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女子綁小腳的過程
孩纏足一般從四五歲開始
小腳,又叫三寸金蓮,俗稱為裹小腳,是把女子的腳用布條紮裹起來,使其變得又小又尖的一種封建陋俗。這種經過緊密纏裹導致筋骨畸形的小腳竟被古人美化為「三寸金蓮」面受到廣泛贊美,乃至男子為這顫倒,女子為之痴迷。難以想像,如果中國女子沒有纏足是不是會出現更多的武則天與太平公主?
中國女人纏足,到底始於何時?文獻和傳說都不為少。別的不講,咱們罵人寫文章又臭又長,稱之為「王母娘娘的裹腳布」。傳說王母娘娘可是黃帝時期人物,說那時已裹小腳,無疑有點「古已有之」的阿Q遺風。其實,據史家考證,中國纏足之俗,約始於五代末年「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李後主時代。早在盛唐之世,人們對婦女的「弓鞋」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時真想不明白,過去小腳女人走起路來已然是搖搖晃晃,弱不禁風了,還要嫌自己的一雙小腳不夠小,你一定會認為她這是「有病」。然而現在,我們不是一樣看到身邊的一些女孩子明明已是標准身材了,還要天天嚷著喊肥健身,這與古代迷戀小腳的女人是不是同一種心理呢?清代,婦女纏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在山西、河北、京津、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等地最為流行。其中又尤以山西小腳為最,並有「從來小腳說山西」 之譽。山西小腳又以大同為第一。清朝統治者本來反對漢族女子纏足,康熙年間曾經詔禁之,違者拿其父母家長問罪。當時有某大員以「奏為臣妻先放大腳事」上疏,結果傳為全國笑談,可見纏足「魅力」之強大。最後鬧得康熙皇帝在禁止纏足的禁令僅頒布了幾年便自動撤銷。不惟如此,旗人女子也開始東施效顰,直到乾隆皇帝屢次下旨嚴禁,才剎了些旗女纏的風氣。格格們無可奈何,只得穿上底部類似金蓮形狀的木屐充充門面。眼見皇帝老兒拿漢人的纏足沒辦法,小腳狂們自是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於是纏足之風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女子的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纏足之所以能夠廣泛興盛而且歷時彌久、蔓延極廣,無疑是宋代以後從精神上到肉體上對女性禁錮的直接後果。小腳女人不僅迎合了封建統治者與士大夫視女性為玩物的低級趣味,滿足了封建時代性變態男子所謂小腳「瘦欲無形.越看越生憐惜」的病態性意識與奇特審美觀,而且還成為封建時代禁錮女人走向社會的一種壓迫手段。宋代朱熹就曾熱衷於在福建南部等地推廣纏足,作為貫徹男女隔離、「授受不親」、 「靜處深閨」的「治女」策略。一經纏足,連走路都走不穩了,女人豈不就十分「老實」了?
女孩纏足一般從四五歲開始,用布條將腳裹緊,不使腳長大,到六七歲時已纏成型,不能再長大了。講究的人家挑八月廿四日這一天給女兒裹小腳。這天照例要"煮糯米和赤豆作團,祀灶,謂之粘團。"據說食糯米能令脛骨柔軟。纏足時先將腳拇趾以外的四趾屈於足底,用白棉布裹緊,等腳型固定後,穿上"尖頭鞋",白天讓兩女僕扶著行走,以活動血液;夜裡將裹腳布用線密縫,防止松脫。到了六七歲時,再把趾骨彎曲,用裹腳布捆牢密縫,以後日復一日地加緊束縛,使腳變形,要纏到"小瘦尖彎香軟正"才算大功告成。經過多年殘酷的纏裹,一雙腳幾乎從皮膚到肌肉、韌關節、骨骼都有巨大的變化。從外形看,皮膚白細柔軟,腳心深陷;從底面看,基本上是一個三角形的架構,無法正常地以腳掌使力走路,同時也失去了跳躍、舞蹈的能力,只能"待字閨中"。而當時的男人們認為,女人纏了足後,就不能輕易地跨越庭院與別的男人交往了。俗語說:小腳一雙,眼淚一缸。湖北有一首民歌叫"大腳十恨歌"。湖南華容的歌謠是:"裹腳呀裹腳,裹了腳,難過活,腳兒裹得小,做事不得了;腳兒裹得尖,走路只喊天,一走一蹩,只把男人做靠身磚。"可謂唱出了其中的滋味。
那簡直不能叫作腳,十個趾頭都扭曲並攏,形狀模糊,蜷起如拳。裹腳布一層層放開,滿目瘡痍,不忍卒睹。而且聽說,以前小姐的裹腳布難得打開,所以會有腳氣,臭得很。那麼,被文人墨客恭維了若許朝代的三寸金蓮美在哪裡?據說是因為裹起腳後,女孩們走路的時候重心不穩,拂搖嬌弱,更添柔美之姿,惹人憐愛,故而流行。本以為裹腳是民間腐儒的陋習怪癖,沒什麼源頭的。沒想到它的創始人竟是那個詞賦清奇的亡國之君,歌舞天子李後主。據野史記載,李後主一日心血來潮,親自為寵妃纏足,以絲帛繞成新月形,使宮女扶持繞花階行走,步態搖擺,弱不勝衣。宮人以此為美,為了爭寵,紛紛效仿。時人學之,遂流行於豪門大戶間,成為一時風尚。只是晚唐雖亡,弓鞋卻盛行,此風拂過宋明,一直延續到清朝,雖然民間仍然以腳小為貴,但是清宮統治者已經意識到這不是美而是弱,嚴禁宮中後妃纏足。近年電視劇古裝風極盛,尤以清宮戲居多。有的戲中特寫裙擺下三寸金蓮,下蹬花盆底,行走時故作搖曳之態,此乃大謬不然。滿人馬上得天下,非常重視騎射,即使女子,也都會定期參與挽弓行獵,裹了腳,可怎樣上馬呢?又不見有三寸馬靴。而花盆底與弓鞋也完全是兩個概念。弓鞋一般為木底,底長三寸,緞面,面上綉花;花盆底鞋也是木底,卻是底高三寸,呈花盆狀。雖然都是三寸宮鞋,然而此三寸非彼三寸,宮鞋,也並不等於「弓鞋」。北宋末年的弓鞋,盛行用兩種顏色的布料作鞋幫,針腳綿密,兩色雜陳,有個名堂叫作「錯到底」。幸虧沒有一直錯到底,解放後,女人終於扯下勞什子裹腳布,恢復天足了。不過如今女子的高跟鞋也不止高三寸,馬虎點,也勉強可以稱之為三寸金蓮吧?適合三寸金蓮的鞋,自然也十分特殊,有清代金蓮、花盆底鞋、西北回族婦女穿用的"睡鞋"、東鄉族"放足"綉花鞋、土族婦女綉花鞋、維吾爾族女子婚禮鞋、彝族勾尖綉花鞋等一系列微型鞋子。
三寸金蓮在當時是盛行的,但是到了現在,它已經是一種歷史,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地消失,但卻不會被人遺忘。
❷ 古代女人為何要殘忍裹小腳這個習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男人審美特別畸形,那時候沒有高跟鞋,女性裹了小腳以後走起路來婀娜多姿,令男人非常的喜歡,古代女性的地位又特別低,為了迎合男人的愛好,紛紛裹小腳來取悅男人。
❸ 看了清朝女人裹小腳及其人的圖片後 表示相當惡心 心中美麗的古代賢惠女人頓時盪然無存.咋辦.悲催!
事實並非如此,根據該法(如下圖),清代的清裹足慚愧很快就有世界,女人必須裹足的要求,童鞋不悲催!
崇德虎7月奉誡有效地裹足他的國家,車騎入罪。順治乙酉,禁止裹足。康熙甲辰禁止裹足。戊申日,禮部題為恭敬的自由裁量權復舊章趙正德事情都察院左都楀師王檄稀疏的開放:順治十八歲前,女兒的民間不禁止裹足康熙三,必須遵守的法令,下屆政府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官員會議的女兒出生後的第一年,禁止裹腳,它的法律所禁止,署建議,因為今年的第一個月內,部長的標題:第一年後,女兒出生後,如果非法的裹足,他的父親,有關人員支付的官員,士兵在兩次會議上,兵刑部,負責40塊板,流離失所的10家長不要曠日持久的警察,連枷月,責任40板;管基督,提出以下的文職官員知道那些迷失在聽官員的疏忽,士兵兩次會議,檢查立法的情況下出生的第一年,以前的過於嚴格,或混合,捏第一跳第一一年後,錯誤地牽連了無辜的,也是未知的,無相應的禁止。 「裹足自撤廢禁止。
---」清稗類鈔
❹ 古代裹腳的習俗,對裹腳女子來講到底有多殘忍
以下回答無不適圖片(如果想看更仔細的圖可以參考網路)
裹腳這一習俗想必只要是中國人就一定聽說過,裹腳本身就是傳統男尊女卑觀念下的產物。
先來一張圖片感受一下。
腳成為那種樣子自然不能長時間走路,更遑論下地幹活。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女子對男子的依賴,進而進一步鞏固男子的社會和家庭地位。
如若只是上述那樣還好,而女子裹腳往往伴隨著流膿,發炎,潰爛。白色的布條被血染成紅色這是常有的事。個中疼痛想必唯有親歷者才能言說一二。
女人裹腳的習俗追根溯源還是為男尊女卑觀念作祟,統治者喜歡小腳女人做舞,那麼大臣官員便紛紛效仿,民間也願意聽從皇帝意願。
其次便是文人審美,文人大都風雅非常,喜歡精緻小巧的東西,女人又如同金絲雀一般,可以打扮的花枝招展。若頭上垂著翡翠釵,耳朵墜著寶石紅,頸上戴著黃金鳥。種種美的元素匯聚一堂,結果腳上蹬著一雙38碼的粗布鞋,實在有礙觀瞻。文人的審美進一步推動了小腳風氣的盛行。
至於推動者想必也不是女人本身。古代社會又有幾人會去過問一個女兒家,你願不願意呢?而即便是問了,又有幾人能出言反對?
這種挫骨之痛便盡是交於女子。
❺ 原來人們裹小腳是什麼樣子(圖片)
如下圖所示:
裹腳也稱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
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
足起始時間,卻始終是一個謎。 考古中發現至今年代最早的,纏足鞋文物為南宋福建福州南宋墓,
出土的六雙女鞋,長13.3-14厘米,寬4.5-5厘米。並且,唐代時期已有詩詞。
拓展資料:
民國初期,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進一步推行禁纏足政策。1906年梅山地震,長輩開
始同意家中小女孩不用纏足,政策得以順利推行。孫中山總統於1912年3月11日發布《大總統令內
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勸禁纏足文」。1916年內務部又頒《內務部通
咨各省勸禁婦女纏足文》1928年5月,南京中央政府批准由內政部頒發《禁止婦女纏足條例》1929
年國民政府又發布放足布告,並派專員落實。
❻ 古代女子要纏足,為何有一些唱戲的男伶人們也會被要求裹腳
一雙小腳三寸蓮,向大人鞠躬」,這句話顯示了中國古代男人對小腳女人的偏愛。為了迎合男性的喜好,幾千年來,女性纏足在中國已成為一種不良習慣。從宋朝到民國,無數婦女遭受纏足之苦。
有些演員為了藝術也要綁腳,因為有時他們在劇中扮演女人,看起來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