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身背部經絡圖
人身背部經絡圖
人身背部經絡圖,人體有很多重要的部位,就那背部來說,人的背部有很多經絡組成,這些經絡在人體的運行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經絡對按摩推拿很重要,下面了解人身背部經絡圖。
人身背部經絡圖1
肩中俞
肩中俞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於大椎側面2寸處。其主要主治呼吸道系統病症,如:哮喘、支氣管炎等。經常按摩還能夠有效緩解視力減退、腰背疼痛等問題。
三焦俞
三焦俞穴位處於人體第一腰椎棘突之下,於大椎側面1.5寸處。其主要作用於腰痛、月經不調等症狀。對於腹脹且有妊娠反應的女性,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風門穴
風門穴位於背部胸椎2節與三節之間,處於大椎側面2cm處。經常按摩風門穴能夠有效去除風邪,緩解後背疲乏、無力等症狀。
心俞穴
心俞穴位於人體第五節胸椎棘突下方,大椎側面1.5寸的位置。按摩心俞穴能夠有效緩解心慌煩悶、口渴不適等症狀。此外,心俞穴還能夠治療恍惚健忘、心悸等病症。
膽俞穴
膽俞穴其位於人體第十節脊椎椎突下方,大椎側1.5寸位置處。膽俞穴有疼痛感多為黃疸病病症反應,其也多為下肢麻木反射區域。
膏肓穴
膏肓穴位於人體背部,第四節胸椎椎突下側,大椎側3寸左右。膏肓穴主治人體肩膀僵硬、酸軟等症狀,長期按摩能夠緩解肩頸腫痛等症狀。
肺俞穴
該穴位位於人體第三節脊椎椎突下方,大椎旁開1.5寸位置。如果肺俞穴有隆起的情況,多為胸中有肺熱、且伴隨呼吸道疾病鏡框。經常按摩肺俞穴能夠緩解皮膚腫痛、氣喘咳嗽等病症。
膀胱俞
膀胱俞主要衛浴人體第二骶椎椎突之下,大椎旁開1.5寸的位置。如果膀胱俞有橢圓形的結節,大多為遺尿症預兆,按壓有疼痛感則多為腰痛、下肢麻木的前兆。
肝俞穴
肝俞穴位於人體第九屆脊椎椎突下方,大椎旁側1.5寸位置。如果肝俞穴有結節,則多半為失眠、頭暈等症狀前兆。一般情況下,肝俞穴有棱狀結節多為腹脹、黃疸的病發前兆。
小腸俞
小腸俞位於人體第一節骶椎棘突下方,旁側1.5寸位置。小腸俞如果出現氣泡轉動感,一般為女性子宮下垂的表現。而有橢圓形結節,則多半為頭暈、頸部疾病的前兆。
腎俞穴
腎俞穴位於人體脊椎椎突下方,大椎側面1.5寸位置。一般情況下,如果腎俞穴有結節症狀,多為尿血、腰痛以及陽痿的前兆,同時也會伴有耳鳴、頭暈的症狀。
人身背部經絡圖2
人體背部穴位的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療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療肩背痛、咳嗽、視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療肩胛痛、上背部痛、頸項強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療頭項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風穴的作用:治療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療肩胛痛、手麻、耳鳴、耳聾、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療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療咳嗽、吐血、盜汗、肋痛、嘔吐、膈肌痙攣
魂門穴的作用:治療腸鳴、嘔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療腹脹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門穴的作用:治療腰肋痛、腸鳴、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療腹脹、嘔吐、腹泄、腰脊強痛
氣海俞穴的作用:治療腰痛、痔瘡
關元俞穴的作用:治療腰痛、便秘、腹泄、腹脹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療膀胱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強痛
秩邊穴的作用: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
白環俞穴的作用:治療遺 精、白帶、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癱瘓
會陽穴的作用:治療痛經、性機能減退、便血、腹泄、痔瘡
人身背部經絡圖3
一、按摩背部會給人帶來哪些好處
要知道在人的背部上面有很多的經絡組織,這些經絡組織可能對應著人體裡面的其他器官,時常按摩這些部位的話,可以讓身體的疲勞消除不少,有時候還能緩解一些身上的不適症狀,讓背部的血液循環變得更加流暢一些,這樣身體才能變得更加健康。
二、講解背部的主要經絡
1、在背部的上面有一個經絡組織叫做肺俞穴,這個部位和我們心臟密切相關,找到這個部位的話之後每天適當地按摩一下,可以讓我們的氣血變得更加暢通。
2、背部肩胛骨這些位置上面有很多經絡存在,每天在這些經絡位置上面適當地按摩一下背部,可以緩解一些身上的不適症狀,讓身體變得更加好。
3、在背部的下面位置,這些位置上面有很多的經絡組織,它對應我們的肝臟系統,時常按摩一下這些位置可以讓我們的脾胃變得更加健康。
『貳』 背部五臟六腑圖反應圖
背部五臟六腑圖反應圖
背部五臟六腑圖反應圖,背部有很多經絡組成,在人體的運行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背部每個位置的皮膚情況體現了人體五臟六腑等位置的身心健康情況,下面分享背部五臟六腑圖反應圖。
背部五臟六腑圖反應圖1
1、大椎突出、色素沉著:肩頸長期勞損,易引發肩周炎,肩頸經絡不通、腦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頭暈頭痛、心慌胸悶、 長痘:腸道宿便堆積,毒素代謝緩慢,便秘、腹脹、腸鳴。
2、肺區:毛孔粗大、色素沉著:肺功能減弱,易引發鼻咽問題,鼻炎、咽炎、候嚨,干癢、易上火、胸悶氣短。
3、心區:毛孔粗大、色素沉著、長痘:心火旺,有心事,淺睡多夢、心悸、心慌、手腳冰冷。
4、肝區:明顯凸起:肝火旺、心情抑鬱或脾氣暴躁,面黃,口苦,目赤干澀,解毒功能弱,易引發灑精肝,脂肪肝,膽結石,兩肋滿脹,後背發沉,容易小葉增生,乳腺增生,手腳冰冷。
5、脾區:推膀胱經時更容易判診,有氣節、腫脹:膚色暗黃、皺紋明顯、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脹胃疼、打嗝反酸,肌肉鬆弛、易淤青,月經不調。
6、腎區:發黑、色素沉著、腎虛紋、腰眼深:腎氣不足,易脫發,記憶減退,睡眠質量不高,夜尿頻繁,易受驚嚇,黑眼圈,眼袋明顯,耳鳴,易浮腫,怕泠,手腳冰,內分泌失調,月經不調,婦科疾病,夫妻生活不和諧,性冷淡,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環不好。
7、婦科:八髎穴突出、發青、發黑、長痘:內分泌失調、宮寒、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赤白帶下、子宮。
背部五臟六腑圖反應圖2
1、五臟六腑在背部的相匹配地區
背部從頸下二寸剛開始共分成七個腳底反射區,按從上向下的次序先後為肺區、心區、肝部、脾區、腎區、代謝區、生殖區這七個地區,每一個腳底反射區均為手掌心尺寸。
2、背部各腳底反射區的情況及表明的問題
1)肺區:假如肺臟腳底反射區的皮膚展現臉上毛孔粗大、色素沉著的情況,一般表明肺功能檢查不夠,易引起鼻咽部問題,如鼻炎、咽炎等。
2)心區:心區皮膚臉上毛孔粗大、色素沉著或起痘的人心火旺盛,非常容易心悸心慌、睡眠淺且夢多、手腳冰涼捂不暖,經常出現心思。
3)肝部:肝部有顯著突起的人一般肝火旺,情緒不穩定或非常容易抑鬱症,面色暗黃,眼圈發紅發澀,人體自身祛毒工作能力弱,非常容易患灑精肝、脂肪肝、膽結石等病症。
4)脾區:脾區皮膚暗黃則表明腸胃不適,通常有口臭,肌肉無力延展性差、非常容易產生淤血。
5)腎區:腎區皮膚有變黑、色素沉著等問題的人通常有較比較嚴重的黑眼圈和眼袋,睡眠較弱,非常容易尿急尿頻,記憶力下降,非常容易受到驚嚇。
6)代謝區:代謝區皮膚出現起痘、暗黃等問題通常表明腸胃不太好,需要開展調養。
7)生殖區:該地皮膚發白、變黑、起痘通常表明有內分泌失衡、月經不調、宮寒、盆腔炎等婦科問題,而且下肢循環系統並不是非常好。
3、背部肌膚護理
除開根據調養身子改進背部皮膚外,一些皮膚問題也跟醫護不善相關。以便有著極致的背部皮膚情況,大夥兒可以用鹽水洗澡,但要留意不必用勁磨擦,以防損害皮膚。單方精油具備優良的'消炎和肌膚護理功效,我們能夠在洗完澡後開展推拿,要是沒有人幫助得話能夠定期去美容店開展醫護。還需要留意的是,飲食搭配情況也對背部長痘問題有影響,當背部有較多臉上痘痘時,應改變飲食結構,以口味淡主導,少吃過度辛辣食物和油膩感的食材。
背部不但是一個呈現女士幸福的位置,也是身心健康是否的氣象圖,根據背部的情況就可以了解人體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當發覺這種問題時,我們就需要立即採取有效,根據飲食療法和外界醫護去改進背部皮膚情況和身心健康情況。
背部五臟六腑圖反應圖3
背部養生區的保健方法:
1、曬背取暖:避風曬背,能暖背通陽,增進健康。
2、衣服護背:平時穿衣服注意保暖,隨時加減,以護其背。
3、搓背、捶背、撞背。
捶背: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
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時進行。以濕毛巾搭於背後,雙手扯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注意用力不宜過猛,以免搓傷皮膚。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撞背法:雙足與肩同寬,背靠牆壁站立,約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鬆,身體後仰,用背部撞擊牆壁,用力適度,借撞擊的反作用力使身體回復直立,撞擊下背部時,上身適當前傾,使下背部略向後突出,然後進行撞擊。撞擊時意念貫注背部,使意氣集中於腰、肩、背之間,撞擊100次左右。可提升陽氣,調節內臟,能使全身氣血通暢。
4、慎避風寒:背為五臟俞穴所會,尤其是天熱汗出腠開時,若被風吹,則風寒之邪易於內侵,引起疾病。中醫認為背部區為五臟之附,背部常暖,肝臟才會健康,所以平時我們一定要做好背部的保健養生。背部受寒容易誘發風濕,心血管病等,尤其老年人更要做好背部的養生工作。
5、背部艾灸:艾灸是借艾火的純陽熱力和葯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來調節臟腑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治病防病、養生保健的目的。
《扁鵲心書》雲:「人於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莊子》記載聖人孔子「無病而自灸」。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記載:「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保健灸法。
背部艾灸療法,並不直接接觸皮膚,採用艾條懸灸和艾灸器溫灸的方式,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簡單,不會燒灼皮膚產生疤痕的特點。在背腰部,五臟六腑各有一個背腧穴,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上,其位置大體與相關臟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可以強身健體、培補陽氣,調五臟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6、背部捏脊:「捏脊」是兒童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療方法,可用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重復5-10遍。其實,不僅是小兒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來治療保健。
『叄』 十二經絡動態走向圖
十二經絡走向動態圖
第一層、鍛煉四肢百骸,筋骨柔韌。
第二層、鍛煉內臟機理,代謝能力。
第三層、經絡與氣,經絡吾意為精神與肉體之間媒介與關聯。
第四層、養精神志意,精滿,神凝,志意一而不雜。
第五層、養心,即人的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到此已是智者,聖人之境界。
第六層、修德,容量,公平,無私,神人之境界。
第七步、歸道,無為、無知、無欲、至人境界。
第一經: 手太陰肺經(3:00-5:00寅時)
第二經: 手陽明大腸經(5:00-7:00卯時)
第三經: 足陽明胃經(7:00-9:00辰時)
第四經: 足太陰脾經(9:00-11:00巳時)
第五經: 手少陰心經(11:00-13:00午時)
第六經: 手太陽小腸經(13:00-15:00未時)
第七經: 足太陽膀胱經(15:00-17:00申時)
第八經: 足少陰腎經(17:00-19:00酉時)
第九經: 手厥陰心包經(19:00-21:00戌時)
第十經:手少陽三焦經(21:00-23:00亥時)
第十一經:足少陽膽經(23:00-1:00子時)
第十二經:足厥陰肝經(1:00-3:00丑時)
足少陰腎經
經 絡 組 成
經絡主要由經脈和絡脈組成。
經,原意是指縱行的絲,又有"徑"的含義,指大而深的直行主幹;絡,則有"網"的含義,譬如網路,指小而淺的橫行支脈;脈,則主要是指是血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概括來說,經絡就是全身運行氣和血的大小通路,大的主幹為經脈,小的分支為絡脈,總稱為經絡.
1.經脈的主體部分
經脈在體內縱向循行,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名稱,是運行氣血營衛的主要幹道,因而是經絡系統的主體。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向外聯絡肢體,內行連屬臟腑,將人體聯貫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奇經八脈則對全身經脈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十二經脈各有專屬的穴位,而奇經八脈中除任脈、督脈外,無專屬的穴位。
絡脈是由經脈分出行於淺層的支脈,由經脈別行分出的較大絡脈主要有十五絡,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以及軀干前、後、側三部的重要支脈,起溝通表裡和滲灌氣血的作用。絡脈再別出的細小分支稱孫絡,其浮現於皮膚表層肉眼可以觀察到的稱浮絡、血絡,它們縱橫交錯,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後彌散網路全身。
十二正經從四肢肘膝部別行正經深入體腔的支脈稱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它們的作用主要是溝通臟腑,加強表裡二經之間的聯系,也是經絡的主體部分。
2.經絡的連屬部分
經絡的連屬部分包括內屬和外連兩大部分。
經絡內屬於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每一條經脈各連屬了一個臟腑。連屬於臟的經脈為陰經,連屬於腑的經脈為陽經。
經絡的外連部分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外周連屬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利於關節的屈伸活動,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十二皮部則是十二經脈之氣在體表的分布。皮部位於人體最外層,具有保護機體、抵抗病邪入侵、反應相應臟腑經絡病變的作用。
附:經絡系統陰陽五行對合表
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因此這套養生之法又被清代養生家尤乘稱為「十二時辰無病法」。那麼,接下來我為大家介紹十二時辰養生法。
膽經子時(23:00-1:00)
攝生學認為:「肝之餘氣,瀉於膽,聚而成精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決定於膽氣以壯膽,邪不能侵膽氣虛則怯,氣短,謀慮而不能決斷"因而可知膽的重要性。有些人等閑切除患者的膽,是不負責的表現。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前入睡,膽方能完成代謝。
"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腦筋清楚,精神和面紅潤。反之,子時前不睡者,精神和面清白出格是膽汁缺乏新陳代謝的氣而變濃結晶,形成結石,猶如海水變濃曬成鹽。此中一部分人還會是以而「膽怯」。膽經這時要上床困覺,利於骨髓造血。
肝經丑時(1:00-3:00)
「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撐持,廢舊的血液裁減,新穎的血液孕育發生,這類代謝都是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攝生學認為:「人卧則血歸於肝」。若丑時未入睡的話,肝還在輸出能量,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入睡者,臉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經最旺的丑時是肝臟修復的最佳時段。
肺經寅時(3:00-5:00)
「肺朝百脈」,肝於丑時推陳出新,將新穎血液提供給肺,經由肺送往全身。因此,人在早晨臉色紅潤,精神抖擻。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映尤為強烈。肺經呼吸運作最佳的時候,而此時脈搏最弱。
大腸經卯時(5:00-7:00)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將充足的新穎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步入興奮狀況,完成對食品中水分與營養的吸收,排出渣滓。這時起床,大腸蠕動旺盛,適合排瀉。
胃經辰時(7:00-9:00)
在7:00過後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表現為嘴唇乾,重則豁嘴或生瘡。胃經胃最活躍,此時一定吃早餐,每一天這時敲胃經最佳,開始工作人體的發電系統。
脾經巳時(9:00-11:00)
「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現為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好,嘴唇紅潤。唇白標志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志寒入脾經。
心經午時(11:00-13:00)
「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表」。心氣鞭策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中午能小睡片刻,對於養心大有益,可以使乃至晚上精神抖擻。心經此時保養表情舒服,適當休息或午睡。
小腸經未時(13:00-15:00)
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至脾。未時是小腸最活躍的時候,故午餐應在下午1時前吃。
膀胱經申時(15:00-17:00)
膀胱儲藏水液和津液,輪回水液並將駢枝部分排出體外。津液在體內輪回,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咳而夜尿證。膀胱經膀胱最活躍的時候,適當多喝水。
腎經酉時(17:00-19:00)
「腎藏於生殖之精,腎為天賦和五臟六腑之精之根」。人體經過申時泄火排毒,腎在酉時步入儲藏精華的階段。腎經適合休息。
心包經戌時(19:00-21:00)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是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心包經戌時行旺,可斷根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無缺狀況。心包經旺時宜隨便走走,這時心腦顱神經器官系統最活躍,心臟欠好的人最好這時候敲心包經,成效最佳。
三焦經亥時(21:00-23:00)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備主持諸氣,疏通水路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深度睡眠,百脈可休息生息,對身板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獨特之處,即亥時困覺,故此時段內睡覺最佳,易於第二日起床後精神倍好。
一、經絡學說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人體的經絡系統由經脈系統、絡脈系統及其連屬部分組成。見下表:
經絡系統組成簡表
二、十二經脈(看教材上圖理解記憶)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於人體的兩側,並分別循行於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條經脈分別歸屬於一個臟或一個腑。故十二經脈的名稱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經、陰或陽經、臟或腑經。如手太陰肺經等。
一般來說,手經行於上肢,足經行於下肢;陰經行於四肢內側而屬臟,陽經行於四肢外側而屬腑。
1.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是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2.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交接規律,是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於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則從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於手三陰經。從而形成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路徑。
3.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是四肢部位:陰經分布在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內側分三陰,外側分三陽,其前後順序是太陰、陽明在前線;少陰、太陽在後線;厥陰、少陽在中線。頭面部位:則陽明經行於面部、額部;太陽經行於面頰、頭頂及後頭部;少陽經行於頭側部。軀幹部位:手三陽經行於肩胛部;足三陽經則足陽明經行於前(即胸腹面)、足太陽經行於後背、足少陽經行於身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則均行於腹面。循行於腹面的經脈,其排列順序,自內向外為足少陰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厥陰經。
相關推薦
「白血病」一半都是孩子?醫生:3種零食是「兇手」,請遠離!
閱讀 14867
背後長了很多「小米粒」, 裡面出來一個硬硬的,真相驚呆了!
閱讀 4466
我的真實修道經歷(二)
閱讀 5241
他出生驚現祥瑞,活了1072歲,經歷7個朝代,死後7天竟說出遺言:來世做中國人!
閱讀 4743
這一次,讓你真的看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講的是啥?
閱讀 3607