是初九天公生日,開始燒"天公金",燃放鞭炮。

㈦ 德化的風俗!急~ 明天要用的資料==

冷月

春節為一年諸節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氣的節日。人們將過春節稱為「過新年」。年,既是時間單位,也是節日名稱,是年與年之間的大節。現在不少人總是感慨年味越來越淡,其實,舊時泉州關於春節的習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認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節日。那天中午,家家戶戶都要盡力備辦豐盛菜餚敬奉祖先,即便是貧寒之家也要盡力而為。供桌上擺滿各色糕果和雞鴨魚肉,中間高堆「過年飯」,以陶缽盛大米(象徵豐衣足食),上面再擱碗糕(因為碗糕俗稱發糕,象徵興旺發達)、柑橘(象徵吉祥如意)、紅雞蛋(象徵吉祥、有福)、紅米丸(象徵團圓、圓滿)和米粉蒸制的金、銀錠(象徵財源廣進),中插春枝(象徵年年有餘,閩語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農戶在過年時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糧食的米囤上貼個「春」字,既寓意春節來臨,更寓年年有餘,有「春」——有剩餘),供桌前還要再置放一個火爐(象徵家運亨豎鬧通、紅火),一直擺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孫們就跪拜祖先,祭禮也告完成,俗稱辭年。

現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沒那麼煩瑣,一般就是備辦一些豐盛的菜餚,給祖先燒香點燭、燒「金紙」,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飯、「米果」(用飯米磨成米漿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炸肉丸、豬蹄、雞(或鴨)和水果;泉州、晉江、石獅、惠安沿海一帶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飯、魚丸、雞卷、芋角(把大芋頭切成塊)、炸排骨、牡蠣煎(一種小吃,用新鮮牡蠣拌地瓜粉用油煎炸而成)和各色果品。——芋頭也上供桌?也許會有不少人產生疑問,如果你看過芋頭剛挖出來是怎樣的,你就會明白了。剛挖出來的芋頭是有許多小的芋艿附在一個大芋頭上的,它象徵著多子多孫,於是堅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們就把它也擺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孫,人丁興旺香。(另,閩南地區清明祭墓,有人也會將幾個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樣是希望多子多孫,多子多福。)閩南人拜祖先多愛用雞和魚等葷菜是因為「雞」諧音「吉」象徵吉祥如意,「魚」諧音「余」,象徵年年有餘。果品一般愛用柑橘,大橘(鵪鶉蛋那麼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個品種,只有半顆花生米那麼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鹽水浸泡去其酸澀之味之後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餞,是泉州地區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區的尤溪也是主要產地)。這是因為「橘」諧音「吉」,閩語的「橘」和「吉」同音,象徵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泉州有句俗諺:「清明(或冬至)不回家無祖,年兜不回家無某(妻)。」說明民間對於除夕吃團圓飯歷來十分重視。過去泉州男性外出謀生者甚多,但無論奔波在多遠的地方打拚,除夕日均要回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農村更有「哪怕三隻腳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過年」的說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視的。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餃,南方則無此習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極豐盛的,一家人團坐在一起,邊吃邊聊,氣氛極濃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還要吃甘蔗。說到甘蔗,閩南地區過年時一般都要買甘蔗,少則兩三根,多則七八根,十幾根。因為買多了,一般是連帶葉的蔗尾都留著,根部也不削皮,這樣才能夠存放余鍵罩得久一點。買回後一般都是放在門後,特別是大門——舊時大門為雙扇門,左右兩扇門後要各放一根連根帶葉的甘蔗。因為除夕一夜連兩歲,所以閩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頭甜尾」,一年到頭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熗火盆」。—— 「熗」在閩語中就是「燃燒」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時分在家門口用田裡亮明的稻草、拾來的枯枝等東西堆成一堆成盆狀(就是圓形的),然後放火點燃,寓意來年生活紅火、興旺,同時也有驅邪避災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燒盡時,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當燃料。

而晉江(特別是安海一帶)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謂「火盆」(或稱「火群」),是在家門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撣塵」用過的掃塵枝等燃起火堆,然後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員逐一從熊熊火堆上跳躍過去,男嬰由成人抱著跳過,外出未歸的男人則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樣寓意來年生活紅火、興旺和驅邪避災之意。

泉州、晉江、石獅沿海一帶過春節還要蒸碗糕,有的還把碗糕叫做「發糕」。閩語的「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因為蒸碗糕得先「發酵」,所以碗糕寓意著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米粉發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笑口常開」,象徵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沒有蒸碗糕這習俗,但過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即米豆腐,因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時候一定要有「米果」,這「米果」是用普通的「飯米」(即煮干飯用的米)磨成米漿,然後再加入少量的鹽和蘇打粉用旺火蒸製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醬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湯,或加入米粉煮湯。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節來臨時還經常會做一種用蒸熟的冬米搗製成的白米果,也有人叫「冬米米果」,或直接叫白米果,一般做成圓餅狀,蒸熱後可以包白糖和花生粉,捏成餃子狀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條片狀用香菇丁、冬筍絲、白菜絲、胡蘿卜絲、芹菜絲和其他調料旺火熱油炒熟了吃。另外,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節時還經常會蒸「芋米果」和「菜頭米果」。 「芋米果」顧名思義就是摻入芋頭的米果,就是把芋頭去皮蒸熟後搗爛,然後放入「飯米」磨成的米漿中,加入鹽和油爆蔥花,拌勻後蒸熟。吃的時候要先切成大塊的片狀,再用熱油炸後蘸醬油、醋等調料吃,味道很香。——依據個人喜好,也有不蘸調料吃的。至於「菜頭米果」就是把做「芋米果」的芋頭換成礤成絲的蘿卜做成的「米果」(閩南話的「菜頭」就是「蘿卜」,閩南人喜好蘿卜,因為「菜頭」諧音「彩頭」,寓意好財運,所以除夕那天和初一那天的飯桌上一般要有盤蘿卜炒肉片或蘿卜燉肉的菜),「菜頭米果」的吃法跟吃「芋米果」一樣。

除夕夜過了12點,閩南地區還有個習俗就是「號正」,就是家家戶戶要點燃鞭炮,寓意辭舊迎新,迎來了「正月」,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美好的開始。有不少人家早早備好果品開始點「天公燈」——就是點亮門前的紅燈籠,住套房的這燈籠一般掛在陽台上,住樓房的一般掛在最高樓層的陽台上,擺上果品,點上香,拜天公。同時,還要拜祖先。家裡有安放神佛像的,還要燒香點燭的拜神佛,祈求神佛保佑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出入平平安安,萬事順心如意。以前還有守歲的習俗,現在少有人守歲了——當兒孫輩的不能早早上床休息,要圍坐在一起閑聊笑鬧,通宵達旦的,據說,小輩們越遲睡,越能夠讓家中老人增壽,「守歲」,其實是兒孫輩對長輩表示孝心的一種方式。倒是一些不知疲倦的十幾歲的小毛孩精力旺盛,通宵達旦地瘋玩,他們或許早忘了守歲本來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了。大多數人年前忙乎了好多日子,號正後,都休息去了,因為第二天還得早起。

到了正月初一這天,全家都要早早起床,閩南地區有正月初一起早喝「金橘茶」之習俗。即清晨起來,要喝杯清茶,同時還要吃顆「大橘」或「金橘」,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順順利利。閩南地區正月初一這天的早飯必須是吃干飯——據說這天吃了干飯,出門才不會被雨淋。這天早上的菜餚中還必須有道「長命菜」和一盆以蘿卜為主料煮成的菜餚。所謂「長命菜」其實就是芥菜,一般是前一天晚上要把芥菜一葉一葉的剝下,連葉帶莖洗凈後放入開水鍋中煮燙變軟,再撈起放入涼水中,然後用手把莖葉撕成長條狀——記住,絕對不可以用刀切!待到第二天用油鹽烹煮即成餐桌上的「長命菜」。因為芥菜株形高大,撕下的莖葉成長條狀,這菜寓意長命百歲,福壽綿綿。講究的人家第一口菜必須夾「長命菜」。這「長命菜」閩語就叫「長菜」。至於過年還須有蘿卜做菜餚,則是因為閩南地區把蘿卜稱為「菜頭」,「菜頭」又與「彩頭」諧音,寓意新的一年有好彩頭,事事順心如意。

正月初一這天,閩南地區有不掃地,不動刀剪,不取井水的習俗。因為掃地寓意把財氣都掃走了,所以,即使要掃地,必須從門口往裡掃,寓意把財氣往家裡掃,垃圾也只能找個地方堆放,不能倒掉。刀剪為鋒利之物,常常讓人有受傷、流血之不祥聯想,不動刀剪,是為了避免新的一年有血光之災。所以,閩南人還規定除夕那天要剪好手腳的指甲,而且,之後只能等到舊歷十六才能重新修剪。現在大多數人家都用上了自來水了,所以,不取井水的習俗也被漸漸淡化了。不取井水是因為傳說井中有井神,初一那天去取井水就會動了井神,惹其發怒,從而給自家帶來災難。

正月初二,閩南地區俗稱「女婿日」,也就是在這天,出嫁的女兒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

正月初四為迎神日,又稱接神日。臘月二十四日這天,家家戶戶把灶王爺等諸神送上天,讓其上天言好事,諸神在天宮玩夠了,要到這天才下凡間,所以,到了正月初四這天就要把他們恭恭敬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萬事如意。

正月初五這天,大多商鋪開始繼續開張,農人開始下地幹活。

正月初七這天為「人日」,一般要吃雞蛋壽面。

正月初九這天為「天公生」,與過年一樣隆重。古人認為天是老大,豈能不敬天公?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要吃湯圓,賞花燈。

另外,對春節的習俗,泉州、晉江、石獅沿海一帶有句順口溜:初一場(這天擺開娛樂場,開始娛樂活動),初二場(昨天的娛樂繼續),初三無姿娘(閩南呼婦女「姿娘」,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這天農民要開始掏糞便肥田、農事開始了),初六隔機(這天婦女要整理織布機、開始織布),初七七元(這天要取菜、果七樣做成「七寶羹」),初八完全(到了這天,年糕等好東西已經吃完了),初九「天公」生(這天是老天爺的生日,要拜天公),初十好食天(天氣依舊寒冷,宜在家飲酒作樂),十一「倒去覓」(出嫁的女兒這天要回娘家探望)(註:其實,閩南地區的絕大部分縣市是把初二定為「女婿日」,出嫁的女兒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十二請女婿(這天,丈母娘要好好宴請女婿)。十三吃糜(稀飯)配芥菜(以前日子窮,好吃的東西到這個時候也都吃光了,要開始粗茶淡飯的日子了),十四搭燈棚(搭好燈棚,准備上元節的活動),十五上元暝(即上元節,也即元宵節),十六地媽生(有天公,當然有地母,這天是大地母親的生日), 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也同屬於泉州地區的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對春節的習俗也有句順口溜,跟上面的那則大同小異:初一場(這天擺開娛樂場,開始娛樂活動),初二場(昨天的娛樂繼續),初三初四宰豬兼宰羊(初三、初四,屠戶已經開始殺豬宰羊賣肉了,意即市場開始熱鬧了),初五舀肥(這天農民要開始掏糞便肥田、農事開始了),初六隔機(這天婦女整理織布機、開始織布),初七人生日(女媧就是在這天造出人來的,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生日,這天要跟平時過生日一樣,大家中午都要吃壽面加一對煮蛋——一個雞蛋,一個鴨蛋)。初八五穀生日(在這天,五穀雜糧被五穀神創造出來並養育了萬物之靈長——人類,所以,為了報答養育之恩,我們也要給它們過生日),初九「天公生」(這天是老天爺的生日,要拜天公。這個日子農村人是相當重視的,過得相當熱鬧,不亞於過年!一般在那天,人們都要早早起來「點天公燈」——就是掛上紅燈籠,然後要准備整雞,整魚及其他食物、果品來拜天公,其中,米龜和甜果是必不可少的!米龜的皮是糯米粉做成的,極柔韌,講究的人家要特地去田間采來鼠麴草,並把鼠麴草搗汁加入糯米粉再揉成粉團——鼠麴草有清涼下火,清肝明目之效用,節日期間以油炸食物及甜膩食品居多,所以,加入鼠麴草汁液吃了能夠清熱敗火,解毒利肝,更有益身體健康,餡料有咸甜兩種,一般都是豆沙餡,個別人做的鹹味餡是蔥頭油炒曬乾的蘿卜絲,別有風味,做成的這種米龜又稱「菜脯龜」(閩南地區稱曬乾的蘿卜塊或蘿卜絲為「菜脯」)。初十「地媽」生(這天是大地母親的生日,也要備辦較豐盛的菜餚來報答大地母親對人類的養育之恩),十一請女婿(丈母娘要請女兒、女婿這天回娘家探望並好好宴請女兒、女婿),十二請無來(去邀請沒有來的意思),十三再去覓(再次請女兒、女婿這天回娘家探望)(註:此二句實為押韻而做的,並無實意。)十四迎燈敬(這天開始舞龍、弄獅——即舞獅等娛樂活動),十五上元暝(即上元節,也即元宵節),十六去討錢(年前欠錢未還的,討債的人只有到了這一天才可以上門討債)。

過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過完了!一切又回復到平常的起居生活了。

㈧ 閩南過年的習俗

福建閩南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

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

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淡化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

(8)象徵男人德化圖片擴展閱讀:

閩南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廈門、泉州、漳州、莆田、龍岩五個地區均可稱為閩南。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並不包含莆田,龍岩地區除新羅區與漳平市以外的各客家縣,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等來劃分的。

莆田通行語言是莆田話指汪帆略區別於閩南話,而龍岩除新羅區與漳平市以外,通行語言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廈門--泉州--漳州--三個地區。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陵清據《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時期以此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

在童話傳說中,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到大年初一這天,人們便有了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唯雹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春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